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在凌云渡桥上到底经历了啥?为何猪八戒宁愿不成佛也不过桥?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凌云渡是唐僧师徒抵达灵山大雷音寺的最后一道屏障。根据小说中的描写,凌云渡位于距离灵山脚下五六里远的半山腰上,那里地势险要,水流湍急,而要想面见如来佛祖必须要经过一座横亘两道悬崖之间的独木桥。在这种情况下,猪八戒的表现很耐人寻味:前任天蓬元帅,一向以水战为傲的二师兄,此时此刻却打起了退堂鼓,宁愿放弃成佛也不想走过去。按理说,到了凌云渡,距离佛祖只有一步之遥,猪八戒又非肉眼凡胎,走过去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但为何他如此抵触呢?除了猪八戒,其他几人又有哪些经历?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呢?
面对凌云渡,师徒几人的不同表现- 唐僧
面对凌云渡,唐僧的表现一如既往——心惊胆战,不敢尝试。原著中写道:
三藏心惊胆战道:“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
当然这也很好理解,唐僧毕竟是取经团队中唯一的肉眼凡胎,对于这样一个高难度关卡,一个正常的凡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
- 孙悟空
孙悟空的反应比较出人意料,他表现得非常兴奋,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甚至还忍不住亲身示范了如何走过凌云渡。原著写道:
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孙走个儿你看。”好大圣,拽开步,跳上独木桥,摇摇摆摆。须臾,跑将过去,在那边招呼道:“过来!过来!”
如果按照以往,只要是和水有关的磨难,孙悟空都会以自己水上功夫不行,让猪八戒、沙僧打头阵,而这次他却表现的异常兴奋,甚至自己还亲自示范。从这一点来看,并不符合孙悟空之前的一贯作风。
- 猪八戒
猪八戒是四人中表现最反常的一个。西天取经路上,凡是那些难度系数比较低、不会有太大精力投入的磨难,猪八戒通常都会跳出来打头阵,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凌云渡对于猪八戒而言,显然不是什么高难度,但他却连连退缩。原著写道:
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在走不得!”
取经团队历经磨难,千里迢迢走了十万八千里路,克服重重困难,到了临门一脚,猪八戒竟然想要放弃。其实凌云渡对于猪八戒而言并不算难事,毕竟他有神仙的底子,远非唐僧可比,但却表现的如此抵触,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 沙僧
沙僧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原著写道:
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
这也符合沙僧的一贯作风——不争、不抢、不出头、不表态、不负责,非常佛系。
走过凌云渡意味着什么凌云渡作为抵达大雷音寺的最后一道屏障,有着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并不是一道普通的天然阻碍,而是一个沟通人与佛的桥梁。通过凌云渡之前,师徒几人还是骨肉之身,而走过凌云渡之后,他们的身份发生了一个本质性的改变。至此之后,师徒几人抛却肉身,正式成佛。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已经修成正果。原著中特别指出了唐僧通过凌云渡之后抛却肉身的场景,小说第九十八回写道:
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本质上说,此时的唐僧已经不再是唐僧,他已经恢复了金蝉子的身份,只不过还存在转世唐僧以及西天取经的记忆而已,真正的唐僧已经随着那副死尸永远消失不见了。除了唐僧之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也发生了同样的改变。他们同样褪去原来的肉身,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修炼阶段——神佛。例如,猪八戒取经结束再次经过陈家庄时,一向能吃能喝的他对凡间的食物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了,这进一步印证了猪八戒当时已经是佛教之人,彻底告别了天蓬元帅以及猪刚鬣的身份。当然,随着身份的改变,他们原来所享有的称号、地位、利益和影响力也一并勾消了。
猪八戒抵触凌云渡的原因经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一旦通过凌云渡,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要与过去作一个彻底的告别,包括他们过去享有的地位、声望、待遇和影响力。这样一来,猪八戒抵触通过凌云渡的举动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他是师徒几人中原有地位、声望、待遇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想要让他抛弃原来拥有的一切,其难度要比其他几人大的多。我们来看一下猪八戒原有的待遇:前任天蓬元帅,统领八万水兵,掌握实权,玉帝的左膀右臂,后来虽然被贬,但娶了两任老婆,有家有吃还有住,过的简直比神仙还舒服。而一旦过了凌云渡,就意味着猪八戒要与这样的好日子告别了,他当然不舍得。
再来看看其他几位取经团成员原有的待遇:先来看唐僧,如果不取经,他应该还在洪福寺当和尚,整日青灯古佛、打坐念经;再来看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之后,就一直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每日吃着铜球铁水,就靠着取经翻身了;沙和尚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不但被贬下流沙河,还要定期承受万箭穿心之苦,非常渴望通过取经改变命运;小白龙生活同样艰难,每日食不果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希望尽快走过凌云渡,尽快改变自己原有的身份。当然,唐僧面对凌云渡也很犯难,但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并不是他主观上不想过,这与猪八戒故意退缩有着本质区别。
综上所述,由于凌云渡并且简单的一座桥、一个关卡,而是从人过渡到佛的一个入口。经过凌云渡,固然可以成佛,但却需要修炼者放弃之前拥有的一切,而这正是猪八戒犹豫不决的关键所在。当然。猪八戒也为他的小心思付出了惨痛代价,在佛祖最后的封赏名单中,他是除白龙马外,唯一一个获得汝职正果的取经成员,还比不上沙僧得到的果位高,这与他在凌云渡的表现有非常大的关系。(完)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唐僧在凌云渡桥上到底经历了啥?为何猪八戒宁愿不成佛也不过桥?
如果猪八戒早知道成佛需要以“过往”作为代价,那他可能永远不会出福临山云栈洞了,在高老庄做自己的上门女婿有何不好?
八戒不肯过河的原因是他知道这一过去自己就不在是自己了。
唐僧对凌云渡桥也是心惊胆颤,这来到灵山的最后一站唐僧是第一次主动退却的,就差这么临门一脚了,还是行者孙悟空把唐僧给推上去的。
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
我们可以来看看孙悟空与猪八戒两人的具体情况。
八戒自离开高老庄后随唐僧这一路爬山涉水,也走过了不知多少大江大河,就是在遇见鸿毛难渡的流沙河八戒也没有说不敢靠近。
八戒好歹也是掌管天庭水军的大元帅,这水下功夫在三位师兄弟中认第二,悟空与沙僧也只能默而不语。
还记得在流沙河时悟空就一直叫八戒下水引沙僧出来,在水里面战斗确实不是悟空的特长,很多次遇到水里的妖怪基本上都是八戒上场打头阵的。
从这里来看我们可以得知八戒的水性那是相当的拿得出手,至少比孙悟空还要强。
可奇怪的是到了灵山脚下这凌云渡后,八戒一看这大河一直往后退,丝毫不敢上前,而孙悟空却一直催促八戒快点、快点,就是沙僧也不曾拒绝。
而八戒呢?
就一直说“滑、滑、滑,可使不得”!
就算是不能成佛也不过这河了,这千辛万苦来到这灵山就看见一条河,八戒就这样退却了?
他什么时候对河水这么恐惧而不敢渡了?
相反孙悟空倒是比以往跳得欢快,似乎忘记了自己水性不如八戒。
这是什么情况呢?
八戒又为何不敢?
其实自从八戒看到这凌云渡是就已经后悔了,他没想到成佛的最后一难竟然是这般,如果真的需要渡过去,那他宁愿不成佛。
唐僧不敢是他的第六感在提醒着他危险,八戒不敢是因为他知道了这凌云渡的作用,就见识方面唐僧是没办法与八戒相比的。
八戒与唐僧有一个共同点——肉体凡胎。
八戒自看见这凌云渡后知道一旦自己过去,自己将“不是自己”,这一点他深知这走上去给他带来的危害。
八戒自错投猪胎后在福临山云栈洞遇见了卯二姐,后来又与高翠兰有一段缘分情,如果成佛需要舍弃这些的话,那到也不用成佛了,八戒打心底是舍不得这些。
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去取经的是唐僧而非金蝉子。
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格”,唐僧是金蝉子的世俗人格,金蝉子又属于他自己的本体人格。
唐僧本来是不想上凌云渡的,但孙悟空却等不及了,一把就把唐僧推上去,唐僧一开始还是很恼怒的,但在看到无底船下的“自己”后,他突然像转变一人似的,待下船时竟然道谢孙悟空,这又是为何?
其实这里很简单,唐僧的人格已经被金蝉子合并了。
悟空推唐僧这一把相当于把金蝉子给放出来,而唐僧则沉沦凌云渡中化为一具腐朽。
我们可以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在凌云渡之前一直都是以唐僧的人格为主,这个时候的他还是“自己”,但过了凌云渡后他虽然还是“唐僧”,但实则上却是以金蝉子的意识人格为主了。
唐僧虽然说是金蝉子的转世,但就人格来说他们并不是“同一人”。
八戒与唐僧有区别的就是,唐僧不记得金蝉子的记忆,而八戒在投胎之后还保留了自己的记忆,八戒不存在两个人格,但如果渡过凌云渡后他必须斩断部分记忆,这对八戒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有时候你不知道还好,一旦知道了想要舍弃就万般艰难。
唐僧不知道自己是金蝉子,也不存在金蝉子的记忆,在凌云渡上被金蝉子同化后看不出什么异常,金蝉子认为他就是唐僧,但唐僧却在也不会出现。
而八戒本来就知道这些,你在他原本的人格上剔除这“肉体凡胎”就相当于斩断了自高老庄以来的大部分记忆,八戒虽然不会与唐僧一样丢掉一具腐朽木,但却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这个很实际的表现,金蝉子等师徒四人在拿到经书后因还差一难,结果被一阵怪风给吹下通天河,他们又回到了之前的陈家庄,可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我们都知道八戒喜欢吃,到哪里都嚷嚷着肚子饿,可在陈家庄时看着饭菜第一次没有了胃口。
对于自己为什么不想吃饭,这个猪八戒自己也说不上来,其实这里猪八戒的某些记忆已经不存在了。
他的这个净坛使者虽然说可以吃佛前贡品,但却没有了念头。
本来八戒也不想渡这凌云渡,但无奈还是被孙悟空给拧了上去,加上这凌云渡也在灵山脚下,这想要后悔却已经晚了,八戒不想成佛,但现在已经由不得他了。
孙悟空想成佛拿掉自己的紧箍,也想混一个实际职位,他无所谓!
西天取经是给金蝉子安排的一次“业绩”,这眼看就要完成了会让八戒掉链子?
无论八戒愿不愿意,最后也只得硬着头皮走了,至于唐僧?无非就是一个转世工具人而已,在此之前遇见沙僧还不是被其拿下了几次?沙僧在流沙河戴的项链头骨就是唐僧的。
图:均来自网络
唐僧在凌云渡桥上到底经历了啥?为何猪八戒宁愿不成佛也不过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凌云渡桥其实很残酷。
大家有没有看过施瓦辛格的一部电影《宇宙威龙》。
电影里面的男主角奎德,其实不存在,而是利用火星邪恶特工的肉体,利用科技手段编造出来的一种人格。
而真实的奎德的思维,其实是一个卑鄙无耻、不择手段的恶棍特工。
为了打入火星反叛者内部,他们将特工的肉体的原有记忆和人格通过技术手段暂时删除,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勇敢、有爱心的奎德形象。
所以,奎德果然被火星叛军领袖信任,得以打入组织内部。
在除掉叛军领袖以后,奎德被火星殖民政府抓住,就试图将特工的人格恢复,将奎德这个人格杀死。
虽然是同一具肉体,但奎德其实已经死了,意识消亡,记忆也没了,活下来的是那个火星特工。
道理也是一样,凌云渡桥为什么明明可以走?最终佛祖却用一艘无底船来接唐僧?
而且为什么期间会这么古怪?
书中这么写: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
书中的解释是,这个死尸只是金蝉子脱离肉体凡胎,直接成佛。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开始猪八戒不敢走在桥上,却敢上无底船?
而且,别人不谈,猪八戒可绝对是肉体凡胎,他是投了母猪的胎。
正常来说,猪八戒的肉体也应该死掉,怎么却没有呢?
其实,凌云渡桥同之前说的差不多,死掉的是唐僧,成佛的是金蝉子。
唐僧对于金蝉子的一切,其实根本就不知道,两人性格也完全不同。
金蝉子明明是佛祖的弟子,因不遵守师傅的教导才受罚。
而唐僧则对佛祖极为尊敬虔诚,不然也不会去取经了。
金蝉子敢于顶撞师傅,说明性格倔强,但唐僧性格温和,动不动哭哭啼啼,耳根子也软。
可见,金蝉子和唐僧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即便肉身相同,不过是同一个肉体的两种人格。
那么,其实成佛的是金蝉子,只是他还保留了唐僧的记忆。
但以往唐僧的人格已经就在过桥的时候,已经毁灭了。
而猪八戒则不存在,他从来都是这个人格,不需要毁灭。
而孙悟空之所以推了唐僧一把,其实形同陷害,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尽快成佛。
孙悟空其实对唐僧并没有太多师徒之情,只是借助取经摆脱压在五行山下的惩罚,以及大闹天宫后的罪责而已。
唐僧在凌云渡桥上到底经历了啥?为何猪八戒宁愿不成佛也不过桥?
唐僧不配成佛?那日凌云渡前,猪八戒不敢过桥,唐僧竟也止步不前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终于来到了最后一站,当然也是一“难”,可不是最后一难。唐僧师徒面对着凌云渡,之所以能称作是西天取经途中九九八十一难之一,那或多或少都是会对唐僧师徒挺进灵山造成很大阻碍的。不管是对于唐僧,还是对于孙悟空师兄弟几人,连同白龙马在内,如果他们能够克服心中的恐惧,勇敢地跨越过这凌云渡,那就在很大程度上能说:唐僧领导的这班队伍,终于要功德圆满了。
凌云渡是天恒山卧龙寺前天然形成的峡谷,宽约八十米,取名凌云渡,源于《西游记》中的典故。之所以命名为“凌云渡”,所指即为凌云渡所在之地,是凡尘俗人世界和佛教佛国世界的分割之地。唐僧师徒如果要修成正果,必须从凡人世界跨过这凌云渡,方才能够进入佛国世界,到达雷音罗刹,拜见我佛如来。
(一)拜见我佛如来,凌云渡一难实测佛心如果面对凌云渡的时候,没有孙悟空对唐僧的“那一推”,或许唐僧走过的这几万里路程,就都竹篮打水一场空了。猪八戒不敢渡过凌云渡,完全就是因为他那胆小怕事的性格,可人家猪八戒秉持的观点是“宁愿不成佛,也不愿意从这独木桥上跨过这凌云渡”,但你唐僧不能和猪八戒相提并论啊!事实证明,师徒几人先后论封的时候,猪八戒只是净坛使者。
唐僧这一路西天取经到底为了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脱去凡胎成圣胎,换掉凡骨成佛骨,如果这九九八十一难的第八十难,唐僧不能克服的话,那无异于就是一种前功尽弃!身为佛教信徒,贪生怕死、胆小如鼠这不是出家人的特质,连出家人都不配,又怎么能配得上“佛”的规格呢?
唐僧师徒来到灵山脚下,被一位金顶大仙接入了灵山观内。次日,由这位金顶大仙指引着师徒几人来到了灵鹫高峰,眼前就是心心念念的灵山大殿。可无奈途中却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凌云渡”,其实就是一条河。而凌云渡之上,连接两端高峰的搭乘工具,只有一根独木桥。可那根独木桥看起来实在是太危险,所以唐僧也好,猪八戒也罢,这师徒二人均不敢上桥。
前前后后,只有孙悟空一人敢在这独木桥上蹦来蹦去,而且还一直用言语不停鼓励着唐僧和八戒,可对于唐僧来说,这一路经历的妖魔鬼怪实在太多,他真怕失足掉落凌云渡,最终无缘成佛。毕竟灵山就在眼前,唐僧真的是必须要谨慎,胆小是应该的。正在师徒几人为难之际,一艘“无底之船”驶了过来,既为无底,最初唐僧还是不敢登船。
幸亏孙悟空看破了这表层以下的玄机,发力在唐僧背后推了一把,把唐僧推上这无底之船,唐僧失足落水。定睛一看,水中的尸体原来是自己的凡胎肉体。脱去凡胎肉体,已然脱胎换骨,唐僧之后,沙僧和八戒连同小龙马才慢悠悠地上了船。所谓取经路上的第八十难,即为此“凌云渡”!
(二)看似最危险的地方却是最安全的对于唐僧师徒来说,尤其是对于除孙悟空以外的其他人来说,凌云渡这个地方,正是这一路走过来的那个最安全的磨难,正所谓“看似最危险的地方,却是最安全的地方”。当孙悟空面对凌云渡的时候,可能第一时间在心底也有过一丝惧怕,可毕竟猴子有七十二般变化,上天下地无所不能。再加之孙悟空一往无前的性格和在真假美猴王之后学会动脑思考的优势,所以孙悟空根本无惧这凌云渡。
诚心向佛的唐僧,却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没有给徒弟做好榜样。当时唐僧师徒初登取经之路,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惧性格,哪怕孙悟空说前方有妖气,在唐僧看来,只要自己没看到妖怪,便会策马孤身挑头第一个向前走去。可伴随着西天之路越来越近,经历的妖魔鬼怪和世俗磨难越来越多,最终让唐僧改变了以往那种不惧向前的性格。
唐僧在遇到任何事情之前,性格上已然偏向了唯唯诺诺、胆小迟疑,除了有一颗潜行向佛的心,基本上最初的那些品行都已经到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真不知道,如来佛祖最终为什么会选择让这种胆小畏惧的人修行成佛。除此以外,就像我上边曾提到过的,西天取经十四载,唐僧怕就怕一步走错前功尽弃。
反观猪八戒,胆小怕死是猪八戒的天性,自从跟随唐僧踏上西天取经之路,一路颠簸过来,什么样的大风大浪和大妖大魔都见过,也算是让懦弱的猪八戒见了世面,可他依旧难以凝聚持之以恒的决心。比如,“动不动就要分家回高老庄”的心理。此外,成佛与否,猪八戒并没有下定决心,毕竟高老庄还有高翠莲在等着。
如果真的成为佛教中人,佛教的一系列清规戒律,势必会束缚着猪八戒的天性。好吃懒做、胆小怕事、贪恋人间美色、难以克制七情六欲等人性缺点,就算这一路风雨飘摇,可依旧没有改掉猪八戒这些缺陷本性。果真成佛,外在的一些物质、美色、感情,怕是猪八戒想想都觉得浑身不自在。
故而,唐僧的止步不前,是由于性格发生了变化,比较注重得与失的关系。而猪八戒“宁愿不成佛也不愿踏桥过河”的心理,实则就是胆小怕死的表现,从取经路由始至终,猪八戒一直都是这副模样。
亮郎说其实最该提到的就是孙悟空了,我觉得西天取经这个历程,对于唐僧师徒这个团队来说,成效最明显的自然就要当属孙悟空了。其实我并不看好唐僧,灵敏度本就是世俗和佛教的界限,跨过凌云渡,便就意味着放下了百般人士俗尘,这也是成佛的必备条件。
可唐僧是怎么度过凌云渡的呢?如若不是孙悟空背后的那一推,真不知道如来佛祖肯不肯原谅他这二弟子金蝉子,说不好如来还会将其驳斥到大唐,重新让其再走一遍这慢慢长途取经路。其实由此也可见,唐僧内心不乏惧怕之心,即使面对灵山近在咫尺,他依旧不敢上前,所以我认为唐僧不具备成佛的资质。
倒是孙悟空,之所以最该提到的就是他。那是因为孙悟空在西天取经路上得到了最明显的转变,尤其是真假美猴王之后,孙悟空开始按耐脾气、克制暴躁、学会思考,世人都在说,孙悟空愈变愈弱,可不知晓的是,孙悟空早已参透了如来安排西天取经的心思。
唐僧在凌云渡桥上到底经历了啥?为何猪八戒宁愿不成佛也不过桥?
唐僧师徒四人进了那灵宫宝阙,这便是佛界的接引场地。迎面斜立于一个道童,唤作金顶大仙,也就是所谓的接引佛陀了。道童与三藏相互作揖后,引三藏进了大殿。次日,三藏告别道童,欲上那灵山。道童拦住说要送他,悟空连说不必。道童又讲,大圣去灵山走的是云路,可圣僧如何能走。话别便引三藏入法门,穿过大殿来到了后山。道童指着远处道:“看那便是灵山”,说完就消失了。
殊不知三藏已陷入了那第八十难——凌云渡脱胎。师徒四人见前方有一丈河,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大惊失色,这怎如何过得去?随后,悟空找到了一座桥,但三藏又说这桥如何走得人,要另寻他路。猪八戒也抱怨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 孙悟空在桥上蹦来蹦去,喜叫着走得去,还骗猪八戒说: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八戒好难受,说: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
这就是师徒四人在凌云渡桥上的经历。孙悟空敢过桥,原因就是他胆子大,有七十二条命,刀山火海哪里都敢闯,区区一座桥对他而言根本不是事。然而对于其他人而言就不一样了,唐三藏从出了大唐门到了这灵山脚,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他的胆量一直在变小,考虑得东西也越来越多,当初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今是被妖怪害得步步小心。就说这上一回就走进了那假雷音寺,如今他也害怕是座假灵山。取经十四载,一步走错就前功尽弃,所以唐僧不敢过桥就是这个理。
而猪八戒说宁愿不成佛也不过桥,原因有三点。一、八戒胆子小这是有目共睹的,面对困难,动不动就要放弃,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二、孙悟空说过了这桥就能成佛,在猪八戒的内心里,他知道猴哥在激他,这也是取经之路上经常发生的一幕,因此猪八戒也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是孙猴子讲的准没好事。三、成不成佛,猪八戒还在犹豫。即便他知道悟空在骗他,但一定的诱惑也会促使他再次相信孙悟空,这也便是为何他反复上孙悟空的当的本质原因。说到过了桥就能成佛,八戒听到即将成佛,他的内心开始不安了。成佛后,过往的一切都要抛弃,所以八戒的凡心在作祟,他的玉兰妹妹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迫使他拒绝成佛。
其实,凌云渡的定义就已很清晰——凡人与佛国的交界,意味着要走过凌云渡,唯有放下万般纤尘,方能度佛。唐三藏的担忧与后怕便是他成佛前的最后一尘,正所谓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因此孙悟空看到师傅的问题后,就推了他一把,最后终使三藏“金蝉脱壳”,安然度佛。而后三藏也幡然醒悟,感谢悟空(三藏方才省悟,急转身,反谢了徒弟)。
唐僧在凌云渡桥上到底经历了啥?为何猪八戒宁愿不成佛也不过桥?
答:唐僧师徒过凌云渡的事儿出现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上。
很多人认为,凌云渡上的独木桥是如来佛给唐僧师徒出的最后一道考题,能从独木桥上走过,就可以成佛,不能过,那就只能表示遗憾了。
其根据是:孙悟空在桥上走了两个来回,所以成佛了,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没有走,所以,分别被封为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和八部天龙。
另外,孙悟空还对猪八戒、沙和尚等人说了“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的话。
但是,他们解释不了唐僧没从桥上过,仍然被晋升为旃檀功德佛的事实。只能胡言乱语,说什么唐僧前生就是佛,所以理所当然就是佛。又说这道考题并不针对唐僧,只针对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四个。
这个太强词夺理了。
当然,也有人脑洞大开,说什么唐僧前生是佛,而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也是佛,孙悟空是佛门弟子,两人都向往成佛,而猪八戒和沙僧都是道教中人,对成佛不感冒,所以“猪八戒宁愿不成佛也不过桥”。
这也说不通。
因为,猪八戒眼见唐僧和孙悟空分别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和斗战胜佛,而自己只封净坛使者,就非常眼热,大呼不公,说:“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
这说明,猪八戒还是非常向往成佛的。
那么,在凌云渡独木桥边,明明孙悟空已经说了诸如“只要从这座桥上走过,就可成佛”的话,猪八戒还连连摆手说“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
其实,这座桥也就适合孙悟空这种猿猴出身,或形如猿猴的人走。
原著中写得非常清楚,这座桥,十分细滑,万般难渡,除非是神仙依托着风雾云彩,才能款款走过。
如来如果想考验唐僧师徒,不应该出这样的题,这种题,太偏心了,明摆着是偏向孙悟空嘛,像唐僧,像白龙马,根本就不可能走得过!
当然,有人会问,如果这不是考题,为什么孙悟空会说“只要从这座桥上走过,就可成佛”?
要这么说,还真是如来偏爱孙悟空哈,不但出适合孙悟空的题,还提前漏题了,给他公布答案了!
事实上,这纯粹就是孙悟空随口说的一个玩笑话,故意骗猪八戒玩儿的!
猪八戒也没傻得彻底,看穿了是孙悟空想捉弄他,这会才说“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的话。
一句话,猪八戒不过桥,并不是他有什么深谋远虑,或者另有居心,原因很简单:桥太难走,走不了。
这不?如来也知道这桥唐僧他们过不了,早早安排接引佛祖撑船来渡他们了。
那么,为什么唐僧和孙悟空可以成佛,而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不能呢?原著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里面,如来已讲得清清楚楚,这里就不多赘言了。
总之,成不成佛,与走不走独木桥毫无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