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阴历跟西方公历谁更合理?

中国传统历法俗称阴历。准确的说,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什么是阴阳合历?就是说,同一个历法中含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阳历,一个是阴历。

阳历的一年,时间是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365天多一点。这个时间,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测出来了。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随着冷热的变化,地下树木的影子不同,最热的时候,影子短,最冷的时候,影子最长。根据影子的不同,祖先发明了日晷。用日晷测影子,从最长到另一次最长的时间,是365天多点,也就是一年。

中国历法的阳历的月,是与月亮的朔望变化相关,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月亮变化一次的时间是29至30天,这样一个阳历年大概有十二个月。请注意,这里的十二个月不是阴历的月,而是把一年的365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份是一个月。又把每个月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十五天左右。这样把365天分成了二十四份,二十四个节点,就成为二十四节气。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有精确时间的,一般都精确到分钟。

十二个月的表述是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是最冷的时间,也是影子最长的那天,那一天的前后各推十四五天,为子月。其后依次类推。最热影子最短的月在午月。

这个阳历年的天数,和现在的公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一年开始的时间,既元旦是那一天?在古代,这是国家的重大事项。孔子作春秋,开篇第一句话是“元年春,王正月”,是说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要规定一年开始的月份。直到今天也是政府版布历法。历史上的正月,也就是一月,不是一成不变的。

夏朝时,是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我们现在所用的阴历也称夏历,与夏朝正月一样。即在冬至之后的四十五天左在是一年的开始。这个时间对四季的划分很公平。一年有四季,每季九十一天多点,冬至前后四十五天是冬季,四十五天后进入春天,顺序按春夏秋冬排列。

我们现在采用的公历,与古代夏历一样,(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间越精确而己。)不一样的是,公历是以冬至之后十五天做为元旦,一年的开始。比夏历前推了一个月,相当于以丑月为岁首。而中国古代殷商时期,是以丑月为岁首的。称为“建丑”。周朝时又往前推了一个月,岁首在冬至当月。称为“建子”。后两种历法,一年是从冬季开始,而非春季。

上面谈的是夏历中的阳历。再说阴历。我们知道,阳历的月,只是一种时间的划分。与天上月亮没有任何关系。而阴历的月,是和天上的月亮相关的。月亮身在中国文化中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就有太阴、太阳。月亮就是太阴。

月亮有圆缺的变化。从一次最圆到下一次最圆是二十九到三十天。从月圆之夜前推十五天做为一月的开始,这一天叫“朔日”。朔日的前一天,是上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这两天是月亮最不明,看不见的。这就是阴历的月,每个月的同一天,看到月亮的形状基本相同。所以,“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是在阴历的条件下才成立。

上面讲的是阴历的月,再讲阴阳合历的夏历。冬至之后四十五天,是一年的开始,阳历的立春。因为中国的阴阳观念,把阴与阳看成统一体,所以,在实际规定一年开始的时候,既要照顾太阳,也要兼顾月亮。于是把离冬至后四十五天最近的那个“朔日“,做为一年的开始,称为“元旦。“元旦之意,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采用公历纪年之后,一年开始的时间前推了一个月左右,它成了第一天,它就是元旦了。旧历的元旦就改个名字叫“春节“了。因为它是春天的开始,四季也以春为首,现在好多农村人还是把春节看做一年的开始。

南怀瑾大概在《易经杂说》中说:采用西历是“奉了西方的正朔“,似有一点不以为然之意。但阴历有个明显的缺点,因为顾了月亮,产生了闺月。五年中有两年闰月。每一年的实际天数不一样。多时相差三十多天。这在传统社会里倒没什么?在现代社会里,会产生消极影响,比如经济数据的统计上会不准确,无法对比。用阳历基本上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另外,采用公历,更利于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同时,中国几千年的历法传统中,包含着祖先的智慧,到今天依然很实用。所以,中国现在的历法是把中国传统历法与公历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无法说谁更合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