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都是因何而起?
春秋五霸图的是当老大的名,替天子代行征伐之事,维护天子权威,赢得“称伯、仁义、尊王”等名声,进而获取政治资本,来增强本国在天下诸侯当中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进一步的作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周自平王东迁以来,王室影响力日渐衰落,天子权威不断受到诸侯们的挑战。但是周朝自立国以来,几百年形成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宗法制建立起来的分封制并没有彻底瓦解,周天子的宗主国地位仍然被天下公认,臣服效忠周天子仍然是主流政治价值观,谁挑战周天子权威就会被天下人声讨,就会被诸侯们抓到把柄,自然就会失去舆论支持,甚至遭到诸侯们军事讨伐,那么替天子维护权威,自然会得到天下人认可,过的舆论支持,所以这样的“尊王”机会,诸侯们肯定不会错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秋五霸都是出身贵族,自然从小锦衣玉食,受过良好的教育,做事讲究风度,稍有作为的诸侯国君都想通过讨不服、尊王室来实现自己所谓的政治理想。大国之间讨伐不服的弱国,只要其臣服,即使是灭了国,大多都会重新给他复国,以便存亡继绝,博得仁义之名,因为这些诸侯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如果诸侯擅自灭国兼并,那就是贪地不仁,而不是征伐不服尊王攘夷,例如诸侯国国君相送不得出本国国界,而燕国国君送齐桓公送到了齐国国界,齐桓公索性将超出的领土直接送给燕国,以全礼法,楚庄王灭掉了陈国随后又给陈国复国,晋文公俘虏了曹国国君随后又放了回去。大国之间有时候为了争夺这种替天子代行王权的资格,而发生战争,一旦确认彻底打败对方,就表明自己胜出,主持会盟,天下自然会承认自己是霸主,目的已经达到,就没有必要进一步的攻城略地滥杀无辜,所以就立即撤兵,这就是霸主们的风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他们真的不想扩大领地自己称王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当时的主流舆论环境不允许,再者任何一个诸侯国也没那个与天下为敌的实力。当时的大环境就是列国争霸,实力上互相制衡,天下人心向背在政治军事上可以左右胜负,那么谁尊王、存亡继绝谁就有德,谁就能获得舆论支持,谁挑战天子灭国贪地残暴屠杀谁就无德,进而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讨伐。所谓的称霸,其实在当时也叫称伯,所谓的伯、仲、叔、季,就是指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都是同一辈分的排序,比拟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是比拟父子关系的,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大国既然都没有实力独自抵挡天下的讨伐,只能通过一战胜负争个高下,把诸侯们召来会个盟,获得天子致伯(天子承认霸主地位)的荣誉就收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都是因何而起?
这个最主要的根本问题就是实力原因!春秋时期大大小小诸侯国有几十个,春秋五霸是其中都经过明君贤臣治理走向强盛的大国,他们当时的地位都是一种由周朝天子属下诸侯发展过来的,他们的地盘最初也是由周天子分封的。所以从地盘讲,春秋五霸都差不多,加上后来他们自己抢夺的,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总体实力相差不多的局面。何况当时他们头上还有周天子这个名义上的顶头上司,他们各自的实力是无法面对其他所有国家联合打击的。
当时,春秋五霸之间战争不断,但互相又联姻、联盟、分帮,就是保持一种平衡时态。如果全力去消灭别的国家,首先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旁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其他国家盯着,谁也这样干,就有可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也被吃掉。
所以主要还是实力不够,国力不够,民力不够,军力不够……这些原因是最本质的主要原因。而到战国七雄时代,秦国发展迅速强大起来,其他六国就必须联盟才能和秦国相持,但是他们虽然联盟过,可时间一长貌合神离就显现了,不能够真心相待,内部还在互相争夺利益,坐山观虎斗,自我利益第一,抱着侥幸心理,没有真正团结在一起,所以才会被秦国逐一灭掉,统一全国。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都是因何而起?
其实,春秋五霸啥也不图,因为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总结起来就是五个字“春秋讲规则”,具体规则如下。
首先是要约定时间。在规定时间内打完仗就撤了,而不会搞偷袭这些。
其次是敲定作战地点。春秋时期的作战地点一般都是选在边境线上打,这是春秋时期最常规的操作。
再次是注重礼仪。两军交战时,先要排兵布阵,双方布阵以后,在互相派出使节和对方客客气气的对话,互相达成协定后,在开始作战,战斗结束,各自回营。
最后是讲究规则。比如双方交战,不斩来使。对方没有布阵好,就不能进攻。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比如对方已经受伤了,那你就不能再继续打他。还有就是不能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而且,春秋时期参战的士兵都是属于贵族中的一个等级“士”。既然他们是属于贵族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战争就是贵族之间的战争。既然是贵族之间作战,那就要体面一些,要有贵族气派,君子风度,彬彬有礼,恪守规则。
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是不会侵犯对方土地,掠夺对方财产的,即便是打胜利了,也不会趁胜追击。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晋楚鄢陵大战后,晋军战败,在逃跑的过程中,他们的战车陷到坑里出不来了,于是楚军过来帮他们把战车拉出来,然后让晋军继续逃跑,但楚军却不去追,这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还比如说齐楚召陵之战,当时齐国和鲁、宋、陈、郑等国联合起来想要攻打楚国。这个风声被楚国听到了,于是楚国派了使者前去和齐国交涉,结果齐国就找各种理由搪塞楚国使者,最后双方谈不拢,于是齐楚两国准备开始作战。
双方把人马带到召陵以后开始对峙,开战前,齐桓公建议先对军队检阅一下,楚国那边也同意了。然后齐桓公向楚国统帅施压,结果楚国统帅不吃他这套。最后齐桓公说起兵是为了两国永远友好,这次楚国统帅接上了话,说希望两国友好也是楚国的愿望。所以最后召陵之战取消,两国签订了盟约,这次战役成了“不战之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正是因为春秋各国间注重原则,讲礼仪,不会主动去侵犯对方,掠夺对方财产等,正是讲规则约束了他们。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都是因何而起?
这书都是怎么看的。夏朝有三千诸侯国,商朝有两千诸侯国,周初有八百诸侯国,周末有十几个诸侯国,秦朝一统天下,你说这么多国家都去哪儿了?
就拿周朝来说。周天下为了防止各诸侯国互相兼并,定了一条规矩,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周天子才能看谁不顺眼收拾谁。可是话音刚落,殷民在武庚的带领下造反了,为了得到姜子牙的支持集中力量对付殷民,周公给了齐国征伐之权。齐国于是大开杀戒,东征西讨,当然主要对付的是周边的犬戎部落,没怎么对兄弟下手。可是不服周的楚国就不一样了,仗着山高皇帝远,到处扩张,很快就把周边被周天下分封的小国吞并了。周昭王带兵前去征讨楚国,结果被楚人抓住,摁倒河里淹死了。
从此周天下权威丧尽,各国互相征讨,最终形成好几个强国带着一帮小弟过日子的局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概念,王和霸。王最早是一个神格,跟皇和帝一样,都是天神,后来被凡间的话事人用了,自称他们是天神的代理人,也就是天子。三皇五帝就是这么来的。到了周朝,不叫皇帝了,称王。周天子自称周王。周天子称王,下面的诸侯们都称候。候是一个仰头祭天的仪式,由于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所以引申为等候。
候们互相之间争夺话事权,夺到的称谓就是霸。霸的本意是雷雨。因为周王是太阳,他们也承认周王这个太阳的存在,没想把周王灭了,所以自己降了一格,称为雷电,雷电是仅次于太阳的神格。
各大国由于谁都吃不下谁,因此各自身边也都罩着一帮小弟,不能让别国给灭了。即使灭了,也得给要回来,另立新君,这叫存亡续绝。所以这就是五霸们打败敌人不占地的原因:吃不下,吃了的还得吐出来,索性落个人情。
如果一个国家被灭了,王室的人都被杀光了,带头大哥也没有存亡续绝的打算,那么这个地盘该咋整呢?就是让占领国派个官员来治理,但是名义上还不属于这个占领国,这个地盘叫“悬”,悬而未决之意,这里归谁还待讨论,我先给管着。悬就是现在的县。
最后说一下五霸图什么。春秋各国争霸,一共有五个强国当过霸主。霸主其实相当于《笑傲江湖》里面的武林盟主,一个国家称霸以后,就会制定一些条款,后世称为霸王条款,这些条款肯定是对霸主有利的。霸主会召开称霸大会,各诸侯国都来参加,在条约上签字盟誓,承认霸主的一些权利。因为你干不过人家,不承认就得挨打。
再后来进入战国时代,几大强国地盘都瓜分的差不多了,只能互相抢了。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都是因何而起?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公元前685年,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即位,他在位四十三年,灭东方小国谭、纪、遂,降服鲁宋等大国,独霸东方;
公元前677年,晋献公姬诡诸即位,他在位22年,灭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即位后,降服中原大国曹卫郑,还得到周王室领地,王畿以北再无对手。
齐桓晋文算是最温柔的霸主了,却有这样的事实,题主却说他们打败对手就撤兵,只贪图胜利的虚名?
当然,齐桓公送给燕国土地、返鲁侵地,晋文公复立曹国、楚庄王重建许国等也是事实。
但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土地和财物,而是因为吞并这些土地和财物,会冒巨大的政治风险,可能得不偿失。老奸巨猾的他们当然不会干,他们要的,是既当婊子,又立牌坊。
一、春秋的潜规则晋文公称霸之后,面对周王室的使者,要求死后以天子礼仪下葬,被严词拒绝;楚庄王擅自称王,携战胜之威询问周王室的九鼎轻重,王孙满柔中带刚地表示,“周室虽衰,天命未改!”,楚庄王也只得退去。
这两件事,就是春秋霸主们不敢赤裸裸的贪图土地财物等实际利益的原因,因为在华夏大地上,还有一套无形的“潜规则”在约束着诸侯们的行为。
这套潜规则,就是前面提到的政治风险。那么,这套潜规则是怎么来的,又有着怎样的运行条件呢?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周王朝建立的时候就已经陆续被分封,但在齐桓公称霸以前,他们都是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因为周王室有一套严格约束诸侯行为的《周礼》。
《周礼》绝对不是一套文质彬彬的礼仪,这套行为规范的后盾是周王室强大的武力天子六师和成周八师,还有周王室派往重要诸侯国的监国执政的卿士大夫,以及数量众多的诸侯之间的相互制约。
绝对优势的武力、严密的监控、还有诸侯间的唇亡齿寒让诸侯们望而却步,严格服从周王室的命令。这就是那套潜规则。
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的武力下降,但后两者还存在,没有任何一个诸侯的实力能碾压其他众多诸侯合力。唇亡齿寒,如果要彻底破坏这套潜规则,就会犯了众怒,可能引起其他诸侯们的共同讨伐。
而且,对小国的军事占领并不能短时间消化故国几百年根深蒂固的统治,百姓不附,征服者未必能掌控土地人口和财富。
获利微小而又风险巨大。所以,春秋霸主们虽然频繁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但还要时时试探周王室和其他诸侯的反应,没有合理的理由和借口时,仍不敢过分越矩。
也就是说,春秋时代仍旧是在《周礼》思想指导之下的多国博弈模式,就像如今的世界,大国虽横,也不敢轻易吞并别国,而是暗地里实施经济侵略。这就是春秋时期为什么大家看起来都那么“讲规矩”的原因。
二、春秋五霸的价值当然,春秋的局势没有现在的世界这么复杂,主要还是凭实力说话,如果有实力,谁想被约束着呢?但另外一股势力的存在,导致春秋五霸也不敢赤裸裸的吞并其他诸侯。
这就是蛮夷势力。周王室衰落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其他,就是蛮夷所迫。西周末年,镐京西北的几股西戎势力将周王室大军彻底消灭,还占领了原来的王畿之地,迫使周王室东迁,实力大减。
而与西戎一起强大的,还有秦晋之间的白狄、晋国东北的赤狄、齐燕之间的长狄等等,他们强大到成什么程度呢?即使齐晋这样的一流诸侯,也难以单独抵御他们的进攻,邢卫等中等诸侯他们可以直接灭掉。
所以,春秋初年,蛮夷对中原的威胁是巨大的。诸侯们之间,好歹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但如果异族文化灭掉,那就是亡国灭种。
兄弟阋于墙,御辱于外,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其他诸侯,都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而霸主们之所以能够被诸侯认可,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些蛮夷的威胁:
周王室已经无力保护大家不受蛮夷的侵袭,大家不得不推举出一个实力强大、愿意出头的诸侯,团结更多的诸侯,共同对付这些蛮夷。
所以,如果霸主们不顾蛮夷侵略而只顾吞并诸侯,短时间内又无法整合军事占领地的力量抵御蛮夷,那么其自身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又何谈继续称霸?而且这样做还会导致诸侯们的恐惧和不信任,这将毁坏霸主们自身存在的法理根基。
自毁长城的事当然不能做,这一点春秋五霸都看的很清楚。
所以,所谓的齐桓公送燕国土地、还鲁侵地,晋文公复立曹国,楚庄王复许国,等等类似事件,不过是政治作秀,以少量的实际利益换取诸侯们的信任,获取更大的霸主权威。
那么,霸主权威到底能得到什么,换句话说,春秋五霸们这样做,到底图什么?
三、霸主的权力很多人以为,霸主权威不过是个虚名,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就是打败对方就撤兵,赢得一个胜利的名声。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证明你还是太天真。那么,霸主的权威究竟能用来做什么,春秋五霸都有些什么权力呢?
首先,霸主意味着至少是被周王室册封为“方伯”。
方伯是一个古老的名词,子彧在此给大家解释一下,在王室无力管辖广大的土地之时,授予某诸侯高于其他诸侯的地位,代表天子行使在一定范围内行使部分征伐蛮夷、管理诸侯的权力。
比如,当年齐太公在被任命为东方方伯之时,同时得到任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九侯五伯,汝实征之。”而周文王也正是得到商王任命为西方方伯之后,才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取代殷商的。
那么,周王室都衰落了,这个任命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而且用处很大。
刚刚提到,霸主们之所以不敢讨伐诸侯,不是因为实力,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借口,会引起众怒。但如果被任命为方伯,就不一样了。
某天,方伯齐桓公说,遂国不遵王命,我奉王命讨伐,大家跟我一起揍他;长狄侵略邢卫,我奉王命讨伐,各位国君带领军队跟我冲。
看到没有,不仅原来的政治风险没有了,而且还能让诸侯们听命。至于理由,还不好找吗?
遂国是不是真的不遵王命、长狄是不是真的侵略了邢卫,很重要吗?毕竟我是代表周天子形式,又有着强大的武力,你敢说个不字,那不遵王命的就是你,下一个讨伐的对象就是你。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齐桓晋文都要“尊王攘夷”了吧?行天子之命,张自己之势,不香吗?
而这“尊王攘夷”下的操作空间,十分巨大,基本上就是霸主说了算。所以,你以为春秋五霸都是善男信女,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
通过方伯的任命,春秋五霸将发动战争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霸主的第一项权力。
你以为这就完了?并没有。春秋五霸的胜利,诸侯的臣服,不仅是名声,也是很值钱的。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称霸的大国对臣服的诸侯国,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而是以缴纳贡赋、协同作战为代价的。
在齐桓公时期,这一点还不明显,到了晋文公称霸以后,霸主的实际权威越发强大,甚至连周围的蛮夷也被纳入贡赋体系。
霸主收取赋税的主要方式是,小国国君的朝见、召集诸侯会盟、接受敬献的俘虏。朝见必然带着礼物和财物、召集会盟主要是讨论共同出兵,而接受俘虏则是人口和奴隶的掠夺。这都是实打实的利益,而不是虚名。
比如,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年,晋国一次性迎来了齐、陈、蔡、燕、杞、胡、沈、白狄等八国朝见。而这些小国,在当年又同时朝见了另一个霸主楚国。
为什么霸主对胜利看的那么重要?为什么春秋史中总是出现会盟、朝见这样的记录?为什么为了霸主的名头、诸侯的归附,晋楚两国争得头破血流?
现在明白了吧,那不是虚名,而是利益。
总之,霸主的权力十分巨大,它意味着代表周王室统治诸侯,原来向周王室尽的义务,现在转移到了霸主身上。
有这样巨大的利益和权力,他们当然乐于用一点小恩小惠来换取了, 这才是他们返还侵地、复立曹许小国,却不直接侵略土地、掠夺财物的原因。
现在,牌坊立起来了,诸侯臣服了,春秋五霸真的就满意了吗?就没有侵略土地了?怎么可能!
四、隐藏的野心虽然春秋五霸已经拥有了巨大的权力,得到了很多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侵略土地掠夺财物,而是在不冒政治风险的前提下,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尽可能地扩大着自己的地盘。
比如,齐国在桓公称霸以前,齐僖公、襄公时代就把周围的诸侯鲁、宋、郑、卫打了个遍,还曾占领了许国、郕国。齐桓公时期,更是利用尊王攘夷的借口,吞并了谭国、纪国、遂国,将莒国、鲁国等统统打趴下,占领了他们许多土地。
而晋国在晋献公时,更是趁天子羸弱,明目张胆的灭国17,服国38,将与自己作对的虞国、虢国灭掉,势力直逼周王畿。晋文公时代,天子还要赏给晋国土地,肆无忌惮的干涉曹国、卫国、郑国内政,扶立听话的傀儡。
至于秦国、楚国,本身身处蛮夷腹地,甚至楚国自身就是半个蛮夷,扩张起来更是肆无忌惮。楚国早在春秋初年就吞并了随国,楚庄王称霸时,淮泗小国几乎屠灭殆尽;秦国在穆公时,灭国12,拓疆千里。
至于春秋五霸中的其他人,前期的宋襄公、郑庄公,也不是没有扩张,只不过实力不允许,所以还做的扭扭捏捏而已;而后期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人,更是没说的,在实力允许范围内,肆无忌惮的扩张,因为此时蛮夷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总而言之,春秋五霸都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只不过他们将自己的扩张行为,隐藏在合理的借口之下,而在前面竖起正义的大旗,他们图的是既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仅此而已。
文/子彧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战争都是因何而起?
一中国历史夏丶商丶周,是实行天子制诸侯国的松散型邦联。诸侯之间是天子管辖下的平等关系。
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辅助下率先成为五霸之首。他多次帮助他国打消内忧外患,却功成身退,不贪图一草一木。并在周天子同意和支持下,数次召开并主持诸侯大会,无疑成为诸侯之霸主国。
这就是孔夫子津津乐道的"周礼礼仪天下"之说。齐桓公称霸不称王,九匡天下(九次天下大会盟)。当时还是以尊天子来攘夷,带领中原各国北击山戎,南击楚国,霸气不霸道。
管仲死后,齐桓公轻信小人,逐渐失去霸主雄心,数子争位,国内大乱,死时连遗体都没人收拾。
齐桓公生前看好宋襄公,曾要他将来照顾既定王子。宋襄公不负所托,帮助齐国安定下来。宋襄公竟不知量力,欲继齐桓公霸业,可宋小国,只有几个小国愿意会盟。
宋襄公竟想借力楚国会盟,楚国与齐国结盟后,很少踏足中原,常年被排斥在外,一怒之下不服周礼,自封为王。接到宋国要借楚会盟,大喜过望,积级举办大会盟。会上宋丶楚竟为了争霸主而翻脸。
宋与楚约定会战,谋臣要"半渡而击",宋襄公却道:做霸主的要堂堂正正,不应乘人之危。
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从头忙到下,结果霸主梦碎,而让楚国幸运加入争霸行列。
晋文公和楚庄王丶秦穆公等先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中下叶,待到吴越争霸时,大兼并已经开始。这就是孔夫子说的"礼崩乐坏"丶"春秋无义战"。
吴越之后,大兼并中战国七雄将脱颖而出,展开了新一轮的大决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