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

据史料记载,康熙帝每次到朱元璋的明孝陵,必定会对朱元璋的陵墓,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那么,康熙帝为朱元璋扫墓为何必三跪九叩呢?

有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治隆唐宋”。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朱元璋治理的明朝,井井有条,风调雨顺,更胜于唐宋。而这四个大字正是出于康熙之手。

康熙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七年,康熙南巡时和鸿胪寺正卿周之桂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明太祖,并亲赐祭文:“我康熙受先帝之传位,兢兢业业,为民亲政......今天前来向你洪武帝前祭祀,向你献上粮食和牲帛,行最崇高的礼仪,愿天下繁荣。”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为争取江南士大夫支持,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为拉拢江南明朝遗民人心,为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从甬道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直到二门外,又在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数万在场百姓,全都感动流泪。

康熙二十八年,他再次南巡,又一次亲自祭明孝陵,并赏赐了守陵人。

康熙三十八年,淮阳水灾,康熙下诏南巡,到达境内后吩咐官员开仓放粮,康熙所到之处,军民夹道欢迎。次日祭明孝陵,见明孝陵残垣断壁、墙壁倾倒,回来后下旨阿兰泰、张立书负责修缮,并赐御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康熙这一举动受到省文武官员以及南京百姓的拥护,立碑时,前去观看的百姓人海如潮。

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康熙派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孝陵。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率文武百官同行祭陵,这也是康熙最后一次祭明孝陵。

如今明孝陵殿内陈列五块石碑,正中间一块写着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所立。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六次南巡,六次祭明孝陵,被世人传为佳话。六扫明孝陵,一方面康熙敬佩朱元璋为大明江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康熙博大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与谋略。虽然康熙时,满汉依旧矛盾不断,但他扫墓的举动拉拢了汉民人心、获得江南士子的支持,以表示满汉一家亲。

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

康熙皇帝在当政期间,曾六次拜谒明孝陵朱元璋的墓,并且行“三叩九拜”大礼。

“三叩九拜”指的是双膝跪地三次,每一次头触地3次,共叩九个头,这是最隆重的行礼方式。

我们都知道,清朝灭了明朝,清朝和明朝是死对头,康熙为什么还要行如此大礼呢?

历史上康熙确实曾六扫朱元璋的墓,不过这都是在康熙六下江南时候顺便做的事,可以看作是康熙的政治秀,借此拉笼、讨好、贴近江南百姓,借此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借此消除“反清复明”的抵触因素。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为了了解江南情况,开始了第一次南巡。

十一月康熙到达了江宁(南京),随后拜谒了明孝陵,并在朱元璋墓前行“三叩九拜”大礼。无疑康熙的举动感动了围观的江南百姓,纷纷暗挑大拇指称康熙是个明君。

其实朱元璋也曾这样做过,朱元璋灭掉元朝后,曾对群臣说:“我们要有感恩的心,要感激元朝,是它给了我们吃的喝的及用的一切,明朝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朱元璋识字不多,但有朴素的感恩思想,康熙有文化,这点表面文章更是驾轻就熟。

想当初顺治皇帝刚进北京立国时,为了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就主动厚葬了明末崇祯皇帝,其所作所为是为了收买人心,这和刘备当着众将摔阿斗是一样的效果。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顺道拜谒朱元璋之墓又不费事,又无伤大雅,换来的却是江南百姓的好口碑,何乐而不为呢?

取得了第一次显著效果后,5年过后,康熙进行了第二次南巡。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开始了第二次南巡,3月到达江宁后拜谒了明孝陵。

10年过后,也就是在康熙三十八(1699年)正月,康熙开始了第3次南巡。

到了南京以后,康熙第三次为朱元璋扫墓,也就是在这一次扫墓时,其命手下在朱元璋的墓前立了一座“治隆唐宋“的石碑,意思是说“朱元璋治理的明朝比肩盛世唐朝和宋朝”。这是对朱元璋很高的评价,康熙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意思。史料记载,康熙感动的江南百姓嚎啕大哭。

好像是受到某种启发,三年过后,康熙进行了第四次南巡。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第4次南巡行进到德州后,由于皇太子病重折回去了,不过他还是命大学士马齐代他祭扫了明孝陵。

三年过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开始了第5次南巡。

两年过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康熙皇帝开始了第6次南巡。

无一例外,第5、第6次南巡,康熙都亲自拜谒了明孝陵,并行三叩九拜大礼。

康熙之所以三番五次南巡,除了了解民情和水患外,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拉近和江南百姓的距离,因为江南是鱼米之乡,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这里。

“稳定江南就是稳定大清的钱袋子”。为了钱磕个头又算什么呢?历来皇帝都善于政治秀,康熙也不例外。

说实话,康熙能放过崇祯皇帝的后人比磕头都强,放明皇室子孙一马比什么都有说服力,但是康熙知道不能放过崇祯皇帝的后人。

朱元璋则不同了,他是上百年的先人,磕个头于情于理没有过分之处。

如果康熙给崇祯行大礼那才说明大度呢,但康熙不会这样做,对于影响到他江山稳定的因素,康熙不会仁慈的。

文/秉烛读春秋

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收买人心。

这是最重要的。

康熙南巡,并不是仅仅去三跪九叩明孝陵,还有一系列操作。

比如第一次南巡,康熙到曲阜孔子庙三跪九叩,亲书“万世师表”。

第二次南巡,康熙到浙江绍兴的大禹陵,行九叩礼。

康熙统治时期,满清已经杀入关内多年,大屠杀过去也已经多年。

所谓留发不留头,敢于抵抗的汉人不是被杀光,就是转入地下反抗了。

对于现在的这些顺民,一味采用蒙元的暴政压迫显然是不可取的。

所以,康熙时代开始缓和民族矛盾,争取顺民们的支持。

祭拜朱元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招。

满清当时将自己扮演为,帮助明朝报仇杀死李自成的英雄,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不是满清。

所以,祭拜朱元璋,似乎表示满清很尊敬明朝,是明朝的朋友。

实际上,李自成只是逼死了大明一个皇帝,满清则杀了好几个。

第二,对朱元璋的一些崇拜。

康熙明白,朱元璋是真正白手起家,开创明朝200多年基业的皇帝,自己是比不了的。

满清皇帝唯一可以相比的,应该是努尔哈赤。

但努尔哈赤并没有统一中国,而是被宁远的红夷大炮轰死了。

而皇太极、顺治也都无法和朱元璋相比,康熙更是一个守业的皇帝,充其量也就是朱棣水平。

所以,康熙对朱元璋的能力是颇为崇拜的,一个年轻和尚完全依靠自己,成为中国的主人。

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

康熙作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个皇帝,他还面临着很大的麻烦。虽然经历过了顺治的努力,清朝基本确立了自己在中原的统治,但是根基还不算稳定 ,在康熙初期的三藩之乱便是很好的例子。

康熙是很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但是他面临的局势却不容乐观。在清朝的东北部,沙俄正在虎视眈眈;在清朝的西北部,准噶尔部也是伺机而动;在清朝的西南部,有吴三桂在蠢蠢欲动;在清朝的东南部,郑氏家族盘踞在台湾。

但是这些,并不是最严重的,真正严重的是清朝还没能完全获得百姓们的认可。清朝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在其统治区域的百姓却是以汉人为主体。

当年,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征服汉人,发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在经历了江阴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的惨案之后,迫于清军的武力威胁,汉人们只能选择臣服。但是,那并不是真心的臣服。

可以说,康熙掌权时,大清帝国看似一片祥和,但是内忧外患一直都存在,一个不好,便会把清朝推入万劫不复的的深渊。

康熙算得上是一个有所为的君主,他心里非常想要稳固清朝的统治,必须要借助汉文化和汉人知识分子的力量,必须要消除汉人百姓心中的仇恨。当年元朝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元朝的统治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都非常排斥汉文化,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短命。

康熙亲政之后,开始了主动的汉化,推行“以汉治汉”,在有控制的条件下,任用了大量的汉人知识分子,比如说把张廷玉这样的汉人大臣提拔进上书房。甚至连康熙本人都亲自穿上“儒服”,以儒学大师自居。

康熙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倒不是因为康熙被汉文化所折服,一切都是为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所以,康熙为什么多次去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

明朝是清朝的上个政权,而且是个汉人政权,当时很多百姓心中还依旧怀念着明朝。而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代表着明朝。

康熙多次祭拜明孝陵,甚至在明孝陵题了四个大字:治隆唐宋!康熙此举,无外乎是在向天下人表态:我是真心认可汉文化的,清朝是明朝的继承者,而不是颠覆者!

说到底,还是康熙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所需要罢了!

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三跪九叩”是指的双膝跪地三次,每一次头触地3地,共叩9个头,这是汉人最隆重的行礼方式,根据书籍记载周朝就有三跪九叩礼,一般对天、地、君、师、父行的大礼。

康熙二十三(1684年),康熙为了解江南情况,开始第一次南巡。十一月康熙到达了江宁(南京),随后拜谒明孝陵,并在朱元璋的墓前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一举动感动了周围围观的江南百姓,纷纷暗挑大拇指称康熙是个明君。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因南方水灾,再次南巡。再到明孝陵拜谒,看到明孝陵有些破败,令阿兰泰、张立书负责修缮,并赐御书“治隆唐宋”四字立碑在朱元璋的墓前。康熙这一举动受到百姓的拥护。“治隆唐宋”寓意着朱元璋治理的大明朝已经超越中国唐、宋两朝。这是给朱元璋最高恭维。

康熙给朱元璋扫墓,为什么要行三跪九叩大礼呢?

一,安抚天下。

康熙南巡不仅去了明孝陵,还去了曲阜孔庙给孔子也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亲书“万世师表”四个字,以表彰孔子在教育领域的成绩。这个举动同时进行,这就等于对汉文化的认同,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尊重,这一下得到天下读书人的心。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天下并没有太平,反清复明的组织都转入地下,经常还给康熙找麻烦。许多汉人还没有真正融入清朝的统治中。满清入关多年,因为留发不留头,进行暴力统治。一味地进行暴力统治是不可取的,前朝蒙元的失败就是教训。

康熙决定缓和民族矛盾,争取汉人的支持。既然汉人们对明朝念念不忘,那么康熙决定祭奠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并行大礼,表明自己的大清朝是承接明朝大统,乃是天授。让天下人都能归顺大清朝,大清朝也明朝的延续。

二,个人崇拜。

朱元璋是真正的草根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拼打的江山,开创了明朝200多年的基业的皇帝。康熙是比不了的,康熙是一位守成皇帝,因为开始清朝与他没有关系,他只是把清朝给发扬光大了。康熙对朱元璋的能力是非常崇拜的,特别自己执政以来,面对着许多困难,此时他需要向一个先辈学习请教,朱元璋正适合。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到大明朝创建人,并把大明朝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一切都让康熙佩服的五体投地,所以他给朱元璋扫墓,要行三跪九叩大礼,是向自己的崇拜的先辈请教学习治国方针。

三,转移仇恨。

为了缓解民族矛盾,让仇视清朝的人来转移仇视的对象。明朝是李自成灭的,最后一位崇祯皇帝是李自成逼死的,与大清朝都没有关系。大清朝还帮明朝报了仇,帮助明朝打败李自成,并追杀李自成,汉族人应该感激清朝的。康熙到朱元璋坟前这一拜,等于演戏给天下的汉人们看,你们不应该再仇恨清朝,我们清朝人也是很尊敬明朝的,不能把明朝灭亡的恨全部放到清朝身上,怨恨也只能找李自成。把仇恨全部给转移,成功缓解了清朝内部满清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康熙不愧为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国家发展来自国内政治与民族的稳定,康熙很好利用明朝余威,反而为自己的统治的服务。而不遏制民心所向,而是顺应民心所向,康熙在朱元璋墓前的三跪九叩,赢得天下人的民心。当然,清朝统治者对于借用反清复明的起义者们一刻也没有放松,反而打压的更厉害。得民心与打压异己是两种概念,康熙皇帝理的非常清。

康熙帝六扫朱元璋墓,为什么要三跪九叩?

康熙是个聪明的皇帝,他这么做,既有私人原因,更有江山社稷的考虑。

就私人原因来说,康熙肯定是欣赏朱元璋的。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开创大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由南到北统一天下的王朝,这份功绩,康熙肯定是神往的。

朱元璋当皇帝的那些年,虽然对于功臣们有点严苛,但对于天下苍生来说,他是个好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层,对于以往官吏们的所作所为特别清楚。所以,他一生都对吏治严格治理,防止明朝的官吏们欺压百姓。

这一点,足够康熙学习。因为晚年的康熙,过于宽容,导致吏治废弛。

此外,朱元璋废掉丞相,改变了两千年的封建体制。而清朝继承了这一点。没了丞相,皇帝独自一人高高在上,感觉肯定爽多了。康熙爽的时候,肯定也念及朱元璋的开山之功。

除了一小部分私人原因之外,康熙之所以对朱元璋如此恭敬,纯粹是出于稳固清朝江山社稷的考虑。

明朝末年,满清趁着李自成攻进北京、逼死崇祯皇帝的机会,趁火打劫,问鼎中原。

但是,当时的满清人口不过百万,兵士不过十余万。这么一点人,面对人数众多的汉人,他们必须积极与汉人融合。

从最初的安葬崇祯皇帝,到后来的康熙拜谒明孝陵,目的其实都是讨好汉人,缓和满清与汉人的矛盾。

他们很聪明的把灭亡明朝的账算到了李自成身上。他们夺的是“逆贼”李自成的江山,而不是明朝的江山。

这是其一。

在讨好汉人的基础上,康熙更是为了讨好汉臣。

大家知道,读书人心里都有一个软肋:不想被人当做不忠不孝的贰臣。

康熙对朱元璋的明孝陵三拜九叩,正好打消了汉臣心中的顾虑:康熙不是征服者,而是继承了明朝几乎一切体制的当代明君。为他做事,不算不忠不孝。

据说,康熙叩拜明孝陵,让有些汉臣感动到落泪。由此可见,康熙的这一招确实好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