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代战争中火炮阵地只存在8分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596条回答。
这是因为炮兵科技的发展太快了。
二战期间,一方遭受炮击以后,要迅速判断敌人火炮的方向,炮弹的口径,以推算敌人炮兵阵地的大概方向和距离。
一旦推算出这些数据以后,一线的炮兵侦察员就必须立即去观察,找到敌人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必要时候还要出动侦察机。
在锁定敌炮位置以后,炮兵侦察员需要将详细的参数传回炮兵阵地,己方炮兵开始炮击。
炮击期间,炮兵侦察员需要不断校对炮弹落点,引导精确炮击。
这套流程可长可短,但至少也要十几二十分钟时间,长则几个小时。
所以二战中炮兵,尤其是远程火炮炮兵往往可以连续炮击几个小时,不需要移动位置。
但现代就不同。
先进的炮兵武器不说,就说说中越战争期间,美国人援助给我们的炮兵雷达。
在美国的协调下,中国购买了4台英国辛伯林炮兵雷达(后来美国人自己卖了AN/TPQ37无源相控阵火炮定位雷达)。
这台雷达在当年来说,是非常先进的。
它的重量只有400公斤,可以野战部署在最前线,移动不困难。
它可以通过雷达扫描,锁定迫击炮、榴弹炮、加榴炮、加农炮的弹道,从而迅速定为敌人炮兵阵地。
自然,它也是有误差的,对于82迫炮位的定位精度在25-40米范围,对122榴的定位精度则为65-100米。
对60迫探测距离为6千米,对82迫为12千米,对120迫为16千米。
这4台雷达,除了1台留在后方研究以外,1台用于宣化炮校搞教学,1台配备广州军区炮兵仪器侦察营,1台配备昆明军区炮兵仪器侦察营。
雷达反应时间非常快,为15秒到20秒,实际战斗时发现可以缩小到10秒左右。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只要越军一开炮,炮兵雷达在10秒左右就可以锁定越军炮兵阵地位置。
随后,解放军炮兵只要按照固定坐标炮击即可,这是炮兵基本功的基本功,打不准就见鬼了。
所以,越军炮兵只要一开炮,就迅速遭到反击,损失惨重,连转移火炮的机会都没有。
久而久之,越军每次炮战损失都远远大于解放军,就不敢随便开炮了。
由此,解放军炮兵开始肆无忌惮的炮击,造成越军很大伤亡。
比如:1981年法卡山战斗中,这台炮兵雷达开机500多个小时,侦察到敌人炮兵坐标613个,我军利用其中447个,造成越军炮兵惨重损失。
很快,越军炮兵就不敢开炮,单方面被我军炮击。
越军吃亏以后,向苏联求援。但苏联方面也没有类似的先进炮兵雷达,无法帮忙。
越军对解放卷炮兵雷达恨之入骨,1984年712越军大反攻之前,越军出动821特工团406营7连1个精锐排,利用我军警戒部队松懈的机会,趁着夜色突袭昆明军区炮兵仪器侦察营“辛伯林”雷达阵地。我军此次吃了大亏,伤亡49人,炮兵雷达也被破坏,而越军特工伤亡11人。
为何现代战争中火炮阵地只存在8分钟?
俄军在乌东战争当中的炮兵阵地,别说8分钟就要移动阵地,俄军经常都是1天都不移动阵地。
在乌东战争,俄军出动的炮兵包括,奥兰 -10"型炮兵侦察无人机,203 毫米牡丹花式自行榴弹炮,240毫米郁金香式迫击炮。飓风式模块化火箭炮,2S19M型自行榴弹炮和2S7 式 203 毫米榴弹炮。
俄军还出动了大量精确制导弹药,在过去,俄军在压路机炮击战术,一次出动大批炮兵部队。现在,俄军以炮兵连,炮兵营的编制投入战斗,在炮兵校对无人机的情报支持下,利用先进通讯系统和精确制导炮弹,俄军对付一个目标,就需要一发炮弹。
俄军根本不需要,发射以后还要去隐藏,因为,没有乌军炮兵有反击的可能性。乌军炮兵既没有,先进的无人机,也没有先进自行火炮,更没有足够的精确制导弹药和先进通讯系统。
乌军炮兵在战场上,使用着牵引式榴弹炮和加榴炮,只能在泥泞的战场上,蜗牛散步。乌军战机也被俄罗斯空军完全封锁,乌军无论炮兵,还是空军,根本不具备打击俄军炮兵阵地的能力。
俄军炮兵因为探测,定位,通信等技术的发展,那怕是一个炮兵连,也是大范围分散部署。但是却可以打击同一个目标。
乌军有12个旅都是被俄军炮兵击败,70%的乌军坦克装甲车都是因为顶部被俄军炮兵击穿,而损失,数量达到上千辆。炮兵是不是开炮以后8分钟以内,快速移动位置,要看对手的水平。就是在叙利亚战场,现在,叙军炮兵也很少为了隐蔽,而频繁中断炮击,移动炮兵阵地的位置,因为根本不需要。
为何现代战争中火炮阵地只存在8分钟?
8分钟?
8分钟那都多说了,
自从有了反炮火雷达,可以在几秒内逆算出炮火阵地方位,最快30~40秒,火力覆盖阵地,慢的3几分钟,
火炮开炮几分钟后必死无疑,
所以现在的发展方向是多管,齐射,只打两三发,要么开了跑,要么扔下跑,
T0S就是这种理念,
另外远程车载电磁炮,射程奇远,反炮火雷达就算发现,它射程近,也白搭
为何现代战争中火炮阵地只存在8分钟?
兔哥哨位谈谈个看法:首先,8分钟并不是一个严谨的说法,只能说是代表了反制火炮技术的发展给炮兵带来了威胁大了。现在的战场,已经进入到了体系化、信息化作战模式,信息化时代,战场上对抗的是士兵、各种火力打击单元,但是在其背后,却有着强大的信息化体系支撑。信息化体系涉及陆海空天电网,属于全空域作战模式,我们知道,早期的战场是单纯的陆地作战,后来有了飞机,使战场变成了陆空二维立体作战模式,后来有了卫星制导、卫星定位、侦察,使战场走向了三维作战模式。不过,虽然有卫星支持,并非是全时空的,卫星无法全时空支持信息,情报获得,于是在卫星、无人机、各种侦察平台的支持下,有了陆海空天电网全空域,全时空的体系化作战能力,这就是信息化作战模式。
信息化战场是透明的,在强大的侦察能力支持下,火炮这种火力支援武器也成为被侦察的重点。火炮需要构筑阵地,需要调平,需要测定发射诸元,炮弹发射后,会有一个弹道,这也让利用炮弹弹道来探测火炮位置有了一个条件。早期的反炮兵雷达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例如,探测迫击炮位置的“辛柏林”雷达,就是利用迫击炮飞行时的弹道来测定火炮位置。火炮做为战场上的火力打击武器,对于战场上的作用非常大,因此,有战场之神的美誉。很难想象,没有火炮的战场是什么样的,正是因为如此,火炮技术的发展从未停止过,从火炮到火箭炮,不断追求射程,精度,打击威力,火炮已经成为战场上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武器装备历来都有矛盾相生相克,有火炮,自然就会有反制火炮的技术,反火炮技术随着科技进步,实力越来越强。例如美国的TPQ-47多功能雷达(“不死鸟”战场传感器系统),拥有对迫击炮30公里距离上的侦测能力,对普通火炮为60公里,对火箭炮超过100公里,同时可以在300公里距离上探测来袭的弹道导弹。瑞典的“亚瑟”反炮兵雷达在曾经在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目前,反炮兵兵雷达已经进入到声反炮兵系统,美国研发出了“声反炮兵系统”。而俄罗斯的“赫尔墨斯”多用途武器制导系统,已经形成探测与反击组合一体模式,利用传感器测定敌炮兵炮弹的弹道轨迹并计算其发射位置,然后24管导弹发射系统根据雷达给出的射击指令齐射向目标,射程可达100公里。无人机反炮兵技术也是一个发展方向,所以,炮兵阵地越来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迫使炮兵采取快打快撤的战术,躲避对方的反制手段。
目前,对于反火炮探测技术的回应并非无解,虽然有了反制火炮阵地的技术,也有很多制约因素。严谨的说,光有这个技术还不够,还要有反击能力,例如,你可以花钱购买反炮兵雷达,能够知道对方火炮位置,但是,你没有能够打击到它的武器也白搭。比方说,对方火箭炮射程300公里,而你最远的火炮射程只有100公里,对手就不怕你。即便如此,军事大国都在居安思危,已经开始了未雨而绸缪,减少火炮暴露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快打快撤。至于8分钟一说并不严谨,只是代表炮兵所面临的威胁,反炮兵雷达从探测到炮弹到计算出火炮位置不过几秒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在几秒钟就做出反应,火炮射击需要装订射击诸元,需要装填炮弹,需要评估对方阵地火炮数量,种类,制定有效反击形式。这里还有一个警惕对手示假的目的,故意引导你反击,在消灭你,对手也是有反制技术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快打快撤,快打快撤并不简单,传统火炮基本上做不到,牵引式火炮不用说8分钟,18分钟都够呛,跑不多远的,所以,已经有了智能自行卡车炮,半自动发射,自动调炮,随便一块平地,输入射击诸元,快速发射,然而撤换阵地。
火炮并非是8分钟就跑,如果是这样,火炮就无法完成作战任务,光转移阵地,自己安全了,前线步兵怎么活?所以,尽量散开,同时提高精确打击能力,以少的射弹量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另外就是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让对手鞭长莫及,因此,面对反炮兵技术,并非无解。目前来看,反炮兵技术依然是落后于火炮射程,精确打击技术发展的,当然,对于火炮技术大国而言,压力并不大,对于火炮技术落后的国家而言是致命的。未来火炮与反火炮技术会继续较量下去,并催生出新的技术,要想不吃亏就要跟上矛盾转换的节奏,否则就只能是挨打了。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为何现代战争中火炮阵地只存在8分钟?
因为在现代化战争中,面对敌方的炮击时,一些军事大国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反制手段,那就是使用先进的反炮兵侦查系统,当对方的火炮阵地开炮以后,己方的炮侦雷达(即炮兵侦校定位雷达)就可以通过追踪和分析对方火炮发射的炮弹弹道轨迹,从而为己方的反制火力逆推出对方火炮阵地的具体区域,接着就是使用反制火力对目标地点进行毁灭性打击!尤其是中美这样的军事大国,其反炮兵手段是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比如我国的最新的SLC-2型地面炮位侦校雷达,性能已经可以媲美美军最先进的“火力发现者”系列AN/TPQ-53炮侦雷达(性能已全面超越AN/TPQ -37),可以保证“发现即摧毁”,而AN/TPQ-53炮侦雷达只有2部车,4个操作员,架设工作时间不超过5分钟,反应时间5s,撤收时间2分钟,连续开机的时间达到了72小时,并且可以保证虚警率低于 1次/6小时,可同时探测50个目标,且最远探测距离达到60公里,对目标炮兵阵地的反推误差大多数情况下在 50-100米左右,基本上不会超过200米!所以,题目中说到的炮兵阵地只有8分钟生存时间很正常,甚至更短,因为你一开炮,可能就已经被对方的反炮兵雷达侦查到了,所以必须在几分钟内造成炮击任务,然后撤离阵地,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主流的火炮已经是自行火炮的原因之一,因为牵引式火炮在现代化战争中的生存性实在很低,哪怕是自行火炮,爆发射速也要大于15秒(比如15秒内要打完4发炮弹),为什么是15秒?因为很多炮侦雷达的反应时间就是15秒左右,必须在对方反应过来之前,转移阵地,避免遭到对方的反制火力打击!
为何现代战争中火炮阵地只存在8分钟?
如果对方有炮兵侦测雷达以及配属火炮的话,己方炮兵开一炮后最好一分钟之内——可能半分钟之内就得赶紧移位。不然对方的反制炮火就到了。
炮兵侦测雷达可以依据炮弹飞行的轨迹计算出火炮所在的位置。最早的一款好像是英国的辛柏林炮兵侦测雷达。最初使用是在马岛战场上。英军利用这款雷达端掉了阿根廷很多炮兵阵地。而当时的阿根廷对此无能为力,也没有任何反制措施。英军能轻易发现阿根廷炮兵所在,而阿根廷却发现不了英军炮兵所在。结果最后就是英军炮火虽少,但却掌握了战场主动。
我国也曾经进口过该款辛柏林雷达,并在老山前线对越战斗中使用过。该雷达配合中国大口径火炮群,给越军造成了绝望性的打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