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飞行员凭什么技高一筹?
日本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非常有名,个人技术确实非常高,前后一共涌现出几十名王牌飞行员。
无论是在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还是新几内亚和所罗门战场,都成了他们表演的舞台。
直到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行动结束,日军全面落败,这些不可一世的飞行员,才结束他们的辉煌。
比如日军王牌飞行员坂井三郎,转战多地,飞行生涯,一共击落60架飞机,在一只眼睛失明的情况下还击落了四架战机,可谓是“身残志坚”。1942年8月身受重伤,告别蓝天。
太田俊夫,战绩是34架,在1942年10月,他的“光辉历程”被美军飞行员弗兰克终结。
西泽广义,被盟军称为魔鬼,被日本人称为“樱花杀手”、“王牌中的王牌”,他击落的盟军战机难以统计,保守估计是87架。
岩本彻三绰号“零战虎彻”,本人宣称其生平总共击落了盟军202架敌机,这个数字也位居二战日本海军王牌飞行员击落数排行榜之首,得到确认的数字是97架。
上坊良太郎,绰号“空中死神”,日本陆航真正的第一王牌,他的空战记录的击落76架战机。
那么,二战中的日本飞行员,是靠什么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呢?
一、战机性能优越日本空军的战绩首先要归功于日本的三菱公司,归功于零式战斗机之父飞机、设计师堀越二郎。他为日军设计出了攻击性能优越,机动性很高的空中霸王零式战机。
零式战机主体由于采用了比合金钢还硬的超级铝合金,可以将飞机框架设计得很细,并且敢于在上面钻孔减重 ,此外铆钉尺寸也非常小,在能保证战机强度的情况下大大减轻了飞机重量。
零式的发动机也非同寻常,采用了950马力的中岛“荣”12星型气冷发动机,极大提高了航速。
因此,零式战机具备了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作战半径大、爬升速度快等优点。
而且零式战机装备的航炮威力大、穿透力强,携带的弹药量多,远超同期欧美战斗机。
二、飞行员培养制度先进日本早在20世纪初就意识到空中优势对战争取胜的重要性,非常重视飞行员的培养,一战还在进行中的时候,日本海航就开始在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学员中选拔优秀人才,培养海军飞行学员。
江田岛海校的毕业生本身都很出色,毕业之后全部都到海军担任军官。
但是并非每个海校毕业生,都有资格被选中当飞行员,录取率只有三分之一;军方这样做可谓是优中选优,飞行员自身素质可想而知。
江田岛海校一共培训了39批次,为日军输送了大量优秀飞行员。
日本海军航空兵大部分中尉以上军官、分队长、中队长、几乎全部的航母飞行队长都毕业于江田岛海校。源田实、渊田美津雄、生田乃木次等王牌飞行员都来自江田岛海军兵学校。
到了后来,仅从现役军官中选拔飞行员,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本海军的侵略野心,日本海军不得不另辟蹊径,从现役部队的士兵中选拔和培养飞行员,但是这些士兵也大多是从军校走出来的,个人素质也比较高。而且想要参加飞行员培训,进入航空队,也必须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核。
到底多么严格呢?飞行员第34期招生,一千个候选者,经过筛选之后,只有100人获得培训机会,最后成为飞行员的只有26人,从候选到上飞机筛选非常严格,几乎是百里挑一。
前面提到的王牌飞行员坂井三郎所属的培训班第38期,一共有1500人参加海选,最后只有70人通过,到毕业的时候,只有25人成为飞行员,取得“上岗”资格,而且培训时间长达数年,可谓千锤百炼。
综上所述,日本飞行员在二战中表现突出,战果辉煌;除了飞行员受军国主义洗脑,意志顽强外,主要得益于零式战机的性能优越和先进的飞行员培训制度。
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意外发现了一架迫降的零式战机,对它的优缺点进行了仔细研究,掌握了零式战机“不败”的秘密,研究出对策,将P-51野马、F4U海盗、F6F地狱猫等高性能战斗机的大批量投入战场,零式战斗机的优势不复存在。那些王牌飞行员也因为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陷入被动,而黔驴技穷,灰飞烟灭。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飞行员凭什么技高一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飞行员参加的实战比较多。
美军在1941年12月之前,飞行员没有大规模作战记录。
空战这种东西,在当年来说,平时训练的再好,同实战也是有区别。
德军头号空中王牌哈特曼,第一次实战差点就自己把自己弄挂了。
而日本海军和陆军飞行员,从1931年918开始就参加中国大陆作战,到1941年已经有大量作战经验,而且飞行技术较高。
相比没有实战经验的美国飞行员,日本老飞行员明显更为厉害。
第二,日本战斗机比较厉害。
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日本海军将全部300架零式战斗机,其中250架用于太平洋对付美军。
到了1942年又大量生产了3000多架,数量也是很多的。
而当时美国海军准备不足,舰载机F4F野猫除了比较耐打、俯冲比较稳定以外,各方面都不如零式,每次都被修理的很惨。
美国陆军的P40战斗机,也根本不是零式的对手。
陈纳德曾经分析过,认为驾驶P40战斗机同零式低速缠斗,形同送死。
由于战机差距较大,即便飞行员技术高明,也不是日本人的对手。
直到美军出现更先进的战斗力,同时通过缴获零式战斗机发现了设计缺陷,也就是不能高速俯冲时向一侧转弯,可能出现飞机失控情况。
所以,美军战斗机一旦被零式追上,就迅速高速俯冲后转弯,以摆脱零式战斗机的追杀。
但攻击零式战斗机,仍然没有太多办法,只能占据高位后俯冲,不管有没有打中必须立即撤退。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飞行员凭什么技高一筹?
不是飞行员的技术更高一筹,而是零式战机的功劳。
很多人都听过流传至今的“零”战神话,这就是日本海军三菱公司研发的“零”式轻型舰载机,也是日本在二战中最著名的一种战斗机。
零式战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句话概括那就是零式战机成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代名词。
三菱公司研发的“零”式战机可以说是将战机的“减肥”工作发挥到了极致,赋予了其优异的机动性,一度碾压大部分的西方国家战机。
“零”式战机将当时西方战机普及的座舱甲板、防弹玻璃、自封油箱等设备全部放弃,最大的限度的为飞机进行“减肥”,通过减重从而提升飞机优异的机动性以及获得较远的航程,成为零式战机最大的技术特点。
该型战机在当时绝对处于世界绝对领先位置,具有翼尖折叠功能,极为适合作为航母舰载机使用;出于跨海作战的需求,零式战机的航程达到3000公里,这在当时绝对是航程最远的舰载机。
零式战机拥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优秀的操纵性能,在机载火力也很不错,搭载两门20mm瓦立孔机炮和2挺7.7mm机枪,火力强度和持续性都是很不错的。
对于零式战机的神话终结,源于一次意外的迫降事故。
1942年6月3日,一架零式战机在完成对荷兰港袭击任务返航时,战机发生燃料泄露事故,飞行员操纵飞机在阿库坦岛迫降失败,为美国搜索队留下了一架基本完好的飞机。
美国人在获得这架受损的零式战机后,将其运送回国进行修复并进行了试飞。零式战机创造神话的秘密就这样被美国人研究透彻,从而制定出一系列的针对性战术。
经过研究发现,西方战机可利用巨大的体型、俯冲性能优异的优势对零式战机进行掠袭,制定了双机作战战术,前机充当诱饵,后机实施攻击,打破了零式战机是神话。
同时美国人专门针对零式战机技战术特点,为海军专门研发了一款对抗零式战机的F-6F型地狱猫舰载机,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人使用F6F型舰载机对零式战机进行了猎杀,上演了著名的马亚纳猎火鸡。
零式战机的优劣性被美国人意外破解后,零式战机的神话在后续的作战中被打破,尽管战争后期,日本组建了神风特工队,对美发动自杀式袭击,也未能挽回战败的结局。
由此可见,在战争前期,日本零式战机创造神话,不是日本的飞行员技能有多高超,而是零式战机这种另类的设计,在各项技战术指标上都要远优于西方国家当时的战机。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飞行员凭什么技高一筹?
1945年,德国法西斯灭亡之后,只剩下日本一个法西斯国家还在垂死挣扎。所有人都知道日本肯定会失败,但是日本却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叫嚣要一亿玉碎。
德国灭亡之后,盟军集中所有兵力对付日本,美国的军舰和飞机已经将日本围得水泄不通。此时,日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大量有经验的老兵都已经被打死。日本虽然临时拼凑了720万军队,大部分却是没有经验的老兵,特殊兵种更是非常缺乏。
为了打击美军,日本组织了神风敢死队专门对付美国的军舰。日本神风敢死队的唯一使命就是与美国的军舰同归于尽。日本神风敢死队的队员大多训练几个小时,有的甚至不会降落飞机。这些年轻的飞行员,连飞机都开不稳,就与美国军舰同归于尽。神风敢死队队员的名号,听起来非常响亮,实际上的战斗力却非常有限。飞行员的技术不是一般的菜,根本不是合格的飞行员。
二战末期,日本飞行员的技术非常菜。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飞行员的技术则非常高超。珍珠港事件中,世界人民都见识了日本飞行员高超的技术。为了偷袭珍珠港,日本所有参战的飞行员都经过严格的训练。日本飞行员都是精挑细选的结果。偷袭珍珠港之时,日本飞机不断地从珍珠港略过,飞行高度甚至只有几十米,可以实现超低空作业。日军飞行员的飞行技术,连美军都叹为观止。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海陆空三军配合,迅速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区域。不到半年时间,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日本牢牢掌握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飞行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日本虽然没有专门的空军部队,飞行员的飞行技术却非常好,甚至比英国、美国飞行员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是一个相对落后的侵略国,武器装备远远比不上苏联、德国和美国。但是日本飞行员的综合素质却不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相比较于德国、苏联和美国,日本相对比较落后,所以日本非常注意单兵素质的培养。日本对于普通步兵的训练都非常严格,使得日本单兵作战素质非常高。飞行员做为特殊兵种,更是日本培养的重点。日本深知飞行员远比飞机更加宝贵,日本可以短时间内造出飞机,却很难短时间培养出优秀的飞行员。
日本非常重视飞行员的选拔,日本飞行员都是从军校、军队挑选出来的精英。日本制定了严格的筛选制度,大部分飞行员最后会被淘汰,留下来的都是精英。日本对于飞行员的训练也非常严苛,每个飞行员需要进行7—9个月的初级飞行训练,然后再进行专业训练。比如,航空理论、飞行导航、飞机维修、飞行操作,各个飞机协同飞行,航空编队飞行训练等,这些训练至少在3个月左右。
经过大概一年的训练之后,还将进行高等训练,包括飞行格斗、空中战术、武器使用等,这些训练总时长至少也要在400个小时。一个士兵从被选拔为飞行员到“出山”,可能要经过一年多的训练。这个训练时长,远比其他国家更长。日本飞行员不仅训练时间长,淘汰率也非常高。最后留下来的都是精英。太平洋爆发之前,日本一共也就是培养了3500多名飞行员,其中600名为舰载机飞行员。
日本最先挑起了侵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日本已经打了十年仗。日本大部分飞行员都曾经参与侵略中国,也在中国战场上得到了锻炼。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非常弱,工业基础更是薄弱。中国虽然也组建了空军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无法与日本空军抗衡。中国空军的飞机大多是一些老式飞机,飞行员的训练也不如日本。
日本飞行员在中国战场上对手不多,有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的飞行时长和飞行技巧。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期,日本的飞行员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驾驶经验和驾驶技术自然显得高人一等。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缺乏空军力量,美国没有战争的历练,英国的重心在欧洲。跟盟国的飞行员相比,日本飞行员也显得略高一筹。
日本正是凭借着长期的积累和先发制人的优势,暂时取得了太平洋战场上的优势。日本飞行员虽然技高一筹,却也有不少隐藏的弊端。首先,日本飞行员的培养时间过长,很难快速补充后备力量。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培养飞行员的速度加快,但是质量也开始直线下降。到了战争后期,只要稍微有点飞行经验的飞行员,都被派往战场,实际的战斗效果却非常一般。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飞行员甚至被戏称为“飞行火鸡”。
日本培养飞行员的时候,追求少而精。日本飞行员足够对付中国的空军,却很难对抗所有盟国的飞行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一共也就是培养了3500多名飞行员。这3500名飞行员,还是累计培养,每一个时期的飞行员数量更少。二战后期,美国的飞机就像是鸟一样飞上天,飞行员的数量更是庞大。随着日本的老飞行员逐渐被打死,日本缺乏飞行员的窘境逐渐显露,最后只能是学生驾驶飞机撞向美军的军舰。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飞行员凭什么技高一筹?
两个主要原因:1.人员经验 2.战机性能。
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12月7日,日军航母编队经过长期奔袭,一举炸烂了美太平洋舰队和珍珠港。
几乎同一时间,日本开始进攻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以及英国的海峡殖民地,荷属东印度群岛,打出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毫不客气的地说,当时的美军就是一群菜鸟新兵,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基本就没见识过真正的大阵仗了,很多战斗经验靠西班牙内战和军事观察员、“志愿者”总结。
日本却不一样,日本鬼子哪年入侵中国的还记得么?1931年9·18事变。
期间还有一二八淞沪抗战等较激烈的冲突,到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展开了全面侵略,拉开了双方一场旷日的血战。
日军战机在侵华过程中出力不少,淞沪、南京、杭州、武汉、重庆等很多地方都爆发过大规模的空战。
这其中有中国空军,有苏联空军、有苏联援华飞行队,有陈纳德的飞虎队,他们都与日本陆海军的飞行部队交过手。(不过飞虎队初战在41年12月20日,珍珠港事件时他们刚刚驻扎昆明)
在1939年对苏联的诺门罕冲突中,日本飞行部队表现的非常生猛,丝毫不逊色于苏联空军,甚至还占据上风。
此时的日本飞行员已经从中国这个新手村毕业了,他们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战斗经验的飞行员,连德国都不能与之相比。
所以,日本战机据说能在初期与苏联打出1:10的交换比,直到苏联紧急将打过西班牙内战的飞行精英调来,再加上机群战术,才将交换比拉到1:2—1:1。
日本在战役中损失了166架飞机,其中战斗机损失为108架;苏联则损失了256架军机,其中战斗机损失为163架,共损失196架。
(双方还有个不靠谱的吹牛X参数,日本说自己打掉了1252架苏机,苏联则说打掉了646架日机。)
不管怎么说,日本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积攒了更多的战斗经验,相比美军那些飞个金门大桥都算“丰功伟绩”的飞行菜鸟,鬼子飞行队绝对堪称精锐。
再者,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前期掀起了一股“零式战机的灾难”。
零式战机是日军二战中最重要的一种战斗机,由掘越二郎主持开发而来。
当时日本已经有性能不错的97式战机,被称为“终极轻战”,在战争初期赢得了不少优势,如诺门罕战役中,与苏军I-15、I-16对战的就有不少97战机。
日本航空工业相对薄弱,尤其是发动机性能始终上不去,97的成功让他们找到了一条新路——给飞机极限减重。
日军的高层闭着眼睛嚷嚷要性能,于是零战的设计师掘越二郎吃饭时从鲭鱼的骨架中获得了灵感,他通过对战机结构上钻孔、减薄、压缩结构来达到减重的目的,让飞机的性能在发动机同等单位功率上变得极为变态。
这种被极限减重的战机在试飞中曾经空中解体,但经过调整后,日本军方还是欣然接受了零战,因为它的性能足够野蛮。
因此,日军的零战变成了战争前期制霸全场的存在,靠着轻盈的机体,它们能在各个方面的机动中获得超越对方的灵活度,再加上火力强大,开飞机的是一帮老鸟,打掉盟军那些P-40霍克等战机实在是轻松得很。
整个战争前期,美军陆军唯一能有效对阵零战的战机只有P-38闪电。它还不能与零战正面对战,得依靠双发优势拉高度拉速度,以快打慢,打完乘着剩余能量一溜烟跑远。不然让零战揪住来个水平绕圈或低空爬升就完了。
海军更惨,作为日本重要的航母舰载机,零战初期对阵的多是F2野牛和F4F野猫战机,只要战术不失误,基本就是虐菜,美军的野猫飞行中队每次获胜都搞得跟过年一样。
等到性能变态和皮糙肉厚的F4U海盗和F6F地狱猫出场以后,零战的好日子可就过去了。
这两种战机基本不怵零战,结构坚固飞行能力出众,火力虽然还是以大口径机枪为主,但纸皮一样的日本零战哪里挡得住6门机枪的狂撕,这种M2机枪连装甲车都能打穿,零战基本是沾到就完,擦到就死。
战争后期,日本制造再也不复躬匠精神,粗制滥造缺斤少两,还会在俯冲追击时把自己拉解体,怎么跟美国飞机打?
而且美军在战争中很快就行了对零战情报的搜集分析工作,甚至搞到了一些零战的残骸和配件,组装出了用于技术验证的零战,把日军飞机的性能和弱点摸了个九成九。
比如,怎样飞可以摆脱零战;被咬尾的时候如何利用飞行方向让对方憋屈;最有利的空战高度等等。
随着美军飞行员、飞机素质的全面提升,日本人的优势也就迅速失去了,最后完全变成了美军刷分刷经验的火鸡。
这是一个日本无法挣脱的怪圈,越打飞行员死的越多,飞机又拼不过对方。等优秀的飞行员死绝了,再上去的菜鸟飞行员又会继续送菜。
说到底根子还在工业能力上,尽管利用老飞行员的经验优势和极端概念改造的战机能逞凶一时,无法在长期鏖战中始终占据上风。
所以,后继乏力的日本即便又升级了零战,还制造出一批性能更号的新式战机,却怎么也压不倒美国这片西风,最后只能给零战装上炸弹,变成神风的干活。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飞行员凭什么技高一筹?
二战前后,在日本总体战略中,最有影响或最能体现其扩张欲的,恐怕非“南进政策”了。在北进中,被苏联的朱可夫打得“找不着北”,在中国战场也是久拖不决,毫无“成就感”,而短短半年内横扫东南亚,却让日本人找到了称霸太平洋的感觉。
1942年8月,尼米兹积极应对,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岛”),打乱了日本进攻莫尔兹比港的计划。被一系列胜利冲昏头脑的日军高层,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在南太平洋的作战会全面溃败,并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守。
战略上的短视和胜利后的狂妄,是日军失败的根本原因。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攻占了新加坡、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等,短短半年横扫整个东南亚地区,英国、美国都成为“手下败将”。这样的战果,让狂妄的日本人更加不可一世,完全不重视遇到的问题,不去分析美国战略,一意孤行。
首先,杜立特轰炸东京,没有炸醒日本人。按照他们的想法,经过珍珠港事件,以及在南太平洋一路高歌猛进后,以菲律宾为交换条件与美国人谈判、停战,继而放心大胆地攻占英属澳大利亚,实现其称霸太平洋的野心。
不过,日本人很快就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杜立特长途奔袭五千公里轰炸东京,来作为美国人的回答。就是说美国不但不屈服,反而要报复到底。但狂妄的日本人认为,没有真正“打疼”美国,急于寻找其太平洋舰队主力,进行决战。
其次,珊瑚海海战,表明了美国反击的决心。尼米兹派出包括2艘航母在内的特混舰队,成功地阻止了日本联合舰队,从海上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并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在超视距的情况下,以舰载机为攻击主力的航母对决。
虽然双方损失相当,却足以表明了美国反击的决心和实力。但日本人将对方航母一沉一伤解读为,美太平洋舰队实力消耗殆尽。殊不知,受伤的“约克城号”仅3天就恢复了战斗力,自以为是的日本人根本没有看到两国背后,国家实力的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中途岛海战的惨败,日本非但没有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反而为了稳定人心,在码头为失败的联合舰队举行“凯旋仪式”。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主宰太平洋的信心,以及开始反攻的前奏。这分明就是战略上的“短视”。
同时,对美军战略动向的误判,执意分兵,致使兵败南太平洋。正是日军高层战略上的“短视”,以及主观上对美军的轻视,没有对美国的反击做好准备,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尤其是当“瓜岛”机场被美军占领后,并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反而狂妄的坚持同时进攻莫尔兹比港和“瓜岛”,造成分兵,犯了兵家大忌。
其实,夺取莫尔兹比港是其战略的重点,在珊瑚海海战后,通过海上占领该港口的企图破灭,日本陆军决定从陆地进行攻击,这就是巴布亚半岛战役。但随着“瓜岛”战役爆发,日军大本营又将战略重心移向“瓜岛”。
一边命令进攻的南海支队停止推进,一边将进攻莫尔兹比港的预备队,抽调到“瓜岛”战场。然而,驻守“瓜岛”的美军十分顽强,给登岛的日军以大量杀伤,再加上美太平洋舰队的鼎力支援,攻占“瓜岛”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又转而恢复了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然而,孤军奋战的南海支队深入茂密的雨林,翻越人迹罕至的“魔鬼山”,尽管一路追赶着麦克阿瑟的美澳联军,但终因分兵和补给困难,在距莫尔兹比港48公里处停了下来,成了“强弩之末”。
考虑到其十分危急的境地,南海支队受命后撤。这让从菲律宾逃亡至此的麦克阿瑟,看到了表现机会。他一面在莫尔兹比港设立前线指挥部,亲自督战,一面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将疲惫不堪的日军赶出了巴布亚半岛,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至此,日军在南太平洋的作战全面溃败,攻占澳大利亚,称霸太平洋也成为了奢望的梦想。更让他们郁闷的是,其所向披靡的陆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战败撤退。当然,仅凭区区数万陆军同时在两个战线上用兵,显然是不自量力。
更给日军带来致命的,还有其制空权的丧失。纵观日军战争初期,无不体现出制空权的重要性。无论是对空军的重视程度,还是飞行员的战术素养,日本空军的实力比美军高出一筹,日军飞行员常常能以一敌三、骁勇善战,这都离不开日本人对空军的偏爱。
一是,在日本,挑选飞行员是非常严格的。在1500名应征者中,只有70人能进航校学习,在航校的淘汰训练后,只有25人能成为正式飞行员,淘汰率高达98%。这些佼佼者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美军飞行员。说白了,就是“精英教育”。
二是,日本飞行员受到各方偏爱。现代战争越来越离不开飞机的作用,尽管日本海、陆军矛盾很大,但对空军都是敬重有加,甚至在中途岛海战的危急时刻,南云忠一更换旗舰时,也不忘让飞行员先行撤离,对其偏爱可见一斑。
但随着战争的继续,日本空军的优势渐渐褪去。在“瓜岛”争夺战中,尼米兹和哈尔西不计成本与日军对耗,尽管损失大致相当,但日军飞行员在损失后,却难以补充,只得降低训练标准,致使后期的飞行员素质是比较低的。
更何况在日本,优秀的飞行员不是留下来当教官,而是派往前线,也是其后劲不足的原因。反观美国,飞行是一项娱乐项目,各地都有众多的飞行俱乐部,在当时拥有飞行执照的人多达50多万人,稍加训练就能从容上战场,这是绝对的优势。
也就是说,日军在“瓜岛”战役中渐失制空权,从而失去了制海权。更要命的是,美国空军对其后勤基地、补给线不间断地轰炸,直接导致巴布亚半岛的日本陆军无力再战,“瓜岛”海域的日军不敢增援。战役的胜负,自然分晓。
两场战役过后,日本在太平洋的攻势变为守势。与其说是制空权成为他们的致命伤,倒不如他们的战略企图和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是其走向失败的决定因素。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