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是不是在中国古代,生男孩一直叫“添丁”,生女孩始终叫“添口”呢?

未必。

上述说法,应该从唐宋才开始。

唐中期,“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嫡子孙卢仝隐居嵩山,不愿做官,生一子,取名“添丁”。韩愈作诗《寄卢仝》云:“去岁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酝籽。”

唐制,男二十一服丁役。韩诗云,生一儿,实为国家添一丁役。

宋陆游《卧病杂题》诗曰:“身叨乡祭酒,孙为国添丁。”沿用韩诗之典。

唐初的百姓,有两个沉重负担——一是赋税;二是徭役。赋税之后,仍然须定期为官府服不给钱的徭役。

其时,服役并不分男女。《旧唐书.职官志》户部职云:“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

这是说,女子二十一岁也要无偿服役。

唐中宗二次称帝后,重用韦庶人,大赦天下,女子名义上不再无偿服役。

生活于此时的张籍《西州》诗云:“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

但杜甫作于795年的《石壕吏》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结果被抓了壮丁逮走了,能拿到役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这一年,恰好卢仝出生。后来大唐愈颓,他不愿做官很可理解。

韩愈此诗接着说:“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耕。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

韩昌黎虽年长卢仝约30岁,但十分敬重其才能和耿直是肯定的。

诗中“丁口”连用,生男称“添丁”;生女,自然就有可能叫“添口”或“进口”了。

据说,“添丁”“添口”的说法,即由卢仝起名和韩愈诗而来。

“丁口”一词,后来被沿用。

《资治通鉴.后梁》贞明四年载:“吴有丁口钱,又计亩输钱,钱重物轻,民甚苦之。”这说的是公元918年。

“丁口钱”,即“人口税”,汉代称“口赋”,亦称“丁赋”“丁算”“丁银”“丁钱”。

古时男女皆为“丁”,也是极早。

《墨子.备城门》:“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

《史记.主父偃传》:“丁男被甲,丁女转轮,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有人说到“丁丁”这个词,其实古时早就这样用,不过不是现在理解的这个意思。

《诗.小雅.伐木》曰:“伐木丁丁”,这是拟声,读为“铮铮”,现在大概会写成“叮叮”。古代还有“丁當”一词,亦即“叮当”或“叮噹”。

古时“丁丁”的另一个含义,是“雄健之貌”。白居易《画雕赞》云:“鸷禽之英,黑雕丁丁。”

(甲骨文“丁”字)

问题在于,丁怎么就有了“人丁”之义,又怎么和“口”连用了呢?

一般的解释,是《史记.律书》所云:“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故曰丁。”

司马迁这是说,“午”时,阴阳相交。对应“天干”的“丙丁”。丙,是说阳道著明;丁,是说万物丁壮。

《说文》用此说:“丁,夏时万物皆丁实。”

“丁实”即“丁壮”。

联系到前面所引《旧唐书.职官志》户部职云:“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就可以理解,“丁”,指的是“成年”,壮实了,可以为官府干活了。

但是,“丁口”“人丁”,又适用于户口统计。

大致就是这样。

很有意思的是,甲骨文的“丁”字,写为“口”。

比如商王武丁,甲骨文里就是“武口”。

金文,才有了“丁”这样的字形。

或许,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丁”和“口”发生过混淆讹误。篆文的“丁”,写为“个”的。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通常,一个家庭有新生婴儿降生,那么就会称作“添丁进口”,因为这是高兴的事情,所以也称作是添丁之喜。

现在的“添丁之喜”泛指所有婴儿,无论男女,但在古代,添丁是专指男孩子出生的,如果出生的孩子是女孩子,那么就称作是“进口”。

成年男子才能称作“丁”,女子要被称作“口”,两者有所不同。

男子被称作添丁

按照《辞海》的解释,南方的口音中,丁与“灯”谐音类似,所谓人口,男子称丁女子称口。

古人所说的“丁”,专指男生,而且是成年的男子,女子与未成年男孩子是不能称作“丁”的。

在传统的宗族制盛行的时代,每逢家族之中有男孩子出生,那么就需要在宗社祠堂之中添一盏新灯,以此表示家族绵延继承有人。

灯,象征着光芒与希望,由此也引申出了昂扬向上的说法,传统的家族传承,都是需要男孩子的,女子无法继承家业。

在一个家族之中,每当男孩子降生,自然也就代表家族的传承又增加了一份希望,所以古人说的也一直都是“添丁之喜”。

有一个很古老的词汇,叫做“人丁兴旺”,这里的“丁”说的还是男孩子。

古代的丁,说的是成年之后,能够承担各种劳作的男子,只有丁越多,才能够使得这个家族越来越兴旺,所以古人说的人丁兴旺,说的是男性劳动力越多越好。

另外,传统的宗法架构,都是按照父系血缘进行的,若是一个家族只有女儿没有儿子,那么也意味着祭祀断绝,也就是所谓的绝嗣。

女子被称作进口

相较于男子的“丁”,古代的女子被称作是“口”,倘若一个家族里出生的新生命是个女儿,那么就叫做“进口”,但并没有“进口之喜”的说法。

口,也就是嘴,由于传统的劳动分工不同,古代的男子承担是更多重体力劳作,女子主要是在家里相夫教子纺线织布。

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通常情况下,女子能够创造的财富自然是比不上男子。

女孩子不能继承家业与宗祧,又无法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古人觉得家里多了个女儿,其实就是多了一张嘴吃饭而已,也没什么好喜的。

丁口与古代税赋徭役相关密切

在古代时期,除了田地之外,人口也是需要征收税赋的,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

从先秦时代开始,历代王朝就开始按照田地、人丁等进行税赋的征收,除了缴纳货币与实物之外,还可以出力气服役。

汉朝开始,在编册之内的成年人都要按照人头来征收丁口税,除非是成年的女子并且名下没有土地,那么只收口税,不必征收土地的税。

唐代开始,拥有田地的男丁才交税,均田制之下,丁男与十八岁以上的中男,都有固定数量的田地,需要按时纳税。

古代土地稀缺,是大多数农户的最大资产,因此土地的分配多以男子数量为标准,所以古代的丁,说的是成年而且可以承担赋税徭役的成年男子。

正因为那时候缴纳税赋的,绝大多数都是男子,所以丁,逐渐成了男子的专称。

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度为准,此后额外增加的人丁,不再多征收税赋。

丁口的说法影响深远,丁在古代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象征,而与其相关者,几乎都是成年的男子,所以将丁专指男子,而女子称作是口。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有人说“男丁女口”跟生理特征有关,还形象地比喻成数字1和0,这无疑是望字生义,误导他人,因为大家没有弄懂“丁”和“口”的真正内涵。

关于“男丁女口”的说法,《清史稿·食货志一》最清楚:

“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系於户。”大家都知道男女有别,也知道在古代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可为什么会出现男女不平等现象呢?主要还是因为男女性在社会劳动中的角色不同。

男丁,又称丁男,古代称成年男性,也就是说“丁”是指成年男性,意味着男子已经成年,具备了劳动能力,所以在男子未成年时,是不能称之为“丁”的,超过一定年龄,失去了劳动能力,也不能称为“丁”。

“丁”是古代缴田租、服徭役、兵役的重要基础,比如西晋时就规定:丁男(16-60岁)按50亩缴田租,次丁男(13-15岁,61-65岁)按25亩缴租;为官府服徭役出工出力、征兵打仗,都是按照家中男丁的人数结合比例确定,如三抽一、五抽一等。

古代人的主要工作是农业生产,对体力要求很高,只有成年男子以承担,女子和未成年男子无法胜任,因此男丁是维持家庭生计的支柱,地位当然很高,所以家里生男孩叫“添丁”,形容一个家庭成员众多,也称“人丁兴旺”。

女性则不然,由于生理特征和体力限制,即便是成年女性也很难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和体力劳动,虽然也能从事纺织、做饭等家务劳动,但这些毕竟不是主业,不能当家里的顶梁柱,还要多一张嘴吃饭,只剩一张“口”了,所以生女儿叫“增口”。

正因为这个原因,古代才逐渐形成重男轻女的现象,普通农民家庭添了儿子很高兴,因为家里将来多了一个劳动力,添了女儿不喜欢,甚至斥为“便宜货”,因为女性不能种地。

近现代以来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女性一朝翻身做主人,地位青云直上,如今已经不适合讨论男女平等,而是要讨论“女尊男卑”问题了。究其根本,不是女性思想解放了,而是女性和男性一样成为家庭支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需要仰男人鼻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言不虚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有句话叫做“添丁进口”,意思是说,在古代生男孩叫做“添丁”,生女孩叫做“添口”,也称“进口”。

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上面解释“丁”的意思是指成年男子。

有的朝代规定16岁到60岁的男子为丁。大家都看过电影《抓壮丁》吧?说的到16岁以上的男人必须当兵打仗。

这就令人产生了疑问,“丁”指的是成年男子,为什么生下未成年的男孩就称为丁呢?

其实这是一个“男卑女尊”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古代是农耕社会,老百姓靠种地吃饭,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种地或者一些脏活累活,就是男人的份内之事,如此一来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因此女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

基于此老百姓自然喜欢生男孩,生男孩就意味着以后添了一个壮劳力。男孩到16岁就可以顶起门户过日子,有的朝代男孩14岁就可以结婚,结婚意味着成家立业,生男育女。

男人到了16岁就被正式列到了朝廷的花名册上,也就是说你有服兵役出劳工的义务。这个年龄才能成为“丁”。

朝廷统计男丁的名单,另一个作用就是朝廷有“人头税”这一说,到了成年男丁要交税。

在古代南方生个男孩,这是一件大喜事,因为“灯”和“丁”谐音,南方人生男孩后都要在祖宗祠堂前“放灯”庆祝。也叫“上灯”,上面写上家族的男丁人名,意思是告诉祖宗香火旺盛,薪火代代相传。

古代生男孩称为有人捧户口本了,女孩只能为别人家传宗接代,女孩早晚是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古人不喜欢生女孩,当生了女孩后就称为“添口”,意思是说多了一双筷子,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讲真这是大多数人的观念,其实也有个例。比如说汉朝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唐朝李隆基的杨贵妃,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咸丰皇帝的慈禧太后,这些女人不都很优秀吗?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试问哪个男丁能超越他们?

就连大诗人杜甫都感叹道:“生女当生杨玉环”。也许我的思想很超前,我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

说实话,古人生男孩称为“添丁”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

“丁”又和顶梁柱的“顶”谐音。按照古代的情况来看,男丁确实是家中的顶梁柱,男孩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很多。女孩由于社会状况和力气不如男孩双重的原因,注定成为社会的弱者,不被人们所重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综上所述,“丁”和“口”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是将来为家族创造财富,一个是为人作嫁的女孩。不过到现在“添丁进口”这句话不带有任何偏见色彩,表达的意思就是生儿育女,新社会男孩女孩都一样“添丁和添口”逐渐成了一个中性词。

文/秉烛读春秋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添丁添口这个说法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色彩,里面包括的内涵很多,给大家做一个科普。

丁口这个词,主要和古代朝廷的赋税徭役制度密切相关,也和历代丁口税,丁口簿,丁口钱,丁口捐等阶段性政策具有逻辑上的延续关系。传统中国是要收人头税的,自秦汉起,按田地、人丁、户籍征收赋税,包括了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力役形式三种。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命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到了汉代时期,朝廷既要收田租,又出口赋,双轨并行(《汉书·食货志》)。也就是说,朝廷编户齐民体制内的成年人,以户为标准,按照人头来计算收人口税(丁口税),根据土地多寡收土地税(地税)。如果成年女性没有土地的话,则只收口税,不收地税。有土地的丁女,一切照常。

另外在汉代,除了口赋,还收算赋,也是人口税的一种,规定口钱是未成丁的人口税。比如汉武帝时期,民三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自唐代之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做法,受田丁男才交税,在均田制框架下,丁男(二十一岁为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需要按时交税。

隋唐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才基本完善和定型下来。但是,也有很多曲折,比如两税法之后以丁户为本的租庸调法就不再适用了。田赋的说法,一度也叫户赋,意思也有变化。其中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最初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相当于不服兵役给朝廷的补偿,叫口赋。晋武帝在280年颁布了《占田令》,其中就规定:

丁男(十六至六十岁)按五十亩缴田租,丁女按二十亩缴田租。如户主为次丁男(十三至十五岁,六十一至六十五岁)按二十五亩缴租。

在古代社会,由于土地相对稀缺,是农户最大的资产,因此土地分配大多以男性数量为标准,故而丁指代的是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与当时土地制度有关。五代时期,吴、吴越、闽、楚的人口税叫丁口钱,又称丁钱,丁身钱。宋代的丁口簿籍,用于登记20岁(或21岁)至59岁的男丁姓名,用以摊派差役和丁税。明代行一条鞭法,征收货币地租,人口税的色彩和人身依附愈发弱势。

清代有一个转型。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五十年(1711)的丁银额为准,以后即使额外添丁,也不再多征丁口税,因此叫作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到了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人口税和土地税合二为一,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可以说,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是一个进步。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活跃,土地税虽然还是大宗,但是在清代财政中已经占据比较小的比例了。

不过,丁口这个传统说法的影响很深远,包括香港以前的住宅改革,新界原居民中的男性后人,也就被称为是丁,获准兴建的房屋就叫做丁屋,丁有丁权。

丁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古代,生下男孩可以分地叫添丁,生女孩为添口,都是传统制度下的产物。例如,我们当下经常说的某某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就可以大致约等于丁,只是不再具备古代的赋税色彩了。人丁兴旺土地多,是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愿望。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类似于丁粮(对男丁征收的粮食),丁力(一男之力,引申为劳力),丁女(能担任力役的成年女子),丁奴(二十岁以上的成年奴仆) 等一些派生性说法。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对于“丁”和“口”的问题,我看网上很多文盲在那儿瞎扯什么象形字,差不多都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

不过,既然说起象形字,那么咱就先对这两个字稍微追根溯源一下。

“丁”这个字是一个象形字,最初表现的是一个钉子的钉帽的俯视图,表示的意思就是钉子。所以在商朝甲骨文中,“丁”的写法跟“口”字是一样的。比如商朝有一个国王叫武丁,这个字写出来应该是“武口”。不过,这个“口”字可不念“口”,而是念“丁”。

也就是说,在古文字中,“丁”和“口”之间可能有一定的联系。有证据显示,“口”这个字形指代一种方块结构,而这个字形最初其实是“丁”字。这种古老的字义直到今天仍有遗留,比如我们现在做饭的时候,会有“切丁”的说法,不就是说要把菜切成方块状吗?再比如,我们现在汉字有国字框的写法,而这个国字框极有可能就跟字形为“口”的“丁”字有关,指代状如方块的城池。

只不过后来商朝有了天干地支的历法形式,“丁”这个字被纳入到天干之一,所以“丁”的字义开始出现扩展。其中一种字义只表达天干中的“丁”,另一种字义则仍然维持原义,就是钉子的意思,之后引申为如钉子一样坚硬坚强,进而又引申为一种坚强壮实的状态,也就是成年的状态。人到了成年自然壮实,不像小时候那样体弱多病,毫无力气。但这种成年状态并没有限定男女,只要是人,成年了即为“丁”。

比如《史记》里曾记载:

丁男被甲,丁女转轮,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也就是说,至少在西汉时,“丁”字只是指代一种成年的状态,并未限定男女。

之前我说“丁”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口”,那么这种字形持续到什么时候才出现变化呢?应该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丁”字才逐渐摆脱“口”的字形,形成今天“丁”字的写法。它仍然是一个象形字,看起来就像一枚钉子,只是它不再以俯视图呈现,而是以侧视图呈现。

说完“丁”,再说“口”。其实在最初的甲骨文里,指代口腔或是与语言表达相关的那个“口”字是存在的,只不过这个“口”字的写法,并不是我们今天“口”字的字形,而是另外一个字。它的字形跟“口”差不多,但两条短竖需要出头,就像一个人在咧嘴说话。后来又经历了很长时间,大概到了汉代以后,“口”字的字形才逐渐简化,就变成了今天的字形。

而在最初,“口”字也并未限定男女,只是被引申为人口。其实这很好理解,“口”就是嘴,那么有多少张吃饭的嘴,就有多少人口。

比如,秦朝收取一种人头税,叫口赋,就是不分男女老幼,都要收取。而到了汉代,“口”被赋予年龄上的意义。西汉收取人头税,有口赋和算赋两种,七岁至十四岁须缴口赋,每人每年20钱,从十五岁至五十六岁须缴算赋,每人每年120钱,但男女都要缴。

对于“丁”,前面说过,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表达一种成年状态,亦与男女无关。事实上,直到唐初,“丁”虽然已经若有如无地开始与男女性别产生联系,但也绝非紧密和必然联系。

比如《旧唐书》记载唐初的状态:

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

但问题是,这只是唐初税制不完善时的状态。后来,唐朝在继承南北朝租调制的基础上,建立了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人头作为收税的依据,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税,都是按人头去缴。每丁每年要缴纳田租,即为租;每丁每年还要缴纳绢布,即为调;此外每丁每年还须承担各类徭役,但可以通过缴纳布匹的形式免役,这叫庸。

在这里,“丁”开始与成年男性产生紧密联系。因为唐代租庸调税制给百姓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即要按人头缴纳土地税,又要按人头去承担徭役,以女性的体力,肯定难以承受这种高强度的人头税,所以成年男性开始成为“丁”。

实际上,即便在此之前,“丁”并未涉及到男女的问题,人头税也是男女通吃,但无论是秦汉还是两晋,也都是要收土地税的,而家中种地的主力自然也是男性。再加上服兵役的问题,所以到唐朝,基本上男人由于其性别优势,基本上把家里的负担都承担起来了。

唐朝诗人张籍诗云:

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

去给国家服徭役的,都是家里的丈夫,可见男性有多重要。

大概就是从唐中期开始,生儿子就逐渐被称为“添丁”。比如唐中期诗人卢仝生了个儿子,便取名添丁。

韩愈写诗给他,说道:

去岁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酝籽。

接着韩愈又说:

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耕。

前面刚说,卢仝生了个儿子叫添丁,给国家增添了一个劳动力。接着便“丁口”连用,进而可以推测,“丁”如果代表男性,“口”应该就是代表女性,而“丁口”就泛指人口,肯定是既包括男的,也包括女的。

此后,提到“丁”就肯定指代成年男性。比如《清史稿》中记载:

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系於户。

所以,国家编户齐民,总是要把丁男统计好,以便按照记载去收取丁税,征发徭役。而在古代,女性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太少了,成为只会吃白饭的一张“口”。而且这张“口”一旦长大就会嫁人,用老百姓话说就是,白养一个赔钱货。

不过在清代,“丁”和“口”一般也只限于区分性别了,因为雍正帝把定额的地丁银摊到田税中,称为摊丁入亩。所以,政府自此不再另收人头税。但即便如此,田亩的产出仍然要缴税,种地的事其实还是要成年男性去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