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采用的是陶范浇铸,铸造时需要至少一吨铜液,热热的铜液在铸造过程中很容易就把陶范冲出漏洞,所以,司母戊鼎很可能是一个试验品,因为这次的铸造并不成功,所以在这之后便不再铸造这么大型的青铜器了。
在司母戊鼎的内壁发现了非人工毁坏的裂痕以及二次修补的痕迹。由于铜液没能到底,4条腿也短了20厘米。
尽管司母戊鼎在当时不是一件很成功的作品,但它的制作过程却充分显示了商朝后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发达程度。制作规模化,并且组织严密。
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需要:第一步:制造一个陶范模型,也就是“母范”,这个模型的样子就是最终青铜器的样子。
第二步:在“母范”的基础上制造外范。做好后进窑烧制,烧制好后把外范切割成若干部分。
第三步:然后再制作一个内范。保证外范与内范之间留有缝隙,也就是青铜器的实际厚度。
第四步:在内外范之间浇注铜液。
司母戊鼎就是用4块嵌有24块分范的腹范和1块顶范、1块芯范以及4块浇口范浇铸而成。壁厚2厘米左右。
第五步:打磨修整。
考古学家在商晚期的一处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发现了5座土坑式熔炉,还有陶范1万9千件。在商朝制作陶范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就是“玩泥巴”,但是像司母戊鼎这么大的一个容器,需要浇铸一吨的热铜液,在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呢?
- “将军盔”
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曾发现一种被称作是“将军盔”的陶器,或许,在当时就是用这个熔铜浇铸的,但是按照这样大小容器来算,则需要70-80个“将军盔”同时进行浇铸,所以,在铸造时需要几百个工匠同时密切配合才可以完成。
并且,由于器壁比器足薄的多,所以,器壁冷却的快,这样器足与器身会很容易出现断裂,所以,司母戊鼎的足其实是空芯的。也因此短了20厘米。
司母戊鼎,现在已经改名为“后母戊鼎”,但不论怎么改,鼎的主人是“戊”是肯定的,“戊”即商王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名叫“妇妌”。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我的个人头条号!
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人有一整套的铸造方法。
其实古代巨型鼎并不少,因为中国古人熟练掌握了方法。
南京博物院曾经根据研究古书,破解了古代铸鼎的方法。
这个司母戊方鼎是我国现有青铜器中最大的,重达875公斤,可以煮整整一头牛。
因为古代缺少大型金属炊具,所以司母戊方鼎这种东西还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尤其对于祭祀的意义更大。
司母戊方鼎的制造,大概是这样。
首先,用泥做范,也就是制作鼎的模坯。
做模坯要分为内模和外模。其中内模是实心的,外模是空心的。
制作技艺相当复杂,模坯做好以后,还需要用大火将它烤干,随后拼接起来。
这时候,将青铜高温熔化,然后灌入模坯的内心部分。
接着,等待青铜冷却以后,就形成了青铜器。
但由于巨鼎太重,所以铸造的时候必须倒着,也就是鼎口朝下,然而将青铜熔化液体从鼎的腿部注入。
即便如此,由于青铜液体太多太重,模坯还是很容易变形,只能将模坯埋入地下,四面有土填好。
然而,这里还有鼎耳和花纹、文字的铸造,这也是难题。
根据研究,商代的古人是先铸造好巨鼎身体,稍后再次浇筑,将鼎耳浇筑上去。
这个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能工巧匠才能胜任。不然稍有偏差,铸造就会失败,或者导致鼎耳的强度不够。
至于花纹和文字,都是制作模坯时候搞好的,难度同样很高:南博的专家王金潮说,凸出的纹饰是直接刻在范上的。凹下去的纹饰就麻烦些,首先要在一块泥上刻出阴文,烤干后印制到另一块泥板上变成阳文,再嵌到泥范上。
所以,青铜鼎的文字和花纹通常比较模糊。如果文字和花纹很清晰,就说明这是精品。
以上都是商代技术,总体比较原始。春秋时期中国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让青铜器铸造更为先进。
不过,在秦代以后,鼎就没有实际的作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了。
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农民在地里刨到一个大鼎,因形如马槽,故称“马槽鼎”或“安阳大鼎”。在一番跟日本人和文物贩子的博弈后,武官村民决定将此鼎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上缴南京国民政府,存放于南京,蒋介石亲临参观并与之合影。1959年,国家博物馆正式建成,“司母戊鼎”迁居北京,至今。
2011年,国家博物馆将青铜重器、国家一级文物“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更名十年,“司母戊鼎”的时代已然过去。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器史上的巅峰之作和集大成者,本是商王祖甲或祖庚为祭祀母亲所铸,是一种祭祀的礼器而非单纯的容器。因鼎腹内壁篆有“司母戊”三字,又是鼎器,故称“司母戊鼎”。
中国古文字本有正反写之例,这也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司后之争”。我本人并不支持有关“后”之说的一些证据材料,所以本文继续沿用“司母戊鼎”之说法。
“司母戊鼎”逃过了日本人的毒手,又因此鼎实在太大太重不便运输,文物贩子要求肢解而最终未果,故鼎身仍留有刀砍斧凿之伤痕。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时,同样因为此鼎太大而被解放军所截获。“司母戊鼎”如今能够安详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真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司母戊鼎”带耳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鼎耳铸鱼纹和双虎食人纹,鼎腹铸饕餮纹等兽面纹,威严凝重。整个大鼎重达 832.84公斤,绝对算得上一个庞然大物,铸造过程及工艺定然十分艰难讲究,特别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时代。
人类对铜的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土耳其发现有距今1万年的天然铜制品,距今8000年时,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冶炼加工铜制品。我国发现最早的铜制品是距今6500年至 6700年的黄铜残片,而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完整青铜器,是距今5000年的一把青铜刀。
(古代冶铜雕塑)
我国对铜的使用虽然晚于西亚,但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辉煌和发达及其连续性、丰富性,是其他地方的昙花一现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我国青铜文明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人们对金属的加工和铸造的方法,包括范铸法和失蜡法,最常见特别是铸造大型器物,一般都采用范铸法。
范铸法,先用陶土制成母模,再用母模制造陶模,将陶模做成内外两层,将融化后的金属液体灌入两模之间的范腔,待金属液体凝固成型之后,将内外陶模去除,再对铸造容器进行加工修饰以至成型。
用泥土制成母模和陶模,并在其上绘画刻字并不困难,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古人如何将金属熔化以便浇铸成型。
青铜器其实是红铜与铅、锡等化学元素的合金,古时也称作“金”,这也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的原因。它是一种融合多种化学元素、以铜为主的复合材料,因铜锈的颜色为青绿色,故称青铜器。
(古代冶铜工艺)
在铜、锡、铅这三种主要的化学元素中,铜的熔点为1083度,铅的熔点为328度,锡的熔点为232度。那么,古人能否制造出高达千度的温度呢?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平常所见的火焰的温度,火焰的温度因材质引燃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燃烧纸张的温度为200度,打火机的温度为300到500度,炉火的温度为800度。在这些引燃物中,铅、锡的融化自然不成问题,对炉火进行改良、密封并且持续,那么铜的融化也就顺理成章了。铁器的开始使用始于春秋晚期战国初期,远远晚于人们对铜的使用。除了开采等工艺外,其高达1500度的熔点,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虽然在铸模和溶铜方面不存在问题,但在商代制800多公斤重的大鼎,仍然是一件极为浩大的工程,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劳动人民的无数辛苦付出和汗水乃至生命方能制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司母戊鼎是一个力量之鼎、智慧之鼎,是劳动人民用血汗浇灌、孕育出来的文明之鼎。
随着春秋末期铁器的出现,以及东汉时期陶器和漆器的使用,青铜器逐渐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在此后的千年间,仅有一些装饰品和一面面铜镜,残留着青铜器的丝丝光芒。
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司母戊鼎是我国的国宝,它的出土经历也非常地坎坷,背后有许多爱国人士默默守护着它。1939年3月的一天,河南安阳的一位吴姓农民探测到庄稼地里有宝藏
因为附近有日军的驻地,所有人只能在晚上挖,连灯也不能开,就这样挖了三天三夜才将司母戊鼎挖出来。
因为大鼎实在太大,一般工具都难以将它拉出来,最终只能由众多壮汉拿着鸡蛋粗的绳子将其拖了出来。
为了保护这个大鼎,全村人一起发誓不泄露秘密,可最终日本人还是知道了,日军多次威胁、收买、恐吓当地村民,负责保管大鼎的主人为此多年背井离乡,终于坚持到了日本投降。
到了1946年,当时的安阳县古物保存会的头目不知从哪里得知了大鼎下落的消息,他威逼利诱,动员村民们把国宝上交,大鼎便被送到了国民党那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鼎才被安置到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人是如何铸造司母戊鼎的?司母戊鼎是迄今我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是世界罕见的精品,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大鼎雄伟大气,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千克,重量盖世。
该鼎如此大,制作起来也非常困难,冶炼青铜用的是陶制的坩埚,每个坩埚只能熔铜12.7千克。如果铸造中小型器物,那一两个坩埚就足够了。但是司母戊大鼎需要1000多公斤金属原料,所以要铸造如此大的鼎则需要70到80个,同时还需要130个人一起合作。
大鼎采用组芯造型的方法铸造。即先用土塑造泥模,后用泥模翻制陶范,再对泥模进行修减,留下铜液流动的空间,最后将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残留的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20块陶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外,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浇铸而成的。
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其合金成分,大鼎的合金成分为: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结果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相符。可见,商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司母戊鼎”这个名字是1959年由郭沫若给取的,后来国家博物馆将它更名为“后母戊鼎”。这只鼎是我国所有已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重量达到了832.84公斤,也就是有1600多斤重!这么重的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呢?这里就要先和大家先聊一聊“模”与“范”。
青铜铸造与“模范”的关系我们现在使用模范一词主要是用于称赞,表示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得好,值得大家去学习和效仿,这就称为模范。但是在古代,模范实际上是制作青铜器的工具。
东汉王充写的《论衡》有一句话:“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
意思就是制陶或者冶炼的工人制作器物时,必须要先制作相应形状的模范,这样才能完成器物的制作。这里的模范实际是两种东西,模是你想要制成器物的样子,范是根据模做出来的模板。
通俗一点来讲:拿一块橡皮泥拍打成四方块,拿个硬币压在橡皮泥上面,再取出硬币,这时候橡皮泥上就会出现一个硬币的凹痕。在这个过程中,硬币是模,压出凹痕的那部分橡皮泥就是范。
古代的青铜铸造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先用泥制成一个模,雕刻出需要的图案或者形状,然后根据这个模再制作出相应的范。这样做出来的模和范是严丝合缝的,范与模之间没有空隙,如果将模上面的泥刮掉一层,中间就会留出空隙来,这时候的模就会变成范,称为“内范”。
后母戊鼎的制作方法就是这样,先用制作出鼎的模,然后再根据模制作出外面那层范,接着将模刮去一层泥,这样模就变成内范。这些用泥制作的内外范还要烧制成陶,然后结合在一起,中间的缝隙再灌进青铜溶液,冷却后将陶范去除,一个青铜鼎就制作完成了。
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这么大体积的容器在制作时技术难度是很大的。首先陶范的炼制就是一个问题,体积越大的陶器烧制的时候越容易开裂,其次就是浇铸,后母戊鼎的四只脚与鼎身是一体的,上面的两只鼎耳则不是,浇铸的时候陶范是倒置着放,青铜液从鼎脚灌进去。后母戊鼎有一千多斤重,也就是说一千多斤的青铜液必须要在一定时间内注入,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就是打磨修正工作,商朝时期制作青铜器的模范都是采用泥陶,还没有“蜡模技术”。据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记载:“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这里用蜡为模的好处就是制作出来的青铜器表面会很光滑,因为用蜡为模,外面再塑泥范,炼制后蜡会溶化流出,这时范的内表就像蜡一样光滑,制作出来的青铜器表面也就光滑。但是商朝时期还没有这个技术,所以那时候制作出来的青铜器还需要修正和打磨,将多余的青铜块疙瘩凿掉,对特粗糙的表面进行打磨。
结语后母戊鼎制作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不仅使用了超高的青铜铸造技术,而且在材料配置方面也是相当优秀。
后母戊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土的,当时正好遇到日军进村扫荡,村民想将大鼎分解后运出去,结果用了30多根钢锯条才在大鼎的腿上锯开一小道口子!可见后母戊鼎使用的青铜材料相当结实。
后母戊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您好,我来探讨一下“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这个问题。司母戊鼎是商朝晚期王室祭祀用的一口青铜方鼎。也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最大的青铜器。
轶事:司、后之争关于商朝最多青铜器现在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说是司母戊鼎,一个说是后母戊鼎,其实这两个都是同一件青铜器,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名字呢?司母戊鼎1939年3月19日出土,当时差一点被古董贼人卖到国外,可这件青铜鼎太大太重,当时的出土地的村民希望分解运输,但是他低估了这个青铜质量,只锯掉了一只耳朵(也有说出土就只有一只耳),最终放弃。当地的村民虽然格局小,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还是有当担的,当时日本人听说大鼎的事,就前来索要,当地的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落入日本人手上,便又将大鼎填埋回去。1946年大鼎再次出土,1949年同样因为太重大鼎逃过了远赴台湾,之后被我们的前辈保护了起来,时任科学院院长根据大鼎铭文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司、后之争据说是源于2011年3月6日“西西”TV的《新闻30分》播新闻的时的口误。最后便引发了司、后之争。司母戊鼎方认为,司通祭祀的意思,母戊是商朝国君武丁妻子的庙号,所以大鼎是用来祭祀母戊的。
司母戊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容器司母戊鼎高1.33米(鼎足高0.46米),长1.11米,宽0.79米,重832.84千克,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水平代表,而鼎是当时等级分明的身份代表物。据考古发现,我们国家最迟在夏朝就已经有了青铜器,而商朝后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进入顶峰。古籍《周礼》考工记记载,当时已经有了一个叫攻金之工筑氏的官职专门掌管青铜器的制造,并且有当时的铜锡合金的配方。《周礼》虽然很多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所著,但是从考古发现相隔商末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上进步并不明显,二者主要的区别是在器型、雕刻等外在上。
结语: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探究根据商朝遗址的考古发现,古时候青铜器主要用的铸造方法为陶范铸造法也叫泥范法,陶范法的铸造流程大概是:1、雕塑需要铸造器物的泥土模型 2、烘、晒干泥模然后再做外面这一边的 3、在外范上补上纹饰 4、将内模和外范合成一个空腔的模具。 5制作铭文的泥模并嵌入泥芯 6、将外范模具和泥芯组合 7、阴干陶范后加热到一定温度 8、浇筑青铜液,冷却后清除外面的模具、泥芯,并进行抛光。
听着是不是云里雾里的呢,其实你去某宝搜石膏手模,看一下简介,大致流程上相似度很高。至于这个方法是不是有效的不用怀疑,2000年南京博物院申报了“泥范铸左司母戊鼎工艺研究”,2006年7月他们成功复制了等比例的司母戊鼎复制品。但是其中的一种叫“涨壳”的历史痕迹没有仿制出来。当时的负责人是这么说的:
“我们曾经也想把涨壳仿制出来,可是这实在太难了,另外,仿得太像我们都害怕了,于是大家决定让这件仿制品和原品留出一个不同之处。”而当时复制的人员还提到了司母戊鼎并不是一体成型的,而是多个部位单独铸造再进行了拼接。确实我们在探究古人的技术的同时,也要为这瑰宝留下一些独有的特性,这就是是历史的痕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