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评价山东武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武训是一个山东贫农家庭的孩子。
由于家庭贫困,武训没上过学,不识字。
武训一直在家务农,十六七岁开始在远房姨夫家做长工。
他的姨夫是个读书人,凭借知识创造了不少财富。
在姨夫家的两年长工生活,让武训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他大概在十八九岁,开始以乞讨为生。
这主要是当时满清社会经济几乎崩溃,到处都找不到工作,连长工都无法做。
而靠打零工,根本无法养活自己,武训迫不得已开始行乞。
这里要说一说清代的乞丐。
清代乞丐是要分类的,一种是临时乞丐。
这种基本都是在家乡有田地,或者有工作,因为荒年无法在老家生存,被迫临时逃荒乞讨。一旦灾年过去了,这些临时乞丐还会回到老家种地,不会一辈子乞讨。
另一种,就是职业乞丐。
这种就是以乞讨为生,属于丐帮。不要小瞧这些乞丐,他们家里通常有些财富,不会比贫农要穷。
但这些职业乞丐社会地位极低。
当时有所谓下九流,乞丐和娼妓地位一样,都属于下九流。
古代的下九流,一般会被家族赶出去,不得写入族谱,死后不得葬入祖坟。
所以,武训作为职业乞丐以后,全家人,包括两个哥哥和四个姐姐都极度反对。
武训还是做了乞丐,几年时间赚了几个钱,但社会地位很低。
武训是个老实人,他认为自己一辈子无法脱离乞丐的身份,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
所以,武训决定将乞讨来的钱,除了自己的生活费以外,全部捐献用来办义学,给穷人孩子读书。
他花费了30多年时间,用乞讨所得购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用他们供养了2所义学,收了上百名穷人 孩子读书。
这230亩田,来得可不容易。
历史记载,武训为了乞讨收入较高:“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
59岁死前,武训用最后的钱,办了第三所义学,他一生无儿无女。
对此,当时社会也是很支持的,光绪曾亲自褒奖他,官府也免除了学田的赋税,社会各界也给与捐款。
武训死时,万人以上群众参加了葬礼。
武训一生至少让数百名学生有了文化,让他们人生有一定的机会。
就这点来说,武训是很伟大的。
大家如何评价山东武训?
武训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乞丐,却能干出名垂青史的大事,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我觉得武训的一生可以用无私奉献、坚持不懈来评价。
无私奉献
这个不用多说,武训一生乞讨38年,建起3处义学,所得钱财全部用于教育事业。而自己依然靠乞讨生活,这是一种大义的无私精神,后辈的我们只能膜拜。
武训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教育事业,是和自己的早期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武训7岁丧父,没有机会和条件读书。14岁开始出门当佣工,但因为不识字而屡遭欺凌。甚至雇主以假账相欺,致使3年工钱被赖。
正是这种经历让武训认识了识字的重要性,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子弟能够不受欺凌,武训决定建义学来帮助他们。
所以说武训建义学是为了无私的帮助穷人子弟,并没有私欲,这完完全全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正如武训自己所说:“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坚持不懈
一个乞丐要修义学,这让人觉得武训是痴心妄想,武训也受尽了嘲笑。但武训坚持自己的梦想;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织麻,有时表演杂技,而得来的钱全都存了起来。
1888年,乞讨了30年的武训建起了第一座义学“崇贤义塾”。武训亲自到穷苦人家,跪求他们送子女去上学;此后武训又靠乞讨和别人合作建起了两座义学。
武训一生可谓受尽苦难,但他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现代社会的我们出生比武训好,社会地位比武训高,文化水平也比武训强;但是我们缺少武训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武训的一生,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励志课,值得我们回味与学习。
大家如何评价山东武训?
谢谢邀请。我是碧落晓蓝,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武训是中国近代平民办学的先驱者,是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他行乞三十八年,以一手之力,兴办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贫苦子弟,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载入正史的乞丐,被誉为“千古奇丐”、“义丐” 。他的一生既可歌可泣,又颇具传奇色彩。
武训,生于清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1838年12月5日),山东省堂邑县(今山东省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人,卒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 。武家是个十分贫困的农家,武训的出生对武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喜事,反而是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武训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这无疑让原本家徒四壁的武家更是雪上加霜。武训那半百的母亲,带着几个半大的孩子,艰难地生活着。当时,家中的老大武谦只有18岁,最小的武训只有7岁。为了生存,老母亲只能带着年幼的武训一起乞讨度日,年纪稍大的武谦、武让则给富户帮工来糊口。
在身体饥寒交迫的同时,武训对知识的追求也十分饥渴。每当听到学堂中传来的朗朗书声,武训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念。他渴望上学,因此有一天他径直地跑到学堂找教书先生,希望可以读书。教书先生看到他是个叫花子后便毫不留情地把他打了出去。他也曾羡慕地跟在念书的孩子们身后,想跟着他们一起到教室里去上课。这些上学的孩子看到身后跟着一个小乞丐,很不高兴,有的开始嘲笑辱骂,有的的还对他拳打脚踢。
武训回到家中,对母亲哭诉,母亲边安慰他边无奈地说:“傻孩子,咱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钱供你上学呢?”从此以后,武训就暗暗下定决心,他要办几个义学,请来几名先生,专门教贫寒子弟们学习。不能让他们和自己一样,想上学却又不能上学。
十六七岁的时候,通过哥哥的介绍,武训开始在张老辫家里打工。张老辫是个贡生,家里有四五顷地。这一打工就整整打了三年,每年工钱六千文。工钱虽然低,但武训干活却十分卖力,别人都说他傻。
有一天,母亲病了,武训想支点工钱给母亲治病。不料,张老辫看武训实诚,竟然拿了个假账本骗他。他指着账本说:“看,你的工钱早就支完了,账都在这里呢。”武训又气又急,可是他不识字,账本上写什么他也不知道,只好气急地说:“做人要凭良心哪。”张老辫一听这话,感觉受到了侮辱,顿时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把武训打得头破血流。张贡生还嚣张地说:“看你这么痴傻,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我看在你哥哥的面子才赏你一碗饭吃。你倒不知好歹,还向我索要工钱,天下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傻子!”武训不但吃了个哑巴亏,白白损失了三年的血汗钱,还受了一顿毒打。他越想越气,直气得口吐白沫。人们不但不同情,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武豆沫”。
可是家里没钱无法生活,武训再生气也没有办法,只好又到一个姨夫家里做长工。上工前,武训跟姨夫定死了工钱,而且约定年一结算。他心想:这样的至亲,总不至于再欺骗自己吧。到了年底,武训让姨夫算工钱,不料这个姨夫竟然也觉得武训好欺负,照样拿本假账本糊弄他,又是一毛不拔。一年的辛苦,又是白忙活。武训心中无比愤恨。
虽然说事不过三,但武训吃了没文化的亏可不止这两次。有一次,武训在一个秀才家里做长工,姐姐托人给他捎了一封信、两吊钱。当时武训恰好不在,秀才便把钱私吞了。等武训回来,秀才把信念给他听,就是没说捎钱的事。后来武训的一位亲戚路过顺便探望他,提起姐姐捎钱的事,武训才知道那两吊饯被秀才给私吞了。武训跑去找秀才理论,秀才不但肯认账,反而把武训痛骂了一顿。
还有一次,是过年的时候。秀才写完春联后,让武训去贴。谁知起了一阵狂风,把春联给吹乱了。武训不识字,分不出上下联。秀才回来一看,见自己床上贴了“猫狗平安”,鸡窝上反而贴了“阖家吉祥”,其余贴倒的,贴错的,不一而足。武训又遭到了一顿打骂。
武训含着眼泪,回想着种种吃亏的往事,“我为什么总是受人欺侮呢?因为我不读书、不识字。我为什么不读书呢?因为我家穷没有钱。现在我年纪已大,不能再去学堂念书了,可是这世界上还有许多穷孩子,他们都念不起书,将来全要像我一样受人欺负,还有口难言,有冤难伸,真是可怜!怎样才能让他们念书呢?”这样思索了好几天,他终于豁然开朗,下定决心兴办义学,改变像他这样的苦孩子们的命运。
但是办义学并非易事,最需要的是钱,而这正是武训最缺少的。于是,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去攒钱。武训心想,打长工经常拿不到工钱,那我就打短工、去乞讨,总有一天能攒够钱办义学的。
说干就干,武训首先把自己的辫子剪了卖了钱,作为办义学的第一桶金。为了攒钱,武训可以说是使劲浑身解数。武训筹钱的办法主要是乞讨、打工、卖艺,还见缝插针地做些手工活,替人说媒等。
武训干活不拈轻怕重,甚至会一天干好几家的活儿。只要给工钱,哪怕是出粪这类最脏、最重的活他也争着抢着干。武训自编歌谣中,就有不少是反映他的短工生活的:
“出粪、铡草、拉砘子,来找。管黑,不管了,不论钱多少。
铡草,铡草,给钱就好。
推磨,推磨,一斗麦子六十个,管推不管罗,管罗钱还多。”
除了打零工外,武训在行乞的时候,还不忘捡一些烂麻绳、破布片。等到晚上,他就把这些东西拧成细绳,编成车襻、线蛋卖给穷人。车襻是农民生活中的小工具,武训编的车襻结实还耐用,在农民中很畅销。武训编的线蛋,主要是卖给孩童当玩具。这些收入虽然不多,但是积少成多,日子久了也很可观。
此外,武训还会通过在地上爬,让孩子骑耍来赚钱。他甚至通过当众吃蝎子、蛇、砖瓦等类似自虐的方式博取大家的好奇,换来一点打赏。
于是,武训白天行乞,打工,装疯卖傻,出卖苦力,晚上休息的时候仍然忙于编织车襻和线蛋等物品,每天都忙碌到深夜。
为了攒钱,武训对自己十分刻薄。他的歌谣里对此也有所反映:
“吃菜根,吃菜根,我吃饱,不求人,省下饭,方能修个义学院。
吃芋尾,吃芋尾,不用火,不用水,省下钱,修个义学不犯难。
吃得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通过不断的赚钱与省钱,武训的钱财也一点点地增加。等到积攒了一定数目的钱,他就会把这些钱放出去,让钱生钱。通过这些方法,武训用了三十年,终于办起了第一所义学。一直到去世前,武训共创办了三处义学,让许多贫困的孩子接受了教育。
光绪二十二年,武训走完了他的一生,时年五十九。出殡当天,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的超过万人,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乡民纷纷落泪。乡人感怀他的大义,特地为他立了石像。武训死后,山东巡抚张曜、袁树勋先后向皇帝上奏折请求旌表,并将武训的牌位放进孝义祠享受祭祀。
大家如何评价山东武训?
山东人武训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朝廷赏赐黄马褂,且被载入正史的乞丐。他的所作所为可堪称是“千古一丐”,如若他生在南宋,且有兴趣加入丐帮,想必哪怕是“九指神丐”的洪七公都会自愿退居第二,推选他成为丐帮帮主。那么武训他一个乞丐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他能如此地不凡?
出身贫穷且年少不幸1838年的12月5日,山东省堂邑县武家庄的一户贫穷人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七个孩子,并把他取名为“武七”,小名“武豆沫”。当武七长到7岁时,父亲的突然逝世,使得这个本就贫困不堪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减少全家八口人的开支,7岁,本应该无忧无虑的武七,不得不每天早早地醒来,到庄里各处去要饭乞讨。他十分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上学堂,而自己却不行。
14岁时,武七已经可以做工干活了,于是他多次离家去给别人当佣工。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武训十分瘦弱,所以在那个以拳头为尊、法律低效的时代,他经常在做工时被别的佣工欺负。不仅如此,他的老板还因为武七是个文盲,用假账来骗他,谎称三年的工钱已经结完,让他足足打三年白工。武七与老板争论,却被人联手诬陷为“讹账”,于是又被毒打一顿,武七被打得口吐白沫,病倒在床上三天,在此期间甚至连饭都咽不下去,只能喝一点水。
身体恢复后,吃尽文盲亏的武七坚定了他未来的志向:“边乞边佣边学。”即一边乞讨、一边做佣工,一边学习。并且他还想成立义学院,让更多穷困人家的孩子们有免费的书读,不重蹈他的悲惨覆辙。
武七的传奇筹钱生涯1859年,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伟大计划,到各地去乞讨集资。他的足迹更是遍布了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想尽一切办法地去筹钱办学院。在白天,身披烂衣的他乞讨卖艺,如若讨来的是馊米饭,那他就自己下咽裹腹,但如果讨来的饭菜不错,那他就以低价卖给别人。
每当好心的大户看到他破烂不堪的穿着,便送他件干净的衣裳时,他往往自己不穿,而是把衣物卖了筹钱。但想要靠乞讨筹钱建立学院是不可能的,顶多只能解决饥饿问题。于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武七,便开始了街头卖艺。他把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下一根小辫,来装作小丑的模样。表演吃石头瓦砾、毛毛虫、蛇、蝎子等常人不吃的异物,来博得行人们的眼球,获得赏钱。
尽管卖艺赚的钱多了,但武七仍没有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坚持着自己办学院的初心。一天乞讨卖艺下来已经很累了,但他却还在晚上给人做佣工,纺线绩麻,来为自己的梦想加鼓劲。
经过多年的辛劳后,武七终于攒够了办学院的钱。
一生兴办义学院1888,50岁的武七花4000余吊钱,在故乡堂邑县的柳林镇,建立起了他的第一所义学,取名为“崇贤义塾”。他为了这个梦想,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仍然不忘初心,始终坚定地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崇贤义塾学成立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门前,跪求他们前往任教;并且到贫困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一切学费全免。
第一年共招生约50余名,分为了蒙班和经班,教师的费用都由武七支出。每年开学的第一天时,校长武七都要先拜老师,再拜学生,这种仪式他持续了多年。并且每次在置宴招待老师时,他都邀请当地的名绅们相陪饮酒,而自己则却站立门外,迎接客人,给他们磕头道谢,帮他们进菜,等到宴席结束后,武七吃些残渣剩羹后便匆匆而去。
在平时,他经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磕头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则跪求警觉。有一次,某个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们在学堂内打闹,武七见状则径直地来到那位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老师十分惭愧,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怠懒上课。对于那些调皮贪玩、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他也是下跪,哭泣着劝道:“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就这样,不仅义塾的老师对他十分敬畏,学生们也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最终学有所成者甚众。
1890,武七与寺院合作,在馆陶县的杨二庄又兴办了第二所义学。1896,武七又在临清县的御史巷,办起了他的第三所义学。武七一生兴办三所义学,一切的财产都付给了学院,他的兄长和亲友曾多次向他求钱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后来,山东巡抚张曜闻知了武七的义行,特地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并赐名武七为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从此武训声名大振,被载入史册,成为了旷世千古一丐。
结语有志者事竟成,哪怕是文盲乞丐,只要自己坚持走的路是对的,走下去,总会有所收获。
大家如何评价山东武训?
武训先生(1838——1896年),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字,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今)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
大家如何评价山东武训?
武训先生是人间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历史唯一以乞丐身份创办教育的教育家,为贫民办学。只此一点就足以让世人敬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