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炮弹充足,质量够好,能不能打赢海上战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和炮弹没有必然的联系。

两支舰队是在12点50分,开始交火,定远号用巨炮发射。

12点53分,联合舰队松岛开始发炮还击。

14时20分,超勇沉没,扬威重伤驶离战场搁浅。

15时20分,致远沉没、经远、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后撤出战场。

15时30分,靖远、来远受伤撤退,只剩下定远号和镇远号苦苦支撑。

可以看到,全面海战持续了2个多小时。

以当时北洋水师火炮的射速,炮弹是可以维持区区2个小时作战的。

只有一直坚持 到最后的两艘铁甲舰,因5个小时的战斗才导致炮弹几乎耗尽:海战即将结束时,镇远150毫米口径炮的一百四十八发炮弹已经打光,剩下的只有30.5cm口径炮用的穿甲弹二十五发,榴弹则一发没有。

定远也陷于同一悲境。再过三十分钟,我们的弹药将全部用尽,只好被敌人制于死命……不久,时针已指五时,大约交战半小时后,敌人又开始退却。我方最后只剩下三发炮弹。

但是,这不是说铁甲舰海战之前就没有弹药:根据丁汝昌的有关通信,早在丰岛海战前二十天,他就已经给定、镇两艘主力舰的305毫米口径炮准备了至少一百五十颗铜箍开花大弹。

自然,305毫米开花炮弹只有150发,平均每艘军舰只有75发,确实少了一些。但还是能够支持几个小时的。

但关键是,2舰发射的305毫米炮弹一共只有300发,弹药就基本消耗光了,说明每舰只有约150发。这个弹药数量,确实是不足的。

但弹药问题,不是黄海海战惨败的关键。

此战西方认为,北洋水师火炮命中率超过2%以上,而日本联合舰队的命中率不及1%。

表面上似乎北洋水师更牛,当双方炮弹投射量相差了十几倍。

也就是说,联合舰队实际命中北洋水师的炮弹,是己方中弹的差不多10倍。

而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即便是经远、来远两艘装甲巡洋舰,也是绝对顶不住的。

以定远和镇远号为例,中弹都在100发以上。

如果不是铁甲舰防御力超群,定远号和镇远号早就被打沉了。

日军旗舰松岛号中弹13发,就受到很严重的损伤,官兵伤亡近三分之一,军舰修理了1个多月才大体恢复。

如果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炮弹充足,质量够好,能不能打赢海上战争?

不可能。

首先来谈炮弹数量的问题。其实北洋海军并不是所有炮弹都缺乏,只有“定远”、“镇远”、“平远”这三艘铁甲舰的主炮炮弹比较缺乏。而其他军舰都不缺炮弹,像电影《甲午风云》里“致远”炮弹用尽的情况是艺术虚构。

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因为炮弹用尽,只能去撞击日舰的情节是虚构的

北洋海军参战军舰十二艘,抛开轻炮和机关炮不提,共有305毫米炮8门、260毫米炮1门、254毫米炮4门、210毫米炮12门、152毫米炮4门、150毫米炮14门、120毫米炮7门。在这46门大炮中,只有9门炮炮弹不足。

北洋海军最多的210和150炮都不缺炮弹。一来这两种炮弹生产难度不大,二来和炮台的同口径火炮炮弹是通用的,存储量大

之所以大家对北洋海军炮弹不足印象深刻,除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功劳外,还因为恰恰是炮弹不足的“定远”和“镇远”在海战中一直扛到最后,结果炮弹用尽。至于其他军舰,由于战沉和提前脱离战场的关系,都没有出现炮弹用尽的情况。

战场上最后只剩下了定远和镇远,与五艘日本军舰苦战

也就是说,即使“定远”“镇远”有足够的炮弹,战场上也只有这两艘军舰而已,不可能挽回战局。当然有充足的炮弹,特别是开花弹,对于战局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至少不会出现海战后期被迫放慢射击速度,以及开花弹用尽后、只能用不能爆炸的实心弹射击的情况。

其次,炮弹质量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无解。根据陈悦先生最新的研究表明,北洋海军的炮弹确实有很大问题,但不是因为北洋机器局工艺不行,而是克虏伯炮弹的痼疾。

炮弹引信在当时属于精密工艺,克虏伯炼钢不错,但对引信研发不足

我们都知道,李鸿章是德国克虏伯大炮的忠实用户,所以北洋海军的主炮几乎都是克虏伯炮。但是李鸿章不知道的是,克虏伯炮质量好,是因为克虏伯优秀的罐钢冶炼技术,实际上这个靠生产火车车轮发家的工厂,有些先天不足,就是炮弹引信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穿甲弹引信始终不过关,无法引发穿甲弹。

左边就是克虏伯穿甲弹,没有引信,不能爆炸

于是克虏伯干脆把所有穿甲弹不装炸药,只装沙子,这样就不需要引信了,也导致克虏伯的穿甲弹只是一个实心铁砣,打在船壳上就是一个洞(或者两个洞),不会炸,大大降低了穿甲弹的威力。而日本的穿甲弹是阿姆斯特朗技术,引信优良,可以确保穿甲弹进入船体后再爆炸。

日本穿甲弹(钢铁榴弹)有弹底引信,可以爆炸

再加上北洋海军的开花弹装填的是黑火药,威力有限,爆炸后炮弹只能炸出十几块碎片。而日本海军开花弹使用的下濑烈性炸药,威力大,还会引发大火,散发毒烟。

所以,北洋海军的炮弹质量不行,是指不如日本炮弹,如果要提升质量,首先得把北洋海军的主炮都换了才行。

定远级的305主炮是短管炮,炮口初速低,炮弹威力弱

这里再说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北洋海军口径最大的305毫米主炮,由于是落后的短管炮,实际上性能和210毫米炮差不多,反而“平远”的260毫米主炮,才是北洋海军威力最大的。这倒不是德国人坑爹,而是当初设计时,中方要求四门305可以同向射击。而受长度和特别的左右对称炮台限制,就只能用短管炮了。要是用长管305,怎么可能出现一艘商船挨了4枚305还没有大碍的尴尬呢?

如果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炮弹充足,质量够好,能不能打赢海上战争?

首先要说一下,北洋水师大部分军舰炮弹并不缺,只有部分军舰的炮弹数量不足

甲午战争时,中国参战的主力军舰包括北洋水师的八大远、“超勇”、“扬威”和广东水师的广字三舰。这些军舰装备的火炮以克虏伯炮为多,包括305毫米、260毫米、210毫米、150毫米、120毫米等5种。其次则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有10英寸、152毫米、120毫米3种,其中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分旧式和速射两种,使用的炮弹并不一样。

在这些火炮中,210毫米、150毫米、120毫米这3种克虏伯炮除了北洋水师外,还大量装备了沿海炮台。因此在黄海海战前,天津军械局的库存里这两种炮弹库存较多,210毫米炮弹有609发,150毫米炮弹有24966发,120毫米炮弹有10731发,因此并不怎么缺乏。

“超勇”的10英寸主炮

北洋水师真正缺乏的,一是“平远”的260毫米主炮总共只有45发旧式穿甲弹,没有榴弹;二是“超勇”、“扬威”的10英寸主炮炮弹不足;三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主炮榴弹数量不足,旧式穿甲弹数量到比较多。

“超勇”、“扬威”在甲午战争时已经老旧不堪,日本和它们同型号的“筑紫”号早已退居二线,因此炮弹数量不足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平远”在海战中参战时间有限,实战中一共就打出了10发260毫米炮弹,所以也没遇到炮弹数量不足的窘境。

“平远”号

实际上炮弹不足造成影响最大的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主炮

“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旧式穿甲弹虽然数量充足,但是旧式穿甲弹没有引信,爆炸率低,很多干脆还没装药,等于是一发实心弹。这种旧式穿甲弹对付重装甲的铁甲舰还有一定用途,不过日本海军以巡洋舰为主,装甲并不厚。在实战中“定远”和“镇远”发射的旧式穿甲弹击中敌舰以后往往直接穿透舰体掉在海中,对敌舰造成的损伤有限。

“定远”所用的305毫米穿甲弹

相比之下,榴弹虽然因为引信在前,所以没法击穿装甲。不过其爆炸威力还是很客观的,如果打在没有装甲防护的区域并爆炸,还是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损伤。可以说“定远”和“镇远”缺乏305毫米榴弹确实对海战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榴弹没有办法击穿装甲,因此它只对无防护区域破坏较大。而无防护区域一般没有什么要害部位,即使中几发炮弹可能也没什么影响。比如在海战中“西京丸”曾经被两发305毫米炮弹击中士官室并在舰内爆炸,但是因为士官室比较空阔,所以爆炸并没有造成什么像样的破坏。

从这点来说,海战中北洋水师即使305毫米榴弹数量多一些,那么对海战结果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定远”所用的305毫米榴弹

对于北洋水师来说,真正缺乏的是新式穿甲弹

早期的穿甲弹因为没有引信,爆炸率很低,所以实战效果并不好。到19世纪90年代左右,各国陆续开发出了装有弹底引信的穿甲弹。这种新式穿甲弹可以击穿装甲,在军舰的要害部位爆炸,因此破坏力大为增强。

在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只有日本的152毫米、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配备了新式的穿甲弹,并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这点来说,北洋水师如果所有大炮都配备足够的新式穿甲弹,那么确实可能对海战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历史上北洋水师订购的新式穿甲弹在战后才到货,因此对于北洋水师没有什么帮助。

而且即使海战胜利,以清军陆战表现看,甲午战争的最终结果也难以改变。因此光指望换炮弹就改变战争结果不大现实。

旅顺军港内的北洋水师

如果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炮弹充足,质量够好,能不能打赢海上战争?

1894年—1895年,中国和日本之间进行了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史称之为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全面战争,中日双方不仅在海上发生了战争,在陆地上一样发生了战争。

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经历了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争、威海卫战役。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上,中国都被日本击败。最终日本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中,中国向日本割让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而且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等等。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基本宣告破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日本则凭借着甲午战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列强。

说到甲午战争为什么中国会战败,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北洋舰队的炮弹不充足,炮弹里没有炸药只有沙子。那么如果北洋舰队的炮弹充足,而且质量较好,能够打赢海上战争吗,能不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呢?即使北洋舰队炮弹充足,质量够好,最终也不能打赢甲午海战。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双方的武器质量,而是由于清政府过于腐败,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落后。武器装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不少人认为清政府的武器装备比日本差,北洋舰队的舰船不如日本先进,火炮发射速度不如日本。日本的战舰速度快、性能好,北洋舰队的战舰则相对老旧。黄海海战中,日本速度更快的舰船确实起到了作用,日本的速射火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洋舰队发射的大炮确实威力更大,但是炮弹有限而且相当一部分是没有爆炸性的穿甲弹。穿甲弹本来就没有爆炸性,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外国人故意卖给我们掺沙子的炮弹。

黄海海战中,账面上的表现是北洋舰队的舰船相对落后,炮弹不够充足;实际上是两国的当时政治制度的体现。

北洋海军的炮弹可能不充足,但是清政府的陆军装备并不比日本差吗,单兵制式装备比日本还要先进。当时日本使用的步枪为村田十三式步枪,这款步枪没有弹仓,只能打一枪,重新装填子弹。清军使用的则是毛瑟1871式步枪,可以装五发子弹。清军的装备占据优势,但是最终还是败给了日军。可见武器装备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黄海海战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落后。

日本为了战胜清政府举国捐款购买军舰,日本天皇从皇室经费中抽调三十万日本,日本皇太后捐献首饰,日本公务员的工资减半。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组建了强大的联合舰队,联合舰队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洋舰队。

反观清政府方面由于腐败的政治制度,则直接导致北洋舰队装备不足。北洋舰队组建之后,不仅未添置一舰,甚至很少添置一弹。黄海海战时使用的炮弹,还是购买舰船时的附赠炮弹。北洋舰队的经费本来十分充足,但是为了给光绪皇帝大婚和慈禧太后过生日,而挪用北洋舰队的军费。两次事件共挪用军费500万—700万两白银。定远舰花费约140万两白银,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致远号价格为80万两。清政府挪用的海军军费足以再建一个北洋舰队。

当甲午战争爆发前后,清政府的当务之急是为老太后过生日,而不是积极应对甲午战争。举国都想着讨好慈禧太后,而不是积极应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清政府腐败,另一方面是政治制度腐败。

由于清政府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所以洋务运动并没有使得中国走向富强。日本明治维新则使得日本强大。甲午战争其实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

清军官兵士气低落,官员腐败贪生怕死

甲午战开始之初,清军士兵的士气比较低落,军官更是贪生怕死。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官兵腐败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当时不少北洋舰队的指挥官公开利用北洋舰队走私货物。冬季时期,北洋舰队就成了包庇走私的的温床。北洋舰队的长官在军事基地附近,购置了房屋,养起了小妾,甚至有的军官将歌姬带上舰船,官兵上岸找乐子更是常事。官兵在舰船上赌博玩耍也是常事。

黄海海战时,英勇奋战的管带并不多,邓世昌是其中之一。方伯谦黄海海战时临阵脱逃。

清政府内部斗争严重

清政府内部存在不少派系,北洋海军名义上是清政府的军队,实际上是李鸿章的嫡系部队。北洋舰队的大多数军官也都出自于淮系军官。当时清政府不仅有淮军,还有湘军、练军等各种军队,各个派系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斗争。淮军和北洋军是李鸿章的嫡系,也是李鸿章得以在朝廷立足的支柱。李鸿章有淮军和北洋舰队就有地位;失去了军队,李鸿章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派系斗争中,李鸿章选择了避战保船,失去了最佳战机。

除了各个军队之间的斗争之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对淮军百般打击。淮军在作战中,也被清流一派百般掣肘。

由于清政府内部不和睦,战争中又难以统一协调,各有各的小算盘,最终消耗了国防力量,在战场被日本击败。

北洋舰队的船只过于老旧,火炮落后

北洋舰队的主力舰船航速基本上在14.5节到18节,日本舰船的速度基本上在15节到22.5节。日本船只在机动性上远远好于北洋舰队船只。北洋舰队定远、镇远是7000吨级战舰,其他舰船最大的只有2900吨。日本没有7000吨级战舰,但是主力战舰的吨位基本上都在3000吨以上。

日本船只的火炮比较先进,而且火炮的火力值也要高于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火炮口径大,但是射速低。日本联合舰队的不少火炮为速射炮。

清政府缺乏战略眼光

清政府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估计不足。当别国都在增加军备的时候,清政府却大力削减海军军费。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日本为了打败中国,已经做了长时间准备,日本针对北洋舰队做了多次演习。日本的小孩子都在玩“击沉定远”的游戏。日本为打败中国,进行了长时间准备,战争势在必行。战争即将爆发之时,清政府还寻求和平解决的可能,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而没有积极应战。

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腐朽,炮弹缺少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如果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炮弹充足,质量够好,能不能打赢海上战争?

按照当时的情况,中国北洋舰队的训练,命中率都高于日本。如果炮弹威力强,质量好,是可以打败日本舰队的。

但打败是打败,歼灭是不可能的。日本舰队速度快,如果吃亏可以尽快撤离战场。实际上,大东沟海战还是日本舰队先撤退的,北洋舰队没能追上。

海战中舰只的损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训练有素的舰员的损失。日本用训练不足的舰员大量和北洋水师交换伤亡,北洋水师是耗不起的。而旅顺的丢失更致了北洋水师的死命。

旅顺是北洋水师的主要基地,是唯一有修理大型军舰船坞的军港。由于陆军无能,旅顺一天就丢失了,北洋水师只得逃亡威海卫。从此船只不能得到维修,战斗力大减,最后全军覆没。

因此,即便海战北洋水师会赢,并不代表战争会赢。

如果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炮弹充足,质量够好,能不能打赢海上战争?

眼看又要到一年的七夕节了,在这个炮声隆隆的夜晚,让我的思绪回到了100多年前的甲午战场。

甲午海战是所有中国军迷心中永远的痛苦,如果重来一次,如果北洋水师有充足的炮弹还能输吗?

答案是还得输一次。

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的事例并不在于没有炮弹,相反北洋水师的炮弹还是相对比较充裕的,只有镇定两艘主力舰的主力舰炮炮弹有所缺失,然而恰恰是这两艘战舰坚持到了最后,而那些弹药充足的战舰早已被击沉或者退出战场了。

所以根本不存在电影里邓世昌的致远舰,因为弹药不足,只能去撞沉吉野的举动,这是艺术加工而已。北洋水师的战败从装备角度来看,首先是炮弹的问题。

北洋水师的老爹李鸿章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金牌买家。所有的大炮通通问这家德国军火巨头购买,但是这家克虏伯,制造的炮是好炮,弹却是完蛋了。他们的炮弹存在着一个通病。德国人的炮弹在引信的研发上投入不够,使得他们的穿甲弹引信始终不过关,没有办法引发穿甲弹的威力。

所以这家德国著名公司就在穿甲弹里,不装引信,而是改成掺沙子。所以当我们在甲午海战的电影中,看到炮弹里面装满了沙子,这非但不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反而只能证明这是德国原厂正货。

但是这样做就使得这枚炮弹其实质就是一枚大的铁疙瘩,他打到敌人战舰上只会形成一进一出两个洞,而不会发生激烈的爆炸,对于敌人战舰的破坏力极为有限。

而相对德国人的玩意儿,日本人的炮弹就不同了。日本人的炮弹是开花的,是装有隐性的炮弹,也就是说在击中你的战舰的同时,它的炮弹会爆炸,碎裂成一个个碎片,扩大创口面积。所以这两相比较下来,日本人就占了优势。

那么有没有办法提高呢?很简单就把大炮给换了。

其实北洋水师的305毫米主炮也存在先天不足。这个事情和清政府过分追求火力有关。因为在设计时清政府要求,4门主炮必须得齐射。所以在设计上只能采用短管炮这一设计,这样一来305毫米主炮的实际作战威力和210毫米的火炮差不多,所以才出现了一艘破商船挨了4发305毫米主炮,啥事没有的情况。

其次在政府层面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当时中国最大的任务就是给慈禧太后过寿,为了让老佛爷的60大寿过得开心,所有的事情都得让路,海军经费也被挪用,用于修建颐和园。

而在日本为了打败中国的北洋舰队,为了消除镇远,定远这两艘铁甲巨舰给日本人心里带来的阴影,日本皇太后都带头把自己的首饰给捐了出来。

不仅慈禧太后在薅北洋水师的羊毛,由于满清政府是满人坐天下,在满人贵族对汉人执掌的北洋水师始终心存畏惧, 所以一代帝师翁同龢也多次借机在经费上敲打北洋水师。所以一面是精诚团结,另一方面内部四分五裂,战争没有打,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