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王猛为何选择辅助苻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明人酉阳野史编了一部《三国演义》的续集,名《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讲的是“五胡十六国”这段风云际会的历史。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有“功盖诸葛第一人”之称的王猛便生活在这个时代!
王猛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无法绕过的一个重要人物!论文治武功,同时代君王之外第一人,绝对是中国千古名相的有力竞争者!
王猛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与诸葛亮确有颇多相似之处。二人都是山东人,都曾是隐十,诸葛亮隐居隆中,王猛隐居华山,都官至丞相,位极,人臣,文武双全,死后谥号皆为“武侯”。此外从生肖来看,二人都属鸡!
王猛和诸葛亮的另一共同特点,就是对主公的选择。三顾茅庐时刘备在三国群雄中的地位,我们不再赘述。王猛也是如此,选择辅佐苻坚时,苻坚的情况虽比刘备好一点,但也并非最高权力的天选之子。后来那个叱咤风云的大秦天王苻坚,估计连苻坚本人都没有想到,这或许就是诸葛亮,王猛这等大贤与常人目标选择的不同吧。
王猛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人,所辅佐的却是少数民族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和氐族贵族代表苻坚,而非汉人政权,这确实值得讨论。
我们还必须明确的是,王猛并非没有汉人政权可以选择。姑且不说五胡十六国占据的中国北方有不少汉人政权,此外还有盘踞江淮区域的东晋司马氏政权。东晋大将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时,就曾与时为平民的王猛相见,并力邀王猛南渡辅佐东晋,但被王猛拒绝。王猛最终滞留北方,让东进丧尸了这位有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天纵之才!
王猛拒绝南渡辅佐汉政权东晋的第一个障碍恰恰是邀请者桓温。桓温虽不算是古代名将,但其军事才干到也不可小觑,为东晋实权派人物。随着桓温地位和威望的提升,其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与东晋朝廷离心离德,不臣之心逐渐显现。
王猛认为跟随桓温,迟早会自污清名!倘若换成王导,谢安等东晋名相相邀,情况或许不同。
此次桓温北伐,前期非常顺利,直达关中,兵峰直指长安。桓温驻军霸上,这曾是当年刘邦入关时的驻军所在地,长安近在咫尺,桓温却举兵不前。在桓温看来,若攻下关中,东晋朝廷的实力将会进一步增强,自己不过落个虚名而已,不利于自己与东晋朝廷的博弈。
这种养寇自重的做派,自然被同样精通兵法的王猛看的明明白白,由于桓温的这种个人私心,使前秦政权得以获得喘息,最终导致此次北伐失败。
王猛的眼光有问题吗?当然没有!随着桓温势力的日益膨胀,其代晋自立的欲望越来越强,若非后来谢安等人采取拖延之计以及桓温的突然病逝,东晋朝堂或许早已易主。桓温死后,其子桓玄最终成功篡晋,建立“桓楚”政权。虽然后来东晋复辟,桓楚政权昙花一现,但却佐证了王猛的看法和眼光。
王猛南渡的第二个障碍是王猛自己和那个时代的政治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世家大族和门阀政治的蓬勃发展期,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子”,在世家大族错综复杂的东晋朝堂,出身平民的王猛是不大可能有太多机会的,这一点王猛十分清楚。
此外,王猛辅佐的前秦政权,虽是氐族建立的少数民政权,但与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不同,发源于四川,甘肃和青海的氐族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相似的生产方式,导致氐族与汉民族在社会生活及政治制度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加之苻坚本人崇尚儒学,其治国理政的能力和策略与王猛不谋而合,最终君臣二人联手,打下了一个大大的前秦帝国!
在苻坚和王猛的领导下,前秦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及西南地区,版图在曹魏政权之上,蜀汉自不必说。公元 375 年,王猛病逝前,告诫苻坚不要轻易南下,但如日中天的前秦帝国最终让苻坚下了统一天下南攻东晋的军事行动,最终肥水之战兵败,前秦帝国瓦解,北方再一次陷入混乱局面。若依王猛之言,中国历史将会走向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王猛与桓温相见,桓温认为东晋朝堂上没有一个人的才能比得上王猛,而王猛最终拒绝南下,也得得到了其老师的认可和支持。历史上虽未记载王猛的老师为何人,但作为王猛的老师,自然非泛泛之辈,这也坚定了王猛滞留北方,继续隐居,伺机而动的态度!
汉人王猛为何选择辅助苻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王猛有多“猛”,我们先看看他取得的一些荣誉。唐朝有个古代六十四将祭庙,王猛位列其中;宋朝的七十二将飨庙,也包括王猛;北宋《十七史百将传》,王猛单独立传。
以上是王猛的武功,事实上王猛是文武全才,国之重器。前秦皇帝苻坚把王猛比作两位古人,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诸葛亮。苻坚说,有了你,我“优游以卒岁”,当个木头人皇帝就可以了。
可是著名史学家柏杨,觉得苻坚对王猛的评价还不够,他说诸葛亮的军事成就,都不配给王猛拎草鞋。
总之王猛够“猛”,其才独行史册,其德光照日月。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他所效劳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氐族政权——前秦,而不是正朔王朝东晋。
那么,作为汉人中的佼佼者,王猛为何不为自己的民族效力,甘当“二鬼子”呢?
出生:王猛的家乡已经不是汉人统治区王猛的家乡在北海郡剧县,即今天的山东寿光,地地道道的汉人。可惜的是,他出生时西晋早已灭亡,东晋政权在与北方胡人政权的战斗中节节败退,不光收复不了北方,连中原大半土地都丧失了。
按“国籍”说,王猛是“后赵”人,在他出生前两年,他的家乡被羯族政权后赵占领。王猛出身寒门,一家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流浪到河北魏郡谋生。
所以,王猛一生都没有踏进东晋地盘,这种天然的割裂,让他很难有机会效力于汉政权。类似的情况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比如元朝的张弘范,很多人说他是汉奸,可事实上他父亲就已经是金国人,他本人出生于元朝,如此切责张弘范,多少有点不公平。
出生地让王猛失去了,为本民族政权服务的先天条件,实在是一个遗憾。
出身:王猛融不进东晋门阀士族集团事实上,王猛还是有机会效力于东晋的。在他29岁那年,桓温北伐攻克关中。长期远离汉政权的关中百姓,夹道相迎,酒肉相奉。
王猛也很高兴,他急匆匆来到桓温大营求见。会面的场景很特别,王猛一边侃侃而谈,一边不停抓虱子挠痒痒,把桓温看得目瞪口呆。
桓温被王猛的才学所折服,他说,纵观南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桓温当场拍板,“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然而,王猛却犹豫了,思虑再三,他决定放弃了这个机会。
王猛为何放弃难得的机遇?说起来也不复杂,因为出身问题。
王猛出身寒门士族,没有家族根基,而东晋正是门阀士族集团的天下。像王猛这种身份的人,在东晋只能依附于桓氏、王氏、谢氏、司马氏这样的门阀集团,依靠这些集团的赏拔,当个中高级官员,基本就是他的上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是天方夜谭。
人是没办法战胜环境的,王猛很睿智地看出了自己的短板,他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环境:选择东晋王猛只能做桓温的爪牙王猛拜见桓温,可以说是兴冲冲去,孤单单回,这个孤单是指他的心灵。通过和桓温的会谈,王猛敏锐地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桓温在南朝的地位难以撼动;二是桓温心怀异志。
桓温问王猛,为什么关中的豪杰,只有你一个人来见我?王猛不客气地说:您已经攻克关中,长安就在眼前,却停止攻伐,大家都不知道你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桓温回报以长时间的沉默,他被王猛戳中了要害。
什么要害?桓温就是故意放缓军事行动,目的就是养寇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这个复杂的局面,让王猛迟疑了,他决定咨询自己的老师,再作定夺。
王猛一生很传奇,早年他在嵩山就遇到过世外高人点化,后来又隐居华山,他的这位老师,应该就是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老师的话,坚定了王猛放弃效力于东晋的机会:
“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如果你愿意给桓温当马仔,你就去,否则何必舍近求远?
机遇:王猛遇上了赏识他的明君苻坚果然,第二年就有人找上门来,请王猛出山——东海王苻坚。
苻坚是前秦开国皇帝苻建的弟弟,前秦二世苻生的叔叔。前秦二世伏生,比秦二世胡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徒手与猛兽格斗,战场上把晋军士兵吓破胆,估计项羽见到他也要矮三分。苻生在位期间凶残好杀,荼毒百姓,把父亲留下的辅政大臣杀得光光,凿穿劝谏他的亲舅舅的颅顶,活活吓死生母。
出于忌惮,苻生又把魔掌伸向了亲叔叔苻坚和苻法。苻坚当然不能束手待毙,他其实早就在暗中筹划,干掉苻生抢班夺权的计划。也就是在此时,王猛经人推荐,走进了苻坚的生活圈。
很有可能,王猛也参与了苻坚弑杀苻生夺权的计划。苻坚对王猛一见倾心,任命他为中书侍郎,职掌国家机要。此后王猛的职务不断升迁,从一名白丁,到位列三公,仅用了五年时间。
王猛积极推进中央集权制,强力打压氐族权贵势力,因此他遭遇了权贵势力的围追堵截。苻坚为了支持王猛,不惜对亲旧势力大开杀戒,甚至当众鞭打羞辱。正是苻坚这个强大的后盾,给王猛施展个人才华,创造了条件,也缔造了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
一个人想有所成就,有一个懂自己的领导很重要;懂自己且从无疑心地支持自己的领导,更是可遇不可求;能劈山开海为自己保驾护航的领导,翻翻史书,恐怕也仅有秦孝公、汉昭帝、苻坚等极少数几位。
如果你是王猛,你可能选择抛弃苻坚,转投东晋吗?
现实:汉文化远比汉政权更重要说到这里,估计会有少数喷子,会指责我为王猛描红。其实不是我为王猛描红,而是王猛的心本就是红的!
王猛与苻坚的惺惺相惜,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们都是在奉行汉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和国家统一。
苻坚虽是氐人,他自幼酷爱汉文化,常年的文化熏陶,让他早成了戎狄的皮囊汉人的内核,这就是他能与王猛形成共鸣的基本条件。
苻坚当政期间,亲自耕种,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又严厉打压权贵集团,抚恤老弱,致力于多民族和平。他治下的关中地区,被史书誉为“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对王猛来说,汉家文化中个人的最高理想,不正是“治国平天下”嘛,苻坚所践行的,不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嘛?
前秦政权上层旧贵族,虽然充斥着大量氐族人,可是治下的百姓不还是汉人为主吗?苻坚积极推进政治制度的汉化改革,甚至竭力消除胡汉之间的差异,这些举措至少起到了抚慰王猛的“红心”作用。
即便如此,王猛的心中始终没有抹去“中原正朔”的思想,他在临终前告诫苻坚: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这段话清晰地表露了王猛的政治倾向,他希望苻坚不要与东晋正朔为敌,要以剪除周边羌虏为己任。剪除羌虏之后呢?王猛没说,我替他说:归政于正朔!
与身为“羌虏”的苻坚,毫不忌讳地说出这种话,可见在王猛的内心世界里,其实一直没有脱离“汉家天下”,这几个沉重的字眼。
汉人王猛为何选择辅助苻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莫过于东晋十六国,这一阶段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狼烟四起,以东晋门阀世族为代表的汉族势力偏安江南,摇摇欲坠。常说乱时出英雄,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前秦氐族人符坚和汉族人王猛。他俩族别不同,地域不同。应该说不是一棵梧桐树上的两只凤凰,后来却同吃一灶饭,共谋一家事。张预评说"猛谏苻坚不以晋为图也"。王猛是汉人,应当辅佐东晋司马睿才对,怎么和氐人苻坚成了"秦晋之好“呢?答案只能从王猛自身去找了。
王猛画象
寒门出虎子,贫贱志不移。王猛(325年一375年)字经略,今山东潍坊寿光人,十六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王猛出生于贫民家庭,家里贫穷,生活拮据。为了糊口,小小年纪就背负生活重担。他家是编畚箕的,常挑上畚箕去洛阳集市卖货,自小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对人间不平之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传说一天卖货的时候,碰到一位鹤发老者,谈吐不凡。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那年月兵荒马乱的时代,高人都成了隐土。这老翁把王猛看成是济世之才的隐土。王猛在那乱世之中,一边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一边静观局势变幻,谋定而后动,等待明主的出现。
苻坚画像
扪虱倾谈惊四座,谢绝桓温下江南王猛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有大志。对时局有独到的看法,他也许想南下助司马氏一臂之力,可那帮东晋门阀豪族认识他吗?尤其在门第观念盛行的晋朝,不可能容得下贩卖畚箕的年轻后生,何况他身无寸功。倒是有一个叫徐统的后赵侍中郎官,邀他做功曹(军中幕僚)而被他婉拒。
东晋永和十年,荆州镇将桓温北伐,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王猛听到后身穿麻布短衣去见桓温。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扪虱,一边纵谈天下,旁若无人。桓温见奇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慰劳,这是为何?"王猛直言不讳答道:"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城近在咫尺,您不去拿下,人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来"。王猛点破了桓温拥兵自重不肯出兵的心事,讪讪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您的才干。”后桓温撤兵,请王猛一起南下而被谢绝。王猛知道在土族盘踞的东晋朝庭里,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很难施展抱负,若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这是他不愿看到的结果,从内心深处他还是有维护东晋正统地位的思想。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侍苻坚(338年一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十六国前秦第三位国君。自幼聪慧,多才博学,有经略大志,爱交天下豪杰,他即位时,前秦社会一派混乱,各民族间仇杀不断。苻坚一面整顿吏治,平息内乱。一面广招贤才,提拔重用了包括王猛在内的一批精明廉洁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苻坚和北魏孝文帝一样特别喜欢汉族文化,注意延揽汉族下层有志之人。当时手下人劝苻坚废主自立,他也拿不定注意,便去问时任尚书的吕婆楼。吕说"我已是屠刀下的人,不足以办成大事。我的私宅里有一位叫王猛的人,他的谋略世间少见,殿下应该请他出来,并向他请教。"在吕婆楼的推荐下,二人一见如故,谈今论古,脾气十分相投。苻坚自认为如同刘备遇到诸葛亮,夸赞王猛说:"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把王猛当夷吾,子产(古时贤臣)看待,"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王猛为报知遇之恩昼夜工作,从不懈怠。忧思国事,勤奋努力。使苻坚感觉到好象是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高兴的没有忧愁了。经过王猛的精心辅佐,苻坚很快站稳了脚根,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前秦政权。
吕婆楼画像
后记王猛是中国成功的政治家之一,他生于乱世而救世于乱世。他是汉族,却抛开种族偏见,择明主而投,救民于水火,为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他有忠君爱国思想而又不泥古于此。临终嘱托苻坚勿南下用兵,而苻坚未予采纳,淝水兵败,既证实了王猛的远见卓识,也将他经营几十年的前秦基业葬腹于海底,这就是历史!
淝水之战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即删
汉人王猛为何选择辅助苻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取决于他个人的选择。王猛的出生、活动地,均处在苻坚的统治之下,顺理成章出仕苻坚,并且辅佐与他,也就不足为奇了。
毕竟,那时候民族意识还不是很强烈,王猛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就单薄了。虽然神州沦落,胡人饮马中原,使得中原之民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但时过境迁,眼看东晋王朝不救民于水火之中,也就渐渐麻木,逆来顺受了。王猛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他当然明白异族的残酷无情,杀人如麻。可他有什么办法?他也无能为力!如此,王猛只能将错就错,苟活性命于乱世,全然不记“春秋大义”,以“各为其主”为借口。从而,不断麻痹自己,去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了。
另外,王猛压根就不可能舍近求远,去投奔东晋王朝,因为这既不现实,又不安全。自“五胡乱华”开始,中原陆沉,晋室残余势力携士族“衣冠南渡”,于南方建立起了偏安政权。到了王猛时期,“五胡十六国”相继烟消云散,被新兴的苻坚政权所替代,继而统一了北方。此时,倘若王猛去东晋王朝入仕,恐怕免不了一番波折。一方面路途遥远,说不定没走到就玩完了。另一方面兵荒马乱,飞来横祸太多,也说不定半路就没有以后了。因而,一向很看重个人安危的王猛,是绝不可能长途跋涉,轻易涉险,去博取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未来的。何况,江东士族林立,庶族很难有出头之日。弄不好,就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而且政治风险太大了。
总之,王猛是基于现实、利己,做出的个人选择,真可谓时代使然,个人际遇如此。汉人王猛为何选择辅助苻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①:王猛为什么不支持汉人正统?难道东晋就没有他施展抱负的一席之地吗?
②:即便不愿意辅佐东晋,也可以隐居,身为汉人,王猛为什么要辅佐胡人?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东晋承接西晋,好的没学到多少,坏的方面全继承了。比如内斗。
司马睿于江南复国后,虽然他是皇帝,但却非常弱势。在百姓眼里他是皇帝,但在大士族眼里,他只是跪着要饭的落魄皇族而已。
堂堂皇帝却沦为橡皮图章,该怎么办?
当然是要夺权了。
为了集中权力,司马睿登基不久后就重用提拔了不少亲信,如刘隗、刁协、戴渊等,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坐镇一方。以之作为自己对抗江南士族的羽翼。
然而司马睿刚有点作为,士族们立马就展开了反扑。比如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敦,随便扯了个清君侧的理由就起兵造反了。后来打到建康城下,硬是把司马睿给活活气死。
司马睿死后,晋明帝继位。这位新皇帝比老爹聪明,他知道仅靠几个文官是不可能制衡士族的,于是他就把仰仗对象从文官转移到了当时的“流民帅”身上。
啥叫“流民帅”呢?简单点说,就是当时除了衣冠士族纷纷南渡之外,还有大量的地方豪强和流民武装也逃到了南方。而率领这些流民武装的首领就叫做“流民帅”。
这些流民武装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有多强呢?说几个人就知道了。比如祖逖、郗鉴、苏峻、刘遐等等。后来王敦与晋明帝的矛盾激化,二度造反,晋明帝镇压王敦时,仰仗的主要武装力量,就是这些流民军事集团。
不过,东晋皇帝可以利用流民武装一时,终究不能利用一世。因为流民集团的战斗力和北伐意愿都很强,利用的好,他们是皇权制衡士族的利器,制约的不好,他们也会变成军阀,反弑皇帝。比如协助晋明帝镇压王敦造反的苏峻和祖约(祖逖的弟弟)后来就都因为待遇问题发动了叛乱。
所以整个东晋时代,朝廷对流民都具有极强的戒备心理,不但不支持他们北伐中原,让其领袖进入朝廷中枢,甚至还不准流民过长江,只允许他们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这一小坨区域内安家。(这也就是东晋江北京口势力形成的原因)
说到这里,可以不难看出:别看东晋疆域面积不大,但内部矛盾那是真的多。
首先的一个矛盾是皇权与士族的矛盾。
其二是流民、豪强团体与士族的矛盾。
三是皇帝对流民、豪强团体不信任,导致的又一个矛盾。
另外还有一个隐藏的矛盾,前面没说,那就是士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士族之间争权夺利,经常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比如王敦之乱被镇压后,王氏的势力有所衰落,颍川庾氏上位,两大家族对峙期间,基本上是王氏想干啥,庾氏就反对。庾氏想点干啥,王氏也强烈反对。到最后,两家啥都干不成。
二是士族内部容不下搅局者,都想维持现有的局面,不想北伐收复失地,打破当下的政治平衡。比如后赵内乱期间,庾氏想趁机北伐,但王氏就反对,为了反对,王羲之还建议朝廷放弃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后来桓温北伐时,也是这个情况。
可以说,那时候的东晋,肉食者群体大部分都是沉迷于游山玩水,奢侈放纵,沉溺享乐的废材。这些人除了书法造诣外,几乎一无是处
当然大部分人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这般废材。比如前面提到的桓温就很有本事。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关中,晋军打得前秦军军节节败退,兵峰一度打到长安郊外。关中百姓看到晋军旗帜,激动都要泪崩了,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许多老人更是疼哭失声:“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再次见到官军!”
当时29岁王猛也是在这个时候出山,希望求见桓温一面。
两人一见面后,畅谈甚欢,桓温很欣赏王猛的才干,想收为己用。但王猛却不愿意。
为啥呢?因为王猛在聊天中看穿了桓温北伐的真实目的——北伐中原是假,借北伐捞取政治资本是真。
虽然王猛当时也看不出来桓温捞取政治资本之后有什么企图。但他能猜到,其实桓温也是个保守派。他与江南士族并无本质区别。
说到这里,王猛为什么不愿意效忠东晋,答案一目了然了。
东晋朝廷太没有进取心,那些人并不值得王猛辅佐。甚至还可以这么说,其实士族也不需要王猛这号人来辅佐。在他们看来,维持既有秩序即可,随便找个打酱油的也能维持局面,要王猛又有什么用呢?
而且再说了,王猛身居几品?九品之中有汝之名乎?东晋那帮高谈阔论,整天吃五石散的高门大姓也不可能让他一个出身北方的微末之人有所作为。
王猛左等右等,好不容易盼来个桓温,结果他也是个有私欲的野心家。看穿了桓温,王猛自然会有所权衡。
辅佐桓温自己就有发挥空间吗?如果桓温真是一心北伐,恢复失地,那么自己跟他,应该就能实现平生的抱负。可是万一桓温走上了另一条路呢?那自己是不是也得把未来搭进去?跟着他在夺权篡位的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某一天桓温欲望膨胀,想要当皇帝,自己是帮还是不帮?
王猛肯定不愿意牵涉进这摊烂事中。
所以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虽然桓温很欣赏他,他也承认桓温的才华,但他却对桓温的志趣深感失望。两人不是一类人,终归走不到一起。
接下来再说第二个问题。
王猛断然拒绝桓温的邀请后,选择留在关中观望局势。之后他发现前秦丞相苻雄之子苻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于是,他决定辅佐苻坚,建立一番功业。并最终还真的建立了一番功业。
对于王猛的选择,多数人都有两个疑问。
一是王猛为什么不愿意隐居?
二是王猛为什么要辅佐胡人?难道他没有民族气节吗?
这里不饶弯子,直接说答案。
王猛出身于公元325年的青州北海郡,还没出生时,老家就已经沦陷。他的童年可以说完全就是在战乱中渡过的。正是由于有这种痛苦经历,所以王猛比南方士族更能体会北方人的需求。
当时北方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所谓的民族气节吗?并不是。大家需要的是一个安定团结的,统一繁荣的社会。
想躲,隐居,怎么可能?北方没有一块土地不打仗,要是能隐居,当时的老百姓也不会那么悲催了。
所以,隐居是不可能的。大家只能祈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王猛作为一个大才,这种事情他认为自己当仁不让。
在当时。如果东晋愿意北伐,北方老百姓当然会支持。比如桓温北伐关中时,老百姓看见王师旗帜后,就是喜极而泣,纷纷泪流不止。就连王猛当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辅佐晋室。希望在桓温门下找一个归宿。
然而问题是,东晋不愿意北伐。老百姓盼望王师,可王师并不在乎自己的北方子民。北方老百姓南渡,也是二等公民,不允许到江南。这个时候,老百姓没得选,王猛也没得选。盼不来王室,大家只能自力更生了。
苻坚是胡人吗?他是。是氐族人。
可是,他这个氐人就是比所谓的汉人正统王朝的统治者要强。至少他关心黎民百姓,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仅凭这一点,两晋一十五位皇帝就没有一个比他优秀。
而且他的汉化程度极高,在他看来,自己并不是外国人。自己生在凉州略安郡,祖宗至少三代也都是凉州人。氐族本来就是农耕民族,与汉人混居的结果就是大家说汉语,以汉人礼仪行事,早就与汉人融合了。因此在苻坚看来,自己是中原人。鲜卑慕容氏那帮人、鲜卑的拓拔氏、漠北的丁零人,那才是外国人。
苻坚临死前,面对羌人姚苌的威逼,他的回复是:传国玉玺我已经送到晋朝,你小子没资格拥有这种至上宝物。
这说明,对于谁是正统,其实苻坚心里也是拧得清的。纵然他也想灭掉东晋,可他对东晋的认同远比胡人要高得多。
正是有这份文化认同加身份认同,王猛才会认可他,愿意辅佐他。如不然,鲜卑慕容儁也是雄才大略之主,王猛干嘛不辅佐他呢?
总的来说。现代人很难理解王猛的选择,但站在当时人的角度,这种选择不难理解。
北方多战乱,当时有个冉闵杀胡,但他的贡献只是在“破”的层面,并没有“立”,恢复中原社会秩序。王猛选择辅佐苻坚,目的就是为了在北方推行汉化,为了“立”。
无论他如此选择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王猛对北方的胡人的打击以及北方汉文化的恢复都有很大贡献。
他临死前说:“晋室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雠,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年五十一。”
临死前他还想着要护着南方那不争气的废材玩意,想着要剪除北方夷狄。这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完全不为过。
汉人王猛为何选择辅助苻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当时人们没有那么重的民族观念。就汉人那种具体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当时的人已晋人来相称。
南北朝是南人北人互相称呼,用汉人来相称的话,应该是元以后的事情了,到了清朝就更加鲜明了。
当时恒温征北也请过王猛出工,但王猛的老师告诉王“你怎么能够和恒温和平相处呢?在北方待着自可富贵,何必舍近求远。"
王猛是个聪明人,去到南方的话,他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不是世家子弟,没有大的厚的背景,又没有军队。他如何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南朝是个非常讲出身的地方,他一个寒士是得不到重用的。
而苻坚虽是氐族,可礼贤下士,更重要的是他俩一见如故。
而且对于王猛言听计从,甚至乎杀了他舅舅都无所谓。
就是刘奋对诸葛亮也比不上。
有一个好的领导。谁在乎什么民族不民族,汉族不汉族。天下平安了以后就没有战争了,这其实是为人民造福的。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友谊,简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例。
王猛就这么活活的累死的,就王猛不死的话,苻坚也不会战败而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