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历朝历代第一个起义的都没有成功的?
从秦朝末期至淸朝末期,属于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代内,所有第一个起义反抗当时的封建统治,却属没有成功。
主要原因,没有正直的领导人;没有真正的军事实力;没有坚强的毅力,队伍纪律差,内部矛盾重重,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结果是竹蓝打水,一场空。
为啥历朝历代第一个起义的都没有成功的?
确实如此。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大多始于农民起义,而成功者大多都是后来居上。最初举起造反大旗大都是一些江湖草莽,都成为了造反运动的导火索。一般带头造反或起义者,大都不具备拥有天下资本,因被逼无奈,才举旗造反,美其名曰叫起义。初起义者都是冒着被杀头,诛九族的危险才挺而走险的,开始力量是弱小的,与统治的力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开始造反的大多会被朝廷剿灭。当一个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时,天下大乱,八方举戈,昔日的星星之火,化为了燎原之火。这时那些有志者、有心者、投机者都纷纷出笼,演绎出群雄逐鹿,英雄争霸的混乱局面。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说,哪些胸怀大志,腹有良策,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后来者就会成了最后的赢家,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而最初造反者大都成了牺牲品或美名曰探索者。
为啥历朝历代第一个起义的都没有成功的?
如果就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而言,第一个起义确实是没有成功的。但第一个其他(革命党)方面的起义却有成功的,如辛亥革命的首次起义“武昌起义”就成功了。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大清王朝的覆灭。
讲到第一次农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综合分析有以下:1.封建帝制及其军队仍然强大;2.起义准备不充分,如李自成虽然攻占了北京,但骄傲自大;3.农民意识局限,生活奢侈导致失败……。
为啥历朝历代第一个起义的都没有成功的?
前朝代末期虽然腐败,但军事实力还是有的,经过不断起义,不断消耗朝廷的力量,第一个起义的也带动了其他起义队伍,为世人反抗暴政和腐败提供了思维方式,让世人不再对现有朝廷抱有幻想。
为啥历朝历代第一个起义的都没有成功的?
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秦末时期的大泽乡起义,由陈胜、吴广领导的这次起义因为其特殊的意义,成为后世农民起义的典范,陈胜、吴广提出“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并且点燃了秦末整个天下农民大起义的井喷,最终由刘邦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灭亡了秦朝。但是,作为首义的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仅仅维持了一年时间就被消灭,而最终起义的成果则被刘邦所夺取,刘邦起义成功并建立了西汉政权。
新朝建立后,就一直伴随着小规模的起义,但不成气候,直到绿林起义的爆发,绿林起义是新朝末年最大也最早的农民起义,发生在湖北省京山市,由王匡和王凤领导,绿林起义点燃了新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浪潮,一年后,赤眉军也开始起义,绿林军与赤眉军联合灭亡了新朝,但是最终政权却落到了刘秀手中,刘秀也曾投靠绿林军,但最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东汉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末年,发生了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整个天下十三州,有八个州发生了黄巾起义,参与起义的黄巾军共计36方,约有百万之众,按规模来算,黄巾起义是古代农民起义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但是东汉政府军仅仅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就平定了黄巾起义。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横征暴敛,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大起义,最早发动起义的是一个叫王薄的山东人,很快起义就发展很大,聚集了十余万人,但是王薄仍然被隋军将领张须陀打败,王薄后来制造了宇文化及,又出卖宇文化及投靠了窦建德,最后又投靠唐朝,被仇家所杀。
之后,隋末天下起义势力有三支力量最为强大,分别是:瓦岗军、窦建德军、杜伏威军,最终这三支势力先后衰败,而李渊所建立的唐朝崛起并统一了天下。
黄巾起义
唐朝末年,先是在浙江一带,发生了由私盐贩裘甫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七个月后起义失败,几年后因为桂林戍守的问题,发生了庞勋起义,持续了一年时间也以失败告终,然后就是王仙芝与黄巢在山东地区发动的起义,真正动摇唐朝的统治就是王仙芝与黄巢的起义,而黄巢起义甚至攻破了唐朝都城长安,但最终还是失败。
黄巢手下有一个叫朱温的将领投靠了唐军,并在一系列的战争中逐渐壮大,朱温成为唐末摘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人,他建立的后梁政权代替了唐朝,历史就进入了五代十国,朱温是在前四次起义失败的基础上成功的。
元朝末年,最早发动起义的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有河南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有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还有江西彭莹玉、周子旺的起义,这三起起义都是利用佛教来反元,规模都不大,而且都失败了。
黄巢起义
直到红巾军起义的爆发,才彻底动摇并毁灭了元朝的统治,随后形成了韩林儿、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等人割据的局面,最终只有朱元璋笑到了最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从历史上的这些农民起义来看,几乎所有的起义之中,第一个发动起义的人没有成功过,最终成功的都是后来跟随发动起义的人,由此可见成功不是时间早,而是来得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第一个起义的人不能成功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枪打出头鸟,第一个起义的势力往往面临旧势力的强烈打击。
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们的部将周文一度攻进了函谷关,逼近了咸阳,这让秦朝非常恐慌,秦二世派出了章邯领导囚徒及秦军便把打击的主要力量放在了陈胜、吴广身上,章邯击败周文后,一直追着周文打,直到杀死周文,然后就开始对付陈胜,同样是追着陈胜,直到陈胜被杀,而吴广则被起义军内部将领所杀。
红巾军起义
新朝末年的绿军与赤眉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绿林军与赤眉军打败了新朝的军队,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打败了王莽军队的主力,刘秀当时也归属绿林军,并指挥了这场战役,而新朝用来攻打赤眉军的军队也被击败,绿林军还攻了关中,并立了皇帝,然后赤眉军与绿林军发生火拼,在此期间刘秀在河北建立了自己势力,成功避开了早期一系列的战争,最终由刘秀打败了绿林与赤眉,统一了天下。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则是农民军直接面对面与东汉政府军进行对战,东汉虽然衰败了,但是其军队的战斗力仍然还存在,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东汉政府军几乎都是以少胜多的,东汉把所有的资源都用于打击黄巾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黄巾军当然就战败了。
隋朝末年王薄的起义直接引来了隋朝军队的进攻,虽然天下大乱,隋军还是有部分战斗力,只是失去民心而已,王薄虽然人数比隋军多,但还是打不过隋军,因此失败并投靠其他势力,随着事态的发展,王薄四处投靠,整个天下的起义形势没他什么事,被其他势力较大的政权所割据。
第一个起义的成了出头鸟,面临旧政权最猛烈的打击
唐朝末年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王仙芝与黄巢的起义,虽然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并且一度攻入长安,但是唐朝仍然集结了全部的残余势力进行反扑,一度打败并杀死了黄巢,黄巢做出头鸟,面对的是唐朝最后势力的反扑,黄巢一死,唐朝基本被朱温所控制,随后朱温就改朝换代了。
元朝末年也是一样,先是各种起义与元军主力对抗,到了后期红巾军与白莲教成为与元军对抗的主力,消耗了元军大量的资源,而朱元璋则是割据一方,静静等待局势的发展,等到各方打得差不多的时候,朱元璋势力开始南征北战,打败了各种割据势力,成功建立了政权。
从这些例子来看,所有第一个起义的势力都成为了出头鸟,遭遇到旧政权残余势力的猛烈反扑,虽然旧政权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一定会用全部的力量来消灭起义,大多数第一次起义的势力就在这个阶层被消灭,就算是侥幸逃过旧政权的打击,在后面发生的各起义军之间的火拼中也会消亡。
战略正确与否影响着成功与否
第二个原因就是:战略错误。
一个团队或者一个政权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战略是否正确,很多第一个起义的势力没有正确的战略,所以就会失败。
比如陈胜、吴广大起义,在没有完全夺取原六国地区的时候,就开始急着攻打关中了,陈胜派周文攻打关中,并没有给他多少人马,周文的人马都是在路上临时招来的,就这样拼凑了一支军队攻打关中,完全仗着一腔热血,之所以进展顺利,是因为没有遇到秦军主力,起义发生后,赵高对秦二世隐瞒了起义的事,所以秦军并没有积极打击起义,也是起义壮大的一个原因。
等到秦国真正开始重视的时候,就开始发挥强大战斗力了,一路打得起义军连连失败,章邯率领的军队打败了所有黄河以南的起义军,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所以陈胜当初灭秦的战略太过于简单,或者把秦朝看得不堪一击,实际上秦朝并没有如此不堪,这也陈胜失败的主要原因。
章邯平定了黄河以南的所有起义军
绿林与赤眉起义也是战略错误,绿林军白白放过了刘秀这个强敌,进入关中之后只知道享乐,根本不懂治理,打天下容易治理天下难,绿林军又没有正确对待赤眉军的要求,导致两支军队发生火拼,赤眉打败了绿林,坐镇关中,但赤眉更加残暴,也不懂治理,只知道掠夺,最终也是失败。
黄巾军的失败也有战略原因,黄巾军本是农民组成的军队,战斗经验也不丰富,却一心跟东汉军队打城池攻防战,双方正面交战,东汉军队毕竟大多数是职业军队,黄巾军在军事上跟东汉军队相比,差得很远,如果他们放弃城池,在山区割据,那就很难打了,黄巾军选择了错误的战略,所以会失败。
再比如元朝末年,只有朱元璋有清晰的战略,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没有急于参战,而是在一边积聚力量,休养生息,并随时关注天下局势,让其他势力先火拼个够,然后再出马消灭,所以朱元璋成功了。
朱元璋能成功是因为有正确的战略
很多时候农民起义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个发动起义的势力往往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在错误战略的引导下,他们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最终消耗了自己的力量,被后来人摘取了胜利的果实。
第三个原因就是:识人用人。
人是第一生产力,所有的人类活动中,人才是根本原因,包括战争。陈胜失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不能控制自己手下,也不能正确地识人用人,陈胜派武臣攻打赵地,武臣脱离陈胜自立为赵王,陈胜只得接受现实,武臣派韩广攻打燕地,韩广有样学样,脱离武臣自立为燕王,武臣也得接受现实,起义军就这样一步步分裂,各自为战,主要原因就是陈胜没有能力控制手下人。
刘邦就不一样,刘邦用了很多人,但同样能控制手下人,比如韩信,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刘邦当然也怕韩信脱离自己自立,但是刘邦有手段来控制韩信,韩信手下的主要将领与士兵都是刘邦的亲信,刘邦与夏侯婴两人进入韩信军营就能夺了韩信兵权,说明韩信军营中的人都认识刘邦并服从于刘邦,虽然军营这么好进吗?尤其是韩信的军营,人家治军可是强项。
刘秀与刘邦一样会识人用人
再看新朝末年,只有刘秀最能识人用人,他坐镇后方,前线的将领率军作战,却总能忠心于刘秀,绿林和赤眉却做不到,刘秀手下有云台二十八将为他效忠,这些人大多数是刘秀识别出来并重用的人才,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成功。
再看朱元璋,他不仅战略得当,识人用人也是他的特长,朱元璋手下是人才济济,不亚于当年的刘邦,武有徐达、常遇春、汤和,文有刘基、宋濂、李善长,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是军事与政治天才,反观朱元璋的对手,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朱元璋能成功。
为啥历朝历代第一个起义的都没有成功的?
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首先,准备工作不充分。很多起义真正意义上就是一种临时起意,或者说是仓促起意,应激起义。事先准备工作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没有准备,在某一特定情景下突然为之。导致起义之后没有明确纲领,没有清晰的目标,走一步看一步,打到哪算哪。这样的起义从一开始就基本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其次,首义之时,前朝虽然已经腐败不堪,但是基本社会结构没有被破坏,封建王朝固有的惯性还在,封建士大夫固有的忠诚还没有被消耗殆尽。面对突然发起的农民起义,还可以凭借残存余力进行绞杀。第三,民心没有完全归附。老百姓是最实在的,在农民起义开始之时,鹿死谁手还未可知,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大多数农民选择观望。这样就使起义得不到来自基层的支持,粮草,军需供给都很难维持。面对封建中央王朝的不断绞杀,很难逃脱被清缴的宿命。最后,起义的领导人格局有限。若不是被压迫得无路可走,中国老百姓是不会冒着掉脑袋去造反的。往往这些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就没有什么思想武器,革命全靠一腔热情。打下土地也不善于经营,导致成为“流寇”居多,没有根据地是无法与封建王朝长时间抗衡的。以上种种,都是第一次起义难获成功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