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腐败还是武器落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如果说建国前的近代海战中,甲午海战确实武器差距较小。

我们看看著名的中法海战马江之役。

当时法军的军舰清一色装备了后装炮,而福建水师还是使用前装炮。

前装炮需要从炮口装填弹药,不但射速非常慢,精度和威力也远远不如后膛炮。

实战中,法军后膛炮射速是福建水师好几倍,双方根本没法打,火炮有代差。

在说抗战系列的少量海战,由于日军拥有航母、战列舰、巡洋舰等大量军舰,国军最大仅为轻型巡洋舰,排水量还不如日军的大驱,根本无法打。

然而,甲午海战期间,中日双方军舰大体是同一时代的。

双方除了速射炮有差距以外,其他军舰并没有太大区别。

而当时北洋水师海军也装备了3门速射炮,并非完全没有装备。

那么,为什么北洋水师为什么输的这么惨?

主要还是装备更新的迟缓。

北洋水师的军舰在6到10年前,实力不亚于联合舰队,甚至北洋水师还占优些许优势,比如说强大的铁甲舰。

关键在随后6年,北洋水师不但没有购买一艘新式军舰,连军舰武器更新也基本停止。

而19世纪末期,恰恰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时代,每隔10年左右就要全面升级武器一遍。

而日本联合舰队接近一半的主力舰,全部是在最近6艘购买的,性能很强,除了北洋水师两艘铁甲舰以外,可以说日军这些新军舰可以压倒其他所有中国老军舰。

就这一条,北洋水师就败了五六成。

但如果北洋水师及时更新武器装备,必须更换中口径速射炮,还是能够大大提高战斗力。

自然,单纯更换速射炮也难以挽回败局,终究可以给日军造成更大的伤亡。

实际上,联合舰队虽在黄海海战中没有一艘被击沉,但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自然,这里面只有松岛号一艘是主力舰。

如果北洋水师有了速射炮,可能对剩下的7艘日军主力舰造成重伤,比如打掉击中2到3艘,那么海战局势也会不同。

其实,包括吉野号在内,日军其他几艘军舰也被击中,只是没有受到重创而已。

其实,海军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类似于一场长跑,绝非八年十年的建设就能搞定的。

所以,海军的强弱,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北洋水师的外强中干,就是满清国家的最好表现。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腐败还是武器落后?

一句话,甲午战争败在政治上!

应当承认曾国藩、左宗堂丶李鸿章是在清朝统治者无满州人可用的情况下,由于军功,走上了政治舞台,在当时掌握了相当的权力。

而慈禧却防贼一样防着汉人,这一点都心知肚明,所以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大国后,上书朝廷裁撤湘军,以宽其心。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政治智慧并不在老师之下。虽然得到慈禧太后倚重,但是他并没有国策决策权。北洋水师是在清廷给政策不给经费的情况下创建的,当时来说海军实力并不弱于日本。从陆战上看,大连湾炮台,修建用了7年时间,有6座炮台,共架设120余门加农炮、野炮和行营火炮,即使民国时期的上海,火力也不过这个水平,能说大清武器落后吗?

但是就是因为君臣不同心,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首先,看看最高权力掌控者一一慈禧,一个妇道人家,除了会玩权术,哪儿有着人待见的地方,至于军事就是狗屎。北洋水师经费本来就少,朝廷为了给她修园子,还反抽经费,因为慈禧太后说了:“谁让我六十大寿过的不开心,我就让他一辈子不开心”。

甲午海战前,日本天皇为筹措海军经费,尽然通过节食来省钱,以致传扬出去,日本举国沸腾,全体国民尽一切可能捐款。没有收入的少女们尽然到妓院卖身来筹钱支援海军建设。

反观大清,北洋水师的建设成了李鸿章一个人的事,不但没有人给予实际支持,还有朝廷那一帮老朽不断出难题掣肘。比如身为帝师兼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一再上言,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应再增加一枪一炮。

日本的海军部负责人都是专业海军成长起来的,有海军系统理论知识武装的专才。比如东乡平八郎,是具有高度素养职业海军指挥官。而清朝的海军部全是一帮门外汉,他们执掌海军不是用来指挥打仗的,而是用来平衡权力的,这样一帮人执掌着清朝海军,焉有不败之理?

再说说李鸿章,搞政治有一套,但是治军的能力就差多了,他那一帮淮军子弟军纪败坏,抽烟狎妓,克扣军饷,无恶不作。本来有限的军饷没有用到正途上,不但缺弹少药,且兵无战志,这样的军队装备再多吨位的军舰又有何用?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管带丁汝昌旱鸭子下水,因为是自己的人,用着顺手,由陆军改行海军,且能力平平。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样的队伍跟接受严苛正规训练、斗志昂扬的日军怎能相比?当然,也有邓世昌这样具有军事才干的忠心保国的将领,但毕竞极少!

中日甲午海战,是关乎两国国运的亚洲争霸、世界地位之战,日本举国视为生死存亡之战,而清廷根本无人重视,正是这个原因,李鸿章也就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想想当时的政治形势,清廷多方面掣肘,光绪帝和慈禧想法又不一致等许多因素都在左右着这场战争,所以说即便败了,李鸿章总能找出一百个为自己开脱罪责的原因!

话又说回来,这场战争打赢了怎么样,打不赢又怎么样?一个坏了心肠的恶妇指望下面的人一副赤肠地保着她,恐怕不太现实,况且曾国藩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战争是什么?是政治的延续。所以甲午战败,就败于政治。这里慈禧有60%的责任,是她构建了这种政治气氛。其次是光绪帝,有30%的责任,战端开启后,没有组织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反击,而且瞎指挥。至于李鸿章有10%的责任,他不过是满清的一枚棋子而已,他能力再强,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扭转不了既定的败局,更何况他也没有这个心,又没有这个军事能力呢?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腐败还是武器落后?

甲午战争是最大的国耻,因为它是中国被亚洲国家、而且是曾经以中国为师的蕞尔小国打败。

甲午战争不是败在武器上,甲午战争中有个大连湾炮台,修建用了7年时间,有6座炮台,共架设120余门加农炮、野炮和行营火炮,即使民国时期的上海,火力也不过这个水平,能说大清武器落后吗?

当时的军备水平,武器即使有点差距也不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个大家只要参考一下英国和阿富汗战争就能得出结论。

甲午战争主要是败在了统帅的能力和品德上。

这场战争大清领导人有责任,但责任远没有军队统帅大。就像美国总统不懂军事需要顾问和国防部长一样,统治者不可能都是拿破仑精通军事。

如果说庚子之变慈禧是一意孤行,昏招叠出,让将帅们无能为力的话,;甲午战争慈禧并没有太多的干预。

所以说,这场战争的主要责任人就是李鸿章。

指挥失误

作为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脑子里就像浆糊一样浑,一心想的是如何避战。

比如李鸿章爱将叶志超任命为清军主帅,带兵赴朝前非常胆怯,托人说情不想到前线。

李鸿章安慰他说:"亦未必便战,何怯!"

这就是说,李鸿章就没有抱定跟日军决一雌雄的决心。李鸿章如此,这仗还怎么能打赢?

再比如,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致电李鸿章请求援兵说牙山兵力不足。李鸿章不但吧增兵,还告诉叶志超不要挑衅日军:“鸿章恐违约增彼增兵籍口。勿许,并戒志超勿启衅。”

这哪里是在打仗,分明是进行一场友谊赛,这样的仗不输就怪了。

纵容投降

李鸿章在平时脑子里想的不是国家的最高利益,而是想着在军队中安插亲信,如何保存实力,纵容部下当逃兵。我们可以举出其中一些例子,看李鸿章是在甲午战争中是如何做的。

李鸿章爱将叶志超,安徽合肥人,入朝清军主帅。

甲午战争中跟日军一接触就向国内逃跑,狂奔500里,直至鸭绿江边:"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

奇葩的是,战争结束后,清廷要治他的罪,李鸿章竟然敢冒风险竭力袒护:“奏请留营效力,不许”。最后此人逃脱制裁,得以善终。

龚照玙,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亲信。

1890年在李鸿章力荐下,总办旅顺船坞工程,甲午战争负责前线军务。此将得知金旅之战清军失利后,就借口粮饷不足、津旅电讯中断,乘海军广济轮一路狂奔逃往烟台。

战后清廷于要将其治罪,但是此人跟叶志超一样逃脱了制裁,得以善终。

黄仕林,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爱将。

在甲午战争中,黄仕林率军镇守旅顺黄金山海岸炮台。

日军进攻之前,他就召集将领开会,公开告诉大家旅顺守不住,我们要留退路。

日军炮声一响,黄仕林吓得屁滚尿流,穿着早已准备好的便服,坐上事先准备好的小船逃之夭夭。

战后,黄仕林被捕入狱,可此人不但没有被治罪,连降级都没有,担任了武卫军统领。

赵怀业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

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担任旅顺前敌营务处总办,所部1.3万余人镇守旅顺。如果凭借坚固的炮台。

此君在镇守大连湾的时候,拥有那么先进的火炮,但一炮没发就溜了。

后来安排他镇守旅顺,此君再次不战而逃。而且大敌当前,此君不是想着抵抗而是忙着倒卖军粮、中饱私囊。

战后,赵怀业同样逃过一死。

清军高级将领相当一部分都是淮军将领,表现基本一样,都是畏敌如虎,但下场也大体相同,都安然无恙。这些将领带领的军队如何战胜日军?

李鸿章拿着大清俸禄,用人失当,自己手下出了这么多逃兵,应该对朝廷赶到愧疚。

但是战后李鸿章竟然毫不畏惧,还敢为这么多逃兵开脱,让他们逍遥法外,古今中外没有例外。

情报工作不到位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李鸿章作为清军最高统帅,不但对日军的战略和动态一无所知;对前线战况和清军动向也浑然不知。

叶志超在朝鲜打败仗之后,谎报军情:"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

李鸿章竟然信以为真,向清廷为其请功,赏银2万两犒军。

耳聋眼花到这种地步,如何能指挥军队作战?

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出:“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也意思是说,在交战前,不但要准确掌握敌方具体战略意图,还要摸清交战国的全部情况和作战地区的环境。

日军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到位,简直完美无缺。

日本甲午战争爆发前几年,就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络,从清廷最高权力机关,到穷乡下农村,几乎无孔不入。

对大清的风土人情、腐败内幕、派系斗争、陆军实力、装备情况、地形地貌,甚至各处清军将领的个人信息,都了如指掌。

更叫人细思极恐的是,日本在制定进攻辽东半岛的后路包抄计划中,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藤崎秀等曾亲自去实地侦察,摸清地形,提出建议:“先取大连湾附近之大窑口,再进而围攻大和尚山和石门村,占领金州,以绝旅顺后路。”

日本间谍关文炳通过自己多年对荣成湾的了解,觉得此处是最佳登陆地点,提出了具体到无法再具体的登陆方案:龙须岛落风沟东北的浅滩地把守兵力薄弱,又属于泥底海滩,船只抛锚非常方便,日军汽艇能够开到离岸只有3米的地方,舢板能够直接停靠,同时岸上遍布丘陵,可以掩护登陆的日军。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失败,清军不是败在了装备上,而是败在了军纪腐败、指挥失误和工作失职。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腐败还是武器落后?

腐败导致的武器落后,二者是连体双胞胎。可惜华夏将士,满腔热血捐给腐败朝廷,一身忠烈毁于邪恶强盗,清廷何不亡也。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腐败还是武器落后?

甲午战争主要是腐败造成的,如炮弹内不装火药,装的是沙子,哪能打得赢敌人。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腐败还是武器落后?

甲午战争是两种体制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体制,学习西方技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日本也成为了当时亚洲唯一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现代产业,建立现代教育体制,逐步成为当时的“世界列强”之一;整个国家的国力、实力、军力在全面上升。当然,也很遗憾,日本选择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压迫、奴役其它亚洲邻国,掠夺别国的资源。

反观当时的大清王朝,那可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除了购买了一些军舰,其它方面,与一个现代国家的标准,相差很远;从政府到官员再到普通百姓,根本没有现代意识,也没有现代体制,现代制度,也没有现代的产业。

当时的日本和清王朝,一个是现代的强国,一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发生了全面战争,谁胜谁负,结果是很清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