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T34那种廉价、规模化的坦克,还是M4谢尔曼那种泛用的和标准化的坦克更适合东线那种气候和地形的战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懂不要乱说了。

事实证明,谢尔曼不适合东线战场,原因如下:

第一,防御力和攻击力都不够。

苏联援助给苏联的M4谢尔曼受到歧视,只要苏军还有库存T-34,就没有人愿意驾驶谢尔曼。

这是因为,谢尔曼的75毫米火炮的威力弱,难以对击穿德军强化过的4型坦克的正面装甲,虎豹坦克就更别说了。

而且谢尔曼的防御力较弱,正面装甲厚度不如T-34,遇到德军反坦克炮非常危险,基本一炮就完。

第二,汽油要求高,耗油量巨大。

谢尔曼使用汽油,而不是T-34的柴油,而且对于汽油的要求很高。

当时苏联提炼的汽油不能符合坦克发动机的需要,因此出现很多故障。

所以,苏联又向美国方面要求提供合适的汽油。

另外谢尔曼的耗油量巨大,加满油仅能行驶100多公里,远远低于T-34的行程。

对于财大气粗,补给能力超人的美军,这个缺点不算什么,对于地域辽阔的苏联简直就是噩梦,等于随时随地都要加油,这搞毛啊。

第三,坦克容易起火。

谢尔曼使用汽油,一旦中弹非常容易着火,烧死所有的坦克兵。

谢尔曼在西线有个外号,叫做朗森打火机,因为这个打火机的宣传广告是: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第四,雪地通过能力较差。

虽然谢尔曼已经考虑过雪地作战,但美国不存在苏联那种野外积雪超过半米甚至1米的可能地形。

在苏联野战中,谢尔曼遇到深厚的积雪无法行军,必须先清除积雪。

相反,T-34被称为雪地之王。

其实问题还有很多,简而言之,谢尔曼就不是为了东线设计的。

所以,苏联后期接受了大量美制轻型坦克,但将谢尔曼大量退役,因为T-34的产量还是充足的。

是T34那种廉价、规模化的坦克,还是M4谢尔曼那种泛用的和标准化的坦克更适合东线那种气候和地形的战场?

苏军是使用过美国提供的M4A2“谢尔曼”坦克的,由于卫国战争初期苏军技术装备损失很大,在没有坦克的情况下在大平原很难遏制住德军装甲集群的突击,为此美国和英国通过海运方式向苏联提供了大批的坦克,其中就有最新型的M4A2型“谢尔曼”…根据《美国租借法案》统计,美国一共向苏联提供了3664辆谢尔曼中型坦克和1676辆“斯图加特”轻型坦克,这个数量可以编列至少20个中型坦克师和10个轻型坦克师…这两型坦克也很争气跟着苏军一直打到了柏林。

进入德国境内的苏军“近卫5师”,该师主要装备就是M4A2坦克,当时苏军对“谢尔曼”的评价是:机动能力强,速度快、发动机不经过维护保养也能使用很长时间、火力比较强大,76毫米炮打击德军轻型坦克或者野战工事摧毁率很高,并且有多挺机关枪,对步兵压制力也很强…当时美国援助的坦克当中完全是按照美军标准配置的,里面有卡宾枪、手枪…一应俱全。

虽然说“谢尔曼”有这样或那样

的优点,但是它也有一些不可克服的问题,比如说车体相对于苏联或者德军坦克显得有些高大,主要问题就是它所用的发动机,它的发动机是由R975星形航空发动机衍生而来,而不是像T34所用的B2型柴油机的V型设计,所以从安装角度来说M4的发动机舱就要加高,随之而来的就是车体也要相应的加高。

R975发动机,气缸为航空发动机的“星形”设计,虽然说在它有耐疲劳和长时间免维护优势,但是这发动机要是真的维护起来要比柴油机麻烦的多,而且它功率是400马力,要比T34坦克的B2柴油机低了100马力,这样在爬坡、越障和泥泞道路行驶时发动机功率低的劣势就出现了。

相反B2发动机由于设计巧妙,结构相对简单,可维护性能确实要比M4的发动机好了很多,并且功率达到了500马力

,还使用安全性比较高的柴油,所以二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坦克都仿效使用柴油机为动力,德国和美国坦克汽油机被完全淘汰了。

B2柴油机是二战后苏俄坦克的发动机的始祖,后来的T54A/55、T62、T72…等主战坦克的发动机几乎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升级版。

再有就是T–34坦克的悬挂和行走部分也要好于M4A2坦克,它采用了大直径的引导轮和负重轮,这样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对于较大粗粝石块道路、沟渠、弹坑…等恶劣路段通行能力要比M4好了很多,但是T34坦克履带一直没有挂胶,履带与地面摩擦噪音太大不利于隐蔽接敌,这也可能是苏联缺乏橡胶的缘故。

“谢尔曼”坦克,履带具备挂胶能力,这不但可以降低履带与地面摩擦的噪音,同时更能保护履带,通常情况下履带

不挂胶3000公里之后,履带板就因为磨损严重需要更换,而挂胶就可以大大的减轻模式,可以提高到5000公里以上,即便是磨损也只需更换橡胶块,而不必更换履带板。

但总体来说,T34要比M4更适合东线与德军坦克对阵,到了卫国战争中后期T34使用了口径更大的85毫米加农炮,在火力打击能力上要比M4的76毫米炮提高不少,同时更要看到苏联的工业产能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左右,但是他们却制造了84000辆T34系列坦克和变形车,而M4系列没有超过50000辆,这说明T34的技术等级和制造用时要少于M4,在性能接近和火力提高的要求下更容易制造。

二战是人类第一次全面机械化战争,比拼的就是消耗!其根本就是工业产能,在不影响武器装备的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尽量要把武器设计的简单一些,这样更利于大规模制造,这与和平年间搞什么“精品工程”是两回事儿,谢尔曼这种坦克只适合美国这种二战期间工业能力没有受到破坏、战场远离本土、工业能力强大,人力资源充足和科技力量强大的国家来制造,苏联/德国基本上是不会制造这种性能相对平庸的装备。

而T34虽然制造工艺粗劣一些,被苏军官兵称作

:灰色牲口,但是它在火力、装甲防护水平、机动能力这三个坦克技术指标当中是最平衡的,所以它成为“现代坦克”的标杆,二战之后就会所有的坦克都以它为样板,而其他在二战期间的知名坦克都被淘汰了。

T34可以在任何环境作战,并且还能保持相当战斗力的坦克要比M4更适合东线作战。

是T34那种廉价、规模化的坦克,还是M4谢尔曼那种泛用的和标准化的坦克更适合东线那种气候和地形的战场?

首先t34并不廉价,就t34-76型号来讲,它的成本在4万美元左右,如果是t34-85,成本逼近5. 5万美元。

而普通谢尔曼是4. 5万美元,而虎式是十五万美元。

t34在工业上的优势来讲,是它简单的设计,非常易于大量制造,甚至拖拉机厂也可生产,这点很多坦克都做不到。

而且战时,苏军进一步放宽了坦克的制造标准,他们认为坦克是消耗品,战场上平均存活三个月

就会被击毁,没必要造那么好,这让苏制战车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德制。

另外,t34使用柴油发动机,在寒冷的冬季可以正常使用,宽履带通过性更强,这些是用汽油机的谢尔曼和德式坦克无法比拟的。

综上,t34是二战最优秀中坦,没有之一,东线地位无法动摇。

是T34那种廉价、规模化的坦克,还是M4谢尔曼那种泛用的和标准化的坦克更适合东线那种气候和地形的战场?

如果可以选择,东线战场上m4的评价更好一些,车体宽大,有指挥塔和吊篮,柴油发动机可靠,履带有挂胶,车身潜力大,对于驾驶员更友好的人机工程。新手上路m4更好,苏系坦克太欺负新人了

是T34那种廉价、规模化的坦克,还是M4谢尔曼那种泛用的和标准化的坦克更适合东线那种气候和地形的战场?

t34,浪森打火机的战斗力不怎么滴,苏军认为就是垃圾,苏军感谢美国人的反而是卡车。

德军飞行员也说过t34比浪森打火机难打。所以性能上是t34占优的。

这还不算t34对苏联环境的在设计上的种种优化。

是T34那种廉价、规模化的坦克,还是M4谢尔曼那种泛用的和标准化的坦克更适合东线那种气候和地形的战场?

t-34根本不廉价!

而且它有个技术在当时独步全球,这就是毛子的自动焊接。

德国人还在高级技工大量工时焊接车体的时候,美帝还在苦恼焊接,不得不采用铸造车体的时候,t-34车体竟然是用机器自动焊接出来的!

虽然这套系统还很原始,车体上的工艺一看就很糙,然而确实是划时代的技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