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游记》观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经的时间?

观音菩萨犯了一个错误,她是按照直线距离计算出了108000里的路程,唐僧也是按照这个数据来核算时间的。

108000÷3÷360=100里/天。

唐僧最初估计了3年的时间,再加上返回的路程,他需要一天跑200里,都说骑上好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一天跑200里应该是可以达成的。

唐僧是出过远门的,他后来又琢磨了琢磨,有随从跑步跟着肯定跑不了这么快,于是又评估了一个时间:

又道:“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也就是说一天走100多里,七年是能回来的。而唐僧的行进速度其实还是可以的。这点在唐僧到达观音禅院时有个大致的数据。

“老爷,东土到此,有多少路程?”三藏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个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

一个5000余里,一个五六千里,后边数据取个中间值按5500里算,到达观音禅院总共走了10500里。而到达观音禅院的时间是第二年的早春时节。

光阴迅速,又值早春时候,但见山林锦翠色,草木发青芽;梅英落尽,柳眼初开。……行者抬头看了道:“不是殿宇,定是寺院。我们赶起些,那里借宿去。”三藏欣然从。

早春时候我们按一月份多一点算,唐僧到观音禅院大概用了4个月的时间。也就是120天。

10500÷120≈90里。这个速度跟唐僧估计的7年时间差不多。(算上返回的时间,他不知道取到真经之后会飞)

走了一万多里路,相当于走了十分之一的路程。但是真正走了1/10时却是在五庄观之前。

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

上面这段是在到达五庄观之前,沙僧问过的话,孙悟空给出的一个数据。到达五庄观是贞观十六年春,到达观音禅院是贞观十四年春。也就是说唐僧又多走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走了十分之一,可见路途是多么的曲折。

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八十一难并不是遇到了八十一波妖怪,唐僧自打出娘胎就开始算,取经时已经记录在案的就有四难。不是遇一次妖怪就算一个劫难,有些妖怪他是可以制造2-3难,比如遭遇黄袍怪就算作三难: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

整个盘点下来,唐僧取经十四年有些年份遇到的妖怪多一些,但再多也超不多三波,有些年份少些,一年也就遇到一波妖怪,甚至有些时候整年都不见一个妖怪,也就是说妖怪耽误他们的时间并不多,真正花去唐僧大量时间的还是赶路。

唐僧是个勤勉的人,按照他之前的行进速度算,三四年也能到达雷音寺,但他单程就走了十四年,这说明实际路程是远远超过108000里的。

为何《西游记》观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经的时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511条回答。

唐僧低估和观音菩萨低估时间,是不同的。

唐僧曾经认为,二三年就可以完成取经: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

唐僧这么说,其实还容易理解。

因为唐僧其实并没有出过远门,充其量也就是在国内云游而已,不知道去印度一路的实际距离以及艰难程度。

大唐时期,在全国都修建了驿道,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当时在交通要道每二十里就会有一个驿站,这些驿站供给粮草以及住宿等等。

而大唐八百里加急件速度是很快的。

安禄山在范阳(河北涿州)起兵叛乱,时间是11月14日,长安的唐玄宗在6天后就得到消息。从涿州长安的直线距离也有1000多公里,古代就是2000多里。

也就是说,八百里加急每天可以走300多里路,穿越半个中国。

虽说唐僧骑马取经,不能和八百里加急相比,但终究后者可以6天穿越半个中国,那么唐僧认为二三年可以完成取经,最多不超过五七年,已经是相当留有余地了。

正常来说,唐僧估算的也没错,这是普通人类根据常识来估算。

但实际上,去西天取经压根就没路可言。不要说离开大唐以后,就算是唐僧走到大唐和突厥交界的两届山之前,就已经没路了,完全依靠自己翻山越岭,还有很多虎豹豺狼和毒蛇。

而有路一天走几十公里也不稀奇,没路可能一天只能走二三公里还是走错了。

然而,实际上去印度的路线,实际距离远远超过唐僧预料。

他们刚刚离开大唐不久,去了那个观音禅院。

唐僧向这里僧人介绍,在大唐境内走了5000多里才进入外国,随后辗转走过哈密过,走了五六千里,才到这里。

也就是说,唐僧到了观音禅院已经走了上万里,相当于今天3000多公里。

这个距离差不多,今天从西安开车到阿勒泰的总行程里数为2925公里。

唐僧没有公路可以走,夺走几百公里也是正常。

这么远的距离,唐僧走了大半年时间。

然而,根据孙悟空的话来说,也就走了十分之一的路程而已。

其实孙悟空有些夸大,但也不算太夸张,因为随后唐僧还要穿越中亚各国,向南进入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才能进入印度。

走到阿勒泰的距离大概是四五分之一,没有十分之一这么夸张。

但走到新疆这一路其实是比较容易走的,山地较少,人口较多。而一旦进入中亚以后,就是无边无际的戈壁和草原,人口稀少。

进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都是可怕的山地、丛林地带,就算今天有的地方都要用直升机通过,更别说古代。

所以,唐僧花费二三年是不可能来回的,能够走到印度就不错了。

至于观音菩萨,她毕竟是菩萨,是在空中一路看了取经的路。

这就等于通过侦察机查看地形,很多很难走的山路,在空中根本就看不出来。

空中花费几分钟飞过一座山头,地面可能走几天也过不去。

空中看到一条很小的河,其实如果没有桥或者渡船就过不去,旅客往往只能花费几天甚至几十天绕过去。

所以,有些误算是难免的。

开始观音菩萨查看道路之前,认为“未定,约摸二三年间,或可至此。”查了之后就认为实际时间可能大大增加,但距离唐僧骑马要走多少年,其实没有人知道,因为压根就没有凡人走过这条路。

为何《西游记》观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经的时间?

唐僧的预算并没有错:大唐距西天十万八千里,也就是五万四千公里。唐僧有马,据说上等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天能走九百公里,而蒙古马能保持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持续6--8小时。一天可以行走三百六十到四百八十公里,唐僧取经心切,一天完全可以行进二百多公里。

按照这个速度,顺风顺水去西天,一年左右,所以唐僧预计如果全程顺利三二年左右可以回来,考虑到雨雪风霜恶劣天气还有生病等意外情况,唐僧又把时间加了一倍:

“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但是唐僧取经,中间艰难无数,有九九八十一难,很多超出了唐僧师徒的能力,悟空要去天上搬救兵,有时自己也被抓需要解救,天上人间时间还存在着巨大时差,所以最终唐僧十四年回大唐,与预料的时间相差巨大,才说明路途的艰辛,证明唐僧师徒坚定的信念。

观音是菩萨,她一掐指,前尘后事都可以洞晓,但是她不能泄露天机,所以只能按照普通人正常速度,预算大致时间。

为何《西游记》观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经的时间?

说到取经时间的问题,最初唐僧自信满满,估计大约二三年的时间就能到达灵山小西天。就连观世音菩萨,也是这样想的,观世音菩萨曾说道:

“那菩萨到山脚下,有玉真观金顶大仙在观门首接住,请菩萨献茶。菩萨不敢久停,对大仙曰;“今领如来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大仙道:“取经人几时方到?”菩萨道:“未定,约摸二三年间,或可至此。

她与唐僧预估的时间不谋而合,唐僧是个肉眼凡胎的家伙,看不到取经之路的艰难险阻,可观世音菩萨不能不知道吧?她是西天取经的执行者,如来佛祖是导演兼总策划。

难道观世音菩萨估计失误了吗?一路上的那些妖魔鬼怪,她不知道?

其实观世音菩萨是知道会有九九八十一难的,起初在她的设想中,有自己保驾护航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即使出现了问题,后台老板如来谁能惹得起呢!

她与唐僧也是这样计算的,西去十万八千里,如果一天走一百里路,要走一千零八百天,将近五年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往返路程一合计,需要十年太慢了!

如果再加快一点步伐的话,一天走二百五十里,是七百二十天,折合起来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个速度加上往返,共计不到五年,正符合如来佛祖的要求,所以就定下一天行走二百五十里路。

就白龙马的脚力是没有问题,日行八百夜走一千,而唐僧坐在马上更没有问题。孙悟空咬咬牙,也能完成二百五十里的程路,可是八戒和沙僧就吃不消了,日复一日的这么走,其速度是一小时走二十里,十二小时不停的走,没有吃饭喝水的时间,这能做到吗!

况且一路上,还有各路大神设置的路障,都要算到宝贵的路程里。最可气的是到了灵山后,如来的侍者还要门子钱,并给了无字白纸经书。经过通天河一番折腾后,消耗多少无谓的时间。

这些唐僧是没有预料到的,观世音菩萨也纳闷,如来佛祖在最后整这一出,他到底是着急呢?还是不着急!无从猜到他是怎么想的!

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共计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唐僧面对这个结局,只能念一声南无本师如来佛,一切尽在不言中。

观世音菩萨看着十四年的光阴,不由感叹道:上层人物的套路太深,领会不了他们的真实意图,作为一线的执行者,也只好一百个服从。

吴承恩老先生之所以这样写,是说观世音菩萨无能吗?

我想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如来佛祖的取经计划,看似非常着急,恨不得马上把佛法传到大唐。命观世音菩萨说服李世民,以达到他的目的。

可实际情况,取经结束时如来说到,师徒四人必须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前后不是矛盾吗?既然时间紧任务重,为何要设置磨难重重呢?

前后矛盾是有寓意的,这也是吴承恩故意这么写的,造成观世音和唐僧估计失误的原因,全在如来佛祖身上。

一。如来佛祖不急的原因,是李世民答应了去西天取经的计划,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如来有了主心骨。

二。九九八十一难,是如来的对立面要拆他的台,包括那些道法高深的诸位神仙妖怪,一起来搅乱如来布的局。

三。如来为了考验师徒四人的虔诚,连自己手下的人也参与到了其中,目的是看他们意志到底坚定不坚定,主要还是提拔自己的二弟子,即金禅子唐僧。

四。它的现实意义,《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后期,中后期的明帝国已经走向了没落。那至高无上的皇权,之所以飘摇沉浮,其主要问题还是在皇帝本身,朝夕令改出尔反尔,像这样的领导者,事业能发展到何方呢?

结束语:观世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时间,不是他们的计划有漏洞,是有一些不切实际。

取经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几乎都是人为造成的,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计划没有变化快,正是此问题的结症所在。

我是禅悟净慧,欢迎阅读我的其它文章,有不足之处欢迎评论!!!谢谢!

为何《西游记》观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经的时间?

唐僧和观音的低估并非同一个概念。

观音的低估

说观音低估也算是低估,说她没低估她也没低估。

为什么低估了呢?

在定下西游这个项目之后,观音作为项目负责人,把西行的路,给走了一遍,算是提前摸了个底,确定一下这个计划到底可不可行。

但是领导做事,即使亲力亲为,那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程。

所以观音的走一遍,并非步行,而是带着木吒,半云半雾,也就是以半飞行的状态,走完了全程,而且 中途只耽搁了四次,就是分别和猪八戒、沙和尚打了一架,和悟空说了几句话,救下了小白龙。

这样她走完,花了才几天的时间,自然而然会和实际情况差很远。

因为:

  1. 师徒四人步行,山高路远,那和飞行不在一个概念,就和飞机与开车的区别一样;

  2. 唐僧肉体凡胎,体力、精力、耐力都不能和神佛相比,一路上耽搁无数;

  3. 等真正开始西行的时候,她联手几位大佬策划了81 难,那和她收二妖根本不在一个难度级别。

为什么说没低估?

观音知晓过去未来不说,就是唐僧一路上的所有情况:

  1. 唐僧历经的磨难,九九八十一;

  2. 行过的路程,十万八千里;

  3. 所花的时间,5048天。

这些数字,都是暗合佛教里面的定数的,后来还为了凑齐天数,让八大金刚载着师徒们飞回去,又为了凑齐八十一难,把他们从半空扔下去,所以观音不可能没有时间这个概念。

唐僧的低估

唐僧的低估就只是凡人的低估了,一个没出过什么远门的人,对前路一无所知,以为许下三年的期限,早已是绰绰有余,但他哪能想到?一路上会有那么多的鬼事情在等着他呢?

而且很多时候他们也并未在赶路,有时候在一个地方受难得花好几天时间,有时候在一个地方休息也能缓上半个月,完全不是仅凭他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

常人设想:一天全程赶路走上两百里,没问题吧,108000÷200=540(天)

往返相乘,540+540=1080(天),1080÷365≈3(年)

唐长老并非轻易许诺,小算盘还是打得很响的,就是有点想当然了。

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生活中会发生的,正常人的想法往往也只是和唐僧一样,但是如果制定计划的时候也这样考虑,那再高强的执行力也无法施行,因为世界是非常复杂且多变的,不可能为你的计划而服务。

所以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天不遂人愿、人算不如天算等等的情况时,不要感觉自己被针对了,只是你把这个世界想的太美好了。

当然,唐僧确实被针对了。

为何《西游记》观音和唐僧最初都低估了西天取经的时间?

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也就是公元六三九年农历九月十二从长安出发前往灵山大雷音寺求取真经。一直到贞观二十七年才完成取经任务回到东土,前后共历时一十四年。而在取经开始之初,观音菩萨和唐僧都曾对完成时间进行过预测,其中观音菩萨认为唐僧“二三年就到”(第九十八回),唐僧预计的时间则是“或三二年,或五七年”(第十二回),都远远少于十四年。那么,在总路程十万八千里一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两人的预测与实际相比相差悬殊呢?

尽管观音菩萨和唐僧两人预测的误差都比较大,结果是一样的,不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却有着很大区别。从观音菩萨而言,她是取经活动的策划者之一,对取经路线和难度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她所谓的预测“错误”很大程度上是主动的。从唐僧而言,他是西天取经活动的实施者和精神领袖,事先并不知道取经路线和难度。因此,他的预测错误很大程度是被动的,不受本人控制的。具体原因如下:

观音

观音菩萨接受如来的委托后,便前往东土去寻找取经人。从她途中经过流沙河、鹰愁涧、高老庄、五行山等地点来看,他的东去路线与唐僧的西行路线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她对取经路线和难度是了解的,之所以预测出现误差,原因主要有两点:

  • 第一,故意压缩取经时间,营造取经难度适中的假象

西天取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到取经缘起的编造、取经团队组建、妖怪的遴选、路线的布置等等,包括天、地、人三界,牵涉人物众多。但最大受益者只有如来,如果在取经活动一开始就说明取经需要耗时十几年,很可能不少人就会因此而退出,例如,李世民如果事先知道唐僧需要十几年才能返回,说不定就会因为难度太高而放弃,这样取经计划就泡汤了。因而,观音对外宣称历时二三年,既不太长,也不太短,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实施。

  • 第二,观音仅凭借主观感受,没有步行走远路的经验

与唐僧不同,观音菩萨是神仙,长途远行基本上都是腾云驾雾,因此她对于步行走十万八千里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判断,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从灵山到长安,观音可能仅仅需要两三天就可以飞到,加急的话说不定几个时辰就能办到。即便唐僧是凡人,时间增加几百上千倍,顶多也就是两三年时间也就到了。这种感受让她远远低估了取经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因而出现了错误的判断。

唐僧

唐僧是凡人,长途跋涉只能步行或者骑马。在他西天取经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长安附近活动,并没有出远门的经验。与此同时,他对西天路上的磨难也不甚了解,因而他的判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 第一,唐僧的预测是理想状态下需耗费的时间

唐僧作出耗时两三年或者五七年的判断是基于如下事实:总路程十万八千里,来回就是十万八千公里(最初不知道取经成功后可以腾云);主要出行方式是步行或者骑行。按照唐僧的想法,如果每天行走140公里,大概需要两年;如果每天行走40公里,顶多七年肯定也可以回来了。而这种行进速度普通人骑马是可以办到的。

但他却忽略了实际遇到的困难,比如遇到妖怪会耽搁一段时间,遇到别人的盛情款待可能小住一个月;雨雪天气不能正常出行,又缓了几天;地形陡峭,行走困难,速度也会大受影响。这样一算下来,真正有效的赶路时间其实并不多,耗时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 第二,唐僧实际走的路程远远超过十万八千里

十万八千里是观音菩萨告诉唐僧灵山与长安两地之间的距离,也是她前往东土寻找取经人走过的距离,但却不是唐僧西天取经的距离。观音前往东土,走的是空中路线,并且是直线,这样路程短速度快。而唐僧西天取经走的是地面,受地形、妖怪等因素的影响,走的是曲线,有时甚至还要走回头路,路程长、速度慢。因而他们实际上走的路程要远远大于十万八千里,唐僧最初的判断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综合以上几点原因,观音和唐僧最初预测的两三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取经任务并不可靠。当预计时间已到的时候,他们才刚刚走到五庄观,连总路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由此可见,西天取经的难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低,唐僧师徒几人的毅力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