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英国很富,为什么不装备半自动步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没那么简单。

1939年二战爆发的时候,列强基本没有国家装备半自动步枪。

到了二战后期,也只有美军实现了步枪基本半自动化,也就是我们熟知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或者叫做八大粒。

苏联、德国只装备了一部分半自动步枪,作为步兵班火力的补充。

装备很高的苏军为例,要求步兵师三支步枪就有一支是SVT-40半自动步枪。

但是,实际上达不到这种数量。SVT-38和SVT-40的数量有160万支之多,但相对800万苏军还是有限的。

德军的G43半自动步枪,也不过制造了40万支,G41生产了14万支。

要知道,美苏德的工业实力都远强于英国。

当时英国的工业总产值约战世界百分之十左右,美苏德都比它强得多。

尤其战争爆发以后,英国本土遭到德国潜艇的封锁,连粮食供应都出现严重问题。

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工业都必须用在刀刃上,优先生产战斗机,其次是军舰,最差的是陆军武器。

关键在于,英军装备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装弹10发,射速是所有手拉步枪中最高的。

可以说,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射速本来就很好,只要训练有素,可以冲抵半自动步枪的很多优势。

最关键的是,英国如果自行开发一种新式的半自动步枪,结果很难预料。

比如德国枪械设计能力如此强大,仍然设计了非常垃圾的G41半自动步枪。

以英国当时的情况,就算美国人将半自动步枪设计好了,让英国人自己来制造,都是极为困难的。

现在让英国人自行设计一种很难说好坏的半自动步枪,根本就是没谱的事情。

英国人是很严谨的,与其浪费宝贵的资源胡来,还不如直接放弃。

二战时期的英国很富,为什么不装备半自动步枪?

自从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战争就成为火力的比拼,二战更是一场武器装备的较量。

德国有了装甲集群而有恃无恐;英国因为有一支强大的空军而免遭亡国之耻;美国有了强大的海空力量让日本咽下失败苦果。

作为步兵的轻武器的主角栓动步枪,因为半自动步枪问世而备受冷落。

美国的加兰德M1、德国的G43诞生之后,在战场上表现抢眼、出尽风头,让各国军队羡慕至极。

那么英国既是欧洲强国,又是美国铁杆盟友,为什么没有研制或者进口半自动步枪?主要原因如下:

英国库存步枪和子弹多,不想造成浪费

在二战爆发前三十年代,英国已经生产了大量步枪,这种步枪就是英国自己设计制造的李-恩菲尔德步枪。

加兰德从1936年到1957年21年的时间,全世界范围一共生产了1000万支。而李-恩菲尔德步枪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战结束三十多年中,一共生产了1700万支。据统计它是20世纪产量最大的栓动步枪;由此可以想象,英国军队在二战时期库存有多少这种步枪以及子弹。

我们知道,李-恩菲尔德步枪子弹是7.7毫米口径的,加兰德M1半自动步枪的子弹是7.62毫米口径。如果换装加兰德步枪,势必要造成极大浪费。

那么,为什么英国自己不研制和李-恩菲尔德步枪子弹通用的半自动步枪?因为没有必要。

英国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重心决定了不装备半自动步枪

在二战爆发不久,拥有欧洲强大陆军的法国很快沦陷,战争让英国人见识了闪击战的威力,意识到了陆的主宰是坦克、大炮而不是步枪。但是英国是个岛国,只要海军和空军足够强大,完全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

事实上,占领法国之后,德国曾经向英国发动进攻,启动了海狮计划。经过不列颠空战,希特勒征服英国的美梦破灭,英国人完全可以高枕无忧;而且战略重心会放在海空军建设而不是陆军。

丘吉尔当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目前我们有勇气战斗下去的依靠,就是皇家海军,当然还有我们的喷火战斗机。”

英军装备的步枪并不比半自动步枪逊色多少

其实上面两个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英军没有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必要。

英国没有换装半自动步枪的主要原因在于,李-恩菲尔德步枪设计非常合理,操作简便,射速不低,性能可靠,作战效率并不比半自动步枪差多少。

手动步枪采用的是后端闭锁的旋转拉式枪机,分离式枪机头,其枪机开锁时只要旋转机柄60度即可,而不是其它枪支的90度,这明显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与前端闭锁枪相比,后端闭锁大大缩短了枪机行程,提高了子弹装填速度;而且它采用双排弹夹装弹,这样它的弹仓容量就达到了10发,比其它款式的步枪弹容量多出了一倍,这就使它的持续火力大大增强,让它的爆发射速、持续射速和齐射射速都遥遥领先。

由于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科学设计,一个士兵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熟练掌握该枪使用技巧,将它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比如英军老兵,在实战中养成了在左手持枪,保持射击姿势不变的情况下,用右手快速拉动枪栓,继而用右手(而不是左手)中指勾扳机的射击习惯。

加上非常顺滑的枪机,整个射击动作一气呵成。

在这种模式下,一个射手在6秒内,可以发射10发枪弹;这就是说,加上换弹夹的时间,该步枪可以在一分钟内发射40发子弹(英军士兵平时训练中的射击成绩是每分钟37发)。

而加兰德步枪的理论射速是每分钟80发,实际射速是每分钟40发左右,二者在射速上并没有明显差别。

况且在实战中,步枪不顾一切射击的情形很少出现,还是以点射为主;到了这时候,还是栓动步枪的精确度更高。

我们并不是说加兰德步枪性能不优越,跟它相比,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差距是肯定的,但是差距并不大,完全可以通过技巧而弥补,这个技巧并不难掌握。

我们可以看看李-恩菲尔德步枪在实战中的表现,就能对它的性能略知一二。

在1914年的蒙斯战役中,1.25万名英国步兵曾经跟3万多德军进行对射,他们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在半个小时内就压制住了配备了毛瑟步枪的德国步兵的攻势。

那些被步枪打倒在地的德军战俘,还对困惑地问英军士兵:“你们装备了多少挺机枪?”

话虽如此,近战中还是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更占优势,英国人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

在二战中,英国步兵除了配备李-恩菲尔德步枪,英国还大量制造斯登冲锋枪,装备于部队。

这样一来,远战近战武器都有了,英国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去研制、生产或者进口半自动步枪?

二战时期的英国很富,为什么不装备半自动步枪?

相对于我们,相对于大多数国家,二战时期的英国确实很富。但是英国自己纵向比较,二战时期就是日不落帝国的落日余晖了。表面上,英国是自布尔人战争开始衰落,一战被美国超越,借助数百年的余威惯性,才把日不落的架子给硬撑到二战。而根本的原因,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自己的老迈拖累,输给了德国人,对世界的垄断性控制被打破,对广大殖民地的统治手段落后,空有最为广阔的殖民地,却依然只是些原材料提供地,利用工业剪刀差也剪不出多少羊毛,反而开始吞吃本土经济红利,来维持其高昂的控制管理成本,这也是二战后英国大规模放弃殖民地的原因。一战、二战实际上就是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逼出来的,而老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正是当时大多数殖民地地区已经成熟,可以提供大量原材料,满足殖民统治者的大工业生产,却没能力消费如此大量的工业品,这才反复形成发达地区产品过剩,屡屡爆发经济危机。所以,英国到二战时期,确实还不能说穷,甚至还有及其丰厚的家底,只是家大业大,还没能理顺新的经营思路,正是坐吃山空耗家底的窘迫阶段。而英国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统治者,主要依赖的就是强横的武力,一说英国武力,每个人的直觉都是直指英国的海军,其实英国陆军也一直是王牌力量,在整个前膛枪时代,都是统治级的力量,没有之一,其间只有拿破仑利用火炮运用的领先理念,短暂且未伤及根本的赢过英军一阵子。进入现代,英国陆军到没有这种统治力了,但依然始终是这个世界最高端的武力之一。我们现在是身处一个信息革命、信息爆炸后的年代,然而人类历史发展,到二战时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靠经验主义发展的状态,人们观念的更新,还是一个非常迟缓的过程。半自动步枪是二战中后期才给“逼”出来的武器,这种武器除现,并非更换一种武器,而是需要更新整个步兵战术体系和一部分后勤体系。如果在当时的中国,半自动步枪火力比栓动步枪猛,那就是王道,但是在欧洲,英国这种老牌帝国,战场火力讲的是大口径火炮、是机枪群,半自动步枪与栓动步枪间那点火力优势,还不足以撼动已经日趋保守的军队高层、政治高层对军队做出涉及体系变动的改变,更别提英国步兵用的李恩菲尔德栓动步枪,从一战起,就是栓动步枪届有名的快枪,早期版本的半自动步枪在集群射击上,跟它比优势也说不上有多明显,可靠性就更没法与这款老枪比了。英国作为顶级强国,所要面对的战争局面,和快速发展的世界军事技术革新,在被二战打破英国的保守思潮之后,英国才发现自己要补上的短板有多少,而半自动步枪的紧迫性显然排不到前列,英国步兵要真正从心理上戒断对李恩菲尔德步枪的依赖,要到六十年代的第一波雇佣兵高潮,在与国家级战争相比,烈度相对较低的雇佣兵战场上,轻步兵武器装备中,自动、半自动火力的优势,才真正让当时以英国老兵为主的雇佣兵战场,得到真正的体验。

二战时期的英国很富,为什么不装备半自动步枪?

英国在二战时期可不富,而且英国在二战前的确就已经是衰落了,各种经费十分紧张,而且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海军是国防中最重要的事情,国防经费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海军的经费,陆军后边去。而且英国在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中,也是损失惨重,1931年英国的国际收支逆差高达1亿英镑,当时英国的失业人员达到300万人,还有600~700万人依靠救济生存。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造成希特勒上台的直接原因,按照传统的教科书说法这叫做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国在这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中也是损失惨重,而当时的苏联也是,趁机完成了自己的工业化,而且在当时形成了一个西方的红色三十年代。

英国是一个岛国,国防采购的顺序是海空陆,其中海军占有绝对的优先权,在1939年英国拥有12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6艘航母、68艘巡洋舰、201艘驱护舰、69艘潜艇,而且皇家海军的人员依旧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但是,海军是个贵族军种,而英国已经不是那种能够挥金如土的国家了,这里花的钱多,别的地方自然就没钱了,特别是在军备方面,英国整个三十年代和平主义盛行,想尽一切办法避免战争,要不怎么会有绥靖政策呢。

二战前,各个国家的步兵武器主要就是各种拉大闩,虽然各国也在测试一些半自动,但是当时各个国家里边都没有正式装备半自动的,当时苏联的半自动SVT还算是不错的,但是在苏军进行的极速扩军中,半自动步枪依旧是由于需要大量的维护保养工作,缺乏训练的新兵不能很好的维护,导致故障率非常高,所以苏联人又换回去了。

不只是英国,其他国家也都是主要用拉大闩,而且这些拉大闩性能都差不多,既然能用就先用着吧。

英国的情况好不到哪去,本身英国陆军的规模就不大,而且在战前,英国对于战备工作是极不认真的,所以在1939年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的准备极不充分,说老实话,当时德国在向波兰发动进攻的时候,英国、法国也真是向德国进攻会十分困难,两国都远远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当时,英国陆军拥有5个师,19.7万人,不过英军是全常备兵,也就是整个陆军都是职业军人,兵役期长达7年。由于服役时间长,所以训练比较严格,所以士兵的枪法都不错,精确射击在英军中拥有非常稳固的地位,有点类似于日军中“百发百中的三八式胜于百发一中的冲锋枪。”

除了经济上的原因,英国自身的轻武器研制能力也是比较弱,象二战中的英军轻武器绝大多数都是一战时期的家伙,这里主要说的是步枪、手枪什么的,冲锋枪和机枪除外,而且机枪还是捷克人给研制的,英国人是引进的现成产品。而二战前,各国的半自动没有那个是过了关的,所以英国也就没有大规模采用半自动步枪,而且本身英国的恩菲尔德步枪的射速也是拉大闩里边最快的,所以英国人也就不急切的要更换步兵武器了。

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时期的英国很富,为什么不装备半自动步枪?

首先,二战期间英国并不富,由于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领地被日本侵占,非洲和南亚殖民地也受到轴心国威胁,英国已经要用海外小岛的长期租借权从美国换取护航急需的旧驱逐舰,半自动步枪看似不是高价值装备,但如果在步兵中普及,装备量是非常惊人的,这样的换装代价,一度独立抗击德国在欧洲全部军事压力的英国也是吃不消的,有这个钱多搞些更急需的驱逐舰、防空雷达和飞机不好么?

其次,英国陆军班组火力的传统与众不同,既非像美国那样强调总体输出,不突出主要火器,也非像德国那样让整个班围着一挺通用机枪转,而是以一挺可更换枪管的轻机枪为核心,步兵班中其它人则以精确射击和训练有素的齐射为主,这就需要装备的步枪操作方便,装弹量大,精度好,而射速则不需要很快,二战时的李恩飞步枪恰符合这些要求(精度特别好,操作便利,弹仓容量高达10发比毛瑟系多一倍),因此英国战前和战时分别用布伦轻机枪替换过时的刘易斯机枪,补充了司登冲锋枪,填补了其步兵班两个短板,却对步枪一切照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李恩飞是最棒的。

重视精确射击、认为普通步兵射速过快纯属浪费子弹的概念在英国一直持续到80年代,冷战时英国主力步枪L1A1(比利时FN自动步枪的英国版)本来是自动步枪,英国人偏偏给加了个锁给改成了半自动,直到马岛之战凸显半自动的局限性,英国才匆匆搞了被广泛吐槽的L85,姗姗来迟地实现了班组轻武器的自动化。

二战时期的英国很富,为什么不装备半自动步枪?

二战时期的英国不仅远远无法同“日不落帝国”时期相比,甚至也无法称之为富裕。一战时的巨大战争消耗使得英国元气大伤,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纪大萧条也使得英国的军费开支捉襟见肘。到了二战爆发以后,英国许多殖民地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德日法西斯的入侵。没有了这些殖民地源源不断输送工业原料,困守英伦三岛的英国政府自然是因为囊中羞涩无法给英国皇家陆军研发和装备在当时还算是新鲜事物的半自动步枪了。彼时皇家陆军的主力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已经装备了数十年,装备数量十分庞大。要迅速替换数量如此庞大的步枪,财政压力可想而知。况且,英国是个海权国家,作为岛国,唯有确保海军的优势才能更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有限的财政自然要更偏向海军。

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再者,李恩菲尔德步枪确实也算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栓动步枪。虽然因为枪身短和刺刀设计不合理在中国饱受批评,但是较快的射速和较高的可靠性,加之大弹容和装弹快的优点,它在战场上还是有比较优秀的表现。对于弹药供应充足的英军,它是广受欢迎的。

李恩菲尔德步枪

当然,半自动步枪被广泛接受太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战前世界第一工业和经济强国美国也是在1936年才开始装备M1伽兰德步枪。这个时候的英国还在奉行首先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对于战争完全没有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不可能,也没时间去研发半自动步枪。

M1伽兰德步枪

资金不足、需求不强、准备不够这三个原因可以解释二战时的英军为何继续使用老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