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和阿里背后最大股东都是外国财团,为何实际控制权还是中国人?

先说第一个问题吧,“腾讯和阿里背后最大股东都是外国财团”,这一点不假;

先说阿里:马云在1999年便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当年的马云可没现在这么富裕,况且互联网行业又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资金短缺的马云四处找投资,但是国内投行和投资人均不看好阿里的未来,没人愿意投资。

后来阿里终于在蔡崇信的帮助下迎来了第一轮投资,高盛带领几个投资机构一口气投资了500万美元,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总算在互联网行业寒冬中存活了下来。

接下来就是孙正义领导的日本软银的表演时间了,在2000年,软银牵头几家投资公司向阿里融资2500万美元,其中软银独占2000万美元;2004年,阿里迎来第三轮融资,这次还是软银牵头,共计为阿里融资8200万美元,软银出资6000万美元。

经过两轮投资,软银大概拥有阿里30%的股权,所付出的代价是8000万美元。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成为美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也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目前阿里在美股的最新估值是7230亿美元,按照软银持股30%计算,软银所持股权已经由当年的8000万美元疯涨到2169亿美元,获利2700倍!

而阿里2019年的净利润是934亿人民币,软银通过股东分红在2019年所能获得的收益是280亿人民币!

由此可见,软银通过投资阿里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

(孙正义与马云)

再说腾讯:腾讯的投资史也是崎岖坎坷,当年马化腾甚至一度想把一手创立的QQ以100万元的价格卖掉,幸亏IDG和盈科数码雪中送炭共出资440万美元救活了QQ。

接下来就是南非MIH出场啦,先是从盈科手里以股权受让的方式收购了其所持有的20%股权,代价是1260万美元;又从IDG手里收购了12.8%的股权,代价是806.4万美元;紧接着马化腾团队也向MIH转让了13.6%的股权。虽然后期HIM所持股权有所稀释,但是HIM最终以大概2400万美元的代价成为腾讯最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31%。

目前腾讯估值约为5.58万亿港元,按照31%的占股,其所持股份估值为2231亿美元,收益率近一万倍!

而腾讯2019年的净利润为933亿人民币,如此算来MIH2019年一年分红就高达289亿人民币,成为最大受益者!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为什么阿里和腾讯大股东都是“外国财团”,而实际控制人依然是中国人:

还是先说阿里:实际上阿里实施的就是“同股不同权”,就如同京东一样,虽然刘强东只占京东很小一部分股权,但是其控制权却达到了80%。软银只算是阿里的投资人,能获得的利益是阿里股票上涨所带来的的高估值和作为股东能获得的分红,说白了就是“冲着钱去的”,协议就规定了“只投资、不掌权”,所以以马云为代表的中资依然控制着阿里。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当年马云谋求阿里在港股上市,但是港股坚持“同股同权”,马云为了不失去对阿里的控制被迫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阿里已经是国内最赚钱的互联网行业,也幸亏阿里坚持“同股不同权”,否则阿里早就沦为外资之手了。

再说腾讯:腾讯与阿里略有差别,实施的是“一致行动人协议”,即相当于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的公司股东在股东会之外又建立了一个有法律保障的“小股东会”,每次在股东会表决之前,有关各方现在“小股东会”内协商出一个一致对外的结果,最终决定是否定提案还是通过提案,简单的说就是“一致对外、报团取暖”,本质上也是“同股不同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腾讯即使利用“一致行动人协议”将腾讯控股权掌握在中资手里。

结语

从目前阿里和腾讯的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来看,在当时国内投资机构都不看好两家公司未来的时候也幸亏有外资出手融资相救,才使得两家公司都存活了下来。

而“二马”也幸亏都采取了“同股不同权”或者“一致行动人协议”,才免遭两家互联网巨头沦为他手。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腾讯和阿里背后最大股东都是外国财团,为何实际控制权还是中国人?

腾讯和阿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巨头,从社交、视频、购物到金融、科技等领域涉猎甚广,根据数据显示,腾讯2019年净利润943.5亿元,阿里2020财年的净利润1492.63亿元。然而腾讯最大股东为南非MIH,阿里最大股东为日本软银,那么腾讯和阿里控制权还是中国人吗?

腾讯(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由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李青于1998年11月共同创立,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腾讯多元化的服务包括QQ、微信、QQ空间、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新闻客户端和腾讯视频等。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是中国一家提供电子商务在线交易平台的公司,是全球最大零售商之一,由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杭州创立。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B2B贸易、网上零售、第三方支付和云计算服务等,业务包括淘宝网、天猫、阿里云等,并在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交易所上市。

腾讯旗下APP:微信、QQ、QQ浏览器、腾讯视频、腾讯手机管家、应用宝、QQ同步助手、腾讯手游

阿里巴巴旗下APP:支付宝、手机淘宝、天猫、优酷、高德地图、UC浏览器、饿了吗、钉钉

这些APP你的手机中安装了几款呢?。

腾讯阿里的控制权究竟如何

我们今天看到马云马化腾的风光,可你又能曾想他们在创业初期遇到了多少困难。

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曾李青1998年创立腾讯,当时正值科技投资热潮,李泽楷的盈科数码在1999年以220万美金入股腾讯,拿到了腾讯20%的股权,2000年第一次网络泡沫席卷了整个中国互联网,腾讯进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马化腾曾一度想要卖掉QQ,却因张朝阳给的价格过低而没有卖掉。此时李泽楷也开始卖掉自己手中的腾讯股权,最终南非MIH控股集团以1260万美元拍得腾讯20%股权,获利不足5倍(约8,000万元)离场。自此南非MIH公司成为了腾讯第一大股东。

1999年由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阿里在发展之初也和腾讯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资金不足。1999年10月,阿里引入了包括高盛、富达投资等在内的500万美元天使基金,500万美元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支撑阿里做强做大。于是2000年1月,马云经好友介绍,飞到日本会见软银孙正义,最终以阿里总资产的22.6%阿里股权获得孙正义2000万美元的投资。自此孙正义的软银集团成为了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

“一致行动人”协议和“合伙人”制度

腾讯最大股东为南非报业旗下投资公司MIH,占股31%,但是实控人为马化腾;阿里最大股东为日本软银集团,占股25.9%(2019年6月),但是实际控制人仍为马云团队。这是因为两家公司采取了与其他公司不同的股权模式。

腾讯公司的“一致行动人”协议和阿里的“合伙人”制度。

在腾讯内部,股权主要为两个派系:第一是以马化腾为首的创始人派系,第二是南非MIH为首的外资派系,双方各占股权的50%。腾讯公司股权结构采用的是“一致行动人协议”。腾讯在港交所上市时明确表示,公司创始人和MIH公司各占据公司一半的股份。按照有关约定,创始人可以提名一半董事,马化腾从无论是股权还是投票权,都是公司最终控制人。公司的运作和业务还是马化腾说了算。

而马云通过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控制阿里巴巴董事会。不同于传统的合伙企业法中的合伙制,也不等同于双重股权架构。在“合伙人”制度中,由合伙人提名董事会的大多数董事人选,而非根据股份的多少分配董事席位。由于和蔡崇信是永久合伙人关系,这使得马云有足够话语权对公司施加影响。

南非MIH和日本软银集团要的是利益而并非实际控制权,2020年11月2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0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榜单,榜单显示,腾讯以4.98万亿元的市值成为中国最大民企,阿里巴巴排在第二名,为4.78万亿元。南非MIH和日本软银集团均获利万亿元。没有马化腾的腾讯,没有马云的阿里,市值会如此高吗?那么南非MIH和日本软银集团还会获利如此多吗?你懂,我懂,他们更会懂!

腾讯和阿里是否给外国人打工

腾讯和阿里的股权一半以上都在外国人手里,那么岂非是腾讯和阿里在给外国人打工呢?其实并非如此。

腾讯员工62885人(2019年),阿里员工36,446人(2019年),腾讯和阿里解决了近10万人的就业,再加上参股公司,那么就业人数远超10万人。

2018全年,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总计向国家纳税51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这意味着2018年阿里巴巴平均每天纳税超1.4亿元。2017年,阿里巴巴集团纳税366亿元,平均每天纳税超过1亿元。

阿里腾讯两家公司每年向国家纳税超过1000亿。

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购物,缴纳天然气、水电费。我们用QQ和微信社交、工作。腾讯和阿里是我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腾讯和阿里背后最大股东都是外国财团,为何实际控制权还是中国人?

虽然腾讯和阿里的实际控制权,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是中国人,但是二者却有着很大不同的。

马云等管理团队,因为“合伙人制度”的实行,对阿里有着绝对控制权,在阿里倒闭之前都不会改变;

而马化腾等管理团队,则因为自身杰出的管理能力,对腾讯只有着相对控制权,并不算很稳固。

马云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这其中其实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温馨提示:本篇文章分析干货满满,有点硬核!朋友们看完后应该会很有收获!看完后记得给我点个赞哈~)

马云等人可以绝对控制阿里

首先,阿里背后的大股东确实是外国财团,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这其中还有着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阿里巴巴的管理团队近些年来通过各种手段,在不断地稀释和减少外资占股比例,并不断地向完全内资化靠拢。

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建了阿里巴巴。2000年的时候,马云经过和孙正义的6分钟会谈后,获得了日本软银的2000万美元投资。阿里也由此迎来了第一位大股东,日本软银。

2005年的时候,阿里巴巴又迎来了自己的另外一位大股东,美国雅虎。阿里巴巴与雅虎,在2005年宣布双方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获雅虎10亿美元投资,并享有雅虎品牌及技术在中国的独家使用权;雅虎获得了阿里巴巴40%的经济利益和35%的投票权。

雅虎

在后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软银一直都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而美国雅虎则是阿里巴巴的第二大股东。这两家外资公司在阿里巴巴的占股合计超过60%,所以当时的阿里巴巴,说它是一家外资公司毫不为过。

然而,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0年。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马云为了获取支付宝的支付牌照,偷偷地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拆分,把支付宝的股权转移到自己名下的纯内资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实现了国内企业100%控股。

这就是著名的“支付宝拆分事件”。

在中国监管严格恐怕现实环境下,雅虎不得有在外滩让步,最终被迫承认了马云的骚操作。2011年7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和雅虎,软银联合发布声明,终于同意了支付宝的股权转让行为。并且雅虎也同意了马云的股权回购计划,阿里巴巴将在后续的时间里持续回购雅虎所持股份。

以这一事件为起点,雅虎在阿里巴巴的股份占比不断减少,直至最终销声匿迹。而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日本软银,也在持续不断地减持阿里巴巴的股份。

阿里巴巴

根据阿里巴巴2019年的招股说明书显示,阿里巴巴的股东中,目前软银持股25.8%、马云持股6.1%、蔡崇信持股2.0%,其他高管持股0.9%,公众持股65.2%。

第二大外资股东雅虎,因为经营困难早就出售给了Altaba公司;而Altaba公司在2019年4月3日的时候,宣布公司正式执行清算和解散,并将持有的全部阿里巴巴股份对外转让。所以,雅虎目前已经完全不在阿里巴巴持股。

而第一大外资股东日本软银,其持股占比也急剧下降,对阿里巴巴的影响力,与以前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

由此可见,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阿里巴巴的管理团队在不断稀释和减少外资占股比例,并不断地向完全内资化靠拢。

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以后阿里巴巴完全内资化,成为一家彻彻底底的中国大陆企业,还是很有可能的。

其次,马云所推行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可以让马云等人对阿里巴巴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2009年9月10日,在阿里巴巴10周年的晚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宣布,18位阿里巴巴创始人将于当晚辞去“创始人”的身份,以后将变成集团合伙人。

马云

马云表示:“今晚我收到了阿里巴巴其他17位创始人的‘辞职信’”,这标志着阿里巴巴前十年结束后,新的十年将从明天开始。”

2012年,阿里巴巴网络从香港私有化退市,2013年谋求阿里巴巴集团重新在香港上市。

但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导致股东同股不同权,不符合香港上市公司的规则。而港交所强调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必须“一股一票”、“同股同权”。

最终,港交所没有为阿里一家公司而改变上市规则,阿里巴巴于2014年转赴美国上市。

在2013年与港交所的舆论战中,马云首次披露合伙人制度,经过三年尝试和三次选举,共产生28位合伙人。这些合伙人,绝大多数都是和马云有着十分紧密联系的创始人以及阿里巴巴杰出的管理高层人员。

其中,马云和蔡崇信更是最高级别的“永久合伙人”,无需遵守60岁自动退休的规定,直到自己选择退休、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或被选举除名,才会不再是永久合伙人。

那么,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权力,让他们能够对阿里巴巴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呢?

其一,资金分配权。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是这样规定的:

阿里巴巴集团每年会向包括公司合伙人在内的公司管理层发放奖金,该奖金属于税前列支,不属于股东分红。

就是说,如果合伙人不够善意,可将公司赚的钱都用于管理层奖金分配,则没有利润可供股东分红。

阿里巴巴

这种强大的资金分配权,直接让阿里巴巴合伙人掌控了整个公司的财政大权。

其二,董事提名权。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中是这样写的:

(1)董事会的多数成员由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与股份比例无关)。

(2)经提名后的董事候选人,由股东大会过半数通过。

(3)如果阿里合伙人提名的董事未获得股东大会选举通过,或者该被提名人离开董事会,阿里巴巴有权另外任命一人为临时董事,直至下一届股东大会召开。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的最高决策机构“阿里董事会”,其成员是直接由阿里合伙人控制的,相当于“垂帘听政”。

这种强大的董事提名权直接让阿里巴巴合伙人掌控了整个公司的人事大权。

财政大权和人事大权,是任何一个组织最重要的两项权力。如今阿里巴巴的这两项最重要的权力,全部被阿里巴巴合伙人所掌控,并且通过书写制度的形势确立了下来。

因此,马云等合伙人,对阿里巴巴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这一点,我估计在阿里巴巴倒闭之前,都是不会改变的。

马化腾等人只能相对控制腾讯

首先,南非MIH集团只是腾讯的直接控股大股东,真正背后的大股东其实是另有其人。

2021年4月7日,南非MIH集团的控股公司Prosus,宣布出售1.92亿股腾讯控股股票,相当于腾讯已发行股本的2%,持股比例从30.9%下降至28.9%。但南非MIH集团到目前为止,仍旧是腾讯的第一大股东。

MIH

然而,南非MIH集团只是腾讯的直接控股大股东,它的背后,其实有着一条很长的股权链路,腾讯背后真正的大股东,也显得非常的神秘。

(温馨提示:后续分析内容可能有些硬核,感兴趣的朋友需要花点时间仔细理解;不想废脑壳理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看我给出的结论)

曾经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谣言:腾讯背后真正的大股东是中国工商银行,所以腾讯其实是一家国资公司。

这个说法是这样解释的:

南非MIH集团是腾讯的直接大股东,占有腾讯30%多的股份;在这其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又是南非MIH集团的大股东;而中国工商银行又在2008年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集团20%的股份,所以中国工商银行是腾讯背后真正的大股东。

当这个说法一被提出来之后,马上就引起了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许多人都信以为真。为什么别人都会相信这个说法呢?除了说得有板有眼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希望这是真的。

因为一旦这是真的,那么也就意味着腾讯并不是外资公司,而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国资公司。腾讯每年在中国赚得那么大的一笔钱,也没有流失到国外,而是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里。

腾讯

说实话,其实我也希望这是真的。但是事实情况却比较打脸,中国工商银行和腾讯半点关系都没有,腾讯并没有被国资控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2002年之前,南非MIH集团确实是由南非标准银行集团控股的。但是在2002年之后,由于南非标准银行集团自身原因,它将南非MIH集团的股份悉数卖出,转移到了南非传媒巨头Naspers公司旗下。所以腾讯从2002年之后,成为了Naspers间接控股的公司。

而中国工商银行虽然占有南非标准银行集团20%的股份,但是却是在2008年收购的。此时此刻,南非标准银行集团早就已经不在南非MIH集团持股了,工行控股腾讯,又从何说起呢?

正因为如此,所以工行从头到尾都没有控股过腾讯,说腾讯幕后的大股东是工行,完全就是牵强附会。

这只是利用了大家的爱国心理,然后半真半假编造出来的一则谣言而已。所以说,完全虚假的谣言很容易识破,而半真半假,顺应人性的谣言,才是最难辨认的。

那么,腾讯背后的大股东到底是谁呢?

腾讯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Naspers公司的前四大股东分别是:

1、PIC,控股11.03%为第一大股东,是南非政府直接控制的投资机构。

2、Capital Group,持有6.64%股份,是美国资本集团,管理着上万亿美元的资产。

3、Coronation Fund Managers Limited,持有6.60%的股份,同样是一家南非公司。

4、Dodge & Cox, Incorporated,持有6.32%的股份,是一家美国基金公司。

就目前而言,这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最终源头了。

因此,按照这份股东名单而言,南非资本加上美国资本,占据了Naspers公司近30%的股份。由此可见,腾讯真正幕后的大老板,其实是南非资本和美国资本在操控。

当然,因为有可能,有些内幕资料是我们无法得知的,所以我并不能保证,这一定是最终的资本源头。但我可以说,这应该是相当的接近了。

其次,马化腾等管理团队凭借杰出的管理能力,对腾讯拥有相对控制权,其实并不算稳固。

很多人都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马化腾就是腾讯的第一大股东,所以在公司才有这么大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其实并不是,马化腾的股权只有8.6%,是腾讯的第二大股东,而非第一。可能由于马化腾经常在外面抛头露面,大家对他的认识比较多,多以有了这个误解,这也难怪。

那么问题来了,马化腾并不是第一大股东,是怎么控制腾讯的呢?

这是因为董事会成员的安排,以及马化腾的创始人的身份、业绩所确定的。

根据腾讯公司的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腾讯创始人、CEO马化腾持股为8.61%,为第二大股东;以腾讯当前市值4634亿美元计算,马化腾所持股权价值近400亿美元。

马化腾

而第一大股东,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南非MIH集团。当然,如我前面所说,南非MIH集团只是腾讯的直接大股东,其后背其实是南非资本和美国资本在操控。这一点前面已经有了详细的讲解,此处不再赘述。

现在腾讯董事会成员中,董事长是马化腾,执行董事是刘炽平,兼任总裁;非执行董事有Jacobus Petrus (Koos) Bekker ,Charles St Leger Searle,他们都是是MIH集团的董事。

此外,腾讯董事会还有四个独立非执行董事:

李东生,TCL董事长;

Iain Ferguson Bruce,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合伙人;

Ian Charles Stone,电讯专家;

杨绍信,政协12届委员,香港外管局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董事会成员之间,其中只有两个人是MIH集团的人;在这样的董事会成员结构中,MIH成员的董事只具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对于决策权是很少的。

马化腾虽然只持有腾讯8.6%的股权,但是凭借他杰出的管理能力以及腾讯创始人的身份,他在董事会中拥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并且对于腾讯公司是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的。

马化腾能够控制好腾讯,在于自己对于公司的总体规划,和董事会成员的合理安排,并且在这些年的领导之下,也让MIH 集团获得很大的利润,我们都知道,投资就是为了用资本回报更多的资本,MIH能够赚钱,又何必去干涉腾讯呢?

马化腾

在过去这20年里,南非MIH集团对腾讯一直坚持“只拿分红不管内政”的原则,也难怪南非MIH集团会被称为“最佳投资人”,而腾讯跟南非MIH集团的关系也是一直和和睦睦。

从南非MIH集团投资腾讯以来,近20年里,其投资金额已经翻了7000多倍。它从腾讯身上赚来的钱,远比自己公司的业务盈利要多得多。

所以,说到底,马化腾能够控制腾讯,是靠着自己杰出的能力,赢得了大股东的信任和支持。但这种控制只是相对的,并不稳固。

一旦马化腾等管理团队和大股东闹翻的话,腾讯的控制权最终属于谁还很难说。因为它没有像阿里那样,以制度的形式确立马化腾等管理团队对腾讯的绝对控制权。

最后总结

虽然腾讯和阿里的实际控制权,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是中国人,但是二者却有着很大不同的。

马云等管理团队,因为“合伙人制度”的实行,对阿里有着绝对控制权,在阿里倒闭之前都不会改变;

而马化腾等管理团队,则因为自身杰出的管理能力,对腾讯只有着相对控制权,并不算很稳固。

也就是说,就目前的态势而言,阿里应该永远不会被外国人控制了;而腾讯则并不一定,一旦马化腾与大股东翻脸,控制权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腾讯和阿里背后最大股东都是外国财团,为何实际控制权还是中国人?

提问者脑海中先有一个刻板印象:即所有上市企业都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但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按不同的企业制度划分,可将企业分为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基本类型。其中,公司制企业是根据股份的多少来决定对企业的决策权限的。但是,真正创新企业,往往是那些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才主导的结果。或者说,一个人的去留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所以西方经济学专门把企业家精神当成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要素”,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并列。因此,从马云引入孙正义软银资本开始(猜想应该是与法律出身的蔡崇信有关),风险投资的资本与被投资企业之间不再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关系,而是合伙制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

1、满足了风险资本追逐高额利润的需求,即给了股份,可以按照股份获得利息红利。但投票权受到限制。即同股不同权。

2、满足了企业家对自己创业的企业控制的需要。虽然付出了股份,只占少数股份,但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腾讯和阿里背后最大股东都是外国财团,为何实际控制权还是中国人?

这个问题很简单。

就是同股不同权的问题,主要就是控制权。

要权,还是要钱,这个对于企业股东来说,是一个问题。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如果你要控制权,那么如果经营不好,可能钱就没有了。因此,好多股东很聪明,在投资企业的时候,都是选择了要钱,而不是要权,就是不要控制权。

大家知道,腾讯和阿里巴巴背后最大的股东都是外国财团,但是实控权都在创始人手里面,这个就是这些大股东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阿里巴巴大股东,软银公司投资1999年投资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到现在为止大概拥有阿里巴巴30%左右的股权,现在阿里巴巴市值是7000亿美元,软银拥有的股权价值在2100亿美元的样子,升值了1万倍。

但是软银孙正义从来不想控制阿里巴巴,不想要权,就想要钱。因此,实际控制人还是马云,但是孙正义也获得了上万倍的收益。因此,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软银孙正义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再说腾讯公司,腾讯公司最大的股东是南非MIH公司,拥有大概30%的股权,也是充分信任马化腾的经营,不要权,只想要钱。南非MIH公司当初投资腾讯也就是3200万美元的样子,现在价值也在2000亿美元左右了,也升值了六七千倍的样子。

综上所述,外国财团也很聪明,在投资企业以后,对要钱和要权的问题,考虑的非常清楚。不要控制权,可能企业经营的更好,升值更快,自己回报更高,还不用劳心费力,何乐而不为呢?

腾讯和阿里背后最大股东都是外国财团,为何实际控制权还是中国人?

这个原因其实也挺简单的,这是实控者和股东之间博弈的结果,同时也是投资机构自身的因素。

纯财务投资只为赚钱:现在腾讯对外的投资也很多,他的投资方式基本就是纯财务投资模式,只给钱不具体干预实际的运营,通常原本的管理团队也都保留。

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原本的创业团队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模式运营,这种局面下通常都能获得不错的发展。

投资机构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团队管理经验,也能给予很多正规的管理措施。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一线的人员,对于有些新兴业务也非常陌生,如果拿下控制权自己运营并不一定能有好结果。更何况,很多投资机构同时投众多的领域,统统拿控制权自己也管不过来,摊子太大了。

因此,很多时候投资机构都是只给钱,拿对应的股份就可以,然后每年按照比例分红拿走对应利润就行,至于具体业务你们自己运营吧!

创业团队并不乐意放权:除了投资机构自身的关系外,创业团队在很多时候也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益。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现在看着有点起色,你给点钱我就要把控制权完全让出,这哪行嘛。

因此,具体谈的时候通常都会进行博弈,实现双方的利润最大化,我投资你给我保证利润,我拿你的钱但不交出控制权。

而这种博弈也会反映在公司具体的股权架构上,就拿阿里来说,马云搞出了合伙人制度,仅以小部分的股权就控制了整个阿里,软银虽然股权比例较多但并没有实际管理权。这一制度保证了马云对阿里的绝对控制权,作为唯二的永久合伙人马云退休即便从阿里退休仍能做到实际掌控。

Lscssh科技官观点:因此,腾讯和阿里都由创始人掌控是和投资机构相互博弈的结果,投资者看好这2家企业,创业团队又不想交出控制权,但投资者又不想失去赚钱机会,那就只能我投钱给你运营,最后我再拿利润分红,双方都赚钱就一切好说。

感谢阅读,给点个赞鼓励下呗,欢迎关注【Lscssh科技官】,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