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为什么外戚成不了气候?

因为明朝对外戚压得狠啊,从选妃开始就各种提防了。外戚在古代一直都是个需要稳妥处理的重要群体,因为外戚们与皇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乃至血缘关系,自然也就很容易染指到朝堂上的事情。像是尊奉母族的汉朝,新帝登基之后授予厚爵显位给自己的舅舅,都成了一种惯例。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正因为外戚的这种特殊,有些时候能够成为皇权的助力,而也有时候会威胁侵害到皇权,像是吕后垂帘、武后听政时,当时的皇族都胆战心惊的。而鉴于历朝历代的这种外戚干政的教训,明朝从一开始就对外戚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态度

首先,明朝一开始就严格禁止后宫中的后妃们干涉朝堂上的事情。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马皇后本身就不肯干政,有时候即便是朱元璋主动询问马皇后的意见,也被马皇后所拒绝,而这种在当时被视作贤良淑德典范的行为,也被后来历代的明朝后宫所标榜效仿,引以为荣。

而且说来也是非常巧合,明朝建立后很长时间内,只有皇后而没有太后,直到明宣宗登基后才有。自古以来皇后与太后不同,皇后若是干扰朝政很可能被废,可皇太后终究是母亲,大多数时候让皇帝左右为难。明朝初期长久没有皇太后的这种情况,也使得明朝后世缺乏外戚干政的“先例可循”。

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朝对女子相当压抑,然而实际上明朝女眷的地位远不如当年的宋人。宋朝太后垂帘是一种稀松平常的事情,不过却极少有外戚乱政的事情发生。

南宋晚期兴起的程朱理学等,实际上并没有嚯嚯到当时的宋人,反而历经元朝倒是被后世的明朝士大夫给发扬光大了,像是“牝鸡司晨”这样的事情自然是明朝士大夫们无法容忍的。明朝士大夫影响力甚高,儒家思想被无限放大,而明朝时期对于女子的压遏也达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在明朝士大夫非常强势的这种情况下,明朝的后妃或者外戚们想在朝堂上搞事情,那是非常困难的。

一般来说,即便民间娶妻都讲究个门当户对,而皇帝选皇后按道理自然也要找个名门望族的贵女,像隋唐时代的皇后,很多都出身极其显赫,而明朝却剑走偏锋,明确要求后妃的家世不能太高。说来也是有道理的,后妃的娘家家世不高,影响力非常有限,能够形成的外戚力量自然而然也就不足为患了。

整个明朝,除了成祖徐皇后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之外,其他历代皇后都出身一般般,有很多甚至是平民家的女儿。明朝选后妃的主要标准是样貌与品德,只要身家清白贤淑有礼即可,对于家世过高的,直接就给去掉了,压根儿就不会进行考虑。

除了皇帝的后妃之外,外戚还有个重要群体,那就是皇家的女婿们,而明朝对这群人也很防备。自古以来,也有不少迎娶了皇帝的女儿而平步青云的人,虽说历代作怪的驸马并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

明朝设立有专门管理皇家女婿的机构,称为“仪宾”,对于驸马与公主们的日常生活全部都进行详尽的管理约束。同时,在明朝一旦成为驸马以后,那就注定要跟仕途说再见了,因为明太祖定下的规矩,驸马们都不得入朝为官,如此一来那就遑论能染指朝堂中事了。

除了在寻常家庭中选择后妃之外,对于后妃娘家的待遇明朝也非常谨慎,毕竟是自己的岳丈家不能太寒酸,但明朝后妃的娘家受赏,只可富贵不得权显。一般来说,明朝的那些国丈、国舅们,并不能凭借自家入宫的女眷而利于仕途,有些平民最多也就能在锦衣卫那里挂个虚职,或者在没有实权的五军都督府那里挂个职,可以有点富贵,但别想涉及朝堂。

明朝从相关制度上,就几乎阻绝了后妃外戚染指朝堂的几乎所有渠道,而这也是明朝时期几乎没有能形成气候的外戚的重要原因。而明朝时期,也很少出现太后垂帘或者是后妃乱政的事情,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明朝极力压制外戚舅族,最终也使得明朝晚期皇族孤立无援,自家宗室指望不上,外戚们又没什么帮忙的本事。

明朝时为什么外戚成不了气候?

在历史上外戚专权无疑两汉最为严重,两宋也有八位太后临朝听政。可以说大一统王朝都有外戚和太后垂帘情况出现,但唯独明朝没有外戚专权和太后垂帘的情况出现。首先原因在于朱元璋严禁后宫干政,还有就是皇宫后妃一脉出身都不高。这也是明朝后妃不成气候的原因。

权臣,外戚、宦官、三股势力一直是伴随封建社会皇权。明朝最严重的是宦官实力,唯独没有外戚干政,主要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有明训: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正是这一道旨意,从根源上杜绝了外戚的可能。明代的皇后,后妃乃至亲王的原配都是普通人家,只有朱棣的皇后是功勋徐达之女,因为他不是太子,所以朱元璋根本不在乎他。再就是明朝开始做的就很好,给后世做了典范,让以后的后妃不敢逾越,朱元璋的开国皇后马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对马皇后很敬重,朱元璋要给皇后的族人加官进爵的时候,但被马皇后拒绝:“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从源头上遏制了外戚发展的土壤。再就是明仁宗皇后张皇后,先后辅政丈夫,儿子,孙子三代帝王。虽有机会临朝听政,但依旧放权给内阁。被明史称为“女中尧舜”。

祖制定的很好,前几位皇后又做了好的示范。还有一点就是宦官势力的膨胀,“抢占”了外戚的政治的舞台,宦官的势力自然不允许外戚和任何人到碗里抢饭吃。还有就是外戚之家不得为官,只有尊荣却无实权,皇后的父亲最高只能为伯爵(万历后改为侯爵)。职权只能为世袭百户,就是一个免费饭票而已。就凭皇后一人恐怕也难以干政。而且明朝皇帝除了明英宗和万历之外,都是成年登基。也没有外戚干政的条件。还有就是明朝士大夫起到了监督作用,明朝的文官集团十分厌恶和反对外戚干政,万历想把自己喜欢的儿子立为太子。明宪宗想把万贵妃立为皇后、这些事情文官都不允许。更何况却外戚干政?文官集团是绝不允许外戚染指权利,因为外戚一旦干政。倒霉的就是他们。

明朝权力由皇帝,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共同控制和瓜分。已经没有了外戚的舞台了,纵观历史,外戚干政首先就得家族势力庞大,但明朝后妃没有这个条件,应该说,在防范外戚干政这一点上明朝做的很好,明朝的后宫很稳定和健康。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明朝时为什么外戚成不了气候?

外戚、宦官、权臣三股势力一直是封建社会皇权的威胁者,它们有时平分秋色,有时一家独大,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出现,都有与皇帝掰手腕的实力,甚至能决定皇帝的废立。

除了明朝,历朝历代都能看到外戚的影子,哪怕是被秦始皇刻意隐瞒的秦朝也是如此。我们熟知的芈八子就是楚系外戚,在她之后,秦始皇的祖母、秦异人的养母华阳夫人也是楚系外戚。秦始皇的生母赵姬也有自己的势力,嫪毐之所以能发兵进宫蕲年宫,就是赵太后在身后支持。只是他们遇到的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汉朝外戚猖獗的年代没有出现秦皇汉武类的君主,因此这些皇帝只能任由他们摆布,最终外戚王莽当了西汉的掘墓人,而东汉更是出现十几位小皇帝,不是没有成年皇子,而是成年皇子不好掌控。皇帝少不更事,各方牛鬼蛇神自然悉数登场。东汉能在这种情况下支持195年,真的是一个奇迹。

汉朝之后,唐宋同样有这种情况,只是唐朝藩镇尾大不掉,宋朝外部一直强敌环绕,才让这两个朝代的外戚没有那么猖獗。元朝同样是外戚风光的一个朝代,这与它们的民族传统有关。但是明朝的外戚都很老实,明朝276年十六位皇帝,一个外戚干政的情况都没有,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老祖宗制定的制度好。明朝的老太爷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有明训: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正是这一道旨意,从根源上杜绝了外戚的可能。朱棣的妻子是徐达之后,那是因为当时朱元璋还没有颁布这道法律,并且朱棣并不是朱元璋心中的接班人,因此可以适当放宽一些。

可是有人会说,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只是一名歌女,后来卫家也成为当时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确实是事实,但是卫子夫有一个军事能力极强的哥哥,还正好遇上被匈奴缠的头疼的汉武帝,因此卫家可以在短时间内一飞冲天。而这种情况在明朝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明朝的外戚都没有实权。

明朝外戚没有实权,一方面是朱元璋制定的法律好,另一方面是明朝有很多深明大义的皇后。开国皇后马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对这位结发妻也很敬重,可是当朱元璋要给她的族人加官进爵的时候,这位奇女子断然拒绝。她说:“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这位 “明朝第一后”着眼大局,从源头上遏制了外戚发展的土壤。

朱棣的皇后同样如此,她虽然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她的家族理应获得荣誉。但是她却多次在公开场合说给外戚封官“非己志”,更是在临终时劝朱棣“毋骄畜外家”。徐达之女尚且如此,其她的皇后自然不能例外。

祖先法律制定的好,前几位皇后又做了好的示范,不代表子孙后代就会遵从,但是等他们不想遵从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朝堂势力总是此消彼长。朱棣为了夺权大量提拔宦官,所以宦官的势力在明朝急剧膨胀,他们不允许外戚到自己碗里抢饭吃。

明朝的文官集团也是特别的霸气。这些人抱成一团对皇帝的各种事情指手画脚,比如万历想把自己喜欢的儿子立为太子,他们不允许。明宪宗想把万贵妃立为皇后,他们不允许。朝臣与皇帝掰手腕的事情在历朝历代都有,但是明朝的文官集团能取得一次次成功,这就不正常了。为了维持这种“不正常”,他们绝不允许外戚染指权利,因为外戚的权利,很多时候都与皇权连成一片。

总之,前有朱元璋明令在前,后有宦官和文官集团虎视眈眈在后,明朝的外戚又都是草根一族,想要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明朝时为什么外戚成不了气候?

对于历代王朝来说,外戚干政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外戚干政在一定程度下可能会架空皇权,导致朝廷里面结党营私的情况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纵观中国历史中大多数朝代都会出现外戚干政夺权甚至夺位的现象。外戚干政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吕皇后在刘邦去世掌控大权,让吕家人担任要职,几乎控制了刘家的半壁江山。西汉末年,王莽甚至通过外戚身份,进入朝廷权力机构,把握朝政。而到了东汉末年,外戚这个身份更是成为历代夺权者为自己更正名号的一个手段——就比如曹操当年在控制汉献帝以令天下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显得合法合规,也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毕竟做了汉献帝的老丈人,也算是为自己执掌皇权找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号。总之,在历史上外戚一直都在王朝的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大明王朝享国祚276年,在历史上却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那么明朝的外戚都去了哪呢?为何如此没有存在感?

一、自朱元璋娶马皇后之后,历代皇后的出身大多不是很高。

朱元璋虽是穷苦出身,但是他在游历天下之时听说了历朝历代外戚会对国家造成的后果,所以他就立下了一个要求,皇后必须从平民之中选拔。国丈国舅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接受爵位册封,但是手里不能够有任何的权力,只能够过享乐的日子。比如当年朱元璋在他的儿子朱标死了之后,并没有将自己的长孙立为太子,而是直接跳过了长孙将朱允炆立为了太子。朱元璋之所以会有如此决定,是因为长孙是由朱标和常玉春的女儿所生的孩子。常玉春本来就是开国功臣,是朱元璋所册封的柱国,在大明王朝内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甚至还有一点功高过主的感觉。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还有人能够压制的到常玉春的权力集团,倘若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常遇春的女儿若是借着皇后的身份把控皇帝玩弄朝政该怎么办?再次出现当年汉朝吕后让吕家人掌权祸乱朝政的一幕也不是不可能。

而与之相对比,朱允炆的生母只是一个平民的女子。所以即便让她坐上皇后之位,她娘家人也不可能兴风作浪。明朝皇帝或皇家孩子也可能会与某些大臣将军之家结为姻缘,但是出身高贵的女子是绝对没有机会坐上皇后的,虽然朱棣的老婆是徐达的女儿,这是个特例,但是在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她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也就没有发生了。而后来这更是成为明朝的一个不成文规矩,后世也没有多少皇帝去打破这个规矩。

二、国丈和国舅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不可以掌握权力。

由于历代的皇后都是出生于平民之身,所以家里面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权力基础。这些人在自家女儿做到皇后之后,身份和地位自然有所上升,不过由于他们之前并没有庞大的权力结构基础,即便他们地位有所提高也不可能会插手皇权。如果他们想要插手皇权的话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权力基础,一般来说是掌握兵权。出身低微的人自然没有这样基础,皇帝也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权力。

这些外戚身份地位提高之后无非也就是被册封了爵位,不会被给予实权,除非皇帝有特殊的任务交代的时候,手里可能会有一点政治权力,但任务办完之后立刻又变成无权之人。所以这些皇亲国戚无非也就是利用自己的这个身份做一些生意,或者从其他官员里面收一些小红包和皇上套近乎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作用。其实在明朝历代外戚里,外戚更多的是利用这个身份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豪,并没有人敢利用这个身份来挑战皇权。

三、明朝也鲜有幼主即位,外戚也没啥机会。

历代外戚干政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皇帝年幼或者说懦弱无能。就比如当年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慢慢的掌握权力,是因为她的儿子在做皇帝的时候必须听她的话,虽说当时武则天只是一个皇后的名号,但是文武大臣都听她的话,相当于武则天手中掌握着实权。

同样还有清朝的慈禧太后,虽然说当时所挂的是光绪皇帝的名号,但是真正的光绪皇帝却被关了禁闭,每天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所以外戚干政的一个必要条件说皇帝没有能力去处理国家朝政,必须让外界帮助或者说外界的权力超过了皇帝。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14岁以下继位的皇帝只有两位,相对于其他朝代少了很多。而且在这两个幼主在位期间,皇族的权力也不可能被平民出身的外戚给压倒的。因此,这就再次降低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四、明朝制度的特点以及内阁宦官的关系决定了外戚发展不起来。

朱元璋在上位之后总结历代王朝灭亡的经验,他为了防止无外戚干政以及权臣架空皇权,取消了丞相一职。古代的时候,丞相相当于是皇上的秘书,地位仅次于皇上。很多国家的大小事物都是经过丞相审批,只有丞相审批不了或者说特别的案子才会交给皇帝批审。

朱元璋取消了这样的一个职务自然也就避免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权臣,历代的外戚若想掌控皇权,大多将丞相作为一个非常必要的跳跃踏板,没有的官职自然也就降低了外戚通过权臣之位来干预国家朝政的风险。

由于取消了丞相制度,那么皇帝要干的活就多了,所以朱元璋在刚开始的时候需要整天整夜的来批阅国家的奏章。以皇帝一个人的能力又很难将这些事情给干好,所以朱元璋也就组织了一个新的机构叫做内阁。内阁也就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权力。不过由于体制原因,内阁从头到尾都没有彻底的架空皇权,而是附属于皇权。等到后来朱棣当皇上之后,宦官在夺取皇位这件事上立了大功,所以朱棣和宦官走的特别的近,所以宦官的权利也慢慢变高。等到后来也就出现了宦官和内阁几乎达成了一种相互持衡的局面。

内阁在和宦官相互争权过程中,皇帝自始至终都有发言权,但是凭皇帝一个人的本事不可能清除任何的一个,必须借助一方消灭另一方。比如当年崇祯消灭魏忠贤的时候就是依靠东林党的势力。不过东林党本身也有很大问题,在清军进入北京之后第一批投降的就是东林党。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两个党派在争权,就算外戚手里有那么一点儿权力,他们也不敢直接插手皇权,他们没这个机会也没这个能力。

总结

综合以上几点来说,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第一就是因为皇后出身卑微,娘家人最多也就是混上个一官半职,借着这个名气发财,但不可能掌握实权。而且明朝皇帝中少有幼主继位,即便是幼主继位,但皇室宗族的力量也不可忽略。明朝又没有丞相之职,很少有人能够凭借着一己之位架空皇帝的权利。加上明朝内部一直有宦官内阁在争权。他们争夺的过程中,外戚也没有机会崛起。

而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外戚干政的概率一层一层降低,到最后直接是降成了零。

明朝时为什么外戚成不了气候?

明朝的皇后和嫔妃,大都从低级官员的女儿中进行选择,即便做恶,也不过是贪污骄横之类的不法而已,不至于威胁到皇权!

纵观历史,后党和外戚为祸者,大多是因为其家族势力庞大,再有后宫势力的加持,两厢联合,为祸甚大!

汉武帝英明神武文治灿然武功赫赫,即位初期仍难免受到窦太后的左右,可见外戚之势大如斯!

到了王莽,更是干脆把姐姐的儿子直接废了,自己过起了皇帝瘾,外戚直接变皇族,一步登天!

外戚势大为患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主要还是因为家族势力和后宫里应外合互为支撑,从平民家庭和低级官员家庭选择皇后和嫔妃,则外戚即便有野心,也没有足够的实力;皇后或者皇太后没有了家族势力的撑腰,也难成大事!

实事求是地看,明朝这一点做的很好,起码比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都要稳定!

欢迎关注支持我,多谢!

明朝时为什么外戚成不了气候?

比如西汉就是亡于外戚专权,而之后的东汉吸取西汉的教训打压外戚结果亡于了宦官专权,可见前朝对本朝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明朝也是如此,立国二百多年没有出现过外企专权,可宦官乱政可是明朝一大特色。那么明朝为什么没有外戚拥有实权呢?主要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元朝作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是蒙古族建立的,而由于蒙古族的习俗,元朝的太后和皇后得势力特别大,元朝统治阶级为争权也是混乱不堪,这才导致了强大的大元帝国立国不到一百年就灭亡。而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自然是要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他就下令后妃不得干政。而后朱元璋为了集中皇权又废除了宰相,于是每天都得处理一大堆政务,也是辛苦。

后来继位的皇帝没有朱元璋那么厉害,能做到事必躬亲,于是创立了一个内阁制度,内阁就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刚开始内阁成员的官品并不高,因为明朝初期的皇帝都还算勤政,用到内阁的时候并不多,之后的皇帝就不一样了。正德皇帝、嘉靖皇帝、万历皇帝等等,一个比一个荒唐,都无心政事。皇帝不理政但国家还要运转,这个时候内阁就挺身而出了。内阁掌管权利,自然就没那些外戚什么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