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时不去占领向其称臣的国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那是明朝的聪明之处。

蒙元帝国开始很强大,但很快就开始衰败。

朱元璋认为,这主要是蒙元不顾自己实力,先后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

其中进攻日本、越南、爪哇都失败了。

虽然占领了缅甸,但无法持续驻守,最终还是撤兵回国。

这几次进攻导致蒙元损失惨重。

尤其是远征日本两次,最终都因为台风失败,导致蒙古损失巨大。

实际上,蒙古人战斗力虽强,但并不擅长海战、丛林山地作战。

其实这种远征,就算今天中国也是很困难的,何谈古代。

远的不说,攻打缅甸为例,即便当时缅甸没有防御力量,蒙元想要维持从云南到缅甸北部的运输,也是极为困难的。

这些都是极度崎岖难行的山地和丛林,只能使用马帮运输,根本无法维持一支数万人的部队长期作战。

即便占领了缅甸,最后还是要撤退。

其实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攻打这些国家没有什么好处。

当时东亚最好的土地,除了朝鲜以外,全部已经被中国人控制。

而朝鲜已经是大明藩属国,利用它可以对付日本,作为缓冲国,不能随便消灭。

所以,明朝不对藩属国用兵,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学习蒙元一样穷兵黩武,说不定明朝也是100年就完了。

为什么明朝时不去占领向其称臣的国家?

中国从汉代开始,就一直主要经营长城以南的地区,在那个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的时代,中国的社会组织能力可以说己经达到了人类的巅峰状态。中国大一统社会管理的人员高峰时期,差不多接近三亿多人口,明朝在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差不多超过了一个多亿。所以之所以不去占领周边称臣的国家是因为,明朝存在的管理极限,就算明朝出兵打下那些地方,明兵刚走人家就又独立了!占领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要做到有效管理对于明朝来说就很难了!

为什么明朝时不去占领向其称臣的国家?

因为这种做法违反了朱元璋定下的国策,明朝的臣子对“国策”特别执着,比如大多数臣子一直以国策为借口坚持海禁。《皇明祖训》中是这样说的:

“四方诸夷限山隔海,偏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朱元璋很明白,太大的疆土其实是累赘,因为古代王朝没有信息技术,对于太大的国土来说,行政能力根本跟不上(根据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虽然君主制适合大国家,但是随着国家的扩大政府反而应该越小)。这一点有了前朝的经验,朱元璋想必看的很清楚。

所以他说得到他们的土地并不能够供给我们,为什么呢?因为交通运输的能力不够,统治他们又要付出太多的资源,而且不是东亚文化圈的国家不会听从我们的命令(教化)

所以朱元璋说,他的后代子孙一定不可以去侵略别的国家,其实整个明代“和平外交政策”就一直在贯彻。但是真实意图不止于此,因为明朝刚建立的时候经济民生凋敝,朱元璋需要一个修养生息的时期,所以朱元璋对内一直强调稳定。

(明朝修建嘉峪关,对外其实力求稳定)

而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朱元璋强调和平外交主要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对你们没什么想法,你们也不要来招惹我们。而朱元璋的这些规定就被奉为圭臬被他的子孙们一直贯彻下来。

即使到如嘉靖朝,外国早已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危害,比如这时候的倭寇,但是在东南沿海明朝也一直是抵抗政策,而解决倭患问题的方法其实挺简单,就是解除海禁进行国际贸易,但是作为国策海禁被贯彻到嘉靖朝的末尾。并且嘉靖朝很多的官员,特别是沿海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都明白海禁对国家的危害,但是作为“朱元璋的规定”,海禁是不容更改的。

(倭寇)

但是应该提出的是,隆庆皇帝即位后,有一个所谓的“隆庆开关”解除了海禁,当时就是为了消除倭寇问题,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解除海禁之后大量白银流入了中国,这直接为万历中兴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张居正改革的底气之一。而隆庆开关仅仅是开了一扇很小的门。

所以有时候看明朝的历史,总会对那些个坚持国策的“老顽固”气愤不已,但是这些“顽固分子”不乏有大才之人。提起这些是为了说明明朝对国策的坚持,他们不去占领其他国家是“朱元璋的意志”。

但是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并不是不好,在以往的很多回答中我一直在强调古代王朝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而和平的对外关系甚至是海禁都是为了稳定。从长远看这些做法带来的“边境安宁”其实更有价值,但海禁确实是对外政策中的一个极端。

并且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四方臣服本来就是自古推崇的大业,这也是中国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所以对于外国经常是要求朝贡,而且“天朝上国”会给你更多好处,每代帝王其实都在维护这种形象。

为什么明朝时不去占领向其称臣的国家?

因为这种做法违反了朱元璋定下的国策,明朝的臣子对“国策”特别执着。

朱元璋很明白,太大的疆土其实是累赘,因为古代王朝信息与交通落后,对于太大的国土来说,行政能力根本跟不上,管理成本太高。这一点有了前朝的经验,朱元璋想必看的很清楚。

明朝存在管理极限,就算明朝出兵打下那些地方,明兵刚走人家就又独立了!占领容易,但是要做到有效管理对于明朝来说就很难了!

打下来容易但是管理成本太高,山高皇帝远难以进行有效的管辖,叛复降、降复叛耗费大量军事及经济资源。因此明政府的军事策略也多以防守为主。再者明朝时有华夷之分,对于外化之地并无太大兴趣,此时的中国偏向保守。

为什么明朝时不去占领向其称臣的国家?

道理很简单,军事占领一个国家目的就是让其臣服,既然人家已经臣服,听你的,肯向你纳贡,又何必大动干戈,耗费财力军力。

打败一个政权容易,统治一个国家却很难。让原来的政府替你治理,比直接强行介入管理划算的多。近代日本侵略中国,扶植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明政府当初这种做法是最明智的。

为什么明朝时不去占领向其称臣的国家?

文化输出和文化认同比武力占领划算得多,中日韩都有非常强大的儒学文化圈便是最好的例子。

你只要认同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我们就有合作的共识和前提,可以一起做生意、搞合作(明朝自己叫朝贡)

另外,藩属国的设置是根据历史上“五胡乱华”的教训特意搞出来的,就是为了防范外族势力侵入。

第一,大明的大汉沙文主义之下,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大明其实有点看不起周围的藩属国(没有其他含义)不屑于搞武力统治。

第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虽然很好听,但北方边患依旧严峻。不管是朱元璋时代还是朱棣时代,亦或者是朱瞻基、朱祁镇时代,一直到最后的后金崛起。北方势力虎视眈眈,大明分不出精力去搞武力占领。一直在从全国范围内收集精兵,对北方势力严阵以待。

第三,汉语儒家文化传统不主张杀戮和吞并,只要你我有合作交易的共识,我们就可以和平相处。

第四,以史为鉴,当年两汉吸纳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民族,却在汉末三国战乱之后导致了五胡乱华几百年的生灵涂炭。

第五,人家已经臣服你了,像你朝贡,你又何必赶尽杀绝?

第六,大明真的没有实力去占领藩属国,事实上,中后期的大明危机四伏,实力一天不如一天。万历一朝大明打侵略朝鲜的日本都已经是险胜,别说去占领藩属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