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为什么?戈林脑子抽了,把德国人的空军给带偏了,以至于到了后来,瞅着苏联人工厂里头冒着黑烟的烟囱,却没法子下嘴。
其实大家伙都明白,从古至今打仗他打的都是后勤,咱老古人都说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足可见后勤对于战争是何等的重要,没有后勤,百万大军崩溃那也就是个时间问题。尤其是现代化的战争,您解决不了后勤问题,这仗压根就没法打,铺都不铺开。
别的不说,就拿美国人来说,说好的战斗力牛叉,您要是把他们家后勤别说全掐了,就是掐一半,不,掐上三分之一,美国人全得抓瞎。
所以现代化的战争,后勤就从战斗部门独立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部门,素有前五公里归战斗部门,后五公里归后勤管的说法,这俩都有一个司令,各管一摊。
当年朝鲜战场上,咱家说真格的相对于美军来说,整个作战系统真心比较原始,不到三年的时间,面对美军这块磨刀石,咱硬生生的磨出了一支现代化的部队,照小编看来,后勤能够从咱家独立出来运作,这就是咱家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哎!说道这里不得不说,美国人的后勤那是相当奢侈,在朝鲜战场上,他可以让美国兵将毯子铺在地上,让他们射击,喝水喝的水土不服,都可以把日本的水运过来供应他们吃喝。
说了这么多,虽然看起来没有和题主说的德国苏联的事挂上,其实这是有关联的,就是和大家伙说明一个问题,后勤问题至关重要,把好了这一关,才是战争的基石,没这一块,你丫就别提什么战争了。
而题主这个问题,就是德国人因为忽略了这块,导致被苏联人暴揍,打的抱头鼠窜。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轰炸不就是几颗炸弹的事吗?德国人开着飞机过去丢不就完事了吗?”您真心想多了,炸弹好解决,一个铁壳子塞点炸药就成,但问题是你拿啥东西把这炸弹丢过去?
飞机啊?可问题是飞机有轰炸机和战斗机的区分。
而德国人毛病就出在了他们可劲的造战斗机,对于轰炸机尤其是重型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拿鼻孔的瞅,压根就瞧不上。
这就导致他们特别的缺少战略轰炸机,而苏联人的各种各样的工厂,大烟囱那都在大后方,什么乌拉尔山脉,什么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您要是没有一个战略轰炸机,或者是重型轰炸机,压根就飞不过去。
你飞机都过不去,咋炸呢?想多了吧!就算是强撑着飞过去了,他还飞不回来,尴尬吧!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不明白:“没有,他回头造不就完事了吗?”
造?你首先的设计,然后实验,最后出成品,最最后才服役,这一家伙得拉多长时间?您说造那可不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能完的事,说书先生可以一张嘴过去个十几年,几十年的,这是现实那可不成。
当德国人意识到重型轰炸机和战略轰炸的重要性,再研究,那已经是二战后期了,好不容易出来了,就弄俩原型机,结果被美国人给捞走了。
据说这战略轰炸机就有隐身的功能,这也让后来美国的B2得到了启发。
所以德国人不赶趟了。那会德国人都被苏联人撵着屁股满大街的跑,这还有美国人带着一帮子小弟搁后头掏他们的大腰子,撑不住了。
那么德国人咋就被戈林带偏了呢?咋说呢?您可以把德国人的空军看成是一支注重战术的空军部队,他们的空军主要是为了军事进攻做服务的。
您要知道闪电战虽然玩的是坦克,玩的是速度,但他的大前提首先必须得拿下对方的制空权,没有这个大前提,啥闪电战不闪电战的,压根不好使。
这就给德国空军造成了一种错觉,为嘛要造那种费时费力的重型轰炸机呢?还有那战略轰炸机,这不有毛病吗?在保证闪电战迅速推进的过程中,这些东西看起来压根就没有用。
技术军官们反对,再加上希特勒一门心思的不仅想要重建空军,还要扩建,俩原因加一块,戈林把重型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就给塞到垃圾桶里吃土去了。
等到德国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德国人恨不得拿大耳瓜子抽自己。
咱说一件事您就明白了,德国人的这次失误造成的后果,1941年到1942年这俩年,苏联人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坦克火炮这生产的数量下滑的厉害。
这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他们家的这些个工厂面临一个迁移的问题,所以您一边迁移一边生产,这几乎就不可能,下滑是必然的。
别的不说,单论火炮这一项,1941年苏联人全年也就不到五千门。
可到了1943年工厂稳定下来,恢复了往日的生产,火炮这一项就达到了两万三千八百多门,1944年都顶天了火炮数量都要达到三万门了。
越往后打生产的越来劲,因为苏联人要用数量去淹没德国人的质量。
当初造坦克,前脚下了生产线,后脚没多久这坦克就得废了,但苏联人的坦克那是源源不断的往前冲,硬生生的把德国人给绊住了。
这里头咋也有那些个工厂玩命生产的功劳。
德国人是想把这些个工厂都给炸没了,但他们家的轰炸机,撑死了都是单程的,飞过去他就飞不回来了,那还炸个啥呀!
所以德国人一个是败在了天气,另一个就是败在他没法轰炸苏联的兵工厂上了,当然其他原因也是有的,毕竟国际上的事情,不可能因为一两个原因造成最后的结果。
当然没有重型和战略轰炸机,这也得怪德国人的家底子太薄了,就那点资源,啥也想干,也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了。咋说呢?最开始的时候,德国人不发展重型和战略轰炸机,也是可以的,毕竟欧洲这些个国家有一个算一个,就没几个大的,在闪电战的进攻下,很快就崩溃了。
但德国人好死不死的去挑衅苏联人,苏联人不仅人口众多,他的地域还大的可以,这叫啥?这叫战略空间足够的大。
就德国你家这闪电战,初期可以起个效果,一旦苏联人利用空间换取时间的话,必然会将战争时间拉长,一旦拉长,这就必然会形成对峙。
对峙下来,就要消耗对方的后勤资源,而这个时候就会体现出重型和战略轰炸机的优势了。
问题是这个时候,德国人没有,临时抓,那也得抓瞎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苏德战争中,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
不是不轰炸,是根本没法轰炸。
首先,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就已经下令把苏联大部分重要的军工企业迁移进了乌拉尔山脉以东,当然也留下了少部分的军工企业在欧洲。当时别说是德国,美国都没有能力生产远程轰炸机的能力。当时的技术水平还没有当今如此发达,美国在二战后期生产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轰炸机,但要想空袭日本本土,仍然要借助马里亚纳群岛甚至是硫磺岛,从夏威夷起飞航程根本不够。所以,当时的德国根本没有能力生产远程(重型)轰炸机的能力,正因如此,苏联凭借这些东迁的军工企业以及西方国家的援助,才得以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输血”,最终击败强大的德国。
其次,留在欧洲的苏联军工企业迷惑了德国。拿斯大林格勒来说,战前的拖拉机厂在战中直接就变成了坦克厂,甚至不经过流水线,生产出来就直接奔赴前线,不得不佩服苏联人这样的做法。但就是这样的做法迷惑了德国,尤其是戈林。戈林这个人,好大喜功,高傲自大,根本没有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在他领导下的空军除了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和空中援助外,其它的功绩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德国空军也只有在二战前期发挥了作用,到了中后期可以说是一点用没有。从1943年开始,无论是西线还是东线,全程都被压着打。德国空军实力不差,但就是因为戈林本人缺乏战略头脑,导致了德国空军一系列的失误,就像希特勒过分干预陆军事务导致陆军一系列的失败那样。说回苏联,戈林误判了形势,认为苏联的大部分军工企业仍在欧洲,因此出动德国空军猛烈轰炸,这才忽视了远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苏联军工企业。
最后,更有野史说,德国的推进线并没有到达苏联的远东部分,而只是阿尔汉格尔斯克—高加索一线,压根就没想到过扩张到乌拉尔山脉以东,因此也就不存在远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苏联军工企业了。我们想想也是,乌拉尔山脉以东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当时的西伯利亚并没有发现充足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占领这里根本没有必要,这也是日本后来为何不和德国夹击苏联的原因之一。退一步来讲,就算德国有远程轰炸机,这里的恶劣气候也不适合重型轰炸机飞行,德国的飞行员也根本不想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去空袭苏联的军工企业。
苏德战争中,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苏联重要的军工企业大多搬迁或者直接建设在东部。
二战时期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苏联已经有了完整的铁路运输线。
铁路出现后,大规模物资运输就不是问题,军火运输也不是问题。
而没有铁路的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围绕着河流。因为古代河流才是高速公路,渡船可以大量运输物资。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二战期间接纳了高达19家苏联大型兵工厂。
实际上,搬迁只是一小部分兵工厂。
比如著名的图拉兵工厂,是沙俄时期建立的大型兵工厂,距离莫斯科不远。
由于历史原因,搬迁图拉兵工厂(其实这个小城完全都是兵工厂,是个兵工之城,搬迁城市当然困难)并不容易。
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图拉兵工厂只有部分搬迁到西伯利亚。
开战以后,图拉兵工厂只能暂停生产搬迁,但直到1941年12月5日,德国第2装甲师已经进入距离图拉几千米的地方,他们才大体搬迁完毕。
这些搬迁严重影响了图拉兵工厂的武器产量,同时期产量远远少于同类工厂。斯大林对此很震怒,认为以后不允许兵工厂建立在西部地区。
搬迁完成以后,图拉兵工厂花费一段时间就恢复了生产。
其实,早在多年前,苏联就有计划地在东部而不是靠近苏德边境的传统发达地区,建设兵工厂。
而工厂的搬迁也是很厉害的,因为早就有准备。1941年战争刚刚爆发,6月24日就成立了撤退委员会,调动30万辆铁路火车开始撤退。
到7月中旬,已经有1500家工厂向东撤退到西伯利亚地区,大体完成了撤退工作。
苏联自己的数据是:共疏散了1523家大型工业企业。在这些疏散的大企业中有667个迁到了乌拉尔,244个迁到了西西伯利亚,78个迁到了东西伯利亚,308个迁到了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226个迁到了伏尔加河流域。
其实还有第二波撤退:1942年5月底,苏联政府又开始了第二次战略性转移,将包括斯大林格勒、北高加索在内的五个地区,150多个工业企业迁往乌拉尔、中亚以及外高加索。
在1941年的时候,西伯利亚乌拉尔地区的兵工厂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规模,只是缺少部分机器、工厂和人员。
以著名的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为例,它就建立在乌拉尔山的丘陵中的一座小城市内,远离苏德战场。
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从1941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到战争结束的5年内,生产了高达1100多万支各种枪械。仅仅一个兵工厂的产量,就超过了德国所有枪械工厂的产量。
战争中,乌拉尔地区的军工产量很夸张。1942年军工产品的生产与1940年相比,乌拉尔增加了4倍多,西西伯利亚增加了26倍。1943年西西伯利亚比1940年增加了3倍。
问题来了,为什么德国人不轰炸乌拉尔地区的工厂呢?
很简单,就是轰炸机航程不够。
比如德军要轰炸苏联乌拉尔地区的最大轻武器制造厂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就要从莫斯科起飞,飞行高达1200公里进行轰炸,随后返航。
但其实德军攻到莫斯科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时候,德国的轰炸机至少要飞行1500公里以上进行轰炸。
德国却没有这种战略轰炸能力!
德军最常用的大型轰炸机Ju 88,最厉害的A-4型号才可以飞行3100公里,勉强可以飞到乌拉尔山区,载弹量大概是1.5吨。
虽然理论上航程到达了,但实战这种航程是不够的。你如果有4000公里航程,才可以去轰炸1500公里外的目标,而不是说直接可以轰炸2000公里目标。
所以,德军没有能够胜任的很多轰炸机。
而且,乌拉尔是山区,山地本来就大大影响轰炸。而苏联兵工厂建设初期就考虑了轰炸问题,设置在飞机难以投弹的位置,还部署大量高射炮和战机。
所以,希特勒最初的计划是,占领莫斯科地区,然后在这里建立大型轰炸机基地。这些基地距离乌拉尔地区大概1000公里,Ju88的3100公里航程还是差不多的,能够持续进行战略轰炸,炸毁乌拉尔地区苏联工厂,迫使斯大林投降。
但希特勒并没有占领莫斯科地区,所以一切也就不同谈了。
苏德战争中,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
苏联幸存下来的军工企业都搬迁至深远的后方,德国的轰炸机跟随部队推进,支援战场作战可以,要想攻击苏联大后方的话,航程不够。
苏德战争中,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
看来许多人被德国的“强大”忽悠了。
第一,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败国,在美国道威斯计划等援助下恢复发展,但发展不均衡。英法等国限制德国发展空军,许多德国飞行员是在苏联受训。德国根本没有战略轰炸机生产能力,当时只有美英有四引擎战略轰炸机,甚至苏联也是后来才有战略轰炸机。没有战略轰炸机,德国当然没能力轰炸苏联后方的军工企业。斯大林格勒一天的坦克生产量,德国空军可能一周都消灭不完,但德国空军却对对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场鞭长莫及。
第二,苏联的冬天很冷又不是1941年才冷,德国人也不可能没有懂地理懂气候的科学家。德国高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认为可以在冬天到来前击垮苏联,结果当然是骄兵必败 苏联能够把战争拖到冬天,一次在莫斯科击败德军,一次在斯大林格勒击败德军,甚至1943年都能在夏天击败德军,这已经说明苏联的战争潜力远不是德国可比。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拥有战略轰炸机是国家也不过是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与印度,而且印度轰炸机还是俄罗斯购买的“二手货”。战略轰炸机,不是谁想拥有就能拥有。
苏德战争中,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首先要说明一点,苏德战争必须放在整个欧战的格局中来看才能全面发现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德国不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
首先,这与德国的对苏战争的战略制订有关系
其次,德国是一国面对的是英、苏、美三国空军。注定他的空军力量的分布产生重要变化。
第三,苏联的防空能力可以限制其轰炸,那这样的战略就会行不通。
1、首先德国对苏联的战略制定,轻视对手的原因。
希特勒由于苏芬战争表现苏联军队巨大弱点。面对一个只有两百万人口的小口,苏联发动的这场战争居然的损失约为近20万,伤亡合计70万以上(索科洛夫《影响世界的100场战役》),这让希特勒产生了巨大心理优势。
2、其次,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的摧枯拉朽的攻势也确实无须对苏联军工企业进行轰炸。莫斯科的冬天帮助了苏联人。
此时突然发生了德国的猪队友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美国向德意日宣战,导致本来不想与美国开战的希特勒也只好多线作战,尤其是地中海与对英前线耗去了50%以上的空中力量。
3、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德国由于受到盟军战略轰炸,又很难有时间生产远程战略轰炸机。
盟军空中霸王的b24战略轰炸机
这时德国这时才发出生产总动员令。比起苏联的24小时生产,晚了有近2年。
4、关键点又发生在1943年8月1日,罗马尼亚油田被美军空军毁灭性轰炸。
此时别说远程轰炸机,就算保卫本土的战斗机用油都发生了困难。德国新飞行员当时平均只能训练40多个小时就被送往前线。
5、全面缺油阶段
所以到1944年,即使德国当年总计生产飞机35076架其中轰炸机,2351战斗机,24981攻击机。但是因为石油的欠缺与盟军的全面轰炸,盟军已经全面战据空中优势。此时已经一切都晚了。
其次,再说到德国战略轰炸机——石油资源限制了战略轰炸发展。战争中期又遭轰炸与封锁。德国的强大的军事工业并非不能生产战略轰炸机,按1944年生产量来计是不成问题的。而是因为二点原因造成了战略轰炸思路不能实施。
盟军B-24战略轰炸罗马尼亚普罗斯特油田
1、由于1941年前,对苏战争之前,缺乏罗马尼亚石油资源,并未做战略轰炸思考。也没有大规模轰炸机的生产,所以德国在1843年,航空部正式将He-277战略轰炸机,并下令1944年尽快投入量产。
2、战争期间,由于罗马尼亚油田被炸,德国本土遭遇盟军全面的轰炸。只能大量生产,FW-190、ME/BF-109等战斗机,以对抗盟军的轰炸。
3、轰炸苏联军工企业,有规模性的问题,必须有大量战略轰炸机加护航编队,这样才可能有效。
如果当时没有英美盟军的轰炸,这个计划问题应该不大。
但是,由英美参战的群殴,盟军更早的认识到战略轰炸的作用,先发致人,导致德国未能及时的发展战略轰炸机。使其战略轰炸计划未能实施。
其三、德国空军是在对三个国家同时作战,空军力量分散,导致其无法有效的防御领空,进而无法实施战略轰炸的计划。1、 1940年5月15日到1945年4月16日长达4年的时间里,英美盟军出动400万架次的飞机,远程轰炸德国军事工业,以损失1%的代价,摧毁德国作战飞机5.5万架,自身损失达4万架。
这期间以1942年-1943年主要是吸引了德国51%的空军力量,使其将生产主要集中在战斗机上。从1943年8月-1945年,盟军已形成压倒性优制,摧毁了德军的空中力量及军事工业。
所以从1941年至1942年德国生产的轰炸机时间窗口太短,已不足以有足够时间支持其战略轰炸计划。
随着英美对德空战,可见德国对苏空军力量部署下降很快。
表1:1941年11月-1944年2月,德国作战飞机的部署。不包括后备飞机,只算前线飞机的话,东线的飞机占总数的比例在1941年11月8日为63%,1941年12月27日为53%,1942年12月10日为50%。
表2:1941年11月-1944年2月,德国战斗型飞机的部署(区别于作战飞机)
2、德国空军对地中海战场、西线、斯堪的亚维那(挪威、丹麦基地)、东线四个分区的铺开。
其在东线的力量分布在42年开始逐步下降,42年底43%,43年上半年急聚下降至28%,43年下半年仅占23%,44年上半年22%,而且还是单引擎战机。
而德国高质量的双引擎战机则分别为18%、11%、8%,8%,15%。大量部分高性能战机都开往西线作战,到43年下半年开始高性能战机的90%都用于西线其他战场。
表3:德国单引擎与双引擎战斗机在各战线的部署情况
3、从德国弗莱堡联邦军事档案中发现的新资料显示1941年6月-1943年12月间德国空军在东线的飞机和人员损失不到总损失的一半;还显示了德国空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中集结的力量仅仅在东线延续了几个月,主要原因是美英盟军在西线和地中海战线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也就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关键时刻,德国战斗机表现如此羸弱的问题。
德国高性能fw190a-5野马战机主要用于西线
其四、苏联有能力限制制其空中轰炸。
由于德国在空军的军事科技与军事素养方面领先于苏联。实际上苏联军事工业的质量与科技能力的确远不具备抗衡德国空军的能力。
1、德国空军力量被迫分散是重要原因。
2、苏联全员24小时生产使飞机数量上升,但关键的是苏联从1941年开始由于用于飞机生产的铝材奇缺。
1)美国提供优质铝256,400吨,英国提供35,400吨,加拿大提供36,300吨,三国相加共328,100吨,是苏联全部铝产量的1.25倍.这些优质铝,全被苏联用于航空业飞机制造。
2)盟军对苏援助技术,仅举例如协助苏联战机之间无线电通迅的电报机(当时苏联飞机缺乏空中通迅)。
3)盟军1941年10月初起、至1942年6月底向苏联提供的援助并把飞机及重要设备运到苏联。
英国援助苏联的喷火战斗机
其中飞机:每月400架,其中短程轰炸机300架、战斗机100架(最终同意400架,其中美国每月供应轰炸机100架、战斗机100架,英国每月供应战斗机200架)。
在整个二战期间,盟军对苏援助18303架各型作战飞机,约占苏联生产战机总数的20%,关键这是这些战斗机都是苏联无法生产的较高性能战机(最好的战机并没有给苏联),可以应对德国空军。
4)美国提供给苏联生产飞机及枪炮的特种机床和工业设备:
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美国提供的全是苏联无法生产的性能优异且造价昂贵的设备。使得苏联能够生产更好的飞机。
所以苏联红军得以在41年至43年最关键时刻挺住了德国空军的打击。
使得苏德战场更多的局限于地面战争。
综合欧洲战场的全面考虑,可以看到。
1、德国空军并非没有能力轰炸苏联,实在是被盟军拖入了三方群殴的局面,不得不将主要空中力量用于西线及地中海及对英前线。
2、德国的空军生产能力总动员时机较晚,错过了苏德战场的关键时刻。
如有喜欢,请关注本号。
相关资料:
《影响世界的100场战役》索科洛夫
《二战盟军对苏联租赁法案的政策》
《二战史》
《二战美军的超低空行动-普洛耶什蒂大轰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