电视剧中士兵在203毫米、155毫米榴弹炮轰击时,卧倒就可以避免死亡真实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榴弹炮轰击,还是二百零三毫米和一百五十五毫米的榴弹炮?你可拉倒吧,这东西挨的近一点,卧不卧倒都一个样,大概率是活不下来的。
您别看电视剧里头,一发榴弹炮下去,一栋房子搁那啥事没有,屹立在哪里,仿佛还能住人似的,那纯属害怕浪费道具,舍不得炸。
在现实中,也别二百零二毫米,就那一百五十五毫米的榴弹炮,正面轰击一栋房子,连渣渣都能给你炸飞了,还房子呢,残垣断壁都不会给你留下来,保不齐就是一个炸的黑漆漆的坑。
电视剧这东西,看看就成了,您千万别当真,按照人家的话说,那叫艺术来源生活,他还高于生活,问题的关节点在后半句,这一高于生活,必然会脱离现实了。
就这,您还能当真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碰到了炮弹打过来咋躲呀?”
就俩字卧倒!
答案一出,估计有小伙伴都要怒了。
您先别,小编之前的答案是挨的近了,卧倒都没有用,挨的远了,这就不一样了。
接下来咱就分析分析这件事。首先咱的分析一下,这榴弹炮他的威力都体现在哪里,然后才能分析其他东西。
一说这个,大家伙首先想到的就是炮弹的破片攻击,其实不然,榴弹炮的攻击不仅仅就这一招。
当炮弹打下去之后,在炸药的作用下,弹体裂开形成破片四射,挨着了那就是一个死,碰到那就是个亡。
当时躲过这破片攻击之后,跟着就要迎接一波最大的杀伤力——冲击波,这东西杀人无形,看不到摸不着,透体而过内脏都能给人整碎了。
就这种伤情,人从表面上看,一旦外伤都看不到,但鼻子耳朵眼窝里保不齐就要冒血了,医护兵就在跟前也拉不回来。
您也别不信,说个事,您就知道。
上甘岭战役,这场战役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刻骨铭心,当时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就有三十八位。
1952年十月十四号,美军集结了三百多门火炮,每一秒钟落到上甘岭上的炮弹就有六发。
整个上甘岭都成了地狱。
就在这种轰击中,我们的志愿军坚守坑道里头,可以说是达到了人体的极限。您能想象得到在坑道里头,居然能感受到来自行驶在大海上的感觉,周围没有一个东西不在晃动。
一个年轻的小战士,就是在这种轰击下,被活活的震死了。
您想想,这种冲击波还是经过了厚重的掩体削弱后的攻击。
所以冲击波无形,看不到,摸不到,但威力那是一点都不比破片伤害小,甚至于更大。
那么如何防止这种冲击波对人体的伤害呢?小编在网络上看到过这么一个事。
说有一位老爷子六十多岁了,这都退休了,因为本身经历的事情也多,那可都是真枪实弹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人,所以他会被经常性的邀请去军校授课,或者是演讲。
老爷子个头不高,也就是一米六,当时给下边的学员讲解战术动作。
最后就讲到了战术动作一定要训练到位,到位成啥程度呢?一听到特定的声音,或者是命令,不经过大脑反应就要做出相应的动作,这能救命。
当时老爷子就给大家伙演示了一下,自己在讲台上做行军状走路,跟着就是一声大叫:“卧倒!”
根据在场的人的说法,老爷子那一声吼,大的都能把俩耳朵炸的嗡嗡响,这声音还没停呢?就看着老爷子一个鱼跃,向前窜出去几米,跟着就是一个相当标准的卧倒,啪的一声就砸在了讲台上,那真是砸,不是爬的。
坐在台子下的学员,还在愣神都没有反应过来。
然后老爷子就开始说他的经历,当年朝鲜战争中,他跟着连长步入战场,就这么普普通通的行军,敌人的飞机就过来,跟着就丢下一颗两千磅的炸弹。
就这么一个轰炸过去之后,他们一个连的人,还能站起来已经不超过十个人了。
喊卧倒的连长,在这次袭击中也牺牲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被小编说的有点绕糊涂了,说的是防冲击波,这咋又开始说卧倒呢?
小编只想说,炸弹丢下来,他能炸多大范围?一个连队行军不可能走成一个圈,而是拉长了行军,一百多人的队伍活下来的也就不到十个人,您说说还有什么伤害了我们的战士?
而上边说的哪位老爷子之所以能在这种环境中活下来,他当时卧倒了。
后来老爷子从朝鲜战场上活着走了下来,当时部队让他报考军校,老爷子没说二话就报了,而且报的就是炮兵。
老爷子对这火炮太了解了,后来在隔壁小霸王的土地上和美国人又打了一场。
就美国人那百灵鸟导弹,老爷子挨了两次,两次都活了下来。
之所以能活下来,都是战场培养的经验,听着那百灵鸟的声音,立马做卧倒姿势,这才躲过了轰炸。
所以卧倒不一定能救命,但不卧倒出事的概率更大。
但卧倒可不是电视里头演的那种窝成一团堵着耳朵爬在地上的卧倒,这种卧倒姿势是不对的,如果和炮弹落点挨的近的话,这种卧倒姿势同样会要命的。
真正的卧倒姿势是,两条胳膊,用前臂卧倒,将上半身撑起来,胸腹之间要和地面有一个空隙,两只手捂住耳朵这才成。
不然身体和地面贴的近了,这冲击波会从地面传导到身体中,同样会对身体内部造成损伤。
所以卧倒和卧倒是不一样的,至少电视里头演的那种卧倒是完全不对的,您以为火炮被叫做陆战之王,那是闹着玩的吗?
想想当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使用的没良心炮,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汽油桶,塞点炸药的简易的发射炸药包的东西。
但这炮打到对面国民党阵地上,他们都受不了,投降过来之后,经过他们的描述,您就能知道这炮打过去爆炸没多大伤害,伤害最大的就是那震让人心慌的冲击波。
在说个心酸的事,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时期,很多中国士兵就没见过大口径的炮,尤其是大口径的舰炮。
一说舰炮大家伙都知道,统一口径的炮,舰炮更加的生猛。
结果中国士兵遇到了之后,对这东西的威力一点都不清楚,所以正确的卧倒防护措施更加的不知道了。
当日本人的舰炮一波接着一波的砸下来之后,死了很多人,而这其中真正被炸死的反而很少,很多都是被活活震死的。
当时但凡知道一个正确的卧倒姿势,就会活下来很多,跟着就会打死更多的日本人。
好了,不说这件事了,咱接着说事。
说到这里,咱还得说说远近问题。如果炮弹落点挨的比较近,身边哪怕有掩体能够躲过破片攻击,就算是你采用的正确的姿势卧倒,但冲击波照样会要命的。
为嘛呢?冲击波说穿了,搁到平面上看,他就跟水波一样,最核心的区域最为密集,没法躲的,地面有空气中也有。
如果稍微的远一点就又不一样了。
咋回事呢?
这个冲击波扩张的样子,他不是说沿着水平面一层接着一层的扩张出去的,而是立体的。
我们看炸弹爆炸之后,激荡起来的烟尘是不是呈喇叭的形状,朝着天空四射呢?
而冲击波要是用仪器画出来的话,他的四射情况也是个朝着天空四射的喇叭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离的炸点稍微远一点的话,人若是站的话,就会发现从脚底板开始算起,越往上,这受到的冲击波伤害就越大,也就是说头部受到冲击波的伤害是最大的。
那么在这个点上,采用正确的卧倒姿势,就会让身体不仅处于一个冲击波最少的区域,还能躲避地面传导的冲击波。
所以冲击波最猛的势头,他是斜向上发展的,离得远了躲到下边,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全自己了。
所以这个问题要是用专业人员来回答,他们一准就会说:卧倒不是打不到,而是能尽可能的减少伤害,至于伤害是多少,就看你离炸点的远近程度了。
咋说呢?战争总是从意想不到,和最不愿意的地方发起进攻的。炮弹这东西也是,当美国人发现炮弹落地爆炸之后,离的远了,可以通过简单的卧倒姿势进行躲避之后,他们又弄出了新的东西。
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东西估计有人没听过,小编给解释一下。
这东西一开头是用在防空火炮的炮弹上的,因为防空火炮,那炮弹轰到天上,你是不能保证他能准确无误的钻进飞机里头的,所以他们就研究出了可以离飞机有一段距离,就能爆炸的引线,这样就会让炮弹在攻击范围进行引爆,到时候产生的破片就可以击攻击飞机,这就叫近炸引信。
那么前头加个无线电呢?这里炮弹里头就塞进去一套无线电装置,用炮弹壳当天线,炮弹内有真空管可以发射无线电波,这些电波发射出去之后,遇到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就会反射回来,那么这炮弹里头的装置接受到这个信号之后,哪怕很小的信号,这炮弹就自己爆炸了。
所以这种引线可以让炮弹,只要挨着飞机近了就能引爆,从而增加攻击飞机的概率。
那么这东西,一开头美国人用在了高射炮上,后来美国人突发奇想把这东西装到了对地的火炮当中了。
无线电近炸引信在飞到目标地的时候,接受到目标地反馈回来的信号,您感觉这炮弹会在哪个位置上?一准就呆在目标地的半空中。
您自己想想,这炸弹的威力?
要是在地上爆炸破片呈喇叭状,向着天空飞。如果在空中爆炸,那么破片就会呈喇叭状,向下飞。
那么冲击波呢?他也会反过来的。
首次使用是在二战中,1944年德国人突袭美国人,结果美国人就用了这东西,根据当时反馈回来的数据,这火炮的威力比平时增加了七成,几乎就翻了一倍。
当时巴顿将军都说了,这种引信将改变战争的方法。
说真格的如今的火炮,那真就不给步兵一点活路。
遇到这种炮弹,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的藏入防空洞里头进行躲避,其他真没办法。
如果您翻阅老兵些的朝鲜战争回忆录,就有发现,美国人在当年也使用了这种炮弹,这炮弹就没有落点,空中爆炸,地面上跟被犁过了一样,那那都是弹片,甚至于隐藏在反斜面,没有及时躲进防空洞的人,都会牺牲。
所以防空洞和防御工事是最好躲避炮击的方法。
当然这种炮弹也不算啥,毕竟如今的我们也有了这种炮弹,据说炮弹打过去,离地面两米就能爆炸。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那所有炮弹都改成这样的不就行了吗?
其实不然,这不是什么黑科技,这一招鲜走遍天下的,这种炮弹要是遇到完善的工事,那也是没辙。
你冷不丁抽冷门用一下还成,用多了,啥都是有解的。
所以如今,躲避炮弹的方面,卧倒依然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在步兵的训练中,卧倒那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训练科目。
小编是没有当过兵,只是听过一些,看过一些,当然不是亲眼看到的,只是搁着一个屏幕。
但搁着屏幕依然能听到,士兵训练时候,卧倒时的那种啪啪声。
毕竟卧倒针对的不仅仅是炮弹,很多作战过程都会用到,比如突然遭遇袭击,进行卧倒还击等,这个战术动作他是步兵能够生存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动作。
当然也有人说,如今的战争还能看到步兵吗?
您这话说的就不对了,不管战争如何的变化,高科技的如何应用,但归根到底打到最后的,还是人和人自己的战斗的,步兵作为一种古老的兵种,只会变的更加重要。
至于我们看到的美国人如今的现代化作战,只能说他们的对手太小了,显得步兵成了最后守卫打扫战场的部队。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电视剧中士兵在203毫米、155毫米榴弹炮轰击时,卧倒就可以避免死亡真实吗?
您好,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刚好,家父原来就是解放军的炮兵部队。他那是使用的是152毫米加榴炮。而同族中的一位伯父,也在幼年时遭遇到了一次迫击炮的炮击,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疤。今天就和大家探讨一下。
千万不要被国产的影视剧中的炮击场面所误导。火炮在任何时候都是战场上的主宰,它的威慑力和破坏力不是现在的影视剧中能提现的。要不也不至于给火炮起了一个“战场之神”的外号了。
炮弹用的不只是破片,杀伤最大的是冲击波,它杀人那是无形的,解放战争中使用的“没良心炮”和现在叙利亚战争中使用的油桶炸弹和煤气罐炸弹都是利用的冲击波。
国内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有155型榴弹炮。早期口径152加榴炮也是陆军最有效的火力支援武器,家父说,一发152毫米口径的炮弹落地爆炸,方圆150米左右,很难再有任何活物。哪怕是趴在地上的蛇,都能被震死。
军队所说的卧倒也完不是傻乎乎的趴在地上,如果把身体全都贴在地面上那纯属是自杀。正确操作是腿部和肘部把身体撑起来,至少要让胸部离开地面。
而作为班级支援火力的60毫米迫击炮威力依然不容小看。简单的机枪工事完全是一发入魂,土质地面可以有一个直径80公分左右的坑。
而对于影视剧中把人炸飞的场面根本就不存在。炮弹爆炸时的气浪足以把人撕碎。
所以,遭遇炮击时,五体投地的卧倒就是作死,任何口径都一样。
电视剧中士兵在203毫米、155毫米榴弹炮轰击时,卧倒就可以避免死亡真实吗?
想得太美了,203咱不提,155mm榴弹一般都有50米破片杀伤半径,10-15米“绝对杀伤半径”,如果现实中遭遇电视中那么近距离的炮击,下场就是灰飞烟灭,即便炮火在人附近爆炸,横飞的弹片和冲击波也足够将人搓成破抹布。
在中外许多场战争中,遭遇重炮覆盖的军队无一例外伤亡惨重,只要火力密度超过一定数量,则人员根本没有躲避的地方,学电视剧怕是死一万次都不够。
躲避炮火最好的办法是躲在工事防炮洞中,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部队的炮击伤亡率,如果没有防炮洞,那么足够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堡垒、坑道工事、战壕、散兵坑也能提供不同程度的防御。比如上甘岭的坑道工事,在美军针对性的火力滥炸下,被硬生生炸短了好几米,但志愿军正是靠着它们保存了部队的完整。
实际上志愿军也很无奈,大多数时刻只能依靠反斜面工事和坑道支撑,仅放出个位数的观察员在外侦察,继而视战况烈度增加人员,这样即便遭遇炮击也不会造成重大伤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军就已经总结出了基于流体效应的战壕建设标准,要求战壕修成直角转弯,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减弱冲击波的推进。当时大炮成为战争的主宰,如索姆河会战开始前,英军对德军进行了几天的持续炮击,德军几道战壕防线成为唯一能坚持的东西,他们持续不断的开挖战壕,这才保存了有生力量,但只要进入“绝对杀伤区”,你在战壕里也一样是死。
实际上,也只有今天的美军,因为打惯了强调快速机动的治安战,耍惯了支援火力压人的战争模式,不再强调修筑完备的野战工事,每每挖个散兵坑,或者推个小斜坡应付,反正对手们顶多都是些迫击炮、火箭弹。
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一些火炮比过去厉害的多,早已能进行编程定高爆破了,杀伤死角更少,趴在地上不仅没用,还会增大中弹面积,让人躲无可躲。
所以说,不要把电视剧当真,都是看着玩儿的东西,
电视剧中士兵在203毫米、155毫米榴弹炮轰击时,卧倒就可以避免死亡真实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要分为很多种情况来看。
第一,炮弹触地爆炸,距离士兵较远。
这种情况下,卧倒是有作用的。
炮弹主要依靠冲击波和弹片杀伤士兵,触地爆炸后冲击波和弹片都会有一个不规则抛物线(倒着的圆锥体式样),向外发散。
155毫米榴弹炮弹有效杀伤半径在60米以上,最大半径高达300米以上。
如果你是在60米以外迅速卧倒,可以将自己的投影面积大为减小,减少被冲击波和弹片杀伤的概率,存活下来的可能性还是比站着要大的。
第二,炮弹触地爆炸,距离士兵较近。
如果是在60米内,对不起,作用比较有限。
如果155毫米炮弹爆炸后,你在8米距离内,对不起你卧倒也是难逃死伤,因为这是冲击波的作用范围。
如果你是在8米以上到30米之间,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因为这个爆炸范围是所谓密集杀伤范围,弹片太密了。即便存在一个倒着的圆锥形发射,只要你是站着的,几乎百分之百伤亡。即便是卧倒,伤亡的概率也是很大,只能说比站着要小一些。
如果在30米到60米距离,卧倒的作用才会大一些,此时冲击波和弹片的威力都会有一定减弱。
第三,炮弹当空爆炸。
现在榴弹炮几乎都是空爆,威力是非常大的。
在空爆的情况下,就不存在触地以后弹片的飞散死角问题,基本是360度无死角。
那么,你无论卧倒还是站着,伤亡可能性都是很大的。可能卧倒会减少一些伤亡概率,但也是微乎其微。
中越战争老兵一般可以通过炮弹飞行的声音,判断出口径和大概的落弹点。在一瞬间,要立即远离落弹点的反方向飞跃卧倒,然后尽量向掩蔽物或者较低的地方滚动。
这都是实战锻炼出的真功夫,也是保命的真功夫。自然,这套动作全部做了,也未必有用,未必能够借此保住性命,但总比不做要好。
其实对于现代战争来说,防炮还是要利用专业工事,不然就是九死一生。
其实155毫米、203毫米炮弹都是杀人魔,一炮就能杀死很多人,绝对不是电视上那么乱拍的。
之前布查惨案中,那种箭式榴霰弹,是俄制D-30型122毫米榴弹炮弹。
每枚122毫米箭式榴霰弹,最多可以装填8000枚小型钢箭。这种炮弹是空爆,在空中爆炸抛射出几千枚钢箭,杀伤面积有几百平米到上千平方米。
这玩意杀伤力极强,普通防弹衣都挡不住,一旦射入人体就会扭转,变为铁钩形状,导致人体严重受损。基本被这种钢箭击中就死定了,即便击中手臂大腿,整个肌肉和骨骼都会被打烂,最好的结果也就是终生残疾,绝大部分人都会死亡。
对于这种玩意,你卧倒不卧倒都是死路一条。
电视剧中士兵在203毫米、155毫米榴弹炮轰击时,卧倒就可以避免死亡真实吗?
想多了[灵光一闪]死的不能再死了。只是死的体面一些罢了。不管是203也好还是155也罢!火力覆盖那是很猛的。不是一颗两个的事情。而是全面覆盖。只能祈祷你自己能幸存下去。
不管是一颗203还是155但颗弹片的覆盖面积都是几十或者上百平方米。就算你是刘翔你能跑多块?就算是你急时卧倒。只要姿势不对?自己的上半身无法与地面保持间隙。那强大的冲击波也会撕裂你的内脏。到时候体内大出血而死。炮战当中。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被冲击波震死的。还是赤身裸体的那种。强大的冲击波面前。衣服都会撕裂的
电视剧中士兵在203毫米、155毫米榴弹炮轰击时,卧倒就可以避免死亡真实吗?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影片的主角有着主角光环,在炮火中穿梭。当炮弹爆炸的时候,他们往地上一趴就没事了。这个画面不光在国内的影视剧有,在国外的影视剧中更是登峰造极。我们可以看到外国的主角竟然能够在炮火中借助火焰飞行的。那么,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会发生吗?
我们说,如果是小口径的火炮可能会发生。在小口径的迫击炮,枪榴弹之类爆炸的时候,卧倒可能会救你一命。但是,到了遭受大口径火炮轰击的时候,卧倒也难以就你一命了。
这是因为,大口径火炮的杀伤分成两种,一种是破片杀伤,还有一种是冲击波杀伤。我们就不探讨203毫米的榴弹炮了,只看看155毫米榴弹炮的威力。先看看破片杀伤,就拿美军的155榴弹炮的M107榴弹来说,它的重量就要有40公斤以上。在炮弹触地爆炸的时候,会炸出一个直径5米的弹坑,弹片的致命杀伤半径达到50米,最远可以达到200米远。
如果是单单躲避触地爆炸炮弹的弹片的杀伤,卧倒可能有效。只要你不是在那直径5米的弹坑里,就有可能不被弹片杀伤。可是,现在早就出现了空炸引信,在空爆弹的威胁下,地面已经死角很小了。按照上面的数据,一颗155榴弹炮的覆盖面积已经超过了半个足球场的面积。
但是,大口径炮弹的杀伤,还有一个重要的杀伤方式,就是冲击波杀伤。在当年淮海战役中,我军使用的投射炸药包就用冲击波杀伤了大批敌军士兵,被敌军称为没良心炮。那只是炸药包,而155榴弹炮的冲击波杀伤更是威力巨大。在爆心7米的范围内,人体会立即死亡,到12米的范围时,依然会遭受中度杀伤。
因此,综合以上的数据,一个人如果位于155榴弹炮炮弹爆心15米的距离内,肯定会被炸死,不管他卧倒不卧倒。至于超过这个距离,就听天由命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装备了155毫米榴弹炮。其中组建了40个装备这种榴弹炮的炮兵团用于欧洲战场。这种榴弹炮在防御时,一个连的齐射就能够瓦解一个营的德军的进攻。在进攻时,这种榴弹炮一发炮弹就可以削平一栋中等的楼房。
在战争后期,这种火炮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以至于一听见这种火炮射击就马上打白旗投降。德军说,我们什么都不怕,就害怕长腿汤姆。也就是155毫米榴弹炮的轰击。
无论是从数据上,还是从现实中来说,155毫米榴弹炮和203毫米榴弹炮的杀伤力都是惊人的。在它的有效杀伤半径里,卧倒也无济于事。所以说,影视剧里的那些情节都是虚构的,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