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真的有影视剧里演的那么优秀吗?

优秀不优秀数据说话,驳壳枪枪身长、枪管长,比一般手枪枪身和枪管长将近三分之一;该枪还有一个优点,是子弹口径比较大;因此它射程远,动能大,膛压高。

普通手枪的膛压在150MPa,驳壳枪的膛压是240MPa。

普通手枪的初速不过每秒180米,初速最高的250米,驳壳枪的初速每秒455m。

普通手枪动能在380J,最高的不过480J,驳壳枪的枪口动能576J。

一般手枪的射程为50米,驳壳枪的是射程70米。驳壳枪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倒装枪套后,可以抵肩射击。

驳壳枪还有一个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还能采用20发弹匣,射速非常高,理论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900发。

所以我们在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无论是八路军还是游击队战士,无论是国军官兵还是土匪、青帮喽啰都喜欢手持一般驳壳枪,有的还手持两把、左右开弓。

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驳壳枪,来自德国,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的名字很多,五花八门。

有人叫它“二十响驳壳枪”,有人叫它“大肚匣子”,还有人叫它“大镜面”、“自来得”、“快慢机”,八路军最喜欢叫它“盒子炮”。据史料记载,毛瑟手枪一共产(含仿造)生过150万支,在中国起码有70万支,占总量的将近二分之一。

因此,中国不同派系的军队,都跟驳壳枪结下不解之缘。

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对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起义的总指挥朱德,当时手持的就是驳壳枪。

红军将领余秋里在一次战斗中,被国民党士兵的毛瑟手枪击中了手臂,最后落下残疾。但是在后来的战利品中见到了驳壳枪,他还是由衷地感叹道:“我们从来没见过那种东西,真是艺术品,尖端技术。”1937年10月一二九师的《一九三七年十月份人员武器统计》,当时的武器装备如下:长枪3412,马枪724,盒子炮539,手枪93,花机枪3,重机枪29,轻机枪93,手机枪7,合计4965。

由此可见盒子炮当时是八路军中的主要装备之一,持有数量仅次于步枪、马枪。

徐向前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时,所配用的就是一支盒子炮。

以近战闻名的西北军,毛瑟手枪更是他们的最爱。

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在被日本警察追杀时,从容不迫地用手枪进行还击,并且在300米外将日本警官伊藤撂倒在地,当时他使用的,就是一把驳壳枪。

一个西北军老兵回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使用十发毛瑟手枪,近战可以分分钟撂倒七八个敌人。

因此,手枪队成为西北军常规编制,从军部到旅、团、连,都有一支手枪队。

1926年支持国军和晋军晋北打仗,倒戈将军石友三曾一次组织3000人的敢死队冲锋,每名敢死队员的标配是一把西北大刀,一支盒子炮。

中央军的绝对精锐德械师和中华之剑教导总队,都是清一色的装备毛瑟手枪。不过人无完人、枪无完枪。驳壳枪重量大,长期手持射击就会受不了,指向性和平衡性以及稳定性就降低,影响精确度。而且毛瑟手枪膛压大,动能高,后坐力大,也影响射击精确度。

因此在实战中,枪手只能点射,连射的时候效果不好。至于电视剧里描述的,中国军人手持两把驳壳枪,左右开弓,敌人纷纷倒地的情形,是为了场面好看而虚构的,现实中根本不可行,因为两把枪重量(单枪重量1.25千克)一般人承受不了。

正是因为驳壳枪有诸多缺陷,在它的原产地德国早就被鲁格p08替代。

但是民国时期,我国军工水平落后,没有先进的武器可以使用,中国军人只能把驳壳枪奉若至宝。

而且在抗战中,中国军队根据装备落后的现实,尽量避免跟敌人进行远战和阵地战,以近战为主,充分发挥驳壳枪的优势,确实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驳壳枪真的有影视剧里演的那么优秀吗?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把驳壳枪用到了极至。此枪带有快慢机装置,能打单发;又能打连发。在近战中极为实用;便利。该枪缺点枪口跳动较大,我国军民在实战经验中,巧妙的把此枪横转九十度。既克服了缺点;又增强了杀伤效果。

驳壳枪真的有影视剧里演的那么优秀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驳壳枪要看具体的使用场景,绝对不是一枪包打天下的。

甚至可以说,驳壳枪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驳壳枪只是手枪,原则上只能对于50米内目标射击,精度还有限。

虽然驳壳枪装弹多,射速高,可以半自动甚至全自动射击,但它的射程太短。

这就决定了,驳壳枪不能适应当时大部分作战。

因为二战作战,超过九成是在400米内产生,但绝非50米内。

大部分的作战,双方至少距离一二百米。

而驳壳枪是手枪,在这么远的距离,是打不准的,很容易被敌人压制。

抗战中一次作战期间,日军曾误打误撞突袭国军一个将军的指挥部。

结果婚展期间,这个将军的警卫连,被日军区区一个小队打的很惨。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日军有大量机枪和步枪,射程远,精度高。

而将军这个警卫连主要装备驳壳枪,遇到日军在几百米外猛烈射击,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单方面挨打。

此战以后,国军内部提出即便是警卫连也必须大量装备步枪和机枪,不然碰不了日军野战部队。

另外,驳壳枪确实是近战的利器,但客观来说性价比并不高。

驳壳枪的造假很高,高达几十美元,但相比只有几美元的普通半自动手枪,其实性能提升是有限的。

如果不是日军军官傻鸟,只是乱玩军刀,而不重视手枪,即便是垃圾的王八盒子手枪,也可以用于近战。

就实战来说,王八盒子虽烂,近战中未必就比驳壳枪落后多少,只要能够维持一定的数量。

可惜,日军军官在很多实战中,宁可用军刀也不用手枪,也活该你死了。

有卖驳壳枪的钱,完全可以用来买冲锋枪。一支冲锋枪,抵得上几支驳壳枪。

之前为什么中国人不买冲锋枪?

主要是当时国际武器对中国禁运,不能合法购买冲锋枪,只能买手枪。而中国自己又没能力造冲锋枪,只能用驳壳枪撑着。

抗战中后期,随着美制冲锋枪大量进入中国,驳壳枪也就过时了。

道理也是一样,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也大量使用驳壳枪。随后苏制冲锋枪大量装备,驳壳枪也没人用了。

驳壳枪真的有影视剧里演的那么优秀吗?

我在建设兵团组织一次军事演习,从教导队借了一把三号驳壳枪,拿到手我一看枪也太老了,担心它的可靠性,就装了一发子弹试一试,举枪后我没有直接瞄准,而是斜着枪扣了板机,结果枪响瞬间枪机断了,斜着飞出二十多米。如果我正常瞄准,那枪机就会蹦到我的脸上,很可能击伤眼睛。老爷枪太危险,不能冒然使用。

驳壳枪真的有影视剧里演的那么优秀吗?

驳壳枪,一般指的是毛瑟C-96,口径7.92mm,10发弹仓供弹,有效射程50m,只能单发射击的那种,国内战争时期,大量装备的就是10发驳壳枪。改进型的毛瑟C-96手枪,口径7.92mm,采用2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m,既可单发,也能连射,称盒子炮、快慢机、二十响、大肚匣子等。无论是驳壳枪,还是盒子炮等,原产地是德国毛瑟兵工厂,这两把手枪随枪都配有木质枪盒,枪柄接驳木质枪盒以后,都可以实施抵肩射击,此时,有效射程就提高到了150m。至于抵肩射击时,有效射程成倍提高了,原因说不清、道不明,但可参考战后日本自卫队装备的62式7.62mm通用机枪,两脚架轻机枪射击状态时,有效射程600m;三脚架重机枪射击状态时,有效射程提高到1100米。驳壳枪、盒子炮的原产地,德国军方采购装备数量极少,原因就是这两把枪体积大、重量大,空枪就有1.25公斤,盒子炮加上一只20发实弹匣,重量将近有3斤,拿在手上死沉,因此,历来不受德国军队的待见。德国军队看上重量轻、体积小,握持舒适本国产的鲁格P-08、沃尔特P-38手枪,包括从西班牙采购的阿斯特拉600/43、从比利时采购的勃朗宁 HP-35手枪等。反倒是万里之遥的中国,从德国大量采购驳壳枪,包括此后改进可自动射击的盒子炮,原因是国内装备杂七杂八的手枪不仅容弹量小,而且威力小,军队基本上是以5发手动步枪为主,缺乏冲锋枪等自动枪械,因此,中国正规的军队是将盒子炮抵肩射击,当微型冲锋枪来使用的。在国内拍摄特别是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驳壳枪、盒子炮出镜率非常高,是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战武装的主要装备,排长以上的干部都佩戴这两把手枪。此外,坚持敌后抗战和打游击的游击队,也大量装备这两把枪,拿在手上、插在腰上,或藏在木质枪盒内背在肩上。对于驳壳枪,就是10发弹仓供弹的那种,本文作者是接触过的,握在手中死沉,要瞄准了打,50m的胸靶,估计都不会上靶,因为手抖动得厉害。因此,对于射手来说,出枪对着目标就射击,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手势很重要,影视剧中也看不到手持驳壳枪,提在手中眯起眼睛瞄准了打的,对准目标抬手就是一枪,这就对了,有的是横着来打,大致对准目标,根本就不是眯眼瞄准射击的。至于驳壳枪是否优秀,本文作者只能说,就是把烂枪,死沉死沉的,搁身上哪都不方便,战争年代,之所以成为主要装备,据网络上文章这两把枪包括仿制的,国内的装备数量不会低于100万把,就是没有其他什么好枪可选,有什么武器就打什么仗。战争结束以后,为什么驳壳枪特别是火力强大的可以连射20响的盒子炮都被淘汰了,就是太过于沉重了,使用实在不方便。军方有了7.62mm54式手枪,尽管只有8发弹匣供弹,火力明显弱于驳壳枪特别是20响的盒子炮,但军方仍然毫不犹豫地就将这两把枪械给撤装了。

驳壳枪真的有影视剧里演的那么优秀吗?

绝大多数影视剧里对于枪械、尤其是手枪的描述都有问题,驳壳枪也不例外。

咱们就这么想,它归根到底就只是一把也就是个140mm枪管、发射普通手枪弹的武器,还能上天不成? 手枪就是手枪,不带枪托时候打50米人型大小目标的都是高手高手高高手了,所以看到神剧里头带着驳壳枪一发一个小日本的都假的不行。手枪就是手枪,它的研发目的就只是自卫,撑死用于近距离狭小空间作战,正儿八经的干架不是他的主场。

再说了,驳壳枪发射7.65x25毛瑟弹也就是个480-500焦耳,这和当时那一票托卡列夫、M1911、勃朗宁大威力等都是一个级别。而且7.65mm虽然它初速高,有效射程要比9mm,.45ACP好点,但这个口径在手枪里头属于偏小,作战时候往往是穿透有余而停止不足,效用还比不上9mm和.45ACP

所以咱们现在能发现7.65毛瑟和7.62托卡列夫弹基本凉了,但9mm和.45ACP还活蹦乱跳。

还有个很大问题就是,作为手枪而言,驳壳枪太大太重,作为卡宾而言它威力和射程又太差,按我的说法

驳壳枪就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