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母为何不吃“六安茶”?

我读红楼有个反常的习惯,常常于有疑处无疑,于无疑处有疑,越是很多人起疑的地方,我往往越觉得理所当然,越是别人不屑一顾的地方,我越是觉得大有文章,最近读到贾母品茶栊翠庵一回时,我就有了疑问。

我们不妨先来看原文: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这是一段贾母携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去妙玉的栊翠庵品茶的情节,乍看没什么,不过就是一段品茶的文字,但如果你对茶有一定的了解,对妙玉的为人有一定的了解,就不会粗粗的看过了。

我们先来说茶,从贾母与妙玉的对话中我们知道,贾母喝的是老君眉,那么我们不禁要疑惑:贾母为何单单点明了说“我不吃六安茶”呢?她跟六安茶有仇吗?我们不妨来了解下六安茶的知识。

六安茶一般是指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相信经常喝茶的人都不会陌生。从古至今,六安茶都是茶中精品,是极品茶,用来进贡和送人的,一直以来都被作为贡茶,只有顶尖人物才有福享受。

六安茶属于绿茶中的特种茶,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

据历史记载,1856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才有资格享受每月十四两六安瓜片茶的待遇。新中国总理周恩来也对六安瓜片也赞不绝口,建国后,六安瓜片一直被作为特贡茶。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六安瓜片被作为国品礼茶馈赠。据传,袁世凯也对六安茶情有独钟。

不仅《红楼梦》和历史记载,更早的古典名著《金瓶梅》中也提到了六安茶。原文第七十二回说西门庆从外面回来,来到潘金莲房中,坐在床上,妇人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子、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掇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口欣喜。这里说的六安雀舌茶也是六安茶。

由此可知,六安茶的是好茶,是茶中精品,但为什么贾母偏偏不吃呢?我们再来看老君眉。

关于老君眉这种茶的来源没有准确的答案,一种认为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一种认为是福建武夷山的名丛,莫衷一是。

据历史记载,清代确有“老君眉”茶名。该茶出产在福建省武夷山一带。据清·郭柏苍《闽产录异·货属·茶》载:“老君眉,叶长味郁,然多伪”。“由此可推断,老君眉极有可能是武夷山的名丛,是属于发酵中的乌龙茶的一种,其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红茶和乌龙茶比较能消食,解腻。这是清代颇为时兴的茶叶,时人又称此茶为“寿眉”。

到这里就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贾母之所以吃老君眉而不吃六安茶,是因为她之前刚吃了酒肉这些油腻的东西,如果直接吃六安茶这种绿茶,容易消化不良闹肚子,而如果是吃红茶和乌龙茶,则可以消食解腻,由此可知,贾母深谙茶性,很懂得养生之道。

我之前分析过贾母对于戏曲和音乐的不俗品味,这里曹公又通过品茶一节,明确地交代了贾母对于茶文化和养生之道的不俗见解,可见,贾母确是从富贵场中过来之人,见多识广,对生活对艺术都有着不俗的品味和理解。

说完了茶,我们来看妙玉的表现。不少读了红楼的人,对妙玉的认识大多是“身在空门,心在红尘”,因为她的那首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她对宝玉的情感也是暧昧不清,从宝玉生日送拜帖、宝玉乞梅、妙玉将自己日用的茶杯给宝玉使用这些细节即可得出妙玉对宝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然而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从上面她与贾母的这段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妙玉也不全是性情怪癖不容于世之人,她不仅深知养生之道,也很懂得贾母心理,所以贾母来了之后,妙玉亲自烹茶,亲自奉与贾母,且直接准备了老君眉而不是六安茶,可见妙玉也是懂得人情世故之人。

妙玉不仅懂茶道,且很了解贾母的饮食习惯,能投其所好。红楼梦中,我们知道,能投贾母所好的都是特别聪明的人,比如王熙凤、薛宝钗等人。

从贾母的那句“我不吃六安茶”里我们也可以得出,妙玉大概平素最喜饮用的当是六安茶,这也符合她修行之人的身份。

所以,综合来看,曹公设置了贾母品茶栊翠庵这个情节不是随意为之,不仅是要写出贾母之大雅与刘姥姥之大俗的文学张力来,更重要的是通过贾母品茶这件事,交代了贾母这个享尽荣华富贵的老太太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同时也交代了妙玉这个槛外人并不总是高傲孤僻,她不仅深谙茶道,且很会为人处事。

细思贾母品茶的整个过程,妙玉的表现乖巧伶俐,应对自如,很是讨人喜欢,全然不像是一个出家修行之人,倒像是宝钗一流人物。

作者:夕四少,转载请获取授权,违者必究。

《红楼梦》中贾母为何不吃“六安茶”?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贾母带领家人和刘姥姥到妙玉所在的栊翠庵,一行人坐定,妙玉敬茶。这是贾母突然说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随即回答:“知道,这是老君眉。”

这段貌似简洁的对话,其实道出了妙玉与贾母的关系以及妙玉的身世。众所周知,贾母原型是清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而妙玉也是苏州人,其父是官员出身,从妙玉在书中的对话看出,妙玉并非公侯世家出身,其父很可能是通过科举做官的,是受过磨难的人。从贾母与妙玉的对话,我们发现她们之间可能极为熟悉,熟悉到贾母爱吃什么茶、不爱吃什么茶都知道。另外,妙玉对茶具、茶叶和茶道极为熟稔,说明其父可能是替皇家管理茶政的官员,与贾母原型哥哥李煦非常熟悉。

六安茶

至于贾母为什么不爱吃六安茶,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一下。

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大别山一带,特点是略带苦味,妙玉的父亲通过科举走上官场,生活中可能有些磨难,所以爱喝六安茶以抚慰自己的心灵,以至于来了客人也进献此茶;而贾母出身高官世家,世代簪缨,哥哥又是为皇家办理丝绸贡品的高官,这样的大家贵妇从小养尊处优,生活非常优裕,她们没有寒窗苦读的切身感受,犯不上用六安茶来抚慰自己的心灵。贾母她们爱喝的是进贡的香茶,产于洞庭湖的老君眉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能消食解腻,这些特点就非常符合她们的心理和喉舌诉求。

老君眉

妙玉非常了解贾母等人的生活习惯,所以她捧出了老君眉而非六安茶。

《红楼梦》中贾母为何不吃“六安茶”?

因为六安茶属于绿茶,寒性。贾母吃了酒肉螃蟹,人老脾胃虚弱,吃六安茶脾胃更虚寒。老君眉,是一种红茶,温性,可以中和螃蟹的寒性,对脾胃有益。贾母懂养生!妙玉知道贾母们游玩吃螃蟹,所以特意为贾母准备的老君眉!

《红楼梦》中贾母为何不吃“六安茶”?

安徽多好茶,十大名茶皖占其三,而皖南徽州与皖西的六安是安徽好茶的集中产地,六安地界所产的茶叶质量上乘,从古代开始就是出了名的。

不过,《红楼梦》里的贾母偏偏就不吃六安茶,在栊翠庵的时候,她对妙玉指明了说自己不吃六安茶,乍一看,可能有人觉得贾母瞧不上六安茶。

其实,贾母并非觉得六安茶档次低,只是出于养生之道。

在《红楼梦》原著的第十七回:

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

这是栊翠庵品茶的场景,贾母喝的茶是产自福建的老君眉,可她为什么又点明了自己不吃六安茶呢?贾母这么瞧不上六安茶吗?

不过想想也不对,若是贾母向来不喝六安茶,贾府里的人必然全都知道,也包括妙玉,而贾母也不需要多此一语,很显然,贾母是临时不喝六安茶的。

贾府乃是显赫人家,贾母又是一家的主母老祖宗,如果她真觉得六安茶配不上她的身份口味,那么府中之人定然从来不会预备着六安茶给贾母

六安茶,通常人们说起六安的茶就想起六安瓜片,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六安瓜片真正兴盛起来是清朝末期的时候,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六安瓜片尚未有起色。

但除了瓜片,六安还有的是好茶,两宋时期,寿州与霍州一带的茶叶就非常受追捧,作为茶叶中的精品,六安茶向来都是用于朝贡与送礼的高端茶叶。

明代的《茶疏》: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

明清时期,宫廷后妃每个月的分例供应中,就有六安茶,而且是具有了一定的品阶者才能有资格享用,贾府之中的六安茶,可能来自于宫里的赏赐。

至于后来非常出名的六安瓜片诞生于清末,因其茶叶形状如同葵花籽而称作瓜片,慈禧太后与袁世凯等对六安瓜片极其热衷,非常钟爱

很显然,六安茶绝对不是什么上不了台面的低档茶,反而是寻常人喝不起的好茶。

而《红楼梦》中贾母在栊翠庵所饮的茶,叫做老君眉,这种茶叶产自福建内陆的武夷山,因为其形状如若眉毛而得名。

清代《闽产录异货属》:老君眉,叶长味郁。

老君眉不同于六安茶,它经过了发酵加工,更类似于乌龙茶,而六安茶是绿茶。

而这,才是贾母不吃六安茶,而妙玉也非常识趣儿地呈上老君眉的原因。

六安茶是绿茶,脾胃虚弱与上了年纪的人并不太适合经常喝,而老君眉经过了加工发酵,对脾胃弱与年纪大的人来说,喝了才会舒服。

当时贾母等人刚用完酒肉饭菜,而这个时候喝绿茶会更加不舒服,反倒是喝些老君眉,则能够解腻消食,对老人家来说是最合适的

明清时期,六安茶通常都是显贵人家才能喝得上的上等好茶,而贾府如此富贵,自然也是常备着这样的茶叶的。

而贾母与妙玉的说辞,也证明妙玉常喝六安茶,连贾母也都知道了。

妙玉虽然表面上是个修道之人,但也是富贵出身,喝得上六安茶并不奇怪,而她平素饮食清淡洁净,无甚酒肉,当然也不必用老君眉解腻之类。

艺术源于生活,《红楼梦》之中的各种生活场景,大多都来自于曹雪芹儿时的经历,他原本也是显贵之家,自然对于这些生活细处的讲究格外了解。

原著之中的贾母,也是这样一个极其讲究的人物。

所以说,贾母不吃六安茶并非觉得六安茶不好,入不了她的口,而是她出于养生保重的道理才不喝六安茶,选择了更合适自己的老君眉。

《红楼梦》中贾母为何不吃“六安茶”?

在靖藏本《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这一段落中,在贾母说:“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之后,畸笏叟有一句眉批:“尚记丁未春日谢园送《茶疏》乎?展眼二十年矣。”之后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寥寥几笔,贾母与妙玉家之前的交情,交待得清清楚楚。

有些人认为此处是贾母故意刁难妙玉,又是要换茶,又是问什么水。我不太同意。我认为,此处的表现,正是因为亲近,所以在外人面前,显得有些刻薄。

贾母是什么人?妙玉是什么人?两个人都是《红楼梦》中精致生活的代名词。贾母的吃穿用度不必说,妙玉也是几只茶杯、几种泡茶水都要弄清楚的人。《红楼梦》里谁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能跟贾母势均力敌?只有妙玉。

贾母在妙玉面前是随意的。一大班子人跟着,泡的茶不喜欢,不喝就是了,何必点出来?妙玉也是,一声不吭就是了,何必如此强硬。“知道。”多硬啊!但这中间有透露着一种暧昧的熟络和默契。贾母喝了半杯,又给刘姥姥,让她尝一尝。除了自己的居所,贾母在任何一处都没有在栊翠庵这样自在随意。

很多人觉得《红楼梦》的烟火气是刘姥姥给的,我觉得不是。刘姥姥是大俗,她越在那儿,越显示出贾府上上下下的充斥着优越感的贵族气。而读这一段,我读到一种凡人生活,是那种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的日常生活对话,寻常人家的,不过分礼貌,也不故意刁难,是恰到好处的。

《红楼梦》中贾母为何不吃“六安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完全是饮食习惯问题。

古代的六安茶很有名气,从明代开始就是皇宫专用的贡品。

六安茶其实也有很多类,但比较高档的是绿茶。

这种绿茶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最好的茶叶,但对于贾母这种上了年龄的老人来说,就不一样了。

贾母当时已经70高龄,本来肠胃就已经老化,消化能力减弱。

我们看小说中,贾母经常因为吃了半个桃子,多吃了一些什么食物,因此腹泻、无力甚至卧床。

古代没有抗生素,一旦患上了肠胃炎就很麻烦,基本只能靠自己静养。

而老年人一旦有了腹泻等病,在古代就很危险,慈禧就是得了慢性痢疾久治不愈才死的。

而当时贾母去栊翠庵之前,是吃了很多酒肉的,所以当然不能喝绿茶。

一旦喝了绿茶,这种情况下即便年轻人说不定也会腹泻,更别说贾母了。

至于为什么贾母开始就说自己不吃六安茶?

一是恐怕妙玉祖籍六安附近,对六安茶有偏好;

二是或者妙玉特别推崇六安茶,平时经常拿来招待客人。

老君眉就不同了,这是一种发酵过得红茶或者乌龙茶,本来就有消食、解油腻的作用。

况且,老君眉也是一种上等茶叶,而且老君也有寿星的意思。

给贾母老君眉,不但茶叶本身合适,还有拍马屁的意思。

这说明妙玉还是很聪明的,不是不通世故的昏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红楼梦中花费很多篇幅去写喝茶?

其实,这些茶叶远远强于82年的拉菲,不但价值昂贵,很多还是需要有身份地位才能搞到。

通过喝茶,就可以看到贾府的豪富和特殊地位。

大家看看暹罗国进贡来的高档茶叶,在贾府竟然不算什么,被大家鄙夷。

而宝玉喝的那些茶,尤其是一些高档茶叶,估计比黄金还要贵的多。

其实也不要说茶叶,妙玉给贾母端茶,用“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加上“成窑五彩小盖钟”。

后来妙玉将“成窑五彩小盖钟”不要了,送给刘姥姥。我们分析当时的价格,这个小玩意最少卖了几百两银子,而刘姥姥说二三十两银子就够庄稼人开销一年了。

后来刘姥姥有钱去妓院赎回巧姐,恐怕就是这个小盖钟的功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