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和吏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言概之,就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

官为什么很牛逼,因为他是体制内。

吏为什么比官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他是体制外。

我们可以看看《红楼们》里面的贾雨村和门子。

门子是还俗的小和尚,后来在本地娶妻生子,做了一个小吏以此谋生。

门子的地位是很低下的,所以即便在内室面对贾雨村一个人,他也不敢随便坐下。

为啥?

因为门子是体制外,他只是一个差役,在衙门里面当差而已。

这些差役都是招聘而来,比如宋江就是一个负责文书的小吏,也就是秘书,因为他会写字,还主动愿意做小吏。

既然是招聘,也就可以随时解雇,差役的地位并不高。

同时,他们的薪资很低,甚至比外面做小生意的收入还差,只能通过捞黑钱来弥补。

所以,红楼梦中的贾政去了地方担任官员,决定不得贪污。他手下的差役发现没有油水可捞,恼怒之下纷纷辞职走了。

再说说官员。

古代官员地位很高,即便知县也是很牛的。

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过五关斩六将,多是进士出生。

大家知道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首先要先考取秀才,录取率各地不同,但一般在1%到10%之间,平均录取率是2.5%。

随后秀才还要考举人,清代记载中有15万举人,前后260年,一年不到600个举人,秀才好歹还有46万人。

也就是说,秀才考中举人,只是三分之一,录取率33%。

举人考中进士,又是多少?清朝每年全国也就100个进士,录取率16%。

进士总录取率,不到0.13%,也就是1000个读书人里面,只有1个进士。

试问,进士如果当上了知县,地位又怎么可能低呢?

知县的权力很大,负责地方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也有一定武装力量用于安民和对付匪盗。

所以,古代叫做灭门的知县,知县想要玩死一个没后台的乡民,是很简单的。

同时,知县还是很容易升迁的。只要巴结好上级,在地方不搞出乱子,有些成果,知县还会步步高升。很多重要的大臣,最初就是从知县起家的。

但吏其实没什么权力,所有的权力都在官员的手中。

吏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官员的打手和代理人,出面做一些官员不愿意做的东西。

比如上面提到的贾雨村,关于处理薛蟠打死冯冤的案子,都是门子在出谋划策,并且安抚双方家属,同时进行串供和索贿。

贾雨村虽然有判案权,但没有门子这种小吏,这件事也是不能搞定的。

说通俗点,小吏是官员的手下,类似于黑社会大哥和小弟的关系。

小弟有没有好处,有多少好处,完全在于官员愿意给多少。

比如处理薛蟠的案件中,门子从中帮忙,肯定也得到了薛蟠家不少好处,这是贾雨村默许的。

只是,门子毕竟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随后贾雨村坑了他一下,将他远远的发配,门子也没有丝毫办法。

古代官和吏的关系是怎样的?

古代官和吏的关系,就是长官和属下的关系,比如沛县县长和下边文秘萧何、曹参等人的关系。

水浒中,宋江也曾是县官府中的一员,自称刀笔小吏。这些地方中,县长就是一方县太爷,下面的刀笔小吏就是豪强地走狗爪牙。而县官员都是朝廷委任的,是属于统治阶层的地方官员。

比如三国刘备在勤王中立下战功,被朝廷先后委任过安喜校尉和平原县令。不一定是皇帝亲自过目和拍板的,但一定是朝廷专门机构盖过章宣示的。天下都属于皇帝的,当然所有的官员,都是朝廷命官,享受朝廷俸禄。

历史上许多京城大官,在朝廷失意后,被皇帝打发到地方当官员,比如苏东坡就从京城出来,到杭州当地方官。就没有听说把人贬到地方做亭长之类。

通常官府腐败,被称为"贪官污吏"。

至于刘邦沛县下一个亭长,属于低层基础官员,那是芝麻绿豆官,小官员一个,就可能是地方自行任命的,也可以随意撒换的。从来有歌颂县长级坚守不屈以身报国的,就很少说到亭长之类乡干部报效朝廷的。不拿皇禄是自由身,大难临头各自飞。

古代官和吏的关系是怎样的?

简单地说,古代的官和吏,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古代的"官”,基本都是皇帝任命的,是代表最高统治者到地方行使行政权为,传达”圣旨”,握有生杀大权,一言一行都代表皇帝旨意并为皇帝服务的。而"吏"是“官”委派的,是一般的公职人员,即衙役走卒,没有什么权力。最多,吓唬吓唬犯罪的老百姓,敲诈几两银子而已。

这就是官和吏最大的区别。

古代官和吏的关系是怎样的?

谢邀,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

古代的官和吏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官离不开吏的支持和辅助,吏也离不开官的保护的信任。官和吏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将领和士兵的关系,但是又不完全一样。毕竟在古代军队中无论是将领、各级军官还是士兵都是姓名在编制册里的,由国家财政保障的“体制内人员”。而吏虽然多数情况下也是由财政保障,但是并不是编制内的正规工作人员,本质上属于“临时聘用”人员。

我们先说官的来源。官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察举、科举、军功、恩荫、纳捐。科举制度在隋代确立以后,逐渐成为了政府官员来源的主流。但是在科举制度成熟之前,举荐、军功和恩荫才是官员来源的主流。举荐,来自汉代的“九品中正制”,就是由地方官员在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本地的青年才俊进行考察,挑选品格中正、道德高尚、口碑良好、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作为候补官员向朝廷推荐。并在考察过程中根据这些人才的日常表现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进行分类打分,择优推荐。评判的标准以是儒家提倡的“孝顺、廉洁”,所以也叫“举孝廉”。被推荐出来的人才民间俗称“孝廉”(孝廉一词在后世也成为对秀才的别称)。这种考察人才的方式非常主观,许多人为了争做孝廉难免做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比如重视丧葬,轻视养老。毕竟风光大葬乡里亲朋好友谁也看得见,在床前尽孝不容易被看到。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与举孝廉不无关系。到后来甚至出现了“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的笑话。军功是指在军官在军队任职,因战功累积升迁以后由军职转任地方政府部门的官员,这种官员往往在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比较多见。毕竟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都是依靠军队打下的江山,社稷初定,皇帝当然要派自己最信任的人去地方政府任职。那么曾经随着初代皇帝出生入死的将领、军官就是最现成的人才。恩荫,指得是祖上曾建立过不世功勋,皇帝念及旧情,对功臣的后代进行特殊照顾,安排一定的官职。这种官员大多也是在王朝建立初期才有,随着皇帝的更迭,旧情也就淡了,也就不再对勋戚子弟进行特殊照顾。例如清代著名的“三朝宰相”张廷玉其实就是“恩荫进士”。张廷玉的父亲是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凭借皇帝对张家的旧情,成为“恩荫进士”,从而入翰林院,就此踏入仕途,有点类似现在的“保送上大学”。

张廷玉像

纳捐就是更好理解了,就是有钱人花银子捐个官当当。其实明、清两朝都有开捐取士的制度。初期开捐是为了解决朝廷的财政困难,允许民间有钱人掏钱“买个官”。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士、农、工、商四民排序稳定牢固,商人有钱但是地位低下。有钱人出钱买官为挣个“社会地位”,朝廷卖官为解决财政危机。但是纳捐的官其实是买的是一个“虚衔”,往往并不安排具体职位,只是一个候补官员的身份。如果想真正当官,还要等待出现缺额才能递补。这种纳捐来的官员往往是等不到实缺的,但是也有少数捐来的官走上了封疆大吏这样的岗位,也作出了一番事业。例如清代的李卫就通过纳捐当的官。

李卫像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去世后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也接受过正规儒家教育,只是没有走科举的道路。并非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乞丐出身、不识字、古灵精怪的形象。

《雍正王朝》中李卫的形象

科举。明、清两朝科举制度最完善,也是官员的主要来源。科举分文、武,文科举出文官,武科举出五官。武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是骑射和兵法谋略,大家可以参见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我们重点说文科举。文科举要经历三次大的考试才能最终取得进士身份。进士、进士,顾名思义,就是从此“进入了士族”的行列。这是天下读书人毕生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读书人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可谓一路坎坷,步步艰辛。

向“老艺术家”吴孟达致敬[呲牙][呲牙]

《武状元苏乞儿》中的武科举

打字太累,大家看图就明白了

科举考试的难度比现代的高考不知道强过多少倍,科举既是读书人的希望也蹉跎摧残了读书人的一生。所以,经过科举出来的官员自然是非常骄傲和自负的,他们把自己的出身看得非常重,认为自己的出身才是正途,其他的出身的官员都是旁门左道。其实取得贡生(举人)身份就有做官的资格了,但是贡生出身做官的官员在进士出身的官员面前还是矮半截的,在官场中是会受到进士出身官员的轻视和鄙视的。清代著名的“模范总督”田文镜就是举人出身,他就经常受到进士出身的官员的排挤和轻视。

宋押司

我们再说说吏。吏,是与官休戚相关的一个群体。吏也是伴随着封建社会官僚体制而出现的。以清代为例,县是最低一级的行政设置。县官通常为正七品,由朝廷任命;县官手下还有县丞和学政,品级从七品到正九品不等,无定例。只有他们三个人是体制内的正式官员。可是要想依靠这三个人治理一个县的百姓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就不得不招募一些人手,作为县官的手下,帮助县官处理各种繁杂的政务,推行朝廷的政策,维持一地的社会秩序,这些人就是最初的吏。最初,这些吏都是从本县的普通人当中挑选,以服劳役的形式轮值在县衙中服务,并不给工钱。随着时间的延长,官员发现经常从事政府行政工作的人如果相对固定下来更有利于提高效率,也更听使唤,于是就不再轮流派活,而是固定使用一些人成为衙门里的雇员。从此,吏就彻底从劳动者当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专门的“政府工作人员”,甚至世代沿袭。吏无品级,不是朝廷命官。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就是吏员出身,例如汉代的开国宰相张良就是秦代沛县的吏员。《水浒传》中的宋江、宋押司也是吏员。我们还以清代为例,在县一级的衙门中,吏的人数众多。首先,师爷就是最大的吏,有些县官在上任前会聘用一个师爷,有些会聘用两个师爷,一个管钱粮,一个管刑名。这些师爷熟读四书五经,熟悉朝廷法令和官场的明暗规则,对社情民意也烂熟于胸,行政经验丰富。新任职的县官如果没有师爷的辅佐和帮助,工作是很难开展的。然后是“三班六房”。许多喜欢看古代小说或者是听评书的人可能都知道三班六房这个词,但对于这个词却没有什么解析。其实这个词就是一整个衙门系统的描述,三班为快、壮、皂三班,六房则是吏户礼兵刑工这六房。再加上县太老爷一职,这就是可以统治一整个地区的官僚机构了。皂班主管内勤,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捕快、都头就是了;吏房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等;户房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房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房掌军政;刑房掌刑法、狱讼等;工房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县衙的配置。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在县官升堂审案时站在两旁手持水火棍的衙役就是皂班的吏,之所以叫皂班是因为他们身穿皂色制服而得名。

清代县衙图片

吏作为相对固定的政府工作人员,其实是由财政供养的。那么这份钱从哪儿来的呢?当然是从税收中来了。县官在每年收税的时候会在定额中故意多征收一些,作为本县的“机动经费”,用来给吏员支付工资和个人消费。这些“隐形收入”是不计入财政预算中的“小金库”的,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正所谓“三年清政知县,十万雪花银”,就是从这里来的。当然,这些民脂民膏最终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想办法,增加的是老百姓的负担。明代收税以实物为主,农民上缴粮食的时候官吏会用脚踢盛粮食的容器,撒出来的粮食就变成了官吏的隐形收入。官吏还会要求农民在把粮食堆满容器的基础上再推出一个“馒头”来。官吏把这个多出来的“馒头”抹到地上,也是他们的隐性收入。如果农民敢捡拾地上的粮食,官吏就会大喝一声:不许捡,这是粮食在运输途中的损耗!农民只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辛苦种出的粮食被巧取豪夺了,这就是成语“踢斛沐尖”的由来。明末到清代税收改为白银的形式,官吏就会在正项税收的基础上加收一成到三成(10%—30%),美其名曰为“火耗”。意思就是散碎的银子要融化铸造成大块的官银,化银子时的煤炭是花钱买的,而且白银在融化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损耗,这些都要加派在纳税人的头上。其实道理和踢斛沐尖是一样的,都是巧立名目多收税。吏在明、清两代的政治生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吏既是官的助手也是官的爪牙。官员要利用吏去完成他的行政工作,吏要利用官的威严和权利谋取私利。吏谋取私利最常见的就是包揽诉讼,就是所谓的吃了原告吃被告。还有在丈量土地、遗产继承中以权谋私,私相授受。官员许多见不得人的脏事也要依靠吏来实现。可以说,吏是官员权力寻租的中介和桥梁。具体的做法在许多明清小说中都能够看到,例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就生动地描写了富家大户通过吏与官员勾结,制造冤案的故事。朝廷对此不是不知道,而假装看不见。因为历代朝廷整顿吏治其实整的都是官,反腐败的重拳从来砸不到吏的身上。因为吏不是朝廷命官,群体还特别庞大,即便是法办了几个吏,可是不能把吏都开除了啊!吏如果都被开除了,县官就变成光杆司令了。所以有“官清似水,吏滑如油”的说法。这就是为何古代科举考试时审查生员的出身时有“娼、优、皂吏三代不得入仕”的规定。因为封建统治者认为娼妓、戏子、皂吏品格低下,情操不高,他们的后代不具备做官的基本素质。吏依附于官而生,官依靠吏来生存,他们是相互利用、共生共存的关系。官是吏的天然的领导,吏是官天生的下级。吏要维护官的权威和利益,官要照顾吏的利益和生存,这就是官与吏最本质的关系。

古代官和吏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现代人看来,所谓的官吏都是属于公务员的行列,都是属于为人民服务的团队。但事实上,在古代,官吏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而且他们的关系并非正常合作,在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关系属于对抗的关系。

在古代大多数的官员属于朝廷命官,是有品级的流官,他们有品级,有俸禄,被朝廷派往牧守四方。

而吏在各个朝代在规定上有所不同,他们在一些朝代甚至都没有俸禄,他们在衙门之中做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他们的上升空间有限,是地道的地头蛇。比如梁山之中的宋江,宋押司就是这样的角色。

官员是代表着皇帝,代表着朝廷公布着法令,但这些法令要执行,需要吏员去执行,收税,抓贼,公文往来都是吏员做的事情。

官员大多数是流官,他们在一个位置上一般只能担任几年,就会被调往其他的地方,官员是流动的,而吏员则不同,他们很多是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把持着这个职业是真正地方上的地头蛇。

官员与吏员的关系,很多就是强龙与地头蛇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存在一种合作与对抗交织着的关系,在古代一个官员是否有能力,在很多时候是看这个官员到底能不能压制住吏员,让他们以自己的意志办事。

官员虽然可以打吏员的板子,可以罢免吏员的职位,但作为地头蛇的吏员因为是事情的实际执行者,他们比官员更了解地方上的真实情况,于是挖陷阱下绊子是常有的事情,这些长期在衙门之中打滚的吏员,常常也会给官员挖坑,甚至在自己占了便宜之后将蒙在鼓里的官员背锅。

对于吏员来说,如果官员愿意合作,那么就该孝敬的孝敬,大家一起闷声发财,把官员供起来,但实际的控制权还是他们在把控。

如果官员不懂事,那么就想办法通过栽赃等事情,把官员拉下马。

如果遇到能力强的官员,那么他们就听话忍耐一下,毕竟官员只能担任几年而已,总是要调走的。

这就是官与吏的斗争关系,在民间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吏员怎么想给海瑞一个下马威,反而被海瑞所整治的故事啊。

古代官和吏的关系是怎样的?

大官,小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