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李自成反明时,屡屡受挫,甚至一度面临“被打个精光”的窘境。

然而,李自成却总能一次次走出低谷,愈战越强。

李自成抗清时,也是屡屡受挫,但其实力一直非常雄厚,即便在其最后时刻,手中仍有数十万大军。

然而,李自成却始终找不到扭转局势的办法,一败再败,直到兵败身死。

其中差异,究竟何在呢?

反明:愈战愈强的李自成

1630年,李自成杀死贪官,投奔了舅舅高迎祥的队伍,做了一员“闯将”,开始了造反生涯。

很快,起义军就遭到了挫折。

大明先后以杨鹤、洪承畴镇压,在陕西以剿抚手段双管齐下,农民军或败或降,剩下的起义军难以在陕西立足,被迫转入山西作战。

当时的山西,备御空虚,饥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反而壮大了起来。

然而,当大明调集重兵来剿时,起义军再次陷入困难。1633年冬天,农民军被压缩到黄河以北的河南地区,活动余地极小,粮食给养极为困难,随时有被围歼的危险。

于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满天星、罗汝才等61位起义军将领“乞降”。

官军不知是计,放松了对起义军的进攻,起义军遂趁其麻痹,渡河而走!

渡过黄河后,当地贫苦农民纷纷参加起义,起义军形势更壮。

大明认识到,仅靠地方官员去剿,难以解决到处流动作战的起义军,遂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加紧围剿。

在明军的围剿下,各处起义军又连遭失败,湖广的起义军几乎被剿灭殆尽,李自成等人又被困于汉中附近。

李自成、张献忠为了摆脱困境,开始转移,却不幸误入栈道附近的险地,被困于峡中。

李自成遂重贿陈奇瑜及其左右,表示愿意解甲归田,只求给条活路。

陈奇瑜信以为真,接受了农民军投降。

然而,起义军走出栈道,立刻杀死安抚官,再次起义,连破凤翔、陇州等地,关中大震!

大明遂调洪承畴、卢象升等人主持剿灭工作。

洪承畴、庐象升都很猛,起义军再遭重挫,领袖高迎祥战死,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

此时,起义军元气已伤,形势危急。然而,由于清军进犯京畿地区,卢象升奉命“北上勤王”,起义军压力大减。

因此,在李自成的领导下,起义军又再次活跃起来,走出低谷。

然而,洪承畴增兵调饷,以“十面之网”之策围剿李自成,使李自成陷入了起兵以来的最低谷!

李自成在陕西坚持不住,遂决心入蜀。

结果,攻汉中失利,李自成所乘战马被射杀,自成“裸身涉水逃去”,几乎战死。

随后转战四川,虽破了些州县,但自身损失极大,“入蜀时数十万”,出蜀时只剩下“数万”。

回到陕西后,李自成又在洪承畴、孙传庭的联手打击下,再遭重挫。

大天王、混天王、过天星等部纷纷投降,李自成连遭挫折后,只剩下1400多人。

随即,祁总管投降,李自成兵力更少,只好转入商洛山中蛰伏。

次年,李自成避走巴东,但仍找不到机会,兵败奉节鱼腹山,再次跑回商洛山蛰伏。

这是李自成反明的最低谷,最少时,李自成部总共只有十八骑!

然而,蛰伏两年后,李自成终于等到了机会。

一来,洪承畴、卢象升等人被调去和清军作战,孙传庭又莫名其妙获罪被朝廷关押了起来,明在内地的力量弱了。

二来,张献忠等人起兵后,明军集中仅有的兵力在四川围剿张献忠、罗汝才,中原守备空虚。

李自成趁机东出,进入河南!

此时,河南正遇久旱蝗灾,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参加起义,“饥民从者数万”,不久,李自成又联合了当地一些起义军,发展到数十万。

而且,这一次,由于大明不得人心,许多知识分子也加入了起义军,李岩提出“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的战略方针,又推行“均田免粮”的经济政策,宋献策提出“十八孩儿做天子”的童谣,使李自成的起义水平迅速上了新台阶。

此后,李自成连破大明,直至入北京,所向披靡!

连遭挫折,最后却成了王者,这就是李自成反明的基本历程。

抗清:一路败到底

李自成抗清,却几乎没有什么波澜起伏,其“运势”如直线般路向下。

李自成先是在山海关,与吴三桂、清军作战。

失败后,李自成退回北京,急急忙忙做了天子,又放弃北京,撤回了西安。

清军入北京后,暂时停了下来,李自成仍据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兵力仍数十万(号称百万),实力雄厚。

然而,当清军兵分两路来攻时,李自成却一路败得毫无悬念。

山西、河南,毫无悬念的丢失了,雄关潼关也被敌人从正面突破···

李自成知在西北已无法立足,遂退往湖北。

撤退途中,李自成经过当年蛰伏许久的商洛山,或许,当时的李自成依然认为有东山再起之日吧。

退入湖北后,李自成在武昌设府,兵力仍有数十万之众。

李自成雄心勃勃,表示:西北已失,东南可取。决心进攻南明。

然而,大清并不给李自成这样的机会,阿济格的军队很快就追到了武昌。

李自成出战不利,被迫再退。一路往九江,一路湖南。

随后···李自成消失了···

有人说李自成“归隐”,有人说李自成被地主武装杀害了。

无论如何,李自成算是一败到底了。

反明的挫折,使李自成最后成了王者。

抗清的挫折,使李自成最后成了亡者。

其中差异何在?

过度解读

对此,最常见的解释是:李自成入北京后,腐化堕落了。

因为你腐化堕落,脱离群众,得不到支持,肯定就要失败嘛,没毛病。

然而,历史从来不是如此的简单。

确实,在北京时期,李自成、刘宗敏等人都出现了一些腐化行为。在议论出兵山海关时,李过、刘宗敏确实”耽乐日久“,一度不愿为将。

然而,事实上,李自成也好,刘宗敏也罢,在此后仍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和农民领袖的作风。

李自成、刘宗敏,在此后都曾亲自冲杀,负伤。

确实,在北京时期,李自成、刘宗敏追赃很狠,执行过许多酷刑。

然而,李自成等人镇压的,是明官吏、富豪,很少侵犯贫苦百姓的利益。

后人提起张献忠,多联想到“屠川”,以其为“魔王”,提起李闯王,则仍多抱以同情、怀念,看来,尽管满清对二人都极尽抹黑,但公道自在人心,李闯王的名声一直不错。

所以,以一句“腐化堕落”来解释李自成后期的败亡,并不合适。

民情已不同

造反是杀头的事情,但凡有口饭吃,老百姓也不会造反。

明末,李自成之所以能挫而复振,关键在百姓没有活路。

所以,李自成到了哪里,哪里就有大量的饥民来跟随。

之所以如此,固然有旱灾、蝗灾的因素,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土地兼并与沉重的赋税。

明末庞大的皇族规模,本就给大明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皇族还占了大量的良田,使失地农民遍地都是。

同时,为了支撑对后金(清)的战争,大明又征“辽饷”等各种税,使百姓更活不下去了。李自成本人,也是朝廷因财政困难将其“裁员”而被逼上造反道路的。

如此,不造反是死,造反可能活,何不搏一搏?

满清入关后,确实做了很多不像话的事情,但百姓的负担确实大大减轻了。

多尔衮入北京后,虽然搞圈地等错误举措,但废除了“辽饷”等各种沉重赋税,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百姓有了活路。

如此,百姓就不必非要造反了。

因此,反明时,李自成即便遭遇挫折,或就地周旋,或蛰伏一地,或远走他处,从容自若。

而在对清的作战中,一旦失地利,往往就意味着在一地站不住脚。比如:山海关战败,李自成迅速退出北京、直隶;潼关失守,李自成迅速放弃根据地陕西,一败就跑,仓促无比。

民情不同,闯王周旋的余地小了,再没有那么从容了。

敌人不同

李自成的一路失败,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真心打不过!

这也难怪,事实上,李自成当年打精锐明军也打不过。

洪承畴、卢象升···与大明的精兵猛将正面交战,李自成从来没有占到便宜。

然而,这些精兵猛将,都被清军打败了···

显然,八旗军的战斗力,远在农民军之上。

况且,清军还得到了吴三桂这种大明最精锐部队的支持。

李自成打不过清军,就自然而然了。

打不过就算了,走也走不过!

八旗也好,关宁铁骑也罢,都是当时最精锐的骑兵,其追击速度都十分惊人。

反明时,李自成以“流动作战”为争取主动的主要方式,如今,这一方式已经无从开战了。

在清军连续的战略追击下,李自成除一退再退外,别无他法。

纵横之别:外部环境不同

除了“流动作战”外,李自成还有一大法宝:诈降。

然而,在对清作战时,这一招是无论如何用不了了。

反明时,“玩家”大致为:明、后金(清)、李自成、其他起义军。

抗清时,“玩家”大致为:清、南明、李自成、张献忠。

玩家差不太多,但李自成的环境却完全不同。

反明时,农民军内部虽有矛盾,但在反明一事上基本是团结、合作的,互为盟友,而后金(清)则也视明为主要对手,甚至两次主动致信李自成,希望“平分天下”。

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周旋的余地更大。

对大明来说,李自成虽是威胁,但并不是唯一威胁,甚至在大多数时间,不是最主要的威胁。

因此,只要李自成被打败,大明往往又要急着组织对其他对手的打击,李自成或诈降,或蛰伏,都能“留得青山在”。

李自成陷入低谷时,洪承畴、卢象升等“苦主”都被调到了对后金的战场上,使李自成有了喘息之机,更有甚者,洪承畴、卢象升,这些李自成的苦主,都是葬送在明清战争中,使李自成少了许多强敌。

而明军抽调兵力进攻张献忠等部,也使李自成有了走出商洛山,发展壮大的机会!

可以说,没有后金(清)及张献忠等部,李自成恐怕已经被灭了。

而抗清作战时,李自成却成了“四面树敌”者。

清原本想要同时征李自成和南明,但在再次评估后,决心先安抚南明,集中力量攻打李自成。

南明与李自成有“杀君父之仇”,视满清为友军,也出兵进攻李自成。

而同属农民军的张献忠,不但不与李自成联合,反而与李自成相互征战,即便在李自成即将退出陕西时,张献忠仍与李自成在争夺汉中。

四面树敌,哪里还有喘息之机呢?

李自成在最后时刻,居然决心征南明,以东南来填补西北的丢失···

从山海关到九宫山,李自成似乎始终没有搞清楚:谁是最主要的敌人?

同样,南明、张献忠也始终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结果被满清玩弄于鼓掌之间,可惜!

抗清时,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李自成再无法如反明时一样,持续获得大量饥民的支持,失去了败而复振的社会条件。

同时,李自成在反明时的两大主要法宝“流动作战”和“诈降(蛰伏)”,也因敌人的变化而失去了施展空间,一旦在正面战场上失败,就再难周旋了。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满清的战略正确,且具有消灭李自成的实力。

李自成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主要是依赖不断出现的饥民队伍。

当时北方连续灾害,明朝已经是崩溃边缘,无法救灾,导致饥民不断出现。

李自成多次被明军打成裸奔,但只要自己没死,很快就能网络一批饥民继续流窜成军。

所以,农民军其实是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民军是消灭不了的。

而明军的根本战略错误,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

也就是这边有农民军起兵早就,明军就稀里哗啦跑去镇压,乱杀一通。结果这边刚杀平,那边又起来。

这就像野草烧不尽一样,镇压根本就没有效果,反而导致职业明军越打越少,越大越弱,最终明军反而崩溃。

而满清不同。

满清的战略很明确,就是追着蛇头打,不管别的就要杀掉李自成这些领袖。

把蛇头打掉了,农民军就群龙无首,由平庸军人领导,不难对付。

而且,明军战斗力比较弱,满清军队战斗力很强,农民军远远不是对手。

一片石李自成惨败后,立即向陕西退却,但清军追赶速度非常快。

农民军一大特点是行军速度快,这样打不过明军,也可以逃走。

李自成4月13日从北京出征讨伐吴三桂,4月20日抵达山海关,花了7天时间,平均每天行军约90里。

然而,清军速度也很快。4月29日,李自成从北京撤离,5月8日,清军在庆都追上了大顺军的断后部队。清军从蓟县追到庆都,花了8天时间,平均每天行军约70里。

这种情况下,农民军打不过,又逃不掉,逐步被打散。而李自成因为站不住脚,又没有自己可靠根据地,越打越弱,只能不顾一切逃亡,最终在九宫山被杀。

他的部署很多投降,顽抗的则没多久就被消灭。

第二,解决了粮食问题。

明朝解决不要饥荒问题,其中重要原因是很多土地被兼并,农民数量又多,粮食产量不够实际需要。

但满清入关以后,大肆屠杀,导致人口巨减。加上之前明军和农民军混战多年,人口也有大幅度减少。

学术界对明末人口的估计,的确是在1.5亿到2亿之间。

然而,在清初的顺治年间,男丁人数仅1403万,人口出现了急剧的减少。

加上小冰河时期的过去,所剩无几的人口也就不存在太大的生存压力,意外的结局了这些问题。

打个比方,本来10亩地要养100个人,人人都吃不饱。现在其中80个人被杀死了或者饿死了,剩下20个人靠10亩地就可以生存。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感谢邀请。

崇祯在位十七年,始终不能扑灭李自成,最后反而被其逼杀。然而,仅仅一年之后,李自成就丧命于湖北九宫山。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

小奔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导致了李自成能够反复重启系统:

一、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明朝政权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

明朝有两大敌人,分别是四处流窜,越剿越多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以及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

然而,明朝政府始终没能在攘外和安内之间分清主次关系、先后顺序。因此,只能像救火队员一样,把有限的力量反复调来调去:李自成声势大的时候,去镇压李自成,满清威胁大的时候,又调兵去抵抗满清。

比如1638年,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围剿李自成,打得他几乎全军覆没。最后,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这是明朝政府最接近彻底打败李自成的一次。

可惜的是,满清扮演了李自成的救星,这一年,多尔衮率领大军突然攻入长城,崇祯被迫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防御,李自成得以侥幸活命。

事后,孙传庭因为反对调陕西兵北上,被投入大牢,一呆就是三年。一年多以后,洪承畴在松山之战中,13万明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镇压李自成最为厉害的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曹变蛟则在松山失陷时被杀。

相比之下,满清入关之后,面对的敌人分别是偏安南京的南明和李自成。南明政权始终沉醉在“联虏平寇”的美梦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满清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敌人。

结果,当满清放手集中全部力量追着李自成打的时候,南明只是扮演了一个奇怪的旁观者。

二、从统帅身份来看,崇祯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

作为一个领导人,需要的优点是:善于用人,敢于放权。

可惜,这两点,崇祯都做不到,他始终对臣属刻薄,一有错误,或杀或贬,使得很多人以明哲保身为做官原则。他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这些人,真的不堪一用吗?恐怕不见得,满清入关后,正是依靠大量投降的明朝大臣,如沈惟炳、王鳌永等人,才迅速平定北方。

此外,崇祯盲目指挥也是问题,他在松山之战时,催促洪承畴进军,导致其全军覆没。重新启用孙传庭后,又不顾孙的军队仓促组建,再次逼迫其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最后全军覆没,孙传庭也不幸殒命。

可以说,洪承畴、孙传庭都是不亚于曾国藩、左宗棠的角色,如果崇祯能够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李自成打败。

相比之下,顺治皇帝年幼,久经战阵的多尔衮在军事指挥上,放手让阿济格、多铎进兵围剿李自成,从不越级指挥。

三、明军腐败透顶,不能和巅峰时期的八旗相比。

打仗,靠的是军队。

明朝末年,部队军阀化越发严重。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出工不出力,一有危险,甚至拔腿就跑,完全不顾友军的死活。比如左良玉,坐拥二十万大军,始终把军队当做本钱,对朝廷阳奉阴违。比如贺人龙,临阵脱逃导致总督傅宗龙战死。

相比之下,满清八旗是一支令行禁止,有着高度纪律的军队,打起仗来,勇猛不怕死,军事素质又高,即使是万历时期,明军精锐野战能力就已经不如满清。

李自成能够打败明军,却打不过满清,这又是一大原因。

四、李自成死的莫名其妙,可以说是天意。

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李自成在和明军交战过程中,仿佛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几次大败都侥幸活命。

活着,就是他能反复重启的本钱。

不过,他的好运气却在1645年,明朝灭亡仅仅一年之后,就在湖北九宫山,被一群农民打死。

要知道,他当时手头还有二十万大军。假如他没被打死,后来的历史发展成什么样,确实很难说。

但是,因为他的死,大顺军队群龙无首,逐渐分崩离析,直到最后被满清彻底镇压。

因此,小奔认为,正是以上四点理由,决定了李自成打明朝,始终能够不断重启系统,遇到满清,就彻底死机。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李自成打明朝,可以屡败屡战,可以“重起百次”,被清朝打败后,却一蹶不振的原因,也就这么两个方面而已。

其一、天下大格局改变了,吴三桂的明军与八旗军联合后,李自成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就瞬间消失

大格局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明朝、李自成、八旗军三者是互不联系,三者都想一口气吃掉其他势力。

比如,明朝开始的国策,就是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也就是同时战胜八旗军,以及李自成的起义军。

李自成的战略,也是同时消灭明朝和八旗军。

八旗军开始也不分明朝的“贼兵”和“官兵”,对八旗军来说,李自成和明军都是外族力量,都是无差别对待的。也就是说都要战胜他们的。

在这种大格局之下,本质上就是丛林法则,没有整体战略力量之间的联合,三者混战,结果就是强者为王,败者可以逃之夭夭。

举个例子,明军与李自成死磕的时候,李自成可以一败涂地,但是明军却不能彻底剿灭他,因为刚要剿灭李自成的时候,八旗军就入侵了!

这个不是偶然现象,是三者力量呈现的一种混沌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丛林法则”,丛林法则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宏观的大背景之下,没有战略层次的“阴谋诡计”,打败了就逃之夭夭。

但是吴三桂的明军与八旗军联合后,李自成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就瞬间消失了,没有战略回旋余地的李自成,失败后当然就“起不来了”。

其二、李自成军队内部出现了腐朽的病根,进京后的李自成军队,获得太多的金银财宝,太多的美女家属,这些都是累赘

毫无顾忌的人,才能逃跑成功,假如要运送7000万两白银,这得要多少士兵去护送。

再就是,进京后李自成军队的美女家眷,也是成千上万的增长,他们又都是“小脚女人”,都是要坐轿子的人,这得要多少士兵去照顾她们。

如果李自成带上这些“难得之货”,还能东山再起,估计是神仙也办不到的。

事实上,以前的李自成能够逃跑成功,都是轻车简从,曾经有一次仅带领18名亲随逃入山中。

但是进京后,李自成登基成为皇帝,身份地位不同了,随从又多,目标也大,不要说东山再起,连一个藏身之处都很难找到。

综上所述,李自成进京后,天下大格局改变了,吴三桂的明军与八旗军联合后,李自成的战略回旋余地,也就瞬间消失了。

与此同时,李自成军队内部出现了腐朽的病根,进京后的李自成军队,可能获得太多的金银财宝,太多的美女家属,这些可能都是他们的累赘。

所以,原本李自成可以屡战屡败,也可以东山再起,但是进京登基称帝后,他就不能失败,一旦被清军打败,就再也起不来了!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李自成屡败屡战的根源

李自成屡败屡战的根源是因为大清存在。

举几个时间点:

1629-1630年,己巳之变,皇太极入关。各地明军纷纷调入北京,陕西五镇精锐17000全部东调,也就造成陕西空虚,流寇肆虐。甚至流窜到山西。

1632年,随着明军纷纷回撤,陕西流寇被剿灭殆尽,余下逃入山西;但这时候山东孔有德叛乱焦头烂额。

1634年,山东叛乱刚平,皇太极西征林丹汗,又摆了一刀,宣大防御体系迅速瓦解,重兵援救宣大。农民军渡过黄河,在年底进入凤阳。

1636年,明军设置总理、总督分区剿匪,议兵72000,边军劲旅纷纷南下,在卢象升指挥下节节胜利,然后皇太极派阿济格入关。诸将纷纷北调防卫京师。

1638年,在杨嗣昌的四正六隅计划下,议兵12万、饷280万,陕西在洪承畴、孙传庭指挥下作战大胜,在中原也被围困在豫西一带。然后年底阿济格、多尔衮入关,明军有战斗力的部队纷纷北调防卫京师。

(1640年左右的形势,喀尔喀、准噶尔、大清、大明鹿死谁手有未可知;李自成能崛起就得益于大明的内外环境)

总之,明军作战刚有点起色,皇太极给来一下,谁也顶不住哈。你说这怪谁?

要不是皇太极几次入关,李自成能保证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清军真要入主中原就又没机会了。

机会怎么来

那李自成有机会没机会东山再起呢?

(大顺打不过大清,只能等待内亚局势变动)

答案是有的:

第一:俄国哥萨克扩张快点,沿松花江骚扰到开原附近。刚入关的顺治不能不管。

第二: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叛奔喀尔喀,反出清廷。提前一年半。

(可惜没等到)

第三:1640年,巴图尔珲台吉在蒙古世界会盟后,帮顾实汗打下青海,然后集结蒙古诸部东征漠南,与清军决战。提前乌兰布统

总之内亚局势变动晚了点,没有机会拯救李自成了。比如腾机思叛乱在1646年,哥萨克引起清朝注意在1653年,顾实汗占了青海、关注的是西藏和西康的白利土司;葛尔丹东征到了1689年。

李自成赶上了第一次内亚格局变动;但没赶上第二次内亚格局变动

三藩都没抓住内亚局势的变动,何况李自成呢?也是天命吧。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李自成李闯王本来小时候我眼里是个英雄,随着年纪越大越老,接触的东西多了,感觉形象变了,越来越小那种…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少,李自成被明朝打败好多次,但是明朝没一次做到斩草除根,没在物理上消灭他,加上当时的明清争斗,明的西北,西南,中原一带的大环境,李自成终于做大,做强,1644年进了北京,当上了大顺的开国皇帝…

可能这时李自成集团有一些膨胀,完后在讨伐吴三桂时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打败了,退回了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在清军的不断进攻围逼下,李自成大大小小败仗不断,像西安,大同都有过激战,到了1645年初,大顺陕西,河南也守不住了,李自成呆不下了,带着部分队伍去了湖北,恰巧湖北的主要势力左良玉集团在和南明的马士英闹矛盾去讨伐,湖北空虚,李自成暂时占领了武昌和一部分地区,但不久,左良玉因病死了,儿子降清了;这边李自成湖北根没牢,那边湖北原主要势力左家降清后,清兵追来了,李自成继续南跑,在湖北九宫山附近发生一次意外,李自成因大意了,被几个农民或者是几个地主的家丁用叉子弄死了~被从物理上消灭了,死的挺窝囊的!也有传说李自成出家隐居的,可能性不大!

反正清史上1645年后—认为李自成大约的确是死了…死了还怎么东山再起,残部也没多少能人,像张献忠死了后的孙可望,李定国那种!

如果不是九宫山外意外死亡,觉得李自成应该还是能折腾一阵子,反败为胜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