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故宫是如何消失于历史之中的?

气势非凡的京城和皇宫是分四步建成的

  600多年前,就在朱元璋举行大明帝国开国大典前的几个月,一座崭新又气派的皇宫在古老的南京城里偏东南角的地方落成了。

  据史书记载,当刘基勘定选址朱元璋拍板的明皇宫进入工程设计阶段后,朱元璋曾告诉主管皇宫建设的中书省官员说,宫殿只要坚固就可以了,不必雕琢和讲究华丽。从这里可以看出,出身贫贱的朱元璋有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为什么他最终还是打造出了一个气势非凡的京城和皇宫?个人认为,这跟朱元璋建造皇宫的另一个原则有关——稳固。

  先来看一看,南京城是如何修建起来的,大致分为4步:

  第一步是朱元璋刚到南京时就开始的,在今天中华路王府园这一带,利用南唐旧城,在江宁府城东面加上一个方形皇城,然后再在皇城外修葺城墙,加固城池,这大概是朱元璋对南京城建的最初贡献吧。

  第二步是修筑加固今天的玄武湖(当时称为后湖)南岸的“台城”,由此,构成了“后湖城”,后湖也就成了当时都城东北方的护城湖,至此,南京城不规则方形特征更加凸显。

  第三步就是在城东填掉浩瀚的燕雀湖,盖起新的明皇宫,南京城发展到了紫金山麓。

  第四步,沿着下列走向修筑高大坚实的城墙,将周边自然制高点渐次收入南京城的范围内:向东主要扩展到钟山西麓;在东北与北边将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等几个制高点也都圈入城内;向西北延伸到狮子山,在西南边将马鞍山和清凉山等几座山也纳入南京城,在南边以外秦淮河为自然屏障,加固聚宝门城防。占有了天然制高点,一旦在战争发生时那绝对是占据上风的。由此可见,朱元璋建造南京城是为了稳固他的大一统天下之中心,必然要将稳固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在牢牢稳固的前提下才能谈贯彻“俭朴”的宗旨。

  南京明故宫与北京故宫哪个更大利玛窦作见证

  参观过北京故宫的人肯定为它的宏伟惊叹不已。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说,北京的故宫曾是“二流”的,600年前它的“原件”——南京明故宫,比它还要大。有人可能不同意,认为这似乎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无头案了,因为一个还在而另一个早已给毁了,怎么能比较得出呢?我认为,在明故宫已毁、目前有关明故宫史料缺失不全的情况下,外国人的记载可以做个补充甚至可以进行历史的纠正——

  明故宫建成200多年之后的明朝万历年间,已经走过半个地球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南京。他曾发出赞叹:“我还没有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皇宫像南京的明故宫这样雄伟!”至于南京城有多宏伟?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里这样写道:“很难确定这重墙四围的全长。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两方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

  这个老外的话能信吗?应该可信。

  第一,利玛窦是从大西洋来的西方人,一路走过了差不多有半个地球,可说是见识广泛;

  第二,事实上利玛窦前后来了3次南京,但都不是很愉快,因为当时中日之间正在进行战争,南京地方官知道一个大胡子“夷人”将会带来巨大的政治风险,于是拼命地撵利玛窦离开南京,因此说,要讲利玛窦对南京有感情来夸大明故宫和南京城的宏伟似乎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

  第三,利玛窦写这本札记时,已离开南京近10年,一直居住在北京故宫的边上,跟明朝的万历帝还有很多的联系,甚至有段时间成为北京故宫里的常客。所以说,论情感,利玛窦对北京的感情要比对南京深得多了,他到临终尚未全部完成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是写给他在罗马的教皇宗主看的,也没有必要讨好什么中国官员。而他居然在书里很少提到北京故宫的雄伟,而是大力着墨明故宫和南京城的宏伟、壮观,应该来讲,这是利玛窦在对照了南北两座宫殿后做出的如实、客观的评价。

  有人可能要问:有数据吗?有。目前权威部门公布的北京故宫占地面积是72万平方米,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南京明故宫的占地面积为100万平方米,整整大出28万平方米。

  前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最终建成的明故宫,绝非今天的明故宫公园那一小块。据考证,它比较确切的占地范围应该是,东起中山门以内南京博物院一带,西至今竺桥、逸仙桥一带,南至光华门一线,北至今佛心桥一带。所以有人说,明故宫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三场大劫难让明故宫荡然无存

  第一场大浩劫——明成祖迁都

  然而,曾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的明故宫,为何在五六百年后今天的南京城里竟然会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令人无限感伤的断壁残垣?主要是它先后遭受了3次大劫难:

  虽说明故宫在洪武晚期已经出现了沉降的问题,但这不是明故宫毁灭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明故宫在历史上至少存在了大约200年,否则在明万历年间来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利玛窦,绝不会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遗憾的是,当时的明故宫已经遭受了一次大浩劫,只留下一个宏伟的空架子了。

  是谁最先使得其蒙受如此大劫的呢?就是那个自称是父亲朱元璋最为喜欢的儿子的朱棣。朱元璋刚死不久,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将亲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然而,虽说他在南京登了基,可大臣多与他不合作,使他呆得很不舒服,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朱棣着手迁都。

  迁都就迁吧,朱棣也真想得出,他不仅克隆了南京皇宫的建筑设计格局,还对它进行大拆卸。按理说,北京周围到处都是山,营造皇宫需要的巨型石料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就地取材,但也不知出于何种真实的想法,朱棣竟将建造南京明皇宫的巨型石材拆卸下来,劳师动众地运往北京。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明故宫就显得凌乱不堪。虽然在以后的明朝,南京还是陪都,但今非昔比了,皇家不在这里,皇宫无人精心看管,中期前后发生了大火灾,前朝三大殿、内花园等先后遭毁。所以,利玛窦来中国的时候,从时间上来看,他可能没有见过明故宫原来的全景,只是应该还有一些大宫殿,譬如乾清宫、坤宁宫等后廷三宫及文华殿、武英殿等还没有被毁。

  第二场大浩劫——清军肆意破坏

  明末清初,清军铁骑疾风般地南下,他们不仅军事上占领了明朝的陪都南京,还肆意蹂躏南京的明故宫。

  清军在午门前筑起八旗兵驻防城,把将军、都统二署设在明故宫。这些大兵们在这里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反正这是他们的营地,“外人”无法问及,也不敢问及。至今留下带有阵阵隐痛和颇多无奈的一些地名,如城东南的御道街南端有“蓝旗营”、“蓝旗街”,在明故宫西北处有“马标”、“炮标”。

  第三场大浩劫——太平天国运动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与驻扎在明故宫的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昔日皇宫成为战场,明故宫遭受的第三场浩劫开始了。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为了修建天王府以及其他诸王的府第,他们就到明故宫去就地取材,见什么拿什么,能拆得动的,能搬得动的,全部搬走。他们新建的王府如今在南京也见不到了,到哪里去了呢?后来又被清军一把火给烧了。而明故宫在历经这3次大浩劫后,只剩下了断垣残壁。

  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回南京安葬,灵车要从新街口一路东行至中山陵,交通不畅,当时的国民政府就斥资修筑了今天的中山东路,这条路正好将早已满目疮痍的明故宫一分为二,即今天的午朝门公园和明故宫公园。如今公园里仅有极少一部分遗迹尚存。

  明故宫虽然被毁了,但它的历史地位不可磨灭。

南京故宫是如何消失于历史之中的?

在我国有几个故宫?许多人会回答:一个,在北京。

有没有第二个?又有些人会回答:有,在沈阳有一个。

还有没有第三个?回答的人就不多了:有,在台湾还有一个。

还有第四个吗?……哑了,没人回答了。

我要说,在南京还有一个故宫,而且是故宫的祖师爷呢?

南京故宫——故宫的祖师爷

南京故宫开始建造于1366年(元朝至正26年),那个时候,朱元璋还是一个小小“吴王”,还没当上皇帝呢,当然,他可能认为当上皇帝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没过多久,朱元璋真的称帝当皇上了,南京变成了“应天府”,南京故宫理所当然地无限地扩建,前后历时20多年时间,建造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冠以“世界第一宫殿”的称号。

南京故宫由皇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宫城在内。

皇城是中央行政机构和国家宗庙、祭坛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封建统治中枢的象征,是皇帝开会、处理政务公事、会见外宾等国家大事的地方。

宫城则是皇帝及皇室成员起居、休息的地方。皇帝想打个小牌、喝点儿小酒、撸个小串儿、再吼两嗓子,与嫔妃宫女们轻狂轻狂,都是在这里。

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成为了北京故宫的蓝本,名副其实的故宫的祖师爷。

南京故宫位于哪儿?现在怎么样了?这些个问题留在文末解答吧。

北京故宫——世界五大宫之首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位置,地处闻名于世的北京天安门的后面,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所在。

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内建大殿3座,中小宫殿70多座,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传说)。

北京故宫是谁在什么时候修建的呢?先上一堂历史课吧。

话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立儿子朱标为太子,哪知这个朱标命不长,老皇帝朱元璋还健在呢,他先死了,等到朱元璋不行了的时候,他就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也就是朱标的儿子(老子死了儿子顶)。

但是,远在北京当燕王的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不干了,他急忙带着队伍回到了南京,把朱允炆从皇帝宝座上给撸了下来(朱允炆应该叫朱棣为四叔呢),自己变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是“靖难之役”,又称为“靖难之变”。

明成祖朱棣当上皇帝后,他不想继续在南京玩儿,就把都城从南京搬到了北京。

北京没有皇宫啊,朱棣就下令在北京修一座呗。

这样,北京故宫就完全借用南京故宫的图纸给修起来了。

故宫建成后,数次发生火灾,又数次重建。及至大清帝国推翻明朝的统治后,又数次将故宫进行改建与扩建,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了。

北京故宫也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为中心,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被列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法国凡尔赛宫、美国白宫、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现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蹭了把热度的“盛京皇宫”

沈阳故宫是清朝未入关之前所修建的皇宫,那时的清朝还没有做大做强,与明朝还处于暗中较劲的时期。所以,沈阳故宫与南京、北京故宫没有一点儿瓜葛的,它只是清朝初期在沈阳修建的皇宫,称“盛京皇宫”。

后来,清朝推翻了明朝,北京故宫成了皇宫,那就把沈阳的“盛京皇宫”改成沈阳故宫吧,也可以蹭一把北京故宫的热度。

沈阳故宫有100余座建筑、房间超500间,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

台北故宫——准确说法应该是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建于1962年,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

台北故宫博物院虽然建院时间不长,但它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故宫博物院,南就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藏品主要是国民党退守台湾时从大陆带走的数十万件稀世珍品,其中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和毛公鼎为其三大镇馆之宝。

翠玉白菜是一颗与真正白菜差不多大小的文物,在菜叶上还有两只昆虫——蝗虫和螽斯。

肉形石是一块东坡肉,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甚至连毛孔和肌理都非常逼真。

毛公鼎是迄今为止镌刻铭文最多的西周青铜器。

回到正题上来。南京故宫是如何消失于历史之中的?

1、 南京故宫为明朝初期三个朝代的皇宫,皇帝在里面住了50多年。南京故宫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2、 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抢了侄儿朱允炆的帝位,把京城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南京故宫的地位自然而然地下降了。

3、 明朝灭亡后,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南京成为了两江总督署所在地。南京故宫被变成了八旗军营,甚至还拆掉一些建材修建了寺

4、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南京称帝,改名天京,把南京故宫拆了个干干净净,修建了“天王府”。

5、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南京故宫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成为了蛇鼠出没的废墟。

6、清朝宣统三年,英国人一商人从南京故宫遗址中拆走了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子。

7、1924年(民国十三年),民国政府建造明故宫机场,将南京故宫午朝门的双阙拆除了,仅保留下一座三孔门洞。

南京明故宫机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明故宫遗址,始建于1927年,是中国首座军用机场,南京首个民用机场。1949年4月23日上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代总统李宗仁就是当天早上在明故宫机场登上“追云号”专机,匆匆飞离南京的。蒋总统已经于多日前撤离至台湾了。

南京明故宫机场于解放后被废弃。

8、1929年(民国18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梓归葬中山陵,修建了一条迎梓大道。大道横跨南京故宫的奉天殿广场,把故宫所在的地块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9、1932年(民国21年),原国民党主席林森,在修建自己的别墅“桂林石屋”时,从南京故宫遗址上“调用”了一批精美石雕装饰在石屋前。抗日战争时期,这座石屋又被日军炸成了一片废墟。

10、现在,原南京故宫所在地被规划保护了起来,但因为宫殿不复存在,只是残存的一些石头,就定名为南京故宫遗址,决定不拆迁,不复建,周边严格限高。

但人们对这个遗址兴趣不大,倒是一个跳广场舞的好地方。

一座世界罕见的华美宫殿,毁于战火,不得不令人唏嘘。

在我国,还有第5座故宫吗?

再没有人会说有了。

但我要悄悄地告诉你,还真有一个,在横店,专为拍戏而建的。

南京故宫是如何消失于历史之中的?

北京故宫初建于明朝,是现存全球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而实际上,北京故宫当年是按照南京故宫为蓝本进行修建的,甚至于,南京故宫要比现在的北京故宫大上许多,然而数百年后的今天北京故宫仍自,可南京故宫却几乎完全消失。

南京故宫始建于1366年,于1393年完工,历经二十六年,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宫城在内,皇城是朝廷中枢与宗庙所在,宫城是皇家居住与办公之地。

整个南京故宫,皇城部分占地达到653万平方米,宫城116万平方米,是中世纪全球最大宫殿建筑群,被称作“世界第一宫殿”。

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礼法规制的典范,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其整体布局与建筑形制,后来都成为了北京城、北京故宫、韩国景福宫、越南顺化皇城、琉球国首里城等建筑的蓝本。

虽然南京故宫极其壮丽宏伟,但并没有使用太久,因为明朝建文四年,靖难之变爆发,燕王朱棣攻破应天,都城陷落,皇宫大火,最终奉天殿等建筑都被毁,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棣登基之后,虽然还居住在南京的皇宫里,但同时开始筹划迁都北平,并且下令在北平以当年元朝大内宫殿遗址为基,按照南京故宫为蓝本再造一座紫禁城。

永乐十八年,北京紫禁城竣工,朱棣正式北迁,改应天府为南京,北平为北京与新的京师,随着应天成为留都,南京故宫虽还有皇族与内臣管理,却也从此没落,仁宗朱高炽时曾想重新迁都南京,并下旨修葺皇城,结果仁宗早崩,此事不了了之。

从六百多年前南京故宫建成,距今已经六百多年,然而只比南京故宫稍迟的北京故宫仍在,但南京故宫如今只剩下极少数的遗构,曾经的世界第一宫殿,早就荡然无存。

那么,南京故宫到底是如何消失的呢?

南京故宫被破坏的开始,就是朱棣夺位与迁都

靖难之变中,朱棣的大军攻破应天之后,皇城受损严重,皇宫大火之中,奉天殿成为了南京故宫第一座被毁掉的大型主要宫殿。

朱棣迁都之后,南京虽说还是名义上的留都,甚至还保留着一整套的朝廷机构,南京故宫之中也还有皇族成员与内臣等居住着,但南京的地位大降,南京故宫自然也由此衰败。

整个明朝时期,虽说南京故宫始终都没被废弃,还有不少修葺与翻修的记载,但是毕竟也非常有限,尤其是明朝中后期不断实力衰微,更没工夫修整南京故宫。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夏天,天降雷雨,谨身殿、华盖殿因受雷击起火。

明宪宗成华二十一年,南京狂风大作,大祀殿与皇城各门普遍受损。

明世宗嘉靖元年,南京暴雨连连,江水泛滥,郊社陵寝宫阙城垣几乎都受到严重损毁。

明朝中后期,麻烦事一大堆,根本没工夫管理南京故宫,尤其是晚明的崇祯时代,到处都需要用钱,眼看着南京故宫千疮百孔,却也拿不出钱来修了。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小朝廷,此时南京故宫的奉天殿已被夷为平地,太庙也被焚毁,其他宫殿大多毁损不堪,朱由崧只能在武英殿登基,在奉先殿祭告,称帝之后的朱由崧还花了不少钱整修,但还没修好,清兵已经杀到了江北。

清朝时期,南京故宫被毁得面目全非

明朝时期,南京好歹还是留都,南京故宫虽说只是个空架子,但好歹还是皇家的地盘,虽然破落,偶尔还有修整翻修之类,但清朝时期,情况完全不同了。

爱新觉罗家在北京住进了明朝的二手房,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新重建,而南京故宫的运气可就没那么好了。

清兵进入南京之后,将余下大多数的明代宫殿建筑悉数焚毁,顺治帝改南京为八旗驻防城,皇城之内重建将军署衙、副都统署、兵房等等,明朝故宫的形制布局完全改变。

关于明故宫被毁,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明故宫真正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明故宫遗址简介牌上描写的野生“清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宫殿毁于兵火”。

不过太平天国之前,明故宫就已经非常残破了。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南巡江宁曾感慨:“道出故宫,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

几十年后,乾隆帝南巡到江宁,路过明故宫的时候也作诗评价:“六朝崇构早摧残,基剩明宫烟草寒,木凤已闻翔北阙,石鲸无恙枕春澜。”

乾隆帝感慨明朝故宫已经只剩下基石残垣的同时,还引用民间流传的朱棣拆毁南京宫殿,将材料运到北京建设宫殿的传闻,将明故宫损毁的责任推给前朝。

不过,这样的说法实在不靠谱,因为朱棣北迁时并没有拆走南京故宫的材料,而且这样的行为是宗法所不容的,朱棣本身夺位就麻烦缠身,根本不可能再添事端。

虽然明朝晚期,南京故宫已经损毁很多,但万历年间,利玛窦游历南京的时候还是感慨,他从没见过世界哪个国家的皇宫能比南京皇宫雄伟,包括当时北京的故宫。

从利玛窦的描述可以看出,明朝时期南京故宫虽然被毁不轻,但整体看上去还是相当雄伟壮丽威风无限的,不然朱由崧也不能在南京故宫登基入住,还准备修一修。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以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太平天国大肆拆除残存明代宫殿的宫墙砖石等构件,用来建造天王府,而太平天国之后,清军再次焚毁南京,明故宫进一步被破坏。

民国时代,南京明故宫基本已经看不出来

历经明朝的破坏、清朝的摧毁,到了民国时期,当年雄伟得不可言喻的南京故宫,已经只剩下一些宫墙的残存而已,但这还没有完。

当时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民国在明故宫西南部动工建设了新的机场,而在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后,日军为扩建机场,又拆掉了西华门与社稷坛等诸多残存的遗迹。

几经改造移交,到1949年,明故宫旧址又入驻了金城机械厂、民航局、空军电台等诸多的单位,完完全全,再也看不出曾经有过南京故宫这么座宫殿。

之后在金城机械厂基础上筹建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如今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学校教学楼施工的时候,发现了诸多明代建筑的相关构件,此后证明,南航校园的施工地,是当年明故宫的太庙所在地点。

总而言之,南京故宫的消失,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过程。

明朝时期:因为南京地位降低,南京故宫被冷待,自然损毁为主;

清朝时期:战争影响,被清兵多番焚毁,基本消失,仅剩些许遗迹而已;

民国时期:原本为数不多的残存遗迹被彻底破坏,旧址上建设新的建筑,明故宫彻底消失。

南京故宫是如何消失于历史之中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不知道,古代中国的大型建筑物,尤其是宫殿内,是需要不断的维护的。

这是因为,相比欧洲城堡那种石制建筑物,中国的宫殿主要是木质。

大家都知道,木头是会腐朽的,再好的房子,一般最多百年就要进行大修维护。

如果不能经常维修,那么大型木质建筑就很容易逐步腐朽不堪,最终毁掉。

同时,和石料相比,木材还很怕火灾和白蚁,甚至雷击。

其他尚且好说,中国木质老建筑普遍都有白蚁。

即便在今天,想要彻底消灭白蚁也是难题,古代就更别说了。

南京的明故宫在1356年开始修建,当时朱元璋还是吴王,不是皇帝。

明故宫的位置是就在今天遗址公园的位置,傍边就是当年还很大的燕雀湖。

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后,明故宫的修建工作又扩大了。

在朱元璋去世之前,明故宫和内城其他宫殿修建完毕。

然而,在修建明故宫的时候偏向于风水学,选择了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修建在燕雀湖上。

就风水上来说没问题,但修建起来就有很多难度。

因为空间有限,被迫将部分燕雀湖填平,在上面修建建筑物。

由于古代的建筑无法打入现代的很深地基,导致部分建筑物地基还是有下沉。

这损失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朱元璋却认为影响了风水。

同时,从军事防御来说,宫殿外虽然有明城墙保护,却距离紫金山不远。

如果敌人在紫金山上架设大型投石车,还是可能威胁到明故宫的。

这是明故宫的几个缺点。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时代,明故宫曾经出现火灾,好在并不严重。

随后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宁死不屈,自焚而死,烧毁了部分宫殿。

一说,朱棣进入明故宫以后没有找到建文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的尸体,却发现宫殿内部有一条通往城外的地道。

据说这是朱元璋当年修建的,考虑南京被敌人包围时候的突围,这是非常机密的事情。

在地道中发现了脱下的龙袍,还有一些僧道的衣服,怀疑建文帝父子已经伪装成和尚逃走。

朱棣上位以后,从各方面考虑,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地盘北京。

根据当年的传统,一个国家不允许又两个宫殿,这是非常不吉利的。

于是,1420年朱棣搬走以后,明故宫就再也没有使用和维护。

随后的200年时间,明故宫接连遭受雷击、火灾等等,历代皇帝也没有修复,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到了万历年间,明故宫的建筑物不是被烧毁,就是自行坍塌,仅仅剩下供奉列祖列宗神位的奉先殿,供奉太祖、成祖帝后御容的武英殿,为两殿准备享祀供膳的大庖厨,积贮钱粮的承运库这几个地方。

此时,大明已经完全放弃恢复明故宫,反而将废墟里面的材料加以利用。

天启初年,太仆寺少卿徐卿伯括南京废铜四十七万余斤输北京,二十九万八千余斤留铸钱,皆南京大内各宫的铜灶、铜沟等物。

清朝建立以后,把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内,又将剩下部分改为八旗营房。满清将废墟全部拆除,搬走。明故宫内残存的宫殿被陆续拆毁,彻底不复存在,仅仅剩下几道宫墙。

清末太平军攻陷南京后,洪秀全大肆修建府邸,将明故宫的宫墙都拆除作为石材。

由此,明故宫只剩下一个地名和一块空地了。

南京故宫是如何消失于历史之中的?

先天不足的南京故宫

公元1366年9月5日,当时自封吴王的朱元璋派人喊来刘伯温,声称有大事商量,刘伯温急匆匆的跑到营地,发现朱老板拿着一串铜钱两眼放光的等他呢。一番寒暄后朱老板表示自己现在有钱了,准备盖个房子,请刘半仙儿帮占卜下盖哪风水比较好。

刘半仙感觉自己受到极大的侮辱,老子经天纬地不让孔明之才,你娃拿我当风水先生用?但转头一想朱老板毕竟不像刘大耳朵脾气好,只能马马虎虎的占卜一番。最终他把地址定在南京钟山之南,原来燕雀湖的位置。

大喜过望的朱元璋立马祭祀了山川之神,下令破土动工,动员数万工匠士兵建设这座“吴王新宫”。说实话,这次修建虽然动作很大,但包括朱元璋自己都不特别走心,新宫面不大,到1367年10月23日就完工了,总占地面积不足60万平,里面宫殿很少。

新宫建成第二年朱元璋称帝,吴王新宫成了明皇宫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这事朱老板怪不到别人,只怪当初自己太抠门,于是洪武一朝几乎不停的对皇宫和南京城修缮扩建,这工作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才暂停。

对于不停扩建这事儿朱老板也有自己的无奈,最开始身份就是个王,修那么大房子已经算超纲了,不好修得太过分。后来当皇帝又觉得南京不太适合当首都,洪武前期几次派太子考察新都选哪比较好,最终太子朱标死掉了,他只能无奈的进行扩建。

但对于另外一件事儿朱老板明显不太舒服,南京故宫的地址不是选在原燕雀湖嘛!这鬼地方土质太松,即使奠基时打下大量杉木桩都没用。南京故宫的地基无可挽回的不停下陷,形成南高北低(前高后低)的格局,在风水中这是很不吉利的,更要命的是寝宫地势太低,下雨就内涝,排不出去水,后宫经常跋涉在几尺深的水里。

连弃带毁的六百年

蹲在齐膝深的水里,朱老板把死亡的目光投向半仙刘伯温,这就是你丫给我选的风水宝地?思前想后朱老板最终长叹一声,组织人继续修缮皇家游泳池。朱元璋大抵不会想到,这个先天不足的宫殿靠修缮扩建都保存不下来。

保存不下来说到家也就是三个因素,首先这建筑群确实风水太差,屡屡遭受天灾,下雨就内涝不说,没事还总失火,隔几年还会被雷劈。其次就是朱棣的迁都,皇帝把住宅和办公地点都改北京了,这边备用宫殿重视程度必然不足,多修修北京不好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明朝皇帝都是穷鬼,确实没钱大规模翻修,朱家子孙对于南京老宅一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理性告诉他们没必要再修了,从成化到嘉靖都下过命令,停止修复,任其荒废。但感情上又有点舍不得祖宅,有点小钱就收拾收拾,成化、正德、嘉靖都对南京故宫做过修缮。

但嘉靖以后明朝真的没钱了,只能放任不管,甚至天启最穷的时候把南京故宫里的铜器都搬出来铸钱了。崇祯殉国后朱由崧在南京重组政权,短暂的修缮了一番,最终这些东西都和北京故宫一样便宜了清朝。

明朝自己都懒得修,清朝接手后更不可能好好收拾,他们把明宫改成八旗驻防兵营,没几年宫殿就全被拆了。康熙年间从明故宫取石料修建普陀山庙宇之类的事儿屡见不鲜,最终明故宫成了一片废墟。

到了民国时期这片废墟就更没人管,本来确实有计划以明故宫为为中央行政区,但连年战乱加上财政吃紧,这个计划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倒是1929年修建的中山东路,非常嚣张的从明故宫遗址穿过,将其一分为二,彻底没有任何恢复的可能。

南京故宫是如何消失于历史之中的?

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也称紫禁城,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京明故宫始建于明1366年,1377年大体修成,1421年牵都北京后明故宫逐渐损毁,清1645年被八旗兵损坏,天平天国期间再遭严重破坏,民国1928年开辟中山东路从明故宫中间穿过,后又建机场,多处受损,现地面遗址仅存:午门、金水桥、奉天门、东华门和西安门等。

南京故宫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已是一片废墟,保护文物,弘扬文化,传承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