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2生肖唯独龙不存在呢?至少我们都没见过,其他的目前都能看到,谁发明的12生肖?
十二生肖有龙,我觉得远古时代,龙这种生物是存在的。
首先我要反驳一下题主,我们没有见过,不代表没有。就像若干年之后,如果由于保护不慎,熊猫灭绝了,我们的后人是不是会觉得熊猫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回归正题,先说说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 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所说十二生肖其它十一个生物目前都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唯独找不到龙这种生物,但是我觉得并不是不存在。要知道存在即是合理!
既然有它,那么现实中一定出现过,要知道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灵融入中国人生活,其自然习性被人们赋予诸多文化意义,从动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只有自然生灵与文化神格相结合,才构成完整的生肖动物形象。
一、龙的原型生物是蛇,不是我们说的常见的那种蛇,而是很大的蟒蛇类生物,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大蛇为蟒,大蟒为蛟,大蛟为龙!比如说蚺、角蝰、等。
蚺 一种体型巨大的蛇
蚺科(Boidae)蚺亚科(Boinae)蚺和蟒的区别在于,蚺是卵胎生,蟒是卵生。他们同属于蛇类,但不是同一个科。亚马逊森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蛇,栖息于南美洲,最长可达10米以上,重达二百二十五公斤以上,粗如成年男子的躯干;但一般森蚺长度在5米左右。
之前看过一个传闻,真假难辨,说在2000年5月14日,上午10点多,位居深山密林的四川金丝崖玉石矿,矿工贾显娃担水准备午饭。快到山泉边时,猛见一条水桶粗,约有50多米长的怪物,正在泉里喝水,黑底色,兼有白色花纹和红色大圆点。阳光照在怪物身上,发出逼人寒光,贾显娃猛然意识到可能是一条巨蟒。
角蝰 一种长着犄角的蛇
角蝰是一种生存于干燥沙漠地带的毒蛇,与一般非洲蛇一样,主要分布在北非地区的,如摩洛哥、撒哈拉、毛里塔尼亚、马里共和国等地,亦会向东发展出没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尼日尔、利比亚、乍得、苏丹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及索马里等地。它们的活动范围,还从西奈半岛伸延至以色列境内的内盖夫北部。
但是体积较小,只30到60公分
二、龙的原型生物是洞螈
洞螈身长不到30厘米,但也有部分个体的长度可以达到40厘米,全身呈白色,四肢细小。有发达的外鳃3对和鳃孔2对,羽状鳃为红色。头狭小,头骨多软骨质。吻钝、无眼睑、眼退化、隐于皮下,但感光灵敏。终生底栖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在光照下肤色可变成黑色,回暗洞后肤色又恢复原状。
如果说洞螈可以长大,和我们说的龙是不是很像呢?也许是地球环境的改变,不注意支撑他的长大,说了成了现在这样!
三、由于环境等因素,龙和其他珍惜动物一样,已经灭绝了或者吟隐藏起来了
要知道。龙在传说中可是指智慧不低于人的生物,还拥有种种神通,自己把自己藏起来也不无可能!
谁“发明”的十二生肖
我觉得“发明”不太合适,应该说是谁赋予的这十二种生物的象征意义!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一、神话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在仓颉创造文字后,黄帝就发明了天干地支历法。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搭配起来轮转一圈为六十年。这种历法在当时来说是很科学的,因此,一直到今日还有人沿用。可是,这种计算年月时辰的方法毕竟太复杂,人们根本记不住,于是黄帝便决定选十二种动物图像搭配上去。这样人们一看到图像,便知道是啥年头了。于是他在年底发布了一道圣旨,邀请天下的动物在正月初一清早到宫殿门口等待挑选,谁来得早选谁,只选前十二名。至于猫鼠因此结仇,不死不休就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图腾说
原始社会的先民常用某种动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即图腾。《山海经》诸如人和野兽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远古各地的图腾神。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周族的图腾则有龙、鸟、龟、犬、虎诸说。其中可分两类,即“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兽”(鼠虎兔龙蛇猴),前者是人们为了生存目的而驯养,后者则一定程度骚扰人类生活,先民对其心生畏惧的动物。因此这些动物被作为本氏族的名号标记来崇拜。民族学者刘尧汉从彝族的图腾遗迹,反推“十二兽历”的来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兽历法将人与纪历十二兽同列,“是原始人人兽不分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的遗留”。
三、岁星说
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从木星位置可确定年度支序。《玉函山房辑佚书》认为每十二年,“三岁穰,三岁毁,三岁康,三岁旱”,另说是“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几十二岁一饥”。植物兴衰和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周期,食草动物(鼠、牛、马、羊)和肉食杂食动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如能模仿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从而形成生肖动物,以此推定动物兴衰与木星年有关,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统。
四、星宿说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明代大学士王鏊认为,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统之”,成“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 清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认为,二十八宿配动物“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也“,“亢金龙,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龙类也”,体现十二生肖为基础凑齐二十八种星宿动物。但该说难免有附会,二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
关于龙的具体介绍,可以去我主页看看,有一篇关于龙的文章
为什么12生肖唯独龙不存在呢?至少我们都没见过,其他的目前都能看到,谁发明的12生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发现秦代的《盗者篇》,里面的十二生肖是:老鼠、牛、虎、兔、虫、蛇、马、羊、猴、鸡、狗、猪。
大家注意,并没有龙,而是以虫子取代。
同时代的《睡虎地秦简》也差不多:老鼠、牛、虎、兔、(缺文)、鹿、马、羊、猿、鸡、羊、猪。
同样没有龙,以鹿替代。
十二生肖什么时候出现了龙?东汉王充(公元27-97年)在公元1世纪期间所著《论衡》记载了十二生肖,就有龙了。
大体可以确定,最初的十二生肖在汉代前就确定了,没有龙,也没有猫。
这是因为中国虽有狸猫,但家猫是汉代才进入中国的,所以十二生肖里面没有猫。
至于没有龙,是因为最初的十二生肖都是现实存在的动物,汉代才加入龙。
而中国古代的龙,其实有很多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而现在认为龙可能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生物,在中国文明史的5000年内已经灭绝。
约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就有龙的图案,可能当时龙就已经不存在了。
为什么12生肖唯独龙不存在呢?至少我们都没见过,其他的目前都能看到,谁发明的12生肖?
龙毅然存在,因为龙在天上行雨,没有与人天天相处,所以都没有见过。
我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看到一道道的闪光,就是龙,龙在人们心中很重要,热天不动雷声,人渴物旱,难以生存,所以人们对很崇拜威望很高。
从伏羲画八卦,人才知道东西南北,到炎黄二帝,人才开始大面积种地,织布,盖房,造字宗合,驯化动物,草药治病。商朝才把天干地支组合六十花甲制年历。周朝老子管理文化,对天地人哲理辩正,春秋孔子对人生教育,军事论年干支吉凶,到唐朝论年月日干支吉凶,到宋朝论年月日时干支吉凶。在以前鼠年阴阳交结,龙争虎斗看的很重要。所以龙列入十二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戉己庚辛𡈼癸,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
至于谁发明的生肖,从伏義到商历慢慢的生活上的认识而产生的。
为什么12生肖唯独龙不存在呢?至少我们都没见过,其他的目前都能看到,谁发明的12生肖?
十二生肖发源于先秦,在东汉固定下来,流传至今。十二生肖最初的版本里没有龙,也就是说龙不是十二生肖的初始成员,它是后来才加入的。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十二生肖,完全对应正确的版本的最早出自东汉王充(公元27-97年)所著的《论衡》。但十二生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它的起源不是在东汉,而是在先秦时期。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大量竹简,写于战国晚期和秦朝,其中的《日书·盗者》篇十二地支和所属动物的对应关系如下▼
与现代版本差异很大,虫指蛇,环指猴,水指野鸡,老羊被认为指犬,豕指猪,午所对的是鹿,未所对的是马。但关键的辰位空缺了。空缺的原因也只能靠推测,有人认为是损毁了,有些认为辰位对应的是龙,但是不敢写,因为在先秦时期龙就成了天子的象征,不敢乱写,怕惹杀身之祸,就让它空着。
1986年4月甘肃天水放马滩也出土了两种《日书》竹简。对应的肖形动物如下图所示▼
辰对的是虫,巳和酉对的都是鸡,其余的与现代版本无异。为啥会出现两个鸡?肯定有学者研究过,但不是本问题的重点,就不多说了。辰位对应的是虫,这个虫指得是哪种动物已经难以考证。
1999年湖北随州孔家坡汉墓出土的《日书》竹简,抄成年代可推至汉初。其中《盗日》篇生肖对应关系如下▼
这里又出现了两个虫,辰和巳都是虫,但这两个虫所指的动物可能不一样,也许是两种外形区别很大的蛇,就好比眼镜蛇和蟒蛇。
《生肖的起源及文化属性》一文认为: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孔家坡汉简《日书》以肖形动物描写相应地支盗者的形象,已具备生肖雏形。说明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晚期。出土文献中仅有《日书》记载十二生肖,说明生肖是数术家的发明。
由此看来,龙不是十二生肖的初始成员,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孔家坡汉简都没有写明辰位对应的是龙,要么空着,要么是虫。直到东汉王充所著《论衡》里才明确的写明辰位对应的是龙。而且是和蛇在一块的,两者单独记载在《论衡·卷二十三·言毒篇》:“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另外的十个生肖记载在《论衡·卷三·物势篇》,《物势篇》是说五行的,《言毒篇》是说毒物的,似乎说明龙的原型就是某种有毒动物,比如某种毒蛇。
十二生肖不只中国有,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十二生肖,有些是从中国传入的,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都有自己的十二生肖,其中印度的和中国最为相似,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中国的虎对印度的狮,印度既有虎也有狮,但狮子在印度的地位更高。
中国的龙对印度的那伽,那伽在汉传佛教中等同于龙,是天龙八部中的一支,在印度民间有时用来称呼眼镜王蛇和印度眼镜蛇。
中国的蛇对印度的摩睺罗伽,摩睺罗伽是天龙八部之一,是大蟒神。
中国的鸡对印度的金翅鸟,金翅鸟就是迦楼罗,也是天龙八部之一。
这么一看,中国和印度的十二生肖基本就是一样的,印度的十二生肖加入了很多佛教元素,中国的十二生肖更加世俗,两者或许同源。
为什么12生肖唯独龙不存在呢?至少我们都没见过,其他的目前都能看到,谁发明的12生肖?
谢邀。
为什么十二生肖唯独龙不存在呢?至少我们都没见过,其他的目前都能看到,谁发明的十二生肖?
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十二生肖中唯有龙是虚拟动物?第二,谁发明的十二生肖?
先答第二个问题。
十二生肖从何而来?十二生肖是对应的十二地支的动物代表。而十二地支的发明人因为年代太久远,即便有些记录,也没有考古资料来验证。
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记载:
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
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在先秦的百家中还有一派叫作“建除家”,将一年分为“十二建除”,和地支的对应关系也是相同的。这个流派后来渐渐隐匿,不过如今在八字预测中还会遇到“十二建除”的使用。
那么十二地支的最早记录就在这里了。至于如何和十二个动物对应起来,其实我们倒是不妨用逻辑推理一番。因为这其中牵涉到星历,在古代天文学中,天干地支不但用来纪年、纪月、纪时,也和星象变化是对应的,形成我们中华传统的星历。
星宿和动物的对应关系古人夜观天象,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方便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转,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
这二十八宿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这些星宿大致组成的图案就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即“东方苍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合为满天二十八星宿。
这四种动物代表了这四个大的方位,在观测中充满了想象,但还是以星图为基础的。
为了方便记忆和分析,还对这七宿下面的每一个星宿都用金、木、水、火、土、日、月七个元素对应,同时再用一个动物的形象一一对应,得出所有星宿的全称,就像汉字的“音、形、意”一样,便于学习者记忆和传承。
所以每一个星宿的全称其实是三个字:“星宿名+元素名+动物名”。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蛟、龙、獬、貐、犴”五种神兽之外,其他二十三种动物都是实际存在的。
这说明什么呢?
没有凭空而出的神兽说明古人在选择星宿对应动物的时候,是坚信“蛟、龙、獬、貐、犴”是确实存在的动物,只不过大家没见过。
其实世界上所有的神奇幻兽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对应。就好像我们认为是奇书的《山海经》,放在今天科学的眼光下来看,很可能只是一个上古的徐霞客用粗略的语言写下的游记。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地推测,这些神兽的原型必然是曾经存在过的。
由此得出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龙”虽然是虚拟的,但是是确实存在过的。只不过被大量的加工改变了形象,变得越来越玄乎。好像从没存在过一样。
至于龙的形象的变迁,我们不再详述,太复杂。反正我们今天看到龙的图案,基本上要到唐宋才大致有样,到明清才完全定型成今天我们认识的样子。
总共有五种神兽,为什么只有龙入选十二生肖呢?
地支对应星宿动物的关系因为二十八宿早于地支,古人为所有星宿都指定了一种动物形象。而这种形象指定,可能是有规则的,比如“牛金牛”,就是用牛来指代牛宿,“角木蛟”,可能是“蛟”与“角”同音,当然更多的是没有必然联系。
“龙”代表“亢金龙”可能与“金”有关,也可能与《周易·乾》:“上九,亢龙有悔。”有关,不做过多猜测。
而十二生肖的动物代表很明显来自于地支和星宿的对应关系。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咱们看上面的星宿排列,除了日、月、金、木、水、火、土和星宿名之外,各种动物的排列是没有规则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十二地支对应星宿的规则,是从虚日鼠往前隔一选一,虚日鼠——牛金牛——(转入东青龙)尾火虎——房日兔——亢金龙——(转入南朱雀)翼火蛇——星日马——鬼金羊——(转入西白虎)——觜火猴——昴日鸡——娄金狗——(转入北玄武)室火猪——虚日鼠(冬至),星图完成一次旋转,一年周转完成一个完整的地支。
子是地支的开始,而虚宿(冬至)是一年的开始,子对应了虚宿的代表动物“鼠”。而“亢金龙”则正好对应了十二地支中的“辰”,而其他四种神兽代表的星宿全部落选,仅有“龙”进入了十二地支,成为“辰龙”。
这就是“龙”成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神兽的原因。
最早十二地支中辰并不是龙东汉王充所写的《论衡》中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跟咱们普遍说法一致,十二生肖分别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但是在《论衡》之前,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两批秦代竹简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日书》秦代竹简中,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却是这样的:子,鼠矣。丑,牛矣。寅,虎矣。卯,兔矣。辰,虫矣。巳,蛇矣。午,马矣。未,羊矣。申,猴矣。酉,鸡矣。戌,犬矣。亥,豕矣。
这就有个很明显的区别,“辰,虫矣”,这里面的辰,对应的不是龙,而是虫。也就是说,汉以前的十二生肖,是有人属“虫”的。那为何到了东汉,十二生肖中“虫”变成了“龙”呢?
什么是“虫”?《大戴礼记》中记载:
羽之虫,而凤凰为之长;毛之虫,而麒麟为之长;甲之虫,而神龟为之长;鳞之虫,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而圣人为之长。
有羽毛的飞禽,以凤凰为首;有羽毛的走兽,以麒麟为首;有甲壳的动物,以神龟为首;有鳞片的动物,以蛟龙为首。“倮之虫”指的是什么?指的是长着肌肤的人。凡人,以圣人为首。
所以这个“虫”的意思更类似于躯壳、是几种动物的合称,指向并不明确。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终在这些“虫”中最高贵、最有代表意义的“龙”取代了“虫”这个统称,和其他动物一起成为生肖。这样也更加合理。
当然,这应该也和上面的星宿动物代表有关。但到底是“亢金虫”变成了“亢金龙”,还是“亢金龙”影响到了“辰虫”呢?也许“虫”和“龙”正如《大戴礼记》中说,本来就是从属关系,并没有非此即彼的区别。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为什么12生肖唯独龙不存在呢?至少我们都没见过,其他的目前都能看到,谁发明的12生肖?
十二生肖,由谁发明的已经无从考究,王充所写的论衡记载了详细的十二生肖论,但是不是他发明的。
十二生肖里唯独龙不存在,其实十二生肖里龙本身就是不代表实物,且代表的龙也并不是神话里的龙。,十二生肖是根据十二地支,演变来的,用来测算吉凶的象征,这里的龙所代表的是出类拔萃的,不同反响,优秀的的东西或者人。古人在很多时候称为龙人都是指,不平凡或者很优秀的人或物。
神话中的龙,才是中国人所信仰的龙,这种龙能腾云驾雾,布雨招雷,但是是否存在,无从考证。古代天子以真龙自称。且流传了数不清的关于龙的传说,信或不信龙是否存在都能找到理由,看个人愿意去相信否,你相信就会存在,不信就没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