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和陆游要对开禧北伐的失败负责吗?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按照你的说法,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情况下,大陆坚持最终收复台湾,是不是不合适的?

抗战中,日寇占领了大量中国领土,中国人要求收复也是错误的?

天底下有这种道理吗?

对于大宋来说,他不是去主动进攻金国,夺取金国的领土。

而是大宋被辽金进攻,导致自己大片领土被金国占领。

所以,无论签订了什么条约,大宋军民试图收复故土,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至于金宋条约,都是金国在军事占优的情况下,迫使大宋签订了协议。

而不是大宋军事占优,主动和金国签订和平协议,这是有本质的不同。

一个被迫签订的协议,又有多少必要去遵守吗?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收复自己的故土和家园,拯救自己被奴役的人民,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大家要注意辛弃疾起义反抗金国,是什么时候。

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率领几十万主力南侵大宋,双方在长江流域激战。

在金国后方的汉人老百姓,一是不堪受女真人压迫,二是要声援南边激战的汉人同胞,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北方成为燎原之势。

而当时才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2000好汉,加入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这是完颜亮已经撕破协议,主动进攻大宋,那么辛弃疾起义行为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完全没有问题。

如果谁认为收复沦陷的江山有问题,他不是脑子有病,就是汉奸入骨。

辛弃疾和陆游要对开禧北伐的失败负责吗?为什么?

所谓宋金分治常态化,是指宋金达成了某种博弈终局或纳什均衡。

简单说,就是宋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方面改变分治局面,然后大家都认命了、不折腾了。

但这种终局,只能说勉强出现在1164年隆兴和议,或者说金军饮马长江失败以后。

1161年,金国要求重新划界,实际就等于说:1141年签订的绍兴和议不算了,现在我就是要灭了你。所以,绍兴和议之后,女真人就没打算消停,停战只是为了积蓄力量,目的还是要灭掉南宋。

但,女真人打不过。四路出击南宋,结果东路水军在山东就被南宋全歼了。同时,西北的契丹人开始搞事情,内部还出现了完颜雍自立为帝。即便如此,海陵王完颜亮还是要渡江,结果采石之战又被南宋打得樯橹灰飞烟灭。但完颜亮没完了,必须要渡江。但手下人看不下去了,直接把他杀了了事,然后全军撤退。

1162年,已经政变得手的金世宗完颜雍,以南宋不称臣为由,继续兴兵进攻南宋。女真亡宋之心,就一直没死。这时候南宋也被打急眼了,于是主战派开始抬头,搞了一次隆兴北伐,但北伐不成功。于是,南宋主和派又抬头了,然后就是宋金隆兴和议。

而辛弃疾起义抗金、陆游献策北伐,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里。

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之间维持了40多年的和平。这段时间里,辛弃疾和陆游的命运当然不会太好,可谓仕途坎坷。所以,这俩人在南宋朝堂根本就说不上话,坚持宋金分治也好、力主北伐灭金也罢,都产生不了任何实际作用。

但,隆兴和议之后,宋金就进入到了一种博弈终局吗?哪有那么简单,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博弈终局。金国只是在积蓄力量而已。

因为自绍兴和议之后,女真人始终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统治淮河以北的土地和百姓。金朝需要一段时间完成汉化。所以,这段时间里,金朝就是在加速汉化,以实现对北宋故土的全部统治。而等这个工作完成,灭南宋就是必然之举。

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就可以发现宋金之间还在较量。只不过较量的方式不是战争,而是力量积蓄。因此,即便和平了40余年,南宋与金国之间,仍旧没有形成博弈终局。女真人已经自认中国之主了,所以就必须要把南宋给灭了。关键是女真人也有这个实力。

这时候,南宋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当然是北伐,战争就不能停。等女真人在北方中原站稳了脚跟,自己只能等着被灭。所以,南宋主和派就是一群目光短浅、苟且偷安之辈。而按照隆兴和议以后的趋势发展,南宋肯定会被女真人给灭了。

然而,变数出现在了蒙古草原。成吉思汗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草原一统,而且开始对女真人跃跃欲试。正是因为蒙古人的崛起,所以最后的结果竟是南宋的寿命比金朝还强。

但是,南宋不能把蒙古崛起这个偶然变量纳入考虑范围。蒙古不崛起怎么办?自己肯定等着被女真人灭。而蒙古崛起了呢?自己肯定等着被蒙古人灭。

因此,辛弃疾与陆游这些人一直坚持北伐、挑起战争,并没有错。“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北伐中原、收复故土,是南宋能够挽救自己的最佳策略。

所以,即便是从讲道理的层面来看,辛弃疾和陆游这些人都没错。宋金之间就没有达成真正的博弈终局,和平只是暂时、战争才是常态。而南宋就不能给女真人占定中原、加速汉化的机会。如果按照这个道理推演,那么女真人就不会一直南下,其关注重点也不会从草原移开。所以,女真这支东胡系就会盯住草原不放,成吉思汗也没那么容易崛起。

即便从宋金和议来看,南宋也不能如此退让。绍兴和议是称臣,已经把自己变成附属国了。隆兴和议,明显是女真人扛不住了,所以不称臣,改称叔侄。但就是这份屈辱,也不是哪个华夏王朝能容忍的。东晋就是怂成那样,也没签订这种条约。所以,辛弃疾和陆游这伙人主张北伐,说明这些人还算有些气节。

但除了零星几个主战派,整个南宋早就不要脸了。赵家官人和南宋士大夫,一直担心被抓到东北当俘虏,重演一遍靖康之耻。所以,南宋的国是决策,就是要多保守有多保守,连定都建康这种事,都不敢做。你只能说,这伙人不仅怂到家而且不要脸。

有观点认为,南宋之所以不北伐,不是皇帝和朝堂不想北伐,而是南方的百姓不同意。就这种为士大夫精英开脱的观点,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大宋当真已经建成民主政体了。如果真是百姓说了算,那赵家皇帝就不应该在靖康之耻后跑到南方。因为北方百姓死活都不同意皇帝迁都。即便迁都南方,咱能不能定都建康,也就是南京。从这地方北伐中原,总比从杭州强吧?皇帝和朝堂就没摆出一个进攻姿态,怎么还能把这个锅扣在南方百姓身上。

因此,隆兴和议之后的宋金分治,根本就不是博弈终局。女真人就是在利用这个和平窗口期,建立自己在北方中原的统治。等这个工作完成,灭国南宋就是必然之举。所以,辛弃疾和陆游这些人坚持北伐,不仅合适,而且是南宋的最佳策略。

而从宋金之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看,这个博弈终局也不会出现。南宋和金朝在国力上旗鼓相当,至少在这个时间段内,金朝并没有形成碾压。既然国力上没有形成碾压,那么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就是不稳定因素。南宋人不满意,金朝人也知道南宋人不满意,两伙人只能互相猜疑,所以最后还得兵戎相见。

之所以维持了四十年时间的和平,就是因为女真人自己一堆烂账处理不好,最难的任务是统治北方中原。女真这个民族比契丹落后太多,它可以在中原输出暴力,但输出秩序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学习和消化契丹人和宋朝人的治理经验。

辛弃疾和陆游要对开禧北伐的失败负责吗?为什么?

这是个错误的命题提问!

宋金南北分治在当时来说不属于常态化,只是金人入侵大宋后暂时的一种相持阶段的战略平衡!

辛弃疾和陆游北伐属于抗击金人侵略者的一种爱国行为!不是你说的合适不合适,当时大中国受金人入侵国破家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辛弃疾和陆游北伐属于民族英雄的爱国行为!

你这个提问者不要歪曲历史,这属于民族大义!否则就属于颠倒历史的混淆视听错误言论,

现在有些人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罔顾事实,有的属于自己的无知,有的属于敌对势力,所以提问一定要把握正确命题,不能随便以混淆视听的思维来用词提问!头条平台一直在严厉打击歪曲历史的某些人,据我观察每个星期就有一批抹黑歪曲历史的账号受到封号处理!坚决支持头条平台的整治行动!

希望大家作为自媒体的一员,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上,坚决反对敌对势力的文化入侵,中国人就应该维护大中国的一切!否则就属于汉奸行为!会受到历史的审判!

辛弃疾和陆游要对开禧北伐的失败负责吗?为什么?

南宋与金国南北分治時期的陆游始终坚持抗金,辛,陆联盟。是大汉族,民族气质的代表,由于他们是文人,有心无力,那時汉奸当道,涂过光阴的人占了优势,昏君尚且不惜领地,买国求安。陆游一介书生能干什么呢?

辛弃疾和陆游要对开禧北伐的失败负责吗?为什么?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南宋不可推脱的使命!

公元1127年,金军大举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窝囊的徽钦二帝,及京中的一众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被金人“一锅端”,统统押往北国,北宋就此灭亡。

虽然,此后宋高宗赵构在大臣的拥戴下,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算是延续了大宋的国祚。然而大宋北方的半壁河山此时已陷于金国之手,中原百姓无时无刻都在饱受金人的揉躏。作为北宋后继者的南宋,靖康之耻焉能不雪?亡国之仇岂能不报?

因此,不管时间怎么推移,也不论宋金关系是否日渐缓和、是否形成常态化,只要金国一天不灭,南宋就不能偏安于富裕的江南,而应该时刻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做准备!而这正是宋高宗把临安府(杭州)定为“行在”而不是南宋的都城的原因,就是为了向大宋军民表明,自己北伐金国,收复失地之决心。

所以说,题目中的论点,本身就是一个谬误!试想想,如果按照题主这个逻辑,那是不是两岸长期对峙,一旦形成常态化后,我们就该忘却统一大业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是典型的汉奸逻辑!

不论是辛弃疾,还是陆游,他们两人的北伐抗金之举,都并非真如题主所言,是“挑起战争”,而是出于民族大义,出于满腔的爱国热情。而这份爱国热情是深深烙在每个热血的大宋子民心中,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淡漠,也不因身世的不同而改变。

所以,年过八旬的陆游在临终前,仍留下可歌可泣的绝笔之作《示儿》;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道出了陆放翁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所以,生于大宋“沦陷区”的辛弃疾,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大宋的身份认同,从青年时起便参与耿京起义,与党怀英等人坚持抗金,曾以十余骑突入敌营,擒杀叛徒张安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辛弃疾和陆游要对开禧北伐的失败负责吗?为什么?

导语:

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是历代儒家士子的政治目标和理想。辛弃疾和陆游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目标,想抗金恢复中原也是天下儒家士子的共同志向了。问题是在南宋文官集团掌控下的南宋政治环境,他们这样的异类显的格格不入。显然辛弃疾,陆游想挑起什么战争,图谋王师北望,恢复汉家中原江山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被南宋腐朽的官僚体系打击的破碎,并无实现的可能。

一,文武双全辛稼轩,壮志未酬泪沾襟

辛弃疾的词,沉雄壮志凌云,有铁马金戈,有豪放不羁。他写词六百首,把自己爱国欲恢复中原志向写于自己的词上。所以文采斐然。但是更令人惊艳的是,他在个人武力值上的恐怖,在军事指挥才能上的厉害,才让后人叹为观止。辛弃疾21岁就带二千人加入耿京领导义军抗金。在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后,辛弃疾率领五十骑闯入金兵大营。杀个几进几出,把张安国擒拿为耿京报了仇。从这可以看出辛弃疾个人骑射,战斗技术都很厉害了。此后在南宋历任江西,湖南,福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叛乱。他的主战政治思想,最终遭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报复,辛弃疾屡屡被辞官,无奈于公元1207年,抱病去世。把自己一腔热埋入了自己热爱的中原故土。

二,坚定主战,终不见用,郁郁而终陆放翁。

陆游文采不逊于辛弃疾,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大儒。十二岁即会作诗写词,一生有诗词九千首。世人赞叹他的诗词有李白雄奇奔放,杜甫的悲壮。1153年,陆游进京会考名次高于当朝宰相秦桧孙子秦埙,以是秦桧指使让陆游落榜。只到1155年,陆游才正式入仕。宋孝宗赵昚在位后,陆游深受赏识,以是上奏主战抗金。可贪图亨乐的宋孝宗无意北伐,最后陆游被贬职到镇江任通判。此后历次跟随张浚,王炎,都积极主战献策,可惜都失败了、陆游坚持主战终于惹怒主和派,被罢官十三年。1203年,同样主战的辛弃疾拜访了年老的陆游,两人相见恨晚结为知己。公元1209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作《示儿》一诗愤而逝世。

最后总结:

在金宋南北对峙中,面对强盛的金国,只有辛弃疾和陆游深刻明白,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南宋只有抵抗,才有生存的空间,辛弃疾和陆游正因为明白这点,在家国忠义,儒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中,他们矢志无悔决心抗金保家卫国,他们挑起战争是正义的呼喊,是为了中华血脉的延续和传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