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
安徽省枞阳县城西达观山上有一个射蛟台,传说汉武帝刘彻从这里射杀了枞阳江中的一条蛟龙。
关于这件事,《汉书.武帝纪》中有明确记载:“(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虽然蛟龙和龙都是龙形,按照古人的分类,龙和蛟龙还是有区别的。蛟龙的角很小很短,没有分叉;蛟龙的尾巴是光秃秃的,没有像龙那样的尾鳍;蛟龙只有两个爪,而龙有四爪。
现在科学表明,中国古代的龙那种动物是不存在的,这里有几个原因。
如果龙真的是一种动物,那必须是在地球上存在的,符合所有生命的原理,如果是某种来自高维度的物种,它不必长成那样。
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古人描写一些很罕见的动物,往往把自己习惯看到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1000多年前,在北冰洋附近捕鱼的渔民经常说海里有一种“海僧”,海僧有像男人一样的头,像僧侣一样的猩红色斗篷,后来动物学家才搞明白,渔民说的原来就是海里的大鱿鱼。
人类的科学发展以来,新增加的词汇远超过了古代,所以现代科学可以准确描述这个世界。
从中国神话里面来讲,龙这种形象实际上是结合了很多种动物拼凑在一起的。
好在地球上的物种是有限的,而且古人对于大小的性质描述的还不会太离谱,所以蛟龙从它的定义来看,应该是既能在水里游动,又能在陆地上活动的。
所以汉武帝射杀的所谓蛟龙,第1种可能性是大型的蟒蛇。
蟒蛇和所有的蛇类一样,都是属于爬行类,但是和爬行类很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蛇没有四肢。
实际上蛇是有四肢的,只是已经退化的非常非常小,在解剖学上还有,尤其后肢,虽然小,但是肉眼还可看到。
比如说森蚺的肛门后面就有两个非常小的脚,在X光下甚至可以看到爪子的结构,在交配的时候可以用来固定。
蟒蛇是树栖或者是水栖的蛇类,在森林、沼泽地、河口潮湿的地方才容易找到蟒蛇。
蟒蛇的这些生活特点是和它的身体结构相适应的。因为蟒蛇它身上的骨骼很少,没有像正常的哺乳动物那么有明显的胸廓四肢、强大的脊柱,所以内脏是容易受到压迫。
我们知道体长和重量的关系是体长每增加一倍,重量会增加到原来的8倍。
这就是为什么大型的蛇类喜欢生活在沼泽和水里面的原因,因为浮力可以帮助托起身体,让内脏维持原来的形状。
史上最大的蟒蛇叫做泰坦蟒,它的重量可以超过一吨,体长可以超过8米,像这样的蛇它是没有办法长时间呆在陆地上的,所以它主要活动在水面和陆地交界的地方伏击猎物。如果陆地上待的过久,身体的重量就会把它自己压死。
森蚺盘绕在树枝上,也是要依靠树枝的形状来分散身体的重量。
蛇的祖先其实是一种蜥蜴,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抑制四肢的基因,如果把这个基因移植到小鼠的身上,仍然会在实验室观察小鼠出现了四肢的萎缩。
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就曾经做过这个实验,论文曾经发表到2016年的《cell》杂志上。
如果在蛇的身体里面抑制脚发育的基因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反祖现象,出现已经退化的四肢过度发育。当然这种现象可能会很少,可能被古人看到了,误认为是蛟龙。
所以汉武帝射杀的有可能是一条反祖,后肢比较长的蟒蛇。而且这个形象也比较符合古人对于蛟龙的定义。
除此以外,鳄鱼也会被中国古人认为蛟龙。中国古代实际上是有两种鳄鱼,一种是较小的扬子鳄,一直生存到今天,还有一种是体型庞大的湾鳄。
最大的湾鳄可以长到7米,体重高达1.5吨,也是和蟒蛇相同的理由,一般不能生活在陆地上,只能在水域和陆地边缘或者是沼泽地生活,因为庞大的身体仍然会压迫它们的内脏。
2011年菲律宾曾经捕获一条世界上最大的鳄鱼,也是人工捕获的最大的鳄鱼,长度超过6米,被命名为洛龙。洛龙在2013年的时候死了,解剖的原因显示它的体重压迫内脏造成器官衰竭。
所以,我们只能说古人对于龙这种动物的生活环境的认识是准确的,对它的定位也是准确的,但是对外形只有长宽比大概是正确的。
所以不管是蛟龙还是龙,肯定是一种爬行动物,蟒蛇或者鳄鱼这种爬行动物寿命很长,通常都可以有八九十岁的寿命,所以能够长到很庞大的体型。
而且鳄鱼身上披的鳞片也很像是龙的鳞片,所以综合来讲,龙这种动物应该是鳄鱼的牙齿,加上鹿的头和角,再将蟒蛇的身体加上鳄鱼的爪子,然后再混合了鹰爪组合起来的一种动物。
因为古人的词汇量比较少,所以同一个词汇可以对应不同的动物。
按照中国古代制度,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史官来记录言行,所以说汉武帝射杀龙的这件事是史官记录的。
从理论上说,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应该紧跟着皇帝,并且忠实的记录皇帝的言行,甚至对于皇帝的私生活,如临幸妃子、吃了什么、喝了什么,都会有忠实的记录。
当然,古代的有些皇帝可能会因为某些目的篡改记录。但是这些篡改记录都会给后人留下口实和记录的。
第1个在这上面留下污点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要求史官把记录的言行给自己看,后来房玄龄顶不住,只好把记录的内容删改了一些给李世民看。
在唐朝以前,所有史官的记录,都是根据史官的职业道德良心做出的忠实记录,所以汉武帝射杀蛟龙是真实的,是有旁证的。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枞阳江江江水泛滥蛟龙经常打翻小船吃人,汉武帝听说后就带兵射杀了这条蛟龙。
一般的情况下,蟒蛇不太会主动攻击人类 ,如果按照史料上说,蛟龙要打翻小船吃人,那么鳄鱼的嫌疑是最大的。2019年10月份的时候,菲律宾巴拉望省一条巨大的鳄鱼就袭击了一个小船,然后破坏了船只,把上面的一个年轻的渔夫拖下水吃掉了。
但是根据古人对于蛟龙的定义,蛟龙只有两爪,也可能这条大湾鳄在和同类的争斗中失去了两个前肢。
根据古人的描述,蛟龙的尾巴和鳄鱼的尾巴很像。鳄鱼头上眼睛两侧鼓起的部分,也可能会被认为是角。
所以汉武帝射杀蛟龙这件事情,最大的可能是射杀了一条体型庞大的湾鳄。这条湾鳄长期生活在枞阳江中,凶猛好斗,多次和同类争斗,前肢被咬掉或者是咬伤过,经常打翻小船,袭击在江中泛舟的渔民。
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
现在都有龙,别说古代了,龙生活在地下水系。那可比地球陆地大多了,一般在暴雨天可见,它们和鱼一样下雨天闷热会出来透气。它们不能喷火,吐水,这些是后人想象的传说。因为常在雨天出现,古人就以为这家伙能兴风布雨。其实是因为下雨龙才出现。龙也没有几百米,最长不过十来米。古代井很多,大多和地下水相连,所以古时候经常有记载见黄龙与井里,也是有根据的。因为现在到处搞开发,龙和蛇一样平时独居,胆小,交配的时候才在一起的动物,所以现在就更难看到。上次贵州出现像牛一样的叫声,就是龙在地下水域求偶的叫声,通过地下岩洞产生的回音。那些狗屁专家说是鸟叫声。人家贵州土生土长的村民、老人生活了几十年还不知道那是不是鸟叫吗?只是现在国家出于某些原因是一定要否认龙这种生物的存在的。能有幸见到也算是福分。
上面的动图是事发时当地电视台直播时候拍到的,注意:直播是修改不了的。左边那个动图是央视后来发出来的,天空中变成三只鸟飞过。是PS过的。没问题为何要掩饰。重要的是当时事发时当地至少有上百人看到这一奇观。
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
巨蟒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们当地县城刚解放的时候,局势还不明朗,为了防止国民党反扑,扒掉了老城墙,据说在东门扒出来一条巨蟒,头的直径有30公分,身子和水桶一样粗,鲁西南。
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就是鳄鱼。
《史记·孝武本纪》载:“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
《明一统志》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
翻译一下,就是汉武帝在今天的安徽省铜陵市下枞 阳县的江中,射死了一头蛟龙。
具体描述是这样: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的冬天,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
这些描述问题不大,关键蛟是什么了?
对于蛟,古代认为是一种接近于龙的生物,区别是蛟没有龙的角,也不能飞行,只能在水里游动。
不过,蛟是有脚的,而且身体还像鱼一样有鳞片,尾巴则像蛇一样。
晋郭璞《山海经传》对“虎蛟”的解释是“蛟似蛇,四足龙属,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神话传说认为,蛟非常凶悍,可以吞牲口甚至吃人。
传说中,蛟生活在一切水体中,生吃包括比较大的池塘。蛟只要修行满1000年,就可以飞到天上变为龙。
这些记载都很明确,关键蛟究竟是什么呢?
从古至今,大体有两种说法,第一就是蟒蛇。
显然龙一样的体型,现实中最有可能的生物就是蟒蛇。
中国华南地区存在缅甸蟒,这是一种体型非常庞大的蟒蛇。缅甸蟒可以达到7米的长度,体重高达120公斤,普通的蟒蛇也可以超过3到5米。
缅甸蟒在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从海南岛到江西、湖南、安徽、江苏都可以看到。
缅甸蟒有一个特性,就是擅长游泳。它虽然不是生活在水中的水蛇,却能够持续游泳30分钟以上,平时也喜欢盘踞在湿地或者沼泽地区。
缅甸蟒为了觅食,有时候会选择游过河流和湖泊,这时候被人看到就会认为它生活在水里。
而且缅甸蟒是很厉害的,成年蟒蛇的力量足以勒死一个成年男人。不过,缅甸蟒一般不会攻击人类,甚至会躲避人类。它的体型虽大,食物只是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比如老鼠而已。
那么,蛟是不是缅甸蟒吗?
当然不是了。
缅甸蟒不可能存在四只脚,也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水里。另外,自古都把蛟当作是祸害,这同温和的缅甸蟒似乎有很大区别。
其实,蛟真正的原型就是扬子鳄。
《晋书·周处传》记载了周处年轻时候杀死蛟龙的故事。
名将周处少年时候好勇斗狠,经常与人撕打,惹是生非,是江苏宜兴老家的一霸。
周处自知做了很多坏事,决定洗心革面。
当时宜兴乡下有猛虎和蛟龙2个祸害,经常出来伤人。
于是,周处就:“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
翻译一下就是:周处先入山,用弓箭射杀了猛虎,又下水与蛟龙缠斗。蛟龙被周处刺伤后,在江中事儿沉下去,时而漂浮,长达几十里。周处为了彻底杀死蛟龙,跟着漂流了3天3夜。家乡老百姓看周处3天没有消息,认为他同蛟龙同归于尽了,全都互相庆贺。
看看,如果蛟只是蟒蛇,杀死它哪里有这么费事。
况且,缅甸蟒根本不可能在水里漂浮这么久,它毕竟不是水蛇,早就挂了。
其实,蛟就是当场黄河以南常见的扬子鳄。
本来扬子鳄体型较小,只有不到2米,一般不会袭击人类和大牲口。
但是古代扬子鳄数量非常多,也有少数体型较大,长达二三米的鳄鱼。
这些鳄鱼就可以袭击大牲口,甚至偶尔袭击人类。
谁都知道,鳄鱼的皮很厚,非常难杀。
周处这个强悍的男人,可以轻易射死猛虎,杀死蛟却要花费3天3夜。这就是因为鳄鱼皮太后,即便被刺中了也不容易造成致命伤。
鳄鱼是很凶残的动物,而且攻击力很强。扬子鳄一旦咬住猎物,咬合力是惊人的。
更重要的是,鳄鱼还会死亡旋转,也就是咬住猎物以后旋转,将肉体撕裂。
而中国对于蛟的表述中,恰好就要这部分内容:广异记》记载:“唐天宝末,歙州牛与蛟斗。初水中蛟杀人及畜等甚众,其牛因饮,为蛟所绕,直入潭底水中,便尔相触。数日牛出,潭水赤。时人谓为蛟死。”
也就是说,很大的牛都被蛟直接绞死?就是死亡旋转了。蟒蛇是无法捕捉牛这么大的动物的。
说来说去,蛟就是扬子鳄,汉武帝射死的也是扬子鳄。
扬子鳄在水中只能看到头部、脊背和尾巴,给人感觉就是蟒蛇的形状,只是有四条腿。
因为古代扬子鳄到处都是,汉武帝射死一只并不稀奇。况且,皇帝打猎都是象征性的,有时候皇上随便射了1箭,手下侍卫射几百箭。随后,侍卫们说皇上射中了猎物,你说究竟是谁射中了?
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
什么是“蛟”呢?人们常把蛟与龙放在一起说称之力蛟龙。实际蛟与龙是传说中的不同的两种神兽,龙生活在海里,蛟生活在江河湖潭里。
与蛟相似的还有蛇,蟒,蚺。据传说蛇历劫500年变为蟒,蟒历劫500年变为蚺,蚺再历劫500年才可以化为蛟。
还有类似于蛟的描写是古籍《山海经》中称为“虎蛟”的一种神兽。“其状如鱼身而蛇尾,其如鸳鸯。”后来晋代一个风水学者叫郭璞的,又加注说,“蛟似蛇,四足,龙属。”
据说这虎蛟非常厉害,常渚伏于水中,见人畜过来,便用长尾击昏猎物拖入水中。
关于蛟龙的传说有许多,汉武帝南巡射的究竟是什么呢?从上述关于蛟的传说中可以揣摸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首先,蛟是一种生活淡水中的动物,蛟长的似鱼身披鳞片,蛟还长有长长的尾巴,猎食时常隐伏在水中,进行突然袭击猎物。
其二,古人传说的蛟生活习性,身体形状,都接近于现代的鳄鱼。鳄生活在世界各地种类繁多,在中国长期生存的却只有一种,称为活化石的杨子鳄。
汉武帝南巡时在“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从现在这里还是杨子鳄生存地的保护区。
所以汉武帝射杀的蛟,只不过是一只杨子鳄而己。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
汉武帝南巡时曾经在安徽枞阳江边射杀一条兴风作浪的蛟龙,被杀的蛟龙另跟随汉武帝刘彻的三千禁军吃了三天蛟肉并点了三夜的蛟油。这件事情在《汉书·武帝纪》以及《史记》中均有记载,事情是真有此时,记录历史的史官是不可能作假的,问题的关键是汉武帝射杀的到底是个什么凶恶的动物。
射蛟台
自古中国社会就有对蛟龙的传说和记载,一向记录山海异志、光怪陆离的《山海经》也有对蛟龙的描述,“蛇千年而成蛟、蛟入海则成龙”,民间社会也有着很多“走蛟”的传说,就连古代在主要河道建筑桥梁下面的正中,都会悬着一把斩蛟剑。
斩蛟剑
从祖冲之所著的《述异记》中记载:“鲤也可百年化蛟,蛟千年可化龙,五百年的称为角龙,千年的则称之为应龙“。《述异记》中还记载,虺也可五百年化为蛟,虺是龙的幼年期。蛟指的是能引发洪水而造成自然灾害的蛟龙,品相上有点像龙,但不能像真龙一样可以飞腾。“蛟”修炼千年,便会择期沿长江入东海而化龙,而这就是所谓的“走蛟”传说。
非常似龙的一种生物
作为记录天下大事的史官,飞机、大炮可能没见过,但作为在封建社会时期、原生态多样化的古代,不会傻傻的连个鳄鱼和蛟龙也分不清楚,在大的鳄鱼能够使三千军士吃上三天而有余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