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清朝怎么突然灭亡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999条回答。

清朝并不强大,突然灭亡也没什么稀奇。

中国在5000年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世界一流强国。

以唐代威力,大唐独霸东亚。当时大唐敌人是强大的突厥,突厥骑兵如果到亚洲其他地区或者欧洲,恐怕像后来蒙古骑兵一样,所向无敌,杀得欧亚小国亡国灭种。

然而突厥最终被大唐消灭,整个东亚乃至世界,大唐都是最强的国家之一,无论经济还是军事。

再看大明。很多人认为明朝较弱,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大明在灭亡前几十年,仍然组织远征军去朝鲜,协同朝鲜人击败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也没费什么利器。

和日本军队交手中,大明军队并没有占下风,骑兵还杀得日本人落花流水。

而大明时期,荷兰人、葡萄牙人都曾跑来海战,同样也是大明末年。

但明朝海军一样可以打垮这些海上强国,并且与时俱进的学习希望军舰技术和火炮技术。

就明代来说,中国还是世界一流强国。

但对不起,清代就不是这样了。

满清入主中原,完全是捡便宜而已。当时大明内乱,明军和农民军火拼倒两败俱伤,皇帝崇祯都自杀了,国内四分五裂,各种灾害横行。

满清占领中原,其实没有花费什么力气。

著名的史可法守扬州,只有2000兵力,大多是民兵,守了还不到1天就被攻破城市了。

满清能够顺利入主中原,不代表他们有多强。

而满清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其实都是打小怪的结果。

他们最强的敌人准噶尔,实力也没什么了不起,噶尔丹内部分裂严重,嫡系部队只有三四万人而已。

就这样,满清为了对付准噶尔,花费了巨大精力。

1690年,噶尔丹猛攻漠北喀尔喀蒙古进攻,康熙帝组织左右两路大军亲征。

1757年,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完全控制准噶尔区域。

前后用了整整67年之久,非常夸张。

而满清鼎盛时期的康乾时代,对外遇到强敌,立即就不行了。

比如康熙时代对付沙俄区区826名半名半军的武装力量,竟然依靠火枪和简易城池,面对3000清军防御了长达1年时间,这就是第二次雅克萨之战。

试问,如果沙俄像同时期的俄土战争一样,派个几十万人杀过来,满清能支持得住吗?

恐怕东北都会被沙俄占领,好在当年还没有西伯利亚铁路,运输不便。

这是康熙时代,那么乾隆时代呢?

乾隆的十全武功,其中打尼泊尔和缅甸开始还凑合,将两国入侵军赶走。

但是,一旦进入尼泊尔和缅甸境内作战,清军立即就不行,最终其实都是打了个平手,清军伤亡惨重后撤军,并没有占到便宜。

对越南其实打了败仗,本来是出兵保护安南王国,最终清军都被西山朝击败,狼狈退回境内。

而大家要知道,乾隆在尼泊尔、缅甸、越南都打得很惨,而后来英国人和法国人完全控制了这三个国家,而且殖民化还非常严重。

可见,英法两国相比满清,各方面实力包括军事都是远强的。

即便康乾盛世时期,满清真实的实力也没什么了不起,恐怕比起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也是强则有限。

满清唯一的优势是,距离欧洲太远了,欧洲殖民者当时还无力涉足东亚地区,所以满清在跌跌撞撞坚持到清末1840年才开始百年国耻。

如果把土耳其和满清的位置换一下,恐怕乾隆时期,百年国耻就开始了,割地赔款,百战百败。

强大的清朝怎么突然灭亡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强大?你快拉倒吧,小编从头到尾就没翻出过这俩字来。清朝他要是强大了,咸丰就不会被不到两万人的英法联军,撵着屁股在大华夏的地界到处跑了,结果从北京城里头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跑出去,这辈子都没有再回到他的紫禁城。

再有就是慈禧太后,嚷嚷着要向万国宣战,结果呢?八国联军打过来,他就打紫禁城往出跑。那跑的样子比咸丰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硬生生的化妆成一老太太,带着三头驴车出的城,这讲究那讲究的没了不说,路上吃颗鸡蛋都高兴坏了,这就是堂堂大清朝的西狩吗?

一个割地赔款就两亿多两,回头和人家老外借款就借了三亿多?小编都不知道这账本是咋算的?

强大?你给小编说说,强在哪里,他又大在哪里。

说真格的,好些日子小编没有写古代史了,今天翻到这个题目,看到清朝灭亡就有点手痒痒,但还能憋得住,可瞅到强大二字,咱可就要说道说道了。翻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小编觉得其他人都没说道点子上。

您要是有兴趣,就听小编给你唠叨唠叨,看看对不对,不对的话,只管拿那三十米长的鞋拔子抽,小编没有一点怨言。

好了,咱这就上正题。

话说清政府的灭亡,他不是一条线造成的原因,而是多条,甚至于是数不过来的原因(大大小小的太多了),您要是一条条的捋,您别说一篇文章,咱就是整个直播,给您聊上十天半个月这都不带停的。

那么其中有些个原因,有些小编聊的也多,那么咱就不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交代这事。

那个角度呢?官和钱。

当然说出这俩字,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为嘛是这两字呢?”

很简单,官是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国家可以运行起来,甚至运行的有效率的基石,这套系统出了问题,您感觉会咋样呢?

那么钱,作为现代的人,咱不应该回避这个字。钱这玩意可恨,但您没有他一个国家可运行不起来,他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政府各个部门运行的顺畅。

而清朝恰恰在这两个字上打建立政府的时候起,就已经出了毛病。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已经明白了:“小编你这是想从捐官说这事吧!”

没毛病!您算是说对了。当然人家这捐官,叫捐纳制度,没咱说的这么直白。

咋说呢?捐官这事其实历朝历代都有,貌似从秦朝开始就有了,多少年的时间了。

可那个朝代把捐官这事做到这种地步,似乎也只有清朝了。

其他朝代的捐官大多都是虚职,给个帽子,就像个荣誉奖章的意思这就够了,而清朝的捐官那都是实实在在的实缺。

而清朝的捐纳制度打顺治就开始了,所以这事弄的也长,造成的结果也坏。

顺治那会还成,规定士子纳栗入监学习。后来康熙上去之后,吴三桂那袋挺大个的,这就造反了。

不是说小编看不起吴三桂,还真就是不喜欢这个人,你说一个可以用弓弦勒死旧主的人,这品格能高到哪里去,但他这祸患还真就厉害。

当时康熙的手上可没有多少钱,这就弄了个捐纳,弄了五百多人,大多都是知县,知州这一类的官。

后来这扩大了,您别说知县,知州了,就连道,府的实缺都可以捐。

这没钱到啥程度了。

所以雍正上台的时候,您就能看到国库里头就六百万两碎银子。

说道这里,小编不得不说上一句,清朝十二个皇帝,小编最佩服,最敬重的是雍正这个皇帝。

他把清朝这个拐的有点上弯路的大车,硬生生的给掰到了正规上了,坏就坏在了,他选了一个压根对雍正不认可的乾隆坐了他的位置。

咱不说别的,雍正朝至少在捐纳这块,取消了道,府这个位置的实缺。

而且在整顿吏治上那是下了大功夫,组织会考府,其实就是审计部门对官员审计。

总之一句话,谁敢把脏手往国库里头伸,轻了这就是发配充军,重了这就砍脑壳的干活。

禁铜,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功这都是在雍正上手办的,他走了的时候,国库那家伙就有六千万两了。

到了乾隆手头上,大家伙都知道清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说真格的乾隆活的太长了,雍正活的太短了。

这说的似乎有点远了,小编表达的意思是,雍正主政十三年,天下虽然还有战事,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是最为平稳的十三年。

过了这十三年,战事又起啊!钱又缺了,捐纳制度一发不可收拾了。

而通过科举正途当官的比例一再被压缩,通过捐纳得到官职的人员,远远大于了科举制度入选的人员,达到了六比四的比例。

捐纳的危害不仅仅是能力问题,而是钻营的问题,捐纳出来的官,有勤政的吗?也有,您比方说雍正手底下的李卫,但这就是茅坑里头的金子,太少了。

咱举个例子,您体会一下。

比方说乾隆那会要打仗了,一瞅国库里头的银子不多了,而打仗的部队要吃饭不是,运输也要钱,咋整?捐纳这就上场了。

四十旦米来一县官,家里米不多,二十也成,那就是一个京官。

这好回家里扣地皮扫出二十旦老底子陈米,这就凑齐了。

就这些个东西,你说这些家伙上去了的,头一个想法可就不止捞回四十旦或者二十旦米,那是翻着翻的捞回来才成。

不然就不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了。

您说这法子有缺点,难道没有人看的出来吗?咋没有?当时就有人提出一个要节省,二一个要搞贸易啥的,但皇帝人家没同意,说多了,要砍脑袋的。

清朝的贪腐,很大的原因就是从捐纳开始的,毕竟做了知县,捞回本,然后再贪,接着弄个知府,成本回来,接着来,跟着再弄个道员。

这种情况就不用小编说的再明白了吧!

贪腐成风的结果就是老百姓活不下去,老百姓活不下去,您翻开清朝的历史,就会发现,他几乎年年有战争,就没怎么消停过。

其他朝代,好歹还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期,而清朝却没有,此起彼伏的造反,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清朝一个致命的打击。

反过来在看清朝的军队,他们总是在用一支军队代替另一支军队的进行替换。

最开始说的很牛叉的八旗大兵,什么满万不可敌的说法。可是短短的几年,别的不说到了康熙上手要对付吴三桂的时候,这八旗兵已经抬不上面了。

只能用绿营来代替,就是打明朝投降过来的军队。

这事到了乾隆手上的时候,开始出现乡勇,用来维护地方治安,而绿营也没有了最初骁勇,而是用人数来进行碾压。

再往后,绿营也不成了,出现了淮军,湘军,甚至是新军。

军队腐败速度是如此之快,想来也是少有的。

政治上的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民心没了。袁世凯深情的那么一跪,清王朝稀里哗啦的就结束了,为什么这么快?

有人说清王朝满人精英的减少,可精英的减少,又因为什么?被誉为清王朝满人的最后一道长城曾格林沁,他还是个蒙古人,又作何解释?

清朝的没有崩溃得益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可咸丰之后,就已经没有了一个实权皇帝,而慈禧的强势仅仅体现在了表面,而触及不到深沉次的原因。

所以但慈禧这个强势的人物,一离开,整个清王朝也就差不多耗尽了最后一点精气神,无力回天说的就是他。

内部的腐坏不说,到了清朝末期外部的压力也不小啊!

咱别的不说中日甲午海战,就此一战,咱就背上了两亿多两的外债。其他的权益咱就不说了,两亿多两啊,你搁那不香?就说是整顿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能差到哪里去?

结果咱还不上这两亿两,他还想快点还,生怕日本人拿回去不扩军接着再来打咱似的。于是您就看到了他就去外头借,这一借可是有利息的,三次大借款这就差不多快四亿两白银了。

这些个借款还是带政治目的的,损失的可不止这些钱那么简单的。

而日本人拿到钱之后,兴奋的无以复加,眼瞅着快要崩塌的日本经济就像是吸血鬼一样吸了血之后,不仅活了过来,还年轻了不少。

七亿两的白银啊!你得还上,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加增税收,而各个有力支持税收的地方被抵押给了老外,比如海关。

这就有了著名诗人黄遵宪说的:括地难偿债 , 台高到极天。 行筹无万数 , 纳币一千年!

而倒霉的就是农民了。清朝取一两银子,到了官员的手上这么一盘剥就变成了二两银子,一半就落到他们的手上。

接着咱就在历史上看到了,更多的关卡,更多的收钱人。

这样的一个政府,这样的一个结构,拿过来能用吗?不能够啊!他已经烂到了家,唯一的办法把他砸破了,砸碎了,重新塑造一个出来才成。

您说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点个赞呦!

强大的清朝怎么突然灭亡了?

晚清自然谈不上强大,但自保显然绰绰有余。尤其到了清末,几次大的列强入侵都被平息了,内乱渐次消弭,革命党也被轰到了日本。清政府顺应时势,轰轰烈烈搞起了新政和预备立宪。军队建设也颇具成就,地方上像模像样地搞出了新军,最精锐的北洋军也被清廷收归国有,不敢说武装到牙齿,至少收拾个农民起义和海外革命党那是绰绰有余。

可为啥清朝就突然间灭亡了,而且毫无征兆?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曾提出过一个观点: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何为坏政府?对公民来说,说啥做啥都不会被相信的政府,就是坏政府。简言之,作为一个公信力被严重透支的政府,在它厉行专制时倒不会垮台,甚至还会蒸蒸日上,但只要它一开始改革,那就离轰然倒塌不远了。

晚清就是这样一个“坏政府”。

晚清以来,清廷并非无所作为,但总的来说,它在国人眼中的形象逐渐沦为一个无能的政府,甚至是洋人的朝廷。不单单是革命党这么认为,到最后连立宪派和旧官僚都开始认同这一点。由此可见,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是在不断被透支的。

而在1900年庚子之乱后,地方督抚率先掉头而走,此时他们对清廷的服从只剩下表面功夫。而各省新军的组建,本意是为国家建设新式国防军,结果却纷纷沦为地方自己的私产。

1905年科举制被废,广大的士绅阶层尤其是中下层读书人对未来感到绝望,清廷就此失去了最庞大的统治根基。

紧接着,慈禧、张之洞等一流政治家先后死去,清廷的改革再也没有稳健政治家掌舵,取而代之的是以载沣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政客。他们匆忙上马立宪,却又惧怕失去权力,更无视二百多年来满洲逐渐走向汉化的现实,拒绝与汉族地主阶层及立宪派分享权力,于是搞出了一个皇族内阁的怪胎怪种,清廷就此失去了立宪派的支持,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由此可见,伴随着更大规模的新政和宪政改革,清廷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时,却屡屡失控,导致公信力严重透支,各路势力均感到绝望。最终,清廷几乎失去了所有群体的支持,成了改革之下的空心政权。灭亡看似突然,实则祸根早已埋下。

强大的清朝怎么突然灭亡了?

强大的清朝不是实然灭亡,而是自1840年起,统治者放任,不做为,积累问题的结果。是一步一步的用七十年时间,把自己送向了灭亡。

当大清朝强大的时候,问题来了,把问题解决了,虽然当时会痛,但不会后患无穷。放任问题,不去解决改正,虽然可以一时,但为今后,埋下了雷。大清朝自鸦片战争后,一直在为自己埋雷,以至于到了宣统三年,只需一点火星,炸雷遍地开花。

当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为了一已私利,把后患留给后人,其结果,就是大清朝辛亥革命。

大清朝是真的混不下去了,自家宅基地中国外东北,都被强盗侵占了,同胞被屠杀,大气不敢出,此等败类,连海关税收都割了,官府官员全是混日子,捞钱,官府功能丧失,还要养一群无所事事,吃俸银的旗人。

没有,有做为的人,为大清朝支撑或者杀掉救大清朝的人。大清朝无德,无能,无经济基础,终于混不下去了,才有了强大的大清朝真的活不了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清朝属于自杀。与任何他人无关。

强大的清朝怎么突然灭亡了?

突然?一点也不突然。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1840年到溥仪退位的1912年,已经过去了长达72年的时间。

从第一次出现灭亡之兆到灭亡,已经过去了72年,哪有一点突然?

大清在那样的情况之下还能撑到1912年,不仅不突然,相反还显得特别命硬。

倘若不是当时形势太过特殊,大清根本撑不到1912年。

而当时形势之所以会如此之特殊,原因就在于那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是列强群侵。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列强的到来是在加速大清的灭亡,然而恰恰相反,列强的到来是在给大清续命。

没有列强,大清根本没有撑到1912年的实力。

大清极盛于乾隆,而衰败也始于乾隆,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在乾隆之后,大清还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统治、光绪和宣统这六个皇帝,不过没有一个中兴之主。

嘉庆能力平平,可做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却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开拓之君。

然而,道光却连做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的能力也没有。

1840年,英国人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而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伊始,道光还自恃天朝上国,因而对英夷还颇有几分胆色。

而到了鸦片战争中后期,道光对列强的畏惧,无异于是老鼠见了猫。

大清陆陆续续投入了将近二十万兵力,可是却奈何不了英夷一两万人。

道光怕了,他不仅怕英夷一口气打到京城,也怕英夷彻底粉碎旗兵自明末以来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而这个神话一旦被粉碎,那么大清根基就必定受损。

而根基一旦受损,那么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如果鸦片战争继续打下去,即便大清最后获胜了,那也一定是惨胜。

而对于大清而言,惨胜的代价自不用说。

于是,道光一边说“朕因亿万生灵所系”,一边又说“以民命为重”,从而用这两个借口向英夷乞和。

这可以说是大清第一次出现灭亡之兆,但是道光的懦弱和无能恰好让大清在这一次灭亡之兆蒙混过关。

大清的第二次灭亡之兆,则是1851年至1864年之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所导致。

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几乎是以破竹之势席卷了东南半壁。

如果洪、杨等人当时能够抵住金陵盛景的诱惑,而一鼓作气带兵直上京畿的话,大清那个时候几乎挡不住。

为什么?

大清为了防汉而采用了分散兵力的兵制,一旦打起来了之后再从各地调集兵力。

大清在鸦片战争之时已经吃了一次亏,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又吃了一次亏。

而且当此之时,大清不仅要应付洪、杨之流,还要应付捻军以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

只要当时洪、杨等人能够一鼓作气直攻京畿,几乎就能在大清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捣毁大清中枢。

只可惜,洪、杨等人的格局以及贪图享乐不仅害了他们自己,也等于是放过了大清。

大清的第三次灭亡之兆,是发生于1900年的庚子之变。

咸丰在1860年逃出京城的时候,至少还留了一个奕訢在京跟英法乞和。

而且英法虽然抢劫了皇家园林,但至少并没有进入皇宫开抢,这也给当时的大清和咸丰留了一点脸面。

毕竟皇宫虽然不如皇家园林漂亮,也不如皇家园林舒服,可却是大清和皇权的象征。

然而慈禧在1900年逃出了京城之后,列强却没有再给大清和慈禧留一点脸面,而是将之彻底踩在脚下。

倘若列强当时没有收手,或者说没有给大清和慈禧留了一线生机的话,大清当时就已经走到头了。

那个时候东南督抚搞起了东南互保,甚至是已经做好了慈禧和光绪被列强杀了之后拥护李大人的准备。

只不过,慈禧舍得割肉喂列强,这才让列强消了气并且继续支持她。

也正是因为了有了列强的支持,大清才得以继续延续,慈禧也才得以继续掌权。

而大清出现第四次灭亡之兆之时,已经到了1911年。

此时大清已经由载沣掌舵,而载沣不仅能力一般,威望和经验更是一般,根本撑不起风雨飘摇的大清。

载沣虽然执政之初就已经罢免了袁世凯,可是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也无法掌控北洋军。

北洋军不仅是支撑大清统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是压垮大清统治的最后一根夺命稻草。

因为驾驭不了,也压制不住袁世凯,又无法掌控北洋军,所以载沣在1911年才对辛亥之事手足无措。

这也就导致了载沣根本应付不了这一次灭亡之兆,从而让大清崩塌。

而从第一次灭亡之兆出现的1840年到最后一次灭亡之兆出现的1912年,大清已经摇摇晃晃地撑了72年。

这就是大清从衰败到灭亡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用了长达72年的时间,根本就不存在灭亡之说。

倘若没有列强支持的话,大清也许连第二次灭亡之兆都过不去。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持续了十几年之久,原因就在于大清整个统治体系已经腐朽,军队也不例外。

虽然英法在此期间还手拉着手抢了一次,可是和太平天国一比,列强显然还是选择了支持大清。

不论是武器也好,又或者军队训练也罢,列强其实给了大清不少支持。

也正是因为有了列强的支持,大清才勉强打败了太平天国。

而如果没有列强支持的话,让大清自己对付太平天国,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或许根本就打不赢也未可知。

毕竟太平天国也有后起之秀,诸如李秀成和陈玉成。

而不论是曾氏兄弟,又或者是后来的李大人,带兵能力却未必比得过李秀成和陈玉成。

然而,不论是道光、咸丰还是慈禧,他们都大致摸到了列强的底线。

列强的底线其实也并不难,反正不外乎就是攫取利益而已。

而道光、咸丰和慈禧等人,却能够满足列强的几乎一切利益需求,这也是列强支持大清的根本原因。

大清也因此一直撑到了1912年,而在1912年灭亡根本一点也不突然。

强大的清朝怎么突然灭亡了?

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求上进,自以为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