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民间常讲“船到码头车到站,大车进城要住店”,所谓的大车要住店,是指马车要住的店,马车是一种畜力交通工具,不像是汽车有个车位就行了,还得有专门照看马的。

大车店在清末民初的东北是风靡一时,一直到改革开放才逐渐消失,即使是现在的东北也有很多大车店的影子,比如很多地名都是根据大车店命名的,小村小镇就不说了,大连市辖的县级市瓦房店市就是从大车店发展而来。

东北曾经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作霖早年为了生计就曾混迹于大车店,因为大车店中经常有马生病,张作霖一来二去学会了兽医,也正是因为这项技能,为张作霖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清末民初时期的东北会流行大车店呢?不住大车店,你可能活着走不出东北

东北是清朝统治者的发祥地,按理说应该比较发达才是,但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禁止关内人到东北去开发,时间长了就导致东北封闭且落后,最后不得不开启鼓励移民到东北的人口政策。

一直到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河北、山东等地发生饥荒,最后形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移民浪潮,大量人口的流动极大了促进了交通运输的方式,尽管当时火车和航运已经相继开通,但是更多的路程还是依靠马车来完成。

而马又是很值钱的东西,必须到专门的店,喂草料照看才行。

很多就说到了,当时全国都有马车,为何东北流行大车店,这就和东北的气候和地理有关系了,关里的气候一般都不太寒冷,即使是冬天,车老板找一个稻草垛也能猫一宿,但是东北可不行,东北的冬天晚上没有热乎气,真能把人冻死。

尤其是当时的东北地广人稀,往往走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到城镇,沿路的大车店实际就相当于古代的驿站,在大车店中,往往都是一铺很长很长的大炕,可以睡几十人到上百人,这种取暖方式,也较为经济实惠。

更为主要的是,当时的东北由于开发较晚,治安特别差,民风彪悍是其次,漫山遍野的土匪是真不惯毛病,一般大车店的老板也是有点实力的人物,在这里住,住的安全放心,不然被人抢了都没处说理去。

提供运输服务的近代东北物流公司——货运“大车店”

其实我们所理解的大车店,主要还是小规模的大车店,是“人畜共住”的店,实际上在东北不止这一种大车店,还有一种类似于物流公司的大车店。

这种大车店由于主要拉货,因此大家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看到的也不多,当时的东北是由于地广人稀,土地生产力很高,是当时重要的农产品流出区。

当时东北由于水路发达,借助辽河、黑龙江、鸭绿江等水路,可以将农产品运输到港口,然后再由港口经过渤海或者黄海流转到国内其他沿海港口。

然而内河水路到了冬天就会结冰,晚清到民国时期,东北气候更加寒冷,每年12月到次年三月都为封冻期,这段时间必须依靠货运的大车来完成货物运输。

这种大车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农村的马车,而是那种好几匹骡子或者马拉的车,黑龙江和吉林的大车车体较大,一般由5头骡马以上牵扯,载重可达1750公斤往上。

而辽宁境内由于距离港口较近,车体较小,一般在5头以内,最多载重1500公斤。

当时的营口港由于连通辽河,是东北重要的港口,每到冰封期来临的时候,每天都要到达一千辆大车以上。

为了给商号提供运输服务,在港口周围还有一些大车店,这些大车店自己就有马车,谈好运费就可以运输,甚至一些商家也会在这里跟货主进行交易,这种大车店应该算是最早的物流公司了。

直到铁路兴建,这些货运大车逐渐被火车所取代。当然,由于东北很广阔,铁路能辐射到的范围有限,大车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尤其是为人和牲口提供住宿的大车店,在当时的东北都得以迅速发展。

大车店是如何经营的呢?不止管吃住,还提供二人转表演

当然,大车店也是分等级的,类似现在的星级酒店,开店的人会在门口挂上“幌子”,因为是用箩圈编的,因此又被称为“罗圈幌”。

挂一个罗圈幌的,表示小店,住的条件一般吃的东西也比较简单,住的都是行人和推车挑担的,比如闯关东的人,或者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等,但是只要挂了箩圈,就不能招乞丐和要饭花子,这是规矩,是对其他店客的一种尊重。

挂两个罗圈幌的店,店的规模要大一点,不止能住人,还能够给大车提供地方,给马喂草料,吃的东西跟一个罗圈的差不多。

还有挂更多的罗圈幌的,总之是挂得越多,说明店的规模越大,提供的服务越好,要是下面挂个鱼,就表明是全天营业(因为鱼是水生动物,白天黑夜都不会闭眼睛)。

最讲究的大车店,除了有大灶,还有小灶,不仅条件好,晚上还有东北二人转表演,有一些店家为了招引车老板,还收留会唱二人转的艺人,不仅提供住宿,有的还给钱,这也促进了东北二人转文化的发展。

有人说东北二人转俗,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东北二人转最初就唱给这些人困马乏的车老板,主要就是听个乐呵,完事就睡觉了,你整文绉绉的,也没人看啊!

大车店因为只有一条大炕,提供大锅饭,因此成本低,收费就也很低,自然就深受赶路人的喜欢。

从文化内核上来说,东北的文化本身就是融合而成,流动性是他的一大特点,从大车店的产生到发展来说,还是比较符合东北特色的。

即使是现在的东北旅游区,十分流行的农家院也有大车店的影子,按人头收费,一人几十块,不止提供住宿还管三顿饭,让出来玩的人,住的经济实惠,还接地气。

晚清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西游记里面,唐僧他们伪装成商人到了一个客店。

老板娘说了三种接待方式。其中最差的就是只提供一个破烂的房间和一口锅,柴火和米面都要自己上街去买。

客人第二天离开的时候,只需要支付少许住宿费即可。

老板娘也说了,这就是给来往做生意的小商贩住的。

东北的大车店,也就是这种东西。

东北的大车店,最早不接待人,只是接待官方的大车。

从明代开始,汉人开始在东北垦荒,辽宁吉林都有不少汉人的村庄。

到了清代,虽然东北是龙兴之地不允许垦荒,但也有大量清军士兵驻守,还是著名的流放地。

这些士兵和管理流放人员的官吏,自然是需要一些物资的,只能从关内运过去。

当时到东北腹地,基本都是依靠骡马拉的大车,没有其他交通工具。

而大车满载货物,一天其实跑不了多久几十公里就顶天了。

而拉车的骡马不是发动机,需要休息、吃草、饮水,就需要专门接待的大车店。

于是,政府就将驿站变化,出现了很多距离驿道不远的大车店,方便国家的大车运输。

一般大车店之间相距20公里,这基本是大车走半天的距离。

这些大车店不接待普通老百姓,只是对官府服务。

到了清代后期,对于东北移民的限制松动,出现大量闯关东的人,以及做生意的老百姓。

这些人也不可能步行在东北乱窜,一样要使用大车。所以,驿道边又出现了很多民间开设的大车店,就是接待老百姓的。

这种大车店一般都极为简陋,首先是可以照顾骡马,其次才管人。

说难听些,在那种环境下,骡马比人命还值钱。闯关东时候如果骡马死了,人也得死。

因为住这种大车店的大部分是底层老百姓,比如上面说的闯关东的难民、做小生意的商贩、走江湖谋生的工匠、医生甚至骗子等等,所以店的档次一般非常低。

这些店基本都是简陋的木土结构,墙壁都是土坯,房顶是木材。

店里很少有什么单间,大部分都是大通铺。也就是意见很大的民房,上面是一个南北大炕,一铺炕能睡20来人。

大部分大车店不分男女,男男女女都谁在一个大炕上。因为女人肯定都是跟着丈夫或者亲戚来的,一般会把他们一家安排在角落,丈夫靠着外人睡,女人靠着墙壁睡。仅此而已。

但当年人穷,尤其走江湖的很多更是穷困,男人通常没有内衣内裤,脱了外衣就光屁股。

这样男女通睡一个大间,又有男人赤身裸体太不合适,所以就改良了一下。

一些大店就会在炕上挂一个帘子,将有女眷的人家,同其他住户隔开。

其实,当事人也不那么讲究,很讲究又有钱的女人也不可能住这种大车店。

大车店最初只提供牲口草料,不提供客人饮食。客人自己需要烧火做饭。

由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客人做饭也不方便,后来大车店就提供简单的伙食,也就是玉米面大饼子、大煎饼加上一些咸菜、蔬菜汤之类,混个饱肚而已。

大车店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只收些许宿费、饭费和草料费,底层老百姓也消费得起。

所以,大车店一直到我党解放东北后很多店,也是一直存在的。

需要说明的是,开这种大车店的老板,也不能是普通人。

从清末到民国,东北匪盗横行、军阀混战,老板如果不能和黑白两道搞好关系,分秒就要完蛋。

尤其老板必须和附近的土匪搞好关系,逢年过节去上一点供,作为保护费。同时,大车店有时候也要为土匪服务,比如提供一些情报、帮助治疗生病的马匹、搞到一些需要的物资等等。

张作霖最初就是一个大车店的伙计,经常和土匪接触,后来干脆做了马匪。

那么,土匪也必须守规矩,一般是不去抢大车店的,更不能在这里烧杀奸淫,因为这里都是穷人。

以前有个老电影《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由滕文骥执导的爱情片。

陈红饰演的女主角,就是在西北一个大车店差点被土匪头子强奸。后来老板娘冒险出面讲理,说土匪不应该在大车店里欺负有病的妇女,又给了很多金银首饰。匪首自知理亏,竟然悬崖勒马,最后放过了陈红。

晚清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从功能性上说,你可以把大车店简单理解成高速公路休息站,主要是给跑长途运输的人提供休息的地方。但实际上这玩意慢慢发展的有点畸形,三教九流都于此汇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东北开禁和花轱辘大车

这事大概还得从清朝的禁关令说起,清军出了山海关以后,为了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下令禁止关内汉人去东北搞开发。他们修筑了大量边墙,并且在墙上种植柳条,故此这玩意又叫柳条边。

这道禁关令松几天紧几天的一直折腾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都打进北京了,咸丰皇帝才出了一道准许一些内地佃民上吉林垦地谕令。于是关内混不下去的居民开始蜂拥走出山海关,跑到东北混个生计。

然而东北也不是那么好混的,因为多年禁关造成土地荒芜,老毛子也渗透的很厉害。地面不是冻土就是稀泥,关内的独轮车之类的运输工具下去就玩完。要说华夏人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很快就弄出了适合东北运输的交通工具——大车。

所谓大车就是两轮长轴的畜力车,有双杆的国辕、平板车身和木制花轱辘组成,为了防止拉土送粪洒得满地,还会在四周竖上木板。马也能拉、骡子也能拉,实在不行驴也能凑合。因为使用双杆国辕,牲口的数量还不太受限制。

而所谓的花轱辘就是像自行车轮一样由铁木杆支撑外圈的轮子,这种轮子受力均匀,有一定减震功能,比较适合当时东北恶劣的路况。后来随着橡胶的普及,花轱辘也开始使用胶皮外胎减震,乘坐体验一流。

赶大车的驭手俗称“车老板子”,他们一般先从跟车做起(土话叫掌包的,其实就是装卸工),然后逐渐学习伺候牲口、套车、赶车、修车才能单独出车,出车的土话叫上挂,一般一挂最少用一个牲口,多得能有四个牲口。

应运而生的大车店

我们都知道东北是个很大的地方,从辽南到黑龙江北坐火车(普快)也得40来个小时,这种大车就是玩命跑也出不来多少路程。如果在关内还好,随便停个背风地方,铺盖摊开忍一宿就成,但在东北这种行为属于找死。

首先东北冬天的气温实在太感人,零下20多度算常规操作,就这么在外面睡一宿,第二天基本就冻死了。另外当时东北属于法外之地,土匪胡子满地走,路过的小青年都可能顺手来个杀人越货,你死也白死。

所以脑子活泛且有点势力的坐地炮就在路边整出了大车店,一般每隔40里安排一家,土炕给你烧热乎,牲口的草料给你备足,晚上还有伙计守院子。而且这些大车店掌柜秉承了东北人的理念,务求价格便宜量又足,车老板子们都喜欢。

大车店里的江湖

因为价格便宜,大车店一般不搞豪装,土坯房加松木梁,南北横樘大通铺,一铺怎么也能咪个20人。炕沿下边扔几个条凳,两张桌子,洗脸盆公用,肥皂胰子也公用,唯一管够的是热水。

另外比较尿性的是早期大车店是男女混住的,其实那年月赶车的娘们基本不当人,真少有下得去牙口欺负的。不过大车店掌柜还是对女人有优待,她们一般会被安排在炕角睡,挂个帘子稍微遮挡下,还会贴心的单独给准备个尿盆。

大车店的伙食还算凑合,苞米面大饼子、混合面窝头都做的扎实,夏天一般给炖芸豆、烩茄子当下饭菜,冬天条件惨点,大咸菜、萝卜汤、酸菜汤管够。你自己带食材店里也可以帮着做,收点佐料钱还送咸菜。要是你自己带了吃食,店里加热不收钱,没别的,就是实惠。

因为接待的都是过路客,时间长了大车店就开始变得复杂,土匪拉柳子踩点肯定会去住,跑江湖的下九流为了省钱也去住,做小买卖的为了安全也去住,大车店就这样慢慢变成各路牛鬼蛇神接头或者交换情报的宝地。

这种局面下一般坐地炮已经镇不住场子了,手里没几十条撸子敢挑“箩筐幌”(大车店的招牌,形状像个箩筐,小店挑一个,大店挑三个)的基本都被胡子扫成了渣子。后来能开大车店的主儿基本都是十里八乡的大撑子,官面黑面都得能拔横。

正因为这种保护伞罩着,很多其他小店也喜欢开在大车店边上,小卖店、小酒馆、铁匠炉、木匠铺、麻绳铺、山货铺全往这边聚,慢慢的形成了以大车店为核心的村镇。现在大连的瓦房店、普兰店都是从大车店发展起来的。扯淡完毕。

晚清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这人出门,他要住旅店,您这赶着马车出去的,这马车他也得住旅店。

毕竟一天下来,他也累,吃点喝点睡一会。那么拉车的马他也一样,干一天活,不给吃点喝点休息会,第二天它就撂挑子了,这要是遇到一头毛驴指不定尥蹶子踹你了,还冲着你直哼哼。

所以大车店这地,最开始是给那些个车老板准备的。一般人他压根就不会住这地。

大车店啥样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说到底这都是旅店,为嘛不住呢?”

好吗?就这大车店,一开门,就这院子当中间一排房子,这是住人的,两边俩溜草棚子,不是马就是骡子。

就这些个牲口,他上厕所都不带找地的,全搁草棚子里边就地解决。您就想吧,这大车店里边空气一股股的骚臭味,一般人压根就呛不住啊!

总之呢?这大车店最初他就是为马一类的牲口服务的,至于人那就是捎带脚的事。

所以这大车店里边还有专门给马修脚丫子的木头架子,一般院里边为了方便还整一口水井。

至于人,就住在中间那一排房子修个三五间的。这房子为了节约,他整体用那土坯垒起来的,房梁啥的到也有,只是这顶子用木头板子这么一扣,或者那稻草往上一铺,齐活完事,这房子就算建成了。

说真的就这房子比那马棚好那么一点,不带透风的而已。

里边修一条或者两条大通炕,人就搁上边挤就对了,一般情况下这就能挤二十多个,这要是人一多,人挨人,不用烧火,挤在一起他也暖和。

有那大方的,会在这屋里边整一张桌子,弄几条长凳子,来俩洗脸的盆子,来条价格最便宜的胰子这就完事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如果车老板带这女眷咋整?”

这好办,最开始的时候,他是男女混住。

毕竟这赶大车的车老板们这都是男同志,至于女眷基本没有,这要真遇到了,就这条大通炕找一个角落,拉一布帘子,弄一盆子(晚上方便用的),这就完了。

后来嘛?为了避嫌,这就有那规模大一点的大车店,就整一个女客的房子,供女客居住。

大车店的条件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吃啥?”

吃啥?先前咱也说了,这地人家就是为了牲口服务的,您要真想吃,就这地的吃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俩套餐。

这夏天吃点茄子豆角一锅烩,到了冬天这地里不长菜叶子了,萝卜条子这么一拉,酸菜疙瘩往里边一丢,来两块豆腐渣子,这就完了。玉米面饼子或者大煎饼,这不带点餐的,要吃就看当天厨子的心情。

当然店家还是有良心的,一般还给你弄一碗开水来一小碟咸菜疙瘩。

那么住这地的人之所以能忍受,就因为这地一般便宜,他就收个住宿费,您要吃饭来个饭费,这要是自带干粮的他还给热一把,不带收费的,当然还得加上马的草料费。这要是算下来比那些个正儿八经的旅店便宜多了。

因为便宜,所以这地慢慢的三教九流的这都往这里边挤,那么这大车店打这开始也不光住车老板。

跑江湖的也搁这地住着。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啥跑江湖的!”

其实就是拿着个布条子到处摆地摊算命的,玩个舞把操卖药的,拿着快板说书唱戏的。

再有就是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耍猴的,过路的乞丐。还有那些个寻医问药找人看病的,大车店的主人为了照顾这些个人,还准备药壶,免费煎药。

再有就是土匪,一到冬天,没地藏就窝这地过冬,当然有俩糟钱的就跑到相好的家里边,没钱的就搁这混一冬天。

因为土匪在这里过冬,那么官府的一些个探子啥的,也喜欢到这地溜达,找情报。

所以在大车店里边,最好不要找人瞎聊,冷不丁这就是一土匪,或者就是官府的探子,吓不死你。

那么三教九流的人都往这里挤,所以一些个女的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也打这里出出进进的。

总结一下

瞅着这架势,大家伙也就明白了,能开大车店的老板,这都得黑白通吃的,这吃不了,压根就开不下去,没点城府,没点手段,早换人了。

所以这大车店能开下去的,这老板不是手眼通天,那也是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的主,顺道能保证自己家的店铺安全。

既然有大车店的地方安全,那么挨着大车店,就有小吃店,小酒馆,铁匠铺子的。

这就会把人气都吸引过来,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村落,这大一点的就会形成集镇。

就算是现在很多地名其实就是以当时大车店的名字起的,比方说啥郭家店,啥瓦房店的,这其实最初就是大车店,然后形成了聚集地。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问了:“这要是碰到一个新手,咋能看出这里有大车店呢?”

哎!这还不好说,直接拿鼻子闻,循着闻您就能找到了。

再有一个,他们这大车店门口这都挂着一个箩筐,就这箩筐周围用红纸贴上,弄点啥花纹点缀一下,上边粘八朵花,下边再围三条红纸条。您要是瞅见这标准,没跑这就是大车店。

这要是刮风下雨就会拿下来,到了晚上也会拿下来,所以遇到以上情况,您就得拿鼻子去闻了。

小一点的大车店,就整一个箩筐,这大一点就整三箩筐,所以这大车店豪华不豪华,您数这箩筐就完事了。

那么为嘛他们不整个招牌呢?

招牌?你快拉倒吧,你以为是现在?搁过去识字率不高,十个当中九个文盲,那半个写字还写的不利索,你就算是写了招牌,他也得认的才成啊!

所以大车店就是这么回事。

最后说一句,这大车店以前是没有的,是清末的时候出现的,就算是现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大车店还有,到了现在,这其实就变成了运输路上的小旅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晚清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去过东北待过的朋友可能就会发现,东北不少地方的村镇名字,都会叫做“某某车店”或者是“某某大车店”,其实这样的名字,通常证明这个地方在发展成村镇前,曾是个叫做“大车店”的住宿类的商业组织,至于大车店,有点类似低配版本的高速服务区。

明朝时期,除了辽东之外,对于东北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稳固的统治,原本的奴儿干都司也只是个松散的羁縻机构而已,那时的东北相当荒凉,而满洲入关以后,将东北当成龙兴之地又封禁起来,使得东北长期人烟稀少。直到晚清时期,东北逐渐解禁,移民与商业逐渐繁荣,来往商队多起来之后,沿途的旅店等也就应运而生。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气候,冬天非常漫长而且寒冷,因此在东北的冬天晚上过夜,不能随便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凑活凑活就算了,必须要在室内,否则根本无法抵御寒冷,而且那时比较乱,常有流窜的匪寇,室外很不安全。普通的旅店只能住人,无法大量停放货物与马车,之后出现了既能饲养牲口又能住宿的地方,也就是大车店。

大车店说起来,与现代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比较像,只不过当时条件有限,环境自然无法进行相提并论,大车店歇马放车的地方,与住宿地方是分开的,马匹车辆在前,人住后院,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看守马车货物,当然也要一定费用。大车店不仅提供住宿,还可以提供饲料、并且对马车进行修缮,也可以缝补衣物等等。

与中原内地的客栈酒楼不同,大车店的住宿环境大多数都很简陋,主要是黄土与茅草搭建,保证不漏风不漏雨就算了,往往就是个很大的通铺,一个很大的通炕,有时候能同时睡四五十个人,店内有被褥,客人也可以自己带被褥。由于大车店的大炕都是彻夜烧火的,所以屋内非常暖和,而且人很多,就算稍微盖点被子也不会冷。

在大车店的通铺之中,一般也会放几张桌子,给客人用来休息吃饭和闲聊,店内虽然也会提供饭菜,但大多都比较粗糙,要么就是乱炖,要么就是蔬菜大杂烩,还有就是各种干粮,客人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主要看店家方便。整体来说,大车店就是个凑活过夜的地方,各方面的条件都不能与正规的酒楼旅店相比,但要比露宿野外好得多。

当然,大车店也是分等级的,一开始大车店的诞生,只不过是为过往的商队商人提供个歇脚住宿的地方,但是随着东北地方经济的发展,商队商人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商人可能无法忍受大车店的简陋,因此有些大车店随即升级服务。后来出现了一些比较高端的大车店,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甚至还提供二人转表演之类的节目,供客人打发时间乐呵乐呵。

过去到处跑的,大多都是男子,所以绝大多数的大车店并没有专门供应女客休息的房间,若是偶然碰到了女客,那么就会在通铺的角落拉一道帘子隔开,只有少数比较高端的大车店,会准备单间,女客可以在这些单间休息。东北的大车店,一般会在门口挂上小箩筐,其数量越多就表示店内的服务配置越高级越丰富,挂五个以上,就表示有单间、能点菜。

清朝之后进入民国,东北的大车店越来越普遍,而那时候东北的经济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进入东北做生意的天南地北的商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商户知道大车店是个人流聚集的地方,也就会选择大车店周围聚集,给旅客们增添其他服务。如此一来,逐渐就形成了人口聚集,最后体系越发丰富,最终就形成了聚落村镇,东北很多村镇都是如此发展而来。

不过,大车店周围聚落的规模越来越大,可来往的人通常都鱼龙混杂,什么样的都有,而要想在这样的地方坐稳,那么也就要求大车店的主人,一般都要有非凡的手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车店的安全稳定,才能保证客人源源不断上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比较弱小的大车店最终就渐渐消失,被更大的大车店给吞并,使得大车店绝对数量又开始变少。

近代的东北,大车店非常盛行,几乎遍布东北,不过在建国之后,随着东北的交通各方面发展越来越迅速,条件更加优越的商业住宿场所出现,大车店不再拥有优势,其生意也越来越差难以为继,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式消失。如今的东北,已经见不到当年盛极一时的大车店,甚至绝大多数年轻一代都没听过“大车店”这一旧时的东北地域文化符号了。

晚清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大车店,南方人估计听得少,北方人一定知道,清朝到民国时期,散落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民间旅店,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还能见到,顾名思义,大车,就是赶大马车的,店,旅店,专门给赶马车的人住宿的店,说白了,服务对象是比较低微、穷苦的百姓,所以旅店相当简陋。

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一年有超过半年时间是冬天,但人还得往来,商品还得贸易,于是有很多赶着马车的行贩,在半路上如果找不到旅馆,大冬天雪地里可被直接冻死,所以必须找地方歇脚,对有钱的行贩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商贩,既能便宜,又能歇脚地方,就此孕育而生了,这就是大车店,一般城镇间距,4、50里就会有一家。

条件十分简陋,简单的稻草、芦苇大通铺,排成排挤在一块儿睡,能睡几个睡几个,屋里有脸盆、皂角、毛巾,想洗就洗,屋外有牲口料,来歇脚的方便喂牲口,屋外还有专门修马车的工具,车坏了,需要维修了也方便,屋里当然少不了火盆,暖和,屋里抽旱烟的,几个月不洗脚的,来的人也很脏的,床上虱子跳蚤啥都有,乌烟瘴气的,在今天看来,环境十分恶劣,但终归一条,便宜,穷人也能消费得起,不至于在荒山野岭冻死。

来往的行贩、农民、跑江湖的、卖艺的、小商贩等是主要的客流,人多了,大车店也存在竞争,店里弄得越来越干净,有的店专门弄了女客房,有的店还开设雅间,有的店米饭饼子随便吃,有的店牲口草料免费等,特别是闯关东的兴起,大车店生意格外火爆。

那年头,一般人都不常出远门,消息比较闭塞,所以各地新鲜事儿都由这些走南闯北的行贩们,在大车店聚集后,闲扯八拉的聊出来,渐渐的大车店也成了信息的集散地,人一多,干买卖的云集而来,比如小酒馆、铁匠、木匠、说书、算命的,好不热闹,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大车店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图为长春二人转博物馆展出的,就是当年闯关东时期“唱大车店”情景。

今天在东北的小地名,常见的是什么什么屯,什么什么山,还有就是什么什么店,比如黑龙江绥化地区,有四海店、胡家店、老虎店、李家店、冯家店等,这些基本是由当地某家著名的大车店沿袭而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