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黄崖洞”是生产步枪吗?
黄崖洞是抗战时期我军生产步枪的兵工厂,它是由左权将军选址,当时八路军总司令朱老总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实地考察敲定,在1939年七月正式成立,并开始开工建设。为了保密起见,以“兵工营”为代号。八路军总部将“榆社韩庄”军修械所迁移到黄崖洞水窑进行扩建。半年后,发展成为700多人的兵工厂。生产步枪,刺刀,掷弹筒,五零弹等各类武器和弹药。年生产量可装备16个团。在这里诞生了我军自主生产的步枪,“55式”。在此基础上,1940年8月1日,研制成功了被我军正式列装的第一代制式步枪,被朱老总命名为“八一式。这里还诞生了我军自主研制的掷弹筒,比日军的掷弹筒打得还要远,射程达到900米。
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人艰辛铸剑式的创业,发挥勇于亮剑式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八路军提供了许多性能精良的军事装备。它为八路军在抗战中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我党救国图亡,拯救国家与民族命运危亡,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决战”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八路军总司令朱老总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八路军在抗战初期,面临着装备匮乏,做战物资严重短缺的窘境。在深入敌后的做战中,许多部队甚至几个人用一条枪,用着大刀等传统的冷兵器,在同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做着殊死的战斗。随着八路军的做战能力不断的增强,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警觉。经多方侦查,发现了黄崖洞兵工厂后,开始调集5000装备精良的日军对此进行“围剿“。在这场惨烈的黄崖洞保卫战中,不但许多英勇的将士洒尽最后一滴血,献出宝贵生命,长眠于此,左权将军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红日照亮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的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强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听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密,兵强马状,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让他们在哪里灭亡。...............。
这首悲壮激昂的在《在太行上》,在讴歌了英勇杀敌的爱国将士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华民族陷入危亡,生灵涂炭的悲惨境遇。重温历史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一次崇高的受国主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勿忘国耻,要牢记,我们国家所遭受的苦难与磨难。
在今天,黄崖洞己经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山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自然风光与革命传统于一体的风景名胜,著名的旅游景点有,镇倭塔,血花亭,吊桥天险,黄崖洞保卫战烈士墓地,纪念碑,兵工厂车间遗址等。并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题字:“黄崖洞“。黄崖洞兵工厂不仅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解放后,黄崖洞奋斗不止,勇于钻研的精神依然在传承着。像征着黄崖洞兵工厂人精神的519厂,在强军的国防建设中,依然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我国的军工事业腾飞在添砖加瓦。
抗战时的“黄崖洞”是生产步枪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崖洞是八路军重要的兵工厂,建设在山西省黎城县北45公里的水窑山中黄崖洞。
这里不单单是八路军的后方,而且黄崖洞的地形极为先要。
进入黄崖洞只有一条道路,长1.5公里,宽只有二三米,两边都是峭壁,无法攀爬。可以说,原则上日军绝对不可能攻入黄崖洞,八路军用1挺机枪就可以守住。
从1939年7月开始,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长刘鹏亲率干部来到黄崖洞,建设了大型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全盛时期有2000多人,直到1943年停止生产,前后运作了3年时间。
黄崖洞在创建初期,主要生产步枪和子弹。
这是因为当时八路军极度缺少子弹,也缺少步枪。八路军扩军很快,从4万最终扩大到正规军60万,地方部队接近40万的规模,有百万之众。
也就是说,八路军至少需要50万支步枪。如果加上地方的民兵,需要的枪支至少要七八十万支。
当时中国不禁枪,民间有大量枪支,但距离这个需要还是有缺口的。
同时,民间老百姓有枪主要是防备土匪,不需要太多弹药,一支枪10发甚至几发子弹就够了。但和日寇作战,枪支需要较多子弹,比如轻机枪每次作战至少射击几十发,子弹严重不足。
所以,从1939年到1941年,黄崖洞主要就是生产步枪和子弹。
有名的铲平是五五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比如八一式马步枪,黄崖洞就生产了8700支。
从1941年开始,由于战争陷入持久战,黄崖洞开始生产掷弹筒,以及82迫击炮的炮弹。
这主要是在实战中,八路军吃了日军掷弹筒很多亏。最初八路军采用伏击战,然后近距离突袭日军。但日军很快开始应对,就是用掷弹筒在近距离发射大量榴弹,造成人海冲锋的八路军重大伤亡。
八路军为此花费很大精力,研发了掷弹筒,也就是50小炮,生产了大量掷弹筒榴弹。
另外就是八路军的迫击炮在实战中作用很大。因日军缺乏迫击炮,没有对等武器可以反击,所以迫击炮也是八路军杀手锏。1939年11月7日,在黄土岭战役中,日军阿部规秀中将被我军一位年仅18岁的炮兵连战士李二喜击毙。
随着战争的消耗,八路军的迫击炮弹消耗殆尽,只能自己开始生产。
同时,和其他军工厂一样,黄崖洞还生产了不少手榴弹和地雷。
在1943年,黄崖洞被日军益子挺进杀人队偷袭摧毁,停止了生产。
抗战时的“黄崖洞”是生产步枪吗?
抗战之初八路军面临着武器匮乏的窘迫局面,国军也并未给予八路军官兵应有的待遇,对于八路军的武器损耗、补充向来是不闻不问,八路军战士常常只有几发子弹、数颗手榴弹作为武器,有的战士甚至连枪都没有。
因此给大众的普遍印象是抗战时期的八路军的武器来源只有缴获这一途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八路军在自己的黄崖洞兵工厂就造出了一款自己的先进步枪——八一式马步枪。 抗战初期,八路军军工部决定开始研发一款八路军自己的步枪,研制工作由军工部技师刘富贵组织。1939年完成主体研制工作,新型步枪在第一届“五一”工业展览会上受到高度评价,7月军工部长刘鼎带着这款新枪来到八路军总部汇报时亦得到了高级将领的一致好评,由于此时正好临近8月1日,该枪被正式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
八一式马步枪具有体积较小、射击精度高、外形美观等优点,其搭配的三棱军刺是该枪一个大的亮点,采用凹进样式更易使被刺中的敌人鲜血外流,在白刃战中效果良好。同时棱形结构较之薄片状的刺刀更不易反射光线。截至抗日战争结束,八一式马步枪已经生产了9000余支,称成为了八路军历史上生产数量最多的步枪。
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使得这款步枪最大的问题在于材质,八一式马步枪的枪管并没有采用合金钢,而是选择了杂质多、强度不足的铁轨钢,这直接导致八一式马步枪的射击寿命只有1000余发,远不如采用合金钢的日本三八大盖的12000发。 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八一式马步枪的质量并不是太优秀,但这并不能掩盖八一式马步枪对抗战的积极意义。
抗战时的“黄崖洞”是生产步枪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能?咋不能?不仅能,咱还能设计自己的枪,造自己的枪,而且还是两款,一款叫无名式马步枪,另一款叫八一式马步枪。
在这里小编得强调一下,您一定要区分清楚,八一式步枪和八一式马步枪的区别,这是两款武器,一款是自动武器,一款是拉大栓武器。
好了,咱接着说。咋说呢?抗战初期那会,就咱这队伍里头没有什么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那是咱后来打造的,初期就是几个修械所。
一听名字您就知道是干啥的?也就是维修一下枪械,造几颗手榴弹。
说的仔细点,一所修械所,一根扁担挑着就能走,好一点的修械所,有点机器,那也是在身上背着,走那那就修械所,打一个窝棚就能干活。
所以那会的修械所,其实就是跟着部队走。
咱别的不说,就说山东那会,咱抗日手里就没有合适的家伙式,缴获敌人的确实是一个门路,但这数量也不会太多,毕竟打胜了他手里的家伙就是咱的,可是要是没有打胜,仅仅是击退,人家自己就把东西给收走了,那要是打败了,那就更加不用说,都是赔本的买卖。
所以弄武器最好的路子,还是咱自己造,毕竟自己手里有了家伙,你去缴获敌人的,他也不费劲不是?
于是咱就号召不愿意手工艺人们,为咱的军队想办法。
于是很多人都加入了进来,打铁的,修锅的,做鞭炮的,但凡能和枪炮挂钩的,都来了,而且还都是自带工具,钳子,风箱,铁锤,炉子,这就成立起了咱自己的修械所。
就这个时间点上,造枪造炮的,咱其实也没有那能力,毕竟就这些个工具,造不出来啊,连一块合格的钢材都弄不出了。
那真是一根扁担就能把军械所给挑着跑。
咱从最开始的造黑火药,接着是边区造的手榴弹,地雷,还有战士们一边打仗一边收集起来的弹壳重新装填火药造出来的复装子弹,以及维修各种枪械,小炮。
咋说呢?咱这里说的是轻巧,上下嘴唇一碰,一段话似乎就能介绍完了,但这里头的辛苦和危险您是无法想象的。
咱别的不说,就说这手榴弹,全是人工装填,手榴弹是能爆炸的,这要是不小心的话,当时就能在手里头炸了。
有些人在安装过程中,就这么牺牲了,但牺牲了又能咋样,其他人接过他手里的活,接着装。
不为别的,部队前线无时无刻都需要这个,那会咱每个士兵手里头富裕的子弹也就十来发,少的也就三五发的样子,火力支援全靠这手榴弹。
多少部队等着手榴弹去拔敌人的炮楼,敌人的阵地,一刻都不能耽搁。
就杜文明老人回忆他当年造手榴弹的时候,有时候任务紧,一做就得做个几天几夜,中间吃饭都没功夫。
老爷子说,当年山东这块抗日,大部分的武器弹药都是从他们这些人的手里出去的。
慢慢的咱有了固定地点生产,类似于黄崖洞这样的生产基地,咱就可以造出高级发射药,炸药,甚至是大口径迫击炮,炮弹,捷克也能造出来了。
这已经是抗战中后期的事了。
至于题主说的枪械。第一支无名式马步枪是在1939年出来的,那会咱在延安举办过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这枪就搁到了这展览会上展出。
因为咱这枪造出来之后,参加这展览会有点匆忙,还没来得及命名,所以临时给了名字叫无名式马步枪。
咋说呢?这枪的枪管比较短,所以射程短了一点。
当然考虑到咱要和日本人的三八大盖拼刺刀,进行白刃战,老话要讲一寸长一寸强不是,所以咱采用了加长的刺刀,而咱的材料不行,所以这刺刀采用三棱形的。
平时这刺刀可以折叠到枪身下边,拼刺刀的时候,这么向前一甩,就可以直接扣在了枪口上。
射击精度也不错,不过可惜的是,咱炼钢的手艺不行,毕竟条件上不去啊,所以咱只能扒拉火车用的轨道钢,拿这东西造的枪管。
虽然轨道钢的材质比咱炼出来的要好上很多,但这里头的杂质还是很多的,造成这枪枪管寿命很短,平均下来也只有两百发子弹的样子。
比起三八大盖足足一万两千发的平均水平差很多的,毕竟三八大盖采用的是合金钢,材料就不一样。
咋说呢?到现在材料这一关依然是阻碍咱发展的一个瓶口,这东西必须依靠时间的积累才成,也是没法子的事。
您比方说咱现在航空发动机差点,关键就是材料这块卡了脖子了,其实也没啥,咱也被卡习惯了,卡着卡着就飞起来,这也是常有的事。
好了,咱接着说事。但不管咋说,这都算开了一个好头,啥事情都是从无到有最困难,有了东西,咱再提升,会容易一点的。
于是这就有了后来的八一式马步枪。
八一式马步枪,这是咱在无名式马步枪吸收其他枪械的特点,重新做出来的。
别的不说,这枪的枪管可以达到一千发,虽然还是比日本那三八大盖少很多,但也个巨大的进步不是?
这对咱那简陋的兵工厂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步子,迈出去就好多了。
咋说呢?枪是有的,图纸也是有了,造个样板枪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这问题却出在了量产上了。
毕竟咱的军工厂抗日那会,远没有什么流水线作业,大多都是手工作业,这手里的产出数量肯定是上不去的。
根据记载,咱打1940年到1945年,这些年也就生产了九千支,算不上多,对上几十万的部队,有那么点杯水车薪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为以后的路子算是铺好了。
毕竟技术这东西也得需要积累不是?别的不说,就拿掷弹筒这玩意来说事,当年咱真就吃了日本人这小东西的亏,看不见人,他就能打到你。
后来咱进行仿制,那效果比日本人手里的家伙都好使。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抗战时的“黄崖洞”是生产步枪吗?
说到抗战时期中国军人使用的步枪,相信很多人都会如数家珍:比如毛瑟步枪、汉阳造、中正式步枪、55式步枪,还有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大盖等。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除了这些步枪,还有一种步枪叫八一步枪。说到这里有的军迷说了,八一步枪不是79年才问世的吗?
说的不错,但是我军历史上还有一款步枪叫八一步枪,它是在抗战中问世的,准确地说它是一款栓动步枪。1979年问世的,是自动步枪。
八一式步枪也被叫做八一马步枪,马步枪顾名思义是骑兵使用的,枪身比较短。不过八一步枪比一般步枪短,比马步枪长,枪身轻,灵活性高。
比如中正步枪长度是1.1米,八一步枪只有90多厘米;中正步枪枪重4千克,八一布枪枪重仅3.36千克。
而且八一步枪准精确度高,枪管上的瞄准星设计科学,彭总试射后赞不绝口称之为"天下第一准星"。
该枪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刺刀设计,刺刀是三棱的,刺进去能快速拔出,而且刺刀有按钮控制,平时紧贴枪管,需要时只要按动按钮刺刀就能出来进行肉搏。
这种步枪在抗战时期制造了上万支,装备于八路军,它主要产自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是个天然的石洞,位于海拔1600多米高的黄崖峰,处在陡峭的石壁上面。
洞高25米、宽20米、深40米,是一个做工厂的好去处,好像是为了做兵工厂而生的。
它位于山西省黎城县西北部,辽县、武乡和该县的交界地方,四周被水窑山、桃花寨山包围,除了陡峭山峰,就是茂密树林。
通向黄崖洞别无它路,只有一个窄小的小道,由石阶构成,一共有120余级。
而且石阶分上下两段,中间有一个吊桥连接,只要收回吊桥,向上面的路马上就阻断了。
因此黄崖洞堪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安全系数非常高;这个地方做兵工厂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接受国民党指挥奔赴前线抗战。
当时国民党只给了三个师的编制,编制之外的部队不予承认,国民政府不给军饷和装备。
可是在抗战中八路军发展壮大,武器供应非常紧张,光靠缴获敌人武器,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在此情况下,我军只能自己建造兵工厂,动手制造武器。
建造兵工厂的艰巨任务,就落在了时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左权肩上。
左权将军当时就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指挥作战,对那里地形比较熟悉,经过多日走访,将军把兵工厂的地址就选在了黄崖洞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刚建厂的时候,里面仅有20多部机器,后来兵工厂发展壮大,机器增加到40多部,年产的武器弹药足够装备12个团,其主打产品就是八一式马步枪,该枪问世于1940年7月前后。
他的设计者名叫刘贵福,是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副所长,被称为中国第一枪之父。
因为此前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都是仿造的,唯有八一式步枪,是中国自行设计的。
因为技术、设备和原材料限制,黄崖洞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还生产掷弹筒。
据兵工厂的老八路回忆,生产一支步枪,需要钢材15公斤以上,在国民党和日军的双重封锁下,八路军兵工厂搞不到钢材,主要从敌人把敌人的列车铁轨拆下来,进行加工锻造。
所以产能有限,能制造的武器种类也有限。
受设备和工艺限制 ,八一式马步枪的有效射程只有200米,但是对于游击战为主的八路军,已经足够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场形势也从游击战转为正规军作战,步枪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黄崖兵工厂和八一马步枪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抗战时的“黄崖洞”是生产步枪吗?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生产步枪,还生产掷弹筒、马尾辫手榴弹、地雷、滚雷、子弹等武器装备。
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又称水窑兵工厂,其正式名称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当时对外代号称为“工兵营”。
一、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时期
在八路军创建初期,各部队有自己的修械所,不成规模、技术水平也比较低。为了规模化生产,在1938年9月的时候,八路军第115师344旅修械所、第129师补充团修械所、第115师唐天际支队修械所等三个单位,在山西榆社县韩庄村合并组成八路军总部修械所。
该所成立时有职工380多人,15匹马力的动力机一套和机床7部,当时在修械之外,还可以自己制造79步枪,月产步枪60多支。
二、黄崖洞水窑山谷时期
1939年7月,日军侵入榆社,设立在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并不安全,经左权将军亲自勘察地形,决定将总部修械所移到黄崖洞。1939年9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长刘鹏亲自带队,和一所所长程明垒、总工程师陈自坚一起来到黄崖洞水窑。几人亲自测量,在一线指挥施工,半年后就建成厂房6000多平方米,有图书馆、俱乐部、合作社等,还安装了电灯。
一开始兵工厂实行供给制,当时领用津贴最多的大工每月收入小米51斤,最低的收入27斤,学徒9斤。 为调动生产积极性,自1940.4彭德怀副总司令员视察后,开始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按合同组织生产,变供给制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可是创举,很多制度至今仍不过时。当时黄崖洞兵工厂的主要产品有:
1.八一式马步枪
在1940.8.1,黄崖洞兵工厂研制成功八一式马步枪,该枪的特点是枪身较短、射击准确、外观漂亮,枪管上的瞄准星被彭德怀誉为“天下第一准星”。另外枪上还配有可自动展开又能固定的三棱刺刀,杀伤威力很大。
因为没有自己的钢铁厂,该枪的主要材料是破坏铁路后扒下来的道轨钢。但是当时的道轨钢偏软,无法制作撞针。后来当地雕刻师傅“小刀韩”听说后,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套进口的德国合金雕刻工具捐献了出来,这才解决了撞针问题。
这套工具用完后,就开始使用从各厂矿搜集来的各种钻头、工具制作撞针,后来甚至拆下旧枪撞针使用。当时月产步枪达到375支,到1941.11月黄崖洞保卫战时,八一式马步枪共生产3000多支。
2.加长50毫米口径滑膛掷弹筒
掷弹筒是一种方便携带的曲射武器,日军在基层大量装备。1940年9月,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给黄崖洞兵工厂下达生产任务,要求从10月份起生产小钢炮(50毫米掷弹筒)。当时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有膛线,弹丸上相应地有铜制的“弹带”,而根据地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紫铜更是缺乏,于是决定改成滑膛式炮筒。为保证射击和精度,同时弥补钢质不好的缺陷。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外径达到了68毫米。
八路军制成后的加长滑膛50掷弹筒,其实和日军的短管线膛掷弹筒是两种武器,更像是轻型简易的迫击炮,称为解放区造50毫米迫击炮更为恰当。1941年1月3日,黄崖洞兵工厂试制成功了第一门50钢炮。到了同年11月,共生产掷弹筒800多个,掷榴弹20000多发。
3.马尾辫手榴弹
麻尾手榴弹,严格来说发明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后来传到英国与日本后,弹翼逐渐变成了棉布与麻绳,因此得名麻尾手榴弹,又叫“马尾辫手榴弹”。该弹没有木柄用麻绳,节省了重量,投掷距离还远,是非常天才的发明。20世纪20年代,麻尾手榴弹传入中国,国内各大兵工厂纷纷生产。
而从红军时期,就曾经生产过大量马尾辫手榴弹。当时左权将军检查黄崖洞造的手榴弹发现,黄崖洞生产的延时引信质量不好,引爆时间长短不一,对使用者来说十分危险。经常出现刚一拉弦就爆炸的情况,被战士们戏称为“张手雷”。考虑到黄崖洞的工艺,一时间无法加工出高质量延时引信,左权和石成玉等技术骨干讨论后,决定先生产一批麻尾手榴弹。因为工艺较复杂,仅造了不到1000枚。
4.地雷和滚雷
老电影《地雷战》估计大家是耳熟能详的。地雷作为一种低成本易生产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武器,八路军军工所历来很重视地雷的生产。
除此之外,黄崖洞兵工厂模仿阎锡山的“九斤半手榴弹”,还生产了大量山地防御战用的“滚雷”。这个东西圆滚滚的,既可以当做地雷埋设,也可以从山上滚下去,一炸就是一大片,是山地和堡垒防御战的神器。该滚雷和马尾辫手榴弹一起,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5.复装子弹
八路军因为条件所限,在初期并不能生产弹壳,因此军工所的子弹生产,采取的是复装子弹的方式。前线八路军战士在射击后,需要边战斗边把弹壳收集起来,然后运到工厂。然后工人们除掉废底火壳,整形后装上新弹头使用。为了节约,当时还规定冲压的半成品不许散落在地上,即使是废品也要收集归拢。
当时的弹头材料也不足,很多弹头被甲都是用老百姓手里的铜圆和弹盆等原料制成的,因为含有大量杂质,因此制造出的子弹头带有铜圆的红色,被称为“红头子弹”。
这种子弹飞行中弹道飘忽不定,射击精度不高、有效射程较近。
1941年新四军军工部在电报中总结:“八次手续可制作一个弹头铜片。因生的铜片太厚,每冲一次膨胀程度不够,以致子弹打出时弹头炸裂。”
因此八路军战士一般只能在150米以内开火。但是一旦命中后被甲会立刻开裂,最终产生近乎达姆弹的可怕杀伤效果。
这样的子弹在战场上起到了意外的作用,在华北日军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八路军获得了一种可怕的圆头子弹,被这种子弹打中后,不但在体表会出现巨大的创口,而且子弹在人体内也会发生碎裂,让中弹的日军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些日本兵根据弹头的颜色,在日记中将这种子弹称为“要命的红圆头”,对其非常畏惧。
三、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
在黄崖洞时期,军工部一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38年从山西榆社韩庄迁来时,总部修械所当时仅有10余部陈旧机床、刨床、钻床和一台三节锅炉。到1939年就有了机器设备40多部。
其中有:蒸汽机一台,车,刨、钻、冲、切、削等机床20多部,10千瓦直流发电机一台。当时的发电机采用无轴皮带转动,可提供部分照明和生产动力。
到1941年11月黄崖洞保卫战以前,黄崖洞兵工厂达到2000多人,设有厂部,下设3个行政科,共有四个部三个科,分别是:总务科、器材科、工务科,三个科共有管理人员38名,四个部:车工部、钳工一部、钳工二部、锻工部。
按当时的装备水平,黄崖洞兵工厂一年就能生产16个团(按基干团计算)的武器装备。如此大规模的兵工厂,自然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很快调集了重兵,开始了对黄崖洞兵工厂的进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