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府有没有侵占林黛玉的数百万家产呢?

有没有侵占用来修建大观园了呢?

这个问题要考虑三方面:一、林家有钱吗?二、林家的财产继承权属于谁?三、贾府起了侵占的心思了吗?

第一个问题:林家有钱吗?

低门娶妇,高门嫁女。从贾母对贾敏的疼爱上来说,贾母也绝对不可能把贾敏嫁给低门小户。

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看文章。一看吃:林黛玉初入贾府,饭毕立刻用茶,而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可以说林家的饮食要比贾府讲究。

二看穿:林黛玉初见众人,因不认识人,每见人都把其言行举止,穿着衣料记在心里,包括房间里的锦、缎、纱就没有她不认识的,当时她才六七岁啊。

三看文章:林如海是探花出身,黛玉的启蒙老师是进士出身,还当过知府的。依贾雨村自傲的性子,一般的人家有这个面子请他做先生?而林如海去世,黛玉带了几箱子的书籍回贾府,潇湘馆布置的如同书房一般。这是底蕴!

再看看林如海的家世。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馀。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我先把重点罗列一下:林如海=巡盐御史=肥差=皇帝信任。列侯、三世;隆恩甚重、加袭一代;探花、巡盐御史。皇帝的隆恩要比有名无实的爵位来的实惠的多,荣国府是国公府又怎样?贾政才是个从五品!林家五世的财富积累,又几代单传,无亲支嫡派,全集中的林如海一家上了。而贾府共有20房,祖上的财产再多,一代又一代,也分薄了。

而且作者也无意把林如海描述成不懂变通的至清之官,他把贾雨村推荐给贾政,又是饯行又是银钱。巡盐御史,地方大官,平时逢年过节的节敬,生日宴会的寿敬,夏日的冰敬,冬日的炭敬等等,如果连这些都不收,你还想做官不?一个小太监到贾府打秋风,张口就是一千两,那林如海收到的各种敬礼,一次该是多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府还只是一个四品官,还是以“清”为前提,这林家五代的积累该有多少?

凤姐:“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林家没有财产,依照凤姐的性子会提一句“家私”?

第二个问题:林家的财产继承权属于谁?

原文: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贾母:林家的人都死绝了。

紫鹃: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

大明律:“果无同宗应继者,所生亲女承分。无女者,入官”。清律无甚更改。显然,林如海没有嗣子,而黛玉有资格继承遗产。

第三个问题:贾府起了侵占的心思吗?

贾敏刚去世,贾母就要把黛玉接过来,而且“还是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因着贾母的一片心意,黛玉去了京城,但奇怪的是,贾母“致意务去”,但黛玉到了贾府,贾府竟然连房屋都没准备。而王夫人的态度更是古怪,亲戚第一次来,王夫人竟然不惜黑了自己儿子一把: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王夫人这是不惜自黑,也要让黛玉远离宝玉啊!可是为什么呢?黛玉当时才六岁,王夫人怎么都不可能想到男女大防吧?就算想到也不可能初见面就警告黛玉一番吧!

从黛玉的住处没安排、王夫人警告黛玉离宝玉远点、贾母把双玉安排在一处,再联系后来凤姐的“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都有一个迹象:贾母在没接黛玉来之前,就打着双玉成亲的注意,而王夫人一直是反对的。但是贾母在此之前从未见过黛玉,哪怕贾母再疼贾敏,突然生出这个心思,也多少让人心里起疑。

林如海病逝前,曾写信接黛玉回去,而贾母对贾琏强调一句“仍叫带回来 ”,期间贾琏特意让贴身小厮回来那几件大毛衣裳,林家再穷却你几件大毛衣裳?让贾琏特意从扬州到京城来取?很显然,这拿衣裳只是个借口。

接着还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听到林如海去世,凤姐竟然还很开心?说黛玉可算在贾府住长了!注意“笑道”、“可”、“住长了”,之前在贾府住了六七年还不算长?这个“长”该怎么算?这“可”字是期待了多久?

“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这段话表明,林如海的后事是由贾琏主办的,根本没有林家族人什么事,而“诸事停妥”自然也包括财产的后事早已经办妥了。

在联系贾琏的“再发个三二百万两的财”,这“三二百万”不是个小数目,说是举家之财也不过分,而且这个家还必须是底蕴颇丰的家。

最后一点不知道可不可以作为佐证:黛玉吃的药——人参养荣丸,这个“荣”可不可以代指“荣国府”?

《红楼梦》中,贾府有没有侵占林黛玉的数百万家产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有,但这也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

首先,贾府并不是自己去抢了林家的财产。

之所以贾府能够得到林家的财产,用贾母的话来说:林家人都死光了。

林家可能有遗传的先天性心脏病,人丁稀少。

到林如海的时候,他就是独子。

结果林如海有好几个妻妾,却只有一儿一女,儿子又夭折了。

而在古代,女儿是不算人丁的,所以早晚要嫁出去。

这种情况下,林如海无可奈何,只能将女儿托付给他的外祖母。

而自己的大部分家产,也交给女儿去继承了。

需要说明的是,林如海似乎还有远房堂兄弟,但不是嫡传,所以没有办法过继孩子,不能延续香火。

林如海死前应该也给了这些远亲一些遗产,但主要还是留给林黛玉。

同时,以贾府的势头,恐怕也没有人敢和他们争夺林家的遗产。

其次,贾府吞了钱但并没有克扣林黛玉。

古代的女孩子和今天不同,不是父母死了以后就继承一部分家产。

一般来说,女孩子出嫁的时候,父母就将她那一份作为陪嫁,交给她带走。

所以,王熙凤就很豪横,还公开讥讽丈夫贾琏“你们看着你家什么石崇邓通?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呢。说出来的话,也不怕臊!现有对证: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

而王熙凤曾对黑心尼姑静虚说:就是三万两,我现在也拿的出。

这不是王熙凤夸口,她的私房钱就不止三万两,还有大量值钱的物品。比如连富裕奢侈之极的贾家宁国府,家里来了贵客,都要向王熙凤借一个陪嫁的玻璃屏风。

可见,这个屏风绝对价值连城,甚至有钱也买不到。

恐怕王熙凤嫁妆,都要以十万两银子起步,王夫人的嫁妆更不得了。

而对于林黛玉,将来她肯定要出嫁,到时候贾母绝对不会亏待她,会给一笔丰厚的陪嫁。

对于女孩来说,这就足够了,她也不可能再多要额外的钱,没有这种规矩。

当然,如果林如海亲自抚养女儿,他死了以后所有财产自然是女儿女婿的。

但林如海重病在身,活不了多年,只能将年仅几岁的女儿送到贾府去。

而贾母对林黛玉照顾的很好,当做亲孙女一样,也算是很不错了。

再次,林如海的财产确实被贾家大部分充公了。

林家是不亚于四大家族的名门望族,这样才娶到了贾母掌上明珠贾敏。

王夫人曾说,贾敏在家里就像公主一样的待遇,富贵荣华之极。

而林家又传了好几代,积累了很大财富。

贾琏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一般认为,这二三百万就是林家的财产。

很多人觉得钱很多,确实很多,但林家的身份摆在这里,家产二三百万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

真实的《清史稿》上记载,雍正皇帝在下旨抄了金陵织造的曹家和苏州织造的李家,一共所得白银750万两。

而这二三百万两,大家心照不宣,成为林如海委托贾家善待林黛玉的费用。

林黛玉出嫁就算陪嫁再多,充其量10万银子怎么也打的住,那么绝大部分也就充公了。

但对于林如海来说,他也无可奈何,毕竟自己马上就要死了,钱又带不走,总要委托一个人掌管吧。

而林家这比巨额财富,大部分被贾家挥霍了,比如修建省亲工程。

这种事,林如海其实可以预计到,但也无能为力了,自己都死了。

最倒霉的是,林黛玉少年就病死,连嫁都没嫁。

一种说法是,林如海预计到从小就吃药的女儿活不长,干脆将家产都送给贾家,让贾家照顾好女儿最后一程。

《红楼梦》中,贾府有没有侵占林黛玉的数百万家产呢?

贾府当然侵占了林府的钱财的。林家确实有钱。

一,林家四代列侯,而能封公侯的都有从龙之功,所谓的从龙之功,是随着开国皇帝打过天下的,而每一朝代的建朝之初,不是向着前朝的财富出发的?前朝的土地,金银珠宝,古玩玉器,山林矿产等,都会从前朝的拥有者转移到新朝的建立者手中,然后由新朝的当权者重新分配。而具有从龙之功的公侯等则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四代封侯的林家不可能“精穷",

而且,世上最好发的财就是战争财,林家在追随开国皇帝攻城掠地时早已打下了家底,当然有些家底是不足以为人道也。

二,而林家更是聪明的。

一般情况下,开国重武,定国安帮之后则开始重文,能在建国之后,成功改型,永远紧跟形势的人太少了。林如海却成功拿下前科探花,自是聪明的。其实贾府也想转型,结果呢?贾敬考了进士却出家了,贾政想考科举,怕是不成功吧,不然贾代善也不会上本向皇上求恩,赐了一个从五品员外郎来当。贾珠倒是有希望,十四岁做了秀才,可惜二十岁娶了妻,生了子便一病死了。任何一个能够紧跟形势走的人都不会变的精穷。林家聪明如许,若说林家精穷了,谁信呢?如果林家穷了,贾敏做为国公府嫡女,多年后王夫人还念念不忘她的奢华场面,她会同意下嫁?公侯之家是有精穷的,却不会是林家。

三,林家子嗣单薄。

林家虽是钟鼎簪缨之族,诗书礼仪之家。但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这从一个方面来说当然是弱势,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意味着林家败业毁家子孙也少,林家的财富不外流。

记得汉朝实行推恩令,其目的就是为了削藩,起大意就是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孙。子孙越多,子孙所分得的土地越少。如贾府共有二十房,各房所得的财产自然不多。如果贾府只有十房,那么各方所得的财产就比原先多一倍。林家几代单传,自然,所有的财产都在林如海这里了。林家本来主产不少,再加上代代积淀,以及代代的主母嫁妆,生息到林如海这一代,也有几十上百万的。

第二十五回,凤姐与林黛玉开玩笑,常指着贾宝玉对林黛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可见林黛玉是有资产的。

林如海死后,林家财产哪里去?

林如海死后,林家的财产有两个去处,一,林家族人。那就是拿出1/10的财产作为林黛玉的嫁妆,然后把林家的剩余财产托付给林家的族人,让他们保证林黛玉的生命安全。二,在明清法律上,有绝女户一说。所谓绝女户,就是家中只有女孩,为了女孩能够继承财产,便到官府立下文书,脱离家族庇护,独立过活。

林如海疾病长达几个月,完全有时间为独生女儿,唯一血脉办好这项手续,何况还有贾府帮忙操作。有人说林家虽然子嗣不丰,但有其他族人在。别逗了,林家几代单传,其宗族早出了四五服了,林如海不可能不为亲生女儿着想,而靠着几服之外的族人看顾。

而贾琏陪同林黛玉回去为父亲侍疾,直到林如海去世,想当初,贾府接林黛玉进京,只不过派了一些丫鬟婆子去了。这一次,林黛玉去侍奉父亲疾病,贾母为什么派贾府里面的最能干的贾琏去了,并叮嘱一定要把林黛玉带回贾府?大概贾母已经料到林如海命不久矣,让贾琏为林如海处理财物去了。而让贾琏务必带回去的不仅有林黛玉这个人,还有林黛玉的私人财产。

而林黛玉除了外祖母家,其他叔伯兄弟皆无,而林黛玉年幼,林黛玉的私人财产的使用权自然落到监护人贾母的手里。

如果贾府没有特殊事件,也许贾母会把林黛玉的所有财产最后还留给林黛玉,是贾府要迎接贾探春的省亲,需要大笔的银子,而这笔银子从哪里来?自然要从贾府里来,而贾府里当时已经是寅吃卯粮,内囊早已上来了。可是再见大观园时,贾府的表现却是从容自在,毫无捉襟见肘之态,那么这个银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是贾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自己的外孙女的财产挪用了。

有人说,贾府是有些存款的,如在甄家就存着五万银子。但是,这五万银子是救急银子,是万不得已时才启用的。现在启用,可见贾府手下的现银已是没有了。而且仅仅采买小戏子就是三万来两银子,其他花销又应该多少?所以,贾府那一点早就上来的内囊根本不足以去盖在元春眼中也是奢侈豪华的大观园,非要有外援才可。而这个外援就是启用林黛玉的私人财产。

至于林黛玉在第四十五回与薛宝钗一起说自己没钱,吃穿住用都是依靠贾府也是不假的,因为林黛玉的钱,是被贾母保管着,林黛玉没有使用权的。

《红楼梦》中,贾府有没有侵占林黛玉的数百万家产呢?

《红楼梦》中一大疑案,林黛玉究竟有没有继承遗产,这笔遗产又是否被贾府贪没?

这个遗问可以分疑问两个部分:首先,林黛玉究竟有没有钱可让贾府贪。其次,贾府究竟有没有贪林黛玉的钱。用到这个“贪”字可能不合适,我觉得应该说是“挪用”更合适。“贪”的话就是对钱的一种变态渴求,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有钱就想拿到自己手里。“贪”和本身有钱没钱没关系,本身很有钱也可能很贪。但是“挪用”不一样,“挪用”总带着点无奈。

贾府的经济状况其实已经很明了:冷子兴对贾雨村说过,“如今的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外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等等这些话。如果像冷子兴这样的外人都看得这么清楚明白,那么贾府的情况真就不是一般堪忧了。

贾府要使银子之处有哪些地方呢?日常的排场非常重要,不然会让人看笑话,所以一大家子里里外外的运转就是巨大的花费。运转的费用既包括够级别的衣食住行,也外括对外的人情往来,比如说宫里的太监会打秋风等等。还有比如时不时的邢夫人忽然要跟贾琏“借”二百两银子使。而且除了正常运转之外,还有未来许多要花钱的大事。比如王熙凤和平儿私下聊天时就说过将来几位小爷几位姑娘的事,自然是指婚事;还有一位老太太的大事,自然是指丧事。这些大事要花多少钱,作为当家人的王熙凤心里门儿清,所以才不得不放高利贷攒钱。平时周转不过来的时候连老太太用不着的金银家伙都托鸳鸯弄出来当了暂时过渡,王熙凤自己的金项圈之类也时不时要进当铺。贾府经济状况的窘迫到了这个程度,那么林黛玉的财产拿来挪用一下就是很必然的事了。

林黛玉究竟有没有财产可让贾府挪用呢?肯定是有的。林黛玉的财产应当有几部分的来源:一部分是祖产。林家世袭列侯也是姑苏望族,必定有祖产。不过这个是属于全族的,林如海能分到多少这个不好说,这一部分不会太多。而且就算林如海死了,祖产是不是全传给林黛玉这个唯一的女儿也不一定。另外如果是房屋、田地,不便于一时作价出售,到黛玉手里的现钱也就不会太多。另一部分是黛玉继承的来自父亲林如海的个人财产。作为一个未出嫁的女儿,而且是唯一的女儿,林如海的个人财产应该是绝大部分归黛玉。林如海的官职是巡盐御史,而且当了多年。什么是巡盐御史呢?这是一个掌所带国家命脉的税差。从西汉《盐铁论》可知,自古以来盐税收入就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如果以清代为背景,盐税收入从最初的二百万两到清末的一千三百万两,清代的盐税收入来源于四大片区: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取一个平均数,每个片区的一年盐税收入也得几百万两银子。但这个银子是国家盐税收入,不是林如海个人的钱,林如海又是个非常清廉有官,不可能去贪污的。就算不贪污,巡盐御史肯定有一些官俸之外但又是被默许的额外收入。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欠库银上百万两,当时的康熙皇帝有意在曹寅及其子曹顒多做几任江宁织造以便有利于补上欠的库银。曹寅自己就做过两淮巡盐御史,也努力去补上了赤字。

就算林如海不是贪官,做巡盐御史多年,几十万两银子的宦囊还是有的。不贪不要紧,至少会精打细算会理财,这也很重要。从黛玉身上就能看出来擅理财的家风。黛玉在贾府虽然口不言利,但自己也说闲下来日常一算就明白贾府的财政状况。所以说,林如海有几十万积蓄这已经是往少了说了。

还有一部分财产是必归黛玉的,就是她生母贾敏的嫁妆。贾府里为什么王熙凤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要打贾母的主意?王熙凤还说过,宝玉和林妹妹一娶一嫁用不着公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老太太手里有那么多梯己,一方面是多少积攒,首先还是底子厚,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多。还有王熙凤也说过“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邢夫人跟贾琏要二百两银子,王熙凤随手拿两个金项圈就当回四百两来。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唯一爱女,贾母说过,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怎么疼?嫁妆丰厚这是必然的,肯定的。林黛玉所继承的其母的嫁妆应该是比父亲的宦囊还多。

总之,在林如海死后,林黛玉所继承的所有财产,祖产、父亲的私产、母亲的嫁妆,总数绝不会少于一百万银子,很可能更多。陪黛玉回家奔丧的贾琏应该非常清楚。黛玉自己也不会糊涂。

王熙凤拿黛玉开玩笑时曾说,“既是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又把宝玉拉过来说了一些话,其中有“是家私配不上?”王熙凤和黛玉都是两个心里明镜儿似的人,所以也就是说,至少黛玉的家私配宝玉是无疑占上风的。

再说一遍,贾府不是贪了黛玉的财产,应该是迫于无奈而挪用了。因为宝黛姻缘在贾母的默许之下是当时人人以为定成事实的事。

《红楼梦》中,贾府有没有侵占林黛玉的数百万家产呢?

贾府有没有侵占林家的数百万家产?其实在原文中,有三点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人都在质疑这一点。林家究竟有没有这么大的家产?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原文对林家有过详细的描述。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林家同样是世袭家族,虽然同贾府这样的国公府没法比,但也是颇有地位的。并且,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林家一向节俭的做派。林家的节俭,从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所见所闻我们明显可以体会出。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从林妹妹的反应来看,贾府的三等仆妇,似乎已经超出了林家的气派,所以林妹妹才会在初进荣国府时,时时在意,步步留心。

作为一个世袭家族,又延续着节俭的做派,自然,延续到林如海这第五代,必定会有一定的积蓄。所以我们看到,当贾雨村恳求林如海举荐时,他欣然接受。并全权承担了为他疏通官场的一切费用。

在《红楼梦》中,贾赦欠了孙绍祖五千两银子。但是,孙家与贾家,一向联系很少,孙绍祖是如何借给他五千两银子的呢?

对于这一点,我们若联系原文对孙绍祖的介绍或许就能明白:

原来贾赦已将迎春许与孙家了。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乃当日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世交。如今孙家只有一人在京,现袭指挥之职,此人名唤孙绍祖,生得相貌魁梧,体格健壮,弓马娴熟,应酬权变,年纪未满三十,且又家资饶富,现在兵部候缺题升。

能让孙绍祖主动拿出五千两银子给贾赦的最大可能,是他求助贾赦替他打理官场的关系。

我们再联系尤二姐入住荣国府时正直贾琏两次前往平安州找平安节度使,更可以验证这一点。

因此,从这一点看来,林如海为贾雨村打理官场所花的银子,只怕也在这个数字上。而能如此轻松地拿出五千两银子,似乎也能看出,林家是有底蕴的。

我们再来看看,林如海作为前科探花,身为兰台士大夫,如今又被钦点为淮扬巡盐御史。我们从林黛玉六岁进京开始算起,到林如海去世林妹妹十岁左右的年龄,可以推测出,林如海担任巡盐御史,差不多有三四年的时间。而在封建社会,能同盐打交道的,都是肥差。

即便是林如海不贪,他的收入也不会少。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林家是有具有这样家产的可能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原文中这三个细节。

第一:元春晋封贤德妃后,贾琏与黛玉火速提前赶回了荣国府。

《红楼梦》第十六回中写到,贾元春晋封凤藻宫,加封贤德妃,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而商议修建省亲别院。

而此时的贾琏,正在苏州处理林如海的后事,得知这一消息后,是特意改变的行程,原本出月到京提前了。

贾琏回来后,便特意面见了贾政、贾赦这些长辈;在他同凤姐吃饭时,贾蓉还特意将贾珍等人商议的方法告知了他,说是告知,其实更像是询问他的意见。

贾蓉先回说:“我父亲打发我来回叔叔: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叔叔才回家,未免劳乏,不用过我们那边去,有话明日一早再请过去面议。”

贾琏笑着说道:“多谢大爷费心体谅,我就从命不过去了。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得也容易;若采置别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你回去说这样很好,若老爷们再要改时,全仗大爷谏阻,万不可另寻地方。明日一早,我给大爷请安去,再议细话。”贾蓉忙应几个“是”。

作为贾府王字辈的晚辈,为何在修建省亲别院时,如此遭受待见?而联系他刚处理完林家的后事,似乎也能看出,这里面的猫腻了。

第二:贾琏同凤姐所说的再发二三百万的横财。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想办法替贾琏打发了夏太监派来的小太监后,贾琏说道:

“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而联系前八十回中贾琏所参与的活动,似乎也只有处理林家后事一事,能对得上号。

第三:贾母对“二玉”的态度。

阅读《红楼梦》,似乎我们都能看出,贾母是非常赞成“木石前盟”的。但她为何如此?又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呢?

要知道,林黛玉父母双亡,林家也再无后人,林妹妹根本不能为贾府带来任何利益。

当然,贾母对林妹妹的疼爱,同她对女儿贾敏是分不开的。但贾母毕竟是荣国府的老祖母,她所做的决定,显然要为贾府的利益着想。

所以便有这样一问了。无父无母的林妹妹,究竟凭什么让贾母如何重视?

我们再来看看,因为吃茶一事,王熙凤是如何打趣林妹妹的?

凤姐笑道:“我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众人听了,都一齐笑起来。黛玉便红了脸,一声儿也不言语,回头过去了。

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林黛玉含羞笑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

凤姐笑道:“你别做梦!给我们家做了媳妇,你想想-”便指宝玉道:“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似乎从这我们也能看出,林妹妹入住荣国府,其父亲是为其准备好了家私的。而从凤姐的语气中,似乎她的家私并非一个小数目。

小结

相信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发现,贾琏处理林如海后事,很有可能带来了他后来所说的三二百万横财。也是因此,当众人搬进大观园时,林妹妹比贾府三春,更有资格选择潇湘馆这样被元春看中的住所。只是这笔财富,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而修建大观园,花的差不多了。毕竟,以贾府多年入不敷出的经济局面,它真有实力修建大观园吗?

《红楼梦》中,贾府有没有侵占林黛玉的数百万家产呢?

林黛玉家是没有数百万的家产,当然也不存在贾府侵吞之事。读者诸君且看我分析如下:

一、林如海家不可能有数百万家产。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交代了林黛玉之父林如海的家世背景: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富不过三代。清朝袭爵分为降等世袭和世袭罔替,林如海之族显然不是世袭罔替,而前者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降级若干次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按书中意思理解,到如海之父,应该到了降无可降,徒有虚名罢了,没有什么挣大钱的权力。所幸林如海考中探花,成了新贵,有望重振家业。只是兰台寺大夫是个清水衙门,不存在赚大钱的可能性。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既就是按书中所说,林黛玉6岁去贾府,11岁丧父,林如海满打满算也只干了五六年巡盐御史,就算肥差各种收入多,也不可能有数百万。

二、林黛玉言行反证林家没有大财富。林黛玉出身列侯之家,又贵为探花之女,其修养见识非一般仕宦闺阁可比。但是在初入贾府时,也被其排场所震撼,以至于生出不能被人耻笑的想法。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另外,“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虽然年龄不大,但对于丧父重回贾府时带来的资产情况至少应该是了解的。可是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

黛玉叹道:“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黛玉道:“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争强好胜的林黛玉断不会在情敌薛宝钗面前故意装穷,而她随后所作的《秋窗风雨夕》,其凄苦情状,绝非一个有强大经济基础做背景的女孩子应有的心态。

三、与“贾府侵吞林家百万家产”论者辩。现在有很多人持此论,我不敢苟同,试辨析如下:

一是有人认为林如海既能娶到京城白富美贾敏,证明林家一定有钱。其实,贾敏嫁给林如海,是贾家一个长远布局,想冀此改换武将门庭,贾家最优秀的子孙贾珠娶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校长)之女李纨也是同一路数,并不能以此就说林家是豪富。

二是有人说贾府建大观园耗资巨大,只好动用贾琏带回的林家的钱。其实,贾府盖大观园是修废利旧,所需资金并非贾家不能承受之重。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

三是有人据王熙凤调侃林黛玉和贾宝玉相配所说的话认为林家有钱。其实,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王熙凤列举的“门第”、“根基”、“模样”、“家私”是指两人门当户对,各方面比较登对,而非指具体的经济实力。

凤姐笑道:“你别作梦!给我们家做了媳妇,你想想-”便指宝玉道:“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

四是更多人从七十二回贾琏的话推断林家有钱,且是三二百万之多。

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贾琏和王熙凤明着抱怨太监的贪婪,实际是埋怨元春省亲花光家里的钱,却又不得宠,不但没有给家里带来大好处,反倒招来惹不得的“外祟”。这里的“三二百万”应该是盖省亲别墅的花费,也是贾家全部的积蓄。分析语境,与林家的家产丝毫沾不上边。

综上,我认为《红楼梦》中不存在贾家侵吞孤女林黛玉的巨额财产,却又抛弃“木石姻缘”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