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真的不是书法主流了吗?
楷书是什么?不知道。只知道,楷书的标准是什么?谁定这个标准?唐楷之欧柳颜,其留存后世的几个是墨迹?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的墨迹看看?笔法墨法非常好!
魏楷呢?碑刻拓片!从刀刻看分析笔法?几个人考虑考虑下?怎么分析?有吗?
凡无墨迹者,初学不好,因为看不出笔法。所谓教课书式的笔法教学,对吗?
笔法之起行收三段用笔,真的难吗?
王羲之的楷书钟繇的楷书,皆是小字。用笔相对容易,今天初学,字大了,笔法会不会随之变化?不需要变化吗?
说句大话,通过刀刻看笔法,有几人能做到?书法不是人们想象的随便一个没有文化识了几个汉字就可以学的。你可以说是写字,但不是书法。严格意义,王羲之的书信并不是书法作品,而是私人书信。有书法之因素。充其量是个书法学习的材料。
楷书真的不是书法主流了吗?
从业余爱好者来说是主流!因为通俗易懂!而且容易分出水平之高低。从专业角度看不是,因为艺术性和难度看草书才是顶峰!篆书隶书是3书法的源头。书法没有主流,万法争艳,百家争鸣!
楷书真的不是书法主流了吗?
从历史上看,甲骨、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是逐步逐级登场的,其中的隶书是汉字方块化的分水岭,也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楷书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规范、简洁、易识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需求,时人以“正书”或“真书”称之,后人为明确其地位,有了“楷书”的称谓,众所周知,“楷”是法式、典范之意,就是区别于其他的书体而成为正统。
从书写历程看,钟繇,二王,隋唐(初唐)四杰,中唐颜柳,及至宋元明清赵孟頫黄自元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因为其正书被大众认可和称颂,不是因为其政治或经济地位高阔而流芳。自宋以后特别是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楷书的正统地位已经从政治法定变成了技术层面的法定。
从现实生活看,对于草木而言,盛则衰,仿佛是一种规律,也是一种托辞,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言,周而复始的衣食住行无所谓盛衰,滚动前行是硬核。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包装盒、说明书以道路交通指示牌,或者是公用卫生间等,谁能容忍非楷书?!哪,为什么有“楷书真的不是书法主流了吗”的问题出现,我认为,原因很简单,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八个字是真凶。
不可回避和否认的现实是,一笔一划写楷体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了,看见或拥有带着人性气味和感情风味的书法作品已经是一种奢侈品了,这并不是说,由于加工和运输手段的不断改进,当下的我们,食盐不紧缺,就认为食盐不重要了,产生“何不食肉糜”的感慨。
小结:楷书通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是相当的完美了,但并不是说已经到了极点,楷书陪伴我们生生不息,将随着我们认知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趋美。楷书的主流地位不可撼动,我们唾弃不坐冷板凳哗众取宠者,我们充满信心等待着。
楷书真的不是书法主流了吗?
这应该是大数据的强项,用它去分析吧,不过在不同人群,不同层面,不同场合结果大概不同。
楷书真的不是书法主流了吗?
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认知不同,观点就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楷书真的不是书法主流了吗?
无所谓主流不主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