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是怎么回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华勇营就是雇佣军。
根据不平等条约,原来山东威海卫是有英国租界的。
由于山东匪患较为严重,租界就组织了一支中国籍雇佣军,负责维护治安,同匪盗作战,这就是华勇营。
后来是山东义和团闹得很厉害,华勇营又主要用于对付团民。
华勇营建立于1899年,地点就是山东威海英租界。
山东人悍勇,是当兵的好材料。
同时,那个年代,山东到处都是饥荒和匪患,就算大城市也是贫穷混乱,很多男人无法生活养家,只能从军。
而英国人出高薪在威海招人,其中又以当过清军的士兵为优先录取。
所谓人为财死,一瞬间就招募了600多人,都是不到25岁的青壮年男人。
他们很多是清军的士兵,具有一定的战斗经验,不是菜鸟。
华勇营士兵是华人,但军官都是英国人。
英国军官对华人士兵训练严格,完全按照殖民地军队的标准训练和装备。
就武器上,华勇营装备清一色新式步枪,甚至还有刚刚服役不久的重机枪。
英国军官对于华勇营士兵相当满意,认为他们有印度锡克族士兵的勇敢,还有印度人没有的吃苦耐劳精神。他们只需要极少的补给,就可以坚持长期作战,白人士兵是做不到的。
而且,这些华人士兵学习能力很强,每天训练四五个小时,仅仅三四个月就掌握了全部作战技巧。
绝大部分士兵的射击成绩是优秀,这在英军中也是很少见的。
自然华勇营是雇佣军,签约3年,每年给予高薪。如果在战斗中被打死了,家人可以得到一大笔抚恤金。
由于对华勇营的认可,到1901年庚子事件结束时,兵力翻倍,达到1200人。
华勇营对于同胞毫不手软,成立以后很快参加了对于义和团的镇压和驱散活动。
在1900年5月5日,英国勘测划界小组受到义和团围攻,华勇营出动2个连救援。发现被围困小组有多人受伤后,华勇营立即开枪,当场打死义和团和当地村民20多人。
1900年6月22日,庚子事变爆发,北京英国使馆被包围。英军紧急抽调各地部队去救援,而距离最近的就是威海卫的华勇营。
于是,华勇营立即出动202人,乘坐军舰赶赴天津大沽口,参加了随后攻打进入北京的一系列作战。
但是,可能是英国人对华勇营还是不太信任,他们主要负责保护和运输火炮,以及清剿自己控制区的义和团,并没有什么和清军主力交火的经历。
自然,华勇营运输的火炮倒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炮兵。
然而,华勇营作战是勇敢的,经常冒着清军枪林弹雨运输火炮到前线。
相比很多一触即溃的清军,华勇营其实也是中国人,战斗意识要强得多。
有意思的是,1900年8月28日,华勇营也参加了八国联军在紫禁城的大阅兵。然而,他们在英军队列最后出场。
华勇营此次有23人战死,英国人在威海卫为他们树立了一个纪念碑。
有意思的是,华勇营一些士兵退役后去了香港,在香港警队服务。
加入警队的华勇营士兵,警员号码均以英文字母D开始,被称为“山东汉”。
由于这些山东汉颇为凶悍,黑社会和匪盗见到他们闻风丧胆,很适合当警察,由此香港华人警察中的山东人越来越多。警队高层也比较喜欢山东人做警察。
大家看一些香港老电影,会发现一些香港警察有山东口音,一说就是源于此。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是怎么回事?
1900年5月28日,当时的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八个国家组成联军,以镇压中国义和团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中,还有一支特别的部队,那就是英军“华勇营”。这是一支由中国人组织的受英军指挥的伪军汉奸部队。与后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的伪满洲国部队和伪汪精卫南京政府的部队类似,只是规模要小很多。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了威海卫。由于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维护殖民统治依靠本土军力严重不足。于是,英国采取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方法,招募威海本地人,组建雇佣军,担负威海卫的防务。
为吸引中国人参加“华勇营”,英军采用“高饷”政策,部分清军退役士兵加入了“华勇营”,大大提升了“华勇营”的战斗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时,1900年5月,"华勇营"人数已达六百多,兵士年龄均在二十三至二十五岁之间。
“华勇营”由英军的包耳上校(Colonel Bower)任最高指挥官,尉级以上军官均从英国正规军中调任,全团配置精良装备,清一色的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甚至还有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可见英国对该支雇佣军期许之高。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勇营”在英军的指挥下与各国联军协同作战或做后勤保障,“战功卓著”,受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嘉奖。1906年6月,成立八年的"华勇营"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转往南非、香港当警察,部分士兵留在当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国军队。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是怎么回事?
1900年8月14日,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被八国联军攻陷,这个日子,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最耻辱的一天。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杀气腾腾的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的西洋兵中间,掺杂着不少黄头发、黄皮肤、黑眼睛的士兵。
有人猜测,洋人队伍中为什么会有东方人,他们该不是日本兵吧。当人们得知真相后大吃一惊,这些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更叫人吃惊的是,这些中国兵既不是投降洋人的清兵,也不是阵前倒戈的汉奸,而是英国雇佣军成员,他们拥有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名字——华勇营。华勇营的士兵虽然也是华人,但是那些一触即溃的大清军队战斗力跟他们不能同日而语,他们训练有素、能征善战,意志坚强。
这支带有传奇色彩的部队组建于1899年,是驻守威海卫英租界的当地华人雇佣军。
威海卫就是今天的山东威海,是一个沿海城市。
在近代,沿海城市命运最凄惨,最早受到西方染指,威海卫也不例外。
甲午战争大清被小国日本打败,露出纸老虎原形。西方列强看到大清如此不堪,觉得它软弱可欺,便纷纷来啃肥肉,开始在华争抢租借地。
1898年7月1日,英国通过跟大清签订的《租威海卫专条》,如愿以租借界了威海卫。
威海卫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军港,英国人看上它,就是想将其打造为英国的远东海军基地。
但是租借威海卫之后,英国人很快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陆地防卫力不从心,兵力捉襟见肘。
因为英国在海外,殖民地到处都是,兵力被布防到了世界各地,在威海卫无兵可用。
于是英国人复制了他们在殖民地印度的成功经验,即利用本地人维护治安。他们决定在威海卫本地人中招募士兵,组建雇佣军,负责威海卫的防务。1898年11月,在印度兵团服役的鲍尔·汉密尔顿少校奉命来到中国,以中校的身份担任威海卫殖民军指挥官。
刚开始的时候,威海卫人不愿意应征入伍。因为中国人向来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何况征兵的是一群占领自己家园的外来者?
但是中国有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英国人打出了“高军饷”牌。据史料记载:“一名士兵一个月的军饷是 8 两银子,一个小队长,会达到 12 两。没有违规记录的话,士兵还可以得到奖金;表现好和立功的士兵还有额外奖励。”而华勇营的伙食,比县衙都好,普通百姓更是望尘莫及。要知道,大清的七品县官年薪才45两银子,华勇营士兵的年薪是县官的两倍还多。这样一来,兵员还会发愁吗?于是,一支由华人组建的雇佣军,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不过华勇营的军官由英国人担任,首任团长是包耳上校。尉级以上军官,也是英国人,他们均来自英国正规军。
华勇营跟英国正规军一样,装备精良,主流装备是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甚至配置了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
既然是雇佣军,就要签订合同,期限是三年。一旦被雇佣,就要服从调动,可以被派往全球各地执行任务。由于采用了西方军队的管理、训练模式,这支由中国人组成的军队,战斗力却比大清军队高好几个台阶。
因此“华勇营”自成立后,久经考验,表现神勇,屡建战功,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到庚子事变的时候,华勇营已扩编到12个连,共1200人。
由于自己是被雇佣的,所以他们只能为雇佣者服务,像机器人一样,不论是非;只说如何完成雇主交给的使命,忠于职守。
华勇营成立之后,镇压过威海卫当地人的反英维权行为;在遇到反抗的时候,他们眼都不眨地向同胞开枪,充当刽子手。
义和团掀起的排外运动达到高潮的时候,“华勇营”被正式纳入英军建制,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战场。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卫的时候,这些华勇营士兵就充当了侵略者的马前卒。6月27日,在俄军对清军驻守的东局子军火库发动攻击的时候,华勇营士兵负责协助俄军,他们顽强的斗志让一向瞧不起东方人的俄兵也肃然起敬。
1900年7月14日,“华勇营”跟日军敢死队并肩作战,攻进了固若金汤的天津城。
1900年8月15日晨,“华勇营”冒着枪林弹雨将大炮拖上北京城头,将炮口对准自己同胞。
紧接着,他们又跟美军一起向紫禁城发动攻击,他们的“神勇”同样受到美军喝彩。
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不久,英国陆军挑选了十二名“华勇营”官兵,到英国参加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
英王对“华勇营”官兵赞许有加,还给他们颁发了勋章,以表彰他们在平定义和团战争中做出的出色“贡献”。
同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两国在远东由对抗转入合作,英国决定裁撤“华勇营”。
1906年6月,成立八年的“华勇营”正式解散,其中不少士兵被派往南非、香港当警察,或者留在当地担任租界巡捕。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是怎么回事?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原是英国招募的维护英国在威海卫统治的中国雇佣兵,他们帮助英国人杀害威海父老乡亲,最终竟然跟着八国联军攻打天津与北京,对中国军民毫不手软,虽赢得了英国人给予的诸多荣誉,但却被同胞们毫不客气地赠送“汉奸”二字。
虽有人为其辩白,说他们来自底层,饱受清政府压迫剥削,因而参加英国的高薪糊口本也有情可原。这种论调,不值一晒。参加维持秩序可以,但屠杀同胞和帮助侵略者侵略自己国家,再怎么说都算不上光荣。清政府的压迫属于内部问题,外国人的侵略属于外部问题,内部问题可以关起门来解决,外部侵略时中国人共同面对的问题,帮助外国人屠杀同胞有违民族大义,放在哪朝哪代都是不可原谅的。
1. 阅兵式上,华勇营的士兵“心情比表情还要糟糕的”
(跟着联军走在中国人的街头,华勇营的士兵该是什么心情?)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里举行庆祝胜利的阅兵式。14天前,他们攻下了大清帝国的首都。这天,他们要好好庆祝一下了。
早晨七点,八国联军就在大清门前集中,然后联军军队、北京各使馆的使节和使馆卫队都排着队进入紫禁城。场面是相当的壮观,有乐队伴奏,有士兵喊号子,还有尽情的欢呼。八国联军的士兵,情不自禁地拥抱、叫喊、舞蹈,或做一切疯狂的举动。
与之相反,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士兵,却始终沉默着。这些沉默的士兵,可不是日本兵。黄皮肤、黑眼睛的人,不是日本人,难道是中国人?还真是的。这些中国人,是从哪儿弄来的呢?不是临阵倒戈的中国士兵,也不是临时抓来的汉奸,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英军”——华勇营的中国雇佣兵。
(在自己皇上的宫殿里看别人撒野,他们的心情比表情更糟糕。)
跟着八国联军的部队,在自己国家皇上的宫殿里撒野。这帮人还有脸吗?但凡是个中国人,如果连这点自尊心都没有,抱歉,你还是别说自己是中国人了吧。大概他们还真有点良心发现,自己活成了自己也感觉不耻的人。在现场,他们大概感觉到了自己的无耻,因而没有像八国联军的士兵那样,有种趾高气扬的疯狂。
时任华勇营中尉的英国人巴恩斯记录下了他们的表情:“在阅兵仪式上,让那些中国人照顾这个被掠夺的城市,实际上,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他们静默的脸上写满了悲伤,……特别是当我们接近帝王生活的宫殿时,你可以发觉他们脸上充满了鄙夷与不屑和一种非常糟糕的表情。毋庸置疑,他们的心情比他们的表情还要糟糕。”
2.“以华制华”,一月8两银子招募雇佣军
(华勇营士兵在驻地训练。)
这伙人的来历,是和一段耻辱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甲午战败后,列强纷纷参与瓜分中国的盛宴。英国的目标,就是强占威海卫。1898年7月1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订租威海专条》。港口拿下了,怎么统治,是个难题。大英帝国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便想效仿印度的经验,在威海卫组建一支编制为1000人的中国雇佣军,“以华制华”。
(一月8两银子的高薪,这诱惑还是很大的。)
但当地人对这些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佬具有普遍的敌意,除了几个人应征外,大多数人不愿为其服务。英国人便立即调整策略,采取了提高薪水的办法:“一名士兵一个月的军饷是8两银子,一个小队长,会达到12两,并且全天候供应充足的大米、面粉、肉和干柴,而且,每个季节的制服都是免费提供的。如果在入伍后两年内没有违规记录的话,每个士兵还将得到30两银子;那些在训练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士兵还会有额外的奖励。”
(练习马可沁枪的华勇营士兵,个子在中国人当中还是蛮高的。)
一个月8两银子,想想在那个时代是多么诱人的高薪。一个普通的百姓,一年能挣几两银子?所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便不是问题。英国人出高价,招募不到人便不成问题了。当时按要求,英国人只能在威海地区招募人,但他很牛啊,直隶,东北,他都去招。所以,应者就云集了。一云集,他就提高招聘条件了,不要农民了,要清军的退役士兵了。而且,身高有要求,年龄有要求。要求体格强健,平均身高五英尺七英寸、胸围三十五英寸,在当时的中国人当中也算是高个子了。年龄要求在19到24岁之间,他们签约三年,需要的话可延长到4年。
(华勇营的骑兵。)
1899年,一个拥有七个连,共有军官和士兵534人的雇佣军在威海卫成立了。这支部队被称为“华勇营”。这支部队很有殖民地色彩:其所有尉级以上军官都是英国人,编制也很齐全,设置有步兵连、骑兵连、机枪连,以及炮队,并拥有自己的军乐队和卫生队,每个连还配备有招聘来的翻译人员。
3.枪口对准老乡亲,自己的爹被打死也不在乎。
(练那么好的功夫,就是来对待自己乡亲们的吗?)
招来了人,就得派上用场。1900年春天,威海卫英国当局按照条约设置租界边界,并在边界埋设界桩,这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抗议。华勇营便成为保护勘界的主力。
据当时的中尉巴恩斯的记载,4月28日晚,英国人在卧龙西北山后等处埋设25块大英租界界碑时,附近约600多名群众来到东道头村向中国官员李希杰等人申诉,村民代表江正己宣读了《请愿书》,痛斥清廷官吏是卖国行为并恳请其停止划界。
(大队人马的,向自己同胞开枪,再怎么也不可原谅。)
但和平请愿没有任何效果。5月5日下午2时30分,以彭罗斯为首的15名英国人刚埋完第32块界碑,1500多名愤怒的群众便蜂拥而至,手持铁锹、锄头、石头和木棒攻击英国人。彭罗斯头部被石块击中后,便开枪击中了3名群众,然后向华勇营方向跑去。百姓那个愤怒啊,在中国的地盘上,敢这么横行无忌。有枪怎么啦?老子不怕死。百姓迎着枪冲上去,在彭罗斯的头部和腿部被连刺了三刀,彭罗斯被打倒在地,百姓围着他,要弄死他。这时候,勇武营的士兵开枪了,19名百姓被打死。其中要给,还是华勇营第四连一名士兵的父亲。老爹都被打死了,这士兵还干吗?他还真干呢,面对死去的老爹,他毫不动摇,坚决跟英国人站在一起,誓死抢回彭罗斯,睁着眼睛向乡亲们开枪。
(他们的功夫和毫不留情的杀戮,得到了英国人的好评。)
连他们的上司英国佬都看不下去了。他们认为,这位士兵有足够的理由离开华勇营,但他还是“坚守岗位”,坚定滴选择留了下来。这次事件被称为“威海惨案”。
华勇营士兵面对自己的父老乡亲毫不留情地杀戮,获得了英国上级的一致好评和更大的信任,他们被正式纳入英军建制,换上了陆军部队的军装,也被称为“第一中国军团”。
4.打天津攻北京,迎着中国人的炮火冒死救助侵略者
(攻打自己的同胞,再怎么英勇也难留中国青史。)
在英国人看来,华勇营可是好样的,也是可堪大用的。1900年6月21日,陆军上校鲍尔带领从华勇营精挑细选的第一批士兵200人,包括192名中国士兵和英国军官,乘坐英舰“奥兰多”号前往天津解救被围在天津的西摩尔联军。
第一场战斗是攻打天津机器局东局。此局是清政府在华北兴办的最大兵工厂,位于从大沽开往天津的必经之地。6月27日俄军偷袭时,遭到了清军和义和团的猛烈还击,华勇营就过去增援了。他们的群射技术很好,枪枪命中目标,保护了俄军的左翼,并有效拖延了时间,后来大批联军赶到,联手打下了东局,也打开了进攻天津的大门。
(他们的装备很先进,可惜对准的是自己的同胞。)
7月3日,联军抢夺老龙头火车站,与清军展开拉锯战,最终义和团和清军士兵弹药耗尽,退到火车厢中与敌人展开肉搏。在火车厢里肉搏的,就有华勇营的中国士兵。杀自己的同胞,他们丝毫没有手软。
从7月9日至14日,联军向天津全程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团主要负责英国军队的大炮和弹药,护卫和协同香港炮兵,向西机器局军火库发起炮击。在他们的掩护下,日军迅速占领了西机器局,随后将之焚毁。
(历史会永远记着他们的影子,但不会给予他们荣誉。)
在战斗中,美国步兵受到严重创伤,华勇营第一连和第七连冒着生命危险去支援。连美国军官也示意炮轰太密集,不让他们过去,但他们还是冒死前去。他们拖住了前面大量的敌军,确保了日本军队右侧不受到任何攻击。
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对北京城发起总攻。英军中午才到北京,巴恩斯中尉带领100多名中国军团的士兵运送重型机枪和各国的大炮,行走不便,但在最后几天,还是靠人力运到了北京。
(八国联军给予的荣誉,是你们永远洗刷不掉的耻辱。)
打下北京后,华勇营分兵驻守在京郊各地一段时间。1905年8月,英日第二次签订同盟条约,威海卫防御压力大为减轻,华勇营失去利用价值。1906年6月,该营被解散。对于他们来说,虽然英国当局对他们进行了诸多的嘉奖,但在他们的同胞们看来,他们实质上就是不折不扣的汉奸。帮助外人杀害自己的同胞,而且还那么心狠手辣,放在谁身上,能不恨得牙痒?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是怎么回事?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华勇营就是一支英军由中国人组成的雇佣兵军团。
华勇营的来历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新一轮的瓜分中国狂潮,纷纷找到清政府圈地强租,英国人也不例外。1898年7月,在英国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订租威海专条》,威海卫被租借给英国。
当时英国人强租威海卫的目的,是想将这里打造成英国的远东海军基地。然而当时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兵力捉襟见肘,导致威海卫陆防空虚。于是英军方面决定效仿当初在印度的模式,在威海卫当地招募士兵,组建一支中国雇佣军,由英国人负责指挥和训练。
英军最初的招募可以举步维艰,因为之前列强在中国的种种强盗行径,如今又强租了自己的威海卫,老百姓对于这群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抱有很大敌意。然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随着英军招募广告中不断上涨的待遇薪水,不少人心动了。
当时英军招兵广告上给出的待遇是:士兵的月俸可以达到8两银子,小队长则是12两。此外,在生活上保证士兵的吃喝待遇,每个季节都会提供免费的制服。甚至于英军还给出了晋升奖励的承诺,比如伍后两年内没有违规纪录,将得到30两银子的额外奖励。
很显然,这样的待遇是当时的老百姓无法拒绝的,别的不说,单就这8两银子的月薪,足以保证一个普通家庭过上吃穿不愁的生活。此外,英军还扩大招兵范围,将广告发到了直隶和东北地区,招兵对象也从当地农民,转变为退伍清军士兵。
很快,参军的人就多了起来。
1899年,英国人成功建立起了一支五百人规模的中国人雇佣军团,他们称这支部队为英军中国团,而中国人则习惯称其为“华勇营”。
华勇营的实力作为英国在远东组建的第一支雇佣军团,当时的英国人对华勇营给予了极大的期待,他们不仅希望用华勇营来增强威海卫的陆防能力,还想让这支部队成为其在远东的一把尖刀,复制印度雇佣军团的辉煌。
所以,英军在打造华勇营的时候,非常的用心。首先,兵员上大部分是19到24岁之间的年轻人,身体强壮,身高不低于1米7,这及时是在当时北方地区,也算是高个子。而且他们其中大部分是清军退伍士兵,有着一定的军事基础,成军速度很快。
当然,即便是老兵,也免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士兵们每天要进行四个小时以上的军事训练,包括射击、行军、战术配合等等。
此外,华勇营的装备是非常好的,制式步枪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此外还装备有马克西姆机枪,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许多西方军队都没有成建制装备,由此可见,英国人对于华勇营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而华勇营的中国士兵们,本就能吃苦,再加上丰厚的薪水使得他们更加珍惜这份工作,所以训练非常刻苦。当时的英国军官们对于这些士兵评价很高:
他们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他们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坚忍;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击中;他们很好养活,他们似乎对食物没有什么要求,不论是什么,只要是能吃的,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食物的数量⋯⋯是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
总之,英国人对于这支自己精心打造的雇佣军团,信心十足。
向同胞开枪当时因为租借威海,英国人和当地老百姓因为土地纠纷,发生了很多冲突,期间英国人派出华勇营,对当地老百姓,进行武力镇压。
英国人组建华勇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人的在华利益,所以华勇营要对付的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同胞。这一点,他们从参军之初就很清楚。所以,当英国人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对自己的同胞开枪。
如在1900春,英国人于垛山顶上埋界石,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英国皇家工程兵少校潘若思等人及护卫队受袭。赶来支援的英军共枪杀群众20余人,制造了令朝野震惊的“垛山顶惨案”。而华勇营是当时的英军主力,许多同胞都倒在了他们的枪下。华勇营的表现得到了他们上级的好评,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向威海当局发了一封嘉奖电报:
“向鲍尔中校表示祝贺,为了他的华勇营出色的表现”。
而正是因为在威海卫的“出色表现”,华勇营得到了英国人上级的更多信任。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华勇营被正式编入英国陆军,以英军“第一中国军团”的身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在战争中,华勇营并不是进攻主力,其多是担任后勤的护送支援工作。但是他们依然“战功赫赫”。
攻打天津机器局东局时,华勇营冒着枪林弹雨,将十二寸口径的大炮和弹药送上前线,协助俄军攻破东局子军火库,使得大沽通往天津的通道被打开。占领天津后,“华勇营”奉命为北京远征军征集船只,为联军征到了将近一百条大船和船工。而美军攻击紫禁城的大炮,也是华勇营拖上去的。
当然,华勇营也不乏和自己同胞正面相斗的机会,比如在抢夺老龙头火车站时,华勇营的士兵,在车厢中和义和团肉搏。
8月28日,八国联军部队在紫禁城里举行了庆祝胜利的阅兵式,华勇营作为英军的一部,自然也在阅兵队列之中。相对于外国士兵们的庆祝胜利时的欢呼和挥手,他们始终沉默。或许他们也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在吃饱饭面前,他们没有选择。
华勇营的结局庚子之役结束后,华勇营回到了威海卫,继续担任威海卫的陆上防卫任务,帮助英国人镇压同胞。直到1906年,因为英国和日本在远东的关系缓和,威海卫的防卫要求降低,出于成本考虑,“华勇营”被解散。而那些华勇营的士兵们,一部分留在当地担任租借巡捕,或者凭借自身的履历被北洋新军挖走。还有一部分,则因为无法面对当地的父老,或者憧憬新的生活,选择下南洋,去到了香港、新加坡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华勇营的士兵大部分是山东人,而且他们最初的老本行就是维持治安当巡捕,所以,来到香港之后,这些人也大都进了当地的警局。这也是为何在一些香港电影中,会出现出现于一些操着地道山东口音的警察。
对于华勇营,历来的评价都是呈现两极化。许多人因为他们帮助列强,向同胞开枪,而将他们视为汉奸。而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对他们表示理解,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
这些华勇营的士兵往往来自社会最底层,受尽了剥削,连温饱都无法保证。而英军则给予了他们优厚的待遇。为了生计和家人,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情有可原。
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华勇营?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是怎么回事?
个人通过查询资料整理如下: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使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国家,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人民民不聊生。这一场战争不仅仅是中国的耻辱,更是中国人清醒的开端。但是这场战争不仅仅来自外国的侵略,更有中国同胞的互相残杀,相信大家都知道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历史老师都很少提起,实际上是九国联军,第九个便是英国人组织的华勇营。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敌不断入侵我国,其中不乏“汉奸部队”。当时最为有名的便是华勇营,是一支清一色中国人组成的部队,由英国高额军饷供养,受命于英国,所在区域嚣张跋扈,欺负国人比英国人更为嚣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其更是充当马前卒,战斗在第一线,被外国军队称之为“最友好的朋友”。
这支汉奸部队作恶多端,最终又有一个怎样的结局?
华勇营沦为汉奸部队,杀害同胞,或许也并非他们所想,毕竟从1840年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受到外来者的侵略,整个国家都陷入一种任人宰割的状态。再者,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偿的银两全靠压榨老百姓,从而补充国库空缺,老百姓常常食不及腹,受到外来者的攻击。因此在面对英国人提出的高响条件,又怎能不被动摇,即使内心极其不愿意,但碍于生活所迫,他们必须得为英国人效劳。但这种行为终究是可耻的,毕竟身为中国人岂能被物质所迷惑心智,丢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骨气。
这支队伍不仅仅受到了清政府的反对,同时也受到了百姓的抵制。虽说这支队伍在英国的训练下,堪称精良,且受到了英国人的高度重视与器重,但终究只是英国人的机器,必要的时候,或许他们会受到英国人的赞扬,而一旦战争失败或者毫无可用价值时,他们就会被英国人抛弃,甚至被杀害,因此他们在战场中英勇善战,全力以赴,不论前方是敌人还是朋友,对于他们的利益而言,除了金钱就是战场上的冷血。
英国和日本后来签署了新的《英日同盟条约》,加上欧洲局势动荡,英国不得不削减在华军费开支,减少军事力量,于是华勇营在一九零六年六月被解散。华勇营杀害同胞,为当地人所不齿,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曾经的威风八面而今失去了英国这样的大靠山,很多华勇营成员性命难保。最终英国安排其后路,绝大多数汉奸背井离乡,被安排到了南非、香港等英国殖民地,或者英国在华租界任职警察,这也是以前在香港警署之中,有大量的山东威海卫人的原因,没有选择离开的人则隐姓埋名,生活十分凄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