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算不算败笔?
王进的故事绝不是《水浒传》的败笔。恰恰相反,如果你要想读懂《水浒传》,反而还绕不开这个王进。
王进的故事,点出了水浒的主题。王进的故事出现在《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话说,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年仅25岁、还没有皇子的哲宗赵煦抱病而亡。于是,在向太后及其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平日里养尊处优、轻佻浪荡的端王赵佶成为了北宋的第八任皇帝,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宋徽宗。
这对于端王府来说,真可谓是名副气死的喜从天降。端王成为了皇帝,府内给他帮闲的高俅等一众人,自然也随之飞黄腾达。于是,泼皮破落户出身的高俅,摇身一变成为了北宋朝廷的太尉。
太尉是官职的名称,太尉在宋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
宋代的太尉有两种:一种叫殿前太尉,一种叫殿帅太尉。殿前太尉是文官,虽然地位很高,但是并没有实际指挥军队的权力。《水浒传》里面出现的众多的太尉都属于殿前太尉。比如,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的洪信洪太尉;而殿帅太尉权力可就大了,那可是直接指挥军队的,地位相当于国防部长。宋徽宗登基之后不久,就让高俅入了军籍,半年之内直接就做到了殿帅府的太尉。
高俅上任殿帅府太尉的第一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对付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原因很简单:王进请了病假。
高俅上任第一天,王进竟然请假,这等于不给他面子。于是,高俅命人到王进家把王进押来。见面后,高俅没想到,他竟然认识王进。
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高俅早年学枪棒时,曾经在与王进的父亲王升比试武艺的时候,被王升一棒子打倒在地。
没想到,高俅这个小人一直怀恨在心,将这件事情记了多年。这不,见到仇人的儿子王进,高俅要报复了。
高俅道:“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
王进禀道:“小人便是。”
高俅喝道:“这厮,你爷是街市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的甚么武艺?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
王进告道:“小人怎敢,其实患病未痊。”
高太尉骂道:“贼配军,你既害病,如何来得?”
王进又告道:“太尉呼唤,安敢不来!”
高殿帅大怒,喝令左右:“拿下!加力与我打这厮!”——《水浒传》
诸位且看,堂堂大宋朝廷殿帅府太尉,就这么要当众棒打手下军官。爹是花棒卖药的,儿子就一定没有真武艺。使花棒的人的儿子做不得禁军教头,那被使花棒的人一棒子打翻的泼皮,就能做得太尉?请病假不来,他高俅说人家对他不敬,人家被你弄来了,他高俅又问人家既然病了怎么敢来?贼配军,人家王进何时做过配军?倒是你高太尉曾经被流放过呢。你是骂王进呢,还是在骂自己呢?
还好,高俅手下的爪牙们劝阻,说高太尉上任第一天就打人不吉利,决定明天再打王进。王进这才有机会带着母亲逃走。要不然,高俅非得将王进当场打死不可。
金圣叹曾经说,“高俅来,而王进去。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这就直接揭示出了,梁山一百零八人的祸乱与高俅的得势有直接关系。身怀绝技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被得势的泼皮高俅逼走江湖,直接点出了《水浒传》的主题——当小人当道,大宋朝廷上下出现系统性问题的时候,好人便无法在世间安身立命。
王进要去哪里?
《水浒传》中交待,王进要去投奔延安府的老种经略相公,他说那里是用人的去处,足可安身立命。
北宋有个老种经略相公,还有一个小种经略相公。这两位经略相公实际上是北宋的两位镇守边关的大将,是兄弟。大哥叫种师道,二哥叫种师中,他们手下有很多的人才。鲁智深——鲁达,就是在小种经略相公手下的提辖。
用人之人,人始为用。恃己自用,人为人送。彼处得贤,此间失重。若驱若引,可惜可痛。——《水浒传》
王进说老种经略相公那里是用人的去处,言外之意,就是边关用人,朝廷反而不用人。为什么?因为朝廷里出了个高太尉。
王进的下落不明,是《水浒传》的隐喻王进有个徒弟,就是九纹龙史进。王进是第一个出走江湖的人,而史进却是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还是王进的徒弟。对此,施耐庵是何寓意呢?
这第一个出走江湖的英雄为何叫王进,而不是张进、高进、马进?因为“王”这个姓氏非常特殊。历史上,王家的老祖是周灵王的太子,因为总是给周灵王提意见,惹怒了老爹后被贬为了庶人。成为了庶人,太子就不能再留有姬姓了。但再不济他也出自周王室,所以他的子孙,被老百姓称为“王家”。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文化中,“王”有特别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姓,也不仅仅指现实中的国王、王公大人等。它还指一种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王道。
什么叫王道啊?
所谓的“王道”,其实就是王的规,也就是“王义”,合乎“义”,所以才是“道”。
这个“王义”、王道,来自所谓的“先王”,也就是指古代的圣王,像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等的内圣外王之道。
帝王如果没有“王义”,“王道”就会消失。那么,王变成暴君,国家贪官污吏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王道没了,王土就会沦陷,天下黎民百姓赖以生存的世界,也就失去了公平正义,世间没有了好人,也就没有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在《水浒传》“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这一回中,施耐庵直接甚至让一个叫“王义”的画师出场:华州府贺太守强抢了王义的女儿王娇枝为妾,却将王义发配。而后,史进救了王义。
义已经被大宋的官家抛弃,义已经不在朝廷,而在江湖;义已经不在朝廷命官那里,而是在江湖强盗那里。
那些被正统文化排斥的人物进了史,所以,《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个人,第一个出场的是谁呢?史进。为什么叫“史进”呢?因为这些人也进入了史,史中进入了这些人,这些人也就可以名垂青史了。
王进被高俅排挤、报复,只得携带老娘,离开东京,沦落江湖,遇到史进。后来,王进告别了史进后,就再也没有了下落。这里的寓言便是:王道沦落江湖,江湖也就进入了正史。
所以,施耐庵将这一部小说命名为《水浒传》。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算不算败笔?
施耐庵写王进这个人物,不是败笔,而是点睛之笔,神来之笔,鬼斧神工之笔。“王进”点明了《水浒传》中妖魔的来历,同时,也隐藏着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原由。这是一个多重隐喻的重要人物,绝对不是一个过渡式的、只为引出梁山好汉故事的临时性角色。
文本中的王进虽然下落不明,而且,恐怕再也不会现身在故事中。但是,整部《水浒传》几乎都是围绕着“王进”在写故事,“王进”始终在“九纹龙”的身边。而且,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很大层面上都是因为这个“王进”。
怎么回事呢?
《水浒传》写错了北宋皇位传承“洪太尉误走妖魔” 其实误走的是两个妖魔。这两大妖魔不是别人,就是梁山第一任寨主摸着天杜迁,还有被打压进地煞系列的病尉迟孙立。为什么这两人是妖魔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施耐庵在“引首”中写的一段话,这段话说的是北宋太祖武德皇帝传位的事,是这样写的:
(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降生之时,昼夜啼哭不止。
“赤脚大仙”说的是宋仁宗,这个皇帝小的时候喜欢赤着脚在宫里行走,因而得名“赤脚小仙人”。因为北宋崇道,所以,宋仁宗就成了“赤脚大仙”的真人版。那么,也就是说,宋太祖把皇位传给了宋太宗,宋太宗把皇位传给了宋仁宗。对吗?
肯定不对,中间还差了一位宋真宗呢。这样大的一处错误,也就难怪有读者说施耐庵写《水浒传》错漏百出了。施耐庵不仅是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恐怕历史也是生物老师代课的吧。要不然,怎么会不知道宋太宗以后是宋真宗做皇帝呢?
其实,《水浒传》中没有任何一处地方写错,但凡出错也是施耐庵的故意,其中必然藏着大事。那么,错写北宋帝位传承,又隐藏着什么大事呢?我直接讲答案:《水浒传》中的北宋皇位传承,隐藏着大明朝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的“神机”,也就是“孙立”。
恐怕又会有读者要反驳我了,北宋、明朝相差三百多年,特么穿越嘛?确实是穿越,范仲淹已经死了六年,不是穿越到了嘉祐三年吗?放走妖魔的张天师,也是从宋徽宗朝穿越过来的虚靖先生。而且,张天师牧童的形象,就是放牛娃朱元璋的写照。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把北宋、明朝发生的相同故事,以及相同的符码交织写在了故事中,以北宋的历史隐喻明朝的秘史。
那么,施耐庵为何不写其他皇帝传位时出现了“错漏”,偏偏盯上了宋太宗与宋真宗呢?这个问题就与王进的出走大有关联了。
这其中的关联,不仅是与王进有关,还与王进的父亲有关,更与王进的母亲有关。王进是因为父亲与高俅结了梁子,又是在母亲的提醒下私走延安府的。
私,有悄悄的、不合法的意思,文本故事中,王进是悄悄的出走。而在施耐庵的隐喻中,却是隐藏着“不合法”的隐喻。
王进的父亲叫“王升”,是由郡王升为亲王的意思。只有亲王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从亲王的位置上做了皇帝,那就是“进”。古代大臣假装劝头领做皇帝,便是“劝进”。
因而,王升、王进意味着北宋亲王做了皇帝,又因为王进的“私走”而不合法。王进的“私走”与他的母亲有关,也就是说,北宋不合法的亲王做了皇帝,是一位母亲起了作用。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施耐庵为何故意“遗漏”宋真宗我先讲一段历史迷案,这段迷案就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恐怕真是有,但却存在时间上的疑点。也就是说,这个盟约是在“烛影斧声”之前还是在之后。
这个问题,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金匮之盟”是在赵匡胤死后,才借杜太后之手炮制出来的。书中以“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暗点大宋江山是篡位所得。在“林冲梁山大火并”的故事中,同样说的是北宋王朝的一次火并篡位。
林冲的“火并”其实不符合“内部相互残杀、内部相互吞并”这个条件,是一场假火并。但是,因为杀的是王伦,却又是一场真火并了。这件事,咱们下文再讲。
因为“金匮之盟”是假借杜太后之手搞出来的阴谋,所以,“杜迁”就是妖魔。杜太后名义下的“金匮之盟”导致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的变迁,太祖系失去了江山,失去了“寨主”之位。赵光义原本只能做亲王,但因为有母亲的名义,所以,进位为皇帝,这就是“王进”。
即便“金匮之盟”是个假盟约,赵光义也没有履行,没有按照约定把皇位传给四弟赵廷美。假如“金匮之盟”能够如约,那么,四爷赵廷美就得把皇位归还给太祖系。这样一来,历史上就没有宋真宗了。这就是施耐庵“故意遗漏”宋真宗的缘故。
施耐庵在书中以“欲保四”这个人物,摆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同时,一击双鸣,评议了朱元璋“孙立”的违法,同样要保四爷。
因为“杜迁”、“孙立”,原本只有做亲王资格的人进位为皇帝,亲王们轮流做皇帝,这就是“王伦(轮)”。之所以“王伦”,便是北宋王朝发生了一次大火并。而“孙立”则导致了“靖难之役”,大明王朝的这场火并比北宋闹得更凶。皇位传承不合法,给天下百姓带来战火之灾,不是妖魔又是什么?
写完“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施耐庵接着写北宋的帝位传承,从宋英宗开始,一直写到了宋哲宗。到此,又打住了。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宋徽宗登基,王进“私走延安府”。
因为《水浒传》是以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梁山好汉故事为线索,到宋徽宗这里打止原本也是正常的文本。但是,宋徽宗能做皇帝,也是因为一位母亲的缘故。
原本,赵佶只是皇位第三顺位继承人,前面有申王、简王两位排在赵佶之前。其中,简王是宋哲宗的同母弟弟,他才是符合礼律的第一继承人。但是,向太后力排章惇等人之议,以“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为由,立“三郎”为皇帝(孝义黑三郎)。同样,宋真宗是宋太宗的第三子,也是一位“宋三郎”。
所以,施耐庵从赵佶做端王时写起,也是因为一位母亲而“私走”了“王进”。
王进的结局怎么样题主说,王进是一个下落不明的人物。确实如此,金圣叹也十分想念这个私走延安府的王教头,想念到胸中“弥月不快”的程度。其实,这个人物不是下落不明,而是大有结局的。
王进在母亲的建议下一路奔向延安府,却在史家村遇见了九纹龙史进。史进的身上,就隐藏着王进的下落。
“九纹龙”隐喻了北宋九代皇帝,恰好,南宋也是九代帝王。所以,《水浒传》中隐藏了一部大宋王朝兴亡的历史。但是,这只是“九纹龙”其中的一个隐喻,更深的隐喻则是交代了师父王进的去向和下落。
“九纹龙”这个绰号中的“九”,同时还隐藏了一位与“九”有关的北宋皇帝,那就是宋高宗赵构。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是其中一条“九纹龙”。宋高宗做了三十五年皇帝,便把皇位禅让给了皇太子赵眘。
赵眘,原名伯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经历了太宗系九代皇帝的“王进”“王伦”,皇位终于回到了原来的世系。这位皇帝就是宋孝宗,大宋中兴就是发生在这朝皇帝身上。至此,“王进”的故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施耐庵并不认为皇位回归到宋太祖世系就符合“天道循环”的礼律,就是合法的帝位传承了。在“梁山好汉劫法场”这回书中,施耐庵暗示,梁山好汉最终将效力于宋钦宗的朝廷。书中以“白龙庙英雄小聚义”隐喻了这样的结局。宋钦宗赵桓生于农历庚辰年,就是一条白龙,庙即庙堂,指的就是朝廷。
那么,是不是说宋江他们都是投降派呢?肯定不是的,宋江以及梁山好汉是在被张叔夜战败,副将被擒的无奈局面下投降招安的。此后,金兵大举进攻,赵桓“王进”,北宋王朝便进入了“保境安民”的历史时期。
施耐庵在家国存亡的危急关头,果断放弃所谓的皇位传承“天道循环”礼律,无论谁做皇帝,抗金才是至高的忠义之举。但是,梁山好汉的“忠义”是忠于家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绝不是效命于“王进”。
这就是《水浒传》的伟大之处,施耐庵与他的著作无愧流芳千古的伟大著作。尽管现在《水浒传》被续书《征四寇》污蔑,被金圣叹、俞万春之流恶意攻击,误读曲解成了主流读法。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还《水浒传》以公道,还梁山好汉以抗金英雄之名。
梁山好汉奋起抗金,北宋王朝还是灭亡了。所以,王进也就随之消亡。王朝都不存在了,还能有“王进”吗?
“王进”自始至终如影随形,活跃在《水浒传》中。因为“杜迁”而导致的“王进”,北宋王朝便陷入了“王伦”、“晁盖”、“宋江”的覆灭怪圈,“二龙戏水(坐井观天,赵昺投海)”的悲剧便无法避免了。
每一次皇位更迭,尤其是违法的皇权迁转,都是一场灾难。非法的人做皇帝,必将是天下大乱,百姓受傫世之厄。因而,施耐庵在书中反复以“那时天下太平,四方无事”这样的描述,阐明了自己的历史观,寄托了无限的家国情怀与伟大的人文精神。
如此,“王进”这个“下落不明”的人物不仅不是败笔,反倒是巧夺天工,轻易不能被读懂的神来之笔。
《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算不算败笔?
《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不是败笔。
一,写王进揭示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普遍性。小说《水浒传》里的高俅,是殿帅府太尉,是宋徽宗的重臣。与蔡京、童貫等同为北宋最高层统治者的典型代表。
《水浒传》表现的乱自上作、官逼民反,一般认为是从写林冲被逼上梁山开始的。但小说,在写林冲逼上梁山之前,写了一个王进。王进如同林冲一样,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是被高俅欺辱陷害,而背井离乡,携老母远走边关。
如果说林冲的逼上梁山,是因为高衙内看中了他的妻子,高俅为了达成自己的螟蛉之子的愿望,因此陷害林冲,事出有因。
而高俅对付王进,则只是为报夙怨。而这个“夙怨”只是当年高俅学习枪棒曾被王进的父亲打伤。高俅当上殿帅府太尉第一天上堂,就借故要置王进于死地。毫无道理。
因此,《水浒传》写了王进被高俅逼迫,亡命天涯,就使林冲的被欺辱、被损害、被逼迫而铤而走险,杀官造反,具有了乱自上作的普遍意义。并非败笔。
二,写王进是《水浒传》情节发展的需要。《水浒传》从高俅发迹写起,写出了乱自上作,写逼走王进,再自然引出九纹龙史进,再引出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等好汉。再顺理成章写史进恶了官府,“私走延安府”寻找王进,相继引出水浒传重要人物鲁智深、林冲……情节丝丝入扣,有血有肉。
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写高俅,可以看成是描述当时的历史环境。写王进,是情节推进的必由之路。之后,小说人物纷纷出场,繁而不乱。
写王进不是败笔。
三,写王进是《水浒传》反贪官不反皇帝思想的映射。王进被高俅陷害,逃离了东京,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而去。
在小说《水浒传》里,宋王朝的腐败,不是大宋皇帝的错,而是奸臣当道,蒙蔽了“圣听”。宋江认为自己“义胆包天,忠 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就是因为皇帝不知道内情,所以,他期望李师师为他向徽宗皇帝传递信息,以表忠心。
《水浒传》里,以高俅、杨戬、童貫、蔡京为代表的是贪官、赃官,是害民贼,是大宋恶势力的保护伞,是奸臣,就是他们蒙蔽了“圣听”。而以种师道、宿元景、张叔夜为代表的则是好官,是忠臣。
王进逃离了高俅的控制是投奔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而去的,至于王进结局怎样,《水浒传》里没有交代。但作者是安排王进走出了高俅的势力范围,走到了忠臣的麾下,为大宋皇帝建功立业去了。
所以说,写王进映射了小说《水浒传》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
《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算不算败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98条回答。
写王进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原因如下:
第一,写王进的故事,却简单描述了当时北宋社会,强调了出现梁山好汉的原因。
这个故事表面上写王进,其实是写高俅。
高俅仅仅是一个有些才艺的小流氓,因为是太子的心腹仆人,后来竟然做到殿帅府的负责人,相当于上将总司令。
而高俅有什么才干?
完全是任人唯亲,国家朝政腐败。
而高俅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恶整之前的仇人。
王进其实同高俅没仇,只是他父亲曾经和高俅比试棍子,一棍子将高俅打伤而已。
而高俅就要将王进往死里整,所有人都知道却没办法。
王进如果不逃走,迟早会被高俅整死,而王进根本就没有任何罪过。
这还是看出国家朝政腐败,一个流氓都能这样为所欲为,无人敢管。
这种情况下,官逼民反很正常。
第二,写王进也提到了当时社会的情况。
王进遇到了当时地主家的少爷史进,由此我们知道了一些江湖情况。
像史进这种公子哥,因为家庭富有,性格很硬,拜师学了武功。
稍后,史进就联络史家村的村民,实际上形成了地方的武装力量。
这就是北宋动荡的根源之一。
另外,史进家乡附近的少华山,也不是什么偏僻的地方,却由这伙只有几百人的土匪盘踞多年。而朱武、陈达、杨春三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本事。
可见,当地官府欺软怕硬,只有对付老百姓的本事,遇到强盗就软的一匹。。
所以,梁山好汉才有生存的土壤。
第三,写王进说到了民间人士也有一定的力量。
大家注意,史进是个强壮的小伙子,有同七八个师傅学过武功。
然而,王进两三招就将他打倒了。
随后,史进同王进学武功,武功也逐步达到王进的水平。
可见,王进这种民间的高人还是很多的。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武功高就是一种力量。
而这种在民间存在的力量,一有机会就会爆发出来。
第四,写出了民间人才难以出头的现状。
由于朝政腐败,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真正的人才却难以出头。
以王进为例,他的武功非常高,恐怕不亚于后来的林冲。
这种人放在今天属于特种兵顶级教官,应该给予很高待遇,重点保护起来。
然而,在腐败的时代,王进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教头,混得非常差,连媳妇都没娶上。
为啥?王进虽武功高强,但没有后台,只能一辈子从事低级工作。
后来我们看到,宋江其实是一个很厉害的政治家,然而只能做一个小吏。
吴用是一个谋略大师和军事战略家,然而只能在乡下教小孩子。
这些民间人士不会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不能合法出头,就可能走其他道路,比如造反。
《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算不算败笔?
这问题提的,就如同一个小孩子问他父亲:
“你为什么要看书?”
小孩子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要看书?就如同题主理解不了《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一样,而《水浒传》用王进开头,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王进为什么要丢掉东京八十万枪棒教头的差事,带着老母逃出东京,转投延安府老钟经略相公呢?
因为街头混混、泼皮高俅成为了殿帅府太尉,高太尉上任伊始便公报私仇,寻王进的晦气,这才逼的王进背井离乡,远走他处。
这就等于《水浒传》刚开始,便描写出了朝庭的腐败、官逼民反的背景氛围。
庙堂之上都是高俅之辈奸佞横行,上行下效,各地州府县衙的腐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也为各路好汉落草为寇、啸聚山林埋下了伏笔。
《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算不算败笔?
写王进不是败笔,反而是一个点题之笔,背后隐藏了好几条暗笔。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王进的身份背景,王进这个人,是北宋时期下层的官僚,还是一个武官。一定要深刻理解王进这两个身份属性。
我们看《水浒传》里,上梁山的所谓贼寇里,最多的,影响力最大的是哪一类人呢?
阮氏三雄这样的平民百姓?不是。
吴用这样的落第秀才、底层知识分子?不是。
卢俊义、孔明孔亮和一丈青这样的地主豪强?不是。
武松和石秀这样的社会闲杂人等?也不是。
李俊和张顺这样的有黑社会背景的人?也不是。
王英燕顺这样占山为王的强盗头子?也不是。
梁山贼寇里最多的是宋江这样的北宋底层官僚和林冲杨志鲁智深花荣秦明关胜呼延灼等等这样的朝廷底层武将。
而这两类人的身份属性,在王进身上都找得到。
所谓逼上梁山,逼上梁山,说的是这类北宋底层官僚被逼无奈上了梁山。
可是,他们就没有其他路子走吗?当然有,王进的逃跑,隐藏起来,就是另一个路子。
《水浒传》一开头就写王进的爹王升以前打了高俅,然后王进被高俅诬赖陷害,只能被逼走的事,是暗示两点问题。
一,像王进这样公认的好人,好官,都被逼走了,说明宋朝到了后期真的是烂了,官僚系统真的是腐败透顶黑暗透顶了,所以,才有后来无数朝廷底层官僚被逼上了梁山。
其中被逼最狠的就是林冲和杨志等几个人了。而林冲杨志的身份跟王进是一样一样的,都是北宋的底层武官。
二,梁山上这些北宋朝廷底层武官,选择了跟王进不同的道路,林冲和杨志选择上了梁山,造了反。王进选择了逃跑。
王进,是一个缩影,代表了《水浒传》这个背景下,被上层挤压的另一类北宋底层官员的选择。
上梁山的那拨人,只是一部分,他们忍受不了,被逼上了梁山,而另一部分,忍受不了,怎么办?逃。
还记得西周时期,有两个兄弟,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个王子,周武王灭商以后,二人认为周武王没有为臣之道,所以他们兄弟两个不愿意做周朝的子民,于是逃跑了,逃到荒郊野外去了,他们还很有骨气,说要“不食周粟”,在荒山上采薇吃。
王进这个人就是逃跑了,他不愿意做北宋的官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可是躲了的王进为什么没有了踪影了呢?
我猜,要么大概率是真的当了顺民隐士,要么死了。
当隐士我们就不说了,在当时的北宋社会下,仍然是被欺负被压榨,死了是怎么回事?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小说,收在他的《故事新编》里,叫做《采薇》,讲得就是伯夷和叔齐这兄弟两个的事,里面有一段对话特别有意思: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嗯,王进虽然逃了,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还在大宋朝廷的管辖区内,你还在这个黑暗的笼罩下,如果你不吃大宋朝廷的饭菜,你就得饿死,如果你吃了,你就是吃我们圣上的东西。
王进逃跑以后,只有两个选择,或者做一个“食周粟”的顺民隐士,或者做一个“不食周粟”的饿死鬼。
话说回来,这些人还有逃跑或者造反之外的第三个选择吗?
当然是有的,比如《水浒传》之后,清朝有人续写一本同文书,叫《水浒后传》,在后传里,李俊这帮人,在征方腊以后,不愿意做朝廷的官,也逃跑了,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是要吃大宋的饭,怎么办?要像王进一样吗?做个顺民或者饿死鬼?
李俊说,不,我不学王进,我不做你大宋的子民,我逃到海外去了,我跑到你大宋的圣上管不到的地方去了,我自己做皇帝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