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有人相信“金钟罩”这种明显违背生命科学的武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老电影《神鞭》中,男主投奔义和团曹福田麾下,遇到一个号称刀枪不入的大师。
这个大师不怕用大刀砍肚子,怎么砍都没用。
另一个大师更狠,用洋枪顶着肚皮开枪,也是毫发无伤。
大家都被惊呆。
结果正式开战,八路国联一炮打过来,这个金钟罩大师就肚破肠流的挂了。
这样大家才知道,金钟罩都是假的。
真实历史上,袁世凯被慈禧太后派去山东当巡抚,山东是义和团的发源地,各种大师兄最多。
袁世凯当时也没有上来就镇压,想看看义和团的法术究竟是不是真的。如果真的能刀枪不入,对付洋鬼子,就可以收编义和团。
结果袁世凯让自己的卫兵用德国步枪开枪,大师兄正面用法术档。
结果枪响人倒,胸口一个大洞。
袁世凯知道这伙都是骗子,将他们全部赶走,随后全面绞杀义和团。
其实这些金钟罩、铁布衫,都是走江湖卖艺的拙劣法术,同变戏法差不多。
比如大刀砍肚子,其实用的是比较钝的刀,而且已经要90度看在皮肤上。
同时,大刀砍肚子的一般都是大胖子,肚子上脂肪很多,有一个缓冲作用。
这种表演对于被砍者要求不高,但对于砍人者要求极高。
他用大刀一定要砍到脂肪上,而且一定只能用钝刀砍上去,千万不能拖到,也就是划砍,勒脖子这种。一旦划砍、勒砍,立即肚破肠流。
至于铁枪刺喉,也有窍门。一是不能用真正打仗的铁枪,枪一定要软,可以随意弯曲;二是枪头必须很钝,绝对不能锋利;三是并不是枪尖顶在喉部,而是随着木杆的弯曲,枪头侧部的面贴在喉部下方的胸骨上。
其实经过练习,普通人也可以铁枪刺喉,这都是江湖卖艺的把戏。
任何人只要被锋利的铁枪正面刺喉,必死无疑。
至于抗击打能力,只能说专业格斗选手经过常年的训练,抗击打能力比普通人要强。
不过,这也要分开看。
专业格斗选手一个抗击打能力强,一个是闪避能力强,不让拳头正面打中头部,这样受力相对较小,没有不懂格斗的普通人被打得那么重;一个则是长期被打,他不会那么容易倒,但绝非不受伤。
著名的拳击手,中老年往往都有严重的脑部后遗症,比如拳王阿里就有很严重的帕金森症。
这是因为阿里常年头部遭到对手重击,虽然当时不会倒下去,其实脑部受到的冲击严重。
人脑其实是柔软的,脆弱的,连续被重击以后必然会形成后遗症,只是程度有的轻,有的重,有的立即就有症状,有的较迟才有症状而已。
报道这么写:中国拳手邹市明双眼眼眶均有多处骨折,左眼视力非常低,已经达到了国家残疾人的标准。因为害怕邹市明会患上拳击手的高发病帕金森综合症。细心的冉莹颖在美国生二儿子邹明皓时特意嘱咐医院保留了脐带血,为邹市明早做预防。
所谓抗击打能力强,同金钟罩铁布衫什么的打不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任何人都会被打死的。别的不说,你让拳王阿里、泰森之类站在面前,用木棍朝他们头上猛击,肯定也是几下子就倒,砸后脑一下子就倒。
所以,金钟罩压根就是扯淡的。
如果金钟罩铁布衫真的很牛逼,大清也不会亡了。
为什么还有人相信“金钟罩”这种明显违背生命科学的武术?
因为没有常识。
什么叫常识?常识就是你肌肉绷得再紧,也不会改变肌肉的本质——也就是物质的结构,不会把肉变成铁,所以是不可能刀枪不入的。
那种拿着电钻往头上钻、拿着刀往身上看的,基本上都是用了小技巧,让你会觉得他能够刀枪不入而已。这个时候的你应该好奇地走上去跟他说:可不可以让我拿我自己地电钻和刀来干这个活儿?不用三分钟,各种武术大师全部现形。
↑这是真正地用心地在“表演”↑
当然,你要说练武之人比正常人抗打一些,这是有可能的。比如说拳击手,他们身上往往有着厚实的肌肉,另外他们的身材大多不是精瘦的、有棱有角的,而是会有一层较厚的脂肪,用来吸收外界的伤害。
↑拳击手和他的肌肉、脂肪↑
但是吸收的伤害也是有限的,只是比正常人强一些,意思就是普通人被打一拳就躺下了,他能被多打三五拳,然而该躺的时候还是会躺,该脑震荡的时候绝对不会神奇的屹立不倒——更加不要说什么刀枪不入了。
↑传说中的“铁布衫”不过三五拳就倒了↑
所以说要相信人不过是人,金钟罩、铁布衫的所谓的刀枪不入,不过是小说里的东西,看看就算了,别当真。至于说真的练武的,骗骗别人适可而止,不要真的到了擂台上还以为自己不动如山,到时候落得一个被外人耻笑的下场,让自己下不来台(动图里面的某国内号称练铁布衫的武僧)。
越是吸引人眼球的东西,越是不要轻易相信。没事儿多翻翻中学物理、生物课本。
牛顿的那些理论至少对你来说还是适用的,你也不是神仙,所以就不要想着飞檐走壁、漫天乱飞、刀枪不入这些事情。深山里面也没有什么一百岁还能够打三十多个大小伙儿的神秘高手,人不过是人,不要信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最后,还有人不服气,非要用什么纪录片来说明真的有人刀枪不入。我还真的无聊地去找到了这个纪录片《科学看武术》,而里面的“铁布衫”,不过是江湖杂耍的那一套,我们看看所谓的喉顶枪的枪头吧,我看的第一眼都快笑尿了,虽然截图有点儿模糊,但是枪头锋利不锋利、开刃没开刃,还看不出来么?
↑纪录片里面的“铁布衫”还有测试用的枪头↑
有种你试试下面这种枪头:
↑崭新的军刺铁布衫敢来试试么?↑
借用别人解释来说明这种“杂技”的原理:
其原理其实也不算很复杂:首先呢,要用韧性好但是质地比较柔软的合金做枪头,顶枪的时候在一开始要设法给枪头一个向上或向下的力是枪头弯曲,这样弯曲的枪头和喉部接触的地方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平面(所以说枪头顶弯不是喉部坚挺,而是出于表演和安全的需要刻意为之),一般的利器伤人就是因为利器的尖头面积小所以压强大嘛,这个弯枪头就没什么压强了,一般人的喉部就可以顶住了。此外,出于安全考虑,表演用的枪头除了需要用特殊的合金制作以外,往往还不会开刃,以免表演失误出人命。话虽如此,喉头顶枪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练习的,一方面是要练习发力和平衡技巧,确保枪头可以一下子被弄弯并且在表演过程中不会恢复或掉落,此外,还需要做一些力量练习,毕竟枪还是挺重的,而且压枪也需要持续的发力么。不过国家地理能够做出来这个纪录片,把这种不严谨的东西放进来,实在是贻笑大方了。
为什么还有人相信“金钟罩”这种明显违背生命科学的武术?
如果你能翻翻早些年的书,不用太早的,七、八十年代的关于武术的书,你就能知道“金钟罩”、“铁布衫”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你们从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
我记得七十年代曾经从一个朋友家看过一本关于少林七十二绝技的书,里面就有“金钟罩”的练习方法。与大家想的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练习方法就可以看出来。
“金钟罩”、“铁布衫”是身法类的,是不是大跌眼镜!初练,选一树林,随意跑、跳追逐,速度越来越快,任何情况下都不碰树。然后树上植刀,尖刃向外,继续在林中追逐,最后就是和人打斗尖刃难伤,为大成!
好玩吗,是形容人身法好,刀剑难伤取的这样的名字!
为什么还有人相信“金钟罩”这种明显违背生命科学的武术?
把书本上的东西背熟了,就自称自己是拿着科技的放大镜看一切了,那就是所谓的科学了。
但是书上没有写,人手上经常起的老茧子是怎么回事?
从而就把金钟罩这种中国武术功夫认为是迷信,不符合生命规律。
经常劳动的人,手经常被摩擦,渐渐的长出一层老茧子。
手上有老茧的人就不再怕摩擦,已经不会有疼感了。甚至拿竹签子扎都扎不透。
这就是所谓的金钟罩。
只不过练习金钟罩功夫的人,是把全部身体的皮肤都练出了茧子,或者是没有疼痛感了。所以现在少数民族的上刀山,就是赤着脚在刀刃上行走。打把子卖艺的人可以用刀砍自己的肚皮,肚皮没事儿。
有人说刀不锋利,可是切瓜菜砍木头都给砍坏了,并且都是同一把刀。
1970年以前,中国还有人用肩挑扁担运输物资的方式,其中就有人可以练出两个肩膀上多出一个肉球出来,实际上就是一种茧子的变形。
只不过这两肩上的肉球是软的,可以压扁。具有茧子的特性,不知道疼痛感。如果10年8年不担担子了,两间这个肉球自己就慢慢消了。
最简单的就是韩国的跆拳道,赤着脚用脚去踢木板,练出的这个脚就是不怕疼的。没练过的人去试试,肯定受不了这种疼痛的。
练冬泳的人,零下十几度的冬天,仍可水里面可以游泳。没练过的人就会休克。
人身体的奥妙,现在还没有发现出多少呢?书本上能写出多少呢?书本上没有写就是不科学了吗?
人类没有几个有文字的人群。没有文字的人群还是活得挺好的,也挺兴旺发达的。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言传繁衍着的,也建造的有房子有家具种田和饲养牲畜的,甚至这样的人群狩猎比现在工业化的人群技能更高一些呢。
会采集渔猎的人自己可以在无人区生存。工业化很高的地方的人,到了无人区只有死亡。
由此可见,到底什么人发达呢?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为什么还有人相信“金钟罩”这种明显违背生命科学的武术?
张安邦聊聊武林中的事——
首先大家应该先了解金钟罩、铁布衫产生的年代和当时发挥的效用!
今天看来明显违背科学的现象,在一百年前,五百年前,可能就是正常的现象。
今天如果让你驾一辆马车去北京的话,根本不可思议,但是火车、汽车没有出现的年代呢?
张安邦一直坚持认为,民间武术最初源于军事技能,解甲归田的职业军人,传授乡里,抗敌御辱,军人和老百姓的体能不一样,武器也不可能一个制式,更不可能拥有盔甲,但是抗打又是实战对抗的必须。
这时候,所谓的金钟罩、铁布衫就应运而生了。
今天老百姓觉得不科学的笨功夫、横练功夫,其实很科学,因为真传的类似金钟罩的拍打功,外人实在难窥其堂奥。更多是通过民间戏文,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来了解的,甚至有些功夫或门派最早不是源于武林,而是源于武侠小说,后来人真的就给搞成了,说奇怪也不奇怪。因为张安邦常说,没有中国武林干不了的事!
金钟罩、铁布衫,除了是武术常规的抗打功夫之外。还兼任这表演的任务,比如硬气功,表演就不能完全真实,但是要惊险刺激,油捶灌顶,钢枪刺喉等等。
表演的时候,金钟罩也好,铁布衫也罢,仅仅是对这种看似神奇功夫的夸张描述用词,是不是真的最初就是这些功夫的名字,不得而知了就。
很多传统的东西,放在今天看,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只是这个价值,值不值得今天的人去投入时间成本,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跟科不科学真的关系不大。
据我所知,很多城市、很多拳种,都有类似的练功法门,但是找到一个真传的师傅,人家愿不愿意跟你往细了聊,或者让你体验一二,这就是你的造化了,凡事隔行如隔山,不过早的的下结论,保留稍许幻想,也许会实现理想。
但是也奉劝一些有幸得到真传的民间武者,不要跟现代搏击碰,还记得李连杰老师第一部《黄飞鸿》中,任世官扮演的武林高手,身兼铁布衫绝艺,终究死在洋枪之下。金钟罩铁布衫的下巴碰到简单的直摆勾,一样倒下!
关注张安邦,一起聊聊武林中的事!
为什么还有人相信“金钟罩”这种明显违背生命科学的武术?
相信“金钟罩”类功夫存在,是因为整体社会对于格斗体验不足,认识不足。
人类是聪明的物种,但是人类的科学,人类的社会并没有达到能解释一切万物条件,宇宙的尽头是什么还是个未知数,看看宗教对于人类的影响力,就知道人类对于死亡有一种天性的恐惧,不仅是凡人,就是帝王也是崇拜鬼神的。
相信“金钟罩”类功夫存在,是社会环境缺乏大量的格斗,导致人们对于格斗的认知,停留在武侠影视作品的认知观里。
英国早在1853年就有职业拳击运动员,就有大量的职业拳击赛事举办,伴随着博彩行业的发展,作为普通百姓也是大量的参于下注,参于观看,讨论,这种环境下使人们对于格斗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知。
中世纪欧洲存在一千多年“司法决斗”,是以武力方式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司法程序。它是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彼此用武力决定胜负的办法,贵族,平民,夫妻之间都可以进行。
看看这图片是不是很有意思,夫妻发生矛盾,男人埋在土坑里,女人可以自由在外面,进行决斗。例如俄国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诗人。1837年2月,他在与情敌丹特斯的决斗中身亡,俄国文坛从此陨落了一颗巨星。
这就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于格斗的理解。
中国武术从建国开始,就是以武术套路艺术化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形式,1979年才开始发展散打运动,并且散打并不是为市场服务,是为竞技体育服务。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才开始大量的搏击赛事得到发展。这么低频率的搏击赛事,不用说去体验,就是看的机会也是少,坐在擂台下看别人比赛也是稀少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