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死后,曾国藩为何还要将他尸体剁碎放在大炮中发射出去?这是解恨还是另有所图?

趣谈答案:这就是著名的挫骨扬灰。

战争理论,你要比敌人更强

在很久之前读过一本民间野史,之所以是民间野史,是因为里面讲到很多理论,听起来很可笑,但是也仅仅是可笑而已,仔细琢磨的话真的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行军作战的时候,敌方是一个超级超级大的坏蛋,那么你就需要做到比超级超级大坏蛋还要大坏蛋。

如果行军作战的时候,敌方非常非常的狠辣,那么你就需要比他的非常非常很辣,还要非常非常狠辣。

简单讲:行军作战只有你比敌人更强更狠,更没有道德,更没有情绪,更像屠夫,你才能够战胜对方,最起码是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如果我们把洪秀全当作一个恶魔来看的话,曾国藩就是恶魔的恶魔,是恶魔的祖宗。

将军大作战

大家知道太平天国在洪秀全的引领之下越来越好,越来越好,突然之间走向了下坡路,走向下坡路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洪秀全找到了一个家,这个家是南京。

当洪秀全把自己安排在南京的时候,就已经不管天下事情了,让所有的太平天国军队通通听从别人的指挥,四处的行军作战和满清做斗争。

而这个时候突然之间涌现出来了一个民族大英雄,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每一次行军打仗必然能够胜利,曾国藩把太平天国军队逼的节节败退,但是曾国藩与此同时也得了一个外号。

曾国藩的外号就是著名的曾剃头。简单讲,曾国藩的部队所到之处就跟剃了头一样,光秃秃的,啥也没有。

如果说太平天国后期走向了极端,士兵们无恶不作,闲着没事儿就喜欢去烧杀掳掠的话,那么曾国藩的部队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这些全都是曾国藩所允许的,甚至曾国藩部队还有这样的一个规定,只要战役胜利一次,胜利之后给士兵放三天假。

放假干什么呢?曾国藩没有说明,清朝的律法也没有规定,这就意味着士兵可以胡作非为,想干什么干什么。

我要把你挫骨扬灰

当曾国藩抓住了洪秀全,并且把他剁成肉酱之后,做出了另一个举动,直接把肉浆塞进了大炮里面。

曾国藩这样的举动有两点暗示,第1点暗示就是要挫骨扬灰,这一点和咱们古代封建迷信有那么一点点的联系,比如挫骨扬灰之后不能够轮回等等等等。

第2天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曾国藩通过这样的举动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想造反是不可能的。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洪秀全死后,曾国藩为何还要将他尸体剁碎放在大炮中发射出去?这是解恨还是另有所图?

谢谢邀请。曾国藩如此处理洪秀全的尸体,绝不只是解恨这么简单,而是另有深意。下面我来分析。

1851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聚集教徒两万多人,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洪秀全是以一种迷信的方式来拉队伍,来给信徒洗脑的。

2011年,美军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登,遗体被美军用卡尔文森号航母运到阿拉伯海,遗体绑上重物以后沉入海底,美军还安排专人从潜艇中观察,确保本拉登的遗体沉入深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埋葬本拉登的地方就会成为圣地,拉登的追随者会因此聚集,酝酿出新的麻烦。

同样的道理,洪秀全依靠拜上帝教的教规教义来洗脑追随者,湘军好不容易才剿灭,如果让洪秀全得以安葬,那就会阴魂不散,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会围绕墓葬举行新的集会,搞不好又闹出一个新的农民运动。所以曾国藩才下令把洪秀全遗体剁碎,放到炮筒中发射出去,这样遗体就找不到了,自然也就没有人惦记。

洪秀全死后,曾国藩为何还要将他尸体剁碎放在大炮中发射出去?这是解恨还是另有所图?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并没有把洪秀全的尸体放到大炮中发射出去,而是把他的尸体剁碎后,烧成了灰烬。

洪秀全尸体被装入大炮发射出去,是2010年左右被某位“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杜撰出来的。杜撰这种说法的人不仅没有仔细查阅历史资料,同时对军事装备知识也一窍不通。清朝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期主要装备的是榴弹炮,榴弹炮发射炮弹的时候通过发射药将炮弹抛射出去,随后炮弹内的火药击碎炮弹外壳发生爆炸。

假如把洪秀全的尸体包裹在炮弹的壳里面,那么炮弹里面的火药量就会相应的减少,这样在炸药爆炸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击碎炮弹。况且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将剁碎的人体和火药放到一起,炮弹也就成了哑弹。

1864年的时候,国内才刚刚具备生产炮弹的能力,正常的炮弹尚且有很多哑弹,更何况是掺杂人肉的炮弹。洪秀全的体重不会低于120斤,这样的体重要装填数百枚炮弹,这些炮弹打出去之后,根本不会发生爆炸。

-----假如曾国藩真的这样做,不仅不能把洪秀全挫骨扬灰,反而还会给太平军余党留下机会,太平军余党肯定会哄抢炮弹,然后把这些哑弹当宝贝一样供起来。

这样看来,大炮轰尸体的传闻显然是空穴来风,当时很多传教士都在笔记中写下了洪秀全的下场,曾国藩在自己的书信中也曾经提到过处理洪秀全尸体的情况,而早期的太平天国史料,洪秀全的下场也是被曾国藩剁碎后烧成了灰烬。

洪秀全和曾国藩两人并没有私仇,真正和曾国藩仇深似海的是石达开和李秀成,石达开和李秀成是曾国藩在军事上的主要对手,石达开甚至还险些打得曾国藩跳水自杀。

洪秀全只是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曾国藩和他的个人仇恨并不大,假如没有洪秀全的起义,就没有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的地位。在曾国藩围攻天京的时候,洪秀全就已经病入膏肓,根据李秀成等人的描述,洪秀全应该是在天京事变的时候服毒自尽。

洪秀全自杀的当天,清军攻城的喊杀声非常猛烈,洪秀全可能是担心被俘虏,才提前自杀的。只是洪秀全没有想到自己自杀两个月后,天京才最终被曾国藩等人攻破。攻破天京之后,曾国藩等人除了搜捕在世的太平天国领导者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寻找洪秀全的尸体。

因为洪秀全去世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所以洪秀全并没有埋藏在专门的坟墓中,而是草草的掩埋在了宫殿里面。

曾国藩得到洪秀全尸体的时候,太平天国的余党还有很多。曾国藩担心夜长梦多,因此在得到尸体后不久,便将尸体剁碎烧毁,并且将骨灰洒到了无人知晓的地方。清朝廷在得知曾国藩得到了洪秀全的尸体之后,一度想要将洪秀全枭首示众,不过这个提议最终没能实行。

毕竟洪秀全的影响力非常大,在南方很得民心,假如把他枭首示众,难免会引起第二波起义。虽然曾国藩没有把洪秀全用炮弹打出去,但是他将洪秀全尸体剁碎烧毁,并且最后挫骨扬灰,也算是比较狠毒了。

洪秀全死后,曾国藩为何还要将他尸体剁碎放在大炮中发射出去?这是解恨还是另有所图?

洪秀全死后,曾国藩将他的尸体剁碎装在大炮中发射出去?是解恨还是另有所图?我都不知道这则传闻出处何在?查阅史料,你会发现这完全是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

大势已去

史载,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九日,天国重镇常州被李鸿章部淮军以及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联手攻破。城破后,七、八千天国守军几乎全部战死,护王陈坤书被俘,旋即被处死,天国史上著名的常州保卫战落下帷幕。

常州失陷后,通往天京(今南京)的屏障全被拔除。湘、淮军于是连克丹阳、句容等城池,进而合围天京。

曾国藩的战前部署是:由淮军取上海;令左宗棠的楚军(湘军分支)由江西攻浙江;他自己则坐镇安庆,指挥胞弟曾国荃率嫡系湘军精锐——吉字营,沿长江东进,直扑天京。

自从安庆沦陷后,天京以西尽是湘、淮军之天下。从安徽败退到寿州的天国后期杰出青年将领陈玉成,被投降清廷的太平军守将苗沛霖诱杀。太平军在天京以西之防线全部崩溃,面对咄咄逼人的清军,基本已无力抵抗,湘军轻而易举的将太平军设在安徽、江苏长江沿岸的据点一个一个的予以清除。

短短两个多月,湘军轻易攻破了拱卫天京的一座座关卡,直逼天京城下,其进军速度不仅出乎曾国藩之意料,就连天王洪秀全也感到突然,并因之惶恐不已。

激战雨花台

湘军吉字营数万人马虽然实现了对天京的包围,但曾国藩并未感到兴奋,反而忧心忡忡。天国虽已日薄西山,但天京城里的防御力量依旧不容小觑;部属在东线的太平军基本未遭损失,还保持强大的阵容;皖南还有太平军余部继续坚持作战;西征的太平军在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的率领下回师河南、湖北,在长江中上游威胁、牵制清军。曾国荃在雨花台下苦战四、五个月,损兵折将,却再难进一步。八月底,湘军劲敌、天国忠王李秀成在洪秀全的不断催促下率苏南太平军大举来援天京,次月,侍王李侍贤也从江西北上配合忠王作战,这样一来,曾国荃的围城部队反而处于被太平军围攻的险境。 十月十三日,李秀成尽遣精锐,凶猛攻击湘军,并重挫湘军,曾国荃确实悍勇,死战不退,左脸颊被炮子击伤,差一点丧命,依旧拼命指挥反击。在安庆的曾国藩得知后,日夜焦虑不安。

雨花台鏖战历时46天,李秀成、李侍贤拥有十倍于湘军的兵力,武器装备也不输对方,本可以全歼或驱逐对手,夺取全胜也是情理之中。曾国荃为夺首功,督促将士浴血苦战,拼死阻击 。因伤亡惨重,军中又开始闹瘟疫,能上阵者已不足一半,形势岌岌可危。令人想不到的是,李秀成 率三十余万大军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轮番猛攻围城湘军,竟未能一举击垮之,不知出于何种考量,他突然决定撤围,率部退入城内。

这个结果,不仅大出曾氏兄弟的意料之外,就是在天国内部也遭到质疑。事后,李秀成解释说:清军深壕高垒,兵力强大;而我军粮草难以为继,战士缺乏冬衣。

这个解释有些牵强。彼时湘军只有三万兵马,孤立无援,军中又闹瘟疫,死伤累累,早已是强弩之末。而太平军人多势众,苏、浙粮道未断,军中不至于乏粮。而且彼时还没入冬,天气并不寒冷,大可以一鼓作气歼灭困兽犹斗的湘军。由此可见,雨花台战役的失败,是太平军战斗力迅速下降, 加之主帅李秀成为保存实力而患得患失 ,对这场战役之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所致。

天王之死

雨花台战役未能改变天京被围困的状态,天王洪秀全更加焦灼不安,对李秀成的失常表现也很是愤慨。

为解天京之围,洪秀全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突然提出一个“进北救南”的计策。

所谓“进北救南”,就是向北进军为名,吸引清军,分散其兵力,行解救天京之实。只可惜这一招被曾国藩识破,并早作布置,预先在太平军必经之路上设下重兵埋伏。李秀成对这一计策有些抵触,但被逼无奈,只好率大军缓缓北上,因湖北大旱,粮食歉收,一路大军上征集粮草异常困难,不断有士兵被饿死,遂被迫从湖北掉头东返。路上,接到了洪天王命他火速率军回援天京的急诏。

到江苏江浦时,他率前锋渡江先返天京,二十万大军则屯扎在江北。李秀成渡江不久,早已埋伏在此的清军突然枪炮齐鸣,弹如雨下。太平军猝不及防,死伤殆尽,忠王的二十万大军除一万五千余人突围外,基本全军覆没。

1864年2月,左宗棠楚军在“常胜军”的配合下一举攻克杭州。至此,苏浙地区全被清军收复,天京成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孤岛。城内存粮即将告罄,天天都有饿死者,就连雀鼠、草根、树皮都被吃尽,城内人心惶惶,陷入一片混乱恐慌的状态。

天朝内部人心浮动,不断有人缒城出逃,而动摇投降,秘密向清军通风报信者也大有人在;人们互不信任,相互猜忌、提防,摩擦不断。

李秀成认为死守一座危城毫无意义,建议天王弃城他走,寻机东山再起。天王勃然大怒,斥责秀成说:“朕的江山坚如磐石,你李秀成不扶,有的是人来扶;朕的天兵多如流水,曾国荃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些神话般的梦呓,成了洪秀全不可动摇的信念,他确实已经深深地陷入到拜上帝教的泥潭中不可自拔,走火入魔,自欺欺人 。洪秀全自诩为上帝之子,他认为天国有难,上帝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天兵天将一定会来解救天国的。

愚昧与荒唐加速了天国灭亡的步伐。《湘军志》载,1864年2曰28日,天京城外的制高点天保城被吉字营摧毁,天京被彻底攻克已是早晚之事了。

此时,城内已彻底断粮,洪秀全不得不带头吃一种叫“甜露”的野草。由于长期紧张不安,加上饥饿导致营养不良,6月3日,洪天王重病而死,年50岁。其子洪天贵福(洪福瑱)继位,称幼天王。

开棺焚尸

洪天王死后,天京城内还剩三万余军民。群龙无首,天国梦碎,人心更加动荡不安。

7月3日,拱卫天京的最后一座军事要塞地保城被湘军攻克。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1864年7月19日)日,吉字营用炸药轰开了太平门,清军鱼贯而入,天京陷落。

破城后,围城三年、付出惨重代价的曾国荃为发泄仇恨,纵容麾下湘勇进行了大肆烧杀抢掠。数日后,杀光、抢光、掳光后,湘军纵火焚城,六朝金粉之地南京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浓烟蔽日,数百里外都能清楚的看见。洪秀全苦心经营十几年、极尽奢华的天王府被抢掠一空后,也被付之一炬,被烧作白地,有一位南京秀才为此赋诗一首“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雀飞”。

城破后,李秀成趁湘军忙于抢掠,疏于防备,带千余将士保护幼天王和干王洪仁玕一起化装出城。之后,李秀成被乱军冲散,后被俘遇害。洪天贵福则侥幸逃至江西投奔李侍贤,后在江西石城被左宗棠部将席保田抓获,11月16日被解往南昌,遭赣抚沈葆桢凌迟处死,年16岁。

《曾国藩日记》载,他从安庆到南京后,命提督熊登武带人将洪秀全的尸骸从坟里挖出来。7月28日,洪逆尸体被挖出来以后,“扛来一验,胡须微白可数,头秃无发,左臂股左膀尚有肉,遍身用黄缎绣龙包裹。验毕,大雨约半时许”。验完尸体后,曾国藩命人架起干柴 ,点上火,将洪秀全的尸骸抛进火堆,烧的灰飞烟灭。说也奇怪,洪秀全的尸体被烧掉后,余烬未熄,一阵滂沱大雨突然袭来,下了约半个时辰...... 由此可见,洪秀全的遗体被挖出来后被烧掉了,其他的说辞都是不实传闻。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洪秀全死后,曾国藩为何还要将他尸体剁碎放在大炮中发射出去?这是解恨还是另有所图?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惨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基本剿清,牺牲了数十万的湘军将士,包括曾国藩的两个弟弟曾国华和曾国葆以及数名爱将,甚至曾国藩自己也“屡败屡战”被逼的曾数次自杀。当曾国荃拿下南京剿灭发匪后,曾国藩这位“文章道德,冠冕一代”的大儒,力挽清政府于狂澜之中,却落了个“曾剃头”的恶名,实在是难以隐忍。将洪秀全碎尸万段也是给牺牲的将士们和全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一个交代。

洪秀全死后,曾国藩为何还要将他尸体剁碎放在大炮中发射出去?这是解恨还是另有所图?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南京城,并在一名宫女的指引下找到了洪秀全的尸体。曾国藩下令“戮尸,举烈火而焚之”,然后把烧完的骨灰装进炮弹中发射出去。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认为,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

曾国藩——儒雅背后的黑暗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曾国藩是一位儒雅的文人,他一生崇尚儒学,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与“儒”有着巨大的反差。

曾国藩在民间有一个外号叫“曾剃头”,说他杀人砍头就像剃头一般——冷血、无情。

咸丰三年正月的时候,曾国藩奉命前往长沙设置审案局,到了六月份的时候,他向咸丰皇帝发了一份奏折,里面列出了他设局以来的“功绩”,短短四个多月时间里,他在长沙就杀了137人!是当时的长沙不太平,还是曾国藩杀人杀上了瘾?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对战的时候,更是表现出“嗜杀”的性格。他曾在攻打江西九江、安徽宁国府的时候,都造成了大量的屠杀,最厉害的还是攻打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时候,二十多万湘军在城中烧杀掳掠,城内血流成河。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是这样描写当时惨状的:

“……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是当时湘军的将领,他看到城中的惨象都感到“良心颤抖”,曾写信给哥哥说:“杀人太多,怕遭报应。”曾国藩的回复是:“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洪秀全之死

洪秀全的死在曾国藩给咸阳的奏折中是写“服毒自尽”,但在李秀成的供词中却说他是病死的:

“此时大概三月将尾,四月将初之候,斯时我在东门城上,天王斯时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天历)而故。”

那么曾国藩为何要篡改李秀成的供词呢?有传言说,李秀成曾在供词中劝说曾国藩反清为王,不要再为清政府卖命,而这些对于在朝为官的曾国藩来说都是大忌,所以他修改了供词,并把洪秀全的死因改为“天王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

结束语

曾国藩将已经下葬的洪秀全刨出来,将其挫骨扬灰,这并不是朝廷的命令,也不是清朝律法所规定,完全是曾国藩的个人行为。结合他的性格,我认为他的这一行为就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