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用的枪都能连发,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用的枪却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确实!按照一般的思路,一同挑起二战的德国人,您别说几支破枪了,黑科技都给你爆了不少。
而日本人呢?有那么一点不思进取的意思,一把三八大盖当心肝宝贝,一用就用了四十年,都不带替换的,而且是陆军海军一水全是这玩意。
其实这事,他也好理解。第一条估计很多小伙伴都能猜出来。就日本那小地方,搁地图上,抡起大巴掌拍上去,都铺不满一个手巴掌的。
就这点国土面积,上边能有点啥?种点水稻也不够日益膨胀的日本人吃的,您就更加别上这上头的各种资源了,铁矿,铜矿,橡胶啥都缺。
所以呢?拉一下枪栓打一发子弹的枪省资源,还是扣动扳机突突不撒手,在极短时间内就给你把子弹糟蹋没了的连发武器省资源?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面对这种情况,日本人当然喜欢拉一下枪栓就打一发子弹的武器了,所以三八大盖一连用了四十年,那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在日本人的眼里,三八大盖那可是宝贝啊,五百发子弹发下去,估计打一个小型的战斗,一点问题都没有,保不齐还能剩点压压惊。
而五百发子弹搁到连发武器上,你还一场战斗呢?这都不够塞牙缝的!
那么有着这种思想在,你也就能够理解日本人的选择了。
其实这种思想,在岛国上都会发生的。说个事您就明白了。马克沁重机枪大家伙都知道吧?这玩意,好东西啊!您都不知道他出生在英国。
当年马克沁信心满满的将自己的设计的重机枪搬到试验场,还邀请了英国人高层和军方人员,一块来看看实验效果。
说道这里,大家伙也知道马克沁肚子里头装的是啥心思?他是想给自己的重机枪扬名立万,捎带脚的让英国军方采购一批重机枪,好让自己快要被饿死的军工厂活起来。
您都不知道,马克沁重机枪那种豪迈,机枪打出来的烟雾都足够把枪手给吞了之外,作为靶子的树,被这种扫射直接拦腰给打断了。
咱别的不说,就说这树那腰身顶得上好几个人捆到一块的腰子,就这么一阵突突,说断就断了。
整个现场一片的安静,都被这种武器惊的下巴磕掉了一地,拾掇起来的心思都没有。
“牛!厉害!太牛!太厉害了!”褒奖入潮水般的涌来。
当时就把马克沁开心的不得了,接着他就等着军方上门,到时候他就可以数票子了。
马克沁要是懂的中文歌曲的话,一准就得唱起:“我左手一只鸡,我右手一只鸭,怀里抱着一个胖娃娃,咿呀伊尔吆!”
结果,别说英国军方了,门可罗雀啥人都没有。
为什么呢?按照英国官方的回答,这武器好是好,但他们用不到!就这么几秒钟的时间,打出去的弹药,都够他们一支部队打一个小型的战斗了,太浪费了!
您听着就有着浪费不要脸的意思在里头。
马克沁欲哭无泪啊!可西方不亮东方亮,德国人知道了居然有这种武器,立马给马克沁下了订单,把马克沁濒临破产的军工厂给救活了。
于是我们就在一战的历史中,看到了索姆河战役,德国人将这玩意当做了普通枪械来使用,在战场上有着太多的这种交叉火力,而英法联军还秉承着过去密集冲锋的队形,结果可想而知,头一天接战,就被德国人杀死了六万多人。
您要知道,英法联军在这场战役中,伤亡人数也才七十万左右,就这么一天就被杀死了六万,何止是恐怖啊!
马克沁一战成名,让全世界都知道,这玩意的恐怖和丧心病狂。
您要知道,一战之前,欧洲贵族们一听说要打仗了,参军的想法那是跃跃欲试,而一战结束之后,他们的欲望被打消了很多,战争太恐怖了。
小编都觉得英国人知道消息之后,估计恨不得拍大腿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至此重机枪这就成为了战斗部队的标配。
您就说吧,英国人都如此,再遭遇了惨痛教训之后,才认清了战场上浪费子弹这压根就不是一个命题,一个左右武器发展的命题。
回头您瞅瞅日本人,他们接受过教训吗?不!不管是日俄战争,还是和德国在旅顺发起的战争,日本人都赢了。
所以连发武器在日本人的眼里,那就是一个笑话!
一发一中的武器,比百发一中的武器要好的不知道多少倍,吆西!这就是日本人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一直延续到了二战后期,之后日本人才后知后觉的明白了一件事,嗦嘎!三八大盖是一个十足的坑货!
但那又能如何呢?战争都快结束了,日本人才后知后觉的要造什么百式冲锋枪了。
就这些个百式冲锋枪,好吗?说真格的还成,但那点子产量塞个牙缝都塞不到位的好吧!
其实百发百中这种要求武器精准的思想,一直贯穿着日本人的思想,所以您别说枪了,他们的炮也是。
别人家都在研发迫击炮,口径更大的火炮。
而日本人还在钻研九二步兵炮和掷弹筒,都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
所以日本人的武器,拿到美国人的眼跟前都呲牙。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子弹的价格也不高,不至于吧!”
你可拉倒吧,子弹的单价是不高,但你架不住这东西消耗量大呀!
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
有,好几个呢?
第二个原因,日本的作战环境,也影响了他的这份思想。日本人的作战对象,都是亚洲这帮老邻居。
亚洲自打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就步步脱节,毕竟作为老大哥的中国就和世界脱轨了。
西方的工业革命弄了一次两次了,亚洲这块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各个都是农业国。
所以您别说连发武器了,好好的枪都造不出一把好的来。
而三八大盖作为一款打一发拉一下枪栓的武器,他的性能是极其优秀的。
用一支性能优秀的手动枪械,欺负欺负连枪都造不好的国家,您感觉日本有欲望研究自己的武器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难道日本人就看不到世界武器发展的变化吗?他们也不应该是一群瞎子啊!”
这就得说日本人那小岛子孕育不出战略家的原因,他们看到了,但在他们看来,冲锋枪一个是射程短,二一个精度不高。
他们家的三八大盖,训练好的一个士兵,搁着八百米就能把对方撂倒,标尺上的两千四百米的标记,都在告诉你在两千四百米的位置上三八大盖都有杀伤效果。
而冲锋枪呢?这就是一支一百五十米左右才进入射击范围的枪械,有个毛用啊!对手还没冲到这个位置上,就被三八大盖给撂倒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思路,大家伙都知道,他这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但无奈的是,他们没有经历过教训。
英国人都是付出了惨痛代价才明白,之前想法的可笑,您让一个脑子一根筋抽到底的日本人明白,显然没有更加惨痛的教训,他们是不明白的。
再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会像日本人那样,不拿人命当回事的国家。
别的不说,他们的政府就鼓励用自杀式的方法,进攻对手,什么神风特工队啦,什么开着鱼雷撞军舰啦,也就日本人会这么干而已。
日本人的想法中,相对于资源,人命是最不重要的,毕竟冲在前线的不是日本高层,那就是一堆堆的数字而已。
别说小编说话不靠谱,回头看看日本人战败之后,那群战犯坐在审判席上的可笑表演就知道了,日本高层很多都是怕死的家伙,啥表演都能给你来一番。
这话说的有点远了,不聊这个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题主的问题。
还有第三条。日本人的后勤系统太过落后,您看看欧洲战场,各个国家的后勤系统,不是卡车就是火车,再不济飞机临时凑活凑活这都没多大问题。
而日本人呢?卡车有吗?那到是有,但他们更多的是使用畜力,讲究几匹马拉着大板车的后勤。
就这种效能,您是拉武器弹药啊,还是拉粮食吃食呀?
日本人要是装备了连发武器之后,就他们这点子后勤系统,分分钟钟就得破防。
您要知道,手动武器你就是在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他的消耗量撑死了也就一百五十发。就这点消耗量,日本人单兵携带那都是够够的,捎带脚的还能给机枪携带子弹。
你看手动武器使用的弹药不依靠后勤系统,单兵携带就可以完成了。
反过来瞅瞅连发武器,你可拉倒吧,还一百五十发子弹,你咋也的翻三番啊,这要是打的激烈翻个五番这都不成问题。
一个单兵携带的弹药量,这那够使唤的?不够使唤,这就要体现出后勤的价值。
就日本人用牛马拉动的大板车,给运输?想瞎了眼吧。
想当年,日本人进攻英帕尔的时候,他们那糟糕的后勤,就让日本人尴尬的不要不要的。
子弹这就不说了,就他们那些个吃食都没法解决,只能单兵携带,这那够啊!
于是日本人的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吼吼着,日本人是吃草的民族。
结果带着几千头牛羊上路了,连药品都携带不够齐整,战斗死亡这就不说了,路上得病的就有三万多,还没地找药品。
日本人饿到最后,真就把青草塞到嘴巴里头去了,这小编可没有夸张,有些个已经死亡的日本人,瞪着个眼睛看天空,嘴巴手里都有青草。
牟田口廉也的想法确实实现了,但从这里您就能体会到日本人那糟糕透顶的后勤系统。
当然英帕尔战役的这种结果,不仅仅是后勤问题,更多的是日本人打到二战后期,他们的物资也见底了。
以上就是小编罗列出来的答案,最后咱再总结一下,用三八大盖的前世今生做个总结,您感觉一下。话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他们是见天的模仿欧美列强,人家干啥他干啥。
所以军队中的步枪,大多都是欧美的舶来品,或者干脆就是自己仿造的,杂七杂八,跟那万国造也差不了多少了。
那么在1889年之后,日本人的工业有了些许的进步,当然这种进步就是手工作坊变成了稍大一点的手工作坊。
这么说您也别乐,事实上整个二战中,日本人三十人左右的手工作坊,占据了日本工业的三分之二。
所以这个时间点上的日本工业,您可以说全部都是手工作坊也不过分。
但有需求,强挣扎日本人也要发展。
这个点上就冒出一个叫有坂成章的家伙,在他的主持下,研究了当时西方的枪械,这包括七毫米,六点五毫米和六毫米的枪械。
而这个时间点上,全世界都在阵地战中消耗着,所以栓动步枪特别的流行。
这个有坂成章研究之后,就集中了这些枪械的优点制定出了他们的第一代枪械的标准,口径六点五毫米。
最终造出了三十年式步枪,这枪的尾部有一个钩子一样的部件,所以当时咱就叫这种枪为金钩步枪。
第一代的步枪,你不可能那那都合适,毛病肯定是有的,后来日本人在这个枪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的射击效果咱就不说了,作为抗战中的一支枪械,咱大华夏从上到下就没有不知道的。
小编要说的是,这枪您别看那么大个子,拆卸下来他就五个部件。
部件少,就意味着好保养,在战场上出现故障的几率小。
事实上,咱八路军就对这枪做过评估,认为这枪射击一万发子弹都没有问题。
您都不知道,这个三八大盖他不仅仅是以金钩步枪作为底子造出来的,他还参照了中国当时的环境加以制作的。
所以啊,日本人很早就对中国打主意了。
至少在日俄战争之前就有这个想法了,因为三八大盖就是在日俄战争的时候投放使用的。
您别小看了这枪,其实这枪给日本人还创造了不少的外汇,根据统计三十年式步枪和三八大盖,向六个国家进行贩卖,这里包括,中国,英国,俄国,墨西哥等等,大约卖出去一百万支。
这一点您没有想到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二战时,美国用的枪都能连发,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用的枪却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
盘点一下二战初期各主要参战国的步枪装备情况:
美国 03式“春田”步枪,口径7.62mm,旋转后拉式枪机。
苏联 1891/30式莫辛-纳甘步枪,口径7.62mm,旋转后拉式枪机。
英国 李-恩菲尔德步枪,口径7.7mm,旋转后拉式枪机。
德国 Kar98k毛瑟步枪,口径7.92mm,旋转后拉枪机。
日本 三八/九九式步枪 口径6.5mm,旋转后拉枪机。
由此可见,二战初期各主要参战国装备的步枪均为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即拉一下打一发的栓动步枪。由于受一战战术思想的影响,各国军队作战班组都是围绕一挺轻机枪为核心展开作战,机枪负责火力压制,步枪负责精准射击。所以步枪手没有火力上的需求。
为了让步兵提高近距离火力持续性以压制对手,各国军队先后装备冲锋枪。德国有MP40,英国有斯登式,苏联有波波莎,美国有汤普森和黄油枪,而日本则对冲锋枪不屑一顾,所以没有装备。
由于冲锋枪射程较短,只适合近战,所以美国率先装备半自动步枪,即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卡宾枪,苏联也于战争后期开始装备SVT卡托列夫半自动步枪。而德国没有走半自动的道路,直接跨越式发展到自动步枪——STG-44突击步枪。
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日军也意识到光靠扛着大栓喊“天皇满塞”搞冲锋实在吃亏,随即在战争后期开始研发冲锋枪,即百式冲锋枪。由于东洋人对“刺刀见红”的偏爱,不但步枪上刺刀,机枪也要上刺刀,就连新生的冲锋枪也要求上刺刀!所以百式冲锋枪设计有刺刀座,而且日军要求像机枪一样使用冲锋枪,设计者不得不再为百式冲锋枪加上脚架……因此百式冲锋枪在世界各式冲锋枪面前显得十分另类。
百式冲锋枪的奇葩设计表现出日军落后的战术思想,即便士兵手中拥有了和对手一样火力强大的冲锋枪也没能扭转因落后思想造成的落后战术。冲绳战役期间由日军伞兵部队所进行的义号作战,突击队大量装备了百式冲锋枪作为单兵标准武器,作战中突击队虽然成功的瘫痪美军机场3天运作,但是整场作战中美军仅伤亡20人,突击队却死亡50人以上。百式冲锋枪的火力在这场作战中造成不成比例的损伤,就近是百式冲锋枪威力不行还是使用者战术不当,这里应该打上一个大的问号。
在吃尽对手自动和半自动火力的亏以后,日军除了研发自己的冲锋枪以外也开始思考步枪半自动化的问题。1944年日本成功仿制美军M1加兰德步枪,取名为四式半自动小铳,口径改为7.7mm。
但是由于当时美军几乎天天轰炸日本本土,军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兵工厂只生产了200支四式半自动小铳就被美军轰炸机炸毁了,兵工厂想尽办法恢复生产时天皇却宣布投降了……
由于产量稀少,存世的日本四式半自动步枪成为收藏界的宠儿。1974年在美国拍卖过一支“四式”,最终以57000美元成交,时至今日,恐怕570000美元也很难买到了。
二战时,美国用的枪都能连发,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用的枪却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士兵的单兵主要武器(不包括手枪)也不全是自动或者半自动武器,至少在战争的前半段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马润(海军陆战队)使用的普遍还是M1903春田式栓动步枪,跟日本的38式或99式步枪一样都是打一发拉一下的东西。
▲M1903春田步枪
至于为什么马润们非要用这种东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美帝的马润在战术传统上非常强调单兵精确射击能力(到现在还保留着400码还是600码精确射击这种鬼畜科目),而栓动步枪无疑比半自动步枪更适合精确射击;二是马润的战役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随时都能拿到弹药补给(毕竟是“穿过布满砾石的海滩,奔向的里波黎”),自动武器的弹药消耗量决定了它们的持续作战能力差,如果子弹打完了补给送不上来,整个部队就杯具了。
因此,美国的马润们在战争一开始使用的跟日本一样,都是手动步枪。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美国的工业生产力开始爆发,战争主动权迅速易手,马润们到了战场上基本不存在弹药之虞,而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作战,搞精确射击的栓动步枪确实是根本没法用,所以,马润们很利索地就全部换成了M1加兰德步枪。
至于日本这种国家,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穷逼”就不要学人发动世界大战了。日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开始,打的就是穷逼的战争,单单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本土的弹药制造总量来看,要学美军一样给单兵普遍装备半自动与自动武器,怕是日本打不到两年就要因为家财见底而不得不举手投降了。
如果说美军的马润装备栓动步枪是因为战术性的因素优先,战役性因素次之,那么日本拿着38式跟99式就敢跟英美鬼畜玩命那就是战略性因素优先(国家财力与工业生产力根本没法支撑大量装备冲锋枪与半自动步枪),战术性因素次之(跟马润一样在战术传统上极度强调单兵精确射击能力),至于战役性因素那就是一泡污了(鬼子有后勤吗?)。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二战时,美国用的枪都能连发,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用的枪却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分清楚单发武器和连发武器,其次是了解二战中几大参战国的战争指导思想。
枪支一般分为手枪、冲锋枪、步枪、轻机枪、重机枪。
步枪又分为手动步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
手动步枪(Manual operation rifle)是指需要以手动方式完成子弹送入枪膛(上膛)与将使用过的弹壳退出枪膛(退膛)动作的步枪。简单地说,就是抠一下扳机,需要拉一下枪栓。它的声音是——嘭,咔嚓,嘭。
历史上最聚代表性的是——
德国的毛瑟98K
美国的春田1903
英国的李英菲尔
苏联的莫辛纳甘
半自动步枪(SLR-self-loading rifles)是指可自动装填,单发射击的步枪。一般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利用子弹发射堆积在枪口的剩余气体推进枪机复进,进行退弹壳、装弹并准备再次射击,简单地说,就是每扣一下扳机,不需要拉枪栓就可以发射一发子弹。它的声音是——嘭嘭嘭嘭嘭,咔嚓,嘭嘭嘭嘭嘭。
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是——
美国的M1 加兰德
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是指自动进弹、连续射击的步枪。利用推进弹头的部分气体或后座力进行退弹,抛壳、装弹并再次射击的步枪,也就是说,只要扣住扳机不放,就能连续射击,直到枪内子弹用尽。简单的说,就是按住扳机不放,可以把弹仓内的子弹连续不断地打完。
今天我们常见的有——
M4
AK47
那么在二战中,步枪这类武器最多也就发展到了半自动,除了德国先一步研究出stg44,其他国家的全自动步枪还没有出现。
当然冲锋枪,重机枪也可以按一下就连发,但是精度,稳定性和成本不如步枪。
步枪是配发给每一个步兵的武器,和他的使用效率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军队不会給每个士兵都配发上千发子弹供他打着玩。
在战场上他杀死一个敌人,就算是够本,杀死一个以上就赚了,那么如果用一颗子弹杀死一个,效率最高,事实上不可能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所以有一个冗余,比如说允许一个士兵用很多发子弹射杀一个敌军。
那么对于军队来说,大量的日常训练,尖兵的选拔,都是为了提高士兵的作战效率,也就可以缩小冗余,节约成本。
但是恰恰射击这件事,也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说你需要供士兵吃喝,给他们发子弹, 或许战场上打死一个敌人用一颗子弹的技术,需要下来上千发子弹的训练,即便如此,还和士兵天赋密切相关。
在二战这样的大规模战役中,欧美关于射击的作战思想出现了巨大分歧。
欧洲历来是战场所在地,十字军东征,英法百年战争,普法战争,一直到一战,都是主战场,所以对战争司空见惯,而对战斗的技艺,武士精神极为推崇——
作为一个士兵,甚至具有军人家族传承的士兵,你的使命就是苦练技术,争取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最后在战场上流尽最后一滴血,视为最光荣,全家老小,全镇人民要把你的遗像挂起来世代瞻仰。
所以,英国人的思想是,贵族就应该往前冲,不怕死,贵族就应该善于战斗,所以,他们一直到二战,都倡导的是每开一枪就要放倒一个敌人。
那么作为敌人,也不需要发明多么变态的武器来打破这种节奏,所以,全世界的战争中轻武器火力都有一个大概的范围。
《让子弹飞》的开头,就有一个精彩的画面,张麻子手持一支李·英菲尔德,打一枪拉一下枪栓,快速射击,十分帅气。
可以说在二战前,全世界的军队基本都觉得,打一枪拉一下枪栓可以了,要比,就比谁拉得快,打得准。
而到了二战,德国人脑洞比较大,需要迅速征服世界,用极少的人口去奴役整个地球,所以他们有了新想法——打得多,是不是也就等于是打得快,打得准了呢?
你在那里瞄准,拉栓,射击,一秒钟一发子弹的效率,我朝着你那个方向给你扫几十发,我的效率是不是要高很多,精度也就跟着提高了很多。
所以德国一直在研发各种高效率的,打破轻武器火力范围的武器,MP40冲锋枪是他们发明的,STG44是他们发明的,Mg43 是他们发明的。这是属于不惜血本的赌徒的做法。
相反,美国人更惜命,能够砸钱的事情,绝不要浪费生命,能够狠狠砸钱的事情,绝不要影响心情,到了二战后期,为了抑制法西斯的强大火力,更是保护士兵生命,美国打破了历史潮流——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强有力的火炮支援,连发射击的步枪,只要能不伤及人的,就算是用黄金先把对方的阵地犁一遍美国人都愿意,同样美国也有这样强大的生产力和军工体系。
日本自民治维新以来,就学的是英法,日本人的军服学的是欧洲大陆前最强——法国。日本人的舰船学的是世界海洋前最强——英国,日本人的个别武器,抄袭的是世界工业设计前最强——德国。再加上这个赌徒家徒四壁,唯有人口是廉价的,所以自然不会给士兵装备半自动或者全自动武器,恨不得他们最好拼刺刀,拿牙咬。
而对于美国来说,打德国和日本这样的不要命的对手,哪怕是火力过剩,也要保护人的性命。
所以同样是打仗,背后的BOSS不一样,士兵的待遇可就天差地别了。无数士兵的鲜血维护着国家的尊严,而国家的强大就是士兵的腰板。
二战时,美国用的枪都能连发,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用的枪却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
二战美军和日军在步枪上的区别,简单点说就是:美军基本已经完成了从旋转后拉式枪机结构的手动步枪到半自动步枪的升级,甚至于美军还装备了大量的冲锋枪和全自动步枪;而日军仍然普遍装备的是手动步枪,只有极少量的特殊部队才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也就是说,当时美军在单兵武器方面已经超出了日军一个时代。
至于说美军为什么能装备半自动步枪,而日军不行,这主要是双方国力和双方对战争战术的区别导致的。
因为半自动步枪的耗弹量,相当来说要远大于手动步枪,美国人财大气粗,耗得起。而日本物资相对贫乏,耗不起。所以日军在步兵武器的选择上,就比较保守,不强调火力压制,而强调设计精度。也就是所谓的子弹有限,要省着点用才行。
不过,日军也不是没有装备过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从一些资料上来看,当时的日军也研发了很多连发前枪,只是装备率不高,相比于美军鼎鼎有名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和汤姆逊冲锋枪来说,名气要小很多。
山寨制造的【半自动步枪】日本的半自动步枪,可以追溯到二战前。最早的时候,日军想自主研发。比如日本陆军第一研究所的南部麒次郎、陆军技术审查部的日野熊藏等人,就都搞过自主设计,但是在技术上不成熟,一直没有定型。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时间不等人,于是日本自行研制半自动步枪的计划被搁置。改而开始山寨西方国家的成型步枪,进行仿制。
而被日本人选中,决定进行山寨制造的半自动步枪,就是美军当时装备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
日军在东南亚战役期间,缴获了大量的伽兰德步枪。随后,日本军工部门开始仿制,并做出一些本土化改进,配发给日本海军陆战队和伞兵部队使用。只不过日本人一直到投降,都没有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在二战结束后,美军通过统计后才发现,日军在二战期间一共才生产了约250支的伽兰德的山寨款步枪。而且其中还有一半都锁在了仓库里,只有一百多支被投入实战。
这个准备数字相比于日军的兵力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因此别说美军没见过了,估计很多日本高级将领也没有见过自己部队准备的半自动步枪。
自行研制的【冲锋枪】日本自行研制冲锋枪开始于1921年,由东京兵工厂负责研发。该枪在1927年首次接受测试就暴露出了结构复杂、闭锁不足、零件脆弱、射速过快(1500发/分)、精度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
于是在1930年代,作为日军轻武器自行研发的领军人物南部麒次郎在1931年和1934年又完成了两个设计,并且参加了1936年由陆军技术本部对新型冲锋枪设计的审查。他研发的这一型冲锋枪,采用T形布局,可以调节射速。但因为可靠性不足而被陆军否决,仅仅生产了很少的数量。(在1937年的中国战场上被使用过)
另外,南部麒次郎还为日军战车部队设计了一款非常短小的冲锋枪,被称为南部试制二型冲锋枪,一共只生产了50把,曾在缅甸战场被英军缴获过。
值得一提的是,国军曾经也缴获过南部试制二型冲锋枪。然后,我国的军工技术人员也根据这一枪支进行了仿制。通用美国汤普森冲锋枪的弹匣,理论射速约为500发/分。
到了1940年,日本军工人员根据南部试制二型冲锋枪再次升级,由于当年是日本的神武皇纪2600年,于是这一改进型冲锋枪,就被称为“百式冲锋枪”。
早期型百式冲锋枪,配备筒状刺刀座,可以安装三十式刺刀、枪口消焰器和两脚架,取消了射速调节器。(枪机的行程较长,理论射速只有450发/分,没有必要安置射速调节器)
这个百式冲锋枪比前面提到的各式日制冲锋枪的名气要大的多,这属于当年日军自主研发的自动武器的代表枪型。
从国外购买的【冲锋枪】由于自主研发的冲锋枪不能满足部队的装备需求,因此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日本还从西欧国家直接购买了一些冲锋枪,少量的装备了陆军、海军和警察。 其中,数量最大的是德国博格曼MP-18/Ⅰ、MP-28/Ⅱ以及其衍生型。
顺带一提,由于德国的博格曼冲锋枪大多采用7.63x25mm规格的毛瑟手枪弹,因此日本也购买了7.63mm毛瑟手枪。所以,日军其实也有盒子炮,只不过盒子炮不是日军的制式武器罢了。
另外,日军还从瑞士购买了一些SIG-1920 7.63mm冲锋枪装备部队。这个枪型其实也是MP-18/Ⅰ冲锋枪的衍生版本,使用的也是盒子炮的子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型号的冲锋枪,国民政府也从西欧国家购买过。正面战场上很多被日军缴获的国军冲锋枪,日军都是拿回去改改,就可以直接用了。
除了以上列举的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外,日军还装备了很多其它枪型,这里就不一一的列举了。
总的来说,日本是个穷国,消耗不起大量的弹药。因此,日本陆军的核心战术是使用栓动步枪配合掷弹筒推进。在精锐老兵的操作下,栓动步枪也能达到非常惊人的精准,而掷弹筒百米内甚至更远,也经常能保证惊人的首发命中率。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其实不需要半自动步枪以及冲锋枪。
后来,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教育了日军火力压制的重要性后,此时日军的老兵基本上在太平洋上被美军的产能消耗光了,另外国内的资源也已经不支持大量换装了。于是日军也就不搞武器换代,而是采取最有效率的神风特攻,搞自杀式袭击。
所以,日军不大规模装备半自动武器或者冲锋枪,主要是因为在战争前期没充分认识自动武器的重要性。后期认识到了,但也没有时间装备了。并且,日军的资源一直是个软肋,实力上也不支持日军大量配发不需要打一枪拉一下枪栓的半自动和自动武器。
二战时,美国用的枪都能连发,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用的枪却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大兵用的枪都能连发,那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用的枪却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呢?直接原因在于二战时美军和日军在使用步枪上的区别导致的,简单点说就是,那时候的美军基本已经完成了从旋转后拉式枪机结构的手动步枪(也叫栓动步枪)到半自动步枪的升级换代工作,更厉害的是于美军在部队中还装备了大量的自动手枪,冲锋枪,卡宾枪,全自动轻机枪。
吴宇森大导演拍摄的《风语者》电影画面
而此时顽固的日军仍然普遍装备的是栓动式步枪(三八大盖和99式步枪),弹仓容量只有5发,属于栓动式步枪。到了战争后期只有极少量的特殊部队才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就是说,二战时的美军在单兵武器方面已经超出了日军整整的一个时代。
众所周知二战时美军大兵使用的单兵武器都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卡宾枪还有勃朗宁轻机枪以及M3冲锋枪(军迷都管他叫注油枪),而此时日军大头兵用的都是38式和99式栓动步枪,在技术上落后美军一代。
大八粒——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科普小知识:什么叫半自动步枪?顾名思义半自动步枪就是拉动一次枪栓,就可以射击出多枚子弹,这种新型步枪在二战期间逐渐被苏联、美国等国家大规模使用了起来,效果很不错。
那什么是栓动式步枪呢?所谓栓动式步枪,就是指士兵每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发射出一发子弹,而且退弹壳和将下一颗子弹推进膛,都需要手再次工拉枪栓来完成,也就是说每次扣动扳机发射子弹后,都需要重新拉动枪栓,周而复始,这是暴露了栓动步枪的缺点:射击速度慢,效率低,火力持续性差。
二战日军正在训练射击
一向财大气粗的美国大兵的战争思想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尽量少死自己人”、“尽量火力压制敌人”。也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美国人在二战中,对于使用手枪子弹的冲锋枪之类的自动武器接受度是非常高的。因为美军一个是不差钱,似乎有永远打不完的弹药,而且人家还有非常完善的火力支援体系,美军的步兵不需要过多地考虑远距离射击敌人的问题 ,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呼叫各级炮兵火力,空军甚至海军舰炮的火力支援。
什么是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和以上两种枪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枪在射速上进行了改进和加强。
像上面这种半自动步枪如美军的M1加兰德步枪只能一发一发地射击,而自动步枪如果按住扳机,那它就可以如同冲锋枪或者机关枪一样,会连续不断地狂泻出它所有的弹药,这就是自动步枪。这种更近一步的新型步枪是在二战之后才大规模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的,比如苏联闻名于世的AK47自动步枪。
AK47
而二战时美军装备的汤姆逊冲锋枪的性能跟自动步枪非常类似,一样可以连续不断地狂泻出弹匣其中的弹药,这种枪和自动步枪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枪支本身以及射击距离的长短,使用这种枪对后勤弹药供应要求高。
美军的二战好枪
因为像是二战美军装备的M3冲锋枪汤姆逊冲锋枪的枪身要比一般的自动步枪的枪身短上不少,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更方便满足了使用者在狭小的空间中进行转换方向射击的要求。
有得就有失,但是在射击距离方面,冲锋枪的射程就比不上以上几种枪了,因为它所发射的子弹能产生伤害范围的距离是很短的,一般不会超过300米,所以说冲锋枪只能在近距离的范围内对敌人造成伤害,既然叫“冲锋枪”也就最适合在冲锋陷阵的时候使用,只要看到敌人就突突,不求准确性,只求快速大范围杀伤。
综上所述,自动步枪可以和冲锋枪一样连续不断地射击出子弹,一般弹匣容量为30发,但是自动步枪如AK47却可以做到和普通步枪一样拥有着较远的杀伤射程,这就叫一代更比一代强!
半自动和自动步枪这么好,为什么二战时日本人还是坚持用只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的普通的38式和99式步枪呢?当1941年日军刚开始发动太平洋战争之时,当时的还美军真是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至少在日军自己看来他们手中的三八式步枪除了口径太小之外其他方面都是够用的,不想改进武器装备也在情理之中。大家要知道当时的日本缺的不是技术和能力,发展工业的瓶颈是缺少资源,就算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是吧!
其实日军大本营不是不重视武器装备的更新,到了太平洋战争的中期日军逐步换装口径更大的99式步枪,就是因为日军实战中发现三八式步枪的口径太小,杀伤力不足,虽然穿透力强,经常给敌人造成贯穿伤,但是杀不死他!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步兵的火力输出其实并没有比日军强多少,当然也就不能让日军感到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压力和必要性,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3年的瓜岛战役。
无论怎么来说,日本就是个矿产资源贫弱的国家,在战争中消耗不起大量的弹药。所以,日军进攻的核心战术是:炮兵轰完步兵冲击,就是使用栓动步枪配合便于携带掷弹筒向前推进。二战中在日军精锐老兵的手里,栓动步枪也能达到非常惊人的精准度和射程,而掷弹筒的命中精度更是高得吓人,比如凇沪会战中我军的机枪阵地大部分都是被便携的掷弹筒敲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军便认为其实他们不需要半自动步枪以及冲锋枪装备部队。而美国就不同了,这个靠发战争横财富起来的国家既不缺技术又不缺资源,所以打起仗来就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弹药无限供应,美国大兵自然没有那么多顾虑,美国军队打胜仗可以说完全是用无数弹药堆积起来的胜利。
这个太平洋战争中瓜岛战役也是美日两国步兵大规模交战的开始,在此之前这两国军队很少出现步枪持续对射的场面!但是财大气粗的美军在此时基本完成了M1加兰德步枪的换装工作,这时的太平洋地区美军步兵人手一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每个步兵班都配备了一挺勃朗宁轻机枪,此外还额外加强了汤姆逊冲锋枪和M3冲锋枪,一些炮兵和勤务部队还配备短小精悍但火力强大的M1卡宾枪,美军步兵的火力输出远远超过使用栓动式步枪99式的日军部队。
注油枪M3冲锋枪
据说两名手持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美军士兵交替掩护射击,就可以轻松压制日军一个步兵班。火力大可观天下不得不说二战美军在单兵武器方面可真是用心了!
我最喜欢听加兰德在打完8发子弹后,弹夹跳出的声音,好爽!
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的美军中,大量装备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被公认为是二战期间世界上最好的步枪!这款步枪不但具有8发漏夹供弹,它的特点是火力猛、射程远、射速快、射击精度高等,此外美军还装备了M1卡宾枪、M1式汤姆森冲锋枪和M3式冲锋枪,由于美制M1903春田栓动式步枪的精度与射程的原因,加上瞄准镜后,在当时主要配备给专业狙击手使用。
那二战时日本军队是如何应对资源不足和美军大规模换装的呢?
在国内矿产资源极度匮乏的那种状况中,日本人无可选择的只能在士兵的身上去想办法尽量的提高其作战能力,而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在武器的性能方面去提高。
大家都知道二战初期日本大本营几乎要求士兵都当成当成神枪手来培训的。
还有就日军还以非常严格的要求训练起了士兵们不使用弹药,只使用刺刀杀敌的作战能力,因为这种肉搏战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铜材,当时子弹和炮弹的弹头和弹壳,都是用黄铜制造的,战时耗费量极大。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节省宝贵的弹药。
日军后期研发的百式冲锋枪,可惜刚配发到部队,战争结束了!
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日本的军工企业在1930年就研发出了半自动步枪,并且准备以小仓兵工厂的甲型半自动步枪或者日本特殊钢的丙型半自动步枪为下一代步枪。时间到了1944年,日本开始研制四式甲半自动步枪和四式乙自动步枪,都是采用7.7毫米子弹,半自动步枪是10发子弹,自动步枪是20发和30发子弹两种款式。其实大可观天下认为日本的这两种半自动步枪都采用照搬模仿了佩德森半自动步枪的技术。
日本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后期也开始直接仿制加兰德,还制造了百式冲锋枪,但不幸的是在国内极度缺少资源以及当时各种条件的制约下,日本人不得不以士兵的生命为代价,以手中栓动式的三八式步枪对抗技术上领先一代而且配备有半自动步枪和大量冲锋枪的美军展开阵地争夺的殊死搏斗,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综上所述:屡屡发战争横财的美国在二战前期,本来就是以军火出口为主的,所以美国人就研发了在当时在世界上非常先进的半自动步枪,这就造成了美国士兵的单兵武器装备明显要比其它国家强大得多。不过与美军作战指挥思想的不同的是,喜欢侵略的日军主要受到一战时期强调步枪的远射程的老式军事思维的影响,所以平时更注重锻炼士兵的枪法准确度以和拼刺刀的能力,这个步兵的火力压制任务则是交给了轻重机枪和日军大量装备的掷弹筒来完成。
日军92式重机枪(外号野鸡脖子)
可不能小瞧的掷弹筒
所以嘛在美日两国这两种不同军事战争理念下,所给军队配备的枪械就出现了不同的划分。当然了,大可观天下认为造成日军单兵武器落后的主要原因还是日本的矿产资源方面的匮乏,它不可能像美国一样制造出大量耗费钢铁等资源的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单兵武器装备。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
我是大可观天下,欢迎大家进行补充和评论区留言!
美国M14,真是一把好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