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俗雅解释权在谁手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说萨沙自己的观点。
电影《古惑仔4》里面,东锣湾整栋楼的酒吧都是热舞辣妹,放劲爆音乐,只有雷耀扬控制的一家酒吧放莫扎特的钢琴曲。雷耀扬说“这就是艺术,和你们市井之徒的区别”。
但他的对手,堂主恐龙却说“自以为高雅,等着关门吧”。
在解放前,相声本来就是三俗的民间艺术,类似于今天的二人转。
如果说故事,当时也有说书,这个都是说成套的小说或者故事,相声是竞争不过的。
所以,相声类似于今天的脱口秀,主要说一些段子,针对劳苦大众。
说相声是门手艺,依靠它吃饭,唯一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人来听。
相声颇有一些色情段子,还有一些挖苦人的段子,甚至还有讽刺生理缺陷的段子。
萨沙听过一些老相声里面的黄段,放在今天都是扫黄打非的对象。
一般未成年人是不允许去听相声的,大姑娘小媳妇也不会去听,主要是针对男人。
说相声的也有行规,比如看到台下坐着年龄不大的女人,他们说黄段之前会声明“我要说什么什么了,台下的大姐大嫂不要听啊”。
在建国前,这没什么稀奇,大家都是混口饭吃。
其实也不是说相声的故意想说黄段或者俗段子,而是民众愿意听。
这就像为什么乡下什么表演都没什么人看,一旦跳艳舞就座无虚席,都是一个道理。
建国以后,周恩来等高层认为社会主义文艺,不应该说以往的相声,要求变革,就写了一些比较高雅的段子。
但是,写高雅的段子要吸引人,还要保持有很多新段子,难度是极大的。
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专门养着很多作者写段子,有的几十年就写一二个段子。
而当时相声演员都是国家养着,反复说着一两个段子也能混饭吃。
在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听腻了老段子,又没有新段子,都不愿意听相声。
在90年开始,相声行业越来越衰败,最终几乎垮了。
随后,出现郭德纲这些人搞市场相声,开始回归以往市场决定一切。
其实也不是这票人想这么搞,确实是不这么搞不行,不然谁来听呢。
这样三搞四搞,相声确实是俗了一些,甚至还有很多网上的段子,毕竟贴近老百姓,大家都愿意去听。
萨沙以前开长途车,也不听音乐,就一直听这些相声段子,哈哈一笑,心情很好。
个人觉得,只需要划出红线,比如不允许相声说色情、攻击残疾人、政治,甚至批评现实,其余应该任由人家创作和去说。
不要整天说什么三俗和高雅,人家说相声的要吃饭,如果高雅相声能够赚钱更多,更多人来听,谁都会去说。
现在是正好相反,人家是要靠门票收入吃饭,不可能整天讲什么高雅相声。
其实无视市场和老百姓的喜好,整天鼓吹高压相声,个人认为是很荒谬的事情。
你自然可以搞高压相声,就像张耀扬在酒吧放莫扎特一样,这是你的自由。
但是,不能人为打压 俗一点的相声,不然除了毁掉整个行业以外不会有什么其他结果。
萨沙是无名之辈,并不认识任何一个说相声的人。
我只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
相声俗雅解释权在谁手里?
借一句我认为真正喜剧大师的陈佩斯老师小品里的一句台词:你管得了我,你还能管观众的眼睛爱看谁吗?
今时今日,谁也不缺教育,那些非得借相声来教育人民的主流艺术家们,无非是尸位素餐,希望下面观众还如几十年前一样,一两个段子听一辈子,啥也不用学,一切照旧别打破他们的既得利益分配就好。可是观众是好糊弄的?现在演员没点真本事上台容易下台难,观众比演员还熟悉段子,你不创新求变分分钟就过气了,所以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才叫大师,我宁愿不称呼他们艺术家,别把个群众娱乐整的上纲上线的,真上去了曲高和寡,相声以前又不是没死过。
相声俗雅解释权在谁手里?
曲协的一纸声明,这事情太及时了,针对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主流相声再向郭德纲的德云社开炮,这事办的好!
取些所谓的家族式的管理之类的东西,咱们不是搞曲艺的人,咱们也不懂,咱们也无从置喙, 我们就来谈一谈俗。郭德纲的德云社最受主流媒体批评的就是他们的俗,他们把俗等同于下流,等同于荤段子。
有许多网友说,相声本来就不是一个高雅的艺术,是俗文化的一种,俗文化不就是那些事吗?网上有网友神评论说没有郭德纲相声就黄了,有了郭德纲相声更黄了。此中深意,你品你细品。
可是谁规定了俗就是荤段子?家长里短不是俗?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俗不俗?很俗,很接地气,但他们的小品有没有触及底线拿荤段子做噱头?
所谓的俗文化是和雅文化相对的,我们撇开那些高雅的东西,阳春白雪的不说,我们就来看一看俗文化,说人话代表了普罗大众,但并不是粗俗与低俗的代名词。所谓的荤段子,擦边球不是俗,更不是俗文化人这是一种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如果现在21世纪的相声人还在靠这种东西吸引观众,那么相声真的就要完蛋了。俗的东西是接地气的,但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比如李金斗的作品老鼠密语,可以说深受大家的喜爱,这里面真的没有郭德纲和他的门徒们所喜爱的荤段子,擦边球等等。
李金斗的这个段子不仅搞笑,还十分大胆的要针砭时弊,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进行了大胆的讽刺,这一点是现在成名了的郭德纲以及他的弟子们所不敢做的事情。
相声在郭德纲等人的手里是媚俗的工具,而在李金斗的手里就是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匕首,让大家在发现发笑之余,还能带来一些思考。与李金斗这样大师级别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我们在各种各样平台上看到的郭德纲以及其弟子们的表演。
最近郭门弟子非常的红火,这两年各种各样的活动没少参加,相应的在相声上的投入减少了,所以这些年来,德云社并没有太出彩的新作,为了维持人气,他们不得不坚持用一些荤段子伦理梗来吸引观众。
我认为,如果在十几年前郭德纲刚刚带着德云社来北京闯天下的时候,用这些粗俗的内容媚俗式的表演,招揽人气打响品牌,应该是一种快速成名的捷径,但是把低俗和媚俗当成德云社财富的密码,维持人气的不二法门,这就有些不上道了,尤其是现在,德云社根本不愁人气,那为什么还要用这些东西呢。
正所谓百花齐放才是春,现在的德云社变成了一种饭圈文化,郭德纲的云孝子遍地都是, 德云社说不得骂不得,仿佛现在的郭德纲就是一统相声江湖的帝王,所有不是郭德纲势力范围内的相声演员都是主流相声,是反贼,这样搞一言堂,搞一家独断的垄断式经营,真的有利于相声文化的发扬光大吗?
相声俗雅解释权在谁手里?
相声之雅俗,评判权在民众,而不在某人或某几人。如民众认可,俗一点也是相声,如民众不认可,再高雅也不为相声。相声的生命力在于民众,这是根本啊!
相声俗雅解释权在谁手里?
别看我讨厌郭德纲和德云社,其实曲协那群老爷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然,最可恶的还是这些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网络盲流,整天含沙射影地提问。
直接说你讨厌曲协不就得了,非得搞个提问,故意带节奏,自己躲在背后看别人打嘴仗偷着乐。
要我看,任何文学艺术门类都有个从俗到雅的过程,何谓俗?来自民间即为俗。何谓雅?曲高和寡即为雅。而从俗到雅的过程,通常也是一种文学艺术门类由活文化走向死文化的过程。
比如《诗经》,雅吧,那可是五经之首,但说到底不就是民歌吗?可当它真成了五经之首了,你看看还有几个人会背会唱?可能连读都不会读了吧。
再比如唐诗宋词,最开始就是娱乐场所的唱词,比“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高不到哪里去,结果流传到现在呢,雅则雅矣,还有哪个夜总会唱唐诗宋词的?
所以说,就像人也有个生和死一样,文学艺术也有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是一种必然,不需要谁出来解释一番。
相声亦是如此。
有人觉得侯宝林弄了个曲协,把一下子把相声带入殿堂,从而使相声失去了三俗,但同时也失去了市场,失去了讽刺,只剩下献媚、讨好和歌功颂德,这就是把相声弄死了。其实他们错了,任何一门经历了市场考验并试图远离市井的文学艺术形式最终都会走到这一步。
这是宿命。
至于郭德纲,有人说他是拯救相声界的人,还有人说他是新一代相声大师。在我看来,他只是被主流抛弃的一个小丑,是主流中的一个离经叛道者,要么湮没无闻,要么迟早还会回到主流中去。近些年,郭德纲在《相声有新人》中指点江山,俨然有了大宗师的臭架子,我看不出他和姜昆等人之间有何区别,只不过一个在体制内,一个在体制外罢了。
郭德纲救不了相声,他甚至救不了他自己。即便是在2005年前后,郭德纲的相声也有着诸多先天不足的问题。在我看来,他的相声包袱太密,节奏太快,缺少老先生的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和铺平垫稳。但实话说,还比较适合现如今的快节奏生活,所以他火了。
可现如今,他的徒弟们开始把相声饭圈化、脱口秀化,连同他自己都被绑架了,因为不搞这些,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就赚不了钱,他也只好勉为其难了,哪里还顾得上相声死不死?
如果哪天相声寿终正寝了,郭德纲或许会是给它钉上棺盖的人。
不过,即便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都死掉了,到今天也仍然有人在研究着,欣赏着它们,相声亦然。
相声俗雅解释权在谁手里?
貌似掌握在以姜昆主席为掌门人的相声主流派手里,更直白地说掌握在全国曲主席姜昆手里。当然,作为曾经的优秀相声演员,作为相声界演而优则仕的最成功最顶级的典范,作为中央宣传部全国文联领导下对全国曲艺(包括相声)领域负有指导领导管理之职责权利的全国曲〈艺)协会主席的姜昆,对相声不仅仅是在行使相声雅俗的解释权,更在行使定义权,评议权。对相声三俗的定义,诠释,率相声“主流界”对认为以郭德纲为掌门人的相声“三俗策源地,典型代表”德云社一众相声演员的非主流进行“围追堵截,指教指导,评判批驳”。
但真正对相声雅俗的解释权,定议权掌握在相声演员的衣食父母一一广大观众手里。他们用手(用手中的钞票买票),用腿〈迈开腿去看喜欢的相声),用嘴(对相声好恶之评议)作了最直观最直白更是最权威的解释。
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是诠释文艺作品(包括曲艺,更包括相声)好恶雅俗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观众)才真正是文艺作品的“评审员”,相声尤其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