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五零后六零后是最苦一代人,你怎么看?
有人说五零后六零后是最苦一代?首先声明一下,我是六零后,农村的土老帽,我说的仅代表我家乡六零后农民的一些看法,不喜勿喷,敬请下方留言,本人虚心接受……那时候天还是篮篮的,白云浮渡,大雁自由的飞翔;那时候水是清的,鱼跃虾欢,那时候的风还是清香的,花香里加杂着邻居做菜的油香,那时候的雨还是净的,润育着禾苗成长,百花盛开,那时候的雪还是白的,给大人们带来了冬闲,给孩子们带来了玩耍的喜悦,给老人们带来了一家欢聚的天伦之乐……那时候的人心还是善的,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邻居都会来帮忙,而且事差不多了,就不辞而别,怕麻烦你给做饭,那时候人的心还是诚实的,谈话说的都是实话。那时候的人是没有攀比的,谁家做点好吃的,都会给邻居的孩子或老人送点,那时候的亲戚是亲的,农闲季节都走个几十里路去看看亲戚,那时候,那时候的学生是不留多少作业的,回家就帮着大人干点家务,那时候没有出去打工的,吃饭都是一大家子,睡觉都是夫妻一被窝,那时候没有手机,晚上躺床上都是夫妻唠嗑,那时候婆媳关系还是和谐的,有点好吃的儿媳夹给了婆婆,婆婆又夹给了孩子,那时候看病是不用花多少钱的,那时候的人都是孝顺的,有好吃的都是先给老人的,老人去世,儿女们的哭是真心的,那时候的男人是真的,有事出头,脏活累活男人干,那时候女人是纯的,也就抹点雪花膏,从不化妆,那时候结婚没什么财礼,也许什么都是旧的,可一对新人都是新的,那时候的婚姻是牢固的,也许结婚证都没办,可当一方有重病时,对方会护理一辈子的,没有人会离婚的,那时候男人女人都是傻的,不知道除了配偶以外,别的男人女人啥样,那时候村干部都是好的,谁家有什么事了,村长队长都会去的,那时候人的心是齐的,毛主席逝世那天,除了孩子,全村人都哭得稀里哗啦没有人吃饭……正重声明,本人智力低下,说的都是实话,本人也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幸福!看完后悔者敬请瞒骂……
有人说五零后六零后是最苦一代人,你怎么看?
50、60后是最苦的一代人?50、60后出生的人那时是小娃娃、小青年,那时他们苦在哪里?苦的是他们上三代。
二、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才叫苦哇!他(她)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任劳任怨,毫无自私地把自已献给国家、集体、以及家庭;三年自然灾害,死的是老人、壮年,为什么?为的是让50、60的青少年活下去。
生活在这幸福的年代里,千万不要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也不要忘记现在在世的20、30、40出生的人,他(她)们才是真正经历苦难的人。愿这些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有人说五零后六零后是最苦一代人,你怎么看?
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50后,60后相对于以前的30后,40后还是非常幸福的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困苦和危险,被称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里。与70后,80后,90后比应该是有苦也有乐。
50后,60后相对于以后的人来说,生活环境是非常艰苦的,成长过程中吃了很多苦,50后经历过585960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大饥荒,不少人饿死。60后虽然有些好转,但也是在成长环境中大部分人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困难。所以那个年代的孩子都特别向往过年,过年能够吃上久违的肉,条件好点的孩子能够穿上一件新衣服,能够有鞭炮放,能够吃上饺子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这些对于后来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50后,60后经历的是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时代,穿衣服也是非常的困难,很多人都是穿着补丁衣服长大的,冬天都要挨饿受冻,“鼻涕过河”是常见现象。这个时代的孩子从来没有玩过什么像样的玩具,所谓的玩具都是利用一些废弃物自己制作的,像弹弓,洋火枪、玻璃球,铁环、烟牌、跳皮筋以及跳房,很多的孩子擦屁股都没有纸,都用过小石块、树叶或者在树上蹭。
上学没有钱买本子,没有钱买笔,练习本都是正面用了反面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教室的玻璃到冬天都没有,没办法老师只能找点塑料布把窗子钉上,更谈不上炉子或者是暖气了,而那个年代气温反而特别的低,暖冬的时代还没到来。老师讲一会儿课就让大家跺脚,下了课的游戏之一就是大家“挤油”,目的都是为了取暖,每到冬天,手、脚、耳朵都会被冻伤,不断地流水结痂,天气转暖了就奇痒难忍。
50、60年代的城市年轻人很多都经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过程,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被安排到了穷乡僻壤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都反应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生活。生活的艰苦程度难以想象,下过乡的同事曾经说:他们在下乡的时候养了一头猪,春节期间杀了腌了一些腊肉,有一次好不容易下决心炖了一些猪肉,但是做好以后发现里面有一只老鼠,但是大家依然没有舍得扔掉,还是把它全部吃掉了,说明大家对肉的渴望程度。
五六十年代的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很多人上学没有学到多少知识,整天忙于写大字报开批斗会,有的人因为文攻武卫而丧命,上学和上班的秩序都是比较混乱的。
正是这些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快速发展与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家吃苦耐劳,克服困难,让中国能够在全球以最快的速度发展。
五六十年代的人和以后的人相比,还是有可喜之处。虽然生活困难还是享受到了公费医疗,虽然缺医少药,但即便是农村的合作医疗,交几分钱也能看病。孩子上学学费是很低的,那时候上大学都是免费的,大学毕业以后都是政府安排工作的,上学期间都是有生活补贴和助学金的,我上大学的时候一次得了重感冒,结果花了五分钱治疗了两个星期,估计实际花费应该在按当时的价格也需要一百块多块钱。
那时候的人虽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成长环境却是非常快乐的,大家都非常的单纯,非常的真诚,那时候没有楼房可住,大家都是住在平房里,所以每天都会一帮孩子聚在在一起尽情的玩,那时候社会治安极其稳定,基本上能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孩子无论多大多小家长是不用操心,也从来不担心会丢孩子,虽然生活过得很清苦,但是很多亲戚朋友和邻居都会互相真诚的互助,同院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在全院里分一分。大家的生活应该说是无忧无虑的,很少有焦虑和不平衡感。
以后的社会变化也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家能够吃饱喝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也进一步的提高。作为艰苦年代过来的五六十年代的人。还是充满了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说五零后六零后是最苦一代人,你怎么看?
答🌾🌾
50、60年代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的一种经历,是那年代的一种特色,物质是缺乏些,但公平、精神是不可比拟的。也是工作干得最扎实的一代人,思想最纯洁的一代人,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最多的一代人!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也是幸福的,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也是坚强的一代人,经历了祖国强盛过程风风雨雨。所以我们自豪我们欣慰。生活中一定有困难,只要认真对待一切都可以解决的。
总之,这一代经历最丰富,感受也最多。前辈和后辈不会再有我们这样的经历和感受。谈到苦,就看怎么理解了。生活在清朝或者民国时期的人,肯定物质生活比我们差,大多数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能够花天酒地的少致又少。我们的下一代物质生活肯定比较丰富,但是他们也要承受就业、工作、房贷、婚庆、养子等等生活压力。或许比我们难多了。我们已经平稳地渡过了青年中年,进入享受晚年的时期,大多数人有老保,只追求健康和快乐,心态好肯定长寿。
哪代人都有哪代的苦,生活苦点不算啥。那有一点,没有现在这么多人抑郁,现在人的抑郁,不知心里经受了什么样的苦?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命运,就是与祖国同患难共成长的命运共同体!!!
有人说五零后六零后是最苦一代人,你怎么看?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每代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使命,封建王朝的老百姓不苦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老百姓好过吗?我认为50、60后再苦也没有他们苦。
60年代初,我出生在大巴山的山沟沟里,受帝国主义封锁,加上自然灾害,吃土豆、红苕和米糠长大,15岁前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全是捡我家大哥的衣服穿,挣过公分,交过公粮,修过公路渠河,挖过堰塘,当过民兵,站岗守庄稼和水果。现在想起来确实很苦,但当时我们苦中有甜,有希望、有盼头。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我作为大山里的农村娃,通过努力考上大学,走出了农村,国家给粮给钱培养我读书,毕业后包就业,参加工作后,单位分福利房,虽然工资不高,但吃住不愁,生活、工作压力小,幸福指数爆高,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人。
看看身边80、90后,没有饥寒交迫的经历,但读大学自费,家里负担不小。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没本事、没人脉、没运气,靠自己单打独斗,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们没有福利房,需要自己挣钱买高价房,如果没有父母帮助,靠微薄的收入,买房比登天还难。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就业、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亚历山大,心中的苦不比我们50、60后少。
所以说,时代不同,条件不同,每代人吃的苦、受的累不同,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难处,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不能认为谁比谁苦,这种比较毫无意义。笔者认为过去的苦已经变成回忆,成为历史,要想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还是要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拼搏。攀比抱怨、愤怒不满、唉叹悲伤,自寻烦恼,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
我是粮农二代,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有人说五零后六零后是最苦一代人,你怎么看?
我觉得从生活物资这个方面看,的确是最苦的一代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正是拾来岁长身体的时候,吃不上饭,野菜都不好挖呀,玉米和玉米棒子一起磨的面,大葱须子洗净对野菜加盐做的菜团子,也吃不饱,我68年进工厂,吃食堂,一个月4斤细粮,高粮面,玉米面为主,我一饨吃两个四两一个的大饼子,那高粮面可难吃了,到八几年就见好了,一个月拾来斤细粮了,慢慢的也熬过来了。那时候的人道德品质普遍都挺好的,就是饿成那样也没有抢劫,偷盗的,一人犯罪全家人都抬不起头来,没有脸出门,不象现在,家属动不动的还出来索赔。我认为五零后这一代人是最苦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