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都说算了,吴三桂却仍要残忍地杀死永历帝是怎么回事?
永历帝被抓时,昆明百姓失声痛哭,几个满清八旗士兵一看,立马剪掉辫子,连连跪拜,还嚷嚷着要救他。
永历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
康熙元年,他被缅甸新王五花大绑,送给了清政府,落到了当时负责灭掉南明的吴三桂手中。
在从缅甸押送到昆明的路上,队伍经过南城外玉带河畔,一只公鸡突然啼叫,紧接着周围的公鸡、狗一齐开始发出声音。
百姓们也都纷纷跑出来看,原来是永历帝一行人被押送回来了。
南明皇帝这一次,凶多吉少,百姓们忍不住失声痛哭。
后来,这座桥就被叫做“鸡鸣桥”。
等到永历帝抵达清军营中时,几个清军看到他的容貌,惊为天人:“真是太有帝王之相了!”
随后,这些清军开始对着永历帝跪拜,还争先恐后剪掉辫子,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和身份。
有的人,甚至还想要联合起来,营救永历帝。
只不过,还没等他们出手,事情就败露了。
《南明史》: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
不管永历帝朱由榔长得多么有帝王之相,南明的气数也早已经尽了。
如果严格来说,当吴三桂像多尔衮投诚,打开山海关大门的时候,南明就基本没有希望了。
1644年,崇祯册封吴三桂为平西伯,把明朝的命运压在了吴三桂身上。
只要吴三桂守好山海关,一路回京勤王,明朝就还有希望。
可吴三桂,没赶上半路杀出来的李自成。
李自成进攻京师,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回京路上的吴三桂,就这样成了无主之人。
左右权衡之下,吴三桂投靠了满清,与多尔衮一起进攻李自成,还打开山海关的大门,让清军进了京。
同年,部分南逃的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在南京另起炉灶,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也就是“南明”。
当时的南明,基本占据淮河以南地区。
可很快,清军南下,扬州陷落、南京陷落,朱由崧也成了俘虏。
1645年,明朝遗臣又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还联合周边的寇贼一起抗清。
但很快,朱聿键被抓,绝食而亡。
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为永历。
他便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也就是题目中所提到的永历帝。
相比前两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的抗清斗争,明显成功了许多。朱由榔和东南沿海的郑成功联合,东西夹击清军,局势一片大好。
可就在这时候,南明发生了“三王内讧”,最后的结果就是,朱由榔被逼到了云南昆明,不少西南的军事情报都落到了清军手中。
同一时期的吴三桂,刚刚消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余部,评定了川蜀一带。而今,他又被清政府封为“平西大将军”,目标直指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
1659年,吴三桂正式进攻云南。
早已经从内里溃败的南明,根本挡不住吴三桂的猛烈进攻,只能一退再退。
在撤退路线的选择上,南明官员有了三种意见:
- 第一种观点:应当入蜀,随便一藏,都是易受难攻的地方;
- 第二种观点:应当从广东南部走,直接进入今天的越南、老挝一带;
- 第三种观点:应该往西南方向撤退,进入缅甸境内。
思量再三,朱由榔采取了最后一种,从原来的昆明撤到永昌(云南保山县),而后退到腾越(云南腾冲县),最后进了缅甸境内。
当时的缅甸国王莽达收留了朱由榔。
朱由榔以为,这是他的转机。
殊不知,这恰恰是他的死期。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到最后都是利益权衡。
而南明明显敌不过满清。
所以,当吴三桂的军队,对着缅甸不断进攻时,缅甸王莽达的弟弟莽白发动政变,杀兄夺位。
《明史》:既至,以兵围之,杀沐天波、马吉翔、王维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详《任国玺传》。存者由榔与其属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临缅,白文选自木邦降,定国走景线,缅人以由榔父子送军前。
夺位后的莽白,迅速和清政府达成一致,杀了朱由榔身边的侍卫,把朱由榔等一行人五花大绑送给了吴三桂。
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等一行人,被押送到了昆明,清军把他们囚禁在五华山的金蝉寺内。这也是开头这一幕出现的背景。
按照道理来说,南明皇帝该怎么处置,吴三桂应该要询问清朝皇帝的意见。而此时的康熙,并不打算杀掉永历帝,至少是想要缓一缓再说。可吴三桂却残忍杀害了他。朱由榔被抓时,康熙刚刚继位不到1年,还只有9岁。
他还没有亲政,朝政事务基本上由孝庄太后和辅政大臣作主。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孝庄太后和辅政大臣都没有明确要杀掉朱由榔。
正因为皇室没有迟迟表态,朱由榔才被关在金蝉寺足足1个月。
清朝皇室的态度很暧昧,而暧昧,就代表着迟疑。
他们在思考是否要放过朱由榔,以此来宣传自己“宽宏大量”的好形象,进而吸纳南明的优秀官员,缓解反清复明势力所造成的压力。
但也有可能,清朝皇室在试探,他们想要观察吴三桂的态度,好测一测他是否忠心。
我个人认为,试探吴三桂的可能性很大。毕竟,满清入关时,可是不管不顾地屠了好几个城,他们不太可能在意宽宏大度的好形象。
更何况,留下朱由榔,万一他和反清复明的势力一联合,绝对后患无穷。
而吴三桂,虽然此时投靠了满清,可清朝皇室对他未必信任。
因为,他曾经是明朝的忠实官员。
那么,吴三桂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带着心腹吴国贵,直接在昆明篦子坡,把永历皇帝等人勒死了。
这一年,永历皇帝朱由榔才刚40岁。
此后,篦子坡改名为逼死坡。
(不过,野史中也称,朱由榔等人是在吴三桂动了杀心之后,在篦子坡自缢而死。)
因为这个举动,吴三桂被无数明朝遗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清朝皇室还没下命令杀人,他就着急动手,自然被人恨上了。
但是分析当时的情况,吴三桂杀朱由榔,又是一种必然。
其一,杀朱由榔,是他必须要表的忠心。吴三桂虽然是清政府入关的大助力、大功臣,但是清政府对他一直是表面宠信,内里猜忌。
一方面,他曾经是明朝的将领,之所以投降清朝,也是因为李自成的人抢走了陈圆圆。而现在,李自成已经被吴三桂等人灭掉了。
仇人已灭,吴三桂还会不会一直忠心清政府,很难说。
另一方面,与其他投降明朝的将领不同,吴三桂的手上,还有自己独立的军队。
这一点,是清政府最担心的事情。
有独立军队的人,随时有发生变节的可能性。
所以,一直以来,在重要的战争中,清政府都不敢放任吴三桂单独带兵上前线。
吴三桂很聪明,自然也能察觉到清朝皇室对他的猜忌。
如今,永历帝被抓,正好是他向清政府表忠心的机会。因为此时的天下,张献忠、李自成势力已无,唯有清政府和部分明朝遗落势力。
吴三桂只要杀了朱由榔,就等于是在做选择,是在向清政府表忠心。
其二,杀朱由榔,是为了得到云贵一带的控制权。吴三桂一直是个有野心的人。
进入云南后,他就在云南开藩设府,总管军民事务,还插手了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显然图谋很大。
1662年,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又迎娶了公主,势力更加庞大。
得到永历帝之后的吴三桂,还想要更进一步,他想做镇守云南的平西王。
因此,杀掉永历帝,表面上是向清朝臣服,实际上,是他想要争取当云南土皇帝的资格。
为了稳住地位,吴三桂就必须用狠辣的手段,给云南百姓洗脑。
此前,云南百姓是在南明朱由榔的管理之下。如今,吴三桂想要取而代之,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杀朱由榔,震慑那些不听话、企图闹事的人。
其三,杀朱由榔,也是防止明朝卷土重来,自己遭到报复。
吴三桂曾经是明朝的忠臣,但自从他打开山海关,他就成了南明人眼中的叛贼。
崇祯死后,吴三桂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而一旦有机会,南明遗民绝对会让吴三桂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无论清政府是否想要杀掉朱由榔,吴三桂都会先动手。
他不会给自己留一个危险隐患。
因此,杀掉永历帝,对于吴三桂而言,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其一,能向清政府表忠心;其二,能震慑云南百姓;其三,还能除去自己的安全隐患。只不过,机关算尽的吴三桂,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竟会如此仓促。
后来的吴三桂,自立为王、自立为帝王,跑到衡山举行郊天登极之礼。
但他乐极生悲,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因为衡州(现在的衡阳)的酷热天气,得了“中风噎嗝”,没多久就去世了。
满打满算,他当皇帝的时间,只有5个多月。
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在你心中,吴三桂是个怎样的人?欢迎留言。
康熙都说算了,吴三桂却仍要残忍地杀死永历帝是怎么回事?
感谢作者邀请。
吴三桂处死南明永历皇帝,加封平西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吴三桂投降清朝,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随后引八旗铁骑入关南下,横扫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进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而南明朝廷的最后一位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南明灭亡。同年,吴三桂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将领,自降清以来,屡次受到官职升迁与爵位封赏,但是每次封赏都几乎是以对南明作战的功勋而取得,而在手刃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之后,吴三桂也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不仅自己封疆裂土,自己的儿子吴应熊也成为了额驸,吴家显赫一时。
吴三桂杀死永历皇帝的时候,康熙是根本表不了态的。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国王于康熙元年,即1662年1月22日,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明朝皇统彻底灭亡;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
此时的康熙皇帝刚刚登基,并且仅仅只有八岁,朝中一切事务由四大辅政大臣——索尼、鳌拜、苏克沙哈和遏必隆协同处理,所以此时的康熙对于杀不杀永历皇帝的事情,根本不会表态。
吴三桂非常清楚,永历皇帝必须死,而这也是他必须要向朝廷纳的“投名状”。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亡国之君和前朝统治家族能得到善终的,是屈指可数,除了秦始皇留下了六国的贵族,也就只有曹丕称帝后保全了汉献帝了,但是在取代前朝统治者之前,还是要象征性的效仿尧舜,做一下禅让的。
但是清朝取代明朝的情况又是非常特殊的,正统的明朝并不是由满清灭掉的,而是由李自成所灭,吴三桂投降满清,引清兵入关攻打李自成的理由也就是为崇祯报仇,这个时候只有除掉了所有的明朝朱姓皇室,才能让清朝对于明朝统治的继承具备传承性和正统性,所以永历皇帝是必须要死的,不管是被吴三桂杀死也好,还是真的能被押解回京也罢,终究摆脱不了亡国之君既定的命运。
但是,对于吴三桂而言,由他亲手处死永历皇帝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吴三桂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同明朝断绝关系的决心。
纵观中国古代史,异姓的王爷一直就受到皇家统治者的忌惮,特别是手中握有兵权的异姓王,更是皇帝的心腹大患。不同于其他三位异姓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吴三桂是最晚的投降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迫”投降的,而吴三桂在投降前后也一再坚持,投降只是为了给崇祯报仇,并且也是打着给崇祯报仇的旗号引清兵入关,这样不得不让统治者怀疑吴三桂对于满清朝廷的忠心。
而吴三桂诛杀永历皇帝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同明朝的断绝了联系,对于大清是忠心耿耿,也让朝廷看到自己的忠心,进而能让朝廷放心,保住自己的爵位和荣华富贵,即便不考虑这些,自己的儿子都在北京当人质,也是要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一下。
其次,吴三桂这么做必然背上“叛徒”的骂名,而这也是朝廷所希望看到的。
在传统的忠孝观念的影响下,汉族地区的百姓和士大夫阶层虽然表面上屈服于吴三桂的影响力,但是在内心,对于吴三桂“背主求荣”的行为必然是非常鄙视,诛杀永历皇帝,也让吴三桂彻彻底底的背上了“叛徒”“汉奸”的骂名。这样吴三桂将彻底失去南方民众的人心,也将自己放在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即便吴三桂真的有二心,也不会得到支持,这一点也让清朝对于吴三桂放心了很多。而这也成为了吴三桂想朝廷纳的“投名状”。
再次,吴三桂杀掉永历皇帝,恰恰是朝廷所想要看到的,也算是朝廷“借刀杀人”。
如果是永历皇帝被押解北京,且不说千里迢迢,路上恐遭到意外而功亏一篑,更为重要的是,即便用永历皇帝到了北京,反而成为了清廷的一块“烫手山芋”,在“华夷之辨”和“朱明血统”面前,不管怎么处理,都会引起动荡。
而吴三桂率先动手,在昆明就将永历皇帝处死,可以说是帮助朝廷解决了一个大的难题,不仅除掉了南明朝廷最后的皇帝,铲除了南明皇室血脉,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由满清朝廷自己动手,不会激发民族矛盾,也让自己统治的传承性和合法性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必将是对吴三桂非常的满意。
康熙都说算了,吴三桂却仍要残忍地杀死永历帝是怎么回事?
小人夹缝求生,狠人必定成功,那么如果是一个“狠小人”呢?
那么这个人天下肯定有他的一席之地,比如吴三桂。
顺治十八年,当吴三桂和缅甸王策划“咒水之难”彻底剿灭永历政权的时候,吴三桂和永历帝的心情是复杂的。
在吴三桂的心中,这个曾经还被他暗中支持的政权,竟然要由他亲手来毁灭,他知道,他毁掉的不仅是一个政权,而是汉人的脊梁,大明最后的希望,而在永历的心中,这个费尽心机的“大清平西王”,竟然比大清还要痛恨他,实在是让人一眼难尽。
当永历帝被吴三桂俘虏后,吴三桂向朝廷汇报他已经俘获了永历帝的消息,而朝廷方面似乎对永历帝不感兴趣,反而对吴三桂的“选择”更感兴趣,于是1662年六月一日,永历帝及其儿子被吴三桂派人“绞死”于云南昆明,吴三桂最终还是成为了弑君之人,他头上的辫子还有减去那天,但他心里的辫子,却永远留着。
用“绞死”这种残忍的方法除掉永历帝,顺治帝是满意的,因为“军阀”吴三桂这段时彻底交了投名状,就算再有贰心,也不可能借助大明的力量了,于是顺治帝便让吴三桂升格为“亲王”爵,并且彻底放开其在云南的特权,这相当于让吴三桂当一个“云南王”。
吴三桂宁愿顶着“弑君”的名声都要杀掉永历帝,他为的,其实就是顺治给的这些,为了在大清有立足之力,吴三桂自投降多尔衮以来付出颇多,他不惜做一个汉人唾弃的“小人”,满人忌惮且鄙视的“狠人”,为的就是这么一切。
所以“平西王”吴三桂,早已经和当年那个被崇祯看重的吴三桂不一样了,他以他的人生,在大清演绎了一个“三姓家奴”的传奇。
只是这一切,都不太光彩。
狠小人吴三桂。吴三桂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这个“小”,说的不是他的功绩,不是他的能耐,而是他的心胸以及对忠诚的态度,吴三桂乃是崇祯帝在大明崩溃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惜吴三桂最终还是辜负了崇祯,除此之外,吴三桂还勇于去做“三姓家奴”,比“贰臣”都还要狠,说起他的一生来,的确让人赞骂都不得。
自崇祯十五年初洪承畴被皇太极俘虏之后,大明辽东就几乎没有可用之将了,吴三桂也因此被崇祯不断提拔,最终掌控关宁铁骑,镇守山海关。
在吴三桂崛起的时候,他每遇战事往往都是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吴三桂的勇猛甚至超过了父亲吴襄,最初的时候,崇祯以及朝廷大臣,都隐隐把吴三桂认为是大明的未来,他的忠诚,他的骁勇善战,是很符合崇祯那个内忧外患严重的时代的。
所以崇祯提拔了吴三桂,也给了吴三桂极高的权柄,只可惜的是,吴三桂却悄悄地变了,他开始不看好大明,对于皇太极多尔衮先后的“招揽”并没有表示拒绝,而是“观望”态度,后来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姗姗来迟”的吴三桂无法救驾,大明被李自成灭掉了,吴三桂也不是罪人。
要说吴三桂跑得慢,所以没来得及救崇祯,这可以理解,可吴三桂面对李自成的“招降”却立即答应,这是什么情况?
崇祯十七年,当李自成派出唐通和吴三桂交涉多次后,吴三桂正式“归降”大顺,这是吴三桂第一次“投降”,他也成为了“贰臣”,手握关宁铁骑强军的吴三桂,让天下人“大跌眼镜”,很多人对吴三桂唾弃,认为他就算是“割据”辽东,借着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当个军阀和李自成对抗,大家都高看他一眼。
可是崇祯尸骨未寒,甚至身后事以及定论都没有,吴三桂就降了李自成,那么他就不得不背上“小人”的名声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来吴三桂降了李自成,那就算了,骂名也铸就了,可是当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欺辱吴三桂爱妾陈圆圆的消息传出时,吴三桂立即愤怒翻脸,此前还在纠结民族大义、忠诚的吴三桂,竟然转头接受了多尔衮的招降,并且自愿带着山海关投降大清,吴三桂此举,无异于卖国求荣,这时候的吴三桂,又是个“狠人”。
投靠了大清,吴三桂就是个“三姓家奴”了,而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中,联合大清一同重创了李自成,最终是帮助了多尔衮入主了北京,让异族掌控了天下,其实此时的吴三桂也还是有些“纠结”和“迷茫”的。
崇祯的溃败,北京的沦陷,一切都太突然,突然到吴三桂还没想清楚怎么从中周旋,就都尘埃落定了,而吴三桂只能一次又一次投靠,等到大清占领北京后,吴三桂才发现自己的“处境”,他跟洪承畴这些“光杆司令”不一样,他还有大量的兵马和手下,属于是半投降的军阀。
洪承畴被皇太极推崇无比,那是因为洪承畴没威胁,但是多尔衮,绝不可能让一个“不安因素”在北京加官进爵,甚至是给他封一个王。
为了自己的前途,吴三桂有两个选择:
一、暗中扶持南明政权,最后里应外合,反清复明。
二、彻底倾向大清,以绝对的忠诚让大清放心,以此获得机会。
其实吴三桂一开始还是很荒唐的,因为他选择的,就是第一种方法,他表面臣服于大清,私底下却还和南明的弘光政权有所联系,此时的吴三桂仍然没能下定决心当汉人的叛徒,于是他选择阳奉阴违。
可是吴三桂之心,多尔衮岂能不知道,孝庄又怎么不懂,连带着顺治,都是门清儿,因此大清朝廷便“疏远”吴三桂,并且安排吴三桂进行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的围剿和追杀,为的就是消耗吴三桂的有生力量,打击吴三桂的军阀作风和心态。
久而久之,吴三桂明白了,他要不就成为张献忠这样的割据一方的势力,和大清作对,要不就彻底倒向大清,成为大清的“自己人”,不然的话,吴三桂这么点家底,迟早会消耗殆尽,于是吴三桂明白了第一种路走不通,干脆彻底倒向大清。
从入关开始,一直到顺治十四年吴三桂平定西南的川渝、云贵,这个过程就是吴三桂典型的“蜕变期”,他终究是被大清所降服,为大清卖命,他也变得歇斯底里,对于南明政权赶尽杀绝。
大家都在骂吴三桂,可吴三桂,却不是谁都能成为的。
如果说做一个小人很简单,那么做一个狠人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一个人在时代的浪潮下如何顺风而跃,这是一种很具备技术性的事情,吴三桂在斟酌中打出底牌,而底牌,又制造出新的底牌。
绞杀永历,割据云南。其实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是有些“畏惧”吴三桂的,因为吴三桂本就是大明的顶级将领,常年坐镇山海关,属于是当年挫败大清的袁崇焕、洪承畴这等人物,最重要的是,吴三桂有强大的骑兵关宁铁骑,拥有这等势力的吴三桂是顺治时代最大的“汉人割据势力”。
随着吴三桂倒向大清,顺治也不得不“认同”吴三桂,如果此时顺治还要除掉吴三桂,先不说得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还要背上“鸟尽弓藏”的骂名,所以吴三桂的“卑鄙”,不是没有效果的,确实是打中了顺治的七寸。
与其让吴三桂成为定时炸弹,还不如让他走得远远的,并且让他手下的铁骑“老去”,有时治虎未必需要博虎,也可以困虎。
而吴三桂也懂这个道理,因此他和顺治都很默契,云南之地,就是“困”吴三桂的最好地方,顺治愿意将云南拿出来做这个笼,吴三桂也愿意入这个笼。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拿下云南,顺治让他在此开府作为藩地,但给一个云南,却还代表不了什么,所谓“割据”,那就是钱、权、人才、土地都得全部在吴三桂手里,可这种事情吴三桂能直接问吗?
并不能直接问,问了那就是摆明了造反,所以吴三桂需要一场“功劳”,一场服众的功劳,让顺治不得不把云南让给他的功劳。
所以这一切,都只能从永历政权下手。
永历是明政权的延续,当时可没有南明的说法,都是统一的大明,而吴三桂本就是大明末代皇帝崇祯的“救命稻草”,所以吴三桂的地位是很特殊的,他是大明的旧臣,且是重臣,如果吴三桂忽然“醒悟大义”,那么就帮助永历反攻大清,如果吴三桂想要稳坐云南,那就剿灭永历。
很显然,吴三桂做了那么多,他回不了头了,他选择用永历作为“战绩”,彻底拿下云南,在提出了云南的“三患两难”之后,吴三桂彻底下定决心要消灭永历政权。
于是吴三桂开始“追捕”永历帝,他联合缅甸王之弟莽白诱捕永历,缅甸王莽达也因为保护永历帝被莽白所杀,而永历及其一众大臣被莽白所抓获,莽白在除掉了一批人后,将核心人物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如何处置永历,这是吴三桂最让人期待的一个问题。
没想到的是,吴三桂没有给永历向大清求情,根本没有像以前投降李自成一样,还假惺惺地“祈求”李自成要厚葬崇祯帝,这一次,吴三桂撕破了虚伪的面具,他要杀掉永历皇帝及其儿子,彻底断绝大明的希望。
于是一场残酷的绞刑在昆明上演了,一个二十五人的“犯人队伍”被押赴昆明的刑场,这二十五人中,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永历帝,这是南明朝廷最精锐的二十五个人,他们甚至都没有被送到北京,假如在北京,或许顺治帝还碍于面子不敢杀永历帝,可在昆明,他们的下场就只有一个。
正午时分,这场绞刑开始了,永历皇帝和一众人被吴国贵残酷绞死,这成为了吴三桂来到云南以来,制造的第一起让昆明城百姓瞩目的刑罚,从这场刑罚中,大家看到了这位“云南王”的秉性,他是残忍的,也是让人不耻的,因为吴三桂咬牙切齿处死的这几个人,都是他曾经的“主子”。
一个背叛前主的人,就算再怎么成功,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是越成功,越会被人鄙夷。
可还是那句话,大家都觉得吴三桂是小人,却难以成为吴三桂,因为他够狠,必要时决绝,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达目的不后退,于是绞杀永历之后,吴三桂得以晋升“亲王”,成为大清最顶尖的那批人,除此之外,朝廷下令放开朝廷对云南的各大控制权,给予吴三桂极高的自治权,吴三桂的目的达到了。
狠人吴三桂,最终称帝。做了那么多,吴三桂想要的是割据一方,其实吴三桂自知和大清“格格不入”,所以要的只是一种清净,割据了云南后,吴三桂趁着康熙登基之际的政权不稳,又顺便控制了云南,自此,吴三桂作用云贵两省,实力十分雄厚。
此时的吴三桂和朝廷正式开始了“针锋相对”,其实顺治若是没有染上天花驾崩,那么控制吴三桂还是绰绰有余的,或许吴三桂也自认“坐镇”云南的命运了,不会去和大清作对,但是顺治驾崩,登基的还是一个年幼的康熙,吴三桂怎么会没有别样的心思。
与此同时,大清朝堂内部又开始了顾命大臣(索尼、遏必隆、鳌拜、苏克萨哈)的内部斗争,特别是鳌拜掌权后,吴三桂获得了宝贵的黄金发展期,有着坚实的力量来和大清对抗。
所以等到康熙长大亲政后,吴三桂已经不可控制了,而年轻的康熙自认为可以消灭吴三桂,于是引动“撤藩”之乱,之后逼得吴三桂造反,双方决一死战。
其实康熙是托大了的,但康熙有一点赌对了,那就是吴三桂确实已经老了,顺治的“困虎”终起成效,吴三桂在建立吴周并且称帝后,连连挫败大清的军队,甚至几乎拿下两广地区和湖南,可惜的是,吴三桂七十了,没有力气再拼了,病逝于湖南。
吴三桂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都还在发狠,还在拼,他一生三次称臣,对大明,对大顺,大清,反复横跳,人生的“仁义”已然是一种笑话,而他最后为了自己拼死一搏,勇气可贵,可是其本人,却不是那么令人敬佩。
他一直都是个不择手段的人,能走到这个地步,都是因为每次做事都不留余力罢了。
吴三桂,是小人,却也是别人模仿不来的小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康熙都说算了,吴三桂却仍要残忍地杀死永历帝是怎么回事?
公元1645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在江西九江被豫亲王多铎率领八旗兵击溃,损失惨重。这次追击,吴三桂的原明关宁军是先锋和主力,历时8个月,穷追猛打近万里,将其最切齿痛恨的大顺军几乎剿杀殆尽,功莫大焉,顺治帝特别封吴三桂为亲王。
1651年,清廷调吴三桂部西征四川,主要攻击对象是在西南地区到处流浪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吴三桂剿抚并用,很快击败南明残军,攻取了四川,兵锋直抵云贵,逼近永历都城昆明,永历帝被迫率李定国、白文选等残部逃往缅甸避难。
早在吴三桂山海关降清时,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许诺他“封以故土,晋为藩王” 。十多年来,他甘做满清鹰犬,为清驱使,马不停蹄四处征伐,为扑灭大顺、大西农民军、镇压各地反清力量、平定西南三省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清廷封其为“平西王” ,令他镇守云、贵。
吴三桂就藩云贵后,清廷兵部、户部认为云南军费开支浩大,奏议撤军、裁军。吴三桂靠军队起家,一旦失去了手中这支武装力量,他这只猛虎就等于被拔去了爪牙,沦为待宰的羔羊。为保存自己赖以起家的军事实力,他向清廷上“三患二难”奏疏,请求顺治帝允许他出军缅甸,将在异邦苟延残喘的南明永历帝彻底消灭,以绝后患。因为永历此时虽已是惊弓之鸟,不足为患,但只要他在,就仍是一面极具号召力的反清旗帜,是大明的象征。
对于吴三桂的忠心与卖力,清廷颇为赞赏。顺治帝立刻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他和定西将军爱星阿一起率军捣入缅甸,彻底灭掉负隅顽抗的南明残余势力。
在异域坐困愁城的永历帝,历经多年颠沛流离,东奔西逃,早已心灰意冷,只求安度余生,哪 里还有什么恢复大明的雄心壮志 ?更何况,此时天下除了盘踞台湾孤岛的郑成功以及在滇缅边境四处流窜的李定国孤军,已经没有堪与清军相对抗的力量了,反清复明就等于痴人说梦。
永历帝听说吴三桂要进攻缅甸,斩草除根,便派人送去一封语调凄怆的书信给吴,说自己早已心如死灰,只求苟活于人世间, 不做什么复明的痴梦了,请求网开一面。
同为明降臣的洪承畴到云南督军,曾秘密劝吴三桂莫太过分,不要把事情做绝了,因为无论怎样说,咱俩都曾受过明朝的厚恩,获得过高官厚禄。洪承畴暗示昔日的老部下,对于流落于蛮帮穷山恶水间的永历帝,不要太绝情。但这时的吴三桂只一门心思的向清廷表示忠诚,急于为新主子再立大功,以显示自己的一颗忠心和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 ,最终目的是不要裁撤自己的军队。他对洪承畴的劝告根本没听进去。接到永历的亲笔书信后,亦不以为意,不为所动。
1661年,吴三桂、爱星阿率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向缅甸进发。南明重将白文选在清军的穷追下,无路可退,被迫向吴三桂缴械投降。
清军进入缅甸后,摆开一副即将发起进攻的架势,逼迫缅王交出永历帝。
缅王实力弱小,迫于清军重压,诓骗永历帝说要带他去见仍在滇缅交界处孤军奋战的李定国将军,从而把永历骗到了吴三桂的大营中。吴三桂梳着大辫子,身穿满清官服,头上的顶戴花翎闪闪发光,态度倨傲,得意洋洋地看着沦为阶下囚的永历帝朱由榔。朱由榔虽已被俘,但威仪不减,他瞪眼怒视吴三桂,厉声问道:“你是何人”?吴三桂没想到他会这样问,一时惊呆了,瞠目结舌,竟不知如何回答。永历帝再次愤然发问:“你可是平西伯吴三桂” ?吴三桂心中颤抖,张口无言。永历连声追问,吴三桂才一脸羞愧、面红耳赤地回答:“是,我是吴三桂” 。却不提平西王爵号。永历问:“我想回北京,面对十三陵受死,你能答应吗”?吴三桂答:“能”。话音刚落,吴三桂突然伏地嚎啕大哭,左右急忙上前搀扶。吴三桂面如死灰,仍痛哭流涕。此后,他再也不敢或不愿见永历帝了。
1662年,也是康熙元年。新即位的康熙帝命吴三桂把永历帝押解回京师献俘。吴三桂考虑到云南和北京相隔遥远,途中怕有闪失,就上奏清廷建议就地处决。清廷应允了三桂之请。吴三桂在昆明亲手将永历帝及太子等人用弓弦勒死,然后焚尸灭迹,将这面反清大旗彻底消灭。
永历的死讯传开后,南明残余势力的斗争信心瞬间被摧毁。一直坚持在滇缅边境誓死抗清的李定国闻讯后绝食而死,其子率部投降了清军。占据台湾的郑成功本来就有病,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悲痛莫名,不久病重而死。自此,南明反清力量基本上土崩瓦解了。
【插图源自网络】
康熙都说算了,吴三桂却仍要残忍地杀死永历帝是怎么回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而言之,投名状而已。
不说吴三桂,先说三国时期的成济。
成济是司马氏家族养的打手。
此人本来是个无名之辈,然而他却被司马昭心腹贾充指使,2矛刺死魏帝曹髦。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济兄弟二人杀死,又杀了他满门。
有意思的是,当时成济也不敢弑君,在贾充反复命令下,还是建议“要不还是活捉了吧”。
结果贾充大怒“司马公养你何用?”
于是,成济就去弑君,结果自己做了背锅侠,满门抄斩。
其实贾充说的很明白,司马昭养着成济这种人,就是为了将来有可能弑君的。
道理也是一样,吴三桂当时其实已经被架到一个地步,只有弑君一条路。
有人说,康熙可能不杀永历皇帝,这是不可能的。
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弘光元年(1645年)兵败逃亡芜湖,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1646年(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隆武帝逃到汀州,逃入汀州府堂后被射死。
既然能杀这两个皇帝,也不差杀永历帝。
永历帝被抓住以后,清朝开始态度是模棱两可,其实私下态度是明确的。
负责监督吴三桂的安南将军卓罗说的很好:“无论如何,永历帝都必死无疑,念他过去也是堂堂君王,还是不要让他身首异处的好。”
相反,定西将军爱星阿就比较隐晦:“ 永历帝过去也是一国之君,今天虽然战败,成为你我的俘虏,但斩首一事,未免太惨,不如赐其自尽,恐怕更加得体”。
其实这两个人说的很清楚,永历帝是死定了,不是被杀就是强迫自杀。
但为什么他们说来说去都不动手?
其实是满清试图黑化吴三桂,让他动手。
当时吴三桂在入关以后,为满清立下赫赫战功,又是掌握实权的平西王,权力很大。
由于吴三桂部署很多,满清不便于直接夺权,当打压还是必须的。
当时满清最怕的,就是吴三桂将来利用反清复明造反。
全国的军阀中,最有实力的就是吴三桂。
这种情况下,满清其实就是贾充,迫使吴三桂这个成济弑君。
只要吴三桂杀了永历帝,一来他再搞反清复明没有人会支持,二来作为大明的将军,却弑杀自己的皇帝,名誉扫地,众人唾骂,政治上等于自爆了。
所以,吴三桂其实也没有选择余地,不杀永历帝等于公然和满清翻脸。
而且,吴三桂本来就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小人,就命令吴国贵将永历帝勒死。
可以说,满清高层的执政手腕,是狠毒辣的。
康熙都说算了,吴三桂却仍要残忍地杀死永历帝是怎么回事?
吴三桂残忍绞死永历帝,可以说是他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于吴三桂把明朝的皇帝永历帝绞死,因此,他在反清的时候,不可能打着“反清复明”这样一个旗号。为什么呢?因为明朝皇帝是你绞死的,你却又说你“反清复明”,那不是一个笑话吗?
所以最终,吴三桂当时提出的口号只有“反清”。但因为只有“反清”,那么也就意味着,吴三桂是在造反,是一个地方诸侯造中央政权的反。对于这样反叛的行为,人人得而诛之。所以清军在剿灭吴三桂的时候,非常的理直气壮。
其实,吴三桂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时他是打着“驱逐鞑虏”这样的口号,也就是把清军当成“鞑虏”,用“华夷”的思想来引领老百姓,让老百姓投降他。
(吴三桂画像)
但是,这个思想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呢?
一方面,“华夷”的思想,在经过金国、元朝这些朝代以后,实际上已经不强烈了。连朱元璋都认可元朝,说元朝是正宗的朝代,是天命所归的朝代。那么说明,少数民族也是可以当天子的。北方的少数民族当天子,也是可以被认可的。既然北方的少数民族当天子,可以被认可。那么,满清的爱新觉罗氏当天子,也是可以被认可的。再说了,满清的爱新觉罗氏已经入关当了几十年的天子了,人们大部分已经认可了。现在却再用这个旗号,其说服力是不强的。
另一方面,吴三桂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投降了清朝,当了清朝几十年的大臣。吴三桂既然已经当了清朝几十年的大臣,他投降清朝的事情,也就如同板上钉钉。在这种时候,再提什么“驱逐鞑虏”的口号,那不是相当荒唐吗?而且,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明显是因为清朝政府想要削藩,吴三桂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因此才反叛清朝的。如果不是康熙皇帝削藩,吴三桂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总之,吴三桂当时一切宣传,都显得是无效的。
但是,如果当年他不绞死永历帝。那么,吴三桂后来的造反,在宣传上要好得多,有说服力得多。
那么,吴三桂当时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永历帝呢?
(永历帝剧照)
其实,吴三桂就是一个非常投机的人。他一直在算计自己的利益。怎样能够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怎样来。
不过,吴三桂所算计的利益,都是眼前的利益,不是长远的利益。在他的当下,怎样才能让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他就怎样做,从来没有家国大义这样的东西。
比如在镇守山海关的时候,他通过考量,认为李自成的军队,绝对不是清军的对手。如果投降了李自成,他立刻就会成为清军的重点攻击对象,李自成不会,也没有能力帮助他。所以,他才毅然投降了清军。
当他抓到永历帝以后,他对眼前的利益,也是进行过一番考量的。吴三桂当时需要继续得到清政府的充分认可。只有清政府充分认可他,他才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在西南地区拥有更大的权力。所以,尽管清政府并没有让吴三桂杀永历帝,但是吴三桂不但杀他,而且用残忍的方式,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吴三桂这样做,就是有意向清朝皇帝邀功请赏,表明自己有多么忠于清朝皇室。
(康熙画像)
应该说,吴三桂的两次投机行为,目标都达到了。第一次投机行为,使得他成了清朝开国功臣,而且也让清政府放心地派吴三桂南下,追剿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第二次投机行为,使得吴三桂在西南一带获得了绝对的权力,他也得以被封为平西王。
吴三桂最后的反清,显然也是一种投机行为。他认为自己的实力,足够与清政府抗衡。自己只要反清,最终必然会取代清朝,一统天下。所以,他才会举起反清大旗,做出叛乱行为。
只不过他这次的投机,明显是一个失误。而他之所以会失误,其实全都是前两次投机造成的。如果没有之前在山海关的叛变,如果没有绞死永历帝这样的事情。那么,最终他在道义和舆论上,就会占很大的优势,就会有更多的人追随他,站在他身后支持他。那样的话,他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可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用在吴三桂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