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亲姐妹嫁一个男人?不别扭吗?

这个,别扭不别扭,那要看个人认知和(当时当地的)文化习俗了。

坦白的讲,一个人从很小的小孩长大而成为成年人、成熟的成年人,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能明白和接受“世界上有很多人,历史上有很多人,他们和我不一样”,而且,这个“很多人”和“不一样”还是正常的,我不应该因此而大惊小怪。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的,别人也是正常人,和我不一样的文化习俗并不一定就是邪恶的。可以说,有这些认识,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志和标准,而且是很重要的标志和标准。

一样的,一个文明、文化和群体成熟起来的标志,也是认识到、明白了和接受了“世界不是以我/我们为中心的”。或者说,一个文明和群体,只有接受了“文化多样性”,不再觉得和我不一样的“别扭”了,这个文明这个群体才算是成熟起来了。

或者换个说法;题主提出的,是个视野和胸怀的问题,是个人“幼稚还是成熟”的问题。人成熟起来的标志就是不再只看到/知道/认同自己那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人类历史很长了,这个世界很大,你的一亩三分地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更不是历史上唯一的正确性。所以,你觉得别扭的事情,别人(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其他人)可能觉得很自然,你觉得自然的事情,别人也许觉的别扭呢。

总之吧,历史很长世界很大,当你发现和认同了历史很长世界很大后,你会更成熟,历史和世界对你而言,也更有意义。

与题主和大家共勉。谢谢邀请,谢谢阅读。供题主和大家参考。

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亲姐妹嫁一个男人?不别扭吗?

姐妹同嫁一个男人,甚至姑侄同嫁,在古代社会很平常。如果按照人的天性来说,与别的女人共享自己的丈夫,哪有不别扭的?哪怕是亲姐妹。

不过,古代的婚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们都普遍接受了那种婚姻模式,所以女人们对此大多心安理得了。

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开来,从表象揭示古代婚姻本质,就能对这个问题理解得更深刻。

古代婚姻故事趣闻逸谈
  • 1.姐妹同嫁

姐妹同嫁的例子,古代一抓一大把。比如舜帝娶了尧的两个女儿;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和王娡的妹妹王兒姁同嫁汉景帝;汉成帝娶了一堆著名的姐妹花赵飞燕和赵合德;周世宗柴荣娶了符彦卿的一对女儿;李煜的两任皇后大周后和小周后也是一对亲姐妹;康熙的后宫,至少有四对姐妹花。

不光皇家,民间姐妹同嫁也比比皆是,多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比如著名的作家曹禺,他的母亲和小姨同嫁给他的父亲。

除了亲姐妹同嫁,还有族姐妹同嫁,在古代上层社会几乎是“标配”,基本是娶一个“搭”几个。搭上的姐妹还有个专门称谓——媵妾。

  • 2.姑侄同嫁

错辈婚姻,甚至姑侄同嫁,在古代也很寻常。比如汉元帝哀伤于母亲许平君的遭遇,将他的表妹许氏,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骜(汉成帝),汉哀帝同样也是立了自己的表姑为皇后。

姑侄同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孝庄太后与姑姑哲哲,及姐姐海兰珠,同嫁于皇太极。东汉时期,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他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妹妹,同嫁于汉明帝。东汉数位皇帝,都是打包迎娶功臣家族的姑娘,不论辈分。

  • 3.收继婚姻

收继婚姻,是男主人亲亡故后,族里的血亲,将其所有妻妾收纳的婚姻制度。这种婚姻包括三种情况:

①以下娶上(烝)

是指儿子(或侄子),娶了父辈生母以外的妻妾,俗称“烝”。

②以上娶下(报)

是指长辈收纳亡故的晚辈的妻妾,俗称“报”。

③平辈收继

这三种婚姻制度,在西周之前很普遍,随着儒家思想的建立,它被认为是有违伦理的行为,而受到谴责和禁止。不过,在草原民族,这种婚姻一直是主流模式。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收继婚姻有:宣姜改嫁卫宣公的儿子公子顽(烝);唐高宗李治娶武则天(烝);唐玄宗娶杨贵妃(报);李世民娶弟媳杨妃(收继)。

最著名的是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她先嫁呼韩邪单于,生有一子;后嫁呼韩邪单于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生两女;最后又嫁呼韩邪单于另一子搜谐若鞮单于。

如何理解古代的婚姻制度

以今天的观点看,古人的婚姻太乱了,不合伦理道德。其实不对,古代的婚姻制度很严格,只是标准跟今天有差异。

  • 1.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是古代婚姻的第一法则,列数西周以来几千年历史,除了极个别的奇葩,敢搞左右皇后并列外,没人敢突破“一夫一妻制”的规定。

比如姐妹同嫁,虽然共同拥有一个丈夫,但是她们的地位非常悬殊,只能有一人是“妻”,其她的都是“妾”。“妻”是这个家唯一的女主人,“妾”是财产,假如妾生了儿子,还能有半个主子的待遇,否则地位等同于奴仆。

所以,姐妹同嫁一般情况下,以庶女作为嫡女的陪嫁,只有在嫡女去世的情况下,才以另一位嫡女“替补”去“填房”。

当然,这种情况也要看男方的地位,假如男方地位高,比如皇帝,能被接纳就是荣耀,哪还有资格计较自家送进去的都是嫡女。

  • 2.同宗不婚

古人婚姻最大的禁忌不是血缘关系的远近,而是族群关系,同宗之间,哪怕出了五服,也不能通婚。请注意,不是同姓,同姓不一定同宗。比如王莽的皇后也姓王,他们一个是太原王氏,一个是琅琊王氏。

  •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人婚姻合法性的最重要标志,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外,“六礼”是婚姻程序合法性的标尺。

古代婚姻制度的本质

古代的婚姻,以今天的视角看,存在很多荒唐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能看清古代婚姻的本质,才会发现其合理性。

  • 1.界定尊卑

古代婚姻为何实行一夫一妻制,而不是多妻制?中原文明又为何不像草原文明,允许收继婚姻?一夫多妻和收继婚姻,带来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族群内成员关系复杂,尊卑失常。

比如姐妹同嫁,都生了儿子,哪一位是继承人?谁的地位更重?再比如一女嫁两代人,分别生子,后代在家族中的地位怎么界定?

所以,古代姐妹同嫁带来的麻烦,并非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别扭”,而是身份地位的“别扭”。我们重视的夫妻生活上的“别扭”,已经被文化认同消弭了,接受不了的会被当做“妒妇”,在“七出”(休妻)的范围,装也要装出满面笑容。

身份上的“别扭”才是最重要的,凭什么亲姐俩,她是妻,我是妾?所有皇家后院,包括民间妻妾恩怨,都是围绕“妻”的地位展开。

  • 2.维护家族利益

既然存在姐妹同嫁的地位争执“别扭”,为何姐妹同嫁之风长盛不衰?根子上就一句话——家族利益的需求。无论男方还是女方,都有利益需求的驱动,才导致姐妹同嫁变成常态。

①男方利益需求

最典型的就是满清与蒙古贵族之间的联姻。满清的皇后,绝大多数都是蒙古贵族,尤其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朝。那时候满清出于定鼎江山阶段,需要获得蒙古人的支持,合力对抗大明。

这种情况下,一般男方以女方家族势力为后盾,女方家族把男方当作潜力股。为了保证婚姻的牢固,女方往往“批发”家族女子嫁给男方。

②女方利益需求

女方利益的驱动,是姐妹同嫁的主要动力,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女子往往很高兴姐妹同嫁。

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家庭中,注定“后宫”不得安生,没有哪一个女人可以独宠,所以女人们往往形成派系。与其将利益分享给跟自己毫不相关的女人,为何不分享给自己的姐妹?这就是“可行性”。

在女人们的争斗中,姐妹互援,保住一个“妻”的地位,这是姐妹同嫁的“必要性”,同时也可以降低“竞争风险”。比如万一姐俩有一个不育,另一个可以替补,妾可以把自己的儿子,送给做“妻”的姐妹,占住继承权的制高点。

古人为何那么强调家族利益?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农业生产的最优组合,就是以家族为生产单位。所以,古人的生存利益之根,就在家族。

由此看来,姐妹同嫁的表象,揭示了古代婚姻,是维护家族利益的工具,每一位女子,其个人的荣辱、地位等,都由家族利益所决定。因此,她不得不积极充当工具,主动引家族姐妹为内援,夫妻生活的那一点点“别扭”,在巨大的利益需求面前,不值一提。

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亲姐妹嫁一个男人?不别扭吗?

姐妹同嫁一人,是古代陪嫁制度。如果这个男人有权有势,而又注定会三妻四妾,作为妻子,与其和别的女人勾心斗角共侍一夫,还不如和她的妹妹同嫁一夫,互相之间还有个照应。至于是不是别扭,封建社会,有权势的男人,非得要这样,不是女人能左右的事,别扭又能怎样?

这样的事例有好多,比如东周列国时期,卫庄公的次妃厉妫和她的妹妹戴妫同嫁卫庄公,厉妫无子,戴妫生公子完和公子晋。公子完就是后来的卫桓公,他被异母弟弟州吁谋杀,公子晋逃亡邢国。公子晋是后来的卫宣公。

赵飞燕和她的妹妹赵合德同嫁汉成帝,两人分掉皇帝恩宠,架空别的妃子,有才的班婕妤都不是她们的对手。赵飞燕后来封为皇后。

孙坚的妻子吴夫人和她的妹妹同嫁孙坚,姐姐吴国太死之前,交代儿子孙权善待她的妹妹,所以孙权的亲生母亲去世后,孙权称他母亲的妹妹也是母亲,书上称她为吴国太,孙夫人是她唯一的女儿。

曹操的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

刘禅的两任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

唐高宗娶了武媚娘之后,武媚娘的姐姐武顺和她自己的女儿贺兰氏也做了唐高宗李治的妃子。唐高宗封武顺为韩国夫人,封武顺的女儿贺兰氏为魏国夫人。但武媚娘并不高兴。

唐玄宗娶了杨玉环之后,杨玉环的三个姐姐也做了唐玄宗的妃子,唐玄宗分别封她们为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秦国夫人。

皇太极的宸妃海兰珠和庄妃大玉儿也是两姐妹。皇太极更宠爱宸妃。

光绪皇帝的瑾妃和珍妃也是两姐妹。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但上面的这些人物都是历史名人。

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亲姐妹嫁一个男人?不别扭吗?

现代社会里,哪个男人不暗恋自己的小姨子,恨不得将姐妹俩都娶到手,只是现实不允许罢了。

古代能同时娶到亲姐妹的绝非普通人家,一般都是王公贵族,特别是帝王家,古代帝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他的,娶亲姐妹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像三皇五帝时期的舜帝就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汉成帝娶了赵飞燕姐妹,曹操将他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武则天和姐姐武顺也曾共侍过李治,南唐的李煜娶了大小周后,皇太极娶了孝庄姐妹加姑姑,康熙皇帝更厉害,他一生娶了四对姐妹花,光绪皇帝也娶了珍妃姐妹俩。

古代的女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她们的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控,只能听从于父母、家族,是家庭用来交易的棋子,联姻的工具。毕竟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多少人都想依附于他,能够跟皇权沾上关系那将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而联姻是最简捷便利的方法,因此许多大户人家都将自己的女儿送进皇宫,孝敬皇帝,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将自己其他的女儿也送给皇帝,以求得家族飞黄腾达。两姐妹共侍一夫要说不别扭也是不可能的,各人有各人的利益,女人本来就是醋坛子,相互争宠,争权,有时亲人也会变为仇人,像武则天的姐姐武顺就因为争宠触犯了武则天的利益而被武则天处死了,赵飞燕姐妹也曾争宠而一度失和。当然了,皇帝的老婆实在是太多了,闹别扭而不和毕竟是低概率的,至于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别扭应该不会有吧,古代的男人妻妾成群,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都是别人的老婆,幸与不幸,和与不和只有她们知道,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揣摩古人,她们认为合适就合适。

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亲姐妹嫁一个男人?不别扭吗?

别说是亲姐妹嫁给一个男人了,就算是亲生母女嫁给一个男人这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比如说武则天的姐姐武顺,因为和武则天的关系非常好,所以经常到宫里面和武则天一起玩耍谈心什么的。武顺长的非常的漂亮,可以说颜值绝对不逊于武则天,李治没见几次面,便对她非常的喜爱,于是她便和李治瞒着武则天,发展了不正常的关系。

当然了,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件事情还是被极其聪明以及敏感的武则天给发现了。武则天便给武顺撂了一句狠话:要不是看在你是我的姐姐的份上,你必将和王皇后一个下场。王皇后是李治的原配妻子,被武则天收拾的 非常惨,在争宠的过程中,先是遭到武则天的陷害,死后又被武则天肢解。下场可以说是非常的凄惨。武则天对武顺说出这句话,令武顺那是非常的害怕,她出宫后,没过多久便死了。虽然没有确凿的说法是武则天干的,但和她肯定脱不了干系。

武顺还有一个女儿,贺兰敏月。这个女人非常的漂亮,并且当时正值青春,把李治迷得不要不要的。李治也知道,武则天是一个充满了嫉妒心的人,所以在武则天面前,并没有多么地表现出对贺兰敏月的宠爱。在武顺没有死之前,这对母女就一起侍奉着李治,可以说是一起“嫁给”了李治。唐朝确实是非常的开放。贺兰敏月对武则天也是很看不惯,觉得自己的母亲的死亡和武则天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武顺死后,她一直极力讨好李治,希望得到更多的宠爱,让自己更有权力,好和武则天斗上一斗。而李治也觉得武顺的死也和自己有关,于是对贺兰敏月也是非常好,多少有点内疚之心起作用。可是,她虽然有这种野心,但是无奈实力不足,和心狠手辣的武则天比起来,她确实太年轻了。武则天看到李治极为宠爱贺兰敏月,心理也是非常的不爽,她心想,这对母女怎么都和我作对。于是,她便在自己兄弟送来的特产中下了剧毒,让贺兰敏月吃了。吃后她便七窍流血而死,非常悲惨,而他的兄弟变成了替罪羊。这对母女可以说都是死在武则天手上。

古代皇帝的妃子中有很多是亲姐妹,武则天和武顺就是。很多的时候,因为对权利的渴望,她们并不会觉得尴尬。她们内心想的都是怎么争宠。武则天则是霸气十足,不允许高宗宠爱其他人。还有的亲姐妹则联合起来,想要在后宫称霸,比如说赵飞燕和赵合德,这对姐妹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有手段,将汉成帝那是迷得不行,心思全放在她们两个身上。这对姐妹也不觉得有丝毫的别扭。

在古代,有的时候为了生存,民间的有些贫穷的亲生姐妹也会嫁给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也会和睦相处,没什么可尴尬的。因为古代确实三妻四妾很正常。

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亲姐妹嫁一个男人?不别扭吗?

在中国历史上,亲姐妹嫁给同一男人,这种情况多的是,一点都不奇怪,因为那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就说当今世界吧!在民间,姐夫喜欢小姨子这种事情也是常有的事,不奇怪!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姐夫也是相当疼爱我的,给我买好吃的东西,给我买好看的衣服,关心照顾我无微不至,我也是很喜欢我姐夫的。

但是,我国婚姻法制度是一夫一妻制,不然的话,我也是很愿意嫁给我姐夫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