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C96为什么在二战时期还有党卫军装备使用?
毛瑟C96就是我们熟悉的驳壳枪、盒子炮,题主问题里的这张图很有名,在很多介绍毛瑟C96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到,不过在二战里,德国党卫军使用毛瑟C96的真不多,德国陆军也没有将毛瑟C96作为制式武器,所以关于这张照片里所使用的毛瑟C96来历,也有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是这是一战的遗留物资。毛瑟C96作为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在开发出来以后却遭到冷落,欧洲国家对于自动手枪兴趣不大,因此订货寥寥,唯一的一个大订单是一战期间德国陆军因为自卫武器不足,所以订购了20万把毛瑟C96。这批毛瑟C96在一战以后部分被陆军入库回收。在党卫军组建初期,武器装备匮乏,从陆军仓库里也捡了不少陆军的非制式装备,品种繁杂,其中就可能包括了毛瑟C96。
另一个说法是这是原定卖给中国的毛瑟C96,被德国留用了。在抗战前和抗战初期,中国和德国之间军火贸易频繁,中国从德国购买了不少武器装备,其中就有毛瑟C96。后来因为日本的抗议,德国终止了和中国的武器合同,将尚未发货的军火全部截留自用。其中就有部分毛瑟C96,这批毛瑟C96后来也被德军瓜分,其中党卫军拿到了600支,空军也分到了600支,甚至连德国陆军也征用了一批。
总的来说,毛瑟C96虽然没有被列入德军的正式装备,不过其产量巨大,因此党卫军装备一些也毫不奇怪,当然装备的数量并不会太多。
毛瑟C96为什么在二战时期还有党卫军装备使用?
这不是挺正常的 ,虽然二战期间德军的标准制式手枪是瓦尔特P38,但军工不可能把全部产能都投入到生产手枪这种非主要作战武器上,因此肯定是有什么就用什么,C96也是一样。
不过二战中德军用的并不是最早那批,而是1930年之后产的M1932速射型(可以全自动),枪管长度100mm,比之前的140mm短了不少。它在1932到1936年间生产了将近10万支,大多数用来出口,但也有少量装备德军。在二战德军中被称为M712
不光是C96,德军当时缴获的别国手枪也都有装备。比方说捷克的Vz.24,德军改名为P.24(t);比利时的勃朗宁大威力被德军称之为P.640(b);法国的MAS 1935被德军称之为P. 625(f) 等等,当然由于弹药通用性的问题,一些与德军制式弹药不符的武器一般装备二线治安部队。
毛瑟C96为什么在二战时期还有党卫军装备使用?
谢谢邀请
毛瑟C96自动手枪,即中国军阀混战和抗战期间著名的“盒子炮”。其衍生品种众多,以20发的自动版本最为抢眼。
这款德国生产的手枪,二战期间,德国党卫军也有装备,并有历史照片为证,甚至还有厂商为此出了兵人。
至于为何大名鼎鼎的党卫军会装备“盒子炮”呢?
原因很简单啊!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纳粹德国党卫军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他们在二战爆发前,也主要是一支准军事力量。二战爆发后,党卫军成立了野战部队——武装党卫军,兵源也从几万人快速扩张到了六十万人(大约半数为野战部队),45个师的编制。
快速扩军的结果就是,武装单位军除了警卫旗队、帝国、骷髅等几支精锐外,其他只能用乌合之众来形容。大部分武装党卫军只能干点,维持后方治安、围剿游击队,屠杀犹太人这样的脏活。
其装备自然也就有啥就用啥了!就像那句俗话“挖到筐里就是菜!”
比如党卫军使用过缴获的法国步枪——5发弹仓供弹,7.5毫米法式弹药的MAS-36(
德方编号Gew 242f)
轻机枪用过著名的捷克式——ZB-26/30
甚至是缴获的苏联大盘子——DP-28!(德方编号Le.MG120r)
至于重机枪就别想什么MG34或MG42了。
捷克造的ZB-37(德方编号MG-37t)有的用就不错了
因为根据记载,还有更惨的党卫军部队使用一战的水冷马克沁机枪呢!
总之,二战条件下,一支几百万的军队,除非想美国那样的超级工业国,武器紧缺是很正常的情况。所以,党卫军装备毛瑟C96自动手枪也不是啥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毛瑟C96为什么在二战时期还有党卫军装备使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毛瑟C96确实曾装备过德国党卫军和空军,但数量很少,只是用于手枪不足的替代品。
直到1939年停产,毛瑟军用手枪生产量不少于100万支。
除了一部分销往中国以外,很多手枪仍然在德国国内使用,包括估计也有几十万支之多。
自然,毛瑟军用手枪在德国属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是因为德国有大量的冲锋枪,后期还有突击步枪,根本不需要毛瑟军用手枪这种大威力进攻手枪。
毛瑟军用手枪的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装弹多(10发到20发),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然而,在德国,一支MP38/40冲锋枪,可以轻松压倒多支毛瑟军用手枪。
而且MP38/40冲锋枪价格并不高,相反毛瑟军用手枪却颇为昂贵。
但是,随着二战中后期的德国大肆扩军,手枪出现严重匮乏的情况。
所以,一些库存手枪被拿出来,补充部队的不足。
其中,武装党卫军是优先补充的单位,就出现了极少数的毛瑟军用手枪。德国空军也有一批,但因他们不会和敌人陆战,所以上镜很少。
当然,德国高级军官可以私人选择手枪,大部分将军选择小手枪,但也有些人会选择毛瑟军用手枪。
其实,毛瑟C96在中国是个宝,在德军是根草,纯粹作为自卫手枪使用也不太合格,太大太重了。
毛瑟C96为什么在二战时期还有党卫军装备使用?
毛瑟C96并不是党卫军的制式装备,可能仅仅是少数的党卫军军官,对于这把造型奇特的枪情有独钟。毛瑟C96手枪仅仅在一战时期被德国军队少量采购过,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德军的采购名单上,一战结束后生产的毛瑟C96步枪大多被出口到了中国。二战时期党卫军的主要装备是98K步枪和MP40冲锋枪,手枪是军官们的装饰品。因为毛瑟C96的枪身笨重,射击的时候后坐力非常大,容易出现上挑的现象。军官们都喜欢佩戴轻便灵活的鲁格手枪,极少数有人佩戴外观丑陋,实用性低的毛瑟C96手枪。毛瑟C96手枪设计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怪胎,他的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了普通手枪,使用起来非常的不便,佩戴在身上也不够美观。由于德国军队的不冷不热,毛瑟C96销量一直不佳。毛瑟手枪的优点是威力大,子弹数量多,缺点是后坐力大。在一战的时候,德国军队为了弥补火力的不足,采购了13.5万支毛瑟C96手枪。这是德国军队唯一一次采购毛瑟C96手枪,然而这把枪在德国军队的表现并不好,德国军队有了一次的教训,再也没有购买过这把枪。
在毛瑟C96销量一筹莫展的时候,远在东方的中国给毛瑟C96带来了希望。当时的中国被武器禁运,只能采购手枪,毛瑟C96这把枪价格便宜,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威力还比较大,弹容量达到了20发,性能比国内原有的枪支要强得多。毛瑟C96在中国也被称为驳壳枪,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的情况下,各方军阀都抢购毛瑟C96手枪。因为在中国市场销路稳定,毛瑟兵工厂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改进了毛瑟96C手枪,将他升级成了可以连发自动化手枪。
这个设计让毛瑟C96手枪能够充当冲锋枪使用,因为当时国内的装备落后,毛瑟C96手枪是游击队和军官们最喜欢的武器之一。随着国内武器装备水平的提升,毛瑟C96才逐渐的退居二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很少使用。毛瑟C96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很少装备,更不是主力装备,可能仅仅是一些部队的鲁格手枪数量不足,军官拿着毛瑟C96充数。
毛瑟C96为什么在二战时期还有党卫军装备使用?
那不是c96 那是1932。这照片是帝国师士兵。用的这600支1932是给中国生产的后来根据和日本的协议没给发货,后来就给党卫军了。握把上还有青天白日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