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13条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捕鱼补虾没这么容易。

很多人为捕鱼虾很容易,其实没那么简单。

你偶尔出于兴趣爱好去钓鱼捉虾,同以此为生是两回事。

有钓鱼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钓鱼这东西只能用于平时加个菜。如果要以钓鱼为生,那就需要钓鱼者具有很高的技术,绝非普通爱好者能够搞定的。

另外,即便是技术好,钓鱼这种东西也要碰运气,可能一天吊到好几条,也可能一天一条都钓不到。

如果你只为加菜,钓不到也没什么,以此为生也就是一天没东西吃,心理压力会很大。

其实说来说去,不是专业渔民,普通人根本不可能通过平时娱乐性钓鱼,保持全家长期生存。

大家记得韩信以垂钓为生,最后饿晕在河边,被一个老太太所救的事情了吗?

韩信难道不够聪明,学什么学不会。他都不行,大家认为自己能行吗?

第二,捕鱼也需要体力。

很多人认为,钓鱼就是坐着不动,应该不用什么体力。

但你要知道,拉杆是需要体力的,而且在户外长时间挨冻吹风,也会消耗身体大量热量。

更重要的是,这些热量消耗以后,你很可能一无所获。

既然如此,你还真不如去挖点树皮草根。至少树和草到处都是,也不会跑吧,比捕鱼简单靠谱多了。

第三,鱼肉热量太低。

鱼肉100克热量是100多大卡,猪肉则是400大卡,挂面也有350大卡。

相比起来,鱼肉的热量太低。

而人一天生存最低需要1400大卡,也就是要吃1400克鱼肉,也就是要差不多3斤鱼肉。

如果是一家3口就要10斤鱼肉,大家注意这还是鱼肉。

由此计算,你一天最起码要捕鱼20斤以上,这哪里是容易的事情。

第四,大部分地方是不容易捕鱼的。

虽然有水就有鱼,但普通水塘里面鱼的数量量并不多,同今天人工饲养的鱼塘是有巨大不同的。

有时候不小的一个水塘,将水放干以后,其实没几条大鱼,都是一些手指长的小鱼。

普通乡下的小鱼塘,是捉不到什么鱼的。

只有大江大湖大河才有这个条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住在这些水域附近。

即便你就住在大江边,但距离江有一段距离,对于饥荒中的人就难以去捕鱼。

因为人陷入饥饿中,体力会严重下降。平时一口气走10里路也没事,现在未必能够走上1里。

长距离行走去捕鱼,有可能直接死在路上。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问: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古代的大远,我们都没经历过,一九六零年到一九六二年这三年的自然灾害就近了,六十五到八十多岁的人都经历了,亲自经历的历史就不是题主所说的"传言″,而是亲历了。

六零年到六二年这三年就是闹饥荒的年代,那时浮夸风刚刮过,赶上自然灾害,苏修又趁机要帐,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还他们帐,就是个挨饿的年代。

六零六一年人们确实是吃糠咽菜,吃草根啃树皮的,我六岁但我记些事了,大人们每天去镢地深翻,我们小孩就在托儿所里,小孩每天可以给两个棒子面窝头吃,不饱就是喝稀汤,可大人们每天就给一个菜窝头吃,再就是吃玉米棒芯粉细碎拌糖精打的糕干,其实就是吃柴禾。

我们小孩想吃但不给,小孩的肠胃弱,吃那东西会大便燥结能憋死的。

等大人们干活都走了,我偷了一个吃,开始嚼特甜,后来嚼着嚼着就不甜了,可就是咽不下去,最后都吐掉了。

挨饿的时候人们就吃这个东西,但没看到弄到鱼虾来吃的。

到七十年代,我长大了,有时也拿网去河沟里去捞鱼,可在齐腰深几里长的水渠里,四五个小时也捞不到十几条小鱼的。

现在的人们出去钓鱼,一小时能钓十几条大鱼,那是养殖的,你到人口密集地区的自然环境里去捞鱼,看你捞得到捞不到,管保你放空而回。

过去的鱼虾都是鲜生状态,繁殖和生长都很慢,没有养殖的鱼虾,人口密集地区想吃鱼虾不是很容易,如果像现在这样有饲料养鱼,那人们还吃什么草根啃什么树皮,饲料比草根树皮可好消化多了。

人都吃草根啃树皮,那鱼虾只能去喝水啃泥了,鱼虾都饿死了,人到河沟里逮得来鱼吗?

看这题问能让人联想起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晋惠帝时民间闹饥荒,人们就是吃草根啃树皮,饿死很多人,晋惠帝听到后说,"老百姓没米吃,为什么不吃肉粥″?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这一要看周边有无江河湖泊等水域(旱灾例外),二要视捕钓渔具的种类及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定,三还得考虑家中食用油及调料的多寡之情。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并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就能将其捕捉到,也并非每个灾民都事先经受过野外生存的训练,都具这些基本功。

只要水资源充沛,就肯定有鱼虾等。

过去的人绝大部分都不会织网,钓具质量也差,像钓竿和抄网都非常笨重。

过去,我们在岷江下游的府河九里堤钓鱼(藏羌地区的木材多由水路"无甚成本″地冲至这里上岸),在无大人骑车带有抄网的情形下,鱼钩常被拉直成缝衣针样或提折断、或断线。就是仅上斤重的鱼也很易呈现此类无奈之情,那竹制竿就是4一5米长,稍握久点也受不了,在木料和大石上更难摆插。

就是在6o年代一8o年代初,很多渔具均主要靠自做,渔具店(摊)颇为罕见。可以说99%以上的人均无法自制工具,或无钱无处去购买,有不少人捕鱼、虾还在用极其简陋的,装拉圾的竹编撮箕,甚至还有用纱窗布及口罩做小搬罾(网)的。这些工具也只宜在小河溪及沟中搞些小白条、小麻鱼、小鲫、小虾之类。

这些小家伙们,在作料匮乏的年代,那腥味是更难让多数人下口的。

古时的材质与捕技应该还逊于现代,油脂及调味料估计更为缺乏。其情就不言而喻了。

小说中常称古人某些刀剑"削铁如泥″,也肯定是艺术上的夸大之辞。有这么好的材质技术,估计日、韩等国的钓钩都没有什么市场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你知道灾民没有去捕鱼吗?

若是干旱,池塘都干了,上哪捕鱼呢?

若是洪涝,流动的水,无家可归,用什么捕鱼呢?

捕鱼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古代闹饥荒时人们怎么生活不知道,只听说六十年代初时挨饿的经历。听母亲说:挨饿的年代,那时母亲刚结婚,生产队忙的很,干一天活累的谁还有闲心去摸鱼虾。母亲说离家不远有条小河沟,那里的蝲蛄一会儿就能抓一脸盆,谁都不敢去,怕生产队干部知道。有一次中午,母亲和没出嫁的姑姑去河边洗衣服,河里有很多蛤蟆,小姑一会儿就抓了几十个,还没等拿回家呢!就让人举报了,生产队长领着人来没收,姑姑生气把蛤蟆都放了。生产队长训诉说:你们还没累着,还有闲心抓蛤蟆。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靠山吃山,近水吃水。闹饥荒的面前一定是山远水枯,饿死人也必然之中。

一般闹饥荒面积很大,方圆几百公里,也可以说一处没了食物,等于整个世上没了食物。河水里捕食鱼虾是肯定的,鱼虾人类食物之中。实在没吃头才啃树皮去吃草根,不是传言,绝境生活中真实存在。

饥荒之言离我们并不遥远,说饥荒的艰难并非言空穴虚,而是饥浮魂野的警示。、

民国年间的河南大饥荒,兰州大饥荒到六O年全国农村大饥荒无不触目惊心,不敢回首往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