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明清皇帝如果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肯定会气活过来。

在古装戏,尤其是明清宫廷剧的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钦差或者太监抑扬顿挫,对这着下跪的文武大臣念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于是很多人相信了,古代皇帝的圣旨就是这种格式。甚至有所谓的历史学创作者也以假当真,煞有介事来论证“皇帝诏曰”。

如果明清两代的皇帝,看到这样一幕,都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大发雷霆:

你们的宫廷剧处处造假,别的造假也就罢了,朕的圣旨也敢伪造,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什么说伪造呢?因为皇帝诏书中,根本就没有“皇帝诏曰”这个词。

不信你到博物馆看看,什么朝代,哪个皇帝的诏书,出现过“皇帝诏曰”这个词。

如果你没有条件到北京博物馆去参观,你可以到百度上看看,明清两代皇帝的圣旨是什么样子。

在网络图片中,明清两代的圣旨基本上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也有一种圣旨开头写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是这种圣旨的真伪存疑,根本经不起推敲。

众所周知,古人很注重书法,给皇帝写圣旨的人,是从千千万万个文化精英中进行挑选出来的,文采过人,是语言大师,书法大家。

圣旨中的词语堪称千锤百炼、言简意赅、添一个字就多,删一个字就少。

而且圣旨写得非常工整,字就像刻出来的那样;字体苍劲有力,犹如行云流水。

而带有“皇帝诏曰”的圣旨,字体较粗,墨迹较重,字体大小不均匀,书法功底非常差;这种圣旨一看就知道伪造的。

圣旨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一行从上到下都是写满的,至少十个字。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是古人文字功力很强,有文化的人一看就懂;因此古文也好、圣旨也罢,从不断句,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也没有间隙。

而带有“皇帝诏曰”的圣旨,文中都是一行四字或者六字,出现断句。还有,真正的圣旨开头没写“圣旨”二字。

而写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在开头都写有“圣旨”二字,完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生怕别人说是他造假。

另外,圣旨正文是没有印章的,只有结尾处日期上面盖有玉玺。

而带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正文也盖章,有的甚至两三处,太不严肃了。

而且正儿八经的圣旨,结尾处没有“钦此”二字。

钦此的意思是皇上的话到此结束,这不是废话吗?诏书念完了,下面一念日期谁都明白圣旨结束了,根本没有画蛇添足写一个“钦此”。

只是到了慈禧当政的时候,懿旨中出现“钦此”二字,而光绪皇帝的圣旨依旧没有“钦此”二字。

关于圣旨的真伪,我们还可以通过刻着圣旨的匾额来区分。

因为纸质的圣旨好伪造,匾额是不好伪造的,匾额上面的圣旨都是“制曰”没有“诏曰”。

为什么没有“诏曰”,而是“制曰”,这里面有个说道。

《说文解字》解释"诏":"告也,从言从召。"郑玄为"诏"作注,谓"诏,告也"。

这样看来,诏曰是说得过去的;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皇帝圣旨确实有制书和诏书两种说法。

东汉末年官员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皇帝)其言曰制、诏,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但是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为了避讳武则天名武曌,就废除了“诏书”的说法。

就像袁世凯废除元宵称呼改称汤圆一样,即使袁世凯死了,元宵这个名用的人也很少了。

当然,明清皇帝圣旨中到底有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词,这里也只是一家之言,可以探讨。

不过,明清圣旨中,“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是存在的。

我们讨论的是,圣旨前为什么要加这八个字?

在封建社会,皇帝权力最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的资源尽在皇帝一人掌握之中,集生杀予夺大权于一身。

因此,谁都想当皇帝。

于是,皇帝就编了一个说法愚弄天下人:皇帝虽然好,但不是谁想做就做的,是上天安排、指定的。

用孔圣人的话说,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翻译过来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

用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的话说就是"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统治者是想告诉天下人一个道理“君权神授”,其中的潜台词是:我的权力是老天给的,你们都别争,争也白争。

秦始皇的玉玺上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就是这个意思。

总而言之,奉天承运就是帝王统治的理论基础。

既然这个皇帝是老天让咱当的,就该像标语口号一样,年年喊、月月喊,让文武百官和百姓牢记,不能随便挑战君王权威。

因此,皇帝就在圣旨开头标注,我这皇帝是奉天命的皇帝,不是山寨的;圣旨不是我本人的意思,是上天的意志,你们都要乖乖地服从,不然的话就是违背天意。

既然是老天的意思,你们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这就是古代皇帝圣旨开头中“奉天承运”的由来。

不过在明清之前,皇帝的诏书并没有上述四个字,而且表达频率较低。

只有在发生重大事件,如皇上登基、继位,以及册封太子的时候,才会强调这个中心思想。

一般事情的诏书,就不强调这事了。

那么,在此之前,皇帝的诏书如何表达君权神授?

唐朝的时候,诏书也没有什么规定的死格式,而是随意发挥、灵活运用。

唐德宗即位的时候,上写道:"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肃宗即位赦书开头这样写:"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顺宗即位赦书称:"朕纂承天序……"。

宋朝皇帝比较民主,不太讲究这个,诏书开头大多开门见山,没有在诏书中表达奉天承运的意思。

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建立的政权,非常注重政权合法性,他们也按照汉人的传统,强调自己的权力是老天给的,以防汉人造反夺权。

元朝的汉文诏书使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起头,蒙文诏书则使用"长生天的气力里,大福荫的佑助里皇帝圣旨"。

到了明朝,朱元璋更要讲究这个。

比如,把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在皇帝所执大印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发布给臣下的敕命中在开头都不忘称"奉天承运皇帝"。

长此以往,明朝的皇帝就养成了习惯,在重大场合颁发诏书都要加这个词。

以"奉天承运"一词加于"皇帝"之上的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以此来彰显皇帝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以及皇权的至高无上,告诫百姓不要挑战君王权威。

现在的电视剧本来就喜欢杜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可以编出一个,圣旨就更不遵照史实。

不过诏曰和制曰的含义是相同的,不是太离谱。

那么,假设圣旨中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该如何读?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到左,圣旨中“奉”字在最左,一字占一行。

“天承运”三个字在左边第二行顶端,第三行顶端是“皇帝制曰”(诏曰)。

因此乍一看,诏书应该这样念“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诏曰)”。

这样听起来很顺口,其实错了。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奉天承运的皇帝,给你们颁布命令了。

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在这里皇帝是主语,奉天承运是修饰主语的定语,制曰则是谓语,后面是制曰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

既然如此,明清大臣在起草圣旨的时候,为何把奉天承运单独一行书写?

因为古人在书写时,有"平抬"的书写习惯,所以"天"和"皇帝"须换行顶头书写,以示对君王的尊敬。

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这是一句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充分彰显了导演的历史水平,因为这句话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古装影视剧中,形容皇帝权威时喜欢说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说出的话就是圣旨,哪怕是随意一句玩笑都是圣旨,每道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然而,这些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和曲解。

1,皇帝说的话不一定都能兑现

比如皇帝特别宠幸某个妃子,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册她为皇后,然而这个意图若是遭到皇太后、朝臣的激烈反对,很可能是无法兑现的。

2,不是所有皇帝的命令都叫圣旨

皇帝说下的命令很多,但即便被执行了,也未必叫圣旨。

圣旨确实是皇帝意图的体现,但同时必须经过皇帝个人和朝廷的共同认可,由宰相签署,才形成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上升为朝廷集体意图,下发执行。

手谕也是皇帝意图的体现,但不经过朝廷认可、宰相签署,仅代表皇帝个人意图,不具备法律效力,相当于领导“批条子”,收到手谕的人不执行也不算违抗圣旨。朝廷和宰相们对皇帝绕过朝廷直接下达手谕的做法十分反感,经常会拒不执行,以示抗议。

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断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出现在圣旨开头的时间很晚,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

朱元璋出身草根,为了树立皇帝权威,强化皇权天赋理论,朱元璋喜欢把“奉天”挂在嘴边,比如他处理朝政的大殿叫“奉天殿",他手持的皇帝大圭上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样,圣旨开头也加上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六个字。

古代没有句读(标点符号),我们如今读的古书都是现代人加上标点符号以后才出版的,所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六个字也是没有标点的,一些导演不明就里,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断句,断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起来挺顺口,却是错误的。

正确的断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皇帝是主语,奉天承运是修饰主语的定语,诏曰是谓语,后面是圣旨的具体内容,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的读法是这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为何有人误读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因为古代“天”和以天子自称的皇帝,出现在文书中都要另起一行,所以很多历史水平不够的导演编剧就念错了断句。

这句话写在圣旨上,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什么秦始皇唐太宗的太监公鸭嗓喊“奉天承运”的电视剧,导演基本上都是历史文盲。

这句话的由来是朱元璋,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将南京皇宫大朝会正殿称作“奉天殿”,于是朱元璋向大臣诰敕命中首次称:奉天承运皇帝。

皇帝是“天子”,“天”与“皇帝”写一起时,天定格,以示敬天,“皇帝”二字则另起一行,也是定格写。清朝把皇帝二字向下缩进一格。

“诏”的起源

其实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称皇帝的时候,便有了“诏”,他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并在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可见,从秦始皇开始,皇帝与“天”,就已经有了不解之缘。

其实更早的商周时期,也会把商王周王称作天子,这要比秦始皇还要早。

汉朝承袭秦朝,也用“诏”做为皇帝命令的说法,而且制度更加完善,最早的“诏曰”二字便出现在汉朝的帝王文书中。

而“奉天承运皇帝”,是源于明朝的朱元璋,不仅是他的大殿叫奉天殿,就连他皇帝的大圭(就是他上朝手里的玉牌)上都刻着“奉天法祖”的字样,这当然在皇帝中也是首次。

“奉天”除了“诏曰”,也有其他,即“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诏曰”是用于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所以忍不住吐槽某些文盲导演,妃子小产安慰一下都“诏曰”,诏毛线,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仅是文盲,还是个导演。

“制曰”则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用于对百官,普通老百姓没有权力听皇帝“制曰”,而且,制一般都是好事。

“敕曰”则带着皇帝的告诫,同样只用在百官身上,给核心官员加官进爵涨工资时,皇帝会苦口婆心的告诫官员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有趣历史故事。

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具体内容。

这是我们几乎所有人对于古代皇帝圣旨的既定印象,好像圣旨就是这么写的,这八个字似乎也非常能够体现皇帝的威严,还有圣旨的绝对权威。

不过在古代,“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几个字,并不是这么断句的。

不仅如此,古时候也不是什么圣旨的正文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几个字。

圣旨的诞生与种类

所谓的“圣旨”,就是皇帝对于臣民的一种命令,从上古时代,王命文书就已出现。

先秦时代,有六种正式的文体,比如记载君王言行的“典”与记载君臣说话内容的“谟”,另外四种是训、诰、誓、命,都能够作为圣旨。

训,就是君王的训诫;诰,是帝王的典册;誓,是帝王的檄文;命,是帝王的命令。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将君王的诏谕称作“制”与“诏”,所谓的制,就是长期的命令,而诏书是具有一定时间期限的命令,这奠定了后世圣旨的基础。

圣旨的加密

刚开始的圣旨,就是丞相草拟,写好了加盖皇帝的玉玺就能够生效,虽然非常方便,但是这就很容易弄虚作假,容易出现伪造圣旨的情况。

汉朝的时候,设置了五位尚书,其中有专门主管草拟诏谕的尚书。

到了唐代的时候,圣旨往往都是具体专门的责任人书写,然后还有人专门备份誊抄,并且所有的圣旨都是有存档的,以此来防止有人伪造。

也从这个时期开始,圣旨的加密性大大提升,外人其实非常难以进行勾结伪造圣旨,在真实的历史上所谓的矫诏,是非常危险而且困难的事情。

圣旨的格式规范

汉朝的圣旨,已出现了具体的明确格式,有固定的开头,也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皇帝”这样的格式,并不是什么奉天承运。

唐代还是将圣旨称作诏书,武则天时期称作制书,其开头就是“皇帝敕谕”。

不仅如此,在所有圣旨的结尾落款处,还有具体年月日与草拟人的名字,通常都是三省六部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负责草拟。

唐代的圣旨分成两种,一种是中书省草拟的,属于外制,而玄宗时期开始由翰林院草拟的圣旨则称作是内制,这些都是有详细区分的。

从唐代开始,圣旨不是随便乱写的,也不是皇帝随便说就能下达的。

当时的圣旨,需要君臣共同商定,草拟之后,门下省还能驳回,但是这样的规矩到了元朝因为门下省被废,也自然消失,但圣旨还是君臣共定。

但到了明代,丞相被废,中书省被废,皇权强化,这时的圣旨,完全变成了皇帝的意思。

明朝时期的大学士,只不过是皇帝的顾问,也就是从明朝开始,奉天承运这些字进入圣旨之中并且广泛使用,最终形成了定制。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明太祖时代,按照元朝时期的旧制加以改动,其首称“奉天承运”,就是说皇命源于天。

朱元璋将自己称作“奉天承运皇帝”,称自己在梦境中见到了三清,上天赐予了他自命“奉天承运”的权力,皇宫前三殿的第一大殿,也因此称作奉天殿。

也就是从明朝开始,圣旨中全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些字,不过通常都用于非常重要而且正式的圣旨,寻常旨意,往往开门见山,直接说内容。

清朝的圣旨也延续了这种习惯,开头与明代一样都是奉天承运,但有时候并非诏曰,有时候也会出现制曰,往往要看具体的内容与场合等情况。

虽然的确是有这些字,但并不是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断句的。

“奉”是单独书写的,而且要写在圣旨的祥云之上,顶格书写,比后面的内容高出两格,然后才是“天承运”,再来就是“皇帝诏曰”或者“皇帝制曰”。

清代的圣旨,汉字从右往左,而满文从左往右,都是有具体规范的。

古代的圣旨,草拟确定都比较麻烦,有具体流程,不能随便颁布,而宣读圣旨等也都有严格的地点、仪式规矩,电视上那种,通常都是古代的口谕。

可以说,古代也只有明清两朝的圣旨前边儿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几个字,明朝是为了表示自己代天赋令,清朝延续明朝,而这也是明清皇权高度强化的表现。

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宣读圣旨的场景。

这一场景庄严肃穆,往往能够推动剧情发展。但有意思的是,每次不同的电视剧宣读诏书的时候,却都有一样的口头禅,那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过去我们不了解历史,所以总以为这就是圣旨的开场白,犹如我们写信的时候,一定要写一句尊敬的某某某。

但是,随着信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历史常识被推广,所以,曾经电视剧中常出现的圣旨开场白,也一度被人质疑。

正如《百家讲坛》的学者所说,历史分为多个形象,其中会有一个异化的艺术形象。那么问题来了,圣旨的开场白,到底是不是电视剧所演绎的那样呢?

如果是的,那么这种开场白又有什么讲究呢?

想要了解圣旨的格式,如果在过去,我们可能需要去采访那些二品高官,不过,在现代社会我们有博物馆,可以去参观查看被保留至今的圣旨。

以康熙23年的圣旨为例,这份圣旨的开场就有这么几个字,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仅仅从字面上来看,好像和电视剧说得几乎一样,两者只是差了一个诏字。不过,如果要讨论格式的话,那这里面可就有门道了。

按照电视剧的演绎,一般的圣旨格式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细看康熙23年的圣旨,它的格式似乎有所不同,这份圣旨居然把奉字放在第1列,然后将天承运放在第2列,最后才是皇帝制曰。

凭心而论,作为现代人,看这样的格式觉得很不舒服。因为如果以不同的列为标点符号,那么康熙的这道圣旨的读法非常没逻辑,要被读成“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感觉像是小孩子读书瞎断句一样。

很明显,这个开场白并非以列为标点。

但根据历史记载,古代从来没有标点符号断句的习惯。所以,面对这一现象,那些古装剧的编剧们就自由发挥,直接弄出了一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类似于对偶的格式。

那么这种读法是否正确呢?

关于这一段的正确读法,学界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由于古今读法的差异,真要按照主谓宾去讨论,难免会有争议。所以不少学者追根溯源,直接从文化源头来探讨这一段话。

那么这个开场白的源头在哪呢?仔细查看史料会发现,所谓的奉天承运皇帝,其本质上是讲皇帝受命于天,而这个模式,最早来自于秦始皇。正如史记所记载,秦始皇在传国玉玺中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由此可见,奉天承运由来已久。

而且,根据清宫档案,清朝的圣旨开场白有三种,除了一成不变的奉天承运皇帝以外,在针对重大事件的时候,圣旨会用诏曰。而表达皇恩之时,圣旨会用制曰。

提拔官员,训诫官员的时候,往往会用敕曰。

有意思的是,刚好是在大秦建立时,秦始皇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对比两者,我们很容易发现两者有着莫大的联系。

所以可以断定,我们所熟知的圣旨的开场白,和秦始皇的目的一样,就是在宣布皇帝独尊,还有君权神授。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圣旨的开场白和秦朝有很大的联系,那么这个格式是否开始于秦朝呢?答案确实出人意料,纵观史料,秦汉唐宋,从来没有哪个王朝用过这样的格式。

虽然早期有人引用唐会典中的内容,认为唐朝中期出现过最早的奉天承运,但后来说文解字大辩论中否定了这一观点,指出唐朝的记载是奉天和承天两个字。

另外还有人认为这一说法来自于元朝,因为元朝皇帝经常在圣旨中强调,这是由得到了长生天庇护的皇帝的圣旨,不过由于满文圣旨与汉文的翻译总是有误,所以我们只能把这一段开头引用为,上天眷顾的皇帝下令。

因此,这一时期应该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奉天承运皇帝,只是有了这个模式。不过既然元朝开了头,那么很明显,明清两朝必然会沿用。

果然,后来,学者通过对资料的整理,最终得出一个主流的看法,奉天承运皇帝的说法最早来自于朱元璋。

正如史料记载,公元1368年,朱元璋还在南京登基的时候,就造了一座宫殿,这座宫殿中最大的朝会大殿就取名为奉天殿。

什么是奉天?按照朱元璋的意思,他在这里和大臣商讨军国大事,这并不是他朱元璋一人决策,而是上天授权,由他来管理天下。因此,他的命令就是上天的意思。

但这还没完,在历史上,朱元璋虽然一直强调自己是淮右布衣,可是他却又认可元朝正统。所以,在朱元璋的心中政权大于一切,皇权的神圣性碾压一切。

于是,朱元璋开始造势,例如他就写了《御制纪梦》,居然将自己梦游到天宫,而且还幸运的道法三清,真人赐予他真人服饰和法剑。

据此,朱元璋认为自己受命于天。之后又进一步,朱元璋把自己手里的玉圭刻上了奉天法祖的字样,以此来表示自己权力的神圣性。

在完成以上工作后,朱元璋在圣旨里面开始引用,奉天承运皇帝,而且之后的圣旨中必须引用这6个字。

至于后来清朝的圣旨,按照历史中的说法,清朝基本上照搬明朝的制度,所以圣旨的格式自然也不敢丝毫变卦,毕竟一字之差就有可能权威不在。

以上就是奉天承运的历史由来,从最早的受命于天强调君主神圣,到后来元朝皇帝强调自己是上天眷顾,再到朱元璋利用多种手段强调自己君权神授。

凡此种种,基本上也能够让我弄清楚圣旨的开场格式了。

很明显,电视剧里面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百分之百错误。

因为,奉天承运是指上天眷顾或者君权神授,这后面必须要接皇帝是不能断开的,否则是不祥之兆。在过去文字狱和思想管制严重的年代,若有人敢如此断句,轻则抄家灭门严重的,可能会株连九族。

真正正确的读法,应该如朱元璋所设想的一般,以奉天承运皇帝这6个字开头,保证这一不可分割的完整句式,然后再接上诏曰,或者制曰。

综上所述,古代的圣旨可不仅仅只是书面表达的工具,它更是强调君主权威和君主意志的代表。

所以,圣旨的读法从来都不是书面格式或者标点符号,而是始终围绕着皇权无上和君权神授,这才是奉天承运的真谛。

圣旨前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从明朝初期开始的。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诏曰就是皇上的诏书这么写。

圣旨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做诏书,这是一种短期的命令或者一次性命令,皇帝可以随时下达;第二叫做制书,这种是长期的命令,一般是某种正式颁布的国家制度。

后来诏书和制书慢慢合并,总之就是圣旨。

汉代时期,诏书开头一般这么写: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这种写法,同我们日常的书信没有太大区别。

后来逐步改变,比如唐代诏书开头直接写“皇帝敕谕”。

明代开始以后,朱元璋的圣旨中开始有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上面已经说了,诏曰这么说的意思,那么奉天承运皇帝是什么意思?

只得就是朱元璋。

这是一个头衔,类似于宋徽宗叫做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

朱元璋认为他之所以从一个贫苦农民成为皇帝,是被上天选中的。

当年唐代皇帝死后,曾有人城他为“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对这个称呼很有兴趣。

他皇宫的大殿,就叫做奉天殿。

奉天承运皇帝翻译一下,就是遵守上天的旨意且承载了运世之道的皇帝。

再说通俗点,就是“天选之子”。

朱元璋是明太祖,后代子孙自然也不敢违背祖先的制度,后面圣旨也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满清本来是游牧渔猎野蛮民族,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进入封建王朝以后,基本都是原样照搬明朝的制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学了下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