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失败吗?
为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我认为: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很可能不会失败,但也不会取得胜利。
01
刘备与诸葛亮的战略分歧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刘备占据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一上将出荆州向宛、洛,刘备亲率益州之众出秦川,霸业可成。
而“夷陵之战”是在啥情况下发生的哪?
其一,荆州已失,本来是两条腿走路,现在就剩一条腿啦。
其二,天下之变。此时曹操已去世,作为曹魏集团的核心出现了变化,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时机。但刘备要进攻的不是出现变化的曹魏,而是作为联盟的孙吴。
其三,诸葛亮一直主张连接东吴,共据曹操。本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却出现了自相残杀的局势。
在夷陵之战上,可以看出刘备与诸葛亮出现了明显的战略分歧,而且这一分歧早已存在,甚至在关羽失荆州前就已经存在啦。
从史实可以看出,诸葛亮坚定地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进行。
而刘备却不是如此。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忙活了大半生,啥结果也没有,二十三岁出道,四十七岁还依附刘表,屯兵新野,还得不到信任。
可以说走投无路来投奔刘表,一呆几年,也看不见出路在哪里。
《隆中对》让刘备茅塞顿开,对诸葛亮也是十分的崇拜。
也如愿取得了荆州和益州,刘备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隆中对》战略意义重大,荆、益的取得,也是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不是靠诸葛亮一句话就得到的。
事实也证明,在这一过程中,刘备并没有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具体而言,就是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强取刘琮占据的襄阳;取得西川还是依靠庞统的策略。
君臣之间,并不像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所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那是外交语言而已。
在取得荆州、益州之后,对于北伐,刘备、诸葛亮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分歧。
诸葛亮依然坚持静待天下之变,而刘备却要积极进取,要与魏、吴决战。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孙吴的联盟,形同虚设;二是主动与曹操对战。
刘备与曹操汉中对峙,持续一年多,曹操主动撤军啦,对刘备来说,应该是取得了战略的胜利。
此时,莫名其妙的是,关羽放弃了荆州的防守,大举进攻襄樊,欲一举击败曹操,攻下许都。
事实是,搞得曹操很紧张,据说迁都的打算都有啦。
没有史料具体说明,关羽进攻襄樊的具体原因和战略意图,但绝不是关羽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很大可能就是在蜀汉内部出现了重大战略分歧。
刘备自恃天下英雄,借汉中之战取胜的余威,趁机拿下曹操,一举统一北方。
这是夷陵之战的前奏。
02
夷陵之战的战略意图
夷陵之战,一般以为是关羽被东吴谋害之后,刘备一怒之下举蜀汉全国之兵 东伐孙吴,为了替关羽报仇。
仔细分析,似乎不是这么回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襄樊市南漳县),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与长子关平一起被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十月,曹丕接受献帝禅让登基为帝。
《三国志·先主刘备传》记载: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改年号章武元年。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恼怒孙权袭击关羽,于是率兵伐吴。孙权遣使求和,刘备盛怒不许。
从关羽被杀到刘备伐吴,至少有一年半的时间。刘备除了登基做皇帝之外,恐怕就是准备伐吴的事啦。
这个时间的准备,不能算作是一怒之下,仓促为之吧。
如果是盛怒之下为了替兄弟报仇,一年多的时间,这股怒火也差不多消失啦。
最大的可能,就是刘备战略考虑,要改变以前的战略防御,趁曹操去世,曹丕年轻,根基未稳,要采取全面的战略进攻。
刘备的战略就是顺江而下,拿下东吴,隔江与曹魏对峙,最后与之决战,一统天下。
天下英雄唯有曹操与刘备,今曹操已死,刘备还怕谁哪?
刘备不想偏安一隅,蜗居西南,要做天下的帝王,自己也觉得蜀汉虽然也是皇帝,毕竟小了点,与自己这个英雄名号不相符。
这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正战略意图。
但诸葛亮不这么认为。
占据荆州,有关羽、张飞这些久经战阵的大将在,还不具备与曹魏集团决战的实力,何况,等来等去,等到这个结果,如何出益州而争天下哪?
刘备也有这个考虑,按照丞相的战略,做缩头乌龟,何时能平定天下?
自己再不出征,等有一天也挂啦,就更不要想争天下啦。
因而,在夷陵之战的战役发动上,诸葛亮与刘备出现了巨大的战略分歧。
人越是上了年龄,越容易急躁冒进,因为留给他的时间不多啦。反而是年轻人更有等待的资本。
诸葛亮后来,屡出祁山,也是这个原因。
这个是自然规律,是很难协调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即便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征,也不会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因为蜀汉不具备与曹魏、孙吴决战的实力。
如果刘备与诸葛亮能够实现战略的妥协,采取折中的策略,稳扎稳打,刘备必然不会大败,但取胜很难,除非出现奇迹。
刘备夷陵失利之后,退军白帝。
孙权闻知刘备驻守白帝,而不是退兵成都,十分惧怕,就遣使求和。
刘备也感觉,当初出兵是天真了些,想一口吞掉东吴不现实,也就认账啦。
重新回到连接东吴,共同对抗曹魏的战略上来。
仅就战略眼光来看,刘备不必说与诸葛亮相比,就是与孙权相比也差的不少。
诸葛亮尽管很高明,但毕竟左右不了天下大势。
即便诸葛亮跟随刘备一起出征,也改变不了三足鼎立的现实。
否则,诸葛亮也不是诸葛亮啦。
一举而下吃掉东吴,趁势再下曹魏,如此好的战略时机,诸葛亮都看不出来,诸葛亮岂不浪得虚名吗?
事实是,刘备被臣属们忽悠的失去了方向,最终导致了失败。
天意如此,诸葛亮也回天无力。
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失败吗?
常言道:预则立,不预则废。变乱长出于肘腋,祸患常积于忽微。因此易经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说。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动,思虑所不及,智力所不逮,灾难危险就会在意外爆发。思虑周全的人,往往能转祸为福,转危为安;思虑不能周全的人,往往能致好为坏,致安成危。因此同一件事情,让不同的人去处理,往往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其结局会如何呢?诸葛亮是个考虑周全的人,在做某事之前,往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利弊,先作好充分的准备,待到事情发生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因此他为刘备提供了详尽完备的隆中对策,征南中之前他在内政外交军备等各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准备,在五次北伐中,他也都提前做好军备,充分做好思想发动,就是在北伐和退却时,也是有条不紊,从没发生重大伤亡情况,从没达到让蜀汉不能承受的地步。诸葛亮很会治军,这在诸葛亮的兵书文集中都有显示。每到一处,如何扎营,如何立寨,如何防御,如何退却,如何追击,如何避免不利情况发生等等,诸葛亮都有周全部置,因此在行军打仗安营扎寨中,蜀汉军在诸葛亮的统领下,从没发生仓惶无措的情况,即使发生失街亭的危险,诸葛亮也是从容率军退回,没有造成重大损失。诸葛一生唯谨慎。由于蜀汉国小人少,国力有限,也造就了诸葛亮用兵谨慎的特点。从五次北伐的情况看,诸葛亮从不做冒险的事情,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面对魏国的强大,诸葛亮总是以自己独到的谨慎策略,和独到的智慧,将曹魏军整治得只有固守防御,没有主动出击之力。
因此,夷陵之战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决不致造成大败,或者战胜东吴,根据形势需要见好就收,搏取最大利益;或者相持不下,见势退却,即使不利蜀汉,也不致大败惨败,大伤元气。
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失败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651条回答。
恐怕还是会失败。
诸葛亮就算参加夷陵之战,因为总指挥是六十多岁的刘备,他充其量也就是个参谋长甚至参谋的角色。
以诸葛亮的战略头脑,应该可以看出夷陵之战的问题,提出建议。
但是,这个建议也要刘备采纳才行。
官渡之战为什么能够打赢?在于曹操采纳了众多谋士的正确意见,尤其不怕中计的听从了倒戈过来的袁绍谋士许攸偷袭乌巢的建议。
那么赤壁之战为什么失败?难道曹操众多谋士,看不出赤壁这样相持下去对曹军不利吗?至少曹军不擅长水战,新投降的袁绍和刘表士兵军心浮动不愿意打仗,还有大量曹操嫡系官兵因为瘟疫无法作战,这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这些谋士必然向曹操建议暂时退兵,稍后慢慢打垮孙权,毕竟曹军实力是占优的。
但曹操不听这些建议,自认为刚南下就轻松击溃刘备,下垮了刘表,吃掉孙权更是不在话下。
曹操不听别人意见,谋士能力再强也是无用。
道理也是一样,其实夷陵之战大败前,刘备亲自带兵已经长达1年多,被陆逊堵在夷陵附近的不利地形。陆地上无法前进,水军连战不利,陆军和水军因为地形原因还不能互相接应。
在夷陵大战之前,很多将领就认为应该暂时撤退,慢慢对付东吴。
因为当时双方其实是在今天鄂西宜昌附近对峙,这里陆地地形极差,山地丘陵纵横,易守难攻,不适合刘备进攻作战。
同样,这里的长江江面较为狭窄,也是易守难攻。
更重要的是,刘备出川以后,粮食补给的运输极为困难。陆地运输基本不可能,只能通过水上运输。但水上运输需要经过三峡,也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对峙1年多,连军粮都供应不上。军人连续作战伤亡较大,极为疲劳,补给不足,人人怨声载道,士气非常低落。
相反,东吴以逸待劳,以防御为主,有计划的步步后撤,损失较少。
同时,东吴背靠长江运输补给,供应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不是刘备可以相比的。
所以,这么对峙下去显然是刘备要完蛋。就算陆逊不进攻,这么耗下去,刘备也是耗不起。
这时候刘备就应该撤军了,他根本就不可能反攻占领荆州,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
但刘备年老固执,又考虑到关羽、张飞的情义,就是死撑不撤军,最终夷陵惨败。
史书记载:汉军战死者数万,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大量将军战死,统领江面水军的黄权因回归蜀汉的退路被吴兵截断,不得已只好率众投降魏国。
显然,如果刘备听谋士的劝告,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那么就算诸葛亮来也是一样。
除非刘备突然病倒,将指挥权交给诸葛亮,才会有所改变。
话说回来,夷陵之战也并非坏事。
通过此次惨败告诉蜀汉,他并没有打垮东吴夺取荆州的能力。同样道理,东吴虽然大胜,同样也无法打垮蜀汉。
夷陵之战后,蜀汉和东吴再没有大规模武装冲突,一直到三国时代结束。
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失败吗?
苍茫大地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给孔明准确定位。
真实的孔明并不像罗爷在《三国演义》中吹嘘的那样“多智而近妖”,属于神的范畴:文武全才,打遍天下无敌手。
也不像网友们对陈寿《三国志》过度解读所误解的那样,只懂政治、军事非其所长。
孔明是个大战略家,有《隆中对》为证,你可以像主席说的那样认为:即便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不能握紧拳头,也不会成功。但孔明力主攻占荆州、益州、汉中,作为根据地,徐图进取,没什么错误。
其次,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孔明没有明确反对,甚至也是赞成的。
东吴孙权偷袭并夺取刘备荆州的地盘,并不是什么冲动之举。孙权据下游,刘备占上游;刘备尿尿,孙权只有喝带尿的江水,这是不争的事实。为改变东吴不利的战略态势,他夺取荆州是符合他的国家利益的。这是东吴的国家战略,早在赤壁大战前,鲁肃就有东吴版的《隆中对》,故且名之为《榻上对》。其核心也是夺取荆、益两州。
再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想复夺荆州,多一个北伐的桥头堡和出口。刘备夺荆州、益州、汉中后,把一副烂牌打成好牌,要北伐,可以三路出征:荆州、上庸、汉中,可襄樊战役之后,荆州人地全失,关羽、关平父子被擒杀,孟达火併刘封后,和当地豪强申耽投奔曹魏,等于切断了上庸这一北伐桥头堡。所以刘备复夺荆州,无大错。
再次,如果孔明随同刘备出征,至少没有夷陵惨败。
刘备生前并没有让孔明去前线指挥军事,这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孔明军事素质差。
刘备从荆州起,身边先有庞统,后夺益州,又有法正为军师。而庞统、法正极有军事谋略,尤其是法正的奇谋连孔明也佩服。客观地说,之所以孔明没上前线,是因为后勤、税赋、行政管理这些都是孔明的强项,而庞统、法正最主要的才能限于军事。刘备死后,蜀汉危在旦夕,孔明从容不迫,稳定了军心民心,成为蜀汉大厦的柱石,又南征孟获,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极显政治家、军事家的才能;孔明后期北伐,以寡敌众,胜多败少,你不要说司马懿等不是军事奇才。名将张郃被射杀,可见孔明的本事。连孔明病逝五丈原,魏延、杨仪内讧,蜀汉北伐军仍全身而退。诸葛连弩类似现代的自动步枪,极显孔明的才能。
刘备本就军事才能有限,一生征战败多胜少:赤壁胜了,主要靠周瑜;益州胜了,刘璋太弱,还有法正、张松做“汉奸",法正出奇谋,还折了军师中郎将庞统;夺汉中,纯粹是法正奇谋,曹操孤军深入、粮草不济。没有庞统、法正的刘备竟敢欺军事奇才陆逊年轻,妄自尊大,蜀军全军上山,成了猪头三,全军被火烧。如孔明随行,诸葛一生唯谨慎,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绝不会上陆逊这种当,犯这种低级错误,最多打个平手,无功而返。
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失败吗?
我认为夷陵之战中刘备如果带上诸葛亮是以下情形:
诸葛亮,治军、布阵、战术等均是三国首屈一指的,治军严谨令行禁止,位列武庙十哲,应该是三国时期军事能力最强的。诸葛亮布阵能力老对手司马懿叹服一声“天下奇才”;战术也是首屈一指,木门道射杀魏国大将张郃、斩杀王双、伏杀司马懿甲首三千。但是诸葛亮军事上也是有弱点的,那就是攻坚能力不够,二出祁山时,久攻陈仓而不下,只好粮尽退兵、司马懿坚守不战毫无办法只能无奈陨落五丈原。
陆逊位列武庙七十二将,军事能力在三国也是首屈一指的。陆逊擅于防守和寻找敌方漏洞,在夷陵之战中采取的就是坚守策略,等到刘备军人疲马劳的时候,才全力出击,动用火攻,一战而胜。
夷陵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刘备方则攻坚乏力,且布阵是有问题的。如果诸葛亮在,作为布阵行家,布阵就不会如刘备这般弱智,不会被陆逊轻易寻找出攻击破绽。而因为陆逊坚守,诸葛亮也未必有好的方法突破防守。
所以双方只会在初期试探各方虚实的时候交战,这时,诸葛亮的能力就会显露出来,必然是吴军失败退却告终,但是尝到苦头的吴军,后期就只会坚守而不会主动出战。蜀汉只能占领一些吴国非战略必要的地盘,而孙吴则会坚守关隘而不出,就这样一直僵持下去。
这时打仗就是打的后勤,作为客军的蜀汉,粮草运输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益州多山,粮草运输极其困难,就导致了蜀汉客军不能久呆,想要速战速决,如果不能速战速决,粮草不继的时候只能够退回益州。
而外部环境,当时三国鼎立,魏国在坐山观虎斗,当孙刘两国内讧的时候,曹魏不可能没有动作,自然可能出兵攻打某国,甚至同时攻打两国,就算没有攻打,对吴蜀两国形成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这时候双方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会意识到吴蜀两国只能联盟而不能内斗,让曹魏渔翁得利。何况此时,刘备因为战场上赢了孙吴几仗,失去关羽、张飞的气应该也消的差不多了,也会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加上诸葛亮等人的劝解,会同意和孙吴停战甚至联盟。而孙吴自知理亏,作为诚意,自然会让出部分对自己不重要的郡县给刘备,让刘备体面撤军。
那么夷陵之战就会是以蜀国小胜,双方不会伤筋动骨而告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诸葛亮是否能够抽身莅临战争前线: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上言
这些上言劝刘备登基为帝的人应该就是蜀汉集团最核心和刘备最密切的人物了,那么这些人适合留守后方吗?
太傅许靖地位是最高的,坐守后方应该是可以服众的,但是许靖只是一个名士,是一个评论家,对选拔人才方面有毒辣的眼光,对于政治方面建树不多,更何况刘备攻破成都时,许靖居然想翻墙叛逃,刘备本来是不想用他的,是法正建议下,刘备才使用了他。委托这么一个和自己有过节的人坐镇后方,刘备觉都睡不着。
安汉将军糜竺,糜竺本来应该是刘备最信任的人,甚至超过诸葛亮,地位不仅比诸葛亮高、还是蜀汉的股东、刘备的舅哥,留守后方是合适的,但是因为荆州之战,弟弟糜芳居然匪夷所思的投降孙吴,自己在公元220年就惭恨病死了,而夷陵之战是在公元221年发动,就算糜竺没死,这样的情况下坐守后方也是不合适的。
太常赖恭,太常是掌宗庙礼仪之官,是九卿之一,地位、职位并不适合坐镇后方。
光禄勋黄权,光禄勋是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是九卿之一,地位职位并不适合坐镇后方。
就更不谈少府王谋等其他人了,职位、威望、信任度根本不足以让刘备放心。
由此可见,蜀汉的后方,除了诸葛亮并没有适合的人选坐守后方,虽然有刘禅太子监国,但是刘禅当时不过14岁,并没有太多的能力,还是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人进行辅佐。
那么从实际考虑,要么诸葛亮出军,刘备守国,要么刘备守国诸葛亮出军,两人并不能同时出征。而在诸葛亮明确反对出征东吴的情况下,那么刘备只好自己出征,而这样的话,夷陵之战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失败吗?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迫不得已的,这场战争对刘备和孙权来说根本没有赢家,最终既得利益者还是曹魏集团,所以说夷陵之战刘备带谁都没没用,其本身的战略就是错误的。
刘备的起家以诸葛亮的隆中对开始,刘备集团也一直按照此战略布局,并一步步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随着汉中之战的结束,刘备集团也发展到了顶峰,然而树大招风,刘备的高调也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孙权背信弃义偷袭了荆州后孙刘联盟已经彻底破裂,伴随着曹丕篡汉,刘备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以一州之力面对曹魏和东吴两个大敌,其实刘备也是无奈的。
夷陵之战其实是刘备在做孤注一掷,胜利的机会很渺茫,即使打赢了孙权,以疲惫之师面对曹魏的压力也必败无疑,或许夷陵之战失败是对刘备最好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