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是二战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为什么会在卫国战争初期惨败呢?
准确地说,T-34是在苏德战争中期暴露出缺点的,什么缺点?火力不足。
T-34刚刚问世时是没有敌手的,在苏德战争初期并没有惨败,不然就不会有德国黑豹坦克问世。
我们别忘了,正是“T-34”的横空出世,横扫德军坦克,造成了“T34灾难”,在德军坦克手心里产生了巨大阴影,催生出了比T34更优秀的豹式坦克。
1939年苏德战争打响的时候,苏军唱主角的坦克,是T26和bt-7快速等轻型坦克。
这些坦克速度不低,火力在当时来说也不弱;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短板,那就是防护能力不行。
战场上生存能力第一,不能生存,再好的机动能力和火力都白搭。
因此,在战争初期,苏军坦克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招架之功都没有。
这些脆弱的坦克,在西班牙战争中就将缺点暴露无遗,让莫斯科有了危机感。
这时候,T-34坦克已经在路上了,不过它还是母亲腹中的婴儿,正在孕育中,当时它的名字叫A-20和A-32的原型试验车。
早在1937年,科什金就开始了A-32的设计研制工作。
科什金率先提出“通用坦克”的概念,并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中型坦克。他创新性地提出坦克要实现“三优”:火力优秀、速度优秀、防火优秀。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必须加装大口径火炮,采用倾斜式装甲,安装大马力柴油机。经无数次试验和改进,A-32坦克终于在1940年1月基本定型,就差生产厂家了。
1940年3月,欧洲上空战云密布,苏军加快步伐,推出了早期型T-34,这被称为“1940年型”(T-34/76A)。
设计新式坦克的初衷就是增强防御力,设计指标为在近距离内可以抵御37毫米火炮的直射,在中远距离内要能够抵御75毫米火炮的斜射。
为了给1940年型T-34定型,苏联坦克专家柯什金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积劳成疾在这年9月活活累死,但这年3月样车已经经过测试,6月已经基本定型。
但是柯什金去世时 ,较为关键的问题还未解决。
而苏联各制造厂还在全力以赴生产老式坦克,T-34研制工作时断时续、走走停停。
说实话,还是莫斯科对迫在眉睫的战争缺乏警惕,没有危机感。
直到战争爆发,德军坦克摧枯拉朽,苏军坦克不堪一击,莫斯科才慌了手脚。
不过这时候T34已经具备雏形,怀胎十月,就差一个催生婆——制造工厂。
很快,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在苏联东部的下塔吉尔成立,它是由乌克兰的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和乌拉尔捷尔任斯基工厂搬迁合并而成,厂里精英荟萃,堪称强强联手,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非同一般。
1941年12月,首辆T-34在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呱呱坠地。
T-34/85型坦克的有了几项跨越式的进步:
坦克更重——战斗全重32吨,达到中坦级别。
火力更强——装备1门口径75毫米/30.5 L-11火炮。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37~50毫米的水平,只有法国B1和德国IV号装备了75毫米短管炮时。
欧洲之外,也只有美国的谢尔曼M4坦克准备了7毫米火炮。
不久T34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
在使用普通穿甲弹时,该火炮可以在500米距离内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住1000米距离内可击穿61毫米钢板,当时德国没有一款型号的坦克能经得起它的打击。
此外,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对软目标进行攻击,支援步兵进攻得心应手。
一辆T-34坦克通常可以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
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加了三分之一,达到108发 。
由于安装了12缸V型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即使自重这么大,速度也不慢,公路上时速为55公里,越野平均时速也达到25公里。
在挂载备用油箱的情况下,公路续航可以达到540公里。
不过T34最大的亮点还是防护上的,它采用了革命性的成果——倾斜装甲。
。倾斜装甲打个比喻,是把防护从原来的一张铁箱子换成一个铁锅,改变了坦克的受力角度,降低了炮弹的能效即穿透力,坦克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增加,战场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通俗地说,就是炮弹打到坦克的斜面装甲上,会跳到一边,产生“跳弹”现象。
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几家的坦克采用这种设计,而且和T34几乎同时问世的谢尔曼N4坦克倾斜度是56度,T34-76坦克的正面装甲的倾斜度更大,达到了60度;这就大大增加了它的装甲厚度和防护能力。
因此当德军75毫米炮射击时,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等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达到了100毫米防护效果,炮弹打在上面跟挠痒痒一样,让德国坦克手大惊失色,所向披靡的德国装甲部队在T34面前一筹莫展。
在德军坦克中属先进的3号、4号坦克与T-34坦克相比已经过时,更别提比较落后的1号、2号坦克了,
战争初期,T34还没有问世,就谈不上惨败;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T34刚刚开始量产。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装甲部队是被打残的。
此战中德军第14、16、24装甲师被歼灭,战役结果也是德军失败。
虽然此战中苏军投入坦克和损失坦克都是德军的数倍,但战斗中T34投入数量不多。
在1942年苏军投入到战场的22000辆坦克中,挑大梁的还是T-26轻型坦克、BT-7快速坦克;因为受到条件限制,T-34/76型坦克产量上不去,列装部队的数量很少,只有1225辆。
因此,即使在1942年的几次战役中,苏军装甲部队没有占到便宜,也不能把账算在T34身上。总的来说,T34的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
德军装甲部队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燃料短缺也是主要原因;但不管什么原因,T34没有惨败。
事实上正是因为T34的强大战斗力,才迫使德国研制出了豹式坦克。
那么,关于T34惨败是从何说起?
准确地说,T34是从1943年开始“惨败”。因为德军找到了制服T34的利器Pak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
1943年正式进入德军服役,被定名为Pak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
说到88炮,人们马上会想起沙漠之狐隆美尔,想起北非战场以及被88防空炮打成废铁的英军坦克。
T34火力大但是也不过76毫米;它的防护能力强,但是也架不住88炮的一顿猛打。
德国人在武器研制上并不比美国落后多少,也不必苏联差,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想象力和好胜心,研制武器总是要占据绝对上风。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吃亏后,德军就将88炮搬到了坦克上。
将防空炮变成反坦克炮,不是放上去就行了,需要解决几个技术难题,比如解决后坐力、击发方式等问题。
但总的来说,难度不是太大。
于是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不久,德国坦克就装上了88炮,T34 的噩梦到了。
Pak43使用68.3倍径的炮管,全长达到了6610毫米,炮口装有双重制动式炮口制退器,并配有电动击发装置,半自动水平滑楔式炮闩和液气驻退复进系统,射速每分钟可以达到10发。
在发射AP40高速穿甲弹时,初速能达到每秒1150米,最大射程16千米,2000米内能贯穿184厚的垂直装甲,500米内轻松击穿274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至于T34,在1500米内被击中的话,基本上在劫难逃。
事实上,一直到二战结束,T34的被动局面都没有改变。
因为苏军和盟军的坦克,没有一款能经得住88炮的打击。
那么使用了T34的苏军,为什么还能进行大反攻,所向披靡?主要还是靠数量取胜。
二战中T34生产了8万多辆,是谢尔曼的两倍。
德军除了改进坦克火力,还推出了防御性能不逊于T34的“黑豹”中型坦克,以及防护性更好的“虎”式重型坦克问世。
如此一来,T34失去优势。
德国“黑豹”中型坦克,于1943年批量装生产。“黑豹”基本是T-34坦克的复制品,起码思路是照抄的。
它也采用大功率发动机、宽辐履带、长身管火炮以及倾斜装甲等,甚至外形都和T-34坦克相似,跟孪生兄弟一样。
不过由于受到盟军封锁,德国在战败前只生产了6042辆“黑豹”坦克;无坚不摧,无炮可破的虎式坦克,也只生产了1300辆,无法改变德国战败命运。
关于T34的表现,库尔斯克战役可见一斑。
1943年7月,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在苏联库尔斯克打响。
此时苏军装备的T-34坦克量已经上来了,两军在这场战役中一共投入了13000辆坦克,苏军数量是德军的两倍。
尽管如此,苏军还是吃亏不小。
开战仅三天,苏军就损失了862辆坦克,其中570辆被德军坦克击毁,292辆为德国空军炸毁。
这场坦克大战,苏军损失了6000多辆坦克,德军只损失了1500辆,苏德战损比为4比1。
之所以如此,因为德军在战斗中投入的坦克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战斗力远超T34。
德军参战的“黑豹”、“虎”式坦克性能优越、防御能力好,攻击力强;即使是3号、4号坦克也进行了升级。
黑豹”坦克的75毫米超长身管火炮和“虎”式坦克的88毫米火炮在射速、射程、穿甲威力上都比T-34的76.2毫米火炮更胜一筹。
但是一虎难斗群狼,苏军靠坦克的绝对数量打败了敌人。
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德军元气大伤,苏军则转入战略大反攻。
这场关键性的战役中,T-34坦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战局难以想象。
事实上,T-34坦克是二战期间损失最多的坦克,总数在45000辆(苏军损失坦克1942年为15000辆、1943年为22400辆,其中百分之七十是T-34)。
以击毁坦克数量进行排名的“二战十大王牌坦克手(车长)”德军占了5个,而且包揽了前三;苏军有三人入围,其中两位均牺牲,座驾都是T-34/76型坦克。
尽管如此,T34不失为二战时最优秀的坦克。
而且1944年初,T34/85问世,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时速保持在55公里以上,炮塔可以360度旋转。
更给力的是,它采用了85毫米反坦克炮,攻击力大大提升,和88炮不相上下。
T34虽然某个单项不是最好的,但是综合水平是名列前茅的,火力、防护力、机动性、可靠性都比较出色,说它是二战最优秀坦克名副其实。
T-34是二战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为什么会在卫国战争初期惨败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看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就会发现打坦克存在不同的地方。
《拯救大兵瑞恩》中,德国装甲部队开始在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下突入小镇,被美军用轻武器、燃烧瓶甚至放在袜子里面的炸药,就干掉不少。
一辆虎式坦克就这样被直接弄掉了!
但是《兄弟连》卡朗唐这一集,一些德军步兵在装甲部队配合下,在夜战攻击101空降师E连,就把精锐的E连打的落花流水。
如果不是美军第二装甲师及时赶来资源,E连估计直接全军覆没了。
在新兵支援这一集,德军步兵在区区几辆坦克支援下,又将市场花园行动的E连打的狼狈逃窜,死伤了不少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就是坦克独自作战,坦克和步兵协同的区别。
事实证明,单一的坦克在没有步兵协同以及坦克互相没有支援情况下,非常脆弱。
《拯救大兵瑞恩》中,虎式坦克直接被几个美军士兵炸断了履带,随后又被摧毁。
面对区区几个步兵,强大的虎式坦克似乎根本无能为力。
而《兄弟连》中,由于德军坦克互相协同,加上步兵保护坦克很好,美军无法靠近,只能远距离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道理也是一样。
再厉害的坦克,一旦孤立作战或者没有步兵协同,就像鸡蛋壳一样脆弱。
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T34坦克已经生产了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德国4号坦克的数量。
这个数量是很多的,因为德国当时坦克才3350辆。
不过,生产是一回事,交付是另外一回事,即便交付到部队,形成战斗力则是另外一回事。
很多T34是分批交到部队的,很多部队严重缺少T34,只能用老旧坦克冲抵。
为什么战争初期,德军有大量T34还是不能扭转战局: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德军赢在战略而不是战术。
其实法兰西战役中,德军的装甲部队相比英法坦克也毫无优势可言。
甚至英法还装备不少中型、重型坦克,可以碾压德国坦克。
但是,德军一样可以获胜。
德军并不是强调坦克一对一单挑,而是采用闪电战,将坦克部队大量独立编组,在步兵师正面进攻的同时,装甲部队依靠高机动能力实行两翼合围。
两翼合围也就是抢在敌人退却之前,切断敌人的撤退路线,后勤补给,迫使敌人崩溃。
这种作战模式下,德军两翼合围的装甲部队甚至不需要同敌人硬拼,必要时候要绕过敌人重兵布防的地方,切断敌人的补给线。
相反,敌人失去补给以后,再先进的坦克也无法作战。以坦克为例,最迟几天必须加一次油,没有油料就是一堆废铁,弹药也必须及时补充。
德军依靠战略获胜,坦克性能优劣并不是很重要。
第二,孤立是不堪一击的。
T34坦克在苏德战争初期,有很多问题。
其一是苏联连战连败,指挥和补给都陷入混乱中。
T34往往缺乏步兵掩护,只能独立作战,那就是非常脆弱的,德军步兵甚至可以用集束手榴弹炸断他的履带。
T34缺乏步兵掩护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自身沟通也有问题。
T34早期没有安装电台,只有为首的指挥车才有电台。
T34之间要通过旗语、手势甚至喊叫来沟通,协同性非常差。
经常有一辆当先的T34被伏击的德国88炮摧毁了,后面T34还茫然无知,接二连三在同一个地方被摧毁。
另外,德国坦克也不是完全无法对付T34,4型坦克和3号突击炮在较近距离还是可以击毁它。
而已德国坦克兵的优良素质,利用T34孤立作战的机会,还是完全可以打一打的。
第三,苏联的溃败严重影响T34的发挥。
由于苏联短期内损失几百万大军,连战连败,几乎站不住脚,一切都陷入混乱中。
T34严重缺乏弹药补充,也缺乏油料,更找不到维修单位。
T34由于连续作战没有补充,坦克里面只有几发炮弹,坦克兵甚至采用碾压的方式对付敌人反坦克炮。
战争初期损失的T34,不到三分之一是被击毁的,其余都是因为机械故障,燃料断绝而丢弃的。甚至坦克有时候陷入烂泥中,放在以往用牵引车脱出来即可。但当时苏联一片混乱,牵引车也不知道在哪里,只能将完好无损的坦克丢弃。
甚至一些T34的车组成员都不齐全,有时候会缺少一人甚至两人,只能勉强拉步兵战士进去凑数字。
大家想想看,这种坦克兵能用吗。
所以,T34在战争初期表现不佳,但在稍后的莫斯科战役中就开始有出色的表现。
不过,此时德军也开始大量更新武器装备库:三号坦克改装长身管50毫米炮,四号坦克改装长身管的75毫米炮,开始研制五号豹式坦克和六号虎式坦克。
T-34是二战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为什么会在卫国战争初期惨败呢?
苏联的坦克工业诞生于国内革命战争的硝烟之中,当时苏俄工农红军只有缴获的外国坦克可以使用,在内战的紧急情况下,苏维埃的工人们制造了第一辆国产坦克来充实红军的装备,但是这款早期坦克因为生产上的延迟,没有赶得上参加实战。
直到后来,苏联不断地在战争中积累经验,一代一代的坦克被研发出来,最后苏联才研制出了大名鼎鼎的T-34坦克,这种坦克可以说是二战战场上的中流砥柱,那么为什么在卫国战争初期会遭到惨败呢?
T-34坦克的研发过程苏联建国初期自行研发过很多坦克,但是由于本身的坦克工业比西方其他国家较为落后,于是在1929年年底,苏联派出了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采购委员会,向欧美各国汲取经验,购买制造坦克的技术。
这个采购委员会先从英国买到了维克斯轻型坦克的生产权以这些英国坦克为蓝本开发出来了后来的T26和T37。
这两款坦克在苏联的步兵师担任支援任务,并不能说是主力坦克,到了后来苏联又从其他国家的坦克中学到了经验,研制出了BT-2这种机动性非常强的坦克,但是由于这个坦克需要充足的机动性,于是坦克的装甲特别薄,甚至重机枪都可以将这辆坦克击穿。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急切地需要一辆新式的坦克来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直到1940年,苏联人需要的新式坦克终于出现在了斯大林面前。这就是未来在二战战场上获得赫赫威名的T-34坦克。
但是由于这个时候苏联刚刚生产这种新式坦克。属于开发阶段,因此产量非常低,很多兵工厂需要将生产设备全部换掉,于是1940年这种坦克不可能量产。
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在这个时候,受到德法战争的影响,苏联要求1940年底生产500辆这种新式坦克,但是到了1940年9月10日,整个苏联才生产了三辆这种坦克。
卫国战争初期惨败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句话用在1941年的德国军事战略上是非常合适的。希特勒在二战中发动的闪电战,闪击其他国家速度非常快,就算是当时号称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在德军的闪电战打击下也只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打败法国之后,希特勒开始进攻英国,但却受到了英吉利海峡的阻拦,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希特勒就来了一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上看,希特勒打算在西线战场增加兵力,营造出一种德国要大举攻打英国的假象,实际上则是悄悄地展开了针对苏联的攻击计划,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上午,希特勒集结了190个师,海陆空全面出动,对苏联不宣而战,巴巴罗萨计划也正式开始。这可以说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了,德军兵分三路从苏联本土展开,分布在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进行大规模进攻。在这个时候,新式的T-34坦克只生产出来了九百多辆,并没有形成主要的战斗力。
而且巴巴罗萨计划之后,苏联在西面战场上几乎失去了指控权,很多苏联战斗机都被击毁到地面上,侥幸升空的也第一时间被击落了,在当时德国的飞行员肆无忌惮地飞到苏军的腹地轰炸苏军的坦克,仅德国王牌飞行员卢德尔就炸毁了五百多辆坦克。
除了制空权的问题,苏军仓促的迎战准备也是T-34坦克惨败的原因之一。
由于巴巴罗萨计划开展得如此猝不及防,苏军几乎没有任何防备,很多物资都没有充分地准备到一线去,大量的苏军坦克保养非常不好,在战场上遭遇了很多意外,零部件也得不到更换,甚至连炮弹都不够。
这样的坦克在战场上就是活靶子,虽然在一些关键的地点,三四坦克能够凭借他出色的性能挡住德军,但是德军迂回包抄之后,T-34坦克就只有被人击毁的下场。
在当时德国的战术思想非常先进,使用的是空军配合大规模机械化兵团进行快速作战。然而苏联方面仍然使用阵地战术,这种战术在一战的时候非常流行,提倡纵深作战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也遭到了清洗。
而且在当时苏联对于新型坦克的看法就是可以将这些坦克分发到步兵中,作为步兵的支援武器,而不是将所有的坦克集中起来组织装甲部队来迎战敌人。这样的战术思路和德军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因此在德军的闪电战之下,苏军卫国战争初期遭到了惨败。
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一两件高新武器能够决定的,一件武器威力再强大,操纵这件武器的仍然是人。苏联在上个世纪30年代所进行的大清洗,使得苏联军队缺少了整整一代青年中年军官。因此在卫国战争初期,军官没有经验,士兵的素质也比德军低得多。
从以上的因素看来,苏军在卫国战争早期遭遇惨败的并不是T-34坦克,而是苏联军队上多种不利因素造成的。
不过法西斯是罪恶的,他们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在后期苏联痛定思痛,终于在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重新整理了军队的战术思路,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青年军官,最终获得了二战的胜利。
T-34是二战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为什么会在卫国战争初期惨败呢?
T一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不可没,其重量约35吨。配忙一门76亳米火炮,可在1500米视觉内击毁敌方目标,但稳定性略差一点,其最大个优势是操作系统简单易学,灵活运用可靠,制造快捷,其最大的弱点是首发命中率低。但T一34除🇩🇪德国外以是相当先进的坦克了,二战中共生产了约八万多辆。可称的上是苏联的保护神,二战初期苏联红军的主力坦克装备不是T34,而是T一26,和T一20轻型坦克,由于种种原因苏联当时进行内部肃反运动。%九0以上的高级将领被清除,缺乏身经百战的军师团级人才和指挥官,这才是被🇩🇪德国闪电战打塌的真正原因,到德军入侵第二年T一34坦克陆续到货入役。🇩🇪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个88毫米九火炮可以在2o00米左右击毁敌方坦克。苏联红军扬长避短,正万对战不聚优势,就灵活运用侧面打击方案而大获全胜。
T-34是二战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为什么会在卫国战争初期惨败呢?
T-34并不是二战期间最优秀的中型坦克,只能说它是最适合苏联军队的中型坦克,要说最成功当属德国开发的豹式(也称黑豹坦克),美国人的谢尔曼在定位上与苏联的T-34非常相似,都将机动性能放在首位、大量使用倾斜装甲、强调高产量。虽然战绩比不上T-34的辉煌,但在成就上谢尔曼肯定比T-34更高,因为它的很多创造性技术至今都被主战坦克沿用,比如陀螺仪火炮稳定机构和车内外通话机等等。
(T-34的巨大产量是它闻名遐迩的关键因素)
T-34刚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高的重视,苏军对KV-1重型坦克的重视程度远超T-34,所以在卫国战争初期,苏军装甲部队中KV-1坦克的装备数量超过T-34,当时苏军有639辆KV-1和967辆T-34,考虑到后者的工时更少,实际上更受重视的是KV-1。
苏德战争初期,KV-1和T-34两个都遭到了巨大损失,这种损失就是惨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坦克不够优秀,而是苏军的快速溃败以及在开战之初就失去了制空权,光是被德军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摧毁的苏军坦克就不计其数。从1941年6月开战到9月份的莫斯科会战,苏军在短短3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丢失了快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退超过1000公里以上,各种军火库、兵工厂和维修中心都被德军占领。
在这种大溃败的情况下,坦克、车辆稍有战损,哪怕是履带磨损、断裂等小毛病,都没有修复的可能性,坦克成员只能将其遗弃。再加上上世纪30、40年代的坦克都很不成熟,在高烈度路况下连续使用后故障率高得惊人,别说是苏联人的T-34了,德军的二号、三号、四号坦克同样也不可靠,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和1940年的法国战役期间,德军步兵靠两条腿都能超过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就是因为坦克总是故障抛锚。
(绝大多数的T-34都是这种装备双人炮塔的早期版本,也就是T-35-76)
好在德军作战顺利,后勤部门可以及时发挥作用修理损坏的装备,所以德军的坦克战损率并不高,而苏军在1941年下半年的战斗中就没这么幸运了,它的坦克一旦出现故障或者耗尽燃料,就只有抛弃或者自动炸毁了,根据德军的统计资料,有上万辆装甲车和坦克被德军完整俘获,其中就包括KV-1和T-34两种苏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
(德军对缴获的T-34非常重视,旁边是一辆KV-1)
不可否认的是,KV-1和T-34在战争初期的1941年都存在很多机械问题,容易在战斗中抛锚丧失战斗力,而且苏军装甲部队缺乏实战经验和训练,也是KV-1和T-34损失惨重的原因,但它们厚重的装甲、强大的火力还是让德军大吃一惊的!KV-1正面装甲厚度75mm还有额外附加的一层防弹钢板,在德军看来简直就是无敌的!T-34凭借32度斜角的优异防弹外形,将正面防护能力提升到130mm装甲的水平,侧面也有100mm装甲的防护效果!这个纸面防护能力比KV-1还要强不少!
(T-34厚重的车身赋予它横冲直撞的战术性能)
开战之初,德军只有50mm反坦克炮和75mm短身管坦克炮,后者主要装备到四号坦克上,也只有在很近的距离上才能威胁到T-34,德军的三号坦克甚至还用着37mm坦克炮,这根本无法对T-34构成威胁!更可怕的是苏军的KV-1和T-34普遍装备76.2mm主炮,可以轻易击穿德军的任何一款坦克,连古德里安将军都惊愕不已,尤其是姆岑斯克之战,T-34的优秀表现让德军上下十分恐慌。
(曾有德军报告要求直接仿制T-34坦克)
简单对比苏德两军的坦克性能不难发现,T-34绝对是无敌的存在啊,但正如上文所说的原因那样,苏军的大溃败、缺乏经验和训练导致T-34损失惨重,很多都被德军完整俘获了。
况且,德军又不是第一次遭遇比自己坦克强的对手,在法国战役期间,法国人的B-1重型坦克同样让德军的三号、四号坦克束手无策,但凭借88mm防空炮的通用性、空军的绝对制空权,德军装甲部队完全有能力摧毁对手。
到1943年下半年,德军陆续推出了虎式、豹式坦克,前者重量超过55吨,装甲厚度达到了恐怖的100mm,后者也有44吨以上!正面首上装甲厚度80mm,且有55度的倾斜角度,这种防护能力已经不是KV-1或者T-34能够击穿得了。
虎式坦克的88mm炮和豹式坦克的75mm长身管火炮,可以随意在任何方向击毁KV-1或者T-34(只要命中角度不是太神奇),虎式坦克甚至有一炮击毁两辆T-34的记录。直到这时候,T-34才开始惨败的命运,而且再也找不到肆意妄为的好时光了。
T-34是二战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为什么会在卫国战争初期惨败呢?
主要原因是战争开始的时候,苏军的T-34坦克数量比较,无法对战争初期遭受突然袭击的苏联军队做出更多贡献。T-34坦克直到1940年夏天才开始量产,而且年产量较低,仅100多辆。到1941年1月,改进型的T-34M坦克面世,车体变得更窄、更长和更高,增加了一座指挥塔,备弹量增加到100发炮弹,配备1门76毫米F-34主炮。后来这种T-34的改装型被命名为T-34-76。到1942年,T-34坦克的生产才进入爆发阶段,这一年苏联生产了超过12000辆T-34-76坦克。
俄罗斯在前两年还有一部《T-34坦克》的电影,里面苏军的T-34与德国的黑豹坦克互轰,与虎式坦克互轰,非常激烈。厚装甲、良好的机动性、火力强大、简单易于生产,这恰好是80多年前20世纪最著名的苏联坦克T-34所具备的良好性能,它于1939年服役,当时它是世界公认的装甲战车标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坦克。也有人说T-34-85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坦克。
1937年10月,哈尔科夫设计局负责研制中型A-20轮式和履带式坦克,配备45毫米火炮,同时也参与A-32履带式坦克的设计。A-32和A-20坦克外形非常相似,但A-32坦克具备30毫米厚装甲,实力更强,配备76毫米L-10加农炮的A-32履带式坦克也优于A-20轮式坦克。此外,19吨重的A-32只比A-20重1吨。经过行走和射击测试,苏联选择了履带式装甲,A-32坦克拔得头筹。A-32的速度和机动性较差,但在增加质量和现代化方面很有潜力,使装甲和武器更加强大。此外,它的越野能力很强。1939年12月底,苏联决定采用新型坦克,装甲加强改进的A-32坦克拥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T-34中型坦克。坦克装甲增厚,可以承受37毫米的炮弹,质量增加到24吨。T-34坦克配备一门76毫米L-11主炮和一门7.62毫米机枪。1940年冬T-34原型坦克组装完成,1500公里的行驶里程显示了T-34坦克的高性能,5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将坦克加速到每小时54公里。1944年,T-34-85型坦克服役,用以对抗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坦克,因为T-34-76坦克无法对抗德国重型坦克的厚装甲。T-34-85坦克首先是加强装甲,正面装甲增加到90毫米,侧面装甲增加到75毫米。配备的85毫米主炮大大增强火力,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洞穿105毫米厚的装甲。在战争后期,苏军的T-34-85成功地击退了大批德国重型坦克,并凭借其高速度、高机动性对敌人后方实施了闪电突袭。T-34坦克非常成功,并衍生出包括OT-34坦克、SU-85和SU-100坦克歼击车、SU-122自行火炮等等的战车。T-34坦克在二战后也没有过时,该坦克在近40个国家服役,曾在、越南、阿以战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作战。曾在韩国、越南、阿拉伯-以色列战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作战。目前已生产8.4万多T-34系列坦克,许多军事专家都认为T-34是20世纪最好的坦克,战斗质量好、生产简单和易于操作,是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亮丽的象征!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