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什么要将黄文炳活剐然后煮了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对于普通的敌人,梁山的这伙土匪,一般是直接杀了就算了。

但对于狠毒的敌人,就不仅仅是杀了这么简单。

这个黄文炳就是非常恶毒之人。

首先,宋江酒后写了反诗,这事其实可大可小。

事实证明,当时宋江并没有试图造反,只是酒后胡写罢了。

如果他想要造反,之前杀了人就应该上梁山了,宋江却选择流放充军。

可见,宋江并不是反贼,只是一时糊涂,口无遮拦而已,也不是什么大罪。

黄文炳显然也不是什么忠君爱国之人,看到完全可以一笑了之。

而之所以黄文炳去蔡九知府那里汇报,目的是想借此升官。

如果宋江只是普通老百姓,早就已经斩首示众,而黄文炳借此升官发财。

说起来,双方无冤无仇,黄文炳害了宋江一条性命,只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

所谓盗亦有道,这就是下三滥的行为,而且非常狠毒,黄文炳也就活该被杀。

其次,宋江使用多种方法试图脱罪,黄文炳却不依不饶。

一来宋江装疯,差点就蒙混过关,蔡九知府也被瞒过。然而,黄文炳却认为他是装疯,指挥蔡九知府对其刑讯,导致宋江还是完蛋;

二来梁山伪造文书,试图救宋江一命。蔡九知府也被瞒过,黄文炳却拆穿伪造书信,还抓了戴宗。

人家说杀人不过头点地,黄文炳一再对同一个人下毒手,非要置于死地,可以说是太过分了。

再次,黄文炳将梁山大量人马陷入非常危险境地。

本来宋江应该是被送到开封,审讯后处决。

但黄却建议,就地处决,手段毒辣。

在当时情况下,梁山除了直接派人劫法场,就没有其他方法。

但是,梁山是在山东,而宋江是在江西被抓。梁山这伙人就必须离开巢穴,冒险跨省到九江去武装劫法场。除了沿途极为凶险以外,他们区区几十人要面对江州至少上千人马,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黄文炳此举,导致本来还算安稳的地头蛇张横、张顺、李俊、李逵一伙被迫上山为匪,因为他们要讲义气救宋江。

可以说,因为黄文炳一个人的行为,让这上百人都陷入极大的危险中。

而这伙人本来就是土匪和歹徒,必然要十倍报复黄文炳。

最终,黄文炳也是很惨的。

不仅仅自己一家四五十人被杀光,自己还被活剐做了烧烤“李逵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其实,黄文炳此人的恶毒不亚于梁山这伙人,只是后者是舞刀弄枪的砍杀,他是用笔墨杀人。

黄文炳被杀并不冤枉,这种人活着肯定还会继续害人。

宋江为什么要将黄文炳活剐然后煮了吃?

得罪了宋江的小人物,都没有好下场,黄文炳也是其中一个。不过黄文炳被活剐这事,还真不赖宋江,因为在水浒世界里,吃人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梁山好汉大部分都应该吃过人肉。

在水浒里,吃人的场面屡见不鲜,为什么施耐庵这么热衷于写吃人呢,估计跟施耐庵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在世的时候,正好遇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那时候,人吃人现象比较普遍,施耐庵很可能是亲眼见到过这种景象,所以就把这些都写到了自己的作品里。

实际上,按照施耐庵描述的水浒世界,完全到不了人吃人的地步。为什么呢,水浒里不仅描写打打杀杀,还有很多生活场面。看得出来,在里面,普通老百姓吃喝是不成问题的。都说逼上梁山,而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还没有一个是因为吃不上饭才落草为寇的。这种生活水平,按理说完全没有必要吃人,但是施耐庵就是描绘了大量吃人的情况,不过基本上是几笔带过。而黄文炳被吃这个名场面,则是描写最详细的一个了,看了让人不寒而栗。

黄文炳为什么这么倒霉呢,因为他招惹了梁山的大哥宋江,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得罪,恨不得置宋江于死地。这样的人物,有一个悲惨结局也是理所当然的。

黄文炳这人本身就不是好人,他是一个在闲通判,虽是通判,但却没有倚仗,所以是在闲的,算不上正经官。平时做人就很差劲,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对上谄媚,对下严酷,专门害人,被送外号黄蜂刺。

黄文炳一心想往上爬,可惜没有机会,后来知道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是个绝对的大腿,于是就经常走动,希望得到机会。不过他本身没什么势力,就算阿谀奉承,想要升迁也是困难,所以他一直在寻找可以一步登天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后来还真让他找到了,那就是宋江。宋江当日喝醉了酒,得意忘形,在浔阳楼上写了一首诗,那首诗虽然文采不怎么样,但是却展现出了极大的野心和抱负:一会儿说自己有权谋,一会儿说要血染浔阳江,甚至还嘲笑黄巢不丈夫。这个黄巢是唐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差不多推翻了唐王朝,宋江写这诗,确实谋反的想法很重。如果是放在清朝,这样的诗绝对可以诛灭九族了。

不过,就算是在政治环境比较宽松的宋代,谋反也是杀头的大罪,黄文炳看到了这样的反诗,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抓到一个谋反的人,那可是大功一件啊,到时候在蔡九知府那就好说话了。而宋江呢,因此被黄文炳盯上,也就一步步陷入了死局。

在黄文炳看来,宋江是自己往上更进一步的一个绝佳棋子。而在宋江看来,自己就是喝醉了展示一下文采,抒发一下感情,怎么就犯了死罪呢。关键一点,黄文炳对宋江,那是步步紧逼啊,不断的挑唆蔡九知府去治宋江的罪,最后连戴宗一起连累进来。宋江在狱中吃尽了苦头,最后被判杀头。黄文炳对宋江来说,那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在宋江的逻辑中,自己虽然有反心,但是自己却不是真正要造朝廷的反。宋江的终极梦想还是报效朝廷,加官进爵的,不过宋江出身不行,也没有考过科举,走正儿八经道路做大官是不可能的了,他的设想就是先造反,壮大势力,拥兵自重,然后再接受朝廷招安,这样有了自己的资本,自然可以在朝廷谋得不小的职位。所以在宋江逻辑中,自己从来没有谋反,而黄文炳要以谋反罪名置他于死地,他这个绝对忍不了。

在其他梁山兄弟看来,黄文炳要害得自己大哥宋江砍头了,真是罪不可赦。他们不能眼看着宋江被杀,也不能不找黄文炳报仇。于是,他们安排了劫法场,后来杀进黄文炳家里,把黄文炳一家老小都杀了,而黄文炳作为罪魁祸首,不能那么轻易的让他死了,将他抓回了梁山。

这时候,宋江的头号粉丝,最喜欢杀人的李逵就出手了。大家知道,李逵杀人,一向是随心所欲,不受控制,比如劫法场的时候,他对身边看热闹的百姓,不管不顾,直接顺着就砍过去。攻打祝家庄的时候,明明扈三娘家人都谈好投降了,他直接就去杀了他们一家老小。然而,在面对黄文炳的时候,李逵却显出了极大的克制,他没有一刀杀了黄文炳,而是一刀一刀活剐了他,活剐他还不过瘾,还要边割边烤边吃肉,最后挖心剖肝,做了醒酒汤,让所有好汉都喝了,这才算是给大哥宋江出气了。

从这事也看出来了,这个李逵虽然平日急躁鲁莽,但是遇到大哥宋江的时候,却很有分寸,懂得如何最大化的表达自己的忠心。黄文炳一开始希望用宋江作为自己加官进爵的棋子,没想到最后他自己成了李逵向宋江表忠心的棋子。

黄文炳这个人虽然不是好人,他对付宋江主要也是出于私心,但是如果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其实也说不上什么错,作为朝廷官员,举报揭发造反之人,也算是分内之事。不过,水浒的主角不是他,而是一群梁山好汉,而宋江是好汉的头子,跟宋江作对,下场那就只能是惨了。

宋江为什么要将黄文炳活剐然后煮了吃?

宋江没有亲自动手割黄文炳,是李逵奉了将令,手持尖刀,活剐了这厮。书中写道,李逵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放在炭火上烤熟了吃。割了黄文炳,李逵便取出他的心肝做了醒酒汤。正如题目所说的那样,黄文炳是被煮了吃。

这一段“少儿不宜”的描述,大概可以算《水浒传》中最残忍的场面之一了。那么,施耐庵为何写这样一个血腥情节,难道只是为了突出李逵这个人物的野蛮与凶残吗?

肯定不是,这个情节,原本反映是历史真实。

宋江江州题反诗为何被黄文炳看破

这件事,还得从宋江江州题反诗说起。

《水浒传》中的江州,实写的一个地名,那就是江苏镇江。因为,宋江反诗中有一句“心在山东身在吴”,而江西九江不在吴地。同时,又以九江的实景暗藏了一个历史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做了燕王“李应”的曹国公李景隆,为何九江隐藏的是李景隆呢?因为,李景隆的小名就叫九江。

因而,宋江江州题反诗,隐藏的是大明王朝的一段真实历史。

宋江的反诗中有这样一句“敢笑黄巢不丈夫”,说的是皇帝级别人物的造反,造反的人是要做皇帝的。因此,施耐庵以江苏镇江暗藏了宋徽宗复辟,以及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历史。此处,就以黄文炳被活剐这个情节,说一说明朝那些事。

明代有九大塞王,手握重兵,这些叔叔们对建文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起开始削藩。

燕王朱棣是必定是削藩的主要对象,因此,建文帝就拿他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开刀。周王被撤藩,李景隆以备边为名,到开封将周王一家押解回南京,然后充军云南。随之,建文帝便向众藩之首的燕王动手了。

燕王其实早有异志,暗中打造兵器,准备谋反夺位。面对朱允炆派来的官员,朱棣便装病装疯,企图躲过这一场灾难。但是,这一切,都被黄子澄识破。无奈之下,朱棣便于建文元年(1399年)在北平起兵,奉天靖难。

这一切,不都写在了宋江江州题反诗这回书中了吗?

黄子澄还不是整个黄文炳

江州题反诗这回书,隐写了大明王朝的秘史,而建议削藩,逼反燕王的人叫做黄子澄,他是不是书中的黄文炳呢?是,但又不完全是。

却说燕王起兵后,朱允炆启用老将耿炳文率兵讨伐。建文元年八月,朱棣在滹沱河与建文军决战,乘中秋之夜南军过节喝酒之机,一举击溃了耿炳文。这就是《水浒传》中不断写中秋节出大事的缘故。

朝廷兵马被燕军打败,黄子澄便建议以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替换耿炳文。而这个李景隆却被后来的史学家怀疑做了燕军的内应,故意放水,葬送了建文帝五十万大军。这段秘史,也在《水浒传》中有多处“记载”,李景隆就是做了朱棣的“李应”。

写到这里,一个完整的黄文炳便浮现出来了:黄子澄、耿炳文,岂不就是黄文炳吗?

黄子澄唆使建文帝削藩,导致了靖难之役爆发。而且,朱棣装病装疯都是黄子澄逼出来的,做了皇帝,这等耻辱又如何让朱棣咽得下这口气呢?

耿炳文与李景隆不一样,他可是真打。因而,这员老将的下落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死于与燕军交锋的战场,另一说则是在朱棣即位的第二年畏罪自杀。

施耐庵却证实,耿炳文与黄子澄一样,是被处以肢解之刑。因而,才有宋江下令,李逵寸磔黄文炳的血腥场面。

原来,宋江命李逵杀黄文炳,杀的却是这样两个人。

为何在穆家庄活剐了黄文炳

梁山好汉劫法场,先在白龙庙小聚义,然后杀江州官兵,来到了穆弘的庄上。这个情节写得似乎严丝合缝,顺理成章,并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隐喻。但是,细读之下,便有觉得其中大有文章。

晁盖等人不识路径,便跟在李逵后面,李逵则猛打猛冲,把晁盖等人带进了白龙庙。

《水浒传》中,写了很多庙,可以说,梁山好汉干大事,几乎都与庙、庵有关。施耐庵并不仅仅只是说的宗教的事,暗藏“佛道合一”的宗教观,而是在其中隐写了历史真实。江州劫法场白龙庙小聚义,同样是深有寓意的。

白龙庙,象征着两个皇帝。第一个皇帝就是北宋末帝宋钦宗。宋钦宗赵桓生于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农历庚辰年,属龙。天干五行中,庚属金,金为白色。因而,梁山好汉是进入了宋钦宗的庙堂。

这个情节,便是暗伏了梁山好汉在宋钦宗时期抗金的故事。而且,宋江等人参与了反对宋徽宗复辟,在江州反了宋徽宗。

第二个皇帝则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生于1328年,农历戊辰年,原本是一条“土龙”,应当是表征黄色。虽然朱元璋不是“白龙”,却也是一条龙,象征着大明庙堂。宋江在这里杀官兵,岂不就是意味着燕王起兵,造的就是朱元璋的反吗?

这段故事还隐藏着北宋的灭亡,到了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把皇位还给了太祖系。《水浒传》中,霹雳大仙一直在为这件事而“奋斗”,放出妖魔,要大闹宋国乾坤,搞乱赵家社稷。梁山好汉进入白龙庙,然后由此到穆家庄,隐藏的同样是这件事。

说话之间就到了南宋,宋高宗把皇位归还给了霹雳大仙的后人。

穆弘,其实隐含了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面南向阳为昭,面北向幽为穆。弘,则是暗喻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穆弘上应天究星,“究”的本义是“穷尽”的意思,也就是“九”是最大的阳数,到这个数字时,便是穷尽了。所以,“究”的声部就是“九”。

梁山好汉就九纹龙史进,象征北宋、南宋各九代皇帝,梁山大排位时,九纹龙之后就是天究星没遮拦穆弘。因而,穆弘的身上也有北宋、南宋皇帝的符码。或者说,他就有皇帝的符码。

至于“没遮拦”这个绰号是什么意思,那就不在本回答讨论的范围了,今后有机会再讲。

黄文炳死于皇帝之手,因此,李逵便在穆家庄活剐煮吃了黄文炳。

本回答线索式地回答了这个提问,个中细节还有更多的隐喻。总而言之,梁山好汉的故事中都隐藏着历史真实,李逵活剐煮吃黄文炳,其实并非文本上的那层意思,黑旋风并不是一个野蛮的人。施耐庵说,真正的野蛮人就是哪些皇帝们。

这是题外的话,且按下不表。

宋江为什么要将黄文炳活剐然后煮了吃?

因为宋江恨黄文炳,恨到了骨髓里。

人家宋江喝醉了,在浔阳楼写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两句诗,在寻常人看来,就是失意之人借酒发发牢骚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在黄文炳看来,不得了了!这是要谋反!

黄巢,咱们知道,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带头人,而宋江敢笑“黄巢不丈夫”,代表着他要比黄巢更“丈夫”,怎样更“丈夫”呢?当然是谋反了!

然而,宋江若真的要谋反,就不会来到江州了,当年他杀了阎婆惜,走投无路之际,并没有考虑梁山泊,而是躲到了柴进庄子上。

后来,宋江被发配途中,被晁盖一伙所救,晁盖盛情挽留,但宋江执意不肯,这才来到了江州。

宋江要是有谋反之心,早就杀了官差,留在梁山了,何必绕着弯子来到江州浔阳楼题什么反诗呢?

可以看出,宋江并无反心!不过,宋江不想反,黄文炳却逼他反。

黄文炳,是个人生失意的落魄秀才,一心想出人投地。当他看到了宋江的反诗,当即大喜,似乎看到了人生的曙光。

黄文炳准备靠揭发检举宋江,以获得蔡九知府的赏识和认可,进而升官发财。

只要宋江一死,黄文炳的好运就来了!其实,黄文炳并不在乎宋江有没有谋反之心,也不管是不是冤枉了好人。

在黄文炳眼里,宋江就是个垫脚石,通往人生康庄大道的垫脚石。

黄文炳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响,可他没料到宋江这厮如此不好惹,他的背后真的有股强大的黑势力。

宋江被捉后,极力辩解,他是酒后失言,可黄文炳不依不挠,执意要把宋江弄死!

后来,宋江与戴宗想了一条恶心的招数,宋江装疯卖傻,疯子写的诗总不当真了吧!

你还别说,宋江的演技真不错,装傻装的挺像的,连蔡九知府都信了,准备到此为止,放了宋江。

可就在这时,黄文炳又站了出来,他提了个建议,让人从厕所提来了一桶屎来,让宋江吃!

吃屎,就代表是疯子;不吃屎,就代表不是疯子。这是什么混账逻辑,傻子就一定吃屎吗?

宋江恨死了黄文炳,他不想吃屎,这时候,戴宗悄悄给宋江递了个眼色,意思是你还是吃吧!吃完就没事了!

宋江忍着恶臭,真的吃了屎!

蔡九知府捂着鼻子,做了个手势,意思把宋江放了,可这时候,黄文炳又过来了,建议蔡九动用酷刑,一打就招了!

接着,几个官差上去一阵拳打脚踢,一开始,宋江忍着痛,继续装疯卖傻,但最终还是撑不住了,承认了谋反一事!

宋江白吃了一顿屎!

最终,黄文炳的下场很惨,到了杀人狂魔李逵手里,能有好吗?

李逵把黄文炳绑起来,旁边架起了烧烤架子,先从大腿割起,割一块,烤一块,吃的津津有味,满嘴流油!

最后,李逵剖开肚子,取出了内脏,做了一道李大厨版的醒酒汤!

宋江太恨黄文炳了:一是因为黄文炳为了个人利益,胡乱栽赃陷害他人;二是宋江吃了一嘴的屎,对人格最大的侮辱莫过于此!

宋江为什么要将黄文炳活剐然后煮了吃?

宋江假仁假义,做事其实只考虑自己的前途,兄弟义气都是他的假象。如:高太尉为了帮儿子抢夺林冲的老婆,设下奸计将同朝为官的林教头搞得家破人亡,是不是典型的坏人?而黄文炳之所以搞宋江,因为他是官,宋江是匪,官匪不两立。但宋江剐了黄放了高。仅此一例,便可看出宋江就是一坨屎。

宋江为什么要将黄文炳活剐然后煮了吃?

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果对某个人心怀极度的仇恨,通常会发出这样的诅咒:“恨不能生啖其肉,活寝其皮”!

《水浒传》中实际上不乏吃人肉的描写,母夜叉孙二娘和菜园子张清两口子以卖人肉为生;旱地忽律朱贵和催命判官李立也卖过人肉;火眼狻猊邓飞吃人肉都吃成了红眼病;黑旋风李逵一盆米饭配以人腿烧烤下饭;矮脚虎王英则犹喜人类内脏为食材的“酸辣醒酒汤”……。

这些人似乎都没有到生活所迫,饥不择食的份上。然而在作者的笔下,那个快意恩仇,野性膨胀的江湖世界,吃人肉并不被认为是践踏伦理或反人类。

但唯独那个通判黄文炳,是以仇恨对象被众好汉吃了烧烤——因为他招惹了整部书中最狠的那个人:宋江。

在宋朝的官僚系中,有个职务叫通判,负责向知州或知府的一级长官反映当地的治安,税赋,户口和司法等情况,说他是特派员,行政专员都行。那么,通判之职显然有暗查和监督的特殊职能。

通判也分大小,黄文炳只是江州对岸一个“野地方”的通判(大概也就是个城乡结合部的小镇)。

书中这样介绍黄文炳:“虽饱读诗书,却是阿谀奉承之徒。心地匾窄,只是妒忌贤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

宋朝是文官体系,所有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万里挑一的科举考试谋取一官半职,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不负半生苦读,王伦和宋江也是这样。

我们从书中不难发现,各级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渗透了徇私舞弊,栽赃构陷,收受贿赂甚至雇凶杀人——黄文炳的人格缺陷,实际上来自于宋朝官场斗争的思想训练。

古代官员晋升的机会并不多,小地方的一名行政官员如果单靠业绩上位,概率几乎是零。但走走上层路线却是事半功倍的捷径。黄文炳“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的儿子,每每浸润(巴结)他,时常过江来拜谒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他这次来江州,就是来给蔡九送礼的,碰上人家正在“公宴”,没敢进去,才来到浔阳楼打发时间——天造地设的时间和地点,让宋江成了官场神秘逻辑的牺牲品。

如果按照文人素养和政治觉悟来考察,黄文炳有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因为通判的职业特征就是在民间发现问题,并向上级汇报。

我们不得不佩服黄文炳的诗词功底,其甫一赏玩便断定这必是反诗。并且通过一阙《西江月》作出如下判断:作者虽然有些自负,而且不安分。“刺纹双颊”无疑直接暴露了作者配军的身份。但凭其一介囚徒,应该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实际上,这首诗并没有引起黄文炳的特别关注。

然而,当他看到诗的后面两句“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却像发现了宝藏一样,让这个热衷于钻营之道的家伙欣喜若狂。

如今的网络上,活跃着一批自诩为文人的大咖小怪,他们那些高大上的名头,常常让我等无名之辈望而生畏。

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他们展示自己的知识与见解,但他们总是能从别人的作品中推敲出某个段落,某句话,甚至某个字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用天马行空的思考方式,将“问题”无限放大。用刁钻凌厉的运笔风格将作者送上一个险峻的“审判台”。持之以恒的批判和孜孜不倦的讨伐一波紧似一波。

于是,攻击与讨伐齐飞,帽子共谩骂一色——黄文炳就是这样的人!

实际上,宋江当时在江州只是个郁郁不得志的贼配军,由于身负命案,朝廷的大赦名单上都没有他的名字,心下烦闷发了几句牢骚而已。

说实话,他当时并没有落草为寇的成熟规划,只想早日洗去犯罪记录,离开江州牢城——然而,有心人黄文炳仅凭诗词中的几个“关键词”,就差点让宋江丢了脑袋——很多时候,文人的刀笔制造出的动荡,超乎人们的想象。

宋江出身刀笔行,他非常清楚无耻文人骨子里的卑劣。

黄文炳的所作所为,既是职业洞察力的惯性使然,但更多的却是在自我炮制一个晋升的敲门砖——只有将“宋江谋反”办成铁案,他才有往上攀爬的机会与可能。

我们不得不说,黄文炳是个非常可怕的文人。

宋江几句“网喷”似的发泄,他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蛛丝马迹;宋江趴在屎尿堆里装疯卖傻也没有骗过他;戴宗的谎言让他一眼看穿;连造假高手萧让伪造的蔡京家书,他也仅从落款的疑点就指出了破绽……。

最绝的是,当时市井巷陌的确传唱着一首民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拨乱在山东”。脑回路清奇的黄文炳非常敏锐的将其与宋江的反诗,巧妙的联系成了一个思路清晰,推论合理的完整逻辑链。

当宋江和戴宗被押入死牢,黄文炳甚至作出了前瞻性的判断:不能排除梁山同伙劫夺法场的可能。

当听到知府大人赞赏的说:“通判高见甚远,下官自当动文书,亲自保举通判”。此时。我们仿佛看到黄文炳猥琐的脸上划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因为,这才是他想得到的最终结果。

宋江自出道以来,遭遇坎坷凶险无数,江湖恩怨无处不在,为什么对一介文人恨之入骨?

宋江亲手或授意杀掉的人有三个,第一,如果阎婆惜以私通贼寇将他告发,宋江纵有天大的背景也难逃一死,宋江失手杀人,纯粹是自我保护的本能。第二,宋江投奔清风寨,被正知寨刘高拿获并欲解往朝廷。后被清风寨好汉所救,并巧妙的授意华荣,挖了刘高的心(但没吃肉)。三,如果不是梁山倾巢而出前往江州劫法场,宋江必死于黄文炳的加害——看得出来,宋江的复仇心理极强。

晁盖带领众好汉劫了法场,救得了宋江,挟胜利之势欲攻打江州城。奈何江州城兵多将广,装备精良,梁山队伍的攻城计划被迎头挫败。

这时候宋江提议,应趁此机会捉拿黄文炳以报此仇。而晁盖认为,劫法场已经是天大的事了,无为军(黄文炳所在地)一定有所防备,江州城也会集结军队前来追伐,不如先回山寨修整队伍,再来报仇也未为晚矣。

但宋江深知,此次回去也许再无报仇的机会,因此他坚持一举拿下无为军,活捉黄文炳。

在行动过程中,因宋江对黄文炳的个人仇恨,甚至让其一家45口也沦为刀下之鬼。

黄文炳当然该死,但他的死法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水泊梁山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强盗逻辑,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无视任何人的生命,甚至可以超越人文伦理和道德底线。试想:我连同类都敢吃,还有什么是我不敢干的?

水泊梁山刚刚成军不久,其内部鱼龙混杂且派系林立,如果因为派系利益而相互构陷,制造矛盾,必将造成人人自危,互相猜疑的分裂局面。为了加强队伍核心凝聚力,将反面典型黄文炳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消灭,也能起到内部威慑的作用。

从外部环境来考察,梁山水泊对待敌人的手段很快会被传开,如果不想被生割着吃了烧烤,最好别惹我们!

不要说一伙毫无法制观念的盗匪,历代朝廷不是也在用惨无人道的车裂,腰斩和凌迟等酷刑发泄仇恨,威慑民众吗?

书中出现人肉的场景倒也不少,但真正对吃人肉的描写也就两回,而两回人肉盛宴的主角都是李逵。实际上我从来就不相信梁山好汉就真的那么爱吃人肉?丝毫不相信——无论在哪个朝代,大多数人还是有人性的。这种生猛而骇人听闻的描述,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作品的需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