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成为一名后座机枪/自卫机枪手是怎样的体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05条回答。

二战的后座机枪手,是整个战争中仅次于潜艇水兵的第二危险工作。

最初,大型的轰炸机、鱼雷机、攻击机都是没有后座机枪手的,也没有后座机枪。

实战中发现,他们很容易被敌人战机从背后咬尾击落,而且被击落率极高,才被迫安装了机枪。

为什么呢?

以老布什驾驶的TBD蹂躏者式鱼雷轰炸机为例,它服役时已经是最先进的鱼雷机,仍然很脆弱。

它重达2吨多,最大时速却仅有330公里。而它的敌人日本零式战斗机,时速则有530公里,几乎是鱼雷机的一倍。

而且TBD非常笨重,机动性很差,遇到零式战斗机就成为标准的靶子。

著名的中途岛战役,虽然是以美军大胜结束,但从美军三艘航母上起飞的四十一架TBD只有六架回到了舰队,其中还有一架因油尽迫降在“企业”号旁,鱼雷机队乘员的伤亡率达到了令人震惊的90%!

要知道,这还是加装了尾部机枪的结果。

尾部机枪的存在,绝对不是要求击落进攻的敌人,因为这种可能性很低。

毕竟敌机不是傻蛋,它是在高速移动的。依靠区区一辆挺射程几百米的机枪,想要击落快速灵活的敌机,可能性极低。

尾部机枪存在的意义,仅仅是打乱敌机从尾部发动的咬尾袭击,保护自己飞机的安全而已。

实战中,尾部机枪手击落的敌机很少,只有B17、B29这种超级轰炸机,具有大量的防御大口径机枪甚至20毫米机关炮,才能击落一些火力较弱的敌机。

更可怕的是,尾部机枪手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

敌机在发动攻击时,一定会优先对准尾部机枪射击,对机枪进行压制,随后才会正经攻击飞机机身。

而机枪手是固定的,并不能移动,其实就是活靶子。

相反,敌机则可以不断灵活的机动,躲避机枪手的子弹。

而且,尾部机枪手一般没有什么装甲防御,因为这会破坏飞机的重量平衡。

而飞行员通常会有很多装甲保护,甚至还有装甲座椅,不那么容易被打死。

而尾部机枪手一旦中弹,基本必死无疑。

尾部机枪手的死亡率,是飞行员的7倍以上。而伊尔2飞行员死亡率就很高,生产的3万架被击落了高达1万多架。

对于经验丰富的敌机飞行员来说,射杀尾部机枪手并不困难,比训练时候打靶还要容易。

苏军最著名的攻击机伊尔2为例,它整个飞机都有强悍的装甲,唯独尾部没有。

所以,尾部机枪手死亡率极高。

如果飞机每天都执行任务,尾部机枪手最多坚持1到2周就会出现伤亡,被迫换人。

运气差的机枪手,执行一二次任务就会送命。

由于这个岗位死亡率过高,甚至被苏军当作一种惩罚,强迫犯罪或者严重违背纪律的士兵去做机枪手。

有意思的是,他们也不怕这些士兵会消极怠工,因为他们要尽全力作战才能保住自己的性能。

战后统计,伊尔2攻击机的机枪手,平均每个人只能执行8次任务。

伊尔2的参战机枪手死亡率高达60%,其余40%多是中弹受伤没死的,这个数字极其可怕。

除了死亡率很高以外,他们工作环境通常很差。

飞机设计之初,没有人会考虑到尾部机枪手的舒适,都是怎么适合战斗怎么搞。

很多尾部机枪手的空间极其狭小,人根本不能站立,只能一直坐着。

大家应该知道,二战大型轰炸机通常飞行很久,才可能战斗几分钟而已。

绝大部分时间,尾部机枪手蜷曲在自己的蜗居中,动弹不得,瑟瑟发抖,想象也够可怕了。

二战时,成为一名后座机枪/自卫机枪手是怎样的体验?

二战时的后座机枪手和尾舱机枪手绝对是个苦逼的职位。

最出名的是伊尔-2攻击机的后座机枪手。

伊尔-2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最成功的,也是产量最大的一型攻击机,它因皮实耐操,火力迅猛,拥有“飞行坦克”之名。

伊尔-2的飞行员被放在名为“装甲浴盆”的座舱保护中,连座椅后背都有厚厚的合金板,所以德军战机想要击落它们,还真得费一番力气。

但早期的伊尔-2都是单座机型,没有还击自卫能力,在被德机咬着屁股胖揍以后,依然会伤亡惨重。

为了增加伊尔-2的防御力,人们对机体进行改装,挖空了机身后部一块位置,安放了后座机枪手。

由此,伊尔-2双座型很显著的提高了生存率,甚至运气好还能薅几架德国战机的人头。但后座机枪手可就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他们的伤亡率是前座飞行员的7倍,危机时段甚至能达到8倍,平均存活时间3-至1周,有短命的2天任务换了3人。

飞行员有“装甲浴盆”保护,后座机枪手却没有任何安全配备,他们坐在帆布吊索上,手持一把12.7毫米的别列津UBT机枪,随时准备迎接德军的机炮。

更坑爹的是,后座机枪的带弹数只有100多发,打完干瞪眼。一直到1944年伊尔-10才解决了后座的防护问题。

实际上,所有的攻击机、俯冲轰炸机、鱼雷机、都存在后座机枪手的高伤亡情况,这些飞机本就飞得相对缓慢,一旦遭遇到战斗机,很容易变成被人咬尾狂射的局面,于是可怜的后座便倒霉了。

轰炸机也一样,当年盟军管后方的炮手叫“尾端查理”,这绝对不是个好位置。通常他们会孤独的待在尾舱或尾部炮塔中,一路看着倒退的风景听天由命。

比如被某些现代游戏玩家称为“慧灵大肉”的英国惠灵顿轰炸机,它的尾部有个小小的炮塔,炮手被挤在透明的舱室里,每晚都要在狭小、寒冷和孤独的环境中憋屈好几个小时。

惠灵顿因为航速慢,很容易被德机追逐然后从尾部攻击,所以后炮手的寿命极短,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个惠灵顿的后炮手生命周期在2周或5次行动内。按照英国约克郡航空博物馆的统计,二战期间有20000名后炮手丧生。

又比如B-17轰炸机,这种轰炸机也是二战中生产最多的装备之一,除了要命的尾炮外,B-17下方的球形炮塔臭名昭著。

这个炮塔与飞机其它位置隔离,炮手会选用小个子担任,里面冷热交替,人员弯曲在里面,悬空又幽闭,非常难熬。

炮塔几乎没有什么防御力,很容易在空战中被打碎或卡住,于是这个倒霉的飞行员便无法回到机舱,只能扒开小窗跳伞或等死。

问题是,尽管通常炮手们会穿上一套30磅重的防弹服和一顶设计用来抵御防空火力的钢盔,但狭窄的空间已经没办法让人再带一套降落伞了。

曾经发生过飞机迫降时,球舱触地,结果里面的炮手被活活磨成肉泥的事件。

世界大战是人类的悲剧,无论在战场的哪个岗位,干的都是提头的买卖,不然为什么那么多战士渴望和平呢?

二战时,成为一名后座机枪/自卫机枪手是怎样的体验?

二战中遮云盖日的盟国轰炸机编队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用成千上万吨炸弹炸垮了轴心国的战争潜力,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些轰炸机之所以能完成任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装备了大量自卫机枪。这些机枪形成的猛烈火网无数次击退了轴心国的战斗机。

轰炸机的机枪火力是随着战争进展而越来越强的。二战时期的中型/重型轰炸机,基本会在机尾布置一挺甚至多挺机枪,由单人控制、后向射击。美国陆军航空兵的B-17和B-24/B-25,它们还在机腹和机背布置几乎可以作全向射击的炮塔。后向自卫机枪有着一个共同点:无论是瞄准还是射击都需要人工控制。

后座机枪/自卫机枪手这个岗位绝对的高风险,伤亡率奇高。比地面部队的伤亡率还高。这个岗位是飞机上最危险的岗位,没有之一。能够坚持三年并活下来驾驶这些轰炸机的机长和机群的指挥官们都是空中英雄,很多人都有传记流传于世。但是,有谁能记得和他们同机飞行、为他们保驾护航的机枪手是谁?不起眼的战斗岗位和较低的军衔,注定了这些机枪手要成为无名英雄。

二战中美军轰炸机最出名,我们就以二战美国陆航欧洲战区使用最多的B-17重型轰炸机作为例子。B-17被称作“空中堡垒”,其专职的机枪手就包括4个。分别是机身腰部两侧的侧射机枪手、尾部自卫机枪手、机腹的球形炮塔机枪手,其他机组成员也需要操控包括机背机枪在内的其他自卫机枪。机上携带有6-12挺自卫机枪,操纵这些机枪的射手们是最危险的。

不过,和机腹球形炮塔中的自卫机枪手比起来,侧射机枪手的日子还算可以。腹部球形炮塔中的自卫机枪手,被叫做“在9000米高空躺着战斗的人”。奇特的球形炮塔有两挺机枪,飞机静止或者起飞降落时候,这个炮塔离地仅仅有30厘米的距离,当你在几百公里时速的飞机下,距离地面15——30厘米进行起降,得有多吓人,要是一旦起落架出现故障,或者降落出现问题,这个炮手基本就废了。球形炮塔的射击姿势也异常的令人难受,这里面的机枪手以一个非常怪异的方式被固定在其中,除了开火这个动作,不能动弹分毫。在遭受敌人飞机攻击的时候,眼看着敌人子弹射来却动弹不得,他们的伤亡率也是非常高的,除了挨打,什么都做不了。一般敌人的战斗机往往会优先攻击这个炮塔,这样能够解决大部分轰炸机的机枪威胁。同时这个炮塔结构没有防护,炮手被击中几无生还的可能。有可能出一次任务就回不来了。飞机机腹的球形炮塔机枪操作手,也被称作二战里最危险的岗位。无论什么轰炸机,一旦遭遇敌机,死的最快的基本上是球形炮塔射手。轰炸机机尾是战斗机的最佳攻击位置,一般达成攻击突然性肯定从尾部攻击,后座和机腹这两个位置战死率最高,尤其是被击中后,机腹球形炮塔射手是无法逃生的。尽管机枪手地位不高,晋升的机会也更少,一般只是由新来的、低级别的士兵充任,但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提高了轰炸机存活率。

美国陆航的伤亡率比地面部队都高,整个二战美军阵亡40多万,一个美国陆航就独占五分之一,损失八万多空勤人员,英国空军也损失五万多人,绝大多数都是轰炸机成员。早期美军还没战斗机可以做到全程护航。护航机从英国起飞,顶多飞到法国中部就得返航。剩下的轰炸机就得靠着自己去德国轰炸了。上面有德国战斗机拦截,下面有德国高炮攻击。当时的最高纪录,单次任务战损率平均能够到13%,也就是说出去100架飞机,十几架就回不来了。一架飞机十人人啊!还有57%的人活不过13次任务。例如 1943年10月,美军轰炸机机群发动一次空袭,在轰炸期间,在291架轰炸机组成的空袭中,有60架B-17被摧毁,138架受损。战损相当惊人,战损率快达到70%了。空中没有战斗机护航,B-17每次作战的损失率都很大。第100轰炸机大队第418中队的B-17机背机枪手顿·阿金森回忆说:“我刚到第100轰炸机大队报道时,他们已经出发去轰炸施维因福特。我记得他们当天出动了13架轰炸机,最后只回来了1架。在新的飞机补充之后,新的飞行员还要再花时间练习密集编队飞行以后才能再次恢复战斗力”。美英有个规定,执行25次轰炸任务就可以回国。电影《孟菲斯美女号》里就有这个情节。

当然轰炸机也不只是被动挨打。美军轰炸机群采用密集箱式队形,各机相距很近,其侧射和后射火力能够相互支援。在实战中德国截击机会设法将美军机群打散,使其不能互相支援。在回想同一次战斗时,德军战斗机飞行员斯坡登回忆说:“美军的‘飞行堡垒’非常厉害,我参加过5~6次进攻,美军机枪手在我们还是一个小点的时候就会开火。我们从敌机后方接近,当我到2千米刚准备射击时,突然发现我的飞机翅膀像被人拿手指戳了一样,满是洞洞。美军机枪手率先开火了,‘乓’的一声,我的座舱盖被击碎了。我这才意识到美军的火力网有多么恐怖”。参加当天战斗的美军第100轰炸机大队第351中队B-17机腰机枪手威廉·J·霍华德回忆说:“我没有申请击落战果,但我肯定打中了不少敌机。战斗中轰炸机编队非常密集,当你在朝一架敌机射击时,肯定也有一大帮人瞄准同一个目标”。根据战后的研究来看,机枪手们击落了21架德机。

鉴于轰炸机机枪手的高度危险性,有人说了一句玩笑话:“如果穿越到了二战美军,千万别去美国陆航”。你想想成为一名后座机枪/自卫机枪手的体验,是多么恐怖 的一件事情。但是他们“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令人敬佩。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二战时,成为一名后座机枪/自卫机枪手是怎样的体验?

我要说的这个人,是一位击落过8架德国战斗机,被誉为“英国第一空中炮手”的传奇人物。他叫华莱士·麦金托什。

1920年3月27日,麦金托什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谷仓里,他的母亲是个未婚少女。

出生比较凄惨,童年也不咋地。麦金托什与祖父母他们一起,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他上过14所学校,并最终在13岁那年辍学。

没有一技之长,麦金托什只好务农,闲暇之余,靠偷鸡摸狗来养家糊口。直到后来成为了一名猎场管理员,生活才算是安定了下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麦金托什觉得孤家寡人的他,当兵或许会让他的生活更好一些。而且男子汉大丈夫,别人都在前线打敌人,自己虽然有枪,但整天跟动物斗实在是有点窝囊。于是他就骑着自行车,到了50公里外的邓迪,打算在那里加入英国皇家空军。

但是,因为空军都是军官编制,必须得有学历,所以麦金托什的请求被无情地拒绝了。

好在他脑子比较活络,找了一个当地的牧师,让他出面说情。考虑到前线实在是缺人,而且麦金托什玩枪确实有点基础,最终,他们让步了,让他成为了一名空军士兵。不过,他只能在地面服役,上飞机还不行。

1943年3月,在空中人员损失惨重的情况下,麦金托什被提拔为轰炸机的机枪手,加入了207中队。

207中队当时是一个轰炸机中队,主要装备的是兰开斯特4引擎重型轰炸机Avro Lancaster Mk.I(后来也有部分Mk.III,差别不大)。

这款轰炸机有3个炮位,分别在头部、机身中上和尾部。头部炮位因为还要负责轰炸瞄准,属于技术岗,麦金托什显然不合适。而尾部炮位的压力最大,敌方拦截火力大多来自后方,麦金托什也还嫩了一点。因此,麦金托什的长官认为他只能做一名中上炮手。

没想到,麦金托什的首次登场就大放异彩。他在第一次突袭行动中,就击中了2架德国飞机,并“很可能已被摧毁”。这绝对不是一个新兵蛋子能做到的,击中1架可能是运气,但击中2架那就是实力了,这着实让领导大吃了一惊。

于是,任务一结束,麦金托什就成为了一名教官,教207中队的其他新兵蛋子打飞机。

麦金托什不是专职教官,他只是在没有任务的时候,去上上课。他的主要职责,还是为轰炸机保驾护航。实际上,他的这两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不断得到上司的表扬。

1943年6月5日,麦金托什被提拔为空军少尉。

1943年10月15日,麦金托什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枚荣誉勋章——杰出飞行勋章。

1943年12月5日,麦金托什晋升为空军中尉(预备)。

1944年2月,麦金托什开始与207中队的指挥官约翰·格雷(John Grey)搭档,格雷是飞行员,而麦金托什则成为了他的后炮手。

对于麦金托什来说,成为一名后炮手,就意味着他的能力得到了认可,但同时,他也很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压力,一下子增加了几倍。

Avro Lancaster是当时英国空军的绝对主力轰炸机,不过设计上有一个不小的缺点,就是屁股太大,相对于别的轰炸机来说,它更容易被揍。

在这个透明的“房子”里,虽然视线绝对够好,但几乎完全没有什么防护可言,充其量也就是挡挡风,保保温。基本上,在遇上德国战斗机的时候,炮手脚踝以上的部位,都会暴露在他们机炮之下。

也正是这个原因,英国的轰炸机机组人员损失惨重,仅在207中队,就有1007人先后丧生。

麦金托什可能更喜欢美国朋友的轰炸机。

比如美国同时代的B-17轰炸机,它的屁股就好很多。首先它实现了人枪分离,其次是机枪手暴露的部位比较少,先不管它实际上的防护能力,单从机枪手的心理上,就会有很大的安全感。

B-17的尾炮

但麦金托什没得选,他是荣耀的苏格兰人。而且实战证明,它绝对是苏格兰人中的佼佼者。

1944年5月3日,在一次突袭中,他击落了一架德国Bf 110战斗机。

1944年6月7日,诺曼底登陆的第二天,麦金托什被派去袭击一个诺曼底附近的德国坦克基地。整个编队多达112架轰炸机。

那天晚上,在穿越了德军的防线之后,麦金托什看到一架德国的Ju 88战斗轰炸机来袭,立即向飞行员发出了警告。在飞行员做规避动作的同时,他和另一名中上炮手一起向敌机开火。Ju 88在6挺.30机枪的扫射之下,两台发动机着了火,然后很快坠向地面。

几乎在那同时,麦金托什又看到了远处另外一架Ju 88。这次他没有立即开火,而是大胆地让Ju 88放马过来。当敌机距离比较近的时候,突然开火,直接把Ju 88给打爆了。

空袭任务完成之后,轰炸机编队开始返回。没想到在返回的路上,又遇上了德国的飞机,这次是Me 210重型战斗机。麦金托什凭借其准确的判断,直接把它给打到海里去了。

可以说,正是麦金托什等人的努力,确保了此次任务的成功。虽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他的功劳,肯定是不可代替的。

1944年7月11日,麦金托什因为其优异的表现,又被授予了一枚“杰出飞行十字勋章”。

1944年7月,在另一次突袭斯图加特的行动中,麦金托什又击落了2架德国夜间战斗机。

1945年6月5日,麦金托什正式晋升为中尉,直到于1948年6月19日从英国皇家空军退役。

在二战期间,能够打下5架飞机的人,就能算得上是传奇人物,而麦金托什作为轰炸机枪手,却打下了8架飞机,实在是让人佩服!而且,当时轰炸机机组成员,平均执行任务的次数只有10几次,因为这实在是个高危职业,但麦金托什却顺利完成了55次飞行任务,几乎毫发未伤,更是传奇中的传奇!

2003年,关于他的传记《向敌人射击》(Gunning for the Enemy),正式出版。

2007年,麦金托什去世,享年87岁。

这是一个二战时后座机枪手的真实故事,而没有活下来的机枪手,他们的故事,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二战时,成为一名后座机枪/自卫机枪手是怎样的体验?

活下来就好,那怕不全

二战时,成为一名后座机枪/自卫机枪手是怎样的体验?

眼看着前面的驾驶员牺牲了自己也不会伤心难过,因为没人驾驶飞机了自己也得死。那么自己受伤或死了前座的也不会伤心难过,因为他帮不了你,情绪解决不了问题。他只能尽量把你带回去,不管是死是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